蜜蜂视频怎么没苹果版:中国祅教艺术史研究|姜伯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 金书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1:54:26

上编  萨宝体制下中国祆教画像石的西胡风格及其中国化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缘起:新疆塞人祆神祭器与早期袄教艺术
一  阿拉沟发现战国塞人承兽祭盘
阿拉沟金饰
百科名片
中国战国至西汉时期工艺美术品。1976~1977年出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阿拉沟竖穴木椁墓中,共有金银片40余件。金银饰片轻薄如纸,形状有狮形、盾形、六角形、菱花形等,纹饰有虎、狮、兽面、花瓣、田字等纹饰,均采用模压制成。其中以虎纹圆金牌、狮形金箔、对虎纹金箔带最精彩。
目录
编辑本段发现
1976-1978年在天山腹地阿拉沟发现了震惊考古界的85座古墓葬群。此次发掘出的是战国时期古墓。因此处正好和鱼尔沟交接,有时也称鱼尔沟古墓葬群。  阿拉沟金饰
新疆阿拉沟并不为多少人所知,但在考古界阿拉沟的名声却是很响亮的。
阿拉沟处在天山天格尔峰东侧,阿拉沟在古丝路上称为“天山道”,是天山山脉中段的一条不知名的小山沟,山沟内有条小河-阿拉沟河,阿拉沟河发源于天格尔峰天山一号冰川,沿途汇聚天山雪水而成,流经南山矿区、托克逊县,汇入托克逊渠,流向天山以南吐鲁番的艾丁湖。
阿拉沟在古代就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道,从中国内地西行至吐鲁番后,从托克逊县城西行经伊拉湖乡到鱼尔沟镇,进入阿拉沟,翻越奎先达坂,经老巴伦台、尤尔都斯山间盆地北部、艾肯达坂、防雪墙、巩乃斯林场、进入伊犁地区,再经那拉提西行到达伊宁再与丝绸之路北道和新北道相连进入中亚地区。这条古道由于条件恶劣,现今已极少从此道穿越天山了。  虎纹金牌
阿拉沟最早的居民是曾经驰骋中亚的塞种人,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公元前3世纪以前(战国时期)他们居住在阿拉沟向西到伊犁河谷的广大地区,塞人势力强大,支属众多,有高尖帽塞人、水边塞人和牧地塞人等。
新疆自治区博物馆展出的“红铜武士像”就属于高尖帽塞人,可以看到那时的塞人高鼻深目,身材魁梧,男的都是“帅哥”,女的统统是“美女”。当时的阿拉沟是个水草丰美的峡谷,无论是放牧还是安葬都是一个不错的地方,70年代修建南疆铁路时,在阿拉沟河谷西岸,鱼尔沟火车站以东出土了一座震惊全国的黄金古墓,墓的主人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入葬时陪葬的有8块虎纹金牌,4条虎纹金带,1快金狮牌,还有一些金珠、金花等,一共200多件。因此,在此后几十年里不断的有寻宝人来阿拉沟探宝,至于是否找到宝藏就无人知晓了。
编辑本段出土文物
虎纹金牌
虎纹金牌:1977年乌鲁木齐县南山矿区阿拉沟30号古墓出土,同墓出土8件。圆形,纹样基本相似,利用金片捶揲出浮雕纹样。躯体反转呈圆形,头高昂,前爪抬至颌下,后爪至脑后,极富动感。  金虎纹条形饰
对虎纹金带饰(长25.4、宽3.3厘米),是镶嵌于皮状物上的装饰品。纹样系捶揲加工,两虎相对,虎视眈眈,欲作争斗状。动物纹是北方草原常见的一种纹样风格,分布的相当广泛。
此外,阿拉沟30号古墓葬中还随葬有一件大型的铜盘和红色的陶器。出土的女尸的头颅上有一个钻孔,这可能是导致死亡的原因。古代的北亚游牧民族中有一个习俗:当人患有剧烈头痛的时候,就由医生在头颅上钻孔以减轻庐腔中的压力,借以减轻疼痛。不过很显然,这样原始的外科手术是很危险的。这个女子的身份具考古学家推测:这是2000多年前塞人部落酋长的千金或是类似王妃的贵妇人。清代时期(漠西厄鲁特四部的吐尔扈特的东归)清政府把巴音布鲁克和和静地区(包括阿拉沟地区的山岭)的草场分给的他们,所以现在阿拉沟山里的蒙古族(现属和静县阿拉沟乡夏尔嘎蒙古大队)的祖先应该是从伏尔加河经历世界上民族最后一次大迁移的吐尔扈特部落。金虎纹条形饰
金虎纹条形饰此纹饰呈条状,两端略呈圆头,自中线分开左右各锤一虎。虎鼻顶触,双耳上翘,目视前方,虎爪前伸,相抵相持。虎身修长,匍伏于地,后肢曲于腹下,虎尾上卷附于背上。金饰两端各有一小孔,以备系挂。金饰虎纹两首相对,虎口大张,怒目相视,形态凶猛。虎额顶锤刻圆形凹点,虎躯饰以大面积火焰纹,虎尾纹饰写实,虎胸饰以螺旋状纹,观之似肋似纹,手法近于变体,颈后腹胯纹饰形如火焰,极具动感。鱼尔沟
鱼尔沟进入阿拉沟的必经之路早期铁器时代的新疆阿拉沟古墓葬中采集了五十八具头骨,研究结果尚未公布。据简要介绍,绝大部分为欧罗巴种,其中有些与印度—阿富汗类型接近,有些与帕米尔—费尔干纳类型接近,而有的则介于以上两种类型之间。另外还有少量的蒙古利亚种成分或欧罗巴种与蒙古利亚种相混杂的成分。
编辑本段阿拉沟
阿拉沟处在天山天格尔峰东侧,在古丝绸之路上称为“天山道”,是天山山脉中段一条小山沟。山沟内有条河流叫阿拉沟河,发源于天格尔峰天山一号冰川,沿途汇聚天山雪水而成。流经南山矿区经托克逊县流向吐鲁番的艾丁湖。一路上浓郁的新疆风情无不令人惊奇神往、心醉神迷。新疆的阿拉沟并不为多少人所知,但在考古界的名声却是响亮的很。因为在1976-1978年在这里发现了战国古墓,古墓中挖掘出了震惊考古界的“虎纹金牌”和“狮形金牌饰”。而且此处与鱼儿沟交接,在考古界也被称为“鱼儿沟”古墓地。

二  塞人祆教祭器与“金人祠天”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我们目前所能知道的伊犁历史上第一个古代民族是塞人。塞人,又称塞种,波斯文献中称“萨迦”,古希腊、罗马人称其为“斯基泰人”。塞人是一个很古老的游牧部族,属于欧罗巴人种,公元前8世纪出现于欧亚内陆草原地区。伊犁塞人是一个人数众多的氏族部落集团,逐水草而居,具有很高的冶炼铸造技术,广泛使用青铜器。
对于塞人的宗教信仰,汉文史籍中没有记载,古希腊和古波斯的史籍中也是片言只语。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中记载塞人“在诸神中只崇拜太阳,他们献给太阳的牺牲是马。他们把马作牺牲来奉献的理由是:只有人间最快的马才能配得上诸神中间最快的太阳。”伊犁草原上分布着上万多座土墩墓,其中许多墓堆的外围有石圈环绕,显然是塞人崇拜太阳的体现。塞人还特别崇尚以虎、豹等猛兽纹图案的艺术形象,这与其游牧狩猎的生活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伊犁河谷的多次考古发掘和调查征集,发现了许多塞人时期的青铜器文物,与中亚七河流域、伊塞克湖周围和新疆乌鲁木齐阿拉沟出土的祆教文物风格基本一致。这些说明塞人除了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外,并信仰祆教
1983年,位于新源县的农四师71团一连鱼塘出土了一批文物,年代约在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其中神态逼真的铜武士俑反映了塞人的形象特征。与铜武士俑同时出土的承熊方座铜盘,通体残高4.1厘米,盘长宽各25.5厘米,方形,宽沿,直壁,平底,盘内两角各蹲一兽相对,似熊,方座已失。考古学者认为这种承熊方座铜盘是祆教的拜火祭坛。另外同时出土的对虎铜圈和对翼兽铜圈,应该是祆教祭祀的礼器。对翼兽铜圈,直径42.5厘米,青铜铸造,翼兽相对而卧,兽面似虎,立耳,短鬃,双角后翅,背侧有双翼,兽体连续起凸棱,后弯曲成圈,内开口(图一)。这种有翼兽造型与祆教经典《阿维斯陀》的神话相关,传入中原内地以后,演化为“天禄”、“辟邪”,作为宫廷建筑的装饰物,或用于陵墓前镇墓的石兽,丰富了中华石雕艺术。
三  塞人祆教祭器与“有翼兽”造型
四  后论:“斯基泰动物意匠”与祆教艺术
第三章  中国祆教画像石的“语境”
一  萨宝体制下之石坟考
二  萨宝、胡臣身份体制与中国祆教画像石
三  中国祆教画像石:汉地陵寝艺术与粟特祆教艺术的融合
第四章  安阳北齐石棺床画像石与入华粟特人的祆教美术――兼论北齐画风的巨变与粟特画派的关联
一  安阳北齐画像石的拼合与石棺床的构成
二  科隆藏品汉式双阙下胡服仪仗与祆教火坛祭司图像
三  波士顿藏品:葡萄园赛祆活动
四  吉美藏品:祆教吉祥鸟图像与植物祭祀图像
五  安阳石棺床画像石“图像程序”的整体考察
六  安阳画像石与入华粟特人节庆及葬式风俗的变迁
七  后论:安阳石棺床画像石与北齐画风及粟特画派的关联
第五章  青州傅家北齐画像石祆教图像的象征意义――与粟特壁画的比较研究
一  青州傅家北齐石刻画中Sēnmurv出现的意义
二  Hvarenah鸟的象征与隐喻
三  片治肯特执火把女神与青州傅家画像石的比较
四  《象戏图》与祆教万灵节
五  墓主人身份与北齐开府胡人倖臣
六  余言
第六章  入华粟特人祆教艺术与中华礼制艺术的互动――Miho博物馆所藏北朝画像石研究
一  引言
二  汉式双阙的意义
三  四臂女神娜娜与狮子座图像发现的意义
四  伊兰人与突厥人盟誓图像
五  世纪康国粟特人“丧制与突厥同”
六  墓主宴乐图及其他画面
七  后论
第七章  西安北周萨宝安伽墓图像研究――伊兰文化、突厥文化及其与中原文化的互动与交融
一  引言
二  人头鹰身图像与祆教赫瓦雷纳神
三  突厥人与伊兰人会盟图像考释
四  北周时期突厥部落中的祆教化
五  图像程序:以北周萨宝为中心
六  后论:入华栗特人的“石坟”及其葬式
第八章(上)  隋检校萨宝虞弘墓石椁画像石图像程序试探
一  虞弘早年出使波斯并游历大夏安息故地
二  对鸟火坛图像与大夏故地苏赫·考塔尔火坛的比较
三  图像程序
四  结语
第八章(下)  隋检校萨宝虞弘墓祆教画像的再探讨
一  “四永生者”图像发现的意义
二  基座祭祆图像的意义
三  再说“图像程序”
第九章  隋天水“酒如绳”祆祭画像石图像研究――与敦煌本《安城祆咏》的对照分析
一  引言
二  “叵罗”酒器、“雩祭”“酒如绳’与豪摩祭
三  日月拜祭图像
四  密特拉神于钦瓦特桥接引义人
五  墓主夫妇对饮图与“图像程序”
六  后论
下编  丝绸之路上祆教艺术与新疆及河西等地区艺术的互动
第十章  河西陇右祆教与祆教图像的流传
一  袄教信仰与祆祠的流传
二  祆教图像的流传
第十一章  新疆等地所出纳骨瓮图像与粟特纳骨瓮图像的比较研究
一  引言
二  吉木萨尔出土纳骨瓮与撒马尔干出土品
三  焉耆出土雕花纳骨瓮与楚河出土品
四  故宫藏纳骨瓮与比雅纳尔曼纳骨瓮
五  后论
第十二章  于阗木板画所见粟特祆教美术的影响
一  引言
二  丹丹乌里克D.X.木板画之祆教三神图像
三  于阗木板画之“驼神”祆教图像
四  后论
第十三章  敦煌窟所见嚈哒人的密特拉神崇拜
一  “图像志两重性”:一个观察方法
二  莫高窟窟西壁密特拉神图像
三  敦煌所见的嚈哒供养人
第十四章  莫高窟窟持动物畏兽图像――兼论敦煌佛窟畏兽天神图像与唐初突厥祆神崇拜的关联
一  畏兽天神图像与鸠摩罗什注文
二  “畏兽”图像研究史的回顾
三  畏兽天神图像与中国中古礼仪艺术
四  畏兽天神图像与初唐突厥人的祆神崇拜
第十五章  唐安菩墓三彩骆驼所见“盛于皮袋”的袄神――兼论六胡州突厥人与粟特人之祆神崇拜
一  引言
二  来自六胡州“盛于皮袋”的祆神神像
三  从突厥事祆看伊兰文化与突厥文化的互动
四  后论
第十六章(上)  敦煌白画中的粟特神衹
一  持犬女神与栗特神
二  持日月蛇蝎女神与粟特神
三  “摩醯首罗’式样祆神与粟特维施帕卡神
四  后论
第十六章(下)  敦煌白画中粟特神衹图像的再考察
一  引言
二  达埃纳女神的图像特征
三  粟特娜娜女神的图像志问题
四  粟特及敦煌的娜娜信仰与白画中的娜娜神图像
五  后论
第十七章(上)  论宋元明时期山西介休的袄神楼
一  北宋文彦博建立祆神庙的记载
二  祆神庙牛灵图像与驼神图像的中外历史根据
三  后论:北宋祀典与宋元明清初山西的祆庙
第十七章(下)  山西介休祆神楼古建筑装饰的图像学考察
一  祆神楼的建筑风格及其重修
二  祆神楼木椽斗拱所见牛神木雕与驼神木雕
三  祆神楼琉璃脊饰中的西域因素
四  后论:空间的结构与图像的象征
第十八章  中国祆教图像中的祆教万神殿与天宫建制
一  中国祆教图像与琐罗亚斯德教天宫建制的中国版
二  与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及粟特祆教图像志的比较
第十九章  中国祆教画像石所见胡乐图像
一  虞弘墓基座正面胡乐图像与祆教火祭
二  祭袄的重要乐器琵琶箜篌和祆教祭祀中的豪摩祭
三  祆教节日乐舞与出行乐舞
四  画像石所见祆教祭神及宗教行事中的乐队组合
五  祆教画像石西胡音乐图像对图像志研究和音乐史研究的意义
六  后论
第二十章  中国祆教艺术在艺术史上的意义
一  祆教画像石的类型学分析
二  风格史:于阗画派及粟特画派
三  中国礼制艺术容纳祆教艺术的意义
作者已刊相关论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