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军示范幼儿园:文言文中考专题复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35:06

  知识点、考点集锦

    文言文复习要点及要求
    1、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注意与本文有关的文章及文学知识)

    2、字形、字音(认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

    3、默写(大纲规定的20篇古文)(准确熟练,书写规范、不写错字、白字、不掉字、不多字、不写草字、不写简化子、字体工整、字迹清晰。注意面具名句、主旨句、描写句、运用修辞句)

    4、实词翻译(以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注释中有"这里指什么"的要注意。)

    5、句子翻译(关键字、名句,准确、流畅、完整,体现重点词含义)

    6、文章内容要点(文章中心思想,作者思想感情、态度、性格特征及精神品质,段意、层意、句意、结构特点、写法特点、自己的感受。补充事例及名言。)

    附:近几年已考文章,不考阅读知识,但要背诵文中的名句。2002年《陋室铭》、2003年《曹刿论战》、2004年《五柳先生传》。重点复习文章为(1-8篇)

    中考必考古文点拨一、《鱼我所欲也》 《孟子》一、生字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4、箪:竹筐 5、蹴:用脚践踏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7、乡:通"向",从前 8、何加,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1、本文出自《孟子o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对举向与今天比较等(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6、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二、《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1、文学常识:作者: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其山水游记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一篇。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小石潭记》。

    2、重点字词;惴:惧。 栗:战栗。 遂:于是。 缘:沿着。

    斫;砍。穷(穷尽)回溪。 更:进而。 漫漫:任意。 向:从前。

    衽席:席子。攒(聚)蹙(收缩)。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冥合:暗暗。岈(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 洼(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然。

    觞:酒杯。就(接近)醉。 以志;记。因(因为)坐 特立:独立出众若垤(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若穴。 颢气:弥漫于大地之间的大气。

    箕踞(伸开两脚像簸箕那样蹲着或坐着)而遨(游戏)。 施施:漫步徐行的样子。

    心(精神)凝(凝聚安定)形(形体)释(解脱)

    3、通假字;僇(通"戮"这里指遭到贬谪的意思)人。

    4、重点句翻译。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翻译:心思所到之处,梦境也有同样的旨趣。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翻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形态奇异的,我都游过,可我却未曾知道西山的奇怪特别。

    (3)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翻译: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叠到一起,没有什么可以逃出视野的。

    (4)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娄为类。

    翻译:青山萦回,白云缭绕,外面和天相接,四下眺望都一样。然后才知道这山的独立出众,不和小土丘为伍。

    (5)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翻译:我的思想遥远得与天地大气成为一体,而不知它的边际,我的意念广大得与造物的上天相处,而不知它的尽头。

    (6)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7)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翻译:苍茫暮色,从远而近,直到什么也看不见还不想回去。

    (8)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翻译: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与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然后知道我从前没有(真正)开始游,(真正的)旅游从此开始。

    5、理解背诵。(1)《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总写作者寄情山水的自由快乐心情的句子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2)写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2004年河北省理解背诵考题)

    (3)点明作者依依不舍的语句是:苍茫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4)作者对西山宏伟气象进行赞美并寄予自己心志的句子是(也是登高远望后看到西山地势高峻,气象阔大后产生的感受句子):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5)写西山是永州一带最高的山的句子是: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6)写宴饮之乐的句子: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6、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

    7、文章写法欣赏:(1)文章第一段的作用:概写,总述未识西山前的游览情况。为下文正面写西山怪特作铺垫,引起读者注意。

    (2)第一段最后一句的作用(过渡,引起下文)。又包含什么哲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或不能靠主观臆断,要探索实践。或求学之路,永无止境。

    (3)作者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为题,并紧扣"始得"结构全文,作者的用意是:突出作者发现"西山怪特"的欣喜之情。

    (4)本文是记西山之游,却先记众山之游,这是为什么?描写永州众山,烘托西山怪特,表现作者傲世情怀。

    (5)文章的思路:本文先写偶得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阔大与自然的融合,表现作者傲世情怀。

    (6)结构:第1段概写,是为了总述未识西山以前的游览情况。

    分四层第1层(第1句)写获罪谪居的心态。第2层(第2句)写漫游。

    第3层(第3-5句)写游赏的率性。第4层点主旨,振起下文。

    (7)"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此句在文中有那两层意思?一是:总结(点出)西山的特点-高而独特。二是:流露作者性情-与众不同,超凡脱俗。(比喻自己卓尔不群人格、表现自己不俗的志向。)

    三、《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

    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自:从。 空谷传响:回声 襄:漫上。 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御:驾。 献:山峰。

    良:实在、真。肃:寂静。 属 :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素;白色 旦;早晨。 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朝:早晨。 清荣峻茂曦月:阳光,月亮。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阳光……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的水。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4、 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续) 绝:久绝(消失)。自三峡……(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绝 献(山峰):极 自非……(如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阻绝:断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的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7、理解性背诵: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赏:(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四、《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愈像你这样不走运,凡是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感到惋惜的,更何况是那仁义出乎本性的燕赵之士呢!可是我曾听说社会风俗总要随着教化而改变,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候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凭你这次前往(的所见)来测定一下吧。董生啊,愿你好自为之!

    我因你此行而有所感慨。请代我去凭吊望诸君乐毅的坟墓,并且看看市井之中,是否还有像从前那种隐居屠狗的志士?(如果有),请代我向他们致意:"现在有圣明天子在上,可以出来做官了。" 1、文学常识:作者:韩愈,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马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2. 解释加点字。序:文体。河北:黄河。 连:屡次。

    称:著称。有司:主管的管员。 利器:喻杰出的才能。 矧:何况。

    勉乎哉: 努力呀。易:改变。 恶知:怎么。 有合:受到赏识。

    聊:姑且。谢:致谢。 仕:做官 恶:怎么。

    望诸君:乐毅。仕:做官。 爱惜:同情、惋惜。 谢:致意。

    兹土:燕赵之地。郁郁适(到)兹土:忧郁的前往这个地方 . 易:改变。

    3.重点句子翻译。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 吾知其必有合也。译: 我知道他一定会受到赏识重用的。

    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4、 理解背诵:(1)文中能表明董生此去河北"未必有合"原因的句子是: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与古所云邪(2)作者写此序的意图是什么?(用原话回答)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委婉道出了作者殷切的挽留之意)

    (3)写董生遭遇的句子是: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4)作者认为董生能得到赏识的句子: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5、思考(1)作者反复说"董生勉乎哉!"他真的是对董生远去燕赵之地表示鼓励吗?

    不是,作者这里是委宛的希望董生能够留下来。

    (2)第一、二两段分别从什么角度对董生进得劝说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对董生进行劝说。

    (3)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一句真的是叫董生去劝喻那些燕赵之士归顺朝廷吗?其弦外之音是什么?

    不是,其弦外之音是希望董生能留下来,为朝廷做事。

    (4)作者写序所送的董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有才能而不能施展,(怀才不遇),有理想抱负。

    (5)本文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开篇,有何作用?试作简要分析。(2分)

    为本段认为董生此去一定有合作铺垫,也为下文转写现在"今不异于古"作铺垫,是全文立论的根据,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6、讨论。(一)作者写此文的意图:(1)劝阻董生游河北。(2)希望董生能为天子效力。

    (二)董生去河北的原因:董生有才能,却得不到重用。

    (三)董生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现实?反映当时由于受腐朽的选拔体制所约束,许多有才华的人得不到重用的社会现实。

    (四)作者认为董生前途有望的根据是什么?答:(1)自古以来,燕赵之地有许多感慨悲歌之仕,董生会遇到知音的。 (2)董生具有杰出的才能,(3)当今有圣明的君主,董生总会有出仕机会的。

    (五)谈谈你对韩愈委托董生吊望诸君之墓的认识?(1)借乐毅的经历宽慰董生,说明政治上失意的人古已有之,对于不得志,不要太在意。(2)借乐毅在赵受封一事暗示董生,有才能的人终会有用武之地。

    五、《记承天寺夜游》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o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户:窗户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五、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六、《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文学家)(阅读课)

    江水都是青白色,水深千丈清澈见底。水中游鱼,水底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急湍的水流,比箭跑得还快;凶猛的浪头,好像狂奔的马群。

    两岸的高山上生满让人看了感到寒意的树木。山峰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先恐后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和谐动听;鸣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群猿哀鸣经久不绝。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又可见到明亮的阳光。

    1、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解题:"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2、解释重点字。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7)急湍:急流的水 (8)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9)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10)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1)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12)相鸣:互相和鸣 (13)⑥戾天:到天上;戾,至(14)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15)经伦:筹划、治理。

    (16)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17)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18)犹:好像,如同。(19)交映:互相掩映。

    (20)见:同"现",显现,显露。 (21)缥碧:青白色。

    3、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4、结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水清、急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5.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4分)

    (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

    6、理解背诵。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_________.(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对偶句)

    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重点句翻译。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烟雾全部消散尽净,晴空和青山呈现同样颜色。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 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8、欣赏。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9、中心:"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也是本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10、讨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答: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11、练习,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你怎么样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 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 ……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逆,不顺。乱:干扰,错乱。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 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i,辅佐。 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问题设计及解答(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三、思考、应用。(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八、《墨池记》(曾巩)

    一、作者、作品曾巩,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他应人之邀为墨池写的记文,作者就勤学苦练的精神展开议论,以勉学劝善。

    二、重点字词意、句意隐然:缓缓高起的样子 洼然:低而深的样子 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写)

    羲之之书(书法)晚乃善(好) 岂有:莫非,或者。 固 :本,原来。

    曰王羲之之墨池者:叫做王羲之的墨池。曰……者,叫做……。

    方羲之之不可强的仕:方,当……的时候。方(方形)而长尝极东方:曾经遍游东方(的名胜),极,穷尽。娱其意:娱乐他的心意,意思是使自己心情愉快。

    则其所能:译:那么他所擅长的。 能:能做的事,这里指写字。

    虽一能(一技之长)不以废:虽:即使,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使它埋没。

    岂其学不如彼邪:译:莫非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

    学固岂可以少哉:译: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呢?

    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译:何况要在道德方面达到很高的成就呢?

    以精力自致者:译:是自己用精力取得的, 致,取得,达到。

    于楹间以揭之:揭:揭示 推王君之心:推,推究,考察。 尚:尊重,推崇遗风余思:遗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被:影响仁人;品德高尚的人。庄士:庄重自持的正直人。

    三、背诵理解;(1)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2)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揭之的目的是什么?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翻译: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的勤学苦练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四、说出文章的主旨句,并翻译主旨句: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翻译:这样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呢!何况要在道德方面达到很高的成就呢?

    五、思考。1、本文阐明什么道理?(勤学苦练对于事业成功具有决定性作用)

    2、写本文的原因:(受王君盛的委托)州学教授王盛从而光大王羲之墨池,勉励后人勤奋学习努力深造道德。

    (3)本文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勤奋进取。

    六、开放题。1、结合自己生活谈一下读本文后的最深的感受。(勤学苦练才能取得成功或…………)

    2、请在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张海迪、爱迪生)

    (名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九、桃花源记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 鲜美:鲜艳美丽(3)一字多义:志: 处之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

    (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 具答之具:详尽。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咸,都。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