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单纯性疱疹多久好:回望2010-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52:35
回望2010
作者:莱昂内尔•巴贝尔
来源:FT中文网
来源日期:2011-1-4
本站发布时间:2011-1-4 10:17:24
阅读量:197次

不管从哪方面来说,2010年都是传统观念遭到挑战、重塑乃至彻底颠覆的一年。在英国,保守党与自由民主党联盟重新掌权,而天也没塌下来;欧元区不再是一个庇护所,反而成了不稳定的源头;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成功地完成了众多前人的未竟事业,推动了医疗和金融服务业改革;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陷入一连串性丑闻却安然无事;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据说是英国最遭人恨的男人之一,出了本畅销的回忆录;卡塔尔这个日益崭露头角、拥有丰富石油的酋长国,夺得2022年世界杯主办权,而早前俄罗斯击败英格兰,将主办2018世界杯。  全球金融危机及其余波继续让政策制定者伤透脑筋。在新德里、新加坡或圣保罗,危机似乎没有在迪拜、马德里或华盛顿等地那么严重。美国带头采取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以防范通缩,造成了无可避免的影响,引发了很大争议。新兴市场货币对美元汇率大幅走高,金价飙涨,印尼和韩国等相对开放的经济体尝试以资本管制遏制热钱流入。
自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产后——2010年9月是该事件两周年,全球各地没有举行任何“庆祝”活动——全球化不可阻挡的势头似乎不再那么确然无疑。英澳矿业巨擘必和必拓(BHP)放弃以400亿美元收购加拿大钾肥(Potash),主因是遭到加钾总部所在地萨斯喀彻温省(Saskatchewan)的大力反对。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全盘收购BSkyB计划遭英国政府阻挠——默多克在英国很少遭遇挫折,这次可能也只是暂时现象。全球范围内,在信贷繁荣时期大坐冷板凳的监管者再次出头。
2010年出现了一些非凡的英勇事迹,比如33名智利矿工被埋在地下2300英尺(700米)近70天依然幸存,缅甸反对党领袖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表现出反抗到底的凛然姿态——在过去21年里,昂山素季有近15年的岁月被软禁家中。不过,总的来说,2010年有七大主题:
一、从银行业危机到主权债务危机
2009年银行业的资本重整行动,加之大规模的赤字开支,把世界从一场堪比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危机中拯救了出来。2010年,“账单”到期,一场主权债务危机扑面袭来。市场醒悟了过来,认识到债务和风险不过是从私人部门转移到了政府头上。欧元区陷入成立12年来最严重的危机之中。负债累累的希腊被迫申请援助,银行体系陷入资不抵债境地的爱尔兰也步其后尘,纾困规模总计2000亿欧元。
德国公众又惊又怒。该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坚持应出台新规则,用以对付财政上的挥霍行为,并规范未来的纾困行动。市场被外围经济体吓坏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岌岌可危。到年底时,欧洲央行(ECB)不得不推迟“逐步停止为受损银行提供紧急流动性”的计划,并出手购买政府债券(虽说其规模尚不足以让德国人不爽,或是让市场相信此举真的有“震慑”作用,以后还会继续出台)。
事实证明,欧元区最初的管理规章不是欠缺力度,就是不具有可执行性。《马斯特里赫特条约》(Maastricht treaty)中没有为成员国纾困的相关条款,可在危机中处于水深火热境地的希腊和爱尔兰却不能不救。该条约规定,预算赤字占GDP比例不得超过3%,可法国和德国早就无视此项规则。这些法规也未能解决欧元区危机核心地区所面临的问题:即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等国在“盛世”中累积的庞大经常账户赤字。
2010年,德国开始改写规则,法国则小心翼翼地唱和。许多人断定,欧元区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按照德国人说的办,包括明年任命一位德国人——或许是埃克塞尔•韦伯(Axel Weber)——接替让-克劳德•特里谢(Jean-Claude Trichet)出任欧洲央行行长。
二、美国衰落 中国崛起
201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将很快跃居全球最大的制造国。中国也变得更为强势,令邻国很是不安。日本以擅入本国海域为由,拘捕了一名中国拖网渔船船长,最终却被迫忍辱退让。对于美国吁请调整人民币汇率的呼声,中国政府基本上未予理睬,而在首尔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美国倡导的旨在解决全球失衡的努力,也遭到了中国组织的阵营的反对。
在这种趾高气扬的新姿态背后,中国的一切也并非都在按照计划进行。年中前后,一波工潮席卷了中国多家工厂,不过受影响最大的是外资企业。粮价上涨,让人想起了1989年一轮恶性通胀之后,在天安门广场周边爆发的街头抗议事件。当局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的管制,逼走了谷歌(Google)。诺贝尔和平奖被授予长期投身人权活动的刘晓波,惹得中国大为光火,突显了中国政府的不安全感。
在美国,经济复苏步履蹒跚,迫使美联储(Federal Reserve)启动了新一轮量化宽松,被称为“二次量化宽松”(QE2)。奥巴马支持率下降,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中“一败涂地”。走民粹路线的“茶叶党”(Tea Party)获得了议会席位;莎拉•佩林(Sarah Palin)的支持率有所上升。福克斯新闻频道(Fox News)善于煽动人心、时常指责总统“不是美国人”的节目主持人格林•贝克(Glenn Beck)同样人气飙升。不过,不管是在民主党内还是在共和党内,目前还没有人具备挑战奥巴马的实力。
在海外,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加快了脚步,但该国的腐败和脆弱的政府机构削弱了这一策略的效果。在和以色列围绕约旦河西岸定居点的僵局中,奥巴马起初曾束手无策。从长远来看,意义更为重大的是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有关美国在太平洋拥有重要利益的言论,这表明美国终于认识到,中国在该地区的势力正在不断扩大。
三、卡梅伦和克莱格演“双簧”击破悲观流言
5月份英国举行大选之前,主流观点认为,一个“悬浮议会”(即没有一个政党获得议会多数席位)将是灾难性的。金融市场会做出负面反应,而英国人民将失去“铁碗政府”。然而,打了一场温和之战的保守党领袖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以及活跃干练的自民党党魁尼克•克莱格(Nick Clegg),抓住时机缔结同盟,让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和掌权13年的工党一起出局。
卡梅伦和克莱格属意一项涉及面广泛的方案,其中包括选举改革、内阁席位分配,以及一项雄心勃勃的缩减开支计划,以期减少赤字。此举打动了市场,也深得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Mervyn King)之心。他在选前就敦促政府采取强硬措施,以免英国像某些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一样,让人们信心大失。英国央行内部具有独立地位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的部分同僚则认为,行长不该管财政政策的闲事。事后看来,默文•金警告必须安抚债券市场的言论显得十分中肯。
让许多评论员——以及不少政府公职人员——感到意外的,是联合政府“先开枪再发问”的倾向。国民卫生医疗服务(NHS)、社会福利和学费全被纳入了改革范畴。不过有迹象显示,关于卫生医疗方面的改革会重新考虑。开支审核从数目和口风来看都十分严峻,尤其是在国防方面——目前英国不过是勉强维持军事大国的地位。学生因抗议学费上涨而发生的暴力事件,预示着今后将困难重重。联合政权能否长久,在2011年将迎来真正的考验。
四,风险重估
智利与海地先后发生的地震,提醒了我们天灾可能造成怎样的苦难,但占据媒体版面最多的却是一场人祸。BP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令该公司损失了数十亿美元,长着一张娃娃脸的首席执行官唐熙华(Tony Hayward)成为环保主义者和政治家们深恶痛绝的对象,被迫辞职。BP的旧称英国石油(British Petroleum)被人们搬了出来以示讥讽,这或许解释了为何随后董事会选择了一位美国人——鲍勃•达德利(Bob Dudley)——来接替唐熙华。
Macondo油井爆炸事件表明了在地下几英里深处、用前沿技术寻找石油存在的风险。尽管按照评估,发生事故的风险微乎其微,但实际上,这场灾难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与全球银行业危机有几分相似。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智利矿难中,不过圣埃斯特万矿业公司(San Esteban Primera)侥幸未获得BP那么高的关注度。
接近年底,另一家英国知名公司、世界级飞机引擎制造商罗尔斯罗伊斯(Rolls-Royce)亦疲于应对一场严重程度远不及此的事故:澳大利亚航空公司(Qantas)一家空客380客机安装的特伦特900发动机(Trent 900)发生故障。尽管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拥有出色的安全纪录与经过验证的技术,但却因为该事故陷入被动,部分原因在于这款新型超级发动机的标志性地位。
五,银行家还是没“拎清”
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的通过,标志着继上世纪30年代《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令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分离之后,美国金融服务业意义最为深远的改革。华尔街投行进行了疯狂的游说,以阻止政府重新启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不过它们接受了对投行自营业务的某些限制。在一个杠杆率较低、收益率也相应较低的环境中,高盛(Goldman Sachs)等大型投行未来的商业模式仍悬而未决。
奖金依然是引发争议的根源。银行大佬们抱怨英国一刀切的税收政策,嘀咕着威胁要离开伦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巴克莱离任的首席执行官韦骏贤(John Varley)悄悄地试图召集银行家同行们参与“梅林项目”(Project Merlin)——旨在限制奖金数额、就税收问题达成和解,并改善公众对投行业的印象。但事实证明,达成共识是不可能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投行是全球性行业,而华尔街的投行无意加入“小小英格兰”的游戏。
有关过度行为的消息层出不穷,爱尔兰尤为突出,该国银行不负责任发放房地产贷款的行为遭到曝光。当英国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服务管理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宣布弗雷德•古德温爵士(Sir Fred Goodwin)及苏格兰皇家银行(RBS)管理失当罪名不成立时,引发了众怒。而FSA起初拒绝发布自身报告的做法,令上述决定雪上加霜。
六,维基解密与开源世界
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这个此前默默无名、从计算机奇客(geek)转变而来的牛虻,将外交界与新闻行业搅了个天翻地覆。在阿桑奇的策划下,他创建的网站“维基解密”(WikiLeaks)分两批披露了美国政府的机密数据,数量达到了产业化规模。第一批包括从伊拉克和阿富汗前线发回的电文,为现代战争提供了生动(尽管不够全面)的写照。第二批包括25万份机密外交电报,主要卖点是有关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等国家领导人的八卦扯谈。但也有一些更刺激的选段,让人们得以了解到美国在也门的军事行动、沙特阿拉伯和波斯湾酋长国对伊朗核项目的担忧、以及他们显然愿意支持美国对德黑兰采取军事行动的事实。
随着解密信息如瀑布般奔涌不止,阿桑奇最终在伦敦被捕,但稍后获得保释。他要么被遣送回瑞典,在那里面临强奸罪指控;要么被引渡至美国,而那里的公诉人正竞相准备提出起诉,大概会依据1919年的《间谍法案》为其定罪。
七,报纸业之死是夸大其词
科技继续重塑媒体行业。社交网站Facebook与Twitter的爆炸式增长,导致许多国家的报纸发行量进一步下滑。但前景并非一片黯淡。前克格勃谍报人员亚历山大•列别捷夫(Alexander Lebedev)以1英镑收购了《独立报》(The Independent),增加了旗下英国印刷出版物的数量。他的《伦敦晚旗报》(Evening Standard)变成了免费报纸,因此重获新生。此外,最重要的是,iPad横空出世。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的最新力作改变了游戏规则,因为iPad以及三星(Samsung)的Galaxy等其它“平板”设备,将互动应用与报纸阅读体验结合在了一起。先别把报纸首页扔进垃圾箱!
译者/何黎

0票

0票


• 我的国
• 国共两党的合作能使中华振兴
• 新年献词:在寒冬中守望暖春
• 回望2010
• 逝去的生命,永存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