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产地有哪些:大国医--朱丹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37:41
朱丹溪(1281-1358年)

    朱丹溪, 名震亨,字彦修,婺州义鸟 (今浙江义乌县)人,因世居丹溪赤岸镇,故后人尊称丹溪翁。为金元医家后起之秀,“滋阴派”的创始人。生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 卒于元至正十八年 (1358年),享年七十七岁。

    朱丹溪出身农家,父亲死于医药之误;母子二人相依为命。他自幼好学,性格爽直,读书日记千言,通声律之学。稍长,随当地老师学习经史,参加科举考试。三十岁时,因母患胃病浏览医学,初觉《素问》“词简义深”,读后“茫若望洋,淡如嚼蜡”;历学五年,似有所得,治愈母病。三十六岁时,听说朱熹四传弟子许文懿在东阳八华山讲学,便去拜他为师,研究“道德性命”之说,“每膏挟册,坐至四鼓,潜验默察,必欲见诸实践”。日有所悟, 必身体力行,数年间遂成“东南大儒”。后来,许文懿得了重病,终日卧床不起,因劝朱丹溪改攻医学,以救沉疴。丹溪想起自己的伯、叔、弟、妻、子,无不死于庸医之手,顿觉“心胆摧裂,痛不可追”,感慨地说:我能精通一门医学,救民于水火,虽不当官,也象当官一样。于是,他焚其旧书,抛弃科举之念,一心致力于医学事业。

    当时,江南诸地盛行陈师文等人在末代大观年间校定的《和剂局方》。朱舟溪昼夜学习,抄诵二百九十七方治疗疾病,且疗效甚微。后来,他意识到,“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要想做到妙手回春,有理有法,还必须以《素问》、《难经》为基础。但附近诸医,很少有明晰《素》、《难》者。于是他治装出游,遍访名师,先后渡浙江,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奔走干余里,竟无所遇。及还武林(杭州),才听说有位名医罗知悌,人称太无先生,是金朝刘完素的再传弟子,不仅精通《内经》、《难经》及河间之学,而且旁涉张从正、李东垣二家学说。于是打定主意,登门求教。但罗知悌性情古怪,“恃能厌事”。朱丹溪拱手立于檐下,风雨不易,往返十余次,七次受到批评,仍不灰心。经过三个多月的耐心等待,终于感动了罗知悌,收了这个四十四岁的唯一弟子。

    此后,罗知悌经常把丹溪带在身边,给他讲解刘、张、李三家学说,并用《内经》、《难经》的理论判断是非,使他的心胸顿时开阔。罗氏年老多病,凡有求诊者,常让丹溪诊视脉症回禀,只口授方药,讲解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或改补兼施之法,并不搬用《局方》,却能药到病除。罗告诉他,用古方治今病,正如拆旧屋凑新屋,其材木非一,不再经匠氏之手,怎么能应用呢? 使丹溪“夙疑为之释然”。

    丹溪在罗知悌门下勤问多思,昼夜攻读,几年间便掌握了渊博的医学理论和老师的治疗经验,然后还归故里。因他用药异于《局方》,一般庸医无不嘲笑与排斥他,后因治愈老师许文懿的四肢瘫患症,才使诸医心服口誉,甚至“相推尊愿为弟子”。丹溪不断用新的力法治疗疾病,往往“百发百中″,遂蜚声医坛,名震江南,求治之人知车水马龙, 络绎不绝。

    朱丹溪并不满足于已有的学问,他进一步研究刘、张、李的学说,参考《易经》太极之理,贯穿《内经》精辟之论,弃其短而用其长,熔诸家于一炉,提出了自己的学术主张,俨然自成一家之言。

    朱丹溪虽然医名素者,却保持着生活俭朴、平易近人的作风。凡有求诊者,无不既往,虽雨雪载道,亦不为止。家人劝他休息,他却严肃地说:患者度日如年,我怎能自讨安乐呢? 对贫寒患者,则从不计较报酬,甚至不请即赴,带药馈赠。而自已却过着清修苦节、布衣粗食品、十分艰苦的生活。故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

    宋丹溪在七十多年的生涯中,勤勤恳恳地为人治病,诲人不倦地教授弟子,为了启蒙后学,还不辞劳苦地从事写作。在金元四大家中'他的著作是最多的,据文献记载,计有十余种,《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等为其代表作。在这些著作中,他充分阐明了自己的学术主张,丰富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宝库。明代医家方广说:“求其可以为万世法者,张长沙外感,李东垣内伤,刘河间热证,朱丹溪杂病,数者而已。然而丹溪实又通乎诸君子,尤号集医道之大成者也。”

    丹溪学说不仅在国内誉满医林,在过外也享有盛名,日本医家曾专门成立“丹溪学社”,认真研究他的学说,并尊为“医圣”。

 

百家讲坛 2011年 第52期 四十学医  

百家讲坛 2011年 第53期 拜师奇遇

 

百家讲坛 2011年 第54期 巧治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