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锁型气弹簧问题:有效反思——有效教学的眼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2:38:33
有效反思——有效教学的眼睛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0-4-20 10:17:19   点击: 144

有效教学勿入误区

威海二中 / 邹玲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高中数学为例,课时减少为以前的三分之一,但教学内容反而增加了选修3和选修4的部分内容,教学任务明显加重。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授课,很难达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甚至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以完成教学任务。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最终达到“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

然而,在实施“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领会新课改理念,防止走入以下误区:

1.“完成教学任务”不等于“完成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换句话说,新课改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有效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联想、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此,我们的授课不应把完成教学任务作为最终目标,而应该探究如何通过完成教学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在课堂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在课后作业的独立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通过对这些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2.“空余时间多”不等于“玩的时间多”

课时少了,空余时间自然增多。有些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习惯了“被人管”,学习比较被动。一入高中,由于学习方式与初中差异较大,可能会产生高中比初中更轻松的错觉。事实上,空余时间增多,只意味着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增多。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活跃、主动的参与。但无论是自主学习的内容,还是自主学习的方法、方式,都需要教师经过长期的培养和多方的渗透。如何合理安排空余时间来完成作业、预习、复习,是一门学问。学生应在老师的建议指导下尝试,找出适合自己的合理的时间安排方案。“业精于勤,荒于嬉”,不付出努力,就不可能有回报,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不同之处在于,由“被动”改为“自主”,效果会更好。

3.“使用新教学模式”不等于“摒弃原有教学模式”

为了在课时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我们采取了“导学案”式教学,课前先设计一份导学案,供学生预习时使用。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新课讲授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素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任何一个要素的突变都可能影响整体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具体实施中还得注意教学策略的灵活“变式”。像一些比较简单的学生已有基础且能够独立学习的知识,如三视图、平面向量等配备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是比较适用的;然而像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学生通过自学理解不透的知识,如函数、二面角等,就应采取原来的教学模式,由老师讲授,分解难点,降低难度,直到学生接受;另外,一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重要题型,则需要单独安排“习题课”讲授,也不宜套用“导学案模式”。

让学生成为有“情”有“义”的人

威海二中 / 邵雪晶

我经常在思考,一个什么样的学生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一个什么样的人才算一个成功的人呢?记得有人曾说过,要学会先做人,后做事,再做学问,所以,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做人”,让他们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成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这样的学生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有情有义是“珍品”,无情无义是“废品”,所以,爱即有“情”有“义”。

有“情”,“情”即感情。新的课程改革在三维目标的达成中特别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果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只有看得见的高分数,而不具备较高的情操,或者说只有智商,没有情商的话,这样的学生交给社会并非一张合格的答卷。我不希望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腹经纶却漠视一切,才高八斗却内心冷淡。

还记得2008年的那场冰雪灾害,我非常感动地给学生们讲述温总理如何不畏艰险、身先士卒,带领全国人民抗击雪灾的事迹,之后,却发现很多同学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总理在作秀”,“因为他是总理,所以他必须这么做”……我曾经以《感动天感动地 怎么感动不了你》为题目围绕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当时的心情很复杂:失望、失职……失望的是10多年的寒窗苦读,除了书本,他们学到了什么?失职的是,长期以来,除了成绩,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什么?

那一刻,我感觉到,做一个有情有义、有爱心的人,是多么可贵!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不应只是写在教案里的一句话,而应该是渗透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润物细无声”。我们的课堂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阵地,更是情感教育的前沿。从长远来看,我们的教学是否有效,应该不仅仅是看学生记住了多少固定的知识,更要看他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教育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还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所以,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因此,课堂上,我们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情景,以各种方式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和同学们分享,跟他们沟通,让师生之间不仅有语言的交流,思维的对碰,更有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通过这样的道德情感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让学生真正地感动,做一个有“情”之人。

除了有“情”,更要有“义”。“义”即责任,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自私自利”不应该是人的本性,更不应该成为90后的代名词。当我看到穿着校服的学生在公交车上稳坐泰山,无视身边乘车有困难的人时,一种羞愧感顿然而生,我知道这是教育的失败。一个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的人,绝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更不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今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长江大学“结梯救人”大学生群体获得特别奖。在这件事情刚发生的时候,我们给学生播放了那段新闻视频,学生看完后跟当时社会的反应一样,引起了“值”与“不值”的争论。在他们争论过后,我觉得有必要对他们的价值观进行适当的引导,我也发表了我的看法: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如果要我们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别人的生命,也许我们做不到,既然我们做不到,为什么要对能够做到的人指手画脚?他们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见义勇为,什么叫无私奉献。这些逝去的年轻的生命,留给我们的不应该是这种毫无意义的争论,而应该是一座永远的精神丰碑,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向这些年轻的生命致敬!

一番话后,我看到了他们表情的变化。我不期望他们在这样危急的时刻都能够选择舍身救人这样的壮举,最起码让他们感悟到孟子“舍生取义”的真谛,领悟到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师好比学生的父母,我们要为他们的成长负责,更要为社会负责。我们的责任是让学生成长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我们的任务是向社会输送人才,而且是有用之才,有没有用并非只有高分数说了算,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学识再高,却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这样的学生不仅不会造福社会,反而可能贻害无穷。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有才有德是最好,即便无才,也要先有德。

教育是一种责任,教育的责任在于培养人。温家宝总理曾说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社会赋予我们很高的评价,同时也寄予我们很高的期望,这是我们的荣耀,更是我们的责任与压力。我认为新的形势下,教师教学的评价除了一些看得见的能够量化的指标之外,还应该有一项无形的指标,那就是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健康成长,让他们成长为有用之人,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算真正的有效。

“情”“义”无价。一个健全的人格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学生的成长不可复制,更不能从头再来,他们的成长轨迹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的成长虽然我们不能做主,但是我们要负责。希望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的时候,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张张“毕业证书”、“录取通知书”,还要有一张看不见的“合格证书”,让他们的花样年华趁着改革的春风绽放出不一样的美丽。

开启师生的内部动力

威海二中 / 邓玉芬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算计”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为得到美分而玩”,他通过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寓言中的老人,像不像作为家长、老师的我们?我们太喜欢控制我们的孩子,太喜欢使用口头奖惩、物质奖惩等控制孩子,而不去理会孩子自己的动机。如何开启孩子的内部动力,让他们真正把学习和工作变成“为自己而玩”才是我们家长和老师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记得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教她认字,家中贴满了各种大字,但总觉得她认字太慢,曾一度怀疑她的智力有问题。女儿上幼儿园一个多月后,一天,在公交车上,她突然指着窗外说:“妈妈,你看那个字是不是‘王瑞章’的‘章’啊?”王瑞章是她们班一个小朋友的名字。我脑子里突然闪现出那个从网络上读到的寓言。从此,我试着改变自己,不再教她一个一个地认字,而是给她讲故事。最初是我指着字给她讲,后来是她指着字我给她讲,再后来是让她自己指着读,最后是她非常喜欢故事而要求自己去读。没过多久,我惊喜地发现女儿认识了很多字。如今女儿六岁了,自己已经独立读完了儿童版的《西游记》,现在正在读儿童版的《三国演义》。

女儿身上的成功,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作为化学教师,我们能不能紧紧抓住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活泼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启学生为自己学习化学知识的内动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上课时我们往往过多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却忽略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而这恰恰是学生学习的快乐源泉。我尝试着努力改变自己,利用化学学科的独特优势,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想,要他们利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大胆推测,实验验证,自己去探究物质的性质。例如,在探究“苯酚的化学性质”时,我事先在导学案上设计了一则“苯酚软膏”的药品说明书;一组有关苯酚性质的实验步骤。课前,学生根据“药品说明书”中的有用信息预测苯酚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根据所提供的实验步骤预测可能产生的实验现象。课堂上,我通过如下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交流预测结果→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测→小组间交流实验现象并讨论产生现象的原因→教师点拨总结。最终,学生们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热情高涨;我还发现,在实验中,不少中等生或学困生反而比尖子生更乐意动手参与,而且表现出更强的动手能力。这样,我通过创设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将枯燥无味的演示实验设计成一组学生实验两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得学生急于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完成作业去思考。

当然,对于化学教学而言,设置情境不仅仅是做些趣味实验、举几种物质或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等,而是要充分挖掘这些素材的内涵,从中创设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爱上化学这门学科。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们的改变甚至超过了我的预期,我不必再督促他们预习,不必去催他们交作业,也不必一遍一遍地去抽查他们对物质性质的掌握。学生仿佛突然长大了,一切变得那么轻松、和谐。

有时我也思考,作为教师,我们成长的内部动力是什么?如将外部评价当作参考坐标,我们的情绪就很容易出现波动。因为,外部因素我们控制不了,它很容易偏离我们的内部期望,让我们牢骚满腹。不满和牢骚让我们痛苦,为了减少痛苦,我们就只好降低内部期望,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减少工作的努力程度。我们应该像学生一样,在生活和工作中培育自己的内部评价体系,让学习和工作变成“为自己而玩”。只有发自内心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的学生,我们才会从工作中得到快乐,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是谁剥夺了小草开花的机会

威海二中 / 刘艳潇

“三国”“红楼”读书交流活动虽已过去半年,但身高一米八多的张政同学获奖时泪流满面的情景却依然浮现在眼前:

“老师,我从小学到现在一次奖也没得过,我一直以为我是差生,当主持人宣布我们的节目获一等奖,我被评为优秀演员时,感觉一下子懵了,跟做梦一样!”多么率真可爱的孩子!面对喜极而泣的张政,喜悦与酸楚中我想到了赛前的一些事情:他第一个交上了剧本;在《曹阿满夜逃杀伯奢》的编写中大胆联想秦始皇杀人的残暴,以突出曹操的凶残;排演中,他用心琢磨曹操的每一句台词,每一步走法,每一个表情乃至每一个眼神儿;为了决赛他多次放弃了午休与吃晚饭的机会;就在即将演出前的一两个小时,他还在反复琢磨中加入了曹操说“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时“用手指拭擦剑上血”的动作,以突出曹操的自私与残忍。

作为一名择校生,作为一个从小学到高中没得过一次奖的“差生”,他普通得如一棵无名小草,但即使是小草,也有渴望开花的心!在他废寝忘食地琢磨中,在他反复修改排演中,他是在跟自己进行一次较量,是在向师生做一次证明。他渴望像别人一样获得温暖的阳光,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身为父母,身为人师,我不忍心孩子生活在灰色世界里!这次读书活动给了张政一次开花的机会,让他发现自己也有灿烂的一面。

事后我一直在想是谁剥夺了小草开花的机会?工作中自己是不是也剥夺了小草开花的机会?怎样才会让更多的小草绽放光彩?在众多爱的教育中,我从关注和激励里找到了答案。

关注也是一种爱。有时哪怕是你不经意的关注,也可能收到意外的惊喜。每年高三毕业生临走时都有送老师纪念品的,三年前我就收到过这样一份礼物———一封匿名信,信中说:“在其他老师都关注精英学子,不再理睬我这个混子时,只有您还提问我,督促我做作业,告诉我多学一点是一点。我真的很感激您,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努力争取发展自己的机会。”带着一丝欣慰却怎么也记不起自己都督促哪位学生了,只是从字体猜测可能是王福田同学。去年教师节,一个陌生号码打来电话:“老师,我是王福田,祝您节日快乐!还记得两年前毕业时我给您写的信吗?我现在西藏拉萨附近的边防哨所,我考上军校了……”接听着几千里之外传来的祝福,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知道这是教师节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没想到当时一个不经意的关注,却影响了孩子的人生,收获着自己的幸福!所以,爱一个学生,让我们从关注做起。

激励催生进取的花朵。适当的目标激励,有效的激励评价会激发学生无穷的潜力,催生进取的蓓蕾。反之,就会剥夺小草开花的机会。儿子上初中了,一学期将完,却感觉他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愈来愈淡。有一天我翻看他的积累本,他十分委屈地说:“妈妈,我这个本子快用完了也没得个甲,我觉得自己每次都是认认真真地写,可老师连一个甲也不给我!”回头翻看他的本子,儿子的字称不上美观漂亮,但明显能看出写得越来越工整、清楚,卷面越来越干净,能感觉出他是在一笔一画地努力写好。为了激励他我只好说:“老师可能觉得你还可以写得更好,就像你在田字格本上练的一样,所以对你的要求就更严格了,你要继续努力才对。”“好吧。”在他不情愿的回答中我听出了期待无果的一种无奈,最终那个学期他也没能得一次甲。也许是我们出于严师的好心,或是一种教师职业的习惯来严格地要求学生,但对于不同的学生,尤其是无名小草,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是不是该多一些恰当的目标激励?多一些有效的激励评价?这样才能更多地孕育出进取的蓓蕾,绽放出灿烂的花朵。

“每一个孩子可能只是我们的五十分之一,但他却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开学典礼上刘校长的话再次发人警醒。有时我们的一点点关注、一句激励有可能就是学生成长冬天里的一把火,带给他温暖,带给他希望。所以我想说,对每一棵草都微笑吧,你给他一个微笑,他可能还你一个灿烂的春天!(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