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流平水泥品牌:美媒前总编称在重庆看到延安精神欲让女儿赴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30:24
 

美媒前总编称在重庆看到延安精神欲让女儿赴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965f2a0100ok2r.html 

《重庆商报》2011年01月16日

 




  “在重庆,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这是90岁的美国《纽约时报》前总编辑西默·托平上月到重庆采访后的感慨。昨日,瞭望新闻周刊刊登了西默·托平到中国、到重庆采访的文章,全文7000多字。

  去年,重庆提出并实施“民生十条”;上月,市委书记薄熙来在全市经济工作会上提出:社会成果由人民共享,把“蛋糕”分得公平合理;前天,重庆“两会”刚刚结束,会议通过了重庆“十二五”规划……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正在被一步步落实。而这,被西默·托平认为是“继承和发扬了为人民服务的延安传统”!

  有网友不禁感慨:“泪流满面终身收藏,感谢你对我们重庆的评价”。重庆,为何引人注目?本报今日摘登瞭望新闻周刊文章,以飨读者。

  “为什么重庆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这样引人注目?”90岁的美国《纽约时报》前总编辑西默·托平带着“要弄清楚”的想法,2010年12月9日来到了重庆。前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刚刚离开这里。

  “64年前在延安,最让自己感动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今天在重庆,我看到这种精神依然在闪光。”西默·托平在完成他的重庆采访后感慨道。

  
曾目睹新旧中国改朝换代

  托平在美国新闻界享有崇高威望。在西方,托平是少有的能够用“亲历”大跨度比较着中国发展变化的媒体人之一。1946年11月,托平赴延安采访,他不仅是赴人民解放军前线阵地采访、报道淮海战役的唯一的西方记者,更是第一个向全世界报道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西方记者。

  托平的夫人奥瑞·朗宁·托平,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撰稿人、摄影记者。托平夫妇对中国许多领导人如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等进行过采访。

  1971年托平以《纽约时报》副总编辑身份访问中国,这次经历,也使他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采访周总理的第一位美国记者。在人民大会堂共进晚餐时,周恩来对全体在座者说:“托平是我们进驻南京城的见证人。他在1949年亲眼目睹了新旧中国的改朝换代。”

  这次在重庆访问期间,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送给托平夫妇两尊铜像,分别是毛泽东和周恩来。两位伟人的铜像,看上去神采奕奕。瞪大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周恩来的铜像,托平夫人惊喜地叫出声来。原来这尊铜像,正是以39年前她给周总理拍摄的那张照片为原型创作的。

  1971年,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晚宴招待朗宁(托平的岳父)和他的女儿奥瑞。周总理的英俊神态被奥瑞抓拍到了,她一口气拍了几十张。后来,这些照片冲印出来后,奥瑞拿给周总理看,周总理笑了,奥瑞再次抓拍。在这两次拍摄的照片中,一张成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像,另一张被中国政府选为周总理的遗像。

  薄熙来还送给托平夫妇一本《重庆》画册,并在画册扉页上题下:“愿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托平夫妇健康长寿”。“1946年我第一次到中国时,见到的是满目疮痍的大地和随处可见的逃荒的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后,这里的一切都在变。”托平夫人一边翻看画册一边说:“今天看到重庆,更发觉中国的变化就是一本科幻小说,速度令人难以置信。”

  
今天的重庆在创造新的价值

  2010年,90岁的托平,身背沉重的相机包,走进重庆市委大院。

  大院位于重庆市中心,郁郁葱葱的庭院里一处高坡上,坐落着一幢独立的西式小楼。沿着一条小径,托平登了105级台阶。坡顶的这座西式小楼,国民政府时期称为“美龄楼”,是1945年国共谈判旧址,一生较量的毛泽东与蒋介石,在这里留下了唯一的合影。

  在小楼一层的拐角处,有一间敞开门供人参观的房子那是上世纪50年代初,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时的办公室。“邓小平的记忆力非常好。1979年,我们在华盛顿应邀参加欢迎邓小平的宴会。在宴会厅里,邓小平看见我俩,老远就走过来跟我们握手打招呼。”托平回忆说。

  “重庆不仅把过去有价值的传统继承了下来,更重要的是,今天的重庆在创造新的价值。”托平在参观了重庆的历史遗址后说。

  重庆是一个独特的直辖市,地处中国西部,既有世界级的大都市,也有连绵成片的山区和库区,被称为中国国情的“缩影”。这片土地的建设发展,绝非易事。

  但年轻的直辖市,让托平夫妇感到时尚而充满活力,他们用镜头记录下这座城市的鲜活瞬间:两江新区建设工地,机器轰鸣,丘陵低谷平整成一块块平坝,规划出一个个厂区;城市广场,草木葱茏,市民跳坝坝舞,唱红歌,其乐融融;街角路边,整齐划一的交巡警平台,24小时保障安全。

  破旧的危旧房成片拆除了,一栋栋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他们听说,今后3年重庆要建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加上危旧房改造,300万中低收入群众将住上新房。一位机关干部还告诉托平夫妇:“我结了一户"穷亲戚",平时经常走动。现在,全市机关干部一共结了53万户"穷亲戚",20万名机关干部还"大下访",解决矛盾纠纷11万多件。”

  重庆继承发扬了延安传统

  虽年事已高,但托平不愿放过任何一个近距离了解重庆的机会。白天参观采访,晚上他就看资料、读报。

  托平的笔记本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今后5年,重庆定了一个很有勇气的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保证130万名留守儿童每人每天喝上一杯牛奶,吃上一个鸡蛋,有营养午餐,还要下更大工夫,照顾好他们的日常生活,落实好医疗、教育等问题”。

  “从历史视角看重庆,今天的重庆意义重大。”托平感慨地说,“1946年我在延安宝塔山下,看到中央党校的学员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们高唱革命歌曲,高举着为人民服务的大旗。前天在报纸上,我读到,习近平副主席在重庆调研中,赞扬重庆党和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目前,重庆还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民生幸福指数的执政理念,而不是GDP为导向的执政理念。重庆继承和发扬了为人民服务的延安传统!”

  几天采访下来,托平说,“看到了自己64年前看到的延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与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会面时,托平夫妇提问:“我们在重庆看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延安传统,能不能听听您的想法?”

  薄熙来说:“重庆地处西南,山高沟深,基础比较薄弱,要抓好发展首先必须改善民生,也就是为人民服务。这并不是重庆市委、市政府的独创。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最早的誓言就是"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胡锦涛总书记说,"一定要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重庆还有14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60多万城镇居民吃低保,一定要把共同富裕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

  “我们刚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决心通过5年努力,让重庆的老百姓有更便宜敞亮的住房,更优质的教育,更充分的就业和全面的社会保障,要使市民有充分的幸福感,这其中的关键是提高中低收入群众的幸福感。”薄熙来告诉托平夫妇。

  
“五个重庆”出现频率最高

  “1971年周总理就曾对我说,中国未来最大的问题是环境污染问题。1995年9月,我的妻子在重庆采访后,在美国《外交事务》发表了长达15页的文章《生态大赌注:扬子江上建大坝》。今天的重庆如何应对环境问题?”几天的重庆之旅,托平夫妇试图寻找答案。

  当车辆在重庆穿梭,托平夫妇看到最多的颜色是“绿”,山坡上、道路旁、楼宇间,到处是新栽的大树,而且多是银杏、香樟和桂花。在过去两年,这座山水映衬的城市,仿佛一下子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植树热情。2009年,投入178亿元,完成造林面积798万亩,一年种出十年树。2010年,以同样的力度推进。

  重庆正在努力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在这场脱胎换骨的城市发展中,老百姓也获得更多的实惠:一万多所中小学、幼儿园配备了5500多名校警,确保了518万名学生的人身安全;中小学塑胶跑道从过去的260多条增至1000多条,一周体育课从2节增加到4节;修建了70多条登山步道;外出务工的农民留在农村的老人和孩子,得到政府悉心照顾;对广大低收入群众实行基本医疗药品零利润。

  托平夫妇告诉陪伴的人,在他们的采访本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五个重庆”。“五个重庆”的设计,将保证“新重庆”一百年不落后,二三百年后看更有味道。

  薄熙来也给托平夫妇作了“解读”:“五个重庆”都是民生工程,都是为人民服务。“森林重庆”是要改善环境,让老百姓多吸氧;“畅通重庆”是要改善交通条件,主城不塞车,乡村有油路;“平安重庆”要增强老百姓的安全感;“健康重庆”要让孩子长得壮,老人活得长,全民活得健康;“宜居重庆”则要着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这“五个重庆”是为后代造福,让我们的子孙100年后都受益。

  “香樟树能驱蚊子;银杏树能活一两千年,长得又高又直,都是难得的好树种。现在让我犯愁的是如何让重庆孩子长个儿。最近,著名田径教练马俊仁给我支了个招儿跳绳,不仅增加韧带弹性,还能帮助长个儿。”薄熙来的幽默话语,让托平夫妇开怀地笑了起来。

  
要让女儿来渝帮助建设新区

  在重庆,托平夫妇看到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层公寓,其中“民心佳园”公租房项目引起了他们很大的兴趣:楼宇间是花园绿地,周边规划有轻轨、学校、医院和超市,生活方便。托平夫妇了解到,重庆在中国率先建设公租房,租给中低收入居民、进城农民工和刚毕业的大学生,租金比市场价格至少低40%。

  “公租房的确可以解决农民工住房难、进城落户难的问题。但是,这些正在建的住房和小区等待人民来居住,人民只有在城市找到了工作,才会搬进这些城市公寓。重庆如何解决这些中低收入群众的就业问题?”托平夫妇有了新的疑问。

  随后的采访中,托平夫妇发现,中国中央政府批准重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开放区两江新区,给重庆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过去一年间,重庆成功引进了惠普、宏碁、英业达、富士康等一批国际IT企业。同时,市政府每年将投入3亿元,扶持微型企业发展。作为西部开放高地,重庆的加工业、服务业、商业也蕴含着巨大的就业容量。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才正涌入重庆寻找机会。

  良好的前景,也吸引了托平夫妇。“我个人对重庆高新技术和软件业的发展有浓厚兴趣。我女儿现在担任微软全球财务总裁,我回去要让她来重庆帮助建设两江新区。”托平向薄熙来表示。

  
报道中国已长达64个年头

  “你问我为什么我对中国这样难舍难分?有三个原因:首先,我在中国遇见了奥瑞;二是中国是我当记者的起点;三是在中国生活和工作,我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极深的感情。这就是为什么我和我的夫人,专门从纽约飞到重庆来庆祝我90岁的生日。”

  西南政法大学近300名学生挤满了图书馆报告厅。托平一路小跑似地登上了主席台,站在演讲台的麦克风前,一口气讲了近一个小时。

  “我是在高中时,读到了埃德加·斯诺的史诗般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又译《西行漫记》)。我那时的梦想就是到中国当记者。”托平说,“从1946年我来中国当记者算起,我报道中国已经长达64个年头了。”

  “在美国,今天一些人,包括记者,不了解整个中国的历史。这些人不知道他们是在直接与间接地干涉中国内政,如诺贝尔和平奖问题。由于他们不理解中国的历史,就很难接受中国的情绪化反应。”托平说。

  “我完全同意这样一个中心观点,那就是中国在充满活力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中国会不断进步,中国人民的各项权利会进一步得到加强。”托平说,“在我看来,重庆的做法正是中国几代领导人所坚信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从延安到重庆,我作为一个记者整整走了64年。我发现,中国越来越成长和成熟了。”结束在重庆的采访后,托平如此作结。

  据瞭望新闻周刊

  
人物介绍

  西默·托平

  大跨度亲历中国变化

  西默·托平,美国人,1921年12月11日生于纽约,是西方少有的能够用“亲历”大跨度比较着中国发展变化的媒体人之一,其出版与中国有关的书籍有《在新旧中国间穿行》等。

  1946年11月,作为国际新闻社驻京的首席记者,托平赴延安采访。“延安跟北平完全不一样,在延安的街头,我看不到一个乞丐。”托平回忆说,“我遇到的都是来自中国各地的热血沸腾的大学生……延安让我看到了一个新中国即将诞生”。

  2010年12月,托平再次回到中国。托平说,“1946年我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到处都是人力车和自行车,还有满身尘土的骆驼商队和毛驴商队。当时,无法想象北京的街头会出现富丽堂皇的摩天大厦、数不清的高层公寓和时尚的购物中心”。

  
托平夫人著《东方欲晓》

  曾获周总理签名

  奥瑞·朗宁·托平,加拿大著名外交家切斯特·朗宁大使的女儿,西默·托平的夫人,也是上世纪60年代屈指可数的能进入中国采访的西方记者,她拍摄的400多张关于中国的照片都被刊登在西方主流媒体封面上,有力地宣传了中国。

  托平夫妇对中国许多领导人如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等进行过采访。周总理曾为托平夫人的著作《东方欲晓》签名,并且说:“感谢你为中国所做的一切。”经周总理同意,她独家向全世界披露了西安兵马俑大发现,该报道成为《国家地理杂志》封面文章。

  
精彩语录

  “中国正在充满活力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中国会不断进步,中国人民的各项权利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今天看到重庆,更发觉中国的变化就是一本科幻小说,速度令人难以置信。”

  “64年前在延安,最让自己感动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今天在重庆,我看到这种精神依然在闪光。”

  “重庆不仅把过去有价值的传统继承了下来,更重要的是,今天的重庆在创造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