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鲸的电影:万俊人:什么是幸福(1)-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15:13
万俊人:什么是幸福(1)作者:万俊人来源:南方网 岭南大讲坛来源日期:2011-3-12本站发布时间:2011-3-12 9:17:16阅读量:335次


  时间:2011年2月26日 地点:广东科学馆

  主讲人: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著名伦理学家 万俊人

  陈实:各位街坊、各位听众、亲爱的朋友们,“重建中国价值,引领高尚生活”,“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第71讲现在开始。今天的主讲嘉宾是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我国著名的伦理学家万俊人教授,他演讲的题目是《什么是幸福》。今年1月6日的广东省委十届八次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要求。汪洋给幸福广东下了一个定义,叫“让人民幸福更给力,更持久”。他还做了三副对联来解读幸福,第一副是“加快转型升级政府是关键,建设幸福广东匹夫也有责”。第二副对联是“人人是创造幸福的主体,个个是享受幸福的对象”。第三,“我为别人的幸福努力工作,别人为我的幸福创造条件”。

  我个人觉得,“幸福广东”,“文化强省”,这些概念他不是一个地方党政部门的思想作秀。也不是他工作的一个包装和修辞,更不是一个政绩的冲动。我觉得是改革开放以后这30年,一种国家意识的新表达。用万俊人教授的话表达,幸福广东这个概念是一个新的信号,新的社会理念,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是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最富有创造性的、最有社会主义伦理意味的标志性的一个核心概念。

  那么在这一讲里面,万教授将会告诉我们,何为幸福?,什么是幸福?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幸福,怎么样实现个人的幸福,怎么样实现全社会全人类的幸福。万教授说“幸福就是一种生活状态,也是一种生活感受,还是一种生活的评价”。他希望通过这个演讲来引发大家对幸福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万教授是湖南人,却是从我们岭南,从我们广东走出来的才子,他83年毕业于中大的哲学系,随后考入北大哲学系,师从周辅成。周辅成先生我个人认为他和季羡林先生一样有名,他的《西方伦理学》选集,这样的书我觉得是学伦理学绕不过去的这样一些著作。而且这个老先生是思想和学问一致、学术和人格一致、教学与育人一致,终身信仰社会主义。万教授86年获硕士生留校执教,他一留校就开始从事了写作。当时写了《现代西方伦理学史》,六年后破格当了教授,再过了六年就成了博导,随后就受聘于清华大学,他是清华大学哲学系重建的负责人。但是,更有意思的是在我们中国的哲学界,北大的哲学是重史,清华大学是重论,他就成了这个大学哲学系重建的负责人,成为清华学派时代的现代的掌门人。

  我们在网上还看到万教授是爱足球、爱NBA、爱围棋、爱二胡、爱古典音乐、还爱聊天,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他今天的演讲很可能给我们带来三“度”:深度、高度、浓度。纵横捭阖、举重若轻,各位街坊可以仔细欣赏、慢慢欣赏。下面有清万教授。

  万俊人:各位上午好!今天这个题目不是我自己提出要讲的,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命题作文。坦率地说,实际上到现在我都知道什么是幸福,但是我一直在渴求和追求着幸福,所以我想把自己的一些体会告诉大家。更重要的是,幸福的概念古今中外,从平民百姓到伟大的思想家、政治领袖实际上都在关切,从他们的个人生活在整个社会的谋划,幸福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我非常感谢广东,我的第二故乡,感谢汪洋书记和广东省的领导,第一次喊出了“幸福广东”的口号。社会主义的历史已经有1700多年,更早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古希腊哲人柏拉图,他的《理想国》里就提到过共产共妻。

  那么,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也有500年的时间。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前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作为实践运动的社会主义到今天已经有100年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搞了超过60年,但是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明白,更没有说出来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东西。我感谢汪洋书记是说他代表广东,代表广东人民第一次说出了社会主义最核心的关键词,那就是“幸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以及很多其他著作中都讲过,在他们心目中以及理论思考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幸福的社会。比如说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满足最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当然是满足我们的幸福。

  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设想,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以及其他人类各种各样的社会形态更幸福,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说出来。大家读读我们的《宪法》,里面也有,但是我们的领导人从来不讲,“幸福”这个词很长一段的时间是资产阶级小姐的专有名词,所以喊出“幸福广东”这个口号非常不容易。仔细想一想,我们搞了60年的社会主义,这个过程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我们创造了一个世界第二经济实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拥有了几万亿美元的借贷,然后几十万亿元人民币的储蓄。但我们的生活享受到底怎么样?有没感到很舒服?

  北京社科院有一个调查小组,调查了青年群体的幸福指数。奇怪的是,这个幸福指数不但没前几年高,而且在不断的降低,这是为什么?所以现在广东在提出建设“幸福广东”,我想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新的社会转型的信号。如果说30年前我们没有找到如何创造幸福的方式,在近30年我们逐渐掌握到了、学会了如何创造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那么在今后我们应该去关注如何享受、分享幸福。

  我今天实际上主要讲四个问题。

  第一就是什么叫幸福?“何为幸福?”我希望大家能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虽然我不能给大家一个权威性的概念。

  第二,怎么样创造和追求幸福。我刚才讲了,现在当代中国的民众大部分感到幸福非常遥远,譬如说如何用兜里的钱去买一套舒适的房子,是现在老百姓很头疼的问题。

  第三是如何分享和享受幸福。我们现在不一定会享受幸福,就如小沈阳说的,人世间最痛苦的是人死了钱还没花,我们现在会有这样的问题。

  第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目标为什么要与公民的幸福目的一致,长期以来这个问题是我们存在的一个误区,从领导到普通民众,我们都不知道国家和社会是干什么的,实际上它是为了我们的幸福服务的,是我们的仆人。

  一、 什么是“幸福”

  1、“幸福”是主观的

  什么是幸福,一万个人会有一万种解释,甚至一万零一种解释。一个饥肠辘辘的饿汉看到一个馒头,他可能会把手上的宝石来交换。因为那个馒头比那个宝石更让他感到幸福。反过来,你请一个亿万富翁吃山珍海味,反而你请他在乡下吃土家菜他还别有滋味。

  所以“幸福”是一个比较主观的词语。我认为幸福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人们对生活经验的感受,当然也是一种生活价值的评价。我们经常说某个人幸福,然后祝愿某个人幸福,但是当你这样祝愿和希望的时候还包括着一种评价,就是说这个人现在还不怎么幸福,如果他非常幸福的话你的祝愿是多余的。相对于每个生活的个体来说,幸福是真切的。你们感到一种舒适感、一种成就感、一种称心如意的感觉,那就是幸福。英文叫Happy,这个词最早源于希腊文,是“好生活”的意思。什么叫好生活?亚里士多德说,所谓好生活就是值得过,并且过的称心如意的、有成就、有满足感的生活。那么,你这样一种好日子,天天感到很舒心,没有什么烦恼,用年轻人的话来说是你天天都感到很“High”,那你当然很幸福。所以每个人衡量一种称心如意的感受、一种满足、一种成就感是各不相同的。一个人当了处长想当局长,当了局长又想当部长,成为部长之后还想再往上升。

  2、幸福的感受随欲望而变化

  人们对幸福的感受与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心理欲望是相辅相成的,人是所有生物中最奇怪的一个动物。譬如小草季节性的生长,季节性的枯萎,譬如花朵季节性的开放,季节性的凋谢。再譬如猪吃了睡,睡了吃,所以猪的生活目的就是长胖长肥被屠宰,简单的归结,猪的幸福就在于尽快地走向死亡。但是人不是这样,人的欲望从来没有一个终点,他不知道巡回地安排他的欲望和他的追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什么东西都没有人的欲望大,天大地大都没有人的欲望大。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一种满足了的欲望立刻就会转化成新的欲望的动因。成名欲、金钱欲,例如很多贪官,很多人都不解他们为什么养这么多的情妇。其实我们不能简单地按我们的想法去推理,因为金钱也好,美色也好,都是满足人的一种占有的欲望。我爷爷告诉我,我小时候有一毛病,吃饭的时候喜欢把饭堆得像小山一样,实际上我只能吃尖尖的那部分,结果我爷爷奶奶老要吃我剩下来的饭。我就是希望桌子上所有人的饭都没有我的多,这就小孩的欲望,这是人的欲望的原始的表现。

  我有个北大的同学,在90年代初的时候下海,其实他的学问做得很好。但有一天他说要下海,因为实在看不惯那些商人,素质太低,也为学者做学问但没有钱而痛苦,就决心先下海赚了笔钱再去做学问。结果他下海很成功,他对我说挣了500万他就不干了。没过两个月,他真的赚到了超过1000万的钱。然后他跟我说,其实我是要挣5000万,然后就不干了。后来他在海南搞房地产,一个项目就赚了1亿多,他又说我要把目标提高,搞够5个亿就不搞了。我说你不要这么说了,你下了海,那是欲望的海,你是上不来的。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就是人们的欲望实际上是没有止境,不是我们自己不想停止它,而是欲望是一个永动机,停不下来。我在北大执教17年,搬了5次家,每次搬完我都感觉这次满意了,但没过两年,我的书就没地方放了。现在我北京的房子200多平方米,但是我到那些著名的画家、音乐家的房子里去,有的人光是画室就有几百平米,我就感觉自己的书房还是太小了,还想买大一点的房子。所以人的欲望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幸福的比较指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生活在人群中间,因为本身是一种灵性的动物。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人的欲望实际上有五大层次,你就是当了领袖,也还想长生不老。就像我们的过去的皇帝,希望江山永固,自己万寿无疆。其实我们普通人会认为,当了皇帝还会有什么幸福没有享受过。然而乾隆微服私访的时候,他觉得一个村姑要比他后宫的妃子漂亮得多,因为他没见过这样的。所以任何新鲜、新奇的东西都可能成为人欲望的对象,因而都可能把这种对象作为自己追求幸福的目标。每一个人的欲求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对满足欲求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幸福观念不可能一致。

  3、幸福是一种可以评价的状态

  不过幸福还是可以分享的,还是有共同的感觉的。从社会或从人际的角度看,幸福是一种可以观察、可以评价的状态。有的人觉得自己过的很幸福,但在旁人看来就不一定。比如我们经常说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就是一个很漂亮的姑娘找了一个很一般的丈夫。你不在其中可能感受不到幸福,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这个漂亮姑娘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她可能觉得自己的丈夫就是天下最好的。现在西方人流行试婚,有一次我和美国教授讨论一个口号“Try again and again!”,就是“尝试尝试再尝试”。我认为这样做不合适,但美国教授说这种方法是最符合人性的、最能让人过上幸福生活的,他说你没有比较怎么能知道哪一个最适合自己呢?我说这在逻辑上很荒谬,比如说我要试10个人,找10个不同的对象谈恋爱,最后发现第一个初恋情人最适合我。但这里面有几种可能,第一,这个姑娘不可能等到我找了10个人了再去找她,其次反过来我也不可能等着她,所以最后可能的选择反而不是最优的。结果美国教授告诉我说,这就是市场原理,你不可能得到最理想的选择,但是你可以通过比较尝试获得较优的选择,至少可以避免最坏的结果。他把问题定位在较优选择,我驳倒不了他。这就是说每个人的主观感受不一样,但是外人和旁观者是可以观察。因此幸福可以从社会层面和人际层面相互比较,正是由于有这种人际比较,才有幸福感受和体验的不同,反过来我们也拥有对痛苦和不幸的感受体现,所以我们人类才会组成社会,以社会的方式生活,而不是一个人单独的生活。我过去的朋友,著名的诗人顾城,他到了新西兰生活。实际上他是忍受不了那里的生活的,他在那里养了几百只鸡,天天杀鸡,最后连自己的恋人也杀了,性格已经被扭曲了。因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你一个人过日子是过不下去的。我们人类比其他动物优越在在什么地方?我们是有知情义的,有意识感情,法国诗人哲学家居友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每一个人都有多于自己的快乐所需要的微笑,也都有多于自己的痛苦所需要的眼泪”。我们能够跟他人一起同悲共乐,为他人之乐而乐,为他人之悲而悲,这是人类。

  正是由于这点我们整个社会可以对每个人的生活做一个评价,比如说这个人幸福不幸福。这种评价有什么作用呢?有人可能会说我过得好不好关你屁事。这是不对的,不要拒绝别人的评价,哪怕是否定的、消极的评价。张三说,你最近怎么可怜兮兮的;李四说你最近的脸色不好。虽然听起来不好听,但这都是表示一种关切,假如什么时候没有人理你了,你就更惨。但是这不包括那些恶意的讽刺、诽谤,或者是阿谀奉承。譬如有些人喜欢把虚幻的幸福感强加给领导,这是很可怕的。我经常会请我的学生吃饭,但是前提是学生对我的讲课提出批评意见,如果哪个学生老是讲好话,我就让他自己买单。我觉得老听好话那是虚幻的东西,我需要真实的评价。我经常跟我学生说的一句话是,我是你们的老师,我教你们一部分东西,但我必须从你们身上学到一部分东西。学生的批评提醒我要去弥补某个方面的缺陷,我就学到了东西,这是最简单的公平教育原则。对于别人的评价,我们不能光听好话,更不能不听别人说。

  现在社会上很大的一个毛病就是孤独、冷漠,譬如在汶川地震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范跑跑”。一个老师面对危险时不管自己的学生自己跑掉了,如果换在美国,这样的老师肯定没有学校雇用他的,但在中国还有好多学校争先雇用他,以提升学校的名气。而且人大著名的社会学家在电视里与范跑跑辩论还辩输了,网友一致认为范跑跑赢了,他的论据更充分。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气氛不对,没有一个基本的是非、善恶观念,这可以看出当今社会的道德、文化危机到了什么程度。在我们的社会,冷漠、糊涂是社会文化的主要现象。所谓冷漠就是大家都觉得反正不管我的事就不管,看到小偷我都不管,甚至出现了小偷偷我的钱包地别人看到了帮我抓住小偷但我还不承认的现象。所谓糊涂就是大家对很多最清晰最简单的社会事实失去了判断能力,不知道是好是坏,这是我们社会最可怕的事。

  但是,我们对幸福的评价必须要有一个客观标准,我们必须要清楚道德是可以评价的,这个评价标准在什么地方?在于整个社会的生活状态,从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到人们的福利待遇。比如说基本生活条件,衣食住行,有穿的、有吃的,这个是可以量化的;还有基本的福利,比如说医疗、教育,每个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但是有很多孩子没有受教育的机会。

  西方人有一个对“幸福”很好的感受,就是生活是称心如意的,无需为生活的基本要素焦虑,就是说我今天不用想着明天有没有米下锅,后天还有没有煤气等等,我的基本的生活、居住条件都是可以的。譬如广东的房子9层以上才有电梯,我想住在7-8层的老太太、老爷爷肯定都会感到不幸福。我觉得这种建筑观念得改变,北京和上海的房子5层以上就有电梯。还有广东的房子建的特密,现在有些改观,但还没有根本改观。我在那个报纸上看到一个漫画,广州的青年男女谈恋爱,如果是邻居的话,一个站在前阳台一个站在后阳台就可以亲吻。所以说我们对这些基本的生活元素和我们对生活的直观最直接的经验感受是可以评价的。

  二、怎么创造和追求“幸福”

  那么,比知道什么是幸福更重要的是怎么去创造幸福,怎么去追求幸福。谈幸福容易,过幸福生活难。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理解是开放的,幸福是个流动的概念,所以创造也不能停止。就像我对住房的感受一样,住筒子楼的时候我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套间,有自己的厕所、厨房,不要跟人家共厨房。有了套间之后,又希望有一个比较大的客厅,诸如此类的。因此,你的幸福的欲望不断膨胀,你创造幸福的行动就不能停止。

  1、创造幸福的过程是痛苦的

  如何创造幸福,实际上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们常常把创造幸福和幸福本身混淆起来,幸福是一个目的,每个人都有目的,然而没有一个有效的手段去实现它,那这个目的的意义等于零。我今天想到白宫去玩,明天想去罗浮宫,但我既没有机票也没有签证更没有钱,那这些想法是没有意义的,目的是必须要达到的。有人则把手段当作是目的,譬如说钱是实现幸福最基本的一种价值符号,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转化为钱,或者兑换成钱。钱成了最一般的价值手段,问题是你怎么赚钱,怎么赚更多的钱。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出现两个问题,一个是挣钱的过程实际上是很痛苦的过程。不可能像我那个同学一下海就赚一大把,那是因为他有很多额外的优越的条件。非常成功的人士都是很偶然的,但是大量的人,我们去读一些成功人士的传记,比如李嘉诚先生或者霍英东先生的传记,你们就会知道他们挣钱的过程,或者说创造幸福的过程充满着艰辛。所以,有时候幸福和不幸,快乐和和痛苦实际上它们之间是没有界限的,因为痛苦的创造实际上是为了快乐的幸福。但是,不经历过不行,人不能坐在那里等,比如说偶然你发现金山、银山,或者彩票中大奖,这不是叫幸福,而是叫幸运。生活中有很多种这种幸运,幸运可以转化为幸福,但是你不能把幸运看成幸福。我有一个老弟天天买彩票,买了十几年从来没有中过。幸运就跟赌博一样,你可能赢,可能输,而且大部分时候是输,彩票都是根据一定的科学概率学来设计的。你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中彩票、赌博的方式上,你必须找到一个持久恒定的而且是有效理性的方式。所以创造幸福,第一你要理性的,根据自己的能力去找到一个适合于自己,并且能够成就自己事业和生活的方式。

  我现在一看到求职我就感觉到当年读大学的幸福,我在中大毕业的时候99人毕业,每个人大概可以写5-6个单位,我们那个年级99人有20多人到北京去,都去部级,统战部、中宣部,中央电视台那时候都被看不起。所以,我的学生就说老师你们当年比我们更幸福。我说不能这么看,因为我们那个年代是人才匮乏的时代。现在是社会转型期,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转型期的直接需求实际上是脱节的,培养出来的人没有人用,需要的人才没有人培养,这个就是我们社会的一大问题。特别是中国的教育是一种落后的传统感念,叫“应试教育”,中国人会考试,但不会干活。我现在的所在的清华大学分配的是全国最好的,为什么呢?因为工科学校崇尚实用理性,培养出来的人做试验多,好用。所以,创造幸福一定要这样的,社会是这样的,教育是这样的,每个人自己也是这样的。你要选择最适合你自己的,成就你自己的方式、道路。我经常跟我的同学们说,你要知道你自己能干什么,你自己有几斤几两,你是一个什么方面的人才。我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会给你建议,我觉得你可能做什么更好,但是我绝对不会限制,因为你的选择是有自己的理由。

  2、创造本身就是幸福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把创造幸福过程中的痛苦和艰难感到不可忍受,其实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我在08年暑假去参加剑桥大学校庆,我在那里接触到了很多煤矿老板的儿子,可以说10个有9个都是不能成材的,都是讲享受。后来碰到一个小男孩,他问我是不是要去买东西吗,他开车送我去,他开着一辆宝马。他说我知道你们对我们煤老板的儿子都有偏见,他说我现在就是在尽力地改变你们的偏见。他承认10个煤老板的小孩7、8个都不着调,留学了3、5年英语还说不成句。一天到晚吃好的,到处玩。煤老板的钱是很难想象的,车尾箱打开里面是成堆成堆的钱。那个小孩说,因为这些老板的小孩们家里条件太好了,要什么有什么,都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还值得干什么。他们在国外留学都不住学校宿舍,都住宾馆。后来他说我一定要做回自己。我说孩子你这样是有希望的,因为父母创造得再多,那不属于你的,你要做“富一代”,一总比二好。全球首富比尔·盖茨按照哈佛大学历年来最高的学费,然后再按照读到毕业能读的最长年限来计算,留了一笔钱给自己的孩子,其他的钱一分钱不给,这就是外国父母的做法。

  人到中年,开始接近晚年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幸福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回忆。一个人的生活当中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你就会幸福,如果你什么都没有创造,你的回忆就会很苍白。你做过什么,你走过哪条路,趟过几条河?你都没有。假如你的生活很苍白,很空洞,老了以后没有东西回忆的话,可以断定你得老年痴呆症的几率会比那些有回忆的人要高得多。现在有的人非常暴躁,就是因为过去的生活越简单,老年的生活就越单调,越单调就越急躁,尤其是在更年70岁左右那段时间。所以一个人的克制力,一个人的调整生活的能力与他的生活经历是成正比的。经历了痛苦,经历了严寒的人才知道的春天的温暖,经历了痛苦才知道快乐、幸福感受的珍贵。心理学有一种说法就是心里落差越大,人们记忆越深刻。

  3、学会创造幸福

  有个老板说,万老师我最近烦得很,我说你怎么烦呢?生意出毛病了?他说没有,我觉得没有成就感。我说你是真想成就感还是假想成就感,你是怎么理解成就感的?他说像我这么有钱的人北京实实在是太多了,也没有几个人知道我,我想做点什么事也做不成了。我说你想做什么事?他说我想社会上有一部分人,或者有一方面的人能够承认我,能够知道我有大钱。他有钱了想要人家知道,因为你的钱太多,没有一个人知道你就等于没钱。亚里士多德在2000多年前就讽刺说,只会挣钱、藏钱而不会用钱的人肯定是有毛病的人,因为这样的钱就是不结果的花,好看不中用。我跟那个老板说,你要成就感可以,你要多大的成就感?他说中等的,我说中等的你拿3000万出来去建20所希望小学。每一年你知道他最高兴的事是什么?老万我这几天没时间陪你吃饭了,我要去开政协常委会。因为一个老板到了一定时候5000万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数字,没有特别的意义。

  所以,有成就感就是你要知道自己创造幸福,除了创造钱、创造物质条件以外你还要创造幸福本身。我觉得我那个朋友也很会创造幸福,我说你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你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你希望你自己有点成就感,让人家知道你有钱,让人家知道你做了什么事。北大、清华每年都有几十亿的捐款。为什么?老板愿意捐。而邵逸夫先生和李嘉诚先生两个人完全不一样,李嘉诚是华人首富富、亚洲首富,他捐款是不署名的,像北大的图书馆,他捐了几个亿但图书馆上面看不到他的名字。但邵逸夫先生每次只赚1/3的钱,学校再补1/3,地方政府再补1/3,他的条件是你一定要到楼上搞“逸夫楼”三个字,所以全中国的学校到处都是逸夫楼。事实上,教育部的统计表明,李嘉诚先生的捐款不仅是邵逸夫的几十倍,而且是所有捐资中国教育的人当中最高的,第二位比他差好远。我们不能简单的说邵逸夫先生想出名,这是他想获得成就感,想让社会知道他用什么样的方式在回报这个社会,这就是创造幸福。所以创造幸福不能简单理解赚了很多钱,赚了大房子,交朋友也是创造幸福,一个人的朋友越多你的生活就越丰富,中国人讲“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我还有一个经验可以让大家分享,我经常做饭,我从11岁起开始做饭,一直做到现在,做了几十年了。我结婚的时候我母亲说本来想到你结了婚可以不做饭,没想到你还在做饭。其实她不知道做饭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幸福。我一边做饭一边哼着小曲,别人做的东西不合口味,我自己做的很合口味,吃的香。做饭本身的过程是一个很幸福的过程,所以我的邻居说你一唱歌我就知道你在做什么好吃的,歌声越高今天的晚餐可能越好。就是这样一件很辛苦的家务活也可以把它做成一个快乐的东西,这就是创造幸福,是一个广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