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衬塑复合管:李孝萱:笔墨需要浑厚的文化载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15:55
李孝萱:笔墨需要浑厚的文化载体   李孝萱对画家的笔墨问题谈到几点。李孝萱说如果离开了艺术的文化性和社会性原则来谈笔墨趣味,其真正含意就是取消作品的内容和社会学意义,或置作品内容于次要地位,也就离开了艺术本身。李孝萱说关于笔墨一说,那还是宋元之后的事情,宋元文人绘画所倡导的笔墨问题也是集历史之大成,尤其元代是最重视笔墨的。有了笔墨之后,和工笔绘画不同,它确实能够更加充分的抒发艺术家的情感,更符合文人的思考和表达方式,更能酣畅淋漓的传递艺术家的艺术情思,李孝萱如是说。包括在现阶段的学院教学思路里面,笔墨成为了鉴定艺术品格高下的一种尺度,所谓有笔墨就是佳作,没有笔墨就沦为庸品。
  不过李孝萱不这么看,因为李孝萱还是坚持之前谈到的笔墨一定需要文化这个浑厚的载体,包括艺术家对文化的理解程度是很重要的。比如,敦煌壁画应该是中国古代绘画最高成就之一,这是不能用笔墨来衡量的,敦煌壁画里面不存在笔墨,但是它却是中国艺术的精华,这就是文化在起着很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李孝萱认为我们的一个误区就是很容易将笔墨问题囿于技法当中,实际上笔墨绝对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文化问题。
  李孝萱指出这也是传统和创新关系的一个课题,只是目前普遍感受就是在这之间有一个无形的屏障,而且似乎很难逾越。艺术不管是纵向还是横向都有各自的壁垒,李孝萱也确实很少和其他艺术门类的人交往,甚至连同行都少来往,不交往可以,但是不能缺少了解,至少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毕竟它也是一种潜在的精神资源。对于怎样继承传统,每个人的视角不同,当然因人而异。李孝萱觉得不管是继承还是创新,最终所要表达的还是"生机",它是第一位的。
  所谓"生机""生动""生趣"就是在作品中能见人见性,也就是说只有真感情才能有真境界,当然前提也要有兴趣。不过李孝萱说目前有一种不太好的风气就是国画界"袭古"现象比较严重,这样的画作虽然貌似传统,但是很难能有"生气",因为尽管通过模仿古人绘画程序和笔墨似乎能显得画面有"古意",但是李孝萱认为这样更容易将传统精神浮泛化,这种将古人的程式和技术"拿来"换个名称的手法实在低劣,可怜。李孝萱指出因为抄袭、模仿的过程,完全失去艺术创作的感情,这其实只是僵化的艺术空壳,不过是一种"伪传统"。力图模仿出的"古意",因为未能进入到古人的思想境地,因此难免失去意义。可以看出这样的艺术家只是一伙投机懒惰又无艺术灵性的现代画工而已。李孝萱认为拿前人的艺术当成自己的,这甚至是一种艺术品质问题。  《艺术沙龙》在对李孝萱进行提问的时候,问到关于将把李孝萱的创作归入"现实主义"这个范畴这个问题。李孝萱说所谓"现实"即客观存在的事物,合乎客观的具体状况,或者说是"现在""此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从这一点讲把李孝萱的创作归纳到现实主义这个范畴是可以接受的。但就李孝萱的创作而言必须强调它与人们以往和现在普遍大众认同的在现象上描述的真实和仅停留在世俗标准和世俗声名上的所谓现实主义截然不同,李孝萱的创作在于现象的真实及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干预性的批判,如果更准确地说我的创作叫"批判现实主义"更为恰当。

  《艺术沙龙》问李孝萱创作中的写实手法和现实主义精神有怎样的联系时,李孝萱说虽然他有一定的写实能力,但在创作中李孝萱尽可能消解它,既不能成为炫耀能力的资本,更不能成为精神飞扬的障碍。至于创作中的写实手法李孝萱必须作用于情感的状态中才有意义。比如当李孝萱需要某个细节具体展开的时候,李孝萱就得具备这种能力。写实手法和写实精神并不矛盾,当现实的东西撞击了人的思绪,它就变成了一种"映像",表现手段便随之跟在后面。这就是生机,也就是现实背后的精神所在。不然手法生于现实的映像之先,方法就会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