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水晶复活小说:蒋洪委员谈阳光财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6:11:47
 

蒋洪委员谈阳光财政:我盼得头发已白了
2009年10月25日 13:08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今天下午我被安排在政协全体大会上发言,出乎意料。因为通常我讲话都有点儿刺激。这说明,政协大会是一个各方意见、建议甚至批评都可以容纳的地方。”
    在今天的政协分组讨论会上,一位委员提起下午的大会发言,有些激动。
    “那你是不是要‘拔掉’些刺儿了?”有委员接话茬问。
    “会有些文字上的修改,但精神不会变。”这位委员的口气毋庸置疑。
     旁边有人对记者低语道:“这就是人称‘麻辣委员’的蒋洪。”
“阳光财政我盼得头发已白了”
    被称作“麻辣委员”的蒋洪,是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说蒋洪委员“麻辣”,不止说他讨论时言辞激烈,更在于他有股专啃“硬骨头”、爱较真儿的劲头。
    自从当上全国政协十一届委员以来,蒋洪委员就和财政预算透明度较上了真儿。去年两会时,蒋洪委员就提交了一份提案,名为《阳光财政,我盼得头发已白了》。
    这次两会,头发花白的蒋洪委员的提案,几乎就是一项对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的调查报告。
    去年,蒋洪所在的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做了一个调研项目,对我国31个省级财政透明度进行评分和排序,凸显了我国财政透明度存在的问题。
    蒋洪和课题组选择2006年各省级财政的决算数据作为调查对象,重点考察政府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国有企业基金三部分共计113项财政信息。“按我国的预算科目和会计标准将信息不断分解,从各个部分、各个层面考察财政信息,以观察财政透明度。”
    蒋洪是搞财政学的,在教学和研究中都需要财政信息。但财政信息公开的程度和渠道常常令他感到不满意。尤其是两会审查财政预算报告时,很多委员看不懂,常常让蒋洪给大家解释,而学财政的蒋洪也常常不知所以然。
    “财政预算报告缺乏具体项目的支出报告,常常用‘其他支出’一笔带过,这会给公款浪费和消耗留下黑洞。但由于信息不公开透明,公众无法监督,以至于江西新余公款出国游账单被网友偶然拾到才得以曝光,太具讽刺意味了。”蒋洪感叹。
    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规定了公民申请信息的权利,同时也规定,各级政府信息公开机构有提供信息的责任和义务。
    这给了蒋洪一种无形的动力:搞一个实际测试,摸摸省级财政的透明度。蒋洪组织了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志愿者,近百人在网上搜索各类统计年鉴的信息,并以普通公民身份向各级政府信息公开机构发出信息申请书和信息提纲,
    调研中,许多政府部门非常在意他们的调研活动,积极配合,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四川、辽宁等,也有5个省份,对项目组发出的3次信函,置之不理。
给总体财政透明度打20分
    “如果以100分为满分的话,我国财政的透明度总体情况大约为20分左右。”蒋洪委员直言不讳。报告中,按分数高低排序是:福建、内蒙古、安徽、北京、辽宁、江苏、天津。最高分折合为百分制是62.7分,最低的省份为15分左右,平均22分。
    令蒋洪感到最不满意的是,凡是涉及细节的财政信息,基本无法获得。诸如“津贴补贴和奖金项目明细支出内容”、“差旅费项目的明细支出内容”、“本级财政累积债务按期限结构分类的政府债务金额”、“本级政府直属各国有企业集团(总公司)年度合并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等,所有省份均无法获得和未能提供。
    魔鬼存在于细节之中。“只有了解到政府最基层单位的所有收支情况,才算得上是了解政府的财政信息情况,才能够真正知道政府的钱是怎么花的,花到哪里去了。”蒋洪叹息,“在我们调查搜寻的113项财政信息中,即使是提供最全面的福建省,仍然有40项信息无法获得。这种状况离真正意义上的财政信息透明差之远矣。”
盯紧政府钱袋子 “麻辣”到底
    蒋洪承认,这一项目只是从某些侧面来考察我国各省的财政透明度,并非是对财政透明度全方位的考察。
    “通常谁当家谁看管钱,他至少对家里有多少钱、用到哪里去应该心中有数。承认人民当家做主,就应该让人民了解自己的家底——他们委托政府管理的资金有多少,从什么渠道获得,用于哪些用途,资金安排和使用结果是否符合他们的要求和愿望。”蒋洪委员说,“保障人民知情权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让人民知晓他们委托政府管理的所有公共资金和资产的运行状况。一句话,必须要有一个公开、透明的阳光财政。
    蒋洪委员认为,“人民要能有效控制和监督政府的权力使用,防止和惩治腐败,就必须抓住财政透明这一根本点。在财政没有做到透明的情况下,要想通过其他方式和途径来防治腐败,不说是不可能,也必然是代价高昂的。”
    他说,在技术操作层面,财政透明度建设是最容易推动的,也是最容易攻克和取得进展的。“不管是在2006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之前还是之后,政府财政信息的登记都是十分规范的,信息公开几乎不存在什么技术上的困难,关键是愿不愿意公开。”
    蒋洪委员认为,公共预算的首要特征就是公开性,必须向公众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并允许公众全程参与。为此,他建议转变保密思维,培养“阳光”意识,切实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加快对预算法的修改步伐,让财政信息以对信息需求者来说最便捷、获取成本最低的方式公布等。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蒋洪委员说,“我看还要加一句,公众监督就跟进到哪里。为扩大内需,国家投入了4万亿大单,用好这笔钱就是总理说的用好人民的每一分钱,对人民负责。”
    头发花白的蒋洪表示,只要还当全国政协委员,就会年年盯牢政府钱袋子,今年还打算进行财政透明度的评估报告。“反正头发已白了,不怕再白下去。”蒋洪委员声如洪钟。
本报北京3月9日电


蒋洪 阳光财政不能再等300年
2010-03-21 11:57:48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广州)

    “按(目前)这个速度,我国财政透明度每百年可增加16分,300年之后才有望越过及格线,达到70分”
    本刊记者 杨潇发自北京
    对于“麻辣委员”这个称呼,蒋洪颇为不满,“你看,有很多非常正常、非常基本的要求,你直说了就变成麻辣了,说明我们社会的口味已经很怪异,审美标准已经降低到……把基本要求当作一种美德了。”
    这位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这3年来提出的基本要求就是财政信息公开,《将阳光财政落到实处》是他今年“两会”的一个提案。
    上海财大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省级财政透明度一年来没有实质性的提高。31个省的平均得分2009年为21.71分(100分为满分),而2010年则为21.87分,只增加了0.16分,从精确的角度来说,有一点进步,而大约地看则是原地踏步,徘徊不前。
蒋洪在微博中大声疾呼:“再等300年?按这个速度,我国财政透明度每百年可增加16分,300年之后才有望越过及格线,达到70分。”
信息越分解,公布得就越少
    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这成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调研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状况的缘起。
    2008年,课题组以2006年的省本级财政决算数据为调查对象,采用网上搜索、出版物查询、信息申请等方法,对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省本级财政信息公开状况进行了调查。
    2009年,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排行榜及《2009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报告》首次推出,引起极大反响。今年是透明度报告的第二年,蒋洪和他的团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改变。
    首先是排名靠前的省份得分有较大幅度下降,以去年高居第一的福建省为例,虽然今年依然排名第一,但得分由62分下降到50分。课题组认为,这表明在财政信息公开的进程中各省既不愿落后,也不愿冒尖,处在观望、徘徊的被动状态。
    “他们会托人打听,其他省份提供了哪些东西,彼此会互相沟通,你提供什么我提供什么,然后估量一下自己的成绩。”蒋洪说,“也有一些省份本来达成默契说好这个信息不给的,到了最后某个省份突然又给了,最后关头使自己的排名提升。”
    和第一年相比,政府部门的态度变好了一些,但最多的回复是:“……确实无法通过主动公开渠道获取的政府信息,请依据‘一事一申请’原则向本机关提出申请,由本机关按照《条例》有关规定,经必要程序后予以答复。”
    何谓“一事”,有关部门没有明确解释,蒋洪评价它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提法”。
    他解释说,透明度评估指标由113个问题构成,“一事一申请”意味着现在有的申请函至少要展开为113个申请函。但问题在于,信息由很多要素构成,因此每一项信息都可以再分解,“比如,我想了解你办公经费的使用情况,你可以提供当年你们一共花了多少钱,但这笔钱可以分解成房租、电费、水费……‘一事’就变成了‘N事’,甚至可以无限分解下去,这给申请人方面带来了成本的增加。”
    而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课题组新推出的《2010中国省级行政支出透明度排行榜》,尝试更加具体的“追问”。他们向31个省市区的11个部门(政府、人大、政协、财政、国税、地税、教育、工商、环保、卫生、交通)提出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所申请的信息主要涉及两类,一类是2007年的部门收入来源和用途的信息。如部门支出总额是多少,多少用于人员经费,人员经费中又有多少是用于工资发放、多少是用于津贴补贴;多少用于公用经费,公用经费中又有多少是用于差旅费或出国费,多少是用于招待费,等等。第二类是2007年部门的基本信息,如部门有多少人、行政各级别人数是多少、部门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是多少、有多少公车及价值是多少等等。
    然而,不出意料地,信息越分解,公布得就越少,以“津贴补贴”与“出国费”明细支出为例,基本上没有单位给予公开。
要把关键环节盯紧了
     在蒋洪看来,信息公开受制于利益与法律两方面因素。对于那些对财政资金的使用具有较大权力的人,主要考虑的是自己权力受到制约,而对于较低层次的执行者来说,他们关心的只是上面是否同意,他们害怕承担公开后的责任。
    糟糕的是,从法律上说,他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现行保密制度的确规定了,政府预算收支是保密事项。”蒋洪解释。
    《保密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为悠久的法律之一,早在1951年,就颁布了《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而2005年公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相对来说仍是下位法,两者“打架”(几乎是经常的),按照“上位法优先”的原则,应该按照《保密法》办。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似乎不难理解为何“阳光财政”喊了多年,仍然只有几个样板。
     眼下《保密法》的修订已经进入二审,蒋洪呼吁社会“要把关键环节盯紧了”。
    “现在修改稿,在两个关键问题上原封不动,一个就是国家秘密的界定。国外是将国家机密列举出来,除此之外都不是国家秘密。列举的好处是,它让公开的部分变得非常明确。有人建议增加新条款,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规定的政府应主动公开的4个方面信息排除在国家秘密之外,以限制国家秘密的范围,我很赞成,这样保密法在国家秘密范围的界定上才有了实质性的进步。第二个重要环节就是保密法的解释权和裁决权。原来的规定,对是否国家秘密有争议的,由保密局裁决,可是这个密就是他定的……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争议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我认为这一条应该纳入新的保密法,而且国家秘密的解释权不应该属于政府保密部门而应该属于人大,保密部门应承担举证责任,说明为什么该事项是国家秘密的责任。”
我的表达权会受到应有的尊重
    蒋洪是一个温和的人,在生活中倾向于用婉转的表达,“从来不刺人”,最初当上海市人大代表时,他也曾经“婉转了一下”,投票时他弃权了,“理由也是充分的:我没有充分信息来判断”。再次当选后,他就开始不再婉转,“第二届以后我就投反对票了,我并不是反对预算中的某项支出,而是反对这种方式,你怎能只提供这么一点信息就让大家来投票呢?”
    今年,在政协的小组会上,他公布财政透明度的状况,毫不掩饰自己的失望。他甚至还提出,“现在财产申报都是从下面做起,这么多官员怎么去核实啊,所以我这次提的提案是财产的申报和公示从上面做起。”
    现场的一位记者描述道:蒋洪此语一出,顿时有人发笑。“你敢说高层领导干部吗?”有委员直截了当地问蒋洪。“对,我就是指他们。”蒋洪毫不犹豫地回应。
“我在小组会上也说,实际上我们多少年来一直有这么一种希望,希望通过道德的约束,通过政府的自我修炼来把这件事做好,但是我们等得太久,事情也没有向社会希望的方向转变。”蒋洪说。
    他会后也打算把自己的观点都写成提案,作为“平时提案”递交全国政协,“我是在履行我作为政协委员的职责

蒋洪呼唤阳光财政
2010-03-09 11:53  重庆晨报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分组讨论上,蒋洪带来2件提案,其中提到国有资产应该透明运作,曾有一家国企拿出5亿元给高管发奖金,人均分到500万!

立法支持阳光财政

    去年,蒋洪和他的团队———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师生,对我国省级财政透明度做了调查,发布了《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评估报告》,将我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财政透明度列了一个排行榜。

    “今年,我们继续对这31个省级财政用同样的方式做了评估,结果令人失望。”蒋洪透露,去年为21.71分(100分为满分),今年为21.87分,仅进步了0.16分。“从精确的角度来说,有一点进步,而大约地看则是原地踏步。”为此,蒋洪带来了他的第一个提案《切实采取措施,将阳光财政落到实处》。

    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蒋洪认为这需要立法的支持。“至少,预算法的修订中要有相应内容,保密法的修改也要明确界定哪些是应该保密的内容,不能让国家机密几个字成为有关部门拒绝公开公款消费的挡箭牌。”

国有资产透明运作

    “我打算提的第二个提案是阳光财政的延伸,是关于国有资产特别是经营性资产的透明运作这一块。”蒋洪认为,目前社会上的分配不公,很大程度上与权力和垄断分不开,尤其体现在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上。

    “一个企业不因为它挂着国有的牌子就是国有资产,要真正国有,我认为应当具备三个条件。”蒋洪说,一是让大家都知道财产运行情况,二是重大决策要由人民通过代表机构比如人大来决定,三是取得的利润应当全民共享。现在这三条都没有,凭什么说是国有资产?

    蒋洪说,现在的情况是,国有企业开多少工资,不是所有者来决定,而是经营者在给自己开工资。“我参加过一个银行的监事会,投票时我吃了一惊,因为他们按惯例把利润的20%作为对高管的刺激。要知道这不是工资,而是额外的刺激,有多少?我算了下,5亿元,100多人分,人均500万!”

    蒋洪认为,国有企业的利润应当全民分红,至少拿出一部分全民分红。“否则如何体现它是全民共有的财产?现在,最好的情况是全部拿去投资,这导致我们的经济永远是投资拉动,而不是消费拉动,结构转不过来。”

省级财政透明度同比几无增加 少数省份不增反降
来源:时代周报 2010年06月24日08:48


    尽管刘小兵和组员们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但面对《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排行榜》上关于中国31个省财政透明度2010年平均分是21.87分的数字,他们还是感到十分失望。

  “2009年是21.71分,如果按照这个速度,中国300年之后才有望越过及格线,达到70分。”刘小兵说。

  刘是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副院长,也是《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排行榜》项目的负责人。在他之前,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是在今年“两会”上炮轰“阳光财政还要300年”的全国政协委员、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蒋洪教授。

  一年时间,增加了0.16分。从精准角度说,中国公共财政透明度有一点儿增加;从事实角度看,这是原地踏步。

  华丽的“白内障”

  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这也是刘小兵及其团队调研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状况的缘由。

  从当年开始,课题组就用挂号信的方式,将调查大纲寄给了31个省的财政厅、社会保障部和国资委,但却只有1/3的部门给了他们回复。

  在拒绝他们的部门中,一部分会直接告诉课题组,自己没有义务和责任去回答问题;还有部分则会给课题组来电或者邮件,在了解他们的调查目的是什么,其它省份的情况如何后,之后便没有了音讯;还有一些部门则按照《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用官方口吻给课题组回函,但从来不直接回答调查大纲上的问题,只是让课题组到一些指定网站上寻找。

  但课题组很快就发现,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最少的地方,能在网上找到的内容,不会超过113个项目的10%。“政府的网站都很华丽,但实质性东西并不多。”调查组的学生李文思在自己的调查手记中写道。他发现,如果是政府不愿意公布的消息,即使是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你也是检索不到的。

  同样的,即使是给他们回复的部门,回答也仅仅是最粗略的选项。部门预算项目、支出总分类项目、基金收入项目和转移支付项目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为36.3%、34.4%、19.7%和10.8%,而随着问题细节的分解,信息透明度一路下降。

  例如在政府资产负债项目上,除广东省以外的各地区均未公开任何信息,得分率几乎为0;单位预算项目这一类,则得分率甚至干脆全部为0。

  蒋洪打比方说,由于政府在财政信息上的不透明,这让我们在检索相关信息时感觉就好像得了白内障,似乎看到了什么,但总也看不清。“但这些问题又不是出在我们的眼睛上,而是观察的对象上,政府提供的信息实在太有限了。”

  调查之难

  为了调查得更为深入,课题组在今年新增加了《2010中国省级行政支出透明度排行榜》,对31个省的11个行政单位的收支情况,用相同办法进行调研,但这个结果更不理想,平均分数只有3.41分。而在调研过程中,他们遭受到的阻碍更大。

  刘小兵说,为了计算行政单位的办公成本,课题组会分别派出2名学生,到每个省市的各省级单位办公楼进行测量,希望根据市价计算出办公楼的价值。但这些省级单位,绝大部分都拒绝进入和拍照,学生们只好在围墙外面用步测的方法。在各单位警戒比较高的新疆,有一个学生,还被当成危险分子进了派出所,直到学校从上海传真过去证明文件,才被放出。

  很明显的是,在财政透明度调查中,随着调查项目的逐渐细分,或随着调查所涉及的项目越来越敏感,项目的透明度便越来越差。

  “追问不出结果,并不影响我们的打分。”刘小兵说,他们是调研财政的透明程度,而不是一定需要结果。对于不配合的单位,他们会根据其所回避的问题,将那项分数算零。

  但颇为矛盾的是,就算是相关部门向课题组提供了不少的资料,但严格说起来仍然偏离最基本的透明,比如连续两年都排透明度第一的福建省。在第一年时,他们提供了大量资料,但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公开。这让课题组的成员在打分时,很是纠结。“说他透明吧,他只限定给我们;说不透明吧,人家给了我们的资料是最全的。”刘小兵笑着回忆。他说,课题组为此讨论了很久,最后大家狠狠心,还是给福建所提供材料算了分数。

  效果初现

  两年下来,课题组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首先是各省的得分差距明显缩小;其次则是各省份的信息公开状况开始高度相似。

  2009年,福建以唯一达到及格线的61分领跑,但到2010年,福建提供的数据开始明显减少,虽然还是第一,却比去年整整低了10分。

  “还有些省份,打电话来问了其它省的进展后,突然会给我们提供一些数据。”蒋洪说。这让一些省份名次在最后时刻上升,而之前,这几个省份都说好不给的。

  课题组认为,这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在现有的财政透明度体制之下,各省既不愿充分公开信息、但又不甘排名太过落后的一种矛盾心态。而这种相互观望、互通有无的心态,又导致了各省的信息公开状况高度相似。

  “我们觉得,这些现象的出现,至少说明了我们的努力是有效果的。”刘小兵说,但随着排行榜影响力的扩大,随之而来的也有压力。据他们所知,有些省份集体向中央部委反映此事,要求叫停。而中心有时候会出去跟人谈一些项目,人家答应合作后,就会很委婉要求,能否不让蒋洪参加。

  但不管如何,目前关于公共财政透明的趋势,看起来还是不错。今年3月底,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四部委,率先在自己网站上晒出了今年的收支预算总表,此后,越来越多的单位,也效仿四部委,晒出各自的账本。这至少表明,中国在公共财政透明方面的意识有所提高。

  根据计划,刘小兵他们关于“财政透明度”项目至少会持续5年。如果5年内,中国公共财政透明程度得不到较大改善,那么,人们不得不学习如何写申请公函、如何在政府网上如大海捞针一样查找信息。

财政公开:原地踏步还是效果初现?
 时间:2010年06月24日 10:27:10 中财网 

  尽管刘小兵和组员们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但面对《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排行榜》上关于中国31个省财政透明度2010年平均分是21.87分的数字,他们还是感到十分失望。
  "2009年是21.71分,如果按照这个速度,中国300年之后才有望越过及格线,达到70分。"刘小兵说。
  刘是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副院长,也是《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排行榜》项目的负责人。在他之前,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是在今年"两会"上炮轰"阳光财政还要300年"的全国政协委员、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蒋洪教授。
  一年时间,增加了0.16分。从精准角度说,中国公共财政透明度有一点儿增加;从事实角度看,这是原地踏步。
  华丽的"白内障"
  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这也是刘小兵及其团队调研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状况的缘由。
  从当年开始,课题组就用挂号信的方式,将调查大纲寄给了31个省的财政厅、社会保障部和国资委,但却只有1/3的部门给了他们回复。
  在拒绝他们的部门中,一部分会直接告诉课题组,自己没有义务和责任去回答问题;还有部分则会给课题组来电或者邮件,在了解他们的调查目的是什么,其它省份的情况如何后,之后便没有了音讯;还有一些部门则按照《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用官方口吻给课题组回函,但从来不直接回答调查大纲上的问题,只是让课题组到一些指定网站上寻找。
  但课题组很快就发现,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最少的地方,能在网上找到的内容,不会超过113个项目的10%。"政府的网站都很华丽,但实质性东西并不多。"调查组的学生李文思在自己的调查手记中写道。他发现,如果是政府不愿意公布的消息,即使是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你也是检索不到的。
  同样的,即使是给他们回复的部门,回答也仅仅是最粗略的选项。部门预算项目、支出总分类项目、基金收入项目和转移支付项目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为36.3%、34.4%、19.7%和10.8%,而随着问题细节的分解,信息透明度一路下降。
  例如在政府资产负债项目上,除广东省以外的各地区均未公开任何信息,得分率几乎为0;单位预算项目这一类,则得分率甚至干脆全部为0。
  蒋洪打比方说,由于政府在财政信息上的不透明,这让我们在检索相关信息时感觉就好像得了白内障,似乎看到了什么,但总也看不清。"但这些问题又不是出在我们的眼睛上,而是观察的对象上,政府提供的信息实在太有限了。"
  调查之难
  为了调查得更为深入,课题组在今年新增加了《2010中国省级行政支出透明度排行榜》,对31个省的11个行政单位的收支情况,用相同办法进行调研,但这个结果更不理想,平均分数只有3.41分。而在调研过程中,他们遭受到的阻碍更大。
  刘小兵说,为了计算行政单位的办公成本,课题组会分别派出2名学生,到每个省市的各省级单位办公楼进行测量,希望根据市价计算出办公楼的价值。但这些省级单位,绝大部分都拒绝进入和拍照,学生们只好在围墙外面用步测的方法。在各单位警戒比较高的新疆,有一个学生,还被当成危险分子进了派出所,直到学校从上海传真过去证明文件,才被放出。
  很明显的是,在财政透明度调查中,随着调查项目的逐渐细分,或随着调查所涉及的项目越来越敏感,项目的透明度便越来越差。
  "追问不出结果,并不影响我们的打分。"刘小兵说,他们是调研财政的透明程度,而不是一定需要结果。对于不配合的单位,他们会根据其所回避的问题,将那项分数算零。
  但颇为矛盾的是,就算是相关部门向课题组提供了不少的资料,但严格说起来仍然偏离最基本的透明,比如连续两年都排透明度第一的福建省。在第一年时,他们提供了大量资料,但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公开。这让课题组的成员在打分时,很是纠结。"说他透明吧,他只限定给我们;说不透明吧,人家给了我们的资料是最全的。"刘小兵笑着回忆。他说,课题组为此讨论了很久,最后大家狠狠心,还是给福建所提供材料算了分数。
  效果初现
  两年下来,课题组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首先是各省的得分差距明显缩小;其次则是各省份的信息公开状况开始高度相似。
  2009年,福建以唯一达到及格线的61分领跑,但到2010年,福建提供的数据开始明显减少,虽然还是第一,却比去年整整低了10分。
  "还有些省份,打电话来问了其它省的进展后,突然会给我们提供一些数据。"蒋洪说。这让一些省份名次在最后时刻上升,而之前,这几个省份都说好不给的。
  课题组认为,这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在现有的财政透明度体制之下,各省既不愿充分公开信息、但又不甘排名太过落后的一种矛盾心态。而这种相互观望、互通有无的心态,又导致了各省的信息公开状况高度相似。
  "我们觉得,这些现象的出现,至少说明了我们的努力是有效果的。"刘小兵说,但随着排行榜影响力的扩大,随之而来的也有压力。据他们所知,有些省份集体向中央部委反映此事,要求叫停。而中心有时候会出去跟人谈一些项目,人家答应合作后,就会很委婉要求,能否不让蒋洪参加。
  但不管如何,目前关于公共财政透明的趋势,看起来还是不错。今年3月底,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四部委,率先在自己网站上晒出了今年的收支预算总表,此后,越来越多的单位,也效仿四部委,晒出各自的账本。这至少表明,中国在公共财政透明方面的意识有所提高。
  根据计划,刘小兵他们关于"财政透明度"项目至少会持续5年。如果5年内,中国公共财政透明程度得不到较大改善,那么,人们不得不学习如何写申请公函、如何在政府网上如大海捞针一样查找信息。

省级行政机关透明度调查:福建排第一
 2010-06-19 05:19来源: 东南快报

    本报讯(记者钟桂光)由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调查完成的2010年中国省级行政机关透明度排行榜日前正式公布。排行榜显示,福建行政机关的透明度在31个省份中位居第一位,宁夏和北京分列二三两位。

    据悉,该调查就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份的341个部门的2007年省级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透明度进行了评估。调查显示,在给予正式答复的109个部门中,只有18个部门主动公开部分信息,基本没单位公布“津贴补贴”与“出国费”。昨日,课题组牵头人之一、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小兵接受了本报记者电话专访。

    调查方法

    每省11个部门各25项信息

    据刘小兵教授介绍,该调查于2009年10月启动,调查对象为我国大陆31个省市的政府、人大、政协、交通、教育、工商、环保等11个部门,每个部门的调查内容又细分到25个信息项,具体包括该部门人员支出中的“津贴补贴”“购房补贴”“奖金”“其他工资福利支出”等项目的明细支出内容。

“打分标准”方面,总体分为“态度分”和“信息分”两大类。所谓“态度分”就是课题组向上述部门提出信息公开调查申请,该部门作出答复即可得10分;而“信息分”是按照25个信息项每项10分计算,按照该部门答复的信息完整情况来打分。刘小兵介绍说,按照上述统计方法,每个部门满分是260分,每个省11个部门加起来总分是2860分,为了便于统计,最后再按照满分100分来换算成百分制综合得分。

    调查结果

    全国平均得分只有3.21分

    调查结果显示,以100分为满分计,我国省级部门机关透明度的平均成绩只有3.21分,不足5分,信息透明度情况整体滞后。其中福建以16.57分位居第一,宁夏以9.97分位居第二,北京为7.27分位居第三名。据介绍,这次课题组所采用的是低要求的评分标准,离国际规范相差很大,但即使这样,各地得分也很低。

    刘小兵强调,有的省市得了零分,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省的行政收支信息真的一点也不公开,只是表明这个省对他们的信息公开申请完全不予理睬,全省11个部门中没有一个部门愿意对此作出反应。

    福建情况

    7部门回应3部门详答

    在这次调查中,课题组共向福建省11个部门发出信息公开调查申请,有回应的部门为7个,最后有财政、国税、地税、卫生、环保等5个部门作了答复。而在信息得分方面,3部门作了详细解答,得分较高。刘小兵教授评价说,福建得分高首先赢在态度分,是全国各省市中回复部门最多的,这也反映出沿海省市和经济发达省市,在信息公开态度上相对积极的一种现象。

    刘小兵教授介绍说,“取公众之财,办公众之事,向公众透明”是推进公共财政建设的方向,虽然目前全国信息透明度相对滞后,但也存在两大积极推动因素,一个体现在政府正在积极推动,并于2008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另一个体现在公众民主参与意识正在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