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席 竹席 冰丝:泉是个动态的文化载体和精神载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6 00:00:54
泉是个动态的文化载体和精神载体———《难老泉》载体表现方法及内涵探讨陕西延安中学  胡彦文

《难老泉》是熔景物、传说、古迹、新貌于一炉的游记,内容深广,包容性强,容古今于一章,穿山西、太原、晋祠、难老泉于一体,缝合了山、水、人、事,将众多题材,如山西的地理形热,资源物产,革命传统,太原工业发展新貌,晋祠的名胜古迹,有关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及名人诗文等统报起来,熔成一幅意境开阔的艺术画面,真正体现着以神统形,形散神骤的组织特点,但以神统形,形散神骤,仅仅是散文的一般特点,一般规律,本文除此而外,还有自己特有的表现方式与容涵特点,表现出从实而虚,以具体表现抽象,从小而大,包容广泛,骤焦辐射的特点,表一种“泉”的文化轨迹及其所形成的特点。具体分述如下:

一、形式的变化

在此,用“难老泉”而不用《难老泉》,形式上的变化是从《难老泉》到“难老泉”的变化,反映的却是从课文本身到思想内容的变化,反映了文内向外的延伸,外延从文字形式到感受的空间形式变化。

二、以小见大“难老泉”

1.不仅仅指“难老泉”。

“难老泉”的内涵范围极大,它不仅仅指晋词三绝的“难老泉”,它还有较丰富的思想

内涵。它是以具体包容抽象,用可见的现象涵盖深厚的思想内容,它用晋祠三绝之一的“难

老泉”概括和代指晋祠、太原、山西,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中华民族,表示中国、中华民族是一个概有悠久历史(从文中知其达三千年),显示它老,它古老,但它同时又不老,因为它有如泉水一般一脉而传,代代发展的历史精神,同时还有开启现实、发展现实生活的永远不老,永远也不会衰老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温长的历史发展中,我们的人民用勤劳、用奋斗、用智慧、用血汗、用生命换来的,创造的、并且获得全体人民的一致认可,成为渗透漫延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生活,推动我们的生存发展的深厚的文化根因,督促检查有再生功能。它是一种自新进取的文化底蕴,或者说是含量很重的文化基因,文中大量引用有关资料,一再说明了这一点,虽然所引资料取材角度不同,选用时期各异,但却都从不同部位印汇了这一中心,这一思想。

2.“泉”是一个动态的文化载体

请看,原文说:“泉”,论历史,就“两万万年或者三万万年呢。”而其得名“难老泉”的远源,则可远溯到古代晋国因晋水而得名。“桐叶封弟”造就了晋祠,产生了最早的历史精神:只有造福人民,才能推动社会,历史才会发展。正因如此人民建晋祠来纪念“叔虞”,沿这一历史渊源,顺着这一历史风范,承接这一历史精魂,历代社会都扩大晋祠旧创。以此种方式来发展和弘扬这一优秀民族传统,早在北魏就建此祠,到北齐高欢父子起阁楼、筑池馆,唐太宗李世民亲次写铭宇之碑以褒之,宋仁宗赵祯在祠西端为“叔虞”的亲邑姜修了宏伟状丽的圣母殿,一代一代重修增建,现在已组成了一组祠庙建筑群,其中名胜古迹足达三百项,至今,已发展成为一个文化历史名胜的所在。其实,它应是一种文化思想的显示,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文化思想的物化保存和呈现,沉淀了十分深远的历史底蕴。晋祠三绝则是这种文化价值的集中反映和深缩,所以文中记载较详。“宋塑侍女”是宋人借以保存它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这种人文思想,其神采、内韵如 文化精脉一般,至今如在眼前。它用雕塑文化艺术,换了一种承载或继承方式,发展了早期上历史精神。活泼如即的形象,是一种艺术创造,旨髟它为人们、历史再塑一种美好的形象,以此献给人们,鼓舞人们创造和造就更美好的生活。这则是那种精神的另一形式和意义上的发展。将造福人民捻从物质世界移到精神领域。用艺术创造的方式,为人们塑造美的形象的,加以发展。

“古柏齐年”,则是古老的历史精神的一种现实见证和物化象征,人们看到它就会深信这是无疑的。这一象征,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观和文化信仰,即精神托寄 续。周初年是它的远源,虽几经变迁,参天古老,但其“博大精深”之感,却会使人顿然而生。

关于“难老泉”,则是以“泉水”流动的形式,以动态滚动发展的特点,同前两绝的静态呈现如以区分。三者中,前者以人文艺术形态预以传达,中者用古在天的物证表现 ,后者用源源不断,常流水止,生命不竭,永葆青春的水质形态进一步升华。三者中,前二者显示了悠久、古老,后者则表明老而更新,不断换取活源,使这古老青春永存,悠久的生命旺盛。但这种年轻,这种活力并非一帆风顺,它也经历了不平凡的斗争。“难老泉”之所以得名,就基于“饮马抽鞭,柳氏坐翁”的美丽动人的的不平凡来历。因而历代文化传媒中对它的记载,便有了 无形的线,《山海经》说“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李白盛赞其清澈,范公说这南北两渠,养育了“满目江南田”,就是实证。

3.历史的启发

这种事迹,还通过具有阶级色彩的“中流砥柱”预以反映,使现实生活中无时不渗透着历史的影子,这使晋祠周围的“不系舟”也渗含着这种色彩,而水潭中间的“中流砥柱”中的波澜壮阔,更是可歌可泣。它表现了为保卫历史,保卫国家,保卫美好生活,保卫历史精神的思想境,因而它说法成为这种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侧面。近代中国历史的一幕幕悲壮场景,抗日战场上,我们人民的英勇事迹,保卫了自己生存的家庭;今天,旧的时代,旧的历

史如陈迹与日而去。古老的民族,古老的家园,怎样才是振雄风,换发青春,面对家庭的现状,作者从“难老泉”受到启发,得到鼓舞,他想通过本文来揭示一种贯穿并能失去历史的根脉 。这个根脉顺应着历史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方向,贯穿于我们的历史过程。它就是勤劳、进取、勇敢献身的思想。这一思想,如难老泉之水一样,从古流到今,常流常新。要使时代年轻,要使民族有活力,就要发展这一优美传统,推动历史前进。可见这一精神就是一股不老的泉—难老泉。

4.结论

在这里,文章以小见大,以具体喻抽象,以晋祠的难老泉比喻一种源源不断的历史精神,使主指得到深化,显示了立意的高度,也显示了作者眼光的不凡,思考的深度。

三、不老的是精神

1.题旨

“老(lao)者,新这对也。主以前就存在的为老。“难老泉”者,不易衰泉本指地下流

水,因其永流不息,常流常新。所流之水是重复之水,给人生机不断,充永在的感觉,具有动态的运动色彩,因而就成为一种不断发展,常流常新的力量源泉。活力气 在,动力所在,成为文中取是诞生久远,古老连绵,但却不似别物,生命常清,汩汨不绝,永存生机,永葆青春之,以此表现一个古国的博大精深,而又活力无边,生机无限的生存状况、民族活力,确应说是立意高也。

2.历史不老,精神常青

历史悠久,精神不老,岁月绵长,青春长存,是文章所要着力表现的骤焦点,重心点。

它在文中是根红线,贯穿全文,一脉而下。表现在:文章引用了大量材料,但并不显多余或累赘,其中首要的是那些优美感人的传说,它的用意是要说明历史不老,岁月绵长,可谓老,但其中所包含或者映射出的思想、精神,作为一种价值却永远闪跃着勃勃生机,益于古代社会,造福于各个 时代的社会和人民。这种精神到今天也是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的。从最早的“桐叶封弟”中发展农业,造福人民的封建主的历史传说,到“饮马抽鞭,柳氏砥柱”中“张郎分水”的惊心动魂的斗争故事,沿脉而下,共同地表现了那种造福人民,造福社会的历史精神。这种精神的创造者,无论是象叔虞那样顺应历史潮流的杰出人物,还有象柳、那郎那样的亿万劳动人民,共同使我们的祖国绿水常青,江山不老,这使我们感受到的我们的历史如这“难老”的泉水,汩汩不息,永流水止。

我们的历史创造这种难老的思想,永存的精神,发展的历史。就历史来看,晋国历史的精华,晋祠对这种历史精神的保存,纪念和弘扬,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北魏的郦道元选文以载,北齐高欢父子筑池造阁,唐李世民赠碑言以颂,都表达了一种心愿,以保存和弘扬这一历史精神,到了宋赵祯修建的圣母殿,至今发展成一组祠庙建筑群,无不承袭了这一共同的愿望。

“晋祠三绝”、“绝”,极好之意。三绝既然成为晋祠的代表,就因为它们表达了:一、用三绝的方式,来纪念,弘扬这一历史精神;二、“三绝”本身又是一种存在,本身又青春不老,四十四侍女一千年的丰姿,音容犹在;古柏齐年虽老但却生命常青;“难老泉”早在《山海经》时代就有所载,又有优美的历史传说,为其平添了神奇的色彩,但却是社会生活的某种影射:它表明“难老泉”为人类勇于奉献的精神,如泉水那样长青不枯,斗争使它生命更旺;“雨涝不增,天旱不减”,水温常恒,清澈如初,汇成两渠,溢润大地。因此作者观此深受启发,以此命名,囊括历史,反映民族风貌。“三绝”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表达具有歌颂价值的历史传统,歌颂它对历史的穿透力。

这一传统,即使在今天,也仍闪辉,在民族历史上,抗日战争时期,无数英勇的人们,舍生命于不顾,其动力就源于这种用斗争保卫家园的精神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时代精神。正如文章所展现的那样,“当铺”、“钱号”、“窄道”、“土皇帝”,腐朽垂死的东西,最后“湮没了”,“媒炭”、“汾酒”、“老醋”这些传统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却散发出强大的“热力”,城市里密密匝匝的“黑瓦房”,对更诱人的高楼、大桥、厂矿却如雨后春笋,一个个老去新来,新陈代谢,没价值的东西与日消失,有生命的东西显出勃勃生机,老的是岁月及其旧骸,不老的是创造与发展,更新的历史与时代,它们不正是历史精神在新时代的复现?不管南渠珲是北渠,它们仍一如既往,清澄如初,泼翠大地,浇灌千里农田;它们都义无反顾地流向工厂,把不老的青春奉献给这个全新的时代,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悠久而又充满生机的国度。这种精神不就是“桐叶封底”造福于民的精神?不就是柳氏勤劳善良,保泉保水,造福人们的思想?不正是“张郎分水”中张郎造福为众的风范?

因此,我们说难老泉,乃青春之泉;难老之水,精神永远年轻。在历史的长河里,它要么是造福一方,要么献益于人,始终如一地甘愿奉献自己给人们。而当这种青春不能施福于社会和民众时,或受到压抑、威胁、危险,就有人挺身而出,为保卫这一精神而进行感天动地,惊心动魄的斗争。正因如此,这种精神受到历代人民的称颂,人们通过它的核心和精邃,用一句话,就是我们民族勤劳、勇敢、勇于献身的精神。它代代相传,源远流长。

难老泉,老去的是时间,老去的是历史陈迹,不老的是精神,难老之泉,难老泉,青春永驻,生命常青,永远年轻。

四、骤焦辐射“难老泉”

1.一个焦点,两个扇面

从一点出发,形成一个骤焦点,以此向外辐射,这个点就是“难老泉”从文章中间,“难老泉”出现的地方向前向后辐射。从一个具体的骤焦点,进人横辐射,形成一个重合的较大的扇形射面。这个面就是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就是空间和时间的重合。就横向辐射面而言,文章从地域边缘出发,形成了从内向外,即从,“难老泉”向前向后的“不系舟”晋祠,太原、山西,乃至中国的巨大辐射扇面,使“难老”的如泉源汩汩不断的历史精神,对辽阔大地,伟大的中原,乃至中国各个地方,都具有强烈的辐射效应和极强的穿透力度,从而把从晋祠引发出的历史精神、民族传统,扩大、发展,使之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得以承续和弘扬,实现以小而大,由小而大的精神和文化渗透效应。就纵向辐射而言,从古到今,自古及今,从周汉向魏齐的时代奠基,产向后代的发展,从古代向现代渗染,由开明领主到民间,从温和发展到保卫其纯洁和崇高,是一个动态的线,但却是由点(封建领主)向面(即民间广阔的领域和官方积极文化精神),从点到面,即从早期的自上而下到后来社会生活领域(柳氏坐翁),阶级斗争领域(张郎分水)和民族斗争领域(抗日战争)和现代化建设(农精神中工业社会进发)等多个方位的不同领域浸透引申和发展,扩大了辐射面,形成一个具有潜在动能,永久张力的民族魄,使历史精神、民族文化基蕴的领域和范围拓宽,发展为民族文化传统,升为民族品格较高的文明品位。

2.合而为一,一个核心

两个扇面在文中是合而为一,形成了由小到大,从点向面,由具体向抽象的介渡。其中横向的地域是这扇形的外在形式—可感的外部形式,纵向的历史引演是它的内在形式。文章在辐射形式上,采用从外部形式(山西、太原、晋祠到难老泉“不系舟”延展,构建全文框架,内部形式(周魏齐唐宋一载)贯穿和延伸,由远而近,从小向大,从具体点向四方辐射的方式组织全文;采用先扇面铺写,后向中心变的方式结构和逢合篇幅。)总体上内部形式由远而近,外在形式从大向小,两种形式同步发展,折合为一,重构叠合,使形神完美而有机地统一起来。

3.基点浓缩,隐喻为一。

其中的骤焦点是文章的核心基源,它向内贯穿了从古到今的几乎所有的历史层面,向外则覆盖了由大而小的几乎所有空间层面。用空间的层面构架和覆盖,用时间层面充实和推进,二者同步发展,这便是散文形神的结合,是散文形散神合,形散意 的另一种方式和意义上的显现,因而也是散文神形结合理论的另一种价值方式的显示,具有极为重要的开拓价值。文章用历史精神贯穿于外在形式结构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和层面,贯通古今。从古而今,串连了各种形式(神话、传说、掌故等)的历史形态,从“山海”以载,“铜叶封弟”,晋祠增制,柳氏造泉流砥柱。李白吟哦,范公称颂等不同资料的历史形式,给我们呈现了从远古向中古到近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囊括了各个 方位的历史形态和各种形式的材料的“历史”内容,如晋齐唐宋一线历史文化在文穿察思考,使各个地域层面的各个部位的涉略都具有广泛的周延性。这样文章就从“外貌”与内含两方面,对民族发展进程中贯穿上下历史,漫延文阔的地域的具有动力功能的民族文化精神及其内核进行了一种形象的观照,纪游式漫游,反思式的辐射,表现上的隐喻,从而达到了一种心态与心为,哲理与实践,人文与物化的过滤,使其中的精华性内蕴得以打磨呈光,在今天的生活中闪光。但方式上却表现为民族青春不老的由小到大的隐喻,由“难老”之泉承当对晋祠,对太原,对山西乃至整个中国的隐喻,由“难老”这泉,实现流贯周魏唐宋至现代的穿透抽绎。一句话,中国,乃“难老”之泉,中华民族乃不老之泉汨汨而流,永葆青春。

五、给一个结论

泉,流动的水,发展的态,永远清澈,也就永远充满活力,于是便与年轻结缘,成为年轻的代词,青春的表现形态,生命力旺盛的象征。泉,是历史的动态的发展象征。

《难老泉》中的“难老泉”是借用具体的名胜,表现我们民族历史悠久而勤劳进取,勇于奉的精神常青不老。正是由于有了它,才推动了我们的历史发展,所以我们说,老的是岁月,不老的是历史,推动历史并且自己也不断更新,以适应的历史精神。本文获全国素质研究中心论文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