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行天下王斌视频:能量的传递都必须依赖载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0:40:39

电磁波的传播必须依赖载体

—对现代磁理论的新认识

【摘  要】能量的传递都必须依赖载体,电磁波也是如此。电磁波有波粒二象性的原因是高                                  

          速旋转的有弹性的电子“能量环”作整体运动的结果。

【关键词】电磁波 载体 能量环 密度引力定律 二象性

我坚信宇宙与自然是美的,而美的东西一定是简单与和谐的,宇宙与自然是不会以深奥莫测的“道理”构成的,只是我们认识的片面造成的。我坚信强作用力、弱作用力、万有引力统一于密度引力。宏观和微观应该遵循相同的规律,不应该将宏观与微观割裂开来。强子、轻子(其实“轻子”可能是自然界中单位体积最重的“子”)也应该遵循统一规律。波的传播,将机械波和电磁波割裂开来也是片面的,这里我重点解析这个问题——能量的传递都必须依赖载体包括电磁波。

   一、电磁波的传播也需要载体,共振是波传播的“加油站”。

电磁波产生原理的新解析:由于电磁振荡,有极小一部分高速旋转的纺锤电子对连续逸出(假设发射电子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为1摩尔,每0.001秒发射电子对1012 对,平均每个原子只需一个电子对能发射电子对的时间为10年,1012对这是一个天文数字,符合电磁波向空间任意方向传播的现实),并且产生电磁波的粒子密度必须特别大,体积必须特别小。(电磁振荡可能补充逸出的电子对,补充的电子对,引起的电压的变化也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和大地相接补充不补充电子基本不引起变化)根据密度引力定律(参看《青年科学》20104月上半月刊112页),电子之间也是相互吸引的,它们在同一轨道没有吸引在一起,是因为它们运动的速度特别大的缘故。(每个轨道的两个电子相互吸引形成相互绕转的双电子,化学的同一轨道的两个电子运动方向相反,成纺锤运动得到理论支持),相互吸引力提供向心力,相互运动形成有弹性的“能量环”向空间传播,“能量环”的空间就是平常所说的波长。由于电磁振荡的频率不同,波长也不同,电子对飞出的能量不同,“能量环”的大小也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的波长的电磁波,电磁波的能量又是依赖绕转的能量环这种特殊粒子传播的,这就是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由于电磁振荡各有自己固定的频率,只能给自己的“能量环”加油(发生共振),就形成了波的传播互不影响,向各个空间传播。光波的传播,应该是高速运动的中微子和其它粒子或它们的相互吸引形成的高速绕转组合又一起高速运动。也可能有像电磁波的情形,还可能有正电子和负电子相互吸引,形成的高速绕转的电子对,即高速绕转形成的“能量环”。(和电磁波类似)总之,光的传播相对复杂一些,带电粒子和不带电粒子相互组合形成各种形式的“能量环”、还有真正的单个粒子的运动,所以光色彩斑斓(即,中微子、电子的相互组合或各自组合,形成的能量环)。可以说,波动性是粒子不同运动组合又一起运动的表现形式。宇宙中几乎没有真空,除了大的天体,布满了各种宇宙射线。有我们现在的技术能观察到的,更多的是我们现在的技术还不能“捕捉”它。

二、对电磁波的进步解析

电磁波的波长范围为什么那样广泛。根据密度引力定律,两个电子之间的距离在1012级相互吸引还是很明显的,所以电磁波的波长理论上最长应该在1012米以上,最短的波长在10-13米—10-10米,最长的波长是最短的波长的1021倍以上,得到理论支持。由于电磁振荡的频率不同,导致振荡出的电子对的速度不同,绕转速度越大绕转的电子对半径越小,绕转速度越小绕转的电子对半径越大,半径的大小决定电磁波的波长。这种情况和天体运行的情况是统一的(半径小时速度快)。可以说,波动性是粒子不同运动组合又一起运动的结果。由于它是大小不同的弹性“能量环”,所以它能发生干涉、衍射等波的现象,可以推断:任何波都不能穿过比电子体积还小的空隙。由于弹性“能量环”作为整体运动,所以能发生反射、折射等粒子现象。这就是电磁波为什么具有波粒二象性。所以说,密度引力定律把宏观运动规律和微观运动规律统一了起来。这种电磁理论,将波动性和粒子性统一起了起来。这种电磁波的理论能解释:

1、对于波长超过3000米的波长,电离层基本上把它吸收掉。波长小于10米的微波电离层能让它穿过,飞向宇宙。对于中波、中短波、短波,波长越短,电离层对它吸收得越少而反射得越多。其本质是,绕转的速度越大越不容易被其他粒子吸引,绕转的速度越小越容易被其他的粒子吸引的缘故。

2、天空在晴朗时为什么是蓝色的,大海中水的颜色为什么更深呢?

光的反射、折射、色散的解释。由于光的速度很快,瞬间到某一点有很多的光子,形成能量团。光反射的解释:照射到界面,发生弹性碰撞,形成反射很容易理解(碰撞后一条路径,仍在原来的媒质)。光折射的解释:照射到界面,发生弹性碰撞后,立即“爆炸”,由于只有内力的作用动量守恒,这就解释了光的折射。(碰撞后两条路径,其中一条返回原媒质)。参加光的折射、反射的光粒子较多,则反射、折射的光仍能汇聚成白光。光色散的解释:照射到界面,发生弹性碰撞后,立即“爆炸”动量守恒,光频率决定光能量,(进而决定动量)由动量的矢量和,可以推出在可见光中红光的偏折最小、紫光的偏折最大(碰撞后两条路径,其中一条返回原媒质,在三棱透镜中实现)。其实,“爆炸”后的路径不止两条,而是向空间任意辐射,不过都遵循上述同样的规律。

光从宇宙射入空气内部时,光在空气中发生弹性碰撞后,立刻“爆炸”,光由光密媒质射向光疏媒质(返回太空的方向的过程),红、橙、黄、绿、蓝、靛、紫光都有极小一部分发生全反射,由于红光的折射率最小,紫光的折射率最大。红光发生全反射的光粒子最少,紫光发生全反射的光粒子最多。橙、黄、绿、蓝、靛在二者之间。所以,天空在晴朗时呈现淡淡的蓝色。在水中,这种全反射更容易一些,所以水的颜色更深一些。(能发生全反射的光子占少数,由于临界角需要很大,尤其在空气中更大,所以,就形成天空呈现浅蓝、水深蓝)

3、大气层中“电离层”中应该是负离子多于正离子。

4、大气层中为什么能有“电离层”。

5、雷电的弧光中心为什么大体是向下的(雷电的形成)。由于“电离层”带负电,水中的氢离子,是水合氢离子(H3O+),蒸发时最多的是水分子,其次是水合氢离子(H3O+)最后才是氢氧根离子(因为氢氧根的密度大于水合氢离子的密度),水合氢离子与大气中的负离子发生放电,形成雷电,也是雷阵雨一般较大的缘故(水合离子放电形成水)。这种理论也解释了冬天为什么不打雷,夏天能打雷的自然现象。(雪的形成是水分子,应该在电离层的上方)

三、光,可能不是宇宙中速度最快的使者。

宇宙中最快的使者一定是光速是不可靠的,光是指电磁波可见光的极小一部分,是频率范围很窄的一部分,现代理论认为,电磁波的速度都等于光速。宇宙中除了电磁波外还有各种射线、粒子,很复杂。按照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有:△E=mC2,而普朗克认为:E=h。假如有两个粒子碰撞,原来两个粒子的质量的和为m, 碰撞后质量亏损△m,碰撞后,能量由结合新粒子以动能的形式传递能量。(假设不考虑原来的动能,如果考虑,超过光速更容易,在这里为了分析清晰、计算简单、易懂,暂不考虑)则增加的能量是△mC2=m—△V2= hV= ①  或V=C  ②。从①可知只要足够大,足够大△mV>C,从②是可知,只要△m足够大,V>C也就是说,质量损失三分之一的时候,就等于光速。即只要碰撞后,粒子波的频率足够大,质量亏损足够多,粒子的速率就能够超过光速,其实,假如正电子和负电子高速运动碰撞后,就可能形成超过光速运动的中微子。即超过光速的宇宙射线。应该说,宇宙中布满了各种射线。宇宙中一定有超过光速的物质,光不是宇宙中速度最快的使者。

四、机械波和电磁波不同的原因

机械波和电磁波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机械波是由物体本身的振动产生的,本身没有放出粒子,所以传播需要媒介。而电磁波是由于物体的电子、粒子或他们的复合运动产生而又整体运动的结果,它们(电子、粒子或它们的复合)本身参与运动而形成的,所以,不需要媒介。

五、磁现象的电本质,磁现象的本质就是电现象,磁单极子是不会找到的。

电子的运动状态可以改变正电荷的矢量状态,反过来,正电荷矢量状态的改变,同样能改变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相对运动的状态和正电荷的矢量状态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也就是说,改变它们的相对位置关系,能使导体显示不同的特性,如:使其成为电源,使其带有“磁性”,使其发射电子或绕转的电子对等。所谓的磁力线都是电子或电子对的高速绕转的轨迹。以地球的磁场为例说明:地球正电荷的矢量一定是东西的,导致电子由南向北高速旋转。切割磁力线实际上是,切割电子运动轨迹的运动,从而影响导体本身的电子运动状态,进而使正电荷相对位置改变,使其本身产生电场。(铁、钴、镍,由于它们本身的特殊性,某种条件下能使正电荷与负电荷形成相对稳定“矩阵”,整体不显电性。所以容易被磁化。)当异名磁极相互靠近时,自然现象都走捷径,直接回到S极,所以相互吸引。同名磁极靠近时,都要回到自己靠近的相应的“极”,所以相互排斥。高速运动的电子封闭一定的空间,进入它不容易的,就产生相应的力。与其说,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倒不如说,电流周围存在电子流更准确。由此可以推断:阴极射线周围没有“磁场”。这与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转动而不向外辐射能量是统一的,不用假设稳定状态,从理论上解决了波尔关于原子的定态的假设。由上篇文章密度引力定律和这一电磁理论可以大胆的推断:自然界只有两种基本的力:一种是密度引力(引力单元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即密度,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个电子的密度)、另一种是:静电力(引力单元是电荷)。这样可以说,自然界只有两种基本的引力单元那就是正、负电子。

1、条形磁铁的“磁力线”解释:所有正电荷的矢量中心都在其表面的中心,所谓的"磁力线",都是绕正电荷矢量高速绕转的电子或电子对,两极“磁性”最强得到理论支持。

2、蹄形磁铁的“磁力线”的解释:内侧、外侧都从强极N到弱S极,或从弱N极到强S极,所谓的“磁力线”都是以正电荷矢量中心高速绕转的电子或电子对。“蹄形处”高速绕转的电子或电子对在左半部大部分在“踢形踢”的内部。所以,蹄形部位磁性最弱得到理论支持。

条形磁铁示意图                                        蹄形磁铁示意图

3、通电导线在磁场的受力的解释:在蹄形磁铁中假设N极在上S极在下通电线的电流方向是“x”即指向纸里。就造成通电导线和磁铁的电子右侧各自封闭自己的空间,左侧电子方向相反相互减弱,各自封闭自己的空间减弱,通电导线向左运动。相当于通同方向电流的两条导线相互吸引,和安培定则是统一的。如果通电线的电流方向是“·”即指向读者。就会造成通电导线左侧两物体高速绕转的电子由于方向相同各自封闭自己的空间。右侧封闭自己的空间减弱,所以通电导线向右运动。相当于通相反方向的电流的两条导线相互排斥,也和安培定则是统一的。

4、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动势的解释:在蹄形磁铁中假设N极在上S极在下导体向运动的方向向右时,右侧导线“先动而开路”,左侧相对有空隙。(犹如木棍在由上到下水中运动一样,造成水顺时针旋转一样)使部分电子顺时针旋转,造成矢量正电的矢量方向“x”,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是统一的。

5、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导体切割磁力线产生电动势。

6、电子在匀强磁(这个磁场不是有磁铁产生的,而是有两个平行的通电环形线圈产生的)场,的径迹就弯曲成圆形。

总之,这种电磁理论,能解释一切电磁现象,和现在的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只是本人现有的实验设备不能捕捉到磁场周围的电子,现代先进的设备能否做到这一点,验证这个发现,将会推进科学更快向前发展。

作者:韩永全

E-mail:hyq131501@163.com

       HL8301@sina.com

TEL:13241375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