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恐惧哪个皮肤好:中考必考文言文考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08:13

中考必考文言文考点集锦

文言文复习要点及要求
   1
、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注意与本文有关的文章及文学知识)
   2、字形、字音(认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
   3、默写(考试说明规定的10篇古文)(准确熟练,书写规范、不写错字、别字、不掉字、不多字、不写草字、不写简化子、字体工整、字迹清晰。注意名句、主旨句、描写句、运用修辞句)
   4、实词翻译(以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注释中有“这里指什么”的要注意。)
   5、句子翻译(关键字、名句,准确、流畅、完整,体现重点词含义)
   6、文章内容要点(文章中心思想,作者思想感情、态度、性格特征及精神品质,段意、层意、句意、结构特点、写法特点、自己的感受。补充事例及名言。)
     中考必考古文点拨
                             第一篇:桃花源记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鲜美:鲜艳美丽
   (3)一字多义:志: 处之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
   (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 具答之具:详尽。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咸,都。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讨论、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第二篇:醉翁亭记
     1、文学常识。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
   环滁(chù) 林壑(hè)琅琊(láng yá)饮少辄醉(zhé)
   岩穴瞑(míng) 伛偻(yǚ lǚ) 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

   觥筹(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 颓然(tuí) 阴翳(yì)
   3、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醉翁之意:情趣。 深秀者:秀丽。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
   4、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11)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5、复习文章知识。

(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6、理解背诵。(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 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7、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第三篇:《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
   1、文学常识、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跑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求教。叩,问。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俟(其欣悦):等待,等。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穷冬:严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至)舍:学舍,书舍。
   僵劲:僵硬。 (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
   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3、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2)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3)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4)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5)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6)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7)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5、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人教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必考知识荟萃(一)

21 与朱元思书
一、 文学常识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本文选自《艺文类聚》,与陶弘景、丘迟被成为梁代最优秀的三位山水诗人。本文是一封书信,也是一篇写景小品文(书信体)
二、必考知识点拨
1 富阳至桐庐一百来里的风景的总特征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 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奇”和“异”的?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
   异水: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高峻(高山、寒树、负势、成峰——视觉)生机勃勃(泉水、好鸟、蝉猿—听觉)
3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叙述):恬静豁达,闲适随意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描写):热爱自然,赞颂生命力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议论):蔑视世俗、功名利禄
6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议论):厌恶官场、避世归隐
7 主旨:热爱大自然;厌恶追求名利、官场世俗;希望避世归隐
8 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深层意思的理解:这两句只要写人们在这高山、泉水和草木鸟兽的奇景中的感受。这是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使人意气风发,精神高尚。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那些被世俗事务缠得晕头转向的人,到这里来看一看这雄奇的景象,也会被它所吸引,可以冷静一下头脑,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暂时的休息,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9 第三段的写景顺与从高到低,从远到近。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来描写
10 本文与《三峡》思想感情的差异:《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通过渲染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本文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含蓄表达了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2 五柳先生传
一、 文学常识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东晋著名诗人,自号“五柳先生
二、必考知识点拨

1 五柳先生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淡泊名利、率真自然
            兴趣——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安贫乐道
            生活——环堵萧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隐士
2 否定词(“不”)体现了作者与世俗格格不入,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3 表达的感情:厌恶追求名利、官场世俗;希望避世归隐
4 作者以幽默的笔调,着重表现了自己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5 文中最能突出五柳先生安于贫困,乐观豁达性格的句子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6“不求甚解”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7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中的“志”是什么?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回归自然
23 马说
一、文学常识
1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常以托物寓意的手法,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2 韩愈:字退之,人称“韩昌黎”,唐代诗人,散文家,曾与柳宗元一同倡导“古文运动”。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必考知识点拨
1 伯乐重要(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为论点服务——伯乐重要)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讽刺执策者“不知马”(中心句:其真不知马也)
2 比喻      千里马——人才                                
            伯乐——发现、赏识、任用人才者

            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3 主旨:本文托物寓意,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并有力地嘲讽鞭挞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寄寓了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充分利用人才的道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文中没有直接体现,问答题可答
4 一食——吃一顿    不以千里称也——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策之——用鞭子打(不能写鞭打)    执策——鞭子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标志,不译
鸣之:补充音节、不译   
5 本文论证的中心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 最后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用了排比、引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把“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点明了全文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7 千里马的特点:一食或尽粟一石
8不以千里称也(B)A称赞 B称呼 C物名
9 其真不知马也(C)A知道 B识别 C懂得

 24 送东阳马生序
一、文学常识
1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谥号文宪。明初著名散文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与刘基、高启并成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 序,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前言后记)和赠序(文人之间以言相赠,相当于议论性散文)(本文是赠序)
二、必考知识点拨
1 借书抄录的故事(勤奋、毅力、求知欲强——遍观群书)(矛盾:嗜学—家贫)(致书之难)请教先达的故事(获有所闻))矛盾:未尝稍降辞色、叱咄—色恭礼至)(求师之艰)
学社生活的故事(略无慕艳—中有足乐者【精神富足】)(对比:緼袍敝衣【贫苦】—衣饰
                  华丽【富贵】)(求学之苦)
2 作者主要的求学方式是借书抄录
3 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4 从文中可以得到那些启示?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学习要敢于发问;学习要有主动性;学习要勤奋刻苦‘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5 “略无慕艳意”“ 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6 最后一段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7 结合文章,谈谈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这是宋濂的切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8 作者学有所成的三个原因: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9 作者“緼袍敝衣”处在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 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作者贫寒的生活与富家子弟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它表现了作者不为饥寒生活所动摇,不为富家子弟所诱惑,潜心研究学问,终于学有所成。既说明了求学的不易,也表现了作者的意志和毅力。作者以学得只是为最大乐事,这种高洁志趣,让人敬佩,值得学习。
10 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作法可取吗?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弃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1 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求“会意”,目的是自娱。宋濂借书、抄书、求师,目的是观群书,求上进。

25 诗词曲五首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酬赠诗。“酬”的意思是以诗相答
2.“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一联是如何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的?
答:“巴山楚水”写出了被贬之地的偏远,“凄凉地”写出了作者的悲凉与无奈;“二十三年”写出了被贬时间之长,“弃置身”写出作者的愤懑。
3.“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了两个什么典故,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1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这个典故抒发自己对亡友柳宗元的怀念和自己的寂寞孤独以及对统治者迫害自己旧友的不满;○2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这个典故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抒发作者对人事全非的感慨生疏与无限怅惘。
4.请对“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的艺术手法与情感内容进行赏析。
答:展现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此句运用比喻修辞,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树”,前面却是生机勃勃的“千帆过”、“万木春”的美好前景,知道在他之后必定有新人新气象。揭示了社会进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表明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说明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5 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23年,包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应为22年】
二 《赤壁》(咏古诗)
1 杜牧:常有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抑郁情怀,怀古伤今是他的诗歌的一大主题。
2 本文借题发挥,慨叹英雄成名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
3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联对历史有眼光独到的反思,告诉读者一个什么道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英雄成功靠的是机遇。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抑郁不平。
4 诗的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说起?因为这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同时,也是为了引出后文对历史事件的咏叹。

 

人教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必考知识荟萃(二)

26 小石谭记
一 文学常识
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致以,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韩柳”。被成为“游记之祖”,其山水游记的著名代表是“永州八记”
二 必考知识点拨

1 顺序:发现石谭——谭中景物——小潭源流——谭中气氛
2 观鱼和结束时的不同心情:观鱼和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为一乐一忧,乐其实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凄凉忧伤才是本文感情的主调。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排遣抑郁,但这种自然带来的环境之乐和生机之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凄凉忧伤的心境又流露出来。
3 本文属于散文。
4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用了白描手法。作者对小石谭的整体感受是:幽深寂静,凄凉忧伤。课文始终贯穿一个“清”字。
5 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写的,突出了小石谭水清、石奇、鱼活、溪水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抒发了作者被贬后的凄凉忧伤悲愤。
6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全文的作用:不仅高度概括了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凄凉忧伤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7 “谭中鱼可百许头”可否改成“谭中鱼百头”?不能。尽管谭中水很清,但是鱼是在游动的,人不可能把谭中鱼数清楚,只能用“可”“许”,不能用确数。
27 岳阳楼记
一 文学常识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诗文收集于《范文正公集》。本文主要用了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二必考知识点拨

 1、(1)第1段:写作缘由——叙述        描写        抒情
(2)第2——4段:描写岳阳楼景观   ①气象万千    前人感受
                         迁客骚人      ②淫雨霏霏    忧谗畏讥(悲)
                                       ③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喜)
(3)第5段:政治抱负(议论)【劝勉&自勉】
2 洞庭湖全景可以用“胜状”“大观”概括,特点是壮阔浩渺。
3 对“微斯人,吾谁与归”的理解:用反问句式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强烈地表达了自己要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与抱负
4 二三段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先写景再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5 “若夫”“至若”对全文结构的作用:这些词解作“像那”“至于”,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结构更完整圆润。
6 作者写“悲”“喜”的目的是将这两类情感同下文的“古仁人之心”对比,引出议论,突出主旨
7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乐于奉献的精神。无论环境有多艰苦,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伟大的抱负。

8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互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借代&对偶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对偶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拟人&夸张
9“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和前面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分别指什么内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是指迁客骚人看到不同自然景物所抒发的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最后一段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从中可看出作者的政治抱负是什么?怎样理解这句话
议论。作者的政治抱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含义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
11、范仲淹与欧阳修的行为模式不同,但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请谈谈他们不同与相同之处。
范仲淹是“进亦忧,退亦忧”(或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是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其精神实质都是体现了以民为本,勤政爱民的思想。
12、写出本文保留至今的成语并解释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形容国泰民安。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悦。
29 满井游记
一 、文学常识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公安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主张“独抒性灵”

二、必考知识点拨

1第一段:描写城中早春气候。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作铺垫;第二段:描绘满井春色;第二段层意:①交代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②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③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第三段: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2 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3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4 感情变化:①去满井前:局促(无奈郁闷)
②去满井时:脱笼之鹄(喜悦、自由)—景物描写(白描、比喻):植物、动
③去满井后:自此始(欢愉)————物、山水土地、游人——大自然和春天
5“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的表达效果:运用比喻修辞,将初春被融雪洗过的山峦比作干净美丽的新妆倩女,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表现了作者对暖和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
6“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放在段末的作用何在?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在段末起到了收束全段、抒发郊游感受的作用,为下段表达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情山水之心志作铺垫。
7课文第二段写景层次分明,作者先用“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写出满井全景。接着分四层写出各种景物的细节①写水光山色②写柳条麦苗③写游人欢欣④写鱼鸟之乐
8“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除了自我安慰外,还蕴含着失意的酸楚和抑郁不快。(自嘲与自得)
9.请说出以下句子所用之修辞手法:
(1)鳞浪层层(比喻)(2)呷浪之鳞(借代)
10.作者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写山“娟然如拭,鲜妍明媚”。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白描手法(写景时不堆砌辞藻,而是用极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形象却鲜明如画)

30 诗五首

一、饮酒
(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闹中有静(心静—不奔竞于仕宦之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境高远脱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闲适自得(高洁、脱俗、隐逸的意象)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大自然中获得人生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谛—闲适脱俗;高洁;闲适自如;回归自然
(二)必考知识点拨
1写作者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自由,厌恶官场的虚饰和狡诈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为什么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4 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欢愉)的心境
5 怎样理解“心远地自偏”这句诗?它蕴含了怎样的哲理?意思是只要内心远离尘俗,就自然会觉得所居之地偏僻幽静。蕴含的道理是,只要没有追名逐利的思想,即使居住在喧闹的地方,也会觉得幽深僻静。
6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大意: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偶尔抬头,悠闲自在地遥望到南面的庐山,心境愉悦闲适。
7 写作者面对良辰美景,神往不已悠闲自得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8 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9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指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就是隐居生活。“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和谐的景象中所领悟到的自然意趣,它包含着大自然淡泊闲逸、自由适性、各有所归的意趣,也包含了物我合一、人与自然融会于一体的意趣。
10诗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心远”指的是心灵超脱尘俗,心志高远,是这首诗的“诗眼”(关键),表现了作者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后面的内容都是承此词而来。
1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中写到了菊花、南山、山气、夕阳、飞鸟等景物。用菊花与南山这两个意象表现作者高洁脱俗的节操以及恬淡闲适的心情,用鸟的知倦而返表现作者愿意离开尘俗,隐居田园的愿望。
12“真意”指的是什么,请从文章自然理趣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真意”指的是诗人从自然与人和谐的景象中领悟到的自然意趣,它包含着大自然的淡泊闲逸、自由适性、各有所归的意趣,也包含了物我合一、人与自然融会于一体的意趣。
13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句与杜甫《望岳》中的“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都是借归鸟写出诗人陶醉于自然不想在尘世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中的“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世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成了君子美好品德的象征。他们都是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二《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夸张—极言酒席好话丰盛     苦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对比反衬—内心愤懑迷茫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道路艰险—仕途不顺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明对仕途的信心,委婉地道出了希望得到皇上的重用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反复咏叹仕途不顺               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勉(虽壮志难酬但雄心不泯)—豪情
(二)必考知识点拨
1品味“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妙处:本联巧用比喻手法,用“冰塞川、
雪满山”比喻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险比喻仕途的艰险,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作者当时无法施展抱负的苦闷抑郁状况。
2 第二联中能体现作者当时心情的动词是“停、投、四顾”,表现了作者未能实现理想的苦闷抑郁及不知前路如何的茫然。
3 说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思:总有一天,我将顺乘大风之便,冲破巨浪阻隔,高挂云帆横渡沧海,到达我理想的彼岸。
4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典
5 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表现了诗人自信乐观、纵横豪迈的气概。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诗人相信,即使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乘长风,破万里浪到达理想的彼岸。
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用了夸张的修辞,突出了宴会的奢华,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氛围。与下文“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形成强烈的反差,衬托作者心中的悲苦。
7 黄河”与“太行”在诗歌中被赋予了象征意义,表现仕途上走投无路,四处为难。
8 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到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的变化。
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
1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其作品被称为“诗史”,作品特点是沉郁顿挫
2 第一段用连续动词和拟人手法写秋风抱茅,表现了作者的无奈焦灼    叙
3 第二段写群童抱茅,表现了作者的怨愤无助
4 第三段写夜雨难眠烘托了作者的凄苦                              述
5最后一段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抒发了美好的社会理想,反映了作者的忧国忧民,推己及人。
(二)必考知识点拨
1反映诗人一家贫寒起初的生活状况的语句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2 表达诗人美好愿望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3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比喻
4 诗人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作者以自身经历和感受叙写了安史之乱所造成的民不聊生的痛苦生活,直抒胸臆,抒发了自己大济苍生的博大胸襟和理想。
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寒早,狂风之猛(正侧面描写,炼字法—“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夸张、比喻(以花喻雪,以春喻冬)—壮美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侧面描写:奇寒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过渡,景(冷)情(愁),烘托愁情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室内热闹与室外寒冷形成对比。热情送别与惆怅心情形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成对比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前四联写奇寒,后四联含蓄地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二)必考知识点拨
1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2“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空”既是写景,又表现了作者因与友离别恋恋不舍而内心失落空虚的感情
3 说说“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的意思:弓箭冻硬,无法拉开;铠甲冰冷,难以穿着
4 联系全诗体会“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诗在全文的作用及它表现的复杂情感:这是文章的过渡句,将诗从歌白雪转入对百丈坚冰的环境描写,并在愁云浓重的氛围中引出送别之事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即将与友分别的难舍之情也有自己有家难回的惆怅落寞的思乡之情。
5 结合全诗说说“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忽”好在哪里?“忽”写出了塞外天气突变的情形,也传达出诗人的惊奇之情。
6 送别场面的描写是按怎样的顺序展开的?诗的末联隐含着怎样的情感?军帐饮别—辕门送别—雪中惜别。末句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友人的深深依恋之意和因离别而产生的伤感惆怅之情。
7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对偶、互文
8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对偶、夸张
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
10 本诗抒发了作者因朋友返京与自己有家难回而产生的无限惆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11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画面: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12“卷”从正面“折”从侧面烘托风势之猛;“即”写出风雪来得早。
13诗中写“狐裘”“角弓”“锦衾”“铁衣”有何作用?以边疆展示身边的用品来侧面烘托气候的寒冷,同时也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
14请赏析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如”二字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想象奇特,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无限的温暖与希望,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15、分析“风掣红旗冻不翻”中“掣”的妙处。“掣”字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16、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1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运用何种艺术手法?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感?
借景抒情。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五 己亥杂诗
(一) 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用夸张手法,日暮让人联想到离愁

吟鞭东指即天涯:“即天涯”表现了无法回京的失落惆怅
落红不是无情物:比喻,自喻为“落花”(积极)
化作春泥更护花:“花”指国家民族
(二)必考知识点拨
1 表达作者忧郁孤独和悲壮豪迈等复杂心情的两句诗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借代
3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以“落红”“春泥”自喻,表明自己虽辞官还乡,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4 “吟鞭东指”的“吟鞭”指鸣鞭、挥鞭
5 诗人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思为国效力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 全诗写出了哪三种心境?
离别的愁绪,回归的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