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兀有几个口味:粮食危机中国的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49:16
为什么18亿亩耕地红线没有必要?
                                         茅于轼
    2008年12月24日,天则所发布了“粮食安全和保护耕地”的研究成果。有约二十名记者参会。今天各方面的报道已经出来了。同时我的邮箱里收到不少骂我的信。内容十分简单:“老不死”,“王八蛋”,“汉奸”,除了骂人没有任何话。我知道,这个研究成果得罪了一些人的根本利益,可又讲不出道理,只好用骂的办法。当然,我不会计较骂人,更不会对骂。反右和文革时我听的骂多去了,比这个更难听的有的是。
    对一种商品进行管制,对有权管制的人而言是有巨大利益的事。有了管制就必有审批,于是就有以权谋私的机会,可以权钱交换。当然,有些管制是必要的。但是由于顾虑粮食安全而对耕地设下不许逾越的红线是完全不必要的。正因为此事涉及巨大的利益,所以有这么强烈的骂人声。不然的话,蛮可以冷静地讲理。现在理又不足,就只好骂人了。用骂人来发泄因为非法利益被揭穿导致的心头之恨是很自然的。
    有些人反对我们的研究结果,不是有利害关系,而是对粮食问题缺乏认真的思考,对跟粮食安全有关的数据没有研究。下面是一些最基本的事实。改革以来的三十年,人口增加了45%,粮食增产了60%,而耕地却在减少。这是有统计数据可查的,不是想象出来的。这一铁的事实说明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无关。粮食产量取决于许多因素,耕地只是其中之一。我们的研究包括如何用其他投入要素,如劳动力,化肥,农业机械,灌溉等代替土地的机会,要投入多少其他要素能替代一亩土地。
    拿全球的粮食供求情况看,世界上有很充分的粮食供应。在过去的五十年中,人口增加了一倍半,人均粮食消费增加了17%,但粮价下降了一半。说明粮食相比于五十年前越来越丰富了。全球粮食供求的总形势,和许多其他大多数商品一样,是需求决定产量。或者说,有多少需求就能够生产出多少粮食。万一我国的国内粮食供给不足,可以从国际市场获得。日本消费的粮食中有40%靠进口,南朝鲜60%靠进口。我国这么多年来有进有出,基本平衡,不需要靠进口。(平衡中没有包括大豆,只计入大米,小麦,玉米)
    万一需要进口,会有问题吗?有人问中国13亿人,靠进口谁有能力满足我们的需要?这正是反对取消红线的人所提出的理由。根据我们的研究,我国生产的粮食有高有低,但是上下波动只有三四个百分点。百年一遇的粮食供给不足,也只有消费量的11%,约合五千万吨。如果全部靠进口补足,要用外汇约100亿美元,不到我国一年出口创汇的百分之一。所以我们有足够的钱从国际市场买粮食。现在全球的粮食生产为23亿吨,其中粮食的国际贸易量为5.3亿吨。如果中国进口五千万吨,不到全球粮食贸易的十分之一。并不会对全球的粮食市场造成太大的冲击。
    粮食生产有高有低,所以要有适当的储备。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储备粮应该是年消费量的14-17%。这从是多年来的经验得出来的。我国因为有过大饥荒是经验,所以储备粮特别多,估计达到40%左右(粮食储备是国家机密,我们只能从各种来源的数据猜测),超出联合国标准的两倍。粮食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储备有损耗,有成本。过高的储备是不必要的,也是不经济的。如果拿石油储备做比较。我国石油消费中有一半靠进口,但是我们几乎没有储备。而粮食不需要靠进口,却有40%的储备量。比较这两个数可以看出我国政策中严重的轻重失据。
    18亿亩红线的数目完全是拍脑袋出来的,没有经过任何经得起检验的研究。有人质问说,如果你能够算出国家需要多少土地,你也能够算出国家需要多少牙膏,多少鞋,多少汽车等等。那我们可以回到计划经济了。这话很不错。说明我国的决策部门还有不少计划经济的思想。这对国家可是一个危险。
    几年前国务院还发布过规定,要求冻结农用土地,不许可将农用地改作它用。这就更荒谬了。一块土地作什么用,要看它周围的环境,它本身的条件。怎么能说,不论什么情况永远是用作农用最好呢。事实上这种错误规定根本无法实施。全国已经有无数的耕地改作了它用。唯一的不同是每次改变土地用途都要经过复杂的审批。主管审批的人有了以权谋私的机会。当然,我相信大多数人没有以权谋私,但是他们的劳动说得好一点,也是无效劳动。市场能够最有效地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市场远比官员聪明得多。即使聪明的官员也只能从市场得到必要的信息来处理这一类问题。
    为什么必须取消这条红线?因为它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极不利于加速农民进城,解决三农问题。因为一个错误的计划经济决策而延误了国家最重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现在我国大约有六亿城里人,有七亿农村人。在未来的三五十年中将有大约六亿人要进城,农村只需要一亿农民就够了。也就是说,三五十年内城市人口要翻番。这样的城镇化不占用农用地怎么可能。难道让加倍的人口仍然挤在原有那些土地上。可以肯定18亿亩的红线要不了三五年就要突破,除非我国的城镇化没有进展。
    18亿亩红线的事关系到国家的重大发展途径,天则经济研究所作为一个有独立见解的民间研究所,有责任发出自己的声音。
                                                2008年12月26日

            转载:   评论:茅于轼碰红线的勇气值得珍惜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6日 11:18  生活新报
  24日,茅于轼出任理事长的北京某研究所发布“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的研究报告,称确保18亿亩耕地以保障粮食安全的观点是错误的,耕地保护会导致房价大涨。对此,与会的国家粮食储备局原局长高铁生怒而退场。
  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提到“确保18 亿亩耕地红线”,茅于轼发布“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的研究报告公然挑战这根“红线”,自然有些“大逆不道”。但面对茅于轼的观点,愤怒除了貌似坚决和感情用事外,并不会有什么结果。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高手龙永图说,愤怒显得不够专业,也不会在谈判上赢得主动。同样,与会的国家粮食储备局原局长高铁生怒而退场,除了表示他的愤怒外,并不能有效地驳斥茅于轼的观点。
  且不论茅于轼的观点正确与否,我们首先应该尊重茅于轼作为学者表达观点的自由。挑战“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是有些“大逆不道”,但历史证明,“大逆不道”者未必都是错误的。当年马寅初限制人口增长的人口论也被视为“大逆不道”。但现在如何?计划生育是我们的一项国策,我们都在享受马寅初“大逆不道”的好处。
  当年,我们邀请外国专家为中国农业问题出点子,也先给了几个禁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能碰、农业户口和城市户口限制不能碰、农村土地禁止流转不能碰。结果呢,外国专家在几个禁区面前也爱莫能助。现在看,这些不能碰的禁区很多已经突破了,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转为国有建设土地、取消农业户口和城市户口界限是大势所趋、农村土地流转也开始成势头。原来的禁区现在自己都拆掉了铁栅栏,谁敢说“确保18 亿亩耕地红线”这个禁区不会发生变化?
  茅于轼的观点也许理由不够充分,但并不意味着“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就不可讨论、修正。当然,这需要探索,但是,如果我们先设定一个禁区、红线,不许碰、不许想,那么禁区就永远无法突破。
现在已经不是文革年代,发表“大逆不道”的观点不会遭致心理和肉体上的摧残,这是茅于轼的幸运。但面对茅于轼的观点,我们不能不屑一顾、不屑一辩,甚至怒而退场,这些都不是理性的表现。社会管理的每一项政策,没有永远正确的,只有永远变化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