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种类图片及名称:《不挨着的加拿大》你所不知道的国外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0:16:21

不挨着的加拿大 ---- 你所不知道的国外生活

                          每个想出国的人和每个要把孩子送出国的人都要看

 

1.政府撒药和蚊子

     加拿大是绿色和平组织诞生的国家,但就如其他事情一样,加拿大好像总是在二线转悠。虽然加拿大很重视环保,但是实际上不论是绿色和平组织还是绿党,发展的都不如欧洲。加拿大绿党从未在联邦当选任何席位,这一点大概和加共一样。而德国绿党曾经联合组阁过。而在减少温室气体等方面加拿大也做得不够。只是因为地大人少,工业又不那么强大,所以才不如美国来的明显和招人恨。但总得来说,加拿大还是热爱环保的,比如说垃圾分类,虽然执行的不很严格,再比如说买电器时的环境费,其实就是多加个税,起码说明加拿大的社会还是很有环保意识的,只是环保组织也总是经常在不挨着的地方出现。
     我住的城市有一个湖,最初是为了解决饮水问题而挖掘的。地球人都知道,死水养蚊子,尤其是像人工湖这么一大滩死水。于是到了夏天,蚊子就像下雨一样的飞,在湖边地区走动最好穿长袖衣服,不然只要手臂摆动就能感到胳膊打在蚊子上。而且加拿大的蚊子和老外一样很傻很天真,多数时候你只是晃动是赶不走他的,只有它吸饱了血或是你拍死它才能解决问题。一位外省朋友在听到我的城市名字时回忆说,那就是我开车进入的时候需要用雨刷扫掉砸在挡风玻璃上的蚊子的城市。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每次政府说要向湖里撒药来清除蚊子卵以根绝后患时,环保组织都跳出来反对,说这样会破坏湖水中的生态平衡,也许会导致湖水中最主要的动物——加拿大鹅的生存状态。虽然我认识的加拿大人对于这种动物都没什么好印象经常把住家的庭院搞的好脏好脏。但是既然加拿大政府把它印在1元硬币的背面,证明它还是有一定地位,需要被保护的。于是政府只有作罢,听任蚊子肆虐。终于在某年,加拿大发现了登革热的病例,而科学家说登革热就是通过加拿大西部蚊子传染的。这下子政府终于抓到了口实,怎么说人也比蚊子重要吧,于是环保组织便没话说了。撒药之后的夏天简直是令人心旷神怡,整个夏天几乎没再看到一只蚊子。顺便提一下,那些加拿大鹅也还是快活的到处飞,继续乐此不疲地搞脏住户的庭院。

 

2.Y君假高中文凭

     国内经常在说诚信问题,仿佛老外做的都比较好。诚然事实也许如此,抛开文化不谈,因为中国的传统也是叫人诚实的,不过事情总有现实的一面。有一个笑话说,美国人从小给孩子讲的故事是华盛顿砍倒了家里的樱桃树,他爸爸气愤地问他为什么,他诚实的说是为了试试斧子是否锋利,于是他爸爸因为他的诚实不但没责怪他还表扬了他。但是中国父母从小对孩子说的却是,这个东西给你姥姥,别告诉你奶奶。笑话只是笑话,洋人也并不是天性不做假。一切全看值不值,而且有供就有需。
     最近法国留学生贿赂大学搞假文凭的事曝光让我想到了加拿大。来加拿大进大学有三条路,考雅思、托福,这个很难。上正规大学附设的ESL,这个稍微容易。第三是上洋人高中。这第三条就有偷手了,有的高中或是自称大学学院,学院之类七七八八名称的多数都是野鸡学校。有的文凭一点用也没有,有的什么都学不到。但是加拿大没有高考,所以只要你有加拿大本地高中毕业文凭,加上省考成绩就可以进入大学。这里的省考相当于国内会考,只是占的分数比例只有40%,加上60%的平时成绩才是总分。于是某些高中甚至是只有壳子的高中就开始了卖高中毕业证的生意。
     朋友Y君上ESL,连续不过,眼看无法毕业时结识了一人。此人曾经靠买高中文凭进了大学,之后便开始帮人代办。于是朋友Y君花了6000—8000元(此不可考,因为交易我没有参与),拿到了一张证明。等我陪他去大学注册时,因为他的英文仍然很糟,说不清楚也听不明白,人家问他是哪个高中毕业,结果Y君自己连那张证明上的高中名字都不知道,也念不出来。听起来匪夷所思,但是洋人的官僚也可见一斑,尽管这样,负责注册的人也让他注册了。Y君之后的大学之路自然是十分坎坷,因为基本是自己骗自己进的大学,该听不懂还是听不懂,该不会写还是不会写。
     后来学校审查稍微严格,办假证的人也不知所踪,但还是时有听说买假文凭的人。其实这种事被发现后就是遣送回国,但是供需之间铤而走险者仍是大有人在。究其原因,就是国外的书仍然不好念,国内的家长总在幻想在国外混文凭有多容易,殊不知就是最容易的进大学这一关也仍是有很多人过不去而另辟蹊径。人到了新环境也许会突然改变,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骨子里的习惯是很难变的。


3.Z君回国搞托福

     继续假成绩的话题。其实除了假高中文凭,还有考雅思、托福也可以作假。当初国内没有机考时,代考是常事,以至于托福考试中心把若干中国考点列入黑名单,凡是这些考点的成绩一律不承认。但是如今引入机考后便困难一些了,因为进门要照像片,于是令很多代考的人望而却步。然而铤而走险的还是有的。
     朋友J君和Z君在ESL混了许久始终无法毕业,于是决定回国搞成绩。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两人取光了所有存款,毅然决然的踏上了飞往北京的班机,大有壮士一去兮的感觉,当然,他们的家里并不知道他俩回国。朋友Z君因为就是本地人,所以要格外小心不能被家里发现他偷偷回来了。于是两人在离Z君家较远的西城区找了临时住处,一个私搭的顶楼加盖,并且限制活动仅止于西城区,以防被住在东城的Z君家里发现。当时正值夏天,顶楼加盖酷热难当,于是两人轮流到屋外睡觉。因为私搭乱盖没有自来水,只有一个私接小水管引水上楼,洗澡时只能蹲着用润湿的毛巾擦身体。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两人主要业务就是寻找替考人员,这一项并不难,因为小广告满天飞。而副业就是在网吧玩网游,等物色到替考的人谈妥条件后,副业就变成了主业。在焦虑不安加上玩游戏的兴奋中,考试结束了,当然他们自己连托福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因为签证快到期了加上J君家里开始怀疑,于是两人决定回到加拿大,此时成绩尚未揭晓,两人仍旧紧张不已。
     在回到加拿大不久,消息传来,J君的替考惊险过关,Z君替考因抽到写作不幸失败。于是Z君只好再灰头鼠脸地回ESL。而J君继续紧张,因为成绩会由托福考试中心直接寄到大学,由于照片根本不是同一个人,所以如果穿帮就死定了。在忐忑中,成绩到了,J君从大学回来兴奋的说,照片黑的跟鬼一样,男女都分不出来,就这样,J君进了大学。而这一次的经历倒也刺激了Z君,于是在发奋之下,半年后Z君也顺利地从ESL毕业进入大学。如今托福、雅思的惩罚标准从三年全球禁考要提高到终身禁考,不知是否能阻吓住少数人的侥幸。

 

4.如果我超速

     在加拿大,超速会收到一张ticket,这可不是门票,而是罚单。虽然违章停车只罚25元,再加上拖吊费20元,一般50元钱咬咬牙还是付得出的。但是超速可就没那么便宜了,虽然各省不一样,但是一般的罚金总是在150—250元之间,面对这么一笔大钱,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便有了发挥的地方。
     第一招:我没超速!也就是抵死不认。有人说,超速都有记录,不认又能怎样?这里便是学问。首先拿着罚单到警察局,说我没超速,不知为什么给我罚单。警察当然不会认账,于是就法庭见。难道为了个罚单就上法庭,没错,老外可以为了2块钱打官司,虽然最后给律师的估计比赔偿还多,但就是要个说法。不过这里可不是为了个说法,而是为了省钱。法庭给你和那个开罚单的警察传票,但是因为事情很小,所以多数情况你可以在开庭前两天忽然说,哎呀,我有急事不能出庭了,请改期吧。这样改个2—3回,那边的那位警察可绷不住了。因为你虽然很闲,但是警察可是有工作要做,上法庭要提前请假,官司打赢了钱又不入自己腰包。于是一来二去,警察多数就认倒霉说他罚单开错了事。还有时候警察请不下来假就直接缺席判你胜诉。不过也有例外,朋友H君就打着这个算盘说法庭见,结果人家警察不光自己来了,还带来两个证人,于是没废话的乖乖交罚款。为了应付这种真的对簿公堂的局面,于是又有了第二招。
     第二招:你是种族歧视!加拿大一直以多元文化而自豪,所以种族歧视比美国要轻得多。洋人怕这个怕的要命,因为沾上这个嫌疑,有理也变成没理。朋友C超速被开罚单,对簿公堂时他对法官说,我前边有4、5辆车都超速,为什么警察只拦我?一定是他看见我是亚洲人,我怀疑他拦我是种族歧视。于是法官问警察,他说的是真的吗?有4、5辆车在他前边也超速?警察说,是有这回事,但是我真没注意他是亚洲人这回事,我拦他是因为我开出来时他前面的车都过去了,就他离我最近啊。法官说,既然这么多车都超速,你只拦他就有种族歧视嫌疑,C胜诉。你看,且不说车速那么快看不看的到驾驶者是男是女,但就问题本质看,C君超没超速?问题的核心他就是超速了嘛,超速为什么不能罚他?这就是老外的司法体制和思维,这也是为什么辛普森杀了他老婆还能判无罪的原因。

 

5.千万别找律师

     小泉纯一郎说过一句话,结婚很贵,离婚更贵。小泉虽然干错很多事,但这句说对了。离婚为什么贵?因为要打官司,要分财产,要争抚养权,所以要找律师,所以。。。。就很贵了。众所周知,律师是按照时间收钱的。从你进门聊天气开始,每分钟都算钱。所以见律师最好有事说事,千万别把他当朋友聊天,聊得越开心花钱越多。另外一点就是律师一定会尽量拖时间,并且把你的官司搞大,属于唯恐天下不乱。比如我原来租住的HOMESTAY FATHER,家里需要修排水系统,于是找了家公司。结果修过之后一下雨,情况更糟,地下室淹了些水。只得再去找那家公司,公司很大,气也粗,打回给他修的人,人家说不是自己的问题,但是考虑到有些后果,可以给他便宜,再花100元帮他修好。于是我的home stay father就火了,本来已经花了1500块,你没修好还找我要钱?于是决定打官司。找到律师一问,人家说,你这个事大了,绝对应该告那家公司,要不还有道理可讲吗?付了200块的律师费后,官司开打。结果人家维修人员提供证据,说明是地下管线铺设的问题,人家是正规操作。于是律师又说,这样的话你应该继续告政府,这是他们的责任,home stay father听到这儿,赶紧说,得了吧,律师费我认栽了,为这事告政府得告到什么时候,一共100块的事,这就花了200了。再问其他朋友,人家说,你这点事就应该找人家公司和解。于是打电话,人家公司说,早等着你的电话呢。你是个人,告公司能告赢吗?早就该和解,得了,免费帮你修好算了。
     另一件事是某人要离婚,但是自然离婚要1年,夫妻俩已经受不了了,决定打官司离婚,这样可以快一些。主要的财产就是一座房子,本以为很简单。结果官司打了大半年,房子都进去一半了还没离成。于是俩人一商量,算了吧,我们不离了,再耗下去可分的东西都没了。为什么打个简单官司这么久?一打听,原来夫妻找的两个律师在同一个办公室坐对桌,那还不把你们玩弄于鼓掌之间啊。想怎么拖怎么拖呗,你在法庭怎么说,我怎么回应都早商量好了,能多捞钱就多捞。你说律师黑不黑?所以就算在号称以法治国的国外,没事也千万别找律师。 

6.温哥华Richmond招牌

     要说温哥华中国人有多少,估计要从清朝开始算。作为与旧金山齐名的早期移民城市,从19世纪中期就有大量华工进入温哥华地区。之后由于淘金梦碎转去修铁路,又将足迹留遍整个加拿大。但是温哥华作为加拿大西海岸的最大港口和中转站,依然聚集着大量华人。尤其近年新移民的涌入,更加催生了温哥华华人社区的扩大。这里所说的温哥华,实际上是大温地区。这是由类似中国的“区”,在加拿大叫“市”的行政单位组成的巨型城市。各个小市都有不同种族的人群聚居,比如Surrey是印度人,Delta是希腊人和意大利人,Coquitlam是韩国人,而Richmond就是中国人的天下了。
     本来在温哥华市(这里说的是小市),已经有一个历史悠久的China Town,而很多老华侨也还住在那里。但是由于地处市中心,治安不那么好,于是新移民便都不愿住在那里。这点也是西方和国内的最大不同,西方是有钱人都住城市边上,市中心只有搬不走的穷人住,所以一般治安不好。可是另一个繁华的华人聚居区Burnaby地价又贵,据说是97时的香港人炒上去的,但是香港人看看政策没什么变化回流香港时房价却没有下来。于是2000年左右的大陆移民潮就没有地方呆了,这时已经初露端脚的Richmond变成了首选。一阵大兴土木之后,Richmond便有了新China Town的名号,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老的唐人街每条街的路标都是中文,下面写英文。而新的唐人街Richmond,路标倒是英文,但从你开车进去后看到的就是不绝于路的中文招牌。到了最繁华的第三街也就是市中心,不说你真的以为到了香港或是台湾的哪个城市,所有店家一律中文招牌,就连洋人的生意也都先写个中文底下再注英文。TD Bank写着“加拿大道明信托银行”,著名的亚洲超商T&T“大统华”进门先问你讲粤语还是普通话,压根没把你当说英语的看。书店里可以买到最新的中文杂志,大统华里卖着比国内还全的食品,旅游公司和国内一样帮你订机票、推行旅游路线、国粤英三语服务,银行里、政府里都提供中文服务,简单一句话,一句英语不会说的人在这里一点都不会感到不便,多呆呆估计还能学会粤语。
     就连店家分布都是中国特色,一块大招牌可以找到一连串的餐馆,从北京炸酱面一直到川菜、粤菜,都是正式厨师,绝不像其他地方弄些糊弄洋人的菜色,大饭馆还有从香港请来的名厨掌勺。继续看,还有洗浴中心,法律咨询,牙医诊所,中医门诊,甚至网吧、学校,基本上应有尽有。就连开车的习惯也都带上中国味,礼让的少,抢道的多。过去因为地处偏僻,这里只是中国人的一方乐土,但是由于扩张太快,于是政府干脆修了一条“空铁”(城市铁路,因为温哥华多山、靠海,故铁轨多架在高处是以得名)到Richmond,可以想见,这个China Town未来会更加繁荣。


7.温哥华要钱的

     在国外生活的人多多少少都会遇到被勒索、抢劫的经验。大城市严重些,小城市安全些。程度也不一样。在多伦多的朋友说他的一个同学,晚上在宿舍窗前的写字台看书,忽然窗户被拉开,两个白人青年就直接跳进屋里开始搬东西,那个同学吓的躲在屋角,眼睁睁的看着这两个人把值钱的东西搬光后大摇大摆的走掉,才惊魂未定的报警。东西当然是找不回来,但是宿舍也不敢住了,第二天这个同学就搬了家,以后打死也不住一楼了。记得当初曾经看刘墉纽约客的一篇小文,说纽约的警察无力治理遍地都是的抢劫勒索,于是就录了一个教市民应对抢劫的教学带。内容是男子一定要让对方搜身,千万不要自己掏口袋给劫匪钱,因为这样劫匪会误以为你掏枪而攻击你。女子一定要自己掏钱给抢劫的人,因为如果对方搜身容易引起邪念,导致可能的性侵害。你说,警察都破罐破摔的教这些而不去破案,你就知道西方城市大到“Big Apple”这样有多乱了。
     去温哥华玩的时候,由于有这个担心,便把钱分几处放,留在外面口袋里的是10块现金,据说很多抢劫的人都是毒瘾犯了,给他们点现金就没事,不然他们可能捅你一刀。可是在温哥华呆过许久,一直也没碰上什么事,于是也就变得松懈了。直到有一次晚上,在外面呆的晚了些,一般我是很少呆到那么晚,可是当时是和来玩的母亲一道去朋友家做客,聊完天出来已然晚了。在空铁站买票时,正在从钱包拿钱,一个流浪汉模样的洋人晃悠了过来,盯着我说,给我一个“Toonie”(加拿大2块钱硬币)。我心里说,我们那里的乞丐都只要25分,这大城市果然不一样,乞丐开口都这么豪气。于是我就假装茫然的说:“No English”据说这是经过总结的最好的假装不会说英语的句子,可是哪知那个流浪汉看看我,咧嘴一笑,对我说:“别装了,我知道你听的懂,我就是要你现在手里拿的那个东西。”我手里捏着买车票的2元硬币还在琢磨怎么应付,一旁的老妈已经心急如焚的直说,赶快给他,赶快给他。经不起老妈的紧张催促,我就把2块给了那个流浪汉,那人接了钱居然也没说谢谢就走了,没我们那里的人有礼貌。
     事后为了这事还和老妈吵了一架,因为按我想的是给他1块打发他,但是老妈说你拿着钱包,要是他真的抢你怎么办?事后想来也确实如此,当时空无一人,如果他真抢我也真没办法。老妈有过此经历,就是回了国,每当知道我晚上在外面,也要叮嘱我,遇到劫道的就把钱给他,我真的想说,其实真没那么多劫道的。

8.里贾纳印第安人勒索

 

     虽说小城市的治安好很多,人也很亲切,但是也要看地区,市中心仍然是不太好的地段。我所在的省以原住民多闻名,所谓原住民就是印第安人,加拿大叫“First Nation”即第一民族或最开始的民族。加拿大开发西部比美国要晚,开发的时候国家已经建立了,在英国式统治下相对平和一些,只是把印第安人赶走,倒没像美国杀得那么绝。所以加拿大尤其是西部保留了大量印第安人。这些人的民族性格基本上和黑人、南美人差不多,就是又馋又懒又爱窝里斗,虽然其中不乏杰出的人,但是仍有大部分,尤其是低收入的家庭尤为严重。而阴险的白人的政策则是划给原住民称为保留地的东西,在这些偏远的自治村落或小城里,原住民可以保有全部的生活习惯并且不用交税。这本来是原住民争取多年得到的权利,可是白人现在利用它来把原住民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因为住在保留地可以享有种种优惠和补贴,一出保留地,到城市生活这些补助大部分就会丧失。于是最好就是把他们都圈在那里,减少他们参与城市生活的机会,这样虽然他们人口众多却没什么发言的力量,也对主流经济和社会事务施加不了太大影响。尽管如此,城市中的原住民也很多,而且由于加拿大生孩子有补助,但是白人越来越少生孩子并且结婚偏晚的趋势让原住民人口比重更加增多。因为原住民往往因为穷,会为了政府补助多生孩子,而也是因为穷,这些家长都不会给予孩子很好的照顾和教育,于是抽烟、吸毒、堕胎、未婚先孕、自杀等等问题十分严重。这样循环往复,导致原住民总体生活水准偏低,于是作为穷人区的市中心变成了他们的聚集地。
     多数印第安人并不太有攻击性,如我所说,他们擅长窝里斗。但是还是有少数人,或是因为穷,或是因为不明原因的煽动而对白人甚至华人具有敌视的态度。我曾经在等公车时,被两个Teenager的原住民叫滚回中国去。而另一次,就是我坐在公园的椅子上等人。一个40来岁的原住民从我面前走过,我的视线与他对上时,他忽然停了下来。然后瞪着我,对我用手比划出一个划脖子的动作,用嘶哑的声音说,你瞪我瞪的很不舒服,给我200块作为赔偿,不然要你好看。我心说,原来加拿大碰瓷的比中国还厉害,基本上融合了碰瓷与小流氓的双重元素。我看了看他,说了一句标准装傻语:“No English”。他一瞬间好像愣住了,大概没想到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看他迷惑了5秒左右,最后他笑了,说了句:“Nice Try”(好尝试、好回答)就走了。回头想来,在白天尚且如此,晚上一个人真的不要在外面乱逛为好。

 


9.里贾纳公车停驶告示

 

     国人可能大部分觉得老外的政府是以人为本,服务于民,其实殊不知他们也有很多不挨着的事。比如加拿大政府就是以人浮于事,动作迟缓,缺乏效率著称。近年在小政府的改革思路下稍有改善,但仍然经常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加拿大的公车有大小站之分,不像中国的公车是有站必停,加拿大虽然也有很多的站,但是只有大站才一定会停。而且加拿大的公车是有时刻表的,就像火车一样,几点几分什么车到哪一站,但这只是大站的时间,小站就只好自己掐钟点了,当然一旦掐错就会错过公车。这种时候就要傻傻的站上30分钟到一小时才会有下一辆。加拿大的公车又不太准时,所以有时候你也不确定到底是错过了还是还没到,犹豫之间就只好傻站着了。
     市中心是一个公车大站,区分大小站的最好方法是大站多数有一个玻璃亭子,三面带顶,冬天挡雪夏天挡雨,而小站就没有这个待遇了,多数只有一个40cmX20cm的蓝色牌子钉在电线杆或是一个铁棍上,有时候不留神就会注意不到。这次的事就发生在市中心这个大站。某日,公车站前修路。这里修路不像国内那么兴师动众,不是这里的道路质量好,是政府没那个钱。所以这次修路也只是车站前不过20米左右的路段用一大堆的三角锥和隔离带围了起来,铺了沥青,但是并没有挡住车站,也没有挡住车位。当我走到车站时因为是从右手边走来,看到玻璃亭子右边贴着一张告示“因为修路,此站不停,请去前一站上车”,这张告示就是张A4打印纸,而且是单面,所以贴在外面里面的的人只能看到一张白纸,再加上只是用透明胶带潦草的粘住,眼看是摇摇欲坠。我看了看表发现公车马上就到,于是撒腿像两个路口以外的前一站跑去。跑到半截回头一看,发现亭子里已经走进了好几个人,显然他们是从其他方向走过来,完全没有看到告示。想回头去又怕赶不上公车,于是就作罢。不过心中还是不禁觉得这张告示有问题,就算你不重视的用一张小纸写也就罢了,为什么不在每面都贴上或者用双面打印好让人看到呢?那些可怜的乘客估计要站上半小时才会意识到等不来公车的了。

 

10.NO NAME的发霉米

 

     在国外自己做饭,米是首当要紧的事,有了好米就算拌酱油都是可以入口的,反之若是米太差则是无论如何无法下咽。在外国常见的米有三种,给老外吃的米,泰国香米和东北及日本产的大米。初来乍到之时多数都会买香米,因为质量中等价格也中等。所谓香米据袁隆平说是中国数百年前已经淘汰的品种,虽然产量不低,但是米本身细长坚硬,缺乏油脂,唯有一股香气可取,但是却不是米香而是一种独特的香味。后来这个品种经由越南流传到泰国,虽然本身并不是好品种,但是泰国人对于其商品化的包装却令人称道。经过抛光,筛选后的米看上去很美,于是就成了最先在国外贩售的进口米。而因为我国南方人常吃的二季稻、三季稻的籼米实际上味道也与此相仿,而另外的越南人、泰国人、印尼人等等更是常吃同一品种,因此也不影响其销量。可是由我这个北方人看,他们都是没吃过好米的。虽然泰国米很适合炒饭,尤其是洋人风格或是东南亚风格的炒饭。米本身很干,所以很容易就可以粒粒分明。但是吃起来却是更为干涩。而如果用它煮粥,则是一般会结成的米油都没有,完全还是清水加米。所以吃了几年香米,到自己一个人吃饭后,终于多花一倍钱改吃东北、日本米。这种米又叫寿司米,就是我国北方的一季稻。有着丰富的米油,煮出来不仅米香扑鼻,松软可口,而且有天然的粘性,不像香米有时候又干又散只能用勺子才能吃。
     而这里所说的NO NAME的米其实就是多数洋人会吃的。NO NAME是加拿大一个有名的牌子,出名的原因一是价钱最便宜,二是质量最差。其实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个牌子的商品包罗万象,吃的,用的,调料,饮料,从人吃的到宠物吃的,从孩子玩具到日常百货应有尽有。但是用的物品质量差也就罢了,总归是便宜,我们这些穷学生也是他的爱用者。但是吃的东西质量差却是无法接受。他的米问题更为严重。老外买米不像中国人会买一大袋,或者10磅20磅(18KG),一般都是从零售的那里铲上一小包带回去做一顿。再多一些就会买NO NAME的米,图便宜又是小包装。于是也就有初来乍到贪便宜的中国人也不幸的买了这种米。
     我唯一一次吃这种米是因为某任室友搬来之后有半袋没有吃完,她又舍不得丢掉。于是某日正常米吃完又还没买新米,她就提议以NO NAME的半袋米救急。当米还在电饭锅之中翻滚时我就觉得大事不妙,因为本就发黄的米在煮的时候竟然翻出黄褐色的米汤,并夹杂着一股难闻的气味。等到煮好时一开盖,一股霉味扑面而来,那种强烈的恶心感直到数年后的今日还令我记忆犹新,每每想起仍是恶心的脑仁疼。就算这样,我还是勇敢的尝试了一口成品,咀嚼之后终于还是吐掉了。由于还没有买新米,室友便开始传授她吃掉前半袋的方法。因为她也觉得直接煮出来太恶心,于是便发明了二段煮法。就是当你看到电饭锅内开始翻腾,黄褐色的水已经出来时要赶紧关掉电饭锅,然后把米拿出来再仔细淘洗一遍。这里时机掌握十分重要,晚了米便已入了霉味,早了又无法把味道去干净。等到二次淘洗后,再重新蒸煮,煮出来便是没那么恶心的米饭了。于是在紧张的高技术运作下,总算将就着吃掉了这半袋霉米,我也暗暗发誓以后绝不碰NO NAME了。

11.铲雪挖车

     加拿大的冬天雪很大,大到多数国人可能无法想象。冬天一场暴风雪过后,整个城市就变成了白色。雪深及小腿是常有的事。有时候早上起来,看到窗外狂风卷着雪花,5米之外不能见物,你就可以安心的回床上睡觉了,因为遇到这种天气,学校自动停课。记得刚来时住在HOMESTAY,一日醒来发现一片黑暗,尚自奇怪为什么还是深更半夜?起来找到表一看已经是上午10点了。正自纳闷为什么一片漆黑,走到客厅才发现有一半窗户透出了些微亮光。仔细看,才知道原来是夜里的暴风雪把窗户整个埋住,光透不进来。想要开门出去,发现无论如何使劲门就是推不开。绕道背风的后门才出得屋子,前门已被雪堵得严严实实。
     冬天每次下完雪政府都要立刻铲雪,不然路上连人都走不了更别说汽车了。铲雪一般有一整套大型机器。先是一辆装有大型吸盘的吸雪车将松软的雪吸起来,再通过车顶的管子喷到路的两边,后面跟着铲雪车像推土机一样把底层坚硬的雪铲起,再由扫路面的汽车清扫剩余的积雪,最后有收尾车撒化雪剂也就是粗盐粒。但是这种折腾只限主干道,稍小一点的马路就没人管了,只能靠车轮压出一个痕迹,大家都沿着印子小心开。所以冬天的汽车多数都要换雪胎,这种轮胎速度慢但是印子深,摩擦力强。如果下很大的雪,还要再往轮胎上加链子,增加摩擦力。就是这样,冬天车祸的消息还是时有所闻。
     对于个人来说,自扫门前雪是共识。你可以清楚的看到每家门前的严格界限,多一点绝对不扫,但是自家门前是一定要清理的。因为根据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在你门前滑倒摔伤,原因是你没及时清理积雪,那么你是要负责赔偿并会被罚款的。在冬天零下40—50度的严寒中铲雪、清理,可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记得住在HOMESTAY的时候,每每帮助房东铲雪都累的半死,因为雪又厚又重,还必须堆到一个集中的地方(不然春天化雪会发大水淹了房子)。加上底部已经结冰的部分更是难搞,有时用一把单薄的铲子会感到力不从心。当然,有钱人会雇人打扫或是花上几百块买个扫雪机,样子和除草机很相似。虽然清理的不那么干净不过多数也够了。但是对于学生,多数还是要靠铲子。
     记得某君早上起来要上课,跑到外面才发现夜里的暴风雪已经把一切都变成了白色。整个车位上的一排汽车变成了一个接一个的白色小波浪。于是此君只好回屋拿了铲子,开始一点一点的铲出自己的汽车。等他忙乎了半个小时,车体终于基本露出来时,他才郁闷地发现,原来他铲错了一个车位,这辆不是他的车。于是只好一边骂着脏话,一边咬牙继续干活了。


12。冬天汽车插电

     加拿大的冬天究竟有多冷,除了在路边堆的一堆一堆比房子还高的巨大雪堆外,还有时不时来一下的暴风雪,国内的人除了黑龙江一带大概很难想象零下50度是什么感觉。当然,加拿大冬天一般所说的温度并不是绝对的摄氏度,而是加上了风速的温度,也就是人体感觉的温度。这样计算在这个极冷的国家更为科学。因为如果你只看到零下20度,没看风速就出门,也许加上风速气温就会下降到零下近40度,准备不足走在路上可不是痛苦两字可以描述的。一般来说零下30度以下,在外面走上15分钟就会有种忍受不住的感觉了。人是如此,那么开车也许好一些?
     加拿大的公车上面都有暖气,而私家车在冬天有时候要打着火都很难。在加拿大,冬天时你会看到每台车前面都会伸出一根电线,联接到车位前的一个插座上。这个叫插电。插电是为了保持车内电池有充足的电力打火,还有一个目的是为了发动机不被冻坏。因为气温太低,如果不插电来保持一点电流的流动,发动时打不着火不说,机件都会被冻坏。忘了插电车体里面结冰的事时有所闻。某君按时插电,结果虽无大碍,可是化雪之后尾部的排气管还是被冻裂,无奈更换了一个。因为如此,所以不光公寓的附属车位和自家房子的车库都有电门,就是昼夜停车位也会附设电门给司机冬天插电之用。 

13.假结婚移民批了,真结婚的没批
  
  来加拿大的很多中国人都非常想留下来,大城市来的多见过世面,这样的人比例不高,但是小城市或是本来家里境况就不太好的,这样的就很多了。移民一般有三条路,一是好好上学,好好工作;二是家里有钱,或做生意或给政府;三是有直系亲属。一般一心就是奔着移民而来的人多数没什么心思念书,而既然需要千方百计留下,家里的环境也不见得好(有很多家庭砸锅卖铁送孩子出国就是为了孩子能留住,和农村的孩子念书一样,这是改善境遇的一种途径),前两条路走不通,那就只有第三条路。可是又没有直系的海外关系,唯一后天的直系关系就是老公老婆了。于是你就会发现有很多中国人来这里之后,心思并没有在学习上,而是在物色对象。尤其女生居多,因为男生想找一个鬼妹并不容易,但华人女生有时候还蛮吃香的。尤其是外国人的口味很奇怪,我们觉得太“东方”的女生,有时候却很受洋人欢迎。然而老外是不爱结婚的。这并不是说他们是有意逢场作戏,而是国人对于洋人的价值观认识不清。很多老外有了孩子,也还是男女朋友,虽然住在一起却不结婚。所以很多国人女生交了老外也不能长久。而另外的对象就是已经移民或是有身份的中国人,有很多人是来了之后熬了很多年终于移民,但却是没时间找老婆,所以这部分人也是目标。就算如此,往往依然是僧多粥少,于是就有了假结婚。
  所谓假,就是只去登个记,也许搬到一起当一阵室友,到身份批下来就离,好聚好散。当然,找人假结婚也不是那么容易,谁愿意平白无故多上那么一笔记录呢?所以多数都是需要钱的人,而假结婚也是有价格的。最近的市场波动,我并未了解,只知道2年前的价格已经涨到了2万块加币,大概是2年的学费。而因为最近这种案例很多,移民局也不是傻瓜,他们有时会对申请移民的新近结婚的人产生怀疑而要求提供证明。这些证明五花八门,从结婚的公证材料,主婚人,伴郎,双方家长的资料,一直到两口子的生活照,往来信件等等。于是就产生了奇怪的情况。因为办假结婚的大多数都有中介,而中介对于移民局了如指掌,材料往往准备的十分充足,从往来情书到结婚照都可以打造。而真正结婚的人却往往不会在意保留这些东西,移民局突然一要,有时会提供不了。于是就出现了假结婚申请移民顺利通过,而真的结婚的人却受阻被拒。而这种本来就是雌兔脚扑朔雄兔眼迷离的事,移民局也往往是雾里看花罢了。


 

14.等公车
  
  公共汽车可以算是加拿大最常见的交通工具。因为出租车相对较贵,而且并不是招手即停,需要提前打电话叫,很不方便,而多数人都是自己开车,对于没车的或是不想开的,公车就成了最常见的交通手段了。加拿大的公车有时刻表,但是车子不一定按时来。尤其是冬天的时候,由于路面有积雪,所以多数都会迟到。而夏天因为路面变好,多数又会早到。这对于在小站等公车要求的技术难度很高。而下车同样是学问。因为小站不是必停站,所以你必须在到之前拉亮提示灯告诉司机下一站你要下车,但是如果靠得太近你再拉灯,司机就会觉得无法立即停车而直接开过去。这就要求你必须知道车站在哪里才能下车,所以一般到陌生的地方,只好提前跟司机讲你要去哪里,请司机帮你停在最近的一站,这对于初来乍到英语不好的人来说可是个艰巨的任务。
  记得刚来的时候,学校组织看电影,要到某电影院集合。我从来没听说过那个电影院,但是老师有提到哪条公车可以到。于是上车后我就连比划带说,总算让司机知道了。可是坐着开了好久好久也没告诉我该下车。结果车子一直开到了市中心终点站。看到司机下车要跟人换班了,我赶紧跑过去问那个电影院到底在哪里?司机说,早就过了啊,你没下车吗?我说我不是让你提醒我吗?司机说,哦,我忘了,你再继续做回去吧。于是我只好再回去对新司机解释一遍。这样的事以后就没有发生过,所以总是觉得那个司机是故意的。
  另一件就是语言学校时,某台湾女生迟到了一节多课。等到第二节上到一半才冲进来。原来那天早上下大雪,她等的第一辆公车半路抛锚,来接替的第二辆公车也抛锚了。她就在寒风中整整呆了快一个小时,才搭上公车。我虽然有幸没遇到过这么惨的状况,但是冬天等上10分钟就会不禁疑惑到底是没赶上公车,还是公车还没来。为了不错过公车多数时候都会早出来等,而加上公车迟到,有时要站上20分钟,冬天的时候这不啻是一种折磨。
  
  

15.冬天的温度、加拿大的气候
  
  加拿大的气候就是一个冷字可以形容。我所在的城市已经算是很靠南边,开车1小时就到美国边境,但是纬度仍然和哈尔滨差不多,就更不要说北部的无人区了。冬天加上风速,总有1-2周在零下50度,而一般时候也是零下30度左右。真是吐口痰到地上立刻就结冰的温度。某朋友看到人家车陷在路边帮人推车,结果没戴手套,推了几下指头就黏在车上了,一拔掉了一层皮。另有一天在家里,室友说要开窗透空气,我说你疯了,这是冬天,窗户开了就关不上。室友为死硬派,属于不见棺材不掉泪那种,硬说只开15分钟没问题。结果10分钟后我去看,窗户已经冻上,关不了了。此时凛冽的寒风已经从大敞着的窗户呼呼的吹进来,室友也傻了眼。幸亏我急中生智,指挥室友立刻去烧一点开水。于是用着开水一点点化开冰,再猛地关上。但是几分钟后,那些开水也结上冰了,于是沉痛地告诉室友,你再想开窗户就要等到开春了。
  冬天时,经常可以发现屋里的窗户上也结了一层冰,要知道加拿大可都是双层窗户。要是有一天暖气出故障,那屋子里基本就没办法睡人了,穿着衣服,盖两层被加毯子大衣也还是冷。一场大暴风雪可以埋住房子道路,可以压塌输电线路,偏僻一些的地方甚至需要紧急避难。在城里就能体会到登山遇险的感觉。刚来时第一个冬天,周围很多同学烧包买车又没有意识到雪地的威力,最常做的事就是请假去修车,交罚款。还经常看到他们找英语好的人帮他们去保险公司或法庭解释事故原因。
  加拿大唯一气候良好的地方就是温哥华。因为靠海,所以带有海洋性气候特征,而东面的北风又为洛基山脉所阻隔,于是造就了加拿大的一片世外桃源。当然,真正的桃花源应该是维多利亚岛,因为除了气候和温哥华相仿,它真的是一个岛,坐轮渡前后要将近2小时才能上岛。温哥华冬天偶尔下雪,夏天、冬天都以下雨为主,气温也就在十几度。而最好的是,虽然雨多,但并不潮湿,因为每天下雨并不会很久,太阳出来后依然灿烂。学城市经济学时讲到温哥华经济的发展,基本上归结于气候原因。多数劳动力都是因为气候才跑去的。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人最后都选择温哥华落脚的原因,毕竟让广东人忍受零下50度的气温是强人所难的。
 

16.公车司机
  
  加拿大的公车司机都是开军车出身的,这是我第一次坐公车后得出的结论。不像国内的公车,基本上挂不到三档以上,逛悠一会就停,再起步没多久就又要停。加拿大的公车因为坐的人少,所以司机开的飞快,又因为公车有时间表,所以起步也是狠狠一脚油,反正加拿大的公交系统是公家补贴,而且没有节油奖。于是经常有人上车还在找零钱就一个趔趄,而且基本不管男女老幼,除非是看着已经走不动的老人或是抱着小孩的妈妈,司机才会等人坐下。对于司机来说,最重要的事就是喝咖啡。经常车会停在一个奇怪的小站,然后司机就下了车,一车乘客不明所以,一会儿就见司机端着杯咖啡晃晃悠悠的出来了,接着就是风驰电掣的开,要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有时候停在麦当劳或是Tim Horton,那队不知排多久,但是司机仍然会执着的买了咖啡再走。
  司机的另外一个权力就是检查Transfer。所谓Transfer是转车票,有时候需要转车,因为没到目的地,所以没什么理由让人家再买一张票,于是就给一张Transfer,限定一个小时内可以当作车票用。大城市如温哥华用的是电子车票,机器负责这件事,时间也因为城市较大而为2个小时转车时间。我们这里的Transfer就是一张纸,只是纸上有字母,也有时间,可以防止人们用不同天的或是超时的Transfer来混,导致逃票。检查Transfer是否有效是司机的责任。只是为政府做事,天底下又是守法的多,所以很多司机都不会认真看就让你扔到垃圾桶里了。但也有人连这小小的权力都要用到十二分。某个印第安的司机,每次都会仔细检查,如果你的月票是高中月票,他还会要你出示学生证。某次一人投了张高中生的车票,结果车都开出一站了,司机想想不对,又停了车走到车厢后面让那个人出示学生证。不知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还是权力欲的膨胀。
  
17.洗盘子
  
  记得最早看《北京人在纽约》,印象最深的就是不管你在国内是干什么的,到了国外最开始的打工就是在中国餐馆洗盘子。要说为什么,因为这可以算是没什么技术含量,谁都可以做的简单劳动,而且最重要的是不需要工作签证。当然,这里说的不需要只是因为亚洲人胆子比较大,其实没有工签洗盘子也是违法的。但是第一,这个工作是在厨房,外人看不到到底是谁在干,第二,亚洲餐馆,主要是中国人和越南人一向是有钱就赚,雇没有工签的人洗盘子因为是打黑工可以少付一些钱,当然也可以逃税。于是乎中国学生要是想打工,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多数就去了亚洲餐馆。当然这也不是绝对安全的,某日一个大型中国餐馆,雇了约有7-8人,被警察查抄。皇家骑警一边守前门,一边堵后门,像警匪片一样同时闯入检查工签,结果打黑工的人无一幸免,全数落网。另外的危险就是送外卖,多数情况警察不会管,知道你是打工的,一般也就是检查驾照。但是遇上“严打”时期,见你是国际学生但是车上带着“货”,有时候就会问你看“工签”了,没有就法院见。非法打工如果上诉到移民局一般是遣送回国,但是基于人性化管理,第一次法官都会放你一马,但是如果再被抓到就极其危险了。
  严格的说我没有打过洗盘子的工作,唯一的一次比较像体验生活。总觉得出来念书没洗过盘子好像缺点什么,于是就想把这课补上。某日朋友有事,于是帮他去他打工的越南中餐馆洗盘子。任何餐馆的厨房都不要看,这句话在哪里都适用。一共两个大池子,一个里面已经堆满了中午的碗碟,是把碟子碗先泡一下,还有旁边的垃圾桶是泡之前倒掉残余。另一个是冲洗的主战场,有一个管子可以冲出强力水柱。再旁边就是高级的机器设备,一台洗碗机,所谓洗碗机其实看着就是一个铁皮盒子,用一个塑料盘子,就是装水果的那种,四面有档头,把碟子碗甚至是桶排好,放到洗碗机里,拉下一个大拉霸一样的杆子把门关上,按开始,上下的水柱就会冲洗里面的东西大概30秒。这里就是最有技术含量,也是区分老手新手的地方。一个是经过第一个池子泡,第二个池子水冲,那末什么样的污垢在洗碗机里一定可以冲洗干净,这是要靠经验判断的,如果洗碗机出来污垢还在就要返工,相反你要是冲的太干净洗碗机的作用就降低了,那麽你一定是花了多余的时间在第二个步骤,其中拿捏要靠日积月累,甚至要明了你餐厅的烹饪种类。第二个技术点就是碟子碗在洗碗机中的排放,因为横竖都是要开一次机器,而塑料盒子大小一样,怎么在有限的空间内挤下最多的碗碟,还要能保证他们都冲到水,这是有学问的,但不一定要经验,聪明人第一次也许就摆放的很好。另外就是洗碗碟的比例,不能因为碟子好摆放就一直只洗碟子,因为这样碗就可能不够用,于是均衡的出货,并且随时注意市场也就是餐馆需要的动态也是技术之一。再有就是不能傻干,要自己掌握节奏。因为餐馆老板都是资本家的典范,一定会压榨你的所有价值,如果你很有效率的把碗很快都洗完了,老板就会让你切菜,打扫等等等等。于是忙的时候动作要快,要不碟碗不够用老板是要骂人的,而闲的时候动作又要放慢,省得老板看你闲给你再找事做。最后就是,反正这些碗碟洗了不是自己用,所以连打工的带老板都不要求洗得干净。刚开始时还想洗得干净一些,结果老板看到立刻过来说,不用那么认真,随便冲冲就得了,你看,老板都无所谓我们打工的才不上心,所以下次看到不那么干净的餐具千万不要惊讶,洗碗就是这么回事。
  
18.大学的老师的口音
  
  大学的老师来自五州四海,就像国内大学有时候会有口音很重的老师一样,加拿大的大学也有同样的情况。理科学院和工程学院有大量老师来自中国、印度和俄罗斯,而文科学院和管理学院则有西欧、东欧以及东边法语区来的老师。于是各种五花八门的口音便有了空间。根据ESL得出的经验,中国人说英语多数都带有强烈的口音,但是最后能说的好。一般认为日本人是最不会说英语的,这多数是因为日式英语的误解。这日式英语确实阻止了他们正确发音,因为日文的片假名组成的外来语词汇都是按照发音拼成的,很多都是英文单词,但是这转换后的发音却变得很日本,例如所有的“r”他们都会发成“l”,因为日文没有“r”的音,如此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因为原词是英文,所以经常是日本人以为他说的是英语了,但其实发的还是日文的音。不过如果日本人可以忘掉日文的那些日式发音,倒是可以说好英语。我遇到唯一纠正不了自己舌头的是韩国人,无论怎么样都是带着很重的韩语腔,除非是很小就出来的韩国人否则好像这是最难扳的一种腔调。上某韩国老师的经济课,半学期过后班里仍是有人说听不懂,这大概也是每次老师问有没有问题时都没人回答的原因。
  另外就是印度口音,这也是我们听不惯的口音之一。但是这里有习惯性的区别,比如中国人会很习惯听中国口音或是韩国、日本口音的英语,完全不懂法语口音或是西班牙语口音,而老外则是恰恰相反。印度口音也是如此,老外多数比较能接受。印度人说话声音发扁,而且含糊,字都黏在一起,某克什米尔老师上课如果不写板书几乎大家都听不懂。西班牙语口音是我觉得最难懂的一种,因为西班牙语的语速要比英语快很多,他们说英语往往也是这种语速。上ESL时有时候听见他们拉美同学聊天,听了一会之后都还是不禁要问他们说的到底是英语还是西班牙语,我经常猜错。大学某节数学课,一个墨西哥老太太教。第一节上到一半,洋人纷纷离席,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听不懂老师说话,于是集体去系里抗议去了。系里的回答是,无能为力。
  法语口音是加拿大最常听到的口音,因为加拿大是双语国家,大半个魁北克省都只说法语,因为那里最早是法国人建立的殖民地,加拿大的名字就是来自于那里原住民的语言,意思是村庄。法语说起来经常省略辅音,所以有人觉得法语写下来很冷静,但是说起来很热情。第一次听法语口音是ESL的一位法国同学,他说英语几乎也是完全不发辅音,听的我一头雾水。而大学里的老师无论是法国来的还是魁北克来的,口音都很重,如果不做好心理准备就完全听不懂,必须抓住一些音的要点联想着听才能明白。另外还有德语口音,不过令人惊讶的是德语口音倒是很好理解,不知是不是因为与英语同源的原因。阿拉伯语的口音也是匪夷所思,总觉得有一团东西罩在他说的话上面,偶尔露出一下头,听着雾里看花一般。
  再有就是伦敦腔浑厚的英语口音,别看是英语,在北美听起来还是很怪异。因为加拿大的发音有些接近美国的美语发音,虽然也不完全相同,但一般认为加拿大比较偏向美式英语,而澳大利亚比较偏英式英语。最后就是苏格兰口音,苏格兰语和英语的区别大概是普通话和广东话的区别,也就是完全不一样。这里有专门的苏格兰学校,这是除了法语学校外最大的独立语言学校,你要是问一个苏格兰裔他是哪里人,他一定不会回答英国人。他们自己认为自己是完全独立的民族,语言的传统也就保留着,你要是听到像号角一样声音空洞又硬硬的口音,八成就是苏格兰人。
  
19.大学教授的性格和权力
  
  外国大学教授权力比系里大,这是最明显的一个特点。系里基本就是管事的,有时候系主任既管不了下面的教授又承担着很多压力,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没人愿意做这个系主任的原因。在国内可能匪夷所思,但加拿大就是如此。加拿大的教授是个职称,不是说你在大学教书就能称为教授了。教授除了要求必须的博士学位外还要进行考试,通过考核的才具有教授资格。像我的大学经济专业的一位老师已经教了快20年书,但因为只有硕士学位,所以仍然是讲师。
  教授分为三级,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正教授。一般拿到资格的都从助理教授开始干,每年有审核,要求有学术成绩才能保住工作和教授的位置。每隔几年教授有一段学术假,半年到一年,可以带薪休假,这是专门给你出成果用的。助理教授多数是合同工,从一年到三年不等,所以地位并不牢靠。但是一旦评上副教授,基本就是终身职了,除了特殊原因,学校不能开除你。所以副教授以上的人就可以不必担心出不出成果和失业危机。而系里对于这些人几乎毫无束缚力,连学校都不能开除他们,系里又能怎么样?所以副教授和正教授的权力很大。正教授可谓是凤毛麟角,有时候一个系也没有一个正教授,而有正教授的系,正教授也不见得愿意当系主任,所以往往系主任是副教授,而系里有正教授,系里的约束力就更小了。
  因为这种体制,所以教授教课随心所欲。上面提到洋人都听不懂她说话的数学老师系里就无能为力。东边有个大学整个物理系都不承认伽利略定理,于是学生只好服从。某学校政治系整个左倾,于是右倾的老师到了那里什么都干不成,最后多数被挤到其他学校。诸如此类学术上的专制很多。具体到上课,每门课要用的书是教授自己定,于是就有教授每每使用自己的著作或是互相推荐著作增加收入。
  而课程的安排和打分也是教授定。于是有的课简单到只有一个期末考试,占100%成绩,一番两瞪眼。有的是一个期中加一个期末或是一篇大论文加期末,各占50%。而有的课就复杂了,出勤、课堂表现10%,期中20%,小论文、读书报告10%,大论文20%,演讲10%,期末30%,一大堆东西要做。还有的理科课包括实验、作业,两次期中加上期末,也是林林总总一堆。而这些都由教授自己高兴来定。而要是教授对你不满或是你的观点不合他的胃口,有时候随便找找茬你也没地方说理。所以就是在国外,教授的性格也是重要的一环,不仅影响课堂气氛,有时候也会影响分数。
  

20.H君撞车

     加拿大身为发达国家,汽车可以说是最常见的代步工具,小孩16岁就可以拿实习驾照,有的孩子13、4岁就偷开家里的车。老外换车和换电脑一样平常,基本上不开车的年轻人不多,除了学生大概就是被吊销驾照了。也因为车很多,所以交通事故也多。我们省的汽车是强迫上保险,保险金额根据你的驾驶记录,车的种类和你的年龄、性别等等综合决定。而经营这个项目的是省营的国有企业保险公司,一家垄断所有汽车保险业务。当然,因为是国营,所以由政府看着不让他们漫天要价。
     不像国内,这里出了车祸没什么罚款。多数的罚款项目是违章停车和超速驾驶。如果车撞了,就是保险公司陪。多数时候如果不严重,双方把电话一留,后面的事就跟保险公司说了。任何事故都要上报,然后保险公司会会同警察评估事故责任和损失。再根据结果决定你的车是修理还是报废,这里有一个最简单的标准,如果安全气囊弹出来了,那么无论如何这辆车就报废了。一般来说修理的话如果不是上全险,还是要负担一定费用,但是数量不会很高,不过如果是你的事故责任,这个金额就会提高。但是最主要的制约措施还是你的驾驶记录和保险金。因为每年的保险金都是由驾驶记录决定,如果你一直出车祸,你的保险金额就会不断升高,当然,如果你连续出了几次大车祸需要扣驾驶分数的,可能你的执照已经被暂时吊销了。这个驾驶分数扣起来容易加起来难,有时候一次不太严重的事故4分就没了,可是安全驾驶一年才会长回来2分。

     H君大概是周围最传奇的驾驶员了。此君有两辆车,基本上轮流进修理厂。最早的事迹是穿着拖鞋开车,结果脚底打滑差点没来得及踩中刹车。之后大小事故不断,有时候他擦到别人,有时候别人撞到他。某日,两个朋友开车从高速公路过,发现路边5辆警车围着一辆车。其中一人对另一人开玩笑说,不会是H君吧。两人正在觉得好笑之际,电话响了,H君来电,说快来帮忙,我被警察拦了。朋友惊讶地说,难道刚才看到那个被警察围着的真是你,我刚刚还在开玩笑。H君说道,没错就是,快来,帮我去家里取驾照,朋友无语。H君出的最严重的车祸大概就是撞到了一位过马路的老头。据他事后描述,老头像慢动作一样被他撞得横着飞了出去,足有5、6米远,只是奇迹般的还能站起来,而之后到医院检查居然也无大碍。于是一场横祸烟消云散,H君只破费了200多块就没事了。此君目前仍然在刷新他的记录,只是也奇怪,如此频繁的事故却从没有报废过车,而另一位Y君第一次出车祸就直接把新买的车报废了,大概这就是吉人自有天相吧。
21.汽车保险
  
   前面提到过汽车保险,其实这里面还有很多的事。我们这个省的保险公司叫SGI,是国有企业,这里叫Crown Company。他垄断全省的汽车保险业务,所以基本上是个蛮有权力的部门,考驾照,上车牌,出车祸,买保险,赔保险,基本上除了不卖车,所有跟汽车有关的都要找它。保险金额决定的很复杂,大学里有一个最近很流行的专业叫精算,就是学习保险学,而SGI就是这个专业毕业生的好去处之一。比方说如果统计说女生出车祸概率比男生高,那么女生的保险金就会高一些。年龄也是同理。如果你一直出事故,有时候你的保险金可能会高出其他人5-6倍。再比如你换了辆好车,那你的保险金就跟着水涨船高,因为就如《大腕》里李成儒所说:“你得研究购物者的消费心理呀,肯花2000美金的主一定不在乎再多花2000美金。”这里几乎就是套用这句话。当然,有好车的人也认投,因为出了事还要指望保险公司陪呢。
  每年的换车牌也是大事,被警察抓住车牌过期是要罚上300元的,而一个车牌其实也才200多。加拿大的车牌只有一张,一般都在后面,由6位数字+字母组成,你如果多出50块就可以自己设计组合,当然,不能重复。这块牌子上一般还会有你自己选的座右铭或是一句话,比如“我热爱生活”“我的家乡是个好地方”之类,当然,你也可以找一句比如“我恨美国人”,只是这样的话开去美国可能会被打。每个省的车牌设计和颜色都不一样,可以很容易分辨车是哪里的,这也是联邦制的一种体现。而车牌的日期就在右下角,写着月份和年份的小片,买来新的就把旧的撕掉换上。因为冬天雪很大,多数的车牌都会被雪盖住。一个冬天,很多穷困的开车族就会肆无忌惮的开着牌照过期的车,等开春雪化了要露馅才赶紧去换。
  如果车出了车祸要报废,这里叫Total,就是全部完蛋了。保险公司会做评估,有时候在报废与不报废两可之间,保险公司也会问你的意见。如果是新车,那么报废很不值,因为就算你上的是全险,但是买车的税金,手续费和其他七七八八的钱就都回不来了。但如果是二手车,有时甚至还能赚。某叔叔当年刚来时曾花500元买了辆车,结果出了车祸。保险公司跟他说要是修的话要花300元,他心说我买才500,修要300,太不值了,于是问要是报废呢?保险员很为难地说,要是报废我们只能赔你1000块,于是某叔叔立刻说,那就报废吧。
  
22.买车,拍卖
  
  对于刚到加拿大的小孩们基本都是第一次出家门,手里往往又有了大笔可以“自由”支配的钱,姑不论对于那些不是非常富裕的家庭那些钱其实是之后的学费,于是对于开车的向往多数会与日俱增。
  而且在国外,车型车种都比国内要丰富很多,很多牌子的车与国内价格一比较简直便宜的不像话,但他们往往忽视了你这车是在国外买国外开,比国内便宜又怎样,要与国外横向比才对。当然,很多人慢慢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就换了在国外也是中高档的更贵的车。
  这么说吧,基本上买车换车大概是排在赌博、念书不过不断重复修课之后的第三大常见败家行为,不像前两条,这一条其实不那么明显,要是能控制住自己其实也还是花费有限。但是控制谈何容易,二十几岁正是冲动易受诱惑的年龄,不止一次遇到周围的人,今天花1万多买辆车,下周就撞报废了,然后变本加厉又花了2万买更好的。或者是昨天还在郁闷穷的没钱吃饭了,今天逛汽车用品店时发现一套几百块的好看Rim(轮胎内测的金属环),立刻就刷卡买下,然后下面的若干月就一面得意美观一些的车轮,一面郁闷如何还卡债。
  对于喜欢车的人要拒绝诱惑确实比较难,毕竟很多以前只在杂志上见到的车如今都摆在眼前,而很多少说要奋斗10几年才买得起的车如今都唾手可得,于是脑袋里一断线,就下手了。在国外买车也确实容易,可以去各大汽车公司所设的经销、维修车场去自己挑,也可以找到想要的去让汽车公司帮你订购,可以找Dealer(中间商)帮你物色。可以找同学、朋友买二手车,也可以自己上网去找,有几个大型网站都是让你贴卖车启事的,看到合适的打个电话约个时间去看车,到人家里试试车,聊几句,定了的话甚至可以立刻给钱拿钥匙再去办个简单手续就结了。大学里的布告栏上每周都会有人贴汽车出让的启示,就是一张照片加上一些公里数,手自档之类的简单描述,下面是联系电话,基本上跟旁边卖电脑的启事差不多。
  另外一个买二手车常见的方式就是去拍卖会。我们城市的拍卖场是一个大个铁皮仓库。每周六拍卖组织者会把登记要卖的车提前在网上PO出来,一般一周都有80-90辆要卖。然后拍卖从周日下午1:00开始,在这之前人们都会过来先看看。当然不能试开,不过可以到里面坐坐,踩踩发动机,打开前盖看看构造,反正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拍卖公司是按照成交价收佣金,他一定会尽量卖,而车子如果出过大问题他也一定会说。但是可要注意,只有大问题才会说,比方说车子曾经大修过,换过发动机之类的,而一般的小问题都会多如牛毛。基本上买完的车都要最少花个200元重新检修一下。汽车拍到之后只有一小时的Warranty,一般都要抓紧时间赶快试车,过时拍卖公司就不管你也就不能退了。这基本上有时是撞大运,有时又是要靠内行人才行。某朋友曾经花3500元买辆车,开去车厂检修,人家告诉他你这车车架都歪了最好不要上路,让他十分郁闷,最后1000多块卖掉了。
  拍卖的过程很有趣,好的汽车都排在仓库里,而差一些的排在外面停车场。正式开始时每个人登记为买家后一张带数字的纸片,然后会有一个人简单介绍一下车型,车款,有无改装,有无大的问题等,同时,一个人会把这辆车开到大家眼前,然后就是拍卖师唱价。很像是中世纪时的古老风格,一边走动一边比划,其他人围成圈看着他和车,而他说价格时速度很快,再加上高低起伏的语调,很像唱歌。而这个唱价其实如大拍卖行一样是很讲究技术的,如何加价,因为这里每次加多少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拍卖师的喊价,一般是100块往上加,但有时会一下跳300、400。还有观察现场气氛,如果有几个竞争者就要尽量调动他们的热情和竞争感。喊价时基本如下:“1999年福特Semi-Truck,1700,1700,23号1700,1800,1800,17号1800,2000,2000,2000,2000有人吗?好,43号2000,2100,2100,17号2100,2100,2100一次,2100有人吗?两次,2300,2300,2300,好,23号2300,2350,2350还有人吗?2300一次,2300两次,2300成交!”然后旁边的记录员记录下买车者的名字,车就开走,下一辆开过来。买到车的可以立刻去办手续,拿钥匙,试车,和在超市买东西差不多。一般来说亚洲人比较喜欢跑车和Car,而老外喜欢Van和小卡车,可能是比较实用吧,每次的小卡车都很抢手。当然,拍卖公司为了好看也会安排一些“拖儿”,所以每次的车好像都能卖出去的样子。如同赶集一样的拍卖一般会持续到下午4:00才会曲终人散,这里基本上是凭本事凭运气的地方,捡漏时很高兴,打眼了也只好认倒霉。
  
23.外国人换汽车
  
  老外换汽车如同国人换电脑,需要考虑但是并不算大事。而他们一般汽车的价钱也确实和国内一台电脑差不多。当然这里所说的是绝对值而不是加上汇率。比方说国内买一台中档电脑大概4000元人民币,而这里一辆ok的二手车也差不多4000加币。而国内的平均工资大概2000元,这里也差不多2000加币。所以以此衡量也无怪乎老外换车如此痛快了。
  不过如果你认为老外都喜欢高级名牌车,那可是误解。加拿大人最讲究的其实是实用。所以箱型车,休旅车和小卡车才是大多数人的最爱。因为他们一个家庭经常有2-3个甚至更多孩子,大车可以带着全家出去玩。而老外又是喜欢自己动手,其实也是请人的人工太贵不划算,所以有一辆小卡车连搬家都可以自己来了。所以你看到满街的高级轿车,那么有几个可能,一是真的有钱人,大多是老外的纨绔子弟和亚洲的纨绔烧包们。
  其实真正的老外有钱人也不会开太烧包的跑车或是特别显眼的轿车,因为那样太打眼,大富豪们多数都不愿意露富。而真正开高级轿车的很多都是功能性的。比方说律师,比方说企业家,对于他们,汽车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是一种派头,而且最重要的是表示实力。你开一辆高级车,穿一身高档西装,除了可以增加信任感,也有利于讨价还价。所以有些律师明明已经穷得快要揭不开锅了,也还是要维持派头,咬碎了牙往肚里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招揽生意。千万别以为他们是愿意这么做的,这只是生财之道,不得已而为之。

24.Futureshop和Bestbuy
  
  加拿大企业的集中性非常之高,连美国的若干垄断行业和垄断巨头都没有那么高的集中性。有时候一个行业或是一种产品往往集中在少数几家超大型巨头手中,虽然他们的资本数量无法与世界性的垄断巨头相比,在世界的市场占有率往往也不高,但是在加拿大国内却是独霸一方的大佬。这也是为什么加拿大每个城市商业上尤其是零售业给人感觉差别不大的原因。
  无论你到哪个城市,看到的商业区里的商家来回来去就是那几个,卖的东西也几乎一样,甚至内部摆放都相似。几个大的企业连锁店几乎控制着各个城市的商业销售,不光是商业区独立的店家,就算到MALL里,个体经营的独特品牌也是少数,大型连锁品牌仍是主流。所以以购物来讲,城市之间其实疏少差异。最大的书店无论在哪里一定是Chapter,最大的音像店一定是HMV,而说到电子用品,则是Futureshop和Bestbuy两家巨头。
  几乎如同肯德基和麦当劳在国内,在加拿大走到每个城市几乎都能找到这两家商场。而他们是专营电子产品,也是加拿大最大的连锁商家之一,如果不算一些私人的小型店铺和以销售零配件的修理为主的连锁商店,专以销售而言,这两家几乎是垄断着市场。每次朋友说起要买电脑或是照相机、摄像机、电视、DVD甚至GPS,车载音响,一定是会去这两家转。
   Futureshop是加拿大本土商户,而Bestbuy来自美国,后者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产品连锁销售商。于是在我的城市平地一声雷的忽然建起一间Bestbuy的一年多后,Futureshop被收购了。虽然具体的合并方式并不知道,但是两家变成了一个老板却是事实。虽然还是各自独立经营,每次打折的物品也不都相同,但是一家缺的货却可以从另外一家调过来,所以表面上的两家竞争和品牌的多样性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两家商店都会打折促销,有时候折扣相当高,这种时候买东西都会比较合算。而其他多数时间那些不打折的商品价格普遍是要比国内贵的。而一般的节日,大大小小的也都会有特卖,所以基本上每天都会有打折商品。而在国外买电子产品比国内来讲最舒服的应该就是售后服务。一般的产品30天内可以随意退换,客服柜台只会象征性的问你为什么,你可以随意回答,从型号不合适到颜色不喜欢,没有人会深究。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群中国人到加拿大访问,需要印一批彩色材料,因为访问时间短买个彩色复印机不值,拿出去印又贵,于是他们就买了一台机器尽情的用了20多天又退掉了。而朋友某君想要换电脑,但还在犹豫哪台适合,于是直接买了不同的三台回家挨个体验几天,然后又都退掉买了另外一个品牌。当然,据说短期内频繁干这种事会上店铺黑名单,但是也没有因此而不能退货。另外有一些产品是14天退换,极少数是7天,而唯一开封不退的就是游戏、音乐和电影光盘,毕竟拷贝实在太容易,没有卖家会傻到如此。

 

25.冬天吃火锅
  
  如果你问在国外最容易做的中国食物是什么,答案要是饺子可就大错特错。很多南方人虽然吃过猪肉但却没见过猪跑,有些人甚至连怎么把馅儿包进去的都不知道。正确答案是火锅。可能有人会说火锅是中国食物吗?当然,要洋人把一堆东西不分青红皂白的丢到一锅里煮,而且大家还在一个锅里捞着吃,接受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虽然他们对于用手吃薯条、炸鸡,吃完吮手指不以为意,对于吃带血的几乎全生牛排也不觉得奇怪,但在另一些地方却很在意。所以火锅绝对是中国特色,既好吃又热闹,最重要的是好做。
  虽然好做,但是成本并不低。加拿大的羊肉几乎全部进口,所以价格很贵。但是重点是火锅需要片状的肉,除非家里有切片机,否则只能买现成的。而除了豆腐、粉丝、青菜之类已经普及的食物之外,火锅常吃的鱼丸、肉丸、百叶也都是中国特色的食物。这些东西连同火锅的底料和沾料,都要去中国店买。一般的大一点城市都会有中国人开店来卖亚洲食物,大城市如温哥华还有大型连锁中国超市T&T大统华。我住的城市也有一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中国店。只是扁扁一盒肉就要7块钱,鱼丸之类的倒是很便宜,底料和沾料甚至是小肥羊的。不过林林总总一顿丰盛的火锅每个人还是要花个十几、二十元。最大的问题还是锅子。专业的铜火锅基本很少有,偶尔见到也需要再买酒精炉或是无烟碳。一般的解决方法是买一个电锅,插上电就可以保持炉温,但问题是洋人的电锅多是扁平的,而没有深度的锅要涮锅很麻烦。于是又有人想出办法用电饭锅,这回深度、温度都有了,但是水一开按钮就会弹上去,总重新按按钮也很麻烦。因此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变成日式火锅的做法,把一堆东西先放进去煮,煮好一锅大家吃,吃得差不多再东西再煮一锅。
  冬天吃火锅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某次刚来时去朋友家,进门一股香气扑面而来。定睛看时,发现一群人围着一大锅火锅,光着膀子吃得满头大汗,窗户开了半扇,寒风习习,外面雪花飘舞,但是屋里却是热火朝天。于是零下20几度的雪天开着窗户吃火锅遂成为一道奇景。
 26.租房子和房东
  
  在加拿大生活如果自己不买房那么还有几种选择,常见的就是住Homestay,和朋友合租公寓或是住学校宿舍。而这里所说的租房子是介于三者之间的一种方式。他是私人房子,这点和Homestay一样,房东多数是洋人(温哥华就有很多中国人会把自住房出租),而且是房子House不是公寓Apartment。因为私人公寓很多,但是房子多数都是自己住,就算出租也多是整栋出租,而这里却是像公寓一样分租。
  和公寓一样,这种形式比较类似Townhouse,因为公寓一般就是一个或两个,最多三个人合住,但是这种House的合租起码是四个人起跳。但对Townhouse来说,租的人要自己照料整个房子,包括清理、洗衣、交账单、气水电等等,房东只管收房租而已。但是这里的租房因为是房东个别找的房客,房客彼此间并不认识,所以房东会负责统筹事宜。包括各种账单(除了个人的项目比如单独的网线),修理损坏的设备和家具,调解房客间的矛盾,督促清理打扫,提供必要工具等等。而说到打扫是由房客进行,有值班表,这点和学校宿舍又很相同,打扫不干净或是没有打扫的人会被警告甚而扣钱。
  我曾经租住了一个房子长达2年。房子离学校很近,那年因为回国,把原先的公寓退了,快回来时找不到合适的人一起租公寓,偶然看到了这个房子的广告就联系了房东,原想是暂时落脚,没想到一住就住了那么久,直到房东看到房价上涨要卖房才让我们搬了出来。房东是一个看起来70岁但据说实际只有60多岁的洋人老头,据说早年间是大学教育系的教授,但是因为健康原因早早就退休了,没过几年身体好了就开始投资买房。我认识他的时候,他除了自己住的房子外还有三处房产,全部出租。因为如现在所流行的次级贷款,它可以先买一处房子,然后出租缴贷款,再把它抵押买另外一处房子,再出租再买第三处,于是以租养贷加上他也蛮善经营,房子地点又都不错,离大学都不远,有了学生族群当租房主力他也不愁没人住。
  我所住的是离大学最近的一栋,是男生公寓,他的另外两栋一是女生公寓另一个是混合。整个房子面积很小,但是狡猾的房东隔出了8个房间,楼上大的主卧室分成了两间,小卧房和储藏室都各算一间,而楼下并不是洋人常说的英式建房法的一楼,而是地地道道的地下室。在洋人买房的面积计算里,地下室是不算住房面积的。而这个只有通气窗露出地面的大地下室,房东硬是隔出了4间房。而楼上楼下之间的门带锁,楼上可以下来,我们住楼下的却不能上去。而一般是楼上走前门,楼下走后门。我在楼下的房间和公寓双卧房的小屋差不多,大约10平米不到,里面有简单的家具,一张床,一个写字台,一个四抽柜,后来我又找房东要了个小书架,加上放衣服的壁橱,整个屋子显得满满当当,但是很有生活气氛。
  房东平时没事不会过来,只有月底会固定来收房租。平常他用的是房客管房客的办法,只是他看人的眼光实在有问题,他找的楼上管事的中国人经常办Party,吵的人不得安宁,而且还会私拆他人信件,要知道这是犯法的行为。楼下管事的黑人经常偷拿别人的东西用,而且被抓住了也死不承认,该他打扫时卫生千方百计推脱而且打扫的很不认真,到别人打扫时又吹毛求疵的挑剔,还时不时到房东那里告刁状。尽管如此,我们其他人的反映却改变不了房东仍然让他们管事的信任,只能说领导意志哪里都有,用人错误也是惊人相似。
  当然这两个人也有踢到铁板的时候。
  某次搬来了一个白人胖子,他的家在Winnipeg,来这里工作几个月,看这里房价便宜就租了。这是一个典型的洋人,一水的利己主义思想加上自认能力很强的性格。他住在我的隔壁,第一天来就告诉我,放在门口的拖鞋要拿到屋里,我说这不是室内拖鞋,屋子里是地毯,之前的人从来没感觉到这双鞋妨碍他。他说这双鞋妨碍他走路,可是明明过道的宽度再搁一双也跟他走路无碍,但是他说如果晚上有火警,他要快速逃跑时这双鞋有可能绊倒他,我一听他连这种事都说了,也就把鞋拿进屋里了,于是我和他就没有了利益冲突。可是楼下的黑人还照着对付我们的方式对付他,胖子可不吃这一套。黑人有一次没按时打扫,立刻被胖子大骂一顿又通知房东,而另一次他的音乐的声音开太大被胖子勒令停止。其实黑人住在离胖子最远的过道另一端,隔着我的房间和厨房影响最小。几次教训之后黑人也收敛很多。而楼上那位不久也招惹到了胖子。某个周末,楼上又照例宴请好友,一直闹到11点多还没有停歇,因为一般我们都睡的很晚所以也就无所谓了,可胖子不干了,直接打电话找房东,房东已经要睡觉并且也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无为而治的理念,于是告诉胖子自己看着办就好。胖子放下电话当机立断的拨了警察局,警察在15分钟后就来到楼上直接驱散了宴会,因为扰民。楼上那个中国人因此和胖子关系恶化,总想着办法找回来,而私拆胖子的信件他又不敢也没什么机会,因为胖子不是长住也就没什么信。倒是胖子听了其他人说了这个中国人的恶劣行为后想要主动出击,写一封信假装很重要寄给自己,然后抓他的证据,后来因为觉得麻烦而作罢。如果他真的做了那个中国人也许会被提前遣送回国了,因为另外一个人曾经在他房间里看到了一抽屉不属于他的信件。
  周围人来来走走,我在这房子却住了两年,一次回国回来,发现所有东西都被用绿色塑胶垃圾袋打了包,原来房子淹水,屋子里水漫金山,房东就把东西胡乱塞到了垃圾袋里。我只好又和搬家一样重新收拾一遍才完事。
  
27.公寓和Boardwalk
  
   Boardwalk是加拿大西部一间非常大房屋出租公司,几乎每个城市都能看到它的招牌,我所住的城市单是属于它的成片的房产就有近十处之多。它不光出租一般公寓,还有老年公寓和高档公寓等等。中国所谓的房子其实在加拿大来说就是公寓,因为地广人稀,所以加拿大人自己多数都会买独栋的房子或是连体房,这里叫Condo。而住公寓的多数就是大城市的穷人,暂时还没有安家打算的人,学生还有就是老年人。一般的老年公寓是要审核才可以住的,除了管理比较好,年轻一些的人因为会比较吵是不能住的。有很多老人年轻时候也是住大房子,等儿女都离家了,一个大房子自己也很难打扫和照料,于是就把房子卖掉住到公寓里,因为都是老人也比较容易交到朋友。老外也有类似市容委那样的的机构来检查各家房前的草坪,每家自己的草坪都是要自己修剪的,而装篱笆之类的东西还要报政府审批,付一笔钱。如同冬天要自扫门前雪一样,这些都是房主的责任,不做是要被罚钱的。但是搬到公寓或是Condo就无所谓了,都会有物业来帮你负责,Boardwalk就是一家物业加房屋公司。他自己的房产,他负责出租和管理,就是公司形式的大房东。
   他的公寓有几种,从独单One bedroom、偏单Two bedroom到Three bedroom三间卧室和 Townhouse四间以上。一般来说除了有钱人是没人会自己住独单的,因为偏单如果是800元一个月,独单也要600元,而偏单可以两人合住,所以单独看独单很贵。这里的独单说的是和偏单一样结构,进门有一个大厅,连着分开的厨房和饭厅,里面是两间或一间卧室。偏单的话一般一间大些,另一间小些。还有一种独单是一体的,这里叫Bachelor,这种公寓在大城市尤其是寸土寸金的地方如东京很常见。它只有一间大房间,除了厕所有门隔开之外,就是一间卧室附带边上有一溜洗碗台和料理台。这种公寓会相对再便宜一些,大概500元,但是有时候屋子没门还是有些别扭,所以国人多数不愿意住。
  其他的公寓结构几乎都是一样的,不提供家具,但是厨房有电炉Stove和冰箱。厕所是淋浴加浴盆,地面上除了厨房厕所是一体化的地毯,(这也是洋人的通例),很少会见到铺有地板。最大的不习惯是除了厕所和厨房有灯之外,卧室是不提供电灯的,所以要自己准备落地灯或是台灯,不然屋里就是一团漆黑。厨房旁边附有一个小型火警装置,一旦有烟就会响个不停,因为中国人做饭油烟较大,所以多数都会用东西比方说塑料袋把它罩住。不过要是真着火他也不会响了。要知道加拿大几乎都是木质结构的房屋,火灾的损失很大,而且公寓的话谁引起的火灾是要赔付其他受波及的人的损失,因为此类保险很贵,所以几乎没人会买,于是只得在小心中过生活了。
  一般第一次入住都要检查一下原有的设备、家具有没有损坏,墙壁地毯有没有污渍,窗户是否关的严。这些都很重要,因为如果你搬走的时候和搬来时不一样是要罚钱的。而设备比如说炉子,哪怕是颜色不喜欢你也可以要求更换,某朋友就因为她屋子里的炉子是绿色的而一般是白色,她觉得奇怪而让公司换了个白的来。窗户因为有时候老化而漏风,夏天还好,但是加拿大的冬天非常之冷,如果窗户漏风屋里会呆不下去。而墙壁地毯是重中之重,因为哪怕一点小污渍都有可能被罚钱。比如地毯因为是一体的,所以更换时是整个公寓的地毯一起换,规定是如果地毯上的烟头烧的洞多于三个,就要换地毯,于是有人因为这个被罚2000多元。而搬走时是要自己打扫,但是基本上无论自己怎么打扫也不会像专业清洁公司干的一样,尤其是炉子,厕所更是极难打扫干净,所以无论怎么认真最后的清洁费还是会从押金里扣除,经常是押金(一般是一个月的房租)拿来付清洁费还能回来一点,但是如果有损坏例如地毯的烟头洞,可能还要倒贴罚款。当然,也有国人因为要回国,所以就把一个烂摊子一扔,反正也没地方找了。而有人虽然继续留在这里,但是因为罚款太多(有些人在房里直接弹烟灰,地毯上都是洞,还有弄坏墙壁,宠物猫狗随地大小便等等),于是就把原有银行账户取消,让房屋公司再也找他不着罚款。但这也意味着你上了这个公司的黑名单,以后再也休想租他的房子,甚至其他的房子因为有信誉系统,(除非是私人房产),也有可能因为你信誉不良而拒绝租给你。晚交房租也会造成信誉不良,以这家公寓为例,大概三次晚交,不管时间长短,大概就要请你走人了。(最近房租也一直在涨,2 bedroom已经1200了) 28.四人一间的网吧
  
  出来租房子一般都会找朋友合租,脾气秉性不对的人很难会住长久。除了男女朋友合租,一般不会因为吵架就轻易拆伙,如果是和不熟的人住住不惯拆伙是常有的事。一般来说一个偏单是两个人住,各住一间屋子,也能保留隐私,基本上出来之后都有这种习惯。但是也有人会为了省钱住客厅,因为客厅没有隐私不说,还要忍受做饭的油烟味,加上室友如果起得早或是回来的晚,叮叮当当的也会打扰睡不深的人。所以除了刚来时什么都不知道,自信心大于认知程度的人,和关系本来就很好,作息都很习惯的人,一般住客厅的人是越来越少。
  而有些人出了国也还是保留国内大学时期的习惯,这里说的“网吧”就是一例。P君的公寓是偏单,两个卧室的标准间,但是他的公寓一共住了四个人。每间屋子摆上两个床垫基本上就满满当当的了,不要怀疑,很多时候留学生住的地方是没有床的,因为有地毯而且搬家频繁,床垫往往就能满足睡觉需要,床有时候还麻烦。他们的生活起居,卧室只是用来睡觉和偶尔进行一些私人通话的地方,他们的主要活动都在客厅。一个客厅摆放了四个写字台,一面墙两个,分成左右两边。每个人都有一台台式电脑,一进门看到四个人坐在书桌前一起打电脑的样子每每都会让人联想到国内网吧的气氛。而有时候来朋友或是有什么特殊需要,他们还会拿出笔记本,四个人一共有五台笔记本,所以都铺开来他们的公寓可以同时有九台电脑。加上升级到顶的网速和支持无线上网的Router,说他们是网吧可是一点都不过分。
  网吧人的生活基本可以叫没有规律,这也是多数留学生的生活状态。没有什么早中晚饭,只有吃过和没吃过,饿还是不饿的区别。遇到新的游戏或是有意思的电视剧也许会熬一个通宵,课可能也翘掉。而正常些的时候基本上就是跟着课的时间走,如果早上8:00有课,他一定是7:30起,如果课在10:00,那么就会9:30再起。要是课都在下午,那一般会到早上4、5点才睡。这就是没有早餐这种概念的原因了。网吧的人一般会互相影响,有了好游戏和好电视剧就会一起看,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要想认真念书一般要去学校才行。因为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上课时间在作息,所以那里几乎24小时都有人“值班”,客厅几乎是长明灯,这点和网吧又有几分相似了。 29.WOW
  
   WOW的全称是World of Warcraft,中文叫魔兽世界。凡80后一代只要接触电脑游戏的,应该没有人不知道它的大名了。如今在国内都会简称它为魔兽。在2008年初,魔兽在世界的玩家已经突破了1000万人,其中欧洲200万,北美250万,亚洲550万,这其中中国大陆玩家占了绝大多数。考虑到这是一个收费的网络游戏,你就可以想见这个游戏有多么吸引人,可以不计时间和金钱的投入进去。魔兽在国外的收费相对便宜,每个月十几块美金,而国内是要购买点数卡充值才能玩,可是中国服务器是中文版游戏,而北美服务器是英文版,所以地区间的帐号并不通用,也不能转移。于是有些在国内开始玩的人就算出了国也无法忘情,但是身在北美又不想从头玩,有些人也是不愿意看英文,加上还有国内的好友,于是就继续在加拿大的土地上玩中国服务器的中文版魔兽。
  前面说了,中国的魔兽是要买点卡充值的,可是大概除了温哥华这样的华人城市,没有地方有可能买到中国的魔兽点卡。于是这些人就想尽办法,比如回国的话就买上一大批带回来,或者有同学回国就让他代买,甚至还有让国内的人买完之后代为在网上充值。我的一位朋友L君回国实习,一日下午将近6:00,也就是加拿大时间的凌晨4点钟,他正要收拾东西离开办公室时,接到了加拿大同学的越洋电话,语气十分焦急。问他有什么事,回答说正在玩游戏玩到紧要关头,可是账户快没钱了,让L君马上到楼下电话亭买一张点卡然后在网上用QQ把密码传过来。于是L君立刻服从指示,买了点卡发现密码不是只有一溜数字,而是一个矩阵状的东西,于是又用软件把密码整个复制下来发了过去。在感叹现代化技术发达程度的同时,也不禁感叹玩家的疯狂。
  有某君一直沉醉于游戏,某学期突然醒悟,发誓要好好学习。于是在学期开始时选了5门课,到了快期中时问他,答曰太忙了,没有功夫念书,所以这学期课全都放弃了。我说那不是损失了一半学费加上一学期时间,他说太忙没办法啊。我问你忙什么啊?他说国内的魔兽刚刚开放了新的资料片,服务器上的人都在抢着头一个升到新的等级,拿到新的装备,打倒新的BOSS,他们宿舍的4个人正在轮流值班,24小时不间断的试图完成这一任务。既然如此,他确实是没时间上课了,因为他连睡觉吃饭都快没时间了。
  因为魔兽虽然是玩家在游戏中制造一个人物,然后在游戏的城市,乡村,敌人的要塞以及整个世界中探险、杀敌、完成任务、打倒大小BOSS。但是他最创新的是引入了团队系统,由于有些BOSS和要塞太强大,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于是就要组成团队来攻克难关。这种需要团队的任务叫副本,从最少的5人一队,到10人,25人乃至40人。战斗起来场面壮观,而队长会在耳机里大声指挥队员攻击方向和调和各个兵种,实在也很有战斗气氛。但是无论25人还是40人,如何找到实力相当的人约定在固定时间还要保证3-4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无人退出,这也是一个严重的课题。于是就如近代商业和政治的发展一样,称为工会Guild的组织诞生了。工会的会长作为号召者负责招收会员,指定“工作”(就是打哪个副本,什么时间打之类的)目标,工作内容,并且依据能力进行分工,还制定出奖惩规则等等。听起来就和一个公司没有区别,于是某些同学加入工会后就开始过着“规律”的上班生活。每天晚上6:00开始准备,大概8:00正式开始“工作”,往往要到第二天凌晨4、5点才能结束,整个一个8小时工作,只是没有工资而已。再有甚者,下午2:00左右睡醒就开始为新一天的工作做准备,虽然如此疯狂者并不算多数,但是沉迷此道无法自拔者却不在少数。幸而魔兽的公司暴雪也意识到这一点,而今的副本都是25人一队,因为人数相对容易找,所以工会的束缚力和组织性也相对降低,但是如同所有组织一样,背叛、跳槽、争权夺利、貌合神离等等一切也在上演。一个网络游戏就是一个小世界,在现实世界虚弱贫乏的人在这里找到了生存价值和实现自我的感觉,只是有一天回到现实中的时候也许会发现虚无终究是虚无的。

30.回国的机票
  
  回国对于在国外的游子们永远是件大事。而排在签证之后有关回国的头等大事就是机票。一张机票到底要多少钱永远是一个变数。一般来说提前订机票都会有折扣,一般提前2个月以上最好。有时候能比原价票便宜300、400元。记得刚来的时候因为时间太紧,只好买原价票,就算如此也还是买不到,9月初是回国潮,这个回国不是回中国而是回念书的国家,因为9月开学,放假回国的人都要回去,所以机票紧张而且贵。多数时候买票都是买往返,只有第一次出国或是最后一次回国才会买单程。而我就是在开学前3个星期才接到签证,于是到处找机票。国航、加航的机票都没有,而香港国泰的机票要价一万,在一般时候这个价格可以买往返票了。于是老爹气不过说与其挨宰,宁可晚几个月。这时有一张大韩航空的退票,虽然要在汉城转机还要住一晚,但相对便宜一些,大概8000元,于是一咬牙要了。
  一般来说从网上自己订机票和从旅行社订价格是一样的,但是温哥华、卡尔加里这些华人较多的城市,有时候国航和国泰会有特殊折扣,所以某些时候价格会便宜。因为加拿大已经全部实行电子票,所以整个手续很简单,只要有你的大名就不再需要出票、拿票、确认等等事了。只要带着护照,到机场直接换登机牌,你的信息已经全在电脑里了。
  机票不光随着季节和学校的开学日而起跌,还会受到原油价格和航空公司业绩的影响。加拿大航空一直亏损,有一度甚至申请破产保护,幸亏政府及时干预才把他救了回来,不然国有航空公司倒闭也太耸人听闻了。不过也因此原因机票价格总是浮动。例如08年奥运时,前后的机票也疯涨,我提前订票还花了1800加元,而某些临近订票的朋友价格居然高达2400块。而某年春节前后几天往返竟然只要900元。某君陪人去订票,一听说机票如此便宜于是也立刻订了一张,利用春假回国玩了一周,基本是3天倒时差,3天倒回来,可谓心血来潮甚已。

 

 

31 .7人住one bedroom
  
  留学生的生活有时候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比如说一个偏单可以住几个人?一般来说是两个,如果有人能忍受住在厅里则是三个,之前说的网吧由于大家是朋友又有国内的宿舍传统住了四个。但是如果你以为这就是极限那可就错了。
  某日和一个朋友去他的友人家聚会,结果在门口遇到了正在搬啤酒的C君。看他从车上搬下四箱啤酒,于是问他是不是聚会喝,他说这是他家的常量,心说这几个人也太能喝了,结果上楼一进门我就知道为什么了。小小的门口放满了鞋,并且伴随着阵阵的臭味。里面厨房中大约5、6个人正在做菜,而紧挨着鞋的门口就摆着一张床垫,再向里望去,整个客厅横七竖八的放了4张床垫,其中三个旁边还摆着笔记本电脑。走过这些床垫是要有技术的,因为一个小小的客厅加上这些床垫和电脑已经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只能像在雷区里穿行一样。而正在奇怪为什么他们不睡在屋里时,看到半掩着的门里透出一张床,于是不禁问朋友他们家到底住几个人。7个,朋友回答,4个住厅里,一个女生住小房间,另外两个男生住大房间。这其实已经不能用宿舍来形容,叫大车店还比较适当。当然,这种住法一般很难维持,大约3个月后这个奇迹般的7人宿舍便解散了。
  

32.H君的高级公寓
  
  前面说过,加拿大的公寓也有三六九等,从私人的地毯渗水、蟑螂满地的破公寓,到正式公司的整洁一致的标准间,再到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老人公寓。而还有一类高级公寓是专为又富又闲的老人以及没有拖家带口的高级白领准备的。这种公寓的价格在一般我们住的Board Walk的偏单公寓每月659元的时候,他的独单公寓就已经要799元一个月了。而在如今公寓租金一直上涨,其实已然突破千元大关。那么除了以上说的两种人这和留学生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加拿大有的是花父母钱不心疼的孩子,当然在家庭环境允许的情况下改善一下自己的居住生活条件也是无可厚非。于是这种高级公寓偶尔也会住上中国年轻人。朋友H君就曾经租过这么一套公寓,我也有幸参观一下,看看中产阶级以上的人是怎么生活。
  其实公寓的占地并不大,但是地点很好,守着一座购物中心又比较僻静。门前还有几棵树遮掩着看不清虚实。大门一看就先进多了,有了电子锁还可以设置密码。进门发现还设有电梯,而最大的区别还是设施。据闻除了地下设有健身房外,楼顶还有游泳池和桑拿浴室。进入房间发现虽然面积不比一般的独单来的大,但是设计的更为合理,很像是宾馆的带厨房和客厅的那种房间。浴室也相对较为宽敞。其实主要还是买邻,因为住得起这里的人基本不会有什么危险,而管理也更为严格。所以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多花几百块买个安心也没什么。


 

33.表哥看牙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牙出毛病基本上是最让人郁闷的,除了看医生基本无法可想。虽然一般的印象,加拿大是一个完全的公费医疗国家,但事实并非如此。加拿大的公费医疗负责的是基础医疗服务,诸如看病,开方子,化验等等。而其他例如手术,长期住院等等是公私分成,但基本还是由公共医疗保险负担很大一部分。而拿药则是更多依靠私人医疗保险。牙医则是全部的私人医疗服务。如同所有地方一样,公共医疗体系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惰性,但是同样会大幅降低看病价格,而私人机构则不同,虽然服务和热忱无可挑剔,可是价格也会让你吃惊的要死。牙医就是最好的例子。
  加拿大遍地都是牙医诊所,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既挣钱又有极大需求的行业。洋人很注重牙齿,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不光是健康,而且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因为仅仅是刷牙是无法达到如同烤瓷假牙一样的洁白光滑的效果的,必须要通过洗牙才能实现。而洗牙的价格大概在每次200元左右,当然各地和各个诊所收费也不同,高级的地方可能要到300多元,而最少半年要洗一回才能最低限度维持满口白牙。由于洗牙会破坏牙齿本身的珐琅质,所以一旦洗上了就很难舍弃,必定要坚持下去。但是对于低收入的家庭,这会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所以只有上等人才会保持着洗牙的习惯,也保持着整洁的白牙。老外好像很相信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的口号,所以除了牙刷,电动牙刷,超音波振动牙刷,牙线,漱口液等等,还要定期去看牙医检查牙齿。所以电影电视里老外常见的推脱约会或是早退请假的借口就是约了牙医。而牙医甚至牙医助手都成了高收入人群。
  说到洗牙为什么这么贵,下面一例可以说明。大学每年都要强制交大约100元的卫生服务费。这笔钱里包含了一次免费洗牙。于是不谙世事的某君就贪图这免费二字去了。可是到了那里,牙医检查完之后告诉他,免费洗牙主要由机器洗,只有牙齿极其整齐并且呈一定弧度的完整斜面时才能使用。这种要求一般只有带过牙套矫正才能实现,而某君的牙齿属于自然生长,虽然也不凌乱但是比起要求终究差着。而这人工洗牙就不能完全免费了,要支付人工费,某君想想终究是便宜一些,再说都来了,就洗吧。结果牙医一上手又说因为之前从没洗过,所以要助手先清除牙垢,牙结石等等,这些都会累计费用。而接着又告诉他,你有智齿,智齿不算牙,不包含在一般洗牙中,要单独收费。忙活了几个小时,最后洗完了上面一排,医生说再约个时间洗下面。加上保养用品,这上面牙的账单就已经破百了。结果某君义愤填膺,一个免费结果花了这许多钱,干脆赌气想不洗下面了,可是只洗了一半叫什么事,于是只好又去洗了下半边。结果加上保险还花了快200元。
  而另外一位长辈每次洗牙都为了便宜去一个学校附属的诊所。这个诊所确实便宜,只要70元就全部搞定。但是便宜的原因是,洗牙的都是实习生,这算是他们实习的一部分,所以医生的费用省下了。这有好有坏,因为实习生在老师指导下会巨细靡遗的检查,往往会拖上好几个小时,而且下手手法不一也不定轻重,有时会满嘴是血。质量肯定是可以保证的,但是过程不舒服那没办法,谁叫你贪便宜呢。而且会洗得很慢,毕竟是实习,好不容易来了个试验品,要给所有人一个操作的机会。一般是把牙分成四部分,每次只洗一部分,要四次才能洗完,工作忙一些的人就要牺牲若干假日洗一次牙。
  说到看牙就更贵了。某朋友看牙,诊断是感染,消了一下毒就花了500块,加上之前的七七八八诊断、试验费花了1000多,然后医生又告诉他要洗牙巩固。于是又是300块。好在他有部分的保险,可以抵掉一小部分,但还是花了1000左右。我表哥刚到加拿大时,完全没有保险,因为牙痛实在难忍去医院,拔一颗牙整个花了2000多块,令他对私人牙医收费的威力不寒而栗。
  
34.学习签证

     在加拿大,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护照,因为那是出入境和证明你是谁的东西,丢了麻烦就大了。而仅次于护照的就是签证。签证有两种,就是俗称的大签和小签。这里的大和小不是指重要性而言,而单纯是个头的大小之分。
     大签学名是学习许可(Study Permit),是准许你留在加拿大境内的文件,也就是说,没有这个或是这个过了期,你就是非法滞留的“黑人”了,如果被发现会被移民局遣送回国。
     这个学习许可一般是根据你读的学校和学位类型来定时间的。如果是专门读语言,一般是一年。大学本科会直接给你四年的签证。研究生一般是两年。如果超出可以续签,但是因为是学习许可,续签的主要条件就是看你到底有没有在真的念书。所以会要求你提供在学证明以及成绩单。如果你已经不在学校是要不到学习许可的,如果你成绩太差,签证时间也许会缩短。如果你之前几个学期都没有念书,移民局可能会怀疑你从事与身份不相符的事(例如打工)而拒签。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学生不能打工。学习许可允许无限制的校内打工,如果想到校外就要申请兼职工作签证。这个一般需要成绩不能太差,因为你的主业是学习,只有在精力允许时才可以打工。然后需要学校和移民局还有你个人签一个保证打工不会影响学习的三方协议。最后批准的话每周就可以打20小时的工,春天、夏天这两个短学期可以无限制打工。加拿大的长学期是秋天9-12月和冬天1-4月,这个时候必须要选起码三门课(每学期)才能符合全职学生的规定,所以打工时间相对限制。而短学期可以不选课,所以打工也就没了限制。
     大签不能当作你入境的凭证而只能让你留在加拿大境内,如果出去还想进来就要小签。大签每次更新收费125元,如果你成绩不好,一拖再拖,每次签证时间就可能会缩短,最低有只签3个月的学习签证,而每次更新就要再花一次钱。除了最重要的学习成绩之外,还有资金证明也很需要。因为移民局要确定你有足够的钱在这里学习,所以银行里的钱不能太少也是关键之一。

 

35.入境签证

     入境签证又叫小签,因为他的大小与护照的一页差不多,而它也是真正的“签证”(VISA),而所谓大签实际上是“许可”(Permit)。这个小签是压在护照页上的一张塑料片,当然不同国家也不太一样,有的国家还是用纸质。入境签证顾名思义就是允许你进入加拿大的签证。如同允许你留在加拿大的学习许可是要到加拿大境内才能签到,而且不保证你能入境。这个入境签证是要在加拿大境外的大使馆或领事馆签,而且不保证你能合法留在加拿大境内。对于多数西方国家,进入加拿大如果滞留2个星期以下是不需要签证的,但有时也有不平等条约。例如我去捷克时,那里的人就说加拿大人到捷克是免签的,但是捷克人到加拿大却需要申请签证,对此非常义愤填膺。
     回头再说小签。这是出国留学申请的最终目标也是第一步。没有它你就出不了国,当然出了国也只是开始,后面的学习、工作、生活才刚要展开。而这也是回国之前一般必办的。虽然在国内也可以更新签证,而且速度一般还更快一些,但是一旦被拒签就会困在国内无法回加拿大了。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拒签的理由从表格填写不对到资金证明不足,从学习成绩不好而被怀疑到有移民倾向,从资料不全到寄丢护照(某朋友就因为寄丢护照,结果在国内呆了一年才补办下来),总之无论那条,都有可能被拒签。在加拿大境内,拒签大不了不走了,等等再申请。可是在国内,如果拒签了就意味着可能再也回不了加拿大了。所以多数人会选择在加拿大境内把签证寄到美国的加拿大领事馆更新,拿到了再回国。
     因为要连同签证一起寄走,所以在花了75元(单次入境)或150元(多次入境)的钱之后还要买快递信封两枚,一个放在另一个里面用来让大使馆给你寄回护照,这样又要花50元到70元。再加上还需要两张近照,有时候还要去照相也要花钱,而往往入境签证有效期只给一年甚至半年或三个月,所以经常更新也是笔不小的开销。 36.考试作弊的人们
  
  既然念书就一定要有考试,有考试就会有人作弊。由于很多国内中学大学时养成的坏习惯,所以许多中国学生到了加拿大仍然改不了作弊的积习。有时是课程需要记忆的太多,能力所限只有作弊。有时是根本不好好念,到时便以作弊应付。有时是好友同学都在一个课上,不作白不作。理由动机多种多样但归结一点就是作弊而且习以为常。但是洋人对于此道深恶痛绝,不是说洋人觉悟高不作弊或不想作弊,只是因为作弊抓到会面临整个课无成绩被踢出去,甚至被大学勒令8个月不能选课,或者被系里除名,最高惩罚为大学除名并且很难再申请其他大学。由于有如此严重的后果,所以作弊对于自己筹钱上学的洋人来说显得很不值,但并不是说他们不想,有机会他们也是会互相抄抄作业,抓住机会说两句话的。但是严肃的会有后果的考试,他们多数不敢作弊。这样他们就会对于作弊的人更加深恶痛绝,这些不敢的人再加上有正义感的人,加上老师,加上深信费尔泼赖(fair play 公平竞争)的人,于是作弊就显得好像很难。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就是因为多数人都这么想,大家就认为不会有人作弊。于是很多学生就有了空子可钻。国人作弊方法多种多样。论文或是文章、报告写不出来,花钱雇人代写,除了深知中国人英语写作水平的英文课资深教师,多数时候就蒙混过关。考试时以语言不好需要查字典为名,或者把答案和笔记输入电子词典,或者在纸质字典的中缝里用中文写答案。或者直接写在手上或是带着纸条进去抄,或是抄邻座前座答案。总之从作业到考试,作弊方方面面,手段多种多样。
  而面对这种状况,有的老师也是严格把关的。某老师一到考试时,就让平时坐在一起的几个中国人分开坐。有的数学老师会出AB卷,甚至ABC卷。有的考试放在体育馆,几门课一起考,学生人数众多但是考场大也坐的分散,最重要的是监考人数很多,前排后排各站一个加上巡场,导致作弊几无可能。有的老师本身抓得很严,而且禁用电子词典。有一次考日语,旁边的某君忽然就被老师夺了卷子,本来和气的老师仍然没有大怒。只是平静但坚定的把某君请了出去,某君还想解释时,老师完全不给机会,直接告诉他去找系里说吧。因为作弊的后果一般看老师掌握,有时候老师不上报只是这一项作业或考试算零分,但一旦上报,系里的处分最低也是整节课零分。多数是要看情节和认错态度而定。有一次某个刚来不久在读语言的中国学生考试作弊,老师喝止他问为什么,他居然大大咧咧振振有词的说中国考试都这样。洋人老师立刻找来中国老师问是否真的,中国老师说当然不可能,无论哪里都不会允许作弊。可是此学生仍然不知悔改,还在为他作弊的正当辩驳,结果老师忍无可忍把他赶了出去,并直接送到校长那里,最后被语言学校停课反省。其实长期作弊的人可能是经验和“战法”纯熟,倒是很少被抓,相反久久才忍不住吃一次狗肉的倒经常败露,真不知从哪儿说起。
  
37.中国店
  
  看中国店的多少基本上就能看出一个城市的华人数量。最大的聚集地如温哥华,有新中国城,老中国城以及东西比国内超市还全的连锁超市大统华。因为大统华的东西包括了两岸三地加上日本韩国的食品以及家庭用品,甚至还有自制面包,生猛海鲜,鲜蔬果品,以及冷切热炒,而且店员会讲双语,普通话和粤语。而中等城市大概如卡尔加里就有一条中国街,也是酒楼书店一应俱全,但是规模要小很多。而小城市或是华人较少的城市也会有一家或几家中国店来出售中国人需要的商品与食材。
  中国人是一个很能适应的民族,所以才会足迹遍布全世界,在哪里都能扎根。但同时中国人又是一个很传统的民族,骨子里的精神和源远流长的文明都刻划在血液里,所以到哪里都还保持着自身的传统以及生活习惯。
  那么一家面积不过50平米的小店里都能有什么呢?首先柜台上就会充分利用,电话卡,常用药,国产酒如二锅头以及香烟(不过这个不是国产的)。冷冻柜里有鱼丸、虾丸、做火锅的肉片,牛百叶,冷冻大虾、螃蟹。冰柜里有成桶的韩国泡菜,龙凤汤圆,龙凤水饺。角落里堆放着东北大米、日本寿司米以及泰国香米,越南丝苗米。货架上有调料架,从豆瓣酱,XO酱,火锅汤底,火锅调料,酥炸粉,鸡精,汤料,酱油等等等等。食品架上有米饼,米粉,饼干,旺旺雪米饼,虾片之类的零食。以及韭菜,大白菜,豆芽之类的中国蔬菜。日本食品柜上有醋饭用的甜醋,日本酱油,烤肉酱,卷寿司用的帘子和压模以及海苔。柴鱼等等日餐用料。靠近大门口的架子两侧还摆着港台报纸以及最新八卦杂志。整个小店挤得满满当当,不说应有尽有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老板据说是东南亚华侨,会说普通话、粤语、汕头话、潮州话、越南话、泰国话、柬埔寨话以及英语,基本上是人就可以说上两句。所以小店一直生意昌隆,有时候甚至洋人和印度人也会光顾。
  
38.KFC的Toonie
  
  在中国,KFC和麦当劳几乎是双胞胎,一个黄色大M的不远处就一定有一个老爷爷的脑袋。但是在国外,KFC的生意就差得远了。快餐店排个名的话,M记当然是第一,不过后面还有A&W, Pizza Hut,Subway,Burger King甚至小温妮和独霸早餐的Tim Horton,而KFC则是排得远远的。
  要说为什么,首先鸡肉在老外来看是一个廉价的肉类,和高贵的牛肉相比本来就是味道与心理都低一个档次。其次KFC的鸡肉是用油炸的,对于老外来说好像很不健康,其实任何快餐都是垃圾食物,甚至连五十步笑百步都说不上,但老外还是会开心的吃它们,只是矬子里面拔将军,好像炸鸡更容易有不健康的印象。再有就是KFC的变化较小,不像国内的KFC已经卖粥、卖春卷、卖油条的,快成了大成永和了,老外的菜单变化很少,翻来覆去就是炸鸡块,炸鸡翅,炸鸡腿,炸鸡汉堡,炸鸡土豆泥,炸鸡卷饼,炸鸡……总之是跟炸鸡干上了,相比较其他的快餐店,选择就少了很多。于是一个城市里不要说和麦当劳比,根本就没有几家KFC,而且多数时候也是一片萧瑟,人数寥寥无几。
  但它也有辉煌和门庭若市的时候,那就是星期二,这一天有特殊的打折餐,称为Toonie。Toonie是加拿大对于两元硬币的昵称,这个特餐因为最早定价2元,所以称为Toonie。当然之后的价格已经随着币值波动,经济危机以及公司觉得偷偷涨个几毛钱消费者不会注意等等,由2元到2.22元,2.46元和现在的2.69元。特餐包括一块Chicken Sides和一块鸡腿,以及一份小薯条。相当于两块鸡的套餐少了可乐,而两块鸡套餐的原价是7.49元,不算饮料5.87元,也就是说节省了3元多钱,这下穷人们就禁不住诱惑而蜂拥而至了。说是穷人们,实际上偶尔也能看到穿的稍好一点的,但是绝对的主体都是老太太,老先生,原住民,工人阶级,拉家带口,看着几天没吃过饱饭的样子,再就是广大的学生,尤其以留学生为主。
  每到周二,若是在饭点儿前后两个小时,几乎都要排队,赶着饭点去就会没有座。老外的KFC可不像国内那么气派辉煌,多数就是一个小店,两排座位加一个角,最多能坐30来人,反正平常很少有人坐到店里吃,所以一般也够用了。但是一到周二就会显得拥挤。而一堆一堆的特餐都会堆放在前台,反正不愁卖不出去。每次吃除了感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穷人也不少和老外连KFC的烹饪水平都不如国内之外,就是会与很多许久不见的朋友不期而遇,因为穷人们的生活逻辑总是相似的。
  
  39.麦当劳的价钱
  
  在国内时经常听号称在国外生活过的人说,天天吃麦当劳,没别的吃的只剩麦当劳了,变得很胖就是吃麦当劳吃的。仿佛麦当劳在国外是很廉价的食物,与在国内是大不相同。那么麦当劳的价格到底如何呢?用老外的观点看也许确实不贵,一份套餐不过5、6元钱,贵一些的也就7、8元。不过要知道,对于没有挣加币的留学生来说,加上汇率实际上比国内还贵。就算是在加拿大,这个价钱也可以吃一个简单的中国自助餐或是到越南餐馆吃碗米粉。老外的一般饭馆的一碟意大利面也不过9块钱,当然比较起来还是麦当劳便宜,这只是对于在外面吃而言。
  多数出国呆过一年以上的中国人,只要不是住在管饭吃的宿舍,都会开始自己做饭了。而自己做饭的开销如果是合吃,两人以上会越多越便宜,两人的话一个月大概每人100元,一个人自己做就要150元了,但是无论怎么算都比天天吃麦当劳要便宜得多。而且食物也会有很多变化并且更加符合自己的口味,所以那些说吃麦当劳吃腻了的,不是不思进取的少爷羔子,就是忙的没时间做饭的好学生,要不就是懒得要死混吃等死型留学生。总之,麦当劳对于在外生活的人并不是那么廉价也没那么好吃,而且绝不是在外国生活吃饭的主流。
 40.越南餐馆
  
  说起在国外吃饭就不能不提到越南餐馆。曾几何时,亚洲食物被中餐垄断着,不论是中国人平常压根不会吃的炸春卷还是正经中国菜单上绝不会出现的炸鸡球,亦或是不伦不类的酸甜京都排骨,这些中国人怎么都不会想到在餐馆吃的东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把洋人唬的一愣一愣,这些古怪的食物加上炒面、炒饭就成了中餐的代名词而受到老外的喜爱。后来日餐加入战团,不过日餐普遍比较贵,虽然还是有回转寿司之类的东西,可是仍属于中高档消费,比起中餐的物美价廉,竞争的不是一个市场。中餐真正开始受到威胁是异军突起的越南饭馆。
  中餐馆的老板说这是风水轮流转,在中餐风光了二三十年后,越南餐馆开始像雨后春笋一般不断出现,而且攻城略地,和一般的中餐馆抢夺中低档餐馆的生意。大约是从越战开始,大批的南越居民开始移民北美,他们有些带了一点浮财,有些干脆就是难民。但是长期受中华文明影响加上同是农业文明,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美德在越南人身上也有保留。经过十几年的打工、奋斗,这些人有了一些积蓄后,就开始陆陆续续地把老家的人都办了出来,当然,也有很多家庭当初就是一个家族举家移民。如同中国人一样,有了点钱想干生意干什么呢?难民或是没身份的人当初打黑工都是从餐馆干起,而且多是亚洲尤其是中国餐馆干起,(因为只有这些老板才会脸不红心不跳的用黑工)。所以当这些打工的人成长起来后,在没有学历、知识和其它技术的时候,开餐馆就变成了驾轻就熟或是唯一可行的行当。而且如同中餐馆一样,越南餐馆也是家族经营,有过之的是,越南人有时一个大家族都干餐馆。比如我所在的城市,十数家越南餐馆一大半都是由一个家族经营。名字多是西贡来西贡去,经营范围从纯的越南餐到挂羊头号称中餐馆和中餐尤其是四川菜的越南餐,甚至还兼营廉价牛排,不过越南餐仍是主流。
  那么越南餐都吃什么呢?除了和中餐一样的炒饭、炒面以及骗老外的鸡球,春卷外,越南餐还是有几样特色食物,虽然据说和广西的食物很接近,但毕竟是越南人把它向国外推广的。首推的就是米粉汤,或者简称粉。米粉就是米制的面条,而这种粉汤之所以大受欢迎还在于它的汤头。几乎所有越南店都一样,汤头是用几只鸡加上一些牛肉和猪大骨熬煮而成,并且每天一锅,鲜浓可口。而料就简单的多了,牛肉粉就是薄薄的切几片生牛肉,然后汤头一浇烫熟。海鲜粉就是放几只虾,牛丸粉就是放一些袋装牛丸,牛腩粉就是把炒饭或盖饭用的牛腩加到汤里,总之,做法简单但由于汤头出色和某些估计是密传的调料,导致味道不坏,故而亚洲人和老外都能接受。而且老外总觉得中餐太油,这种粉还比较清淡。还有一项特色食物是生春卷。中餐的春卷使用硬皮然后下锅炸,而生春卷则使用一种软的春卷皮,半透明,里面包上虾子,一般是一只剖成两半,一定要包在外侧,这样透过皮就能看到红红的虾子,仿佛很高级。里侧的料就是一堆生菜加上泡的不太软的粉丝。这种东西一般直接是无法下咽的,因为没有味道又有些干。所以一定要配越南餐厅的特色酱料。一般是鱼露,这是东南亚料理常用的调料,加上一点胡萝卜丝,还有就是海鲜酱,比做饭用的例如李锦记的海鲜酱要淡一些,味道基本就是甜咸的那种味。靠着这两样东西和融合骗亚洲人的中餐与骗洋人中餐的菜单,越南餐馆已经几乎打下了半壁江山,只是在华人大批聚集的城市仍然比不过中餐馆,但是在中小城市却已崭露头角,初现峥嵘了。
  41.老外的饭馆
  
  虽然人在国外多年,但是基本上老外餐馆去的还是不多,主要原因是没有那份闲钱享受高级餐馆,而一般的餐馆又实在与快餐差别不大,还不如去吃中餐或日餐。老外的餐馆有三类,一类是高级餐馆,提供法式5道菜之类的东西,因为从没去过,只知道此消费不是为我们预备的。第二类是各种地方性餐馆,虽然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外国餐馆,但实际上在老外看来区别就和我们吃日餐、韩餐、越南餐、泰国餐一样。如同亚洲人,这类餐馆多数也是家族经营,而且以当地有多少该族裔来看数量多寡。最常见的是意大利餐馆、希腊餐馆、墨西哥餐馆以及印度餐馆。而有些老外的餐馆也会提供一些这类异国风情食物,只是上述国家一般都有自己的专门餐馆。最后就是所谓的北美餐厅。
  老外也就是传统西方人,或是说受到英国文化传统影响加上地域特色的北美人的餐厅一般也分为两大类。第一是牛排馆。加拿大以Keg连锁牛排店最为出名。这种店一般只卖牛排,老外对于牛肉的喜好已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不光各个不同部位的牛肉有不同做法和不同价钱,就是一块牛排也有不同火候的讲究。国人可能都知道煎牛排可以要半熟和全熟,其实详细来分的话在牛排店可以从全生,一成熟,三分熟,半熟,七分熟到全熟。没错,有的老外会叫全生的牛排,所谓茹毛饮血,你会完全不理解为什么他不自己买块牛排回家吃就好了。因为全生的确实是一块和超市买来的一样的生肉。而所谓一成熟也好不到那里,只是上火稍微煎一下,一面有点上色就端上来,切开来基本和生的没有两样。三成熟算是能看见烹调过的痕迹了,只是一切仍然是血流成河,作为一般国人估计还是不能忍受。半熟就好多了,基本上就是中间还夹杂着一些红肉,如果在好的牛排馆肉的质量好,这个熟度会很好吃。七分熟大概是国人最接受的熟度,基本已经没有红壤,肉也还保持嫩度。全熟的牛排老外几乎不会点,只有中国人初来乍到或者进的是低档牛排馆对他的肉不放心才会点来吃,因为这种牛排做出来会有些老,失去了一些风味。一般的牛排会配烤土豆或是米饭,别怀疑,因为加拿大华人太多,所以有的牛排馆也会提供米饭作为主食,不过土豆是最为常见的就是了。好的牛排鲜嫩多汁,光吃一大块肉就算解决了一顿饭。牛排是按重量上菜单,从8盎司,12盎司,20盎司到32盎司甚至40盎司,每家餐馆都有一些出入,一般20盎司已经是能吃的极限了。某次看到一个非常能吃的大块头洋人,因为减价点了32盎司,结果最后基本上是累的汗流浃背的把肉全吃完,配菜主食一点没动。
  一般性的老外餐馆也有吃饭和休闲之分。吃饭的餐馆会有各式意大利面,三明治,汉堡包以及各种沙拉和小吃。初次到洋人餐馆吃饭一般会被他问你要哪种沙拉和那种酱搞得头昏脑胀,一堆没听说过的名字大概就和老外如果听我们研究老抽、生抽、耗油、鱼露之类的一样郁闷。其实结果上来就是一小碗,吃什么口味都差不多。三明治会帮你切成小块,汉堡包做的比较大颗,可是本质上还是那些东西。休闲型的餐厅基本以卖饮料和酒为主,不是酒吧、夜店就是看球赛的家庭餐馆。一般的酒吧会附设游戏机或是台球,也会提供一些简单食物,例如三明治、炸鸡之类的。夜店是跳舞泡妹的地方,音乐震耳欲聋,最多吃点零食。而家庭餐馆其实和酒吧差不多,但是酒吧多数是年轻一些的人去热闹的地方,家庭餐厅多数是朋友相聚或是为了看球。如同世界杯时同学挤在麦当劳一起看球一样,老外例如加拿大人着迷的冰球、橄榄球比赛时,他们也会相约跑到这种餐馆狂欢。这些地方一般提供的正餐都有限,多数是炸鸡翅,炸薯条之类的零嘴,因为来的人是为了高兴或是寻觅伴儿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生意好的酒吧、夜店,晚上要排队才能进,而且女生多数会有优待。顺便一提,这些地方的服务员也都是年轻辣妹或是帅哥,所以这些地方的小费是不能不给的,有时候不给小费服务员会追着你要。 42.吃日餐
  
  在国外日餐是很受老外欢迎的,一是新鲜,毕竟是神秘的东方食物,而且日本在推广自身文化方面做得要比国人好,像是围棋,禅的英文都是日文的音译,西方人最早接触这些都是从日本来的,而中国文化由于早期移民多是广东、香港人,几乎已经被粤文化取代了。言归正传,日餐另外一项好处就是比较健康,本身用的油不多,又多为海鲜类食物,显得好像要清爽、精致一些。日餐高级的店谱子很大,比如某节目介绍纽约第五大道的高级日本寿司店,每人800美金而且不能点菜,大厨根据当天的渔货给你做什么你就要吃什么。我住的城市当然没有那么高级的店,但是日本餐厅也不少。
  日餐最受欢迎的首推回转寿司店。所谓回转寿司,除了温哥华的某家之外,多数并不是像日本一样围坐在传送带周围拿来吃。一般是填一张单子,勾选你想要吃的食物,然后交给服务员,吃得差不多了还可以再选。温哥华花到20元就可以吃很好的回转寿司店了,生鱼片,北极鲜贝什么的样样来,毕竟是靠海,海鲜都比较便宜。内陆的省份就没那么大方的提供生鱼片等等了,多数是寿司尤其是卷寿司。日本人把一片鱼放在米饭上的叫握寿司,把鱼肉、蟹肉、黄瓜等等卷成卷外面包海苔的叫卷寿司。我在的城市里的一家回转寿司是韩国人开的,基本上寿司以米饭为主,天妇罗(就是蔬菜、海鲜裹面衣炸)是以面衣为主,总之,味道很差且又贵,还限制时间,基本上蒙蒙老外还可以,东亚人估计很少有人回头光顾了。
  另外一种店是铁板烧。所谓铁板烧其实就是铁板烤肉、烤蔬菜。但是日式的铁板烧会玩一些花活,比方说刀工的技巧、耍刀、点火、闷烧蔬菜之类的,但相对也比较贵,而且东西还是那些东西,好玩的表演并不增加味道。有次和一群老外去铁板烧店,老外点了牛肉的套餐,要价快30大元了,我只点了一份天妇罗不到10元。结果老外的牛肉表演倒是着实看了一会儿,大厨也亮了手艺,只是中间还是有点小失误,比如连刀啦,火没点着之类的,估计是大厨也是打工的,因为我怎么看他都像我的一个同学。总之我也跟着欣赏之后,最后得到的肉只能用少得可怜形容,而我的天妇罗却有一大盘,于是老外纷纷红眼看着我的盘子大喊“Cheating”(作弊)。
  最后就是正经的日餐馆了。那里面就是一般日本餐厅会卖的寿司、生鱼片、章鱼丸、天妇罗、味曾汤、乌龙面和各种盖饭,还有温热的清酒以及啤酒供应。这种店一般都比回转寿司要贵,好好点一顿除非只吃盖饭,不然每个人都要30-40元。但是味道、工艺都比速食样的回转寿司店好得多,种类也齐全一些,更有上饭馆的感觉。而且装潢的多数都有日本风味,有些店家还会专门把隔间布置成日式榻榻米的设计,当然地板已经挖空给客人放腿,毕竟现在就连日本年轻人也不能长时间正坐了。盖饭最有日本特点的,就是米饭上加菜。最独特的有鳗鱼饭,铁火饭和亲子饭。鳗鱼就是传统烤鳗鱼,淋上日式甜甜咸咸的酱汁。铁火饭是生鱼片或是其他生的海鲜加在饭上,有时高级的就叫寿司饭。亲子饭是最常见的,其实就是烧鸡肉最后加鸡蛋,在鸡蛋还未全熟呈现稀呼呼的状态时起锅,鸡肉是母亲,鸡蛋是孩子,故而叫亲子饭,听起来还蛮残忍的。
  国外还有日式快餐,一般生意也很好。最出名的大概是EDO(江户),主要就是铁板的鸡肉、牛肉炒面条,还有几种乌龙面(就是粗面加味曾汤)。而另外一些店还会卖盒装的寿司,只是作为快餐价格不低却没什么料。而且这类日式快餐多数是中国人经营,很少有真的日本人在卖,不过确实会做的更加符合国人口味,有很多吃腻了麦当劳、肯德基的时候,又不敢尝试奇怪的希腊或是墨西哥快餐,多数就会选择这种改良的日式快餐,毕竟米饭还是米饭,面条还是面条。
43.回国的人
  
  来加拿大到底为了什么,对某些人来说答案就是“留下来”。这可能也是80年代或90年代绝大多数留学生的愿望。可是到了今天,保持着这种想法的人已经在大幅减少。中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增长期,而加拿大早已步入平稳增长的安定社会模式,故此对于年轻人来说,国内的诱惑力有时更大。当然,回国的人也分不同类型。一种是压根不打算留下来的,对于国内生活优越,有着大好前途的青年来说,留在这个地方安分守己的做一个二等公民当然不在考量范围之内。所以镀镀金,增加一些阅历,开拓一些思维,提高一下英语,学了本事就回国的人大有人在。还有就是有雄心壮志的人,这种人很像第一种人,但是除了本身的条件和志向外,可能家庭背景并不优越,可中国是有个机会干事业和可以干事业的地方,所以对于自己有着强烈自信和愿意施展一番拳脚的这类人也会选择回国。再有就是国外呆不下去而回国的。这类人很多,情况也不一样。最轻微的是觉得国外既无聊生活也不习惯,有些人出国多年也无法忍受外国食物,再比如购物的新鲜产品,喜欢的衣服、首饰,中文书籍等等等等,甚至KTV、网吧,这些国内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娱乐在国外都没有,所以过惯了国内快乐丰富的生活的人很多忍受不了加拿大的寂寞无聊。另一类就是书念不下去的人。有人出国3、4年语言关都过不了,自然也没什么心情继续读了,有人大学念了3年结果还在大一与大二上游走,这样的人也会考虑放弃,有些人考试作弊或者连续几学期念的极差被学校开除,有人长时间打黑工没有念书被移民局怀疑而无法更新签证,种种原因都导致他们无法再留在加拿大,所以只有回国。还有一类是毕了业找不到工作,与其晃悠不如回国找机会,保持着这种模糊状态回国的人也为数不少。
  那么回国的人都如何呢?应该说基本都还不错。有人继承家族事业跟着长辈办公司、跑买卖。有人自己做生意,某君在这里学习一塌糊涂,多次考试作弊被除名,但是毅然回国(其实是在国外也确实没什么好呆的了)之后,生意蒸蒸日上,由此可见路并不只有一条,但对自己认识要清醒。有些人进了银行当小白领,有人进了基金干操盘。有些人在大公司里谋到了职务,有些人在小公司也有奋斗的感觉。总之如果不考虑汇率问题单以生活状态与生活品质来看,国内与国外形式,感觉不同,但难说谁优谁劣。国外的生活安定、平稳、有保障,但是缺乏活力,同时有时要忍受身为少数族裔的二等公民的压抑,加拿大没有美国明显,但有时仍会发生。国内正好相反,生老病死仍然是一大隐忧,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国内是敢想敢干,可冲可闯的地方,到处充满着活力,也有无数的烦恼和问题,但是有时国内的问题看似无法解决但其实有解决途径,而加拿大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多数是真的无法解决了。
   44.留下的人
  
  有人出国的目的就是为了留下来,具体原因也是多种多样,但还是可以分为几个类型。第一种是觉得国外月亮就是比国内圆。随着资讯的发达和教育水平的进步,以及国内开始的种种改革,抱持这种想法的人已经大大减少了,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硕果保留了下来。早期有这种想法的人多数是家庭出了什么事或是遇上了什么运动,所以出来后就开始死心塌地的抨击政府,美化国外生活,这算是个人情感和经历使然,倒也情有可原。但其实最恶毒也是最恬不知耻的拼命贬低祖国,想以此讨得外国人开心的人就让人有些忍无可忍了。这类人在国人面前一副高姿态,仿佛拿着个外国护照就有了多高的人格,可是反过来在洋人面前却是卑躬屈膝,一副谄媚相,每论到中国事情必骂政府,其实倒不是他有多了解或是有什么切身经历,绝大多数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网上的胡乱文章都可以一本正经的当作证据来瞎联系一通,其实目的只是以此想要博得洋人好感,以为只要骂自己国家,骂骂政府就是持不同政见者了,其实殊不知连自己祖国都不热爱的人,洋人也不会拿正眼瞧你,更不会信任你。记得刚来时听某长辈说有一个广东偷渡到香港,又从香港来加拿大的朋友,每次见到洋人必说中国人穷的连牛奶都喝不到啊。一次这个长辈终于忍不住了,说道,你说你们村子穷,没牛奶喝我可以理解,但是你们村子不代表整个中国吧,你就能说中国人都穷的没牛奶喝了?广东人惊讶的说,中国要是好你干什么出国?长辈说,我赚丫的鬼子钱来的。还有一次在温哥华,某个看着穷的离要饭只有一步的洋人问我的一个朋友,你家有电视吗?朋友想了想说,有五台吧。这个洋人惊讶的一下子说不出来话,呆了几秒不可置信的问,怎么可能有这么多?朋友说,每个卧室一台,厅里一台,厕所也放了一台啊。要知道,大多数的洋人才是坐井观天,什么都不知道。美国911之后对于年轻人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年轻人连阿富汗和伊拉克在地球哪个位置都不知道。而多数洋人农民可能和国内的农民一样,一辈子就在自己的村子里打转,什么外面的事都不知道,但有些洋人更可悲的是还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所以说国外也并不是什么都好,洋人同意你的观点有时候只是因为无知,而其他时候这类人只是在诋毁自己祖国也是自己的形象。
  另一类留下的人是觉得国外的生活节奏比较适合自己。国外尤其是加拿大,生活节奏相对较慢,第一代移民很难争取到上层工作,所以好好的干一份工作竞争压力也小一些。要知道不是说外国不需要人际关系,外国没有人情债,外国就没有歧视和勾心斗角,其实这些国外也都有,而且有时候有过之而无不及,要知道资本主义社会铁饭碗可没那么多,关系到他自己的利益,以利己主义挂帅的老外岂能容得下你。但多数时候在国外的中国人可能到不了那个位置或是得不到那种工作,在相对简单的环境干相对简单的工作,这类烦恼自然就比较少了。而且加拿大空气新鲜,办事虽然效率不高,但是有板有眼,一切都有迹可查,这点比国内要完善的多。而且国外第三产业发达,服务业的质量也比较好,所以虽然娱乐方面对于国人来说可能有所欠缺,但是优秀的服务业多少补足了这一点失落。而且如果不和高级白领或老板比,一般工薪阶层的收入都不错,尤其是技术工人收入相对比国内要好,加上这里有着完善的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体制,可以平稳安顺的度过一生,无大的后顾之忧。所以有些人是因为这些选择了加拿大的平稳生活而留下。
 45.来加拿大女生的三种类型
  
  单独把女生拿出来谈并不是有任何歧视意味,纯粹是因为现实情况中有一些女生能做男生做不了的。来加拿大的女生大都有三种类型:念书、懵懂、找老公。前两类是男女生共有的。出国的女生里认真念书的比例要比男生高,不只是个性使然还是单纯女生比较成熟。因为出国之后,对于20来岁的孩子,正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好时候,第一次摆脱了家长的监管,手里又有大把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与金钱,自然玩心比较大,也比较容易受诱惑。诱惑有各个方面,小到逛街买衣服,大到在赌场一掷千金,所以学习的心思自然就比较少了。但是仍然很多人头脑清醒,还是认真学习的,而且总的来看女生比男生心态成熟的早,也就更能认真读书。
  另外一类我叫他们懵懂。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类人没有方向感。由于从来的人生路都是父母呵护,父母规划,从来没有进行过独立思考,所以也就没什么主见。这里说的并不是远大的抱负比如我要成为比尔。盖茨,我要当医生等等。因为这些抱负有些大而无当,有些不具备可操作性,有些需要巨大的努力与付出,所以对于大多数学生,这些不是抱负而只是白日梦,多数就是流于嘴上说说,然后就是抱怨环境不好没有机会,这是没有意义的。这里讲的是一些更为具体和现实的问题,例如我语言怎么才能过关,大学这学期怎么选课,期中考试如何复习,这月的吃饭预算有多少,需不需要打份工,打工会不会影响学习等等这类的眼前问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这些具体问题都处理好了,才有可能实现更大的目标,而在思考这些具体问题的时候,也能加强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掌控能力,柴米油盐酱醋茶不是生活琐事,而是防止眼高手低的良药。而对于这一切都不甚明了的,但是也没那么败家的,就是懵懂。这类学生玩的时候就和人一起玩,学的时候也学,但都不那么投入,基本处在随大流的情况。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好好学的人毕业了,狠狠玩的人回国了,最后懵懵懂懂的人剩下自己后才会醒悟过来。这个过程有时候要2、3年,有时候甚至更久。
  第三类就是明确的只有女生才有办法。老外本身不喜欢结婚,而且说下大天来东西方的文化隔阂也还是很深,所以一时的男女朋友还有可能,长久的夫妻则很难。有些老外同居十年也不结婚,可是对于国人来说是\无法接受。而老外男生对于东方女性都颇有兴趣,虽然多数时候他们看中的女生对于我们来说都太“东方”,比如长得很像卡通《花木兰》里的木兰,但人家要的就是反差。所以当初看三毛的书说她有多受欢迎,对比她的照片再看看荷西,确实觉得匪夷所思,不过真正出国了解了老外品味就不觉得奇怪了。故此中国女生经常会交到外国男朋友,但是如上所说,交朋友是一回事,结婚是另一回事。基本上成功结婚的不是和中国人、华人就是和华裔。某女生和一个老外交往3年,连对方家长和远在德国的祖母都见了,可最后还是分手告终。而中国男生对于外国女生来说首先必须要活泼外向才行,该喝能喝,该玩能玩才能打入他们的圈子,但就算如此,身高、身材也还都是限制,而真正交往外国女生的人对于她们的生活态度包括皮肤、身材的意见也有许多,所以多数男生很难交外国女友。因为如此,很多女生来国外就是为了找老公。有些是为了留下来,结婚是一条最省钱的捷径,考虑到假结婚都要最少两万,结婚确实好像很有价值。这类人多数家境并不好,出国已经花去了家中所有积蓄,所以依靠结婚、留下来改善境遇其实无可厚非,只是有时候太急于求成,对于对方,尤其是老外并不了解则未免会留下很多遗憾。曾经有个中年老外说中国女孩很Cheap(廉价),因为倒贴他的很多。姑且不论事情如何,落到这个评价相信所有国人都脸上无光。这类人的首选是老外,明白老外不会结婚后就找华裔、华人、有身份的移民、正在办身份的移民,以此类推,总之,这几类都可以留下来,目的也就达到了。还有一类女孩是秉持国内传统,找个好老公少奋斗20年。这种女生一般条件不错,眼光也很高,基本上目标锁定在大大小小的小开。国外这类的人很多,所以目标比较丰富。只是有时候在国外大手大脚的人并不见得是家境优渥,而可能只是没心肝的败家子而已,而很多人也会因此上当,直到很后来才发现找错了。这些女生并不把目标放在留下来,而是放在套牢小开,所以多半男朋友更换频繁,四处出击,多数也有所斩获,也许是各取所需,但是修成正果的毕竟还是少数。

46.偷偷回国而家里都不知道
  
  有很多家长看了这个题目也许会很奇怪,我的孩子在哪里难道我还不知道?其实就算是在国内上大学,如果是在外地,也很有可能突然就找不到人,但起码还知道他在中国或者在某个城市,可是出了国,孩子就更像断了线的风筝,到底人在哪儿有时候家长真不知道。
  出国的人一般用两种方法和家里联络,一种是传统的电话,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在更多的人会选用第二种方式,网络。只要简单的MSN即时通或是QQ,就可以随意的和家里聊天,网络提供了更为便宜和方便的沟通途径。但问题是,用这些工具聊天时,你并不知道对方身处何地。朋友Y君偷偷回国玩,他家在天津,但是为了怕家里发现而在北京同学处盘桓。由于平时和家里联络就不多,而联络时也是用网络聊天工具,所以回国1个月未露破绽。另外两位朋友更为大胆,两位其中一人老家长沙,此君住在西城,而这两位就在东城落脚,并且严格规定,决不能踏入西城一步,防止败露。于是就在家门口呆了3个月而不入。期间他家里甚至打电话到加拿大他的公寓询问,因为很久没有和家里联络,于是他的室友一边接电话说他在洗澡,一边上网找人并用手机找他,终于在5分钟后在网上抓到了他,赶紧告诉他家里打电话找他这一情况,于是此君立刻上网告家里声称自己刚才在加拿大的公寓里洗澡,其实殊不知他人就在十几公里之外的廉租房,整个过程如同007的侦探片一般,充满了“斗智斗勇”的情节。
  另外一位朋友就没那么幸运了,他的爸爸到上海出差,走在南京东路忽然看见一个貌似他儿子的人在搂着一个女生逛街,开始他以为自己眼花,因为他的儿子明明应该在加拿大念书啊,但是还是情不自禁的叫出声来,男生一回头立刻脸色苍白,正是他儿子。于是这位败露的人直接被他爸爸扣住不让他再回加拿大了。还有一次某君第二次回国,第一次在北京成功潜伏未被发现,第二次进入保定和之前的女朋友相会,结果被之前的大学同学在路上撞见,立刻报告了他家里,于是此君只好回家受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原因从为了见女友到纯粹要和朋友玩,多种多样,总之国内的家长对于孩子在国外的状况几乎可说是一无所知,而因为孩子对于现代科技的知识远超过家长,所以利用这一漏洞可以造成各种假象,此处即为最常见的一例。

 

47.花到没钱的人们
  
  经常有人问出国一年的花销到底要多少,我一般都回答学费加上吃住的基本费用,但其实更想反问他一句的是,你对你的孩子知道多少?或是你能承受多少?因为同样一件事,花费就会因人而异。比如说吃,你自己做饭一个月150元差不多了,但如果你讲究菜和肉的质量,菜要吃新鲜的,肉要吃精致的,海鲜是不能少的,调味料要高级的,那么就要去中高档的超市,因为150元只有低档超市如Superstore才能满足你的需要,而食材变好,花费可能也要提到250-300元左右。而如果你自己干脆不做饭,就是在外面吃,天天麦当劳300元一月可能吃下来了,但要是天天吃好馆则500元一月也打不住。而住学校宿舍,一月大概400-500元,和朋友租房子也差不多,但要是自己住一个高档公寓则800-1000元也有可能。再比方说手机,签个合同拿个免费手机,电话没那么多的话,大概一月30元够了。追求高科技iphone、黑莓,语音、下载全都来则一月70-130元都有,如果嫌电话卡麻烦直接拿手机打国际长途,之前某朋友第一个月账单986元,吓得我差点吐血,问他,他说也就是直接用手机打了3、4次国内长途,聊了1、2个小时,问他帮他买的电话卡呢?回答输密码太麻烦。由此可知在乎不在乎钱和性格都会左右生活开支。
  但这些都不算败家,有时候某些开支也会得到修正。最败家的行为首推赌场。加拿大赌博合法,虽然多是政府经营,但赌场就是赌场,一般的大城市都会有。而刚来这里的人可能会觉得新鲜,但是一旦沉醉其中,多么疯狂的事都会做出来。某君刚来半年,每周末赌场直接派专车到宿舍接他,据说已经是大户室的白金卡会员,而知情者则说这会员可不是赢来的而是输来的。另一位在3个月内突击输掉了10万加币,赌场看他还是学生,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把他列入了黑名单,拒绝他再进赌场。还有某君把生活费输光又不敢和家里说,只好卖掉车买回国机票。另一位仁兄更绝,在回国前一晚手里拿着机票,把银行剩下的钱都提了出来在赌场豪赌一把,结果输得精光,第二天早上拿着机票回国了。俗话说久赌无胜家,除非吸毒,否则在国外这算是败家最快的方式。
  另外就是追求时尚,女生买衣服,男生换手机大概不过几百块的投入,但一旦开始玩车,可能最开始还只是几千块买一辆好的二手车,但之后的改装则会几百、几千的不断投入,等改好了也许又发现想要更好的,于是几万块也花得下去了,长此往复不失为败家之道。所以如果出国后发现原想的钱根本不够用,或是突然发现存款急剧减少,别怀疑,没有计划或是没有定力,这种情况就会经常发生。

48.老外的生活哲学:钱到手就花
  
  有些国内的人会完全无法理解老外的这个生活思路,这里说的就是其中之一。你可以说这是及时行乐,也可以上升到存在主义的哲学观,但其实很多时候只是个人缺乏计划和有着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罢了。虽然如今国内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月光族(就是到月底就把工资花光),但是比起老外来还是小巫见大巫。老外不是月光,而是钱到手就花。当然,这里指的多是中低收入的人群,中高收入不在此列。奇怪的是越穷的人应该越要计划,如何省钱,如何开支,但是老外正好相反,越是低收入越大手大脚,随心所欲,而高收入的人群却很有计划,有时还会节省。
  因为老外总是信手花钱,所以经常撑不到月底,就如同过去找生产队借粮食一样,这类老外经常要找老板预支下月工资才活得下去。这种现象过于普遍,所以很多地方都是每两周支付一次薪水。就是如此,老外也经常要透支借钱,而很多时候自己都不知道透支了多少,因此经常对下一个结算日会拿到多少工资心中没底。有次,几个朋友计划周末到另一个城市玩两天,大概每人250元的开销,其中一个老外说他很想去,但是要看周四能拿到多少钱,如果够250元他就去。到了周五出发时,他很开心的说拿到了260元,可以去玩了。我忍着没有问他,既然钱都花了,下面一周怎么过?但他就是不去考虑这些,仿佛车到山前必有路一样。
  还有一个现象是某位经营中式速食餐馆的朋友告诉我的。每月一到3号,他们餐馆的生意就特别好,因为2号是发Welfare(福利金)的日子,这个福利金就是国内的低保,是为了生活在贫困标准以下的最穷的人设立的,而就是这些人,钱一拿到手立刻拉家带口的下馆子,而且什么贵点什么,本来一份7、8元的套餐,他能叫到十几块。而每月月初发工资时餐馆生意也都很好,到了月底就开始萧条,因为多数人已经没钱了,这就是很多老外普遍的一种生活状态。
  还有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卡里没钱。在国外由于信用卡很普遍,于是导致很多人成为卡奴,而就算有几张卡拆东补西也还是应付不下来,所以经常看到为了一份7元钱的套餐(就是这样也还是要下餐馆),先拿一张卡,一刷,没钱,再来一张,结余2块,再刷第三张银行卡,老外很有自信的说一定还有5块钱结余,结果3块,于是又东摸西摸凑出2块多钱把账结掉。  49.低收入和高收入老外的区别
  
  国外是所谓中产阶级社会,贫富差距很小,但是毕竟还是有穷人和富人。加拿大比美国强,贫富悬殊的人口没那么多。加拿大的穷人很多是原住民,白人的政策是“帮助”原住民,“支持”他们享受更多的福利,但是最多的福利是在保留地,一般都在穷乡僻壤,而到了城里福利就少了很多,但还仍然比一般人多。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很多原住民变得不思进取,孩子越生越多,这里有文化原因,也有社会原因,还有经济原因,因为生孩子政府会给补助,而原住民的文化很尊重生命加上原住民由于广泛贫穷,导致未婚怀孕和低龄怀孕的现象很普遍,加上文化因素多数都会生下来,于是年纪轻轻就要为孩子工作而放弃受教育的机会,加上原来就比较贫穷的生活,这样循环往复,恶性循环。而且原住民擅长窝里斗,不够团结,多数人只顾眼前利益,更限制了发展。尽管近年来原住民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也逐渐增高,但是白人的这些政策其实就是要将原住民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防止他们威胁高层白人的主导地位。当然非原住民穷人也有,而原住民里面也有富人。
  这里哪怕是乞丐也不会直接要钱,多数都会说能不能给我点钱买咖啡,或是有没有零钱给我点儿之类的。还有大量的Busker,就是街头艺人,纽约地下道里拿空塑料桶打鼓的那种。这里的街头艺人多种多样,但绝大多数还是吉他和小提琴的演奏,路过的人偶尔放个一两块钱。但是也有豪华版的艺人,比如在温哥华曾经看到一位将自己的车漆的五颜六色,自己又带着整套的音箱、话筒,整个表演吸引行人注意又有点专业唱歌的味道,围观的人都不禁会停下来,给钱的也不少。其实这里有很多的街头艺人可能自己是家世很好,或是一点不为生计担心,有些人甚至怀揣金卡走唱,单纯为了兴趣和艺术,而多数还是为了生计而走上街头。
  在餐馆也经常看见穷一点家庭的家长在大吃特吃,孩子就在旁边看着,与中国完全相反。某次看到一个小孩子盯着他爸爸碟子里的一块香肠,结果他爸爸说,这是我的,你的东西你已经吃掉了,可是我看那个小孩的套餐明显比他爸爸点的廉价很多。还有一次在公车上一个母亲拿着一罐糖,上车就打开丢了2粒到自己嘴里,她的孩子可怜的问能不能给他一点,这个妈妈很凶地说你已经吃过了,小孩说可是他只吃到一粒,于是妈妈不耐烦的又丢了一粒给他孩子,同时自己又吃了两粒,于是孩子很疑惑的问,只有一粒给我吗?他妈妈又不耐烦的说,不吃就给我,于是孩子赶紧吃到嘴里。
  富人就不会有这些事情,比如国内总说国外孩子自立自强,上大学都自己挣学费,其实殊不知他们大部分也都不是自愿的。上大学很贵,于是很多家庭拿不出这笔钱来支持孩子,有些穷人家也压根不愿意拿出钱来,老外没有储蓄的习惯,这种情况尤其明显,而美国常青藤系列的名校学费和各种杂费高得惊人,就算中产阶级也很难负担。于是很多人只好半工半读,借钱,或是办高息的助学贷款。很多穷人因为不愿工作后背负庞大的负债而干脆选择不上大学。有很多老外十分羡慕中国的家庭伦理结构,也很羡慕中国学生可以由家庭支持而得到受教育的机会。
  富裕的家庭几乎都是由家里支持上大学,为了培养自立精神也许生活费不会全部负担,但是学费却是家里出资,富裕家庭多为医生、律师,故此他们的孩子也多会念这些专业,而这些专业都是时间长、学费高昂,于是又形成了一个循环,即有钱的孩子继续读能赚大钱的专业,而穷人的孩子则继续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于是富逾富、穷逾穷。
  50.议员的大房子
  
  我所住的城市是省会,按照西方城市功能的理论是政治中心,所以省议会和省政府都在这里。加拿大是议会制的国家,如同各级人大一样,加拿大也有各级议会。省议会坐落在湖边的一片绿地之中,大概是19世纪的欧式建筑风格,看来老外的政客们也是很会享受生活的。因为议员是全职工作,每年要开10个月的会,所以议会成了他们最常上班的地方,布置的舒服点,选一处风景好环境优的地方也就不足为奇了。而由于议员是全职,所以城市里也有很多议员的房子。虽然省议会每4年要改选一次,但是一些树大根深的议员怎样改选都会维持不动,所以他们很多人的家也就安在了省会城市。安家在省会还有一个好处是有什么会都能赶上,不用随时通勤,因为有些动议是临时性的,很多时候在部分缺席下就通过了,家住在这里可以不会错过这些事。
  分辨议员的房子很容易,只要在大选的时候观察一下门前就好了。一般只要一宣布选举,议员们的门口就会竖起带照片的大牌子,有时候还会随着选举日的临近从不那么大的牌子进化到更大的牌子。由此发现就在离省议会不远的地方,实际上只需过一、两条马路,有一个幽静的住宅区,这一区有很多议员,而且不止省议员,有一些联邦也就是国会议员也在这区居住。这些房子都有一些特点,首先是门前一定郁郁葱葱,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将里面的房子掩映的尤抱琵琶半遮面。而只要看看门口就发现有一些不同寻常的豪华气息,比如会有门廊,并且经过布置,有些门口还放了石狮子之类的装饰物。但奇怪的是从正面看,这些房子都不大,比起很多正常的住家看起来还略小,有一家的正门大概只有一间屋子宽,在旁边的三开间房子的对比下显得十分窄小。不过如果你这就开始感叹他们议员的廉政可就为时过早了,因为奥秘在后面。如果你不是走马观花的从正面大路开车过去,而是进入侧面小路,就能发现这个秘密了。因为这些房子,虽然正面,也就是门面都比较窄,但是长度却都非常长。就是说前面那间门脸很委屈的房子,从侧面看,不但成一个L型,也就是在门口之后,房子突然加宽了,而且整个深度大概是一般房子的一倍,加上院子,可说是名副其实的豪宅。所以说议员们不是廉政,而是很低调。因为加拿大的房子很多可以自己买地然后自己设计,所以这些很具低调功能的房子也许就是出自议员自己的手笔。
   51.加拿大的选举
  
  投票也会投烦了,你信不信,这就是加拿大面临的尴尬状况,民意测验显示加拿大民众已经不希望再来一次选举了。当然这是其来有因。加拿大是议会制也是联邦制的国家,所以联邦议会要选举,省议会也要选举,但这两个系统是完全独立的,所以每届议会任期应为不超过五年的情况下,一般四年一选。因为要将选举时间错开,故此每两年就会有一次大选。而这只是一般情况。自从总理克雷蒂安卸任之后,从04年的第38届选举开始就没有政党可以赢得绝对多数而组成Majority,也就是多数派政府,而只能屈就Minority,也就是少数派政府,即最大党席位未过半数,对于议会没有绝对控制权。所以06年反对党也就是新组建的加拿大保守党就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而再次举行联邦大选,结果也只得到少数派政府。于是在08年10月,现任党首哈勃又找借口要求总督解散国会进行大选,虽然他的借口是政府不被信任,但实际上是因为当时民调显示他的支持率上升,所以他认为这是一个获得多数政府的好机会。而这种时候,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督是可以否决他这个提案的,因为从动机看,他的理由并不成立。但是总督并未行使这一权利,于是加拿大民众迎来了不到四年中的第三次大选。结果现任保守党政府虽然如愿增加了席位,但是仍未达到多数,所以情况没有改变,只是又劳民伤财的搞了一次选举。而09年初在野的三大党准备联合出击,由于最大反对党自由党选举了新的领袖,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又想发动大选了。不过近期民调,普遍情绪是已经厌恶了没完没了的大选,绝大多数人不希望在4年里搞4次大选,这就是开始说的加拿大人已经投票投烦了。而这只是联邦选举,虽然省议会多数是两党轮流执政,比较稳固,但也是4年一选,加到联邦大选上,选民最近几年几乎每一年都要忍受选举造势、竞选和投票。
  
  加拿大投票比美国人性化,因为美国需要自己去选民登记处登记自己为选民,这样在大选日才有权投票,而这也意味着除了大选投票日要请假,登记选民也要请假。而加拿大是上门服务,选举时会有人来敲门,帮你进行选民登记,这也是为什么加拿大投票率始终高于美国的原因之一。你不可能指望人们为了履行所谓公民义务就放弃上班、挣钱的机会。加拿大更为了解民众心态,但也为这些服务花费了更多的钱,当4年有4次选举时,这笔钱就变成了惊人的数目了。

52.没希望的原著民
  
   原住民在加拿大叫做First Nation。加拿大早期的根据地一直在魁北克城,而且独立的也比较晚,所以西部还保有大批的原住民,而不像美国那样原住民基本都被杀光了。一般我们会说原住民是印第安人,但这是有一些侮辱性的含义,虽然起因是哥伦布先生没有搞清状况,但带有殖民地意味的词汇在现今已不太被人接受。所以现在都用比较中性的Aboriginal people即原住民或是First Nation第一民族来称呼他们。
  虽然加拿大种族主义的色彩没有美国那么强烈,多民族融合的也比较融洽,但是社会的一些主流仍被英法裔所掌控,法裔保持着政治传统,而英裔则维持着商业传统,故此一些隐性的歧视或是高级的歧视仍然存在。之前也说过白人利用了所谓给予原住民更好的待遇和更多的权利的机会来使这个民族堕落,并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当然,这只是一种长期的、可能的目的,而实际的情况是原住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多改善,社会作为整体也更加接纳他们,他们也更能融入这一社会,而很多人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当然与此同时,白人社会却进步的更多。
  近几年原住民的自主意识抬头,也意识到这么下去对这个民族不好,但是慵懒、不团结、窝里斗等等原因导致很多事情进行不顺。一次某原住民的政治活动家来作演讲,大谈他们要团结,要参与政治,要发动原住民的力量把白人政府赶下台。因为我住的省是原住民大省,所以开始还颇觉得这个人很有气魄和理想,但是仔细听他的介绍,感觉看来非常渺茫。首先是城市里的原住民根本没有热情参与,因为大家都在讨生活,而在保留地的人又没有政治影响力。其次他们开始组织了一个机构,联合了号称十几个部落,但是还有三十几个部落拒绝加入,其实这些部落和村子差不多,但是被灌输了所谓现代思维之后,每个都觉得自己是独立民族,不禁让人想起西班牙在卢旺达制造图西族和胡图族的手段。就是这样一个半吊子组织也在两次大会之后分裂,有七个部落自己又另组组织,于是力量愈加分散,加上缺乏控制力和组织力,又没什么经费,结果是一事无成。

 

 

53.盖不完的实验小楼
  
  每次回国都会被城市的巨大变化所震撼,据说上海的地图每2个星期就要重新绘制一次,而其他城市的建设和变化也是日新月异,每隔一两年再回国时,很多道路和建筑都认不出来了。这一切是中国正在发展的证明。相对来说,加拿大已经进入平稳时期,尤其是政府的资金多用来维持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方面的开支,基础设施建设就会放缓。而私人建筑完全看资金链是否健全以及工人的效率。加拿大个人住房基本上都是木结构,所以建筑起来相对容易,但用悲观的观点看,也是一把火都没了。因为个人房屋都是独栋,所以也鲜少超过三层。而新建的商场等因为也是在空地开发,并且都是一层建筑,所以速度也很快,基本上就是铁皮屋或小木屋加装修。但另一些要求工程质量和技术高的建筑就没那么迅速了。
  我所在的大学准备盖一栋实验楼给理科和工程学系的人使用,此楼为4层建筑,近4年前开始动工,直到今天还未全部完工。比起中国建楼一周一层的速度,我们的实验楼不知是不是工艺要求复杂。地基和结构很快就出来了,但光是外装修就搞了1年,而内装修搞了快2年。加拿大冬天很冷,但就算冬天也可以看到工人在工地上忙忙碌碌,可奇怪的是虽然永远看到有工人和机器在忙,但进度就是奇慢。后来听说,原因是前任校长把工程包给了她儿子的公司,结果公司的资金出现了问题,导致工程走走停停,故此一直不能完工。如今楼下大厅已经启用,但是内部装修仍未收尾,建筑的大牌子还贴在窗户上,不知何时才会完成。
  

54.桥上半边道修了3个月
  
  作为“准社会主义”的加拿大,或者称为福利社会或福利经济国家,虽然不比北欧五国,但是政府的公共支出占国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而这些支出多被用于医疗保障、社会福利之类的地方,国家资本多数由国有或省有垄断企业掌握,直接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很多,对于城市的管理和改造多维持在保持现有水平上。因为穷人更希望多得到一些现金而不是帮他们修一条路或是把沟填平。城市的道路设施维护、保养基本上由本地政府负责,而本地政府的预算又很少,要拨给公共安全、政府雇员等等方面,所以在城市道路和其他设施维护方面力不从心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所住的城市的路面状况就很不好,起伏、断裂,车速稍快就颠的厉害,除了几条国家级和省级主干道,其他道路都不是很好。这实际上与加拿大的冬天极为寒冷有很大关系,由于加拿大冬天可以降到零下五十度的严寒,有些道路开裂甚至鼓起也是必然的。而这些变化在积雪的覆盖下并不明显,春天时间短暂,随之而来的夏天又是高温曝晒,所以对道路的损害由于急剧温差的变化更为巨大。随之而来基本上每年都有冻坏的道路需要维修,不过往往是治标不治本,猫盖屎般地糊弄一下,转过年来还是一样。但就是这样的临时举措也常常一拖再拖。某次一个桥上的路面需要维修,于是先封了半个桥,留下左边车道修复右边。整个桥不过100米,原想应该很快完工,却足足搞了三个月。右边修到一半时就停工一周,据说是钱没到位,结果断断续续的有时4个人,有时多一点人的鼓捣了很久。以至于一拖再拖后来在修理左边的时候右边又出现了新的断裂,又得再返工。

55.买菜
  
  之前说了很多吃饭馆和买菜的话题,那么究竟还有什么能更经济的呢?首先是买菜的地方,最便宜的大型超市叫Superstore,是印度人开的,面向低收入人群,里面的东西价格都相对便宜,基本上是最低价,但是商品品质不高,非常贵的牌子几乎见不到,多数是中低档牌子的产品。还有一点就是他的食品,无论是蔬菜水果还是香肠肉类,都是即将过期或是保质期很短的食品,很多熟食都是距离保质期只有1、2个月时拿出来卖。而且在摆放上也有超市的讲究,新鲜的都放在底下或是里侧,而快到期的就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上。由于是以价格低廉为卖点,Superstore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大,种类也很齐全,吃的用的玩的都有。
   而同一个老板还拥有另一家叫Extra Food的连锁店,这个店面向的是中档收入人群,或是比Superstore的主要顾客群稍高一些的人群。这些店面多数较小,在购物中心或住宅区附近,卖的产品品质稍高,价格也贵一些,基本没有快过期或是劣质产品在里面。周围人都认为Extra Food的退架商品或是快过期的商品就会转到Superstore卖了。另外一家常见的食品超市是Safeway,这是一家面向中高收入人群的店,像NO NAME这样以廉价和品质低闻名的商品是绝迹的,大多数产品都是大厂或是高质量的品牌。就是鸡蛋也多是复合营养型的,一般3元一打的鸡蛋这里可能就要5元,当然牌子有所不同。这并不是说什么都贵,Safeway是免费会员制,只要简单填一个表格就可以成为会员并得到会员卡。每周都有针对会员的打折,有时折扣商品会比Superstore同类的低档品还要便宜,而且会员还可以累计积分,到时会有相关活动进一步打折或是兑换奖品,但因为毕竟普遍偏贵,去那里进行常态性采购的国人还是少数。

56.买衣服,舒适不流行
  
  老妈在温哥华逛过一圈后给加拿大时装下的定义是舒适但不流行,可谓一针见血。作为福利社会的加拿大,多数人都过着平和慵懒、按部就班的日子,哪怕是温哥华和多伦多也没有美国的纽约、洛杉矶或是拉斯维加斯那种充斥着物欲和恣意疯狂的气氛。所以在服装的消费上可见一斑。无论是休闲装还是时装,多数都没有很强烈的设计感或是那种为参加PARTY特意设计的样式,就连LV的专卖店也多是经典款式,而最流行的品牌则多是Levi’s的牛仔裤,FCUK的休闲装和香蕉共和国的半正装等等。女生喜爱的鞋子也多是看上去穿着会很舒适,走路不会磨脚,但是造型就一般了。如同台湾造型大师Roger曾经说过的,女生的衣服,好看的一般穿起来都不会舒服,而舒服的都不好看。
  当然加拿大的国际名牌还是很多,而且因为连锁的发达,基本上每个城市都千篇一律,除了店的位置变化,有时候你都会恍惚到底是在哪个城市的Mall里逛街。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GAP、American Eagle、Gucci等等常见的专卖店,但他们的特点基本都是低调,哪怕是Levi’s数百元的牛仔裤,也只好说是低调的奢华。当然,在温哥华这种的地方的华人城自然少不了自己的服装,而华人偏好的还是香港、韩国、日本这些设计感的服装,尤其是可爱系的女生衣服更是亚洲人的专利,老外多以性感成熟为主。而这类衣服的专卖店也就应运而生,专门服务亚洲女生。当然男生就没那么多讲究,国外牛仔裤无论材质还是设计都是顶级水准,就是一般的牌子也做得不错,而正装本来就叫西服,也没什么可以挑剔的,除了价格贵的要死,当然比起女生细水长流的花费还是少得多,男生的服装在加拿大可是说有多种选择。
  当然,以上所说都是有一定的消费能力的选择,那么我们这种穷学生到哪里买衣服呢?当然还有一样穷的老外们。首选当然是沃尔玛,本来就便宜,赶上减价的话,T恤、衬衫甚至有5元一件,一般的也就10元,而十几元的牛仔裤、帽子、水洗布的裤子也有很多选择。可以说沃尔玛的服装一般都便宜,袜子、鞋、帽子也都可以找到,而且最近在便宜之余也开始注重质量,和原来一样价格之下,如今沃尔玛的衣服也可以看了。如此全身装扮从里到外,从头到脚,作为男生的我只要不到50元,就算合成人民币也是相当廉价了。另外一个好去处就是WINNERS。这家店卖的大多是知名品牌的衣服,POLO的衬衫,TOMMY和Lee的牛仔裤等等,但是价格只比沃尔玛贵一点。为什么呢?因为WINNERS是专门收集名店的处理品。这里说的处理并不是因为质量问题,多数是季节款式的清仓,或者是号不全而清仓,这些清仓品就被WINNERS收购来集中贩售。因为都集中在一起,所以也能选到中意的衣服,却不用支付高昂的价格,所以WINNERS也是想要穿名牌衣服又没钱的小民百姓的上佳选择。

57.赌场和赌场的人
  
  亚洲人好赌,曾有人说赌场凌晨3点以后剩下的大部分是亚洲人。到了加拿大之后才发现,其实洋人也没有不好赌的。我所在的城市有一座加拿大西部最大的赌场,原来是我们城市的火车站。随着飞机的广泛使用,坐火车的人越来越少,于是就改建成赌场,只有火车头和附属餐厅的外观还保有着车站的感觉来缅怀这段历史。不过如今这座车站的人声鼎沸程度可是不输当年火车运营时的盛况,每天只要晚上去,总是高朋满座,熙熙攘攘。仔细看,你会发现很多是高龄的老头老太太。加拿大65岁退休,但是人均期望寿命在84岁,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又没有麻将这一国粹支持就转而投向了赌场。有一次上课小组讨论,我提议多办一些社区活动省得老人们都泡在赌场拉老虎机,同组一个20多岁的加拿大女生立刻反驳,你在说什么,拉老虎机多好玩啊。
  有人说老外到赌场就是为了消费,或是用游戏的心态打发时光,与华人为了赢钱而赌博的心态不一样。其实,赌是人类的天性,老外也是赌性坚强的。只是来赌场的人依心态不同还是有分别。我和几个朋友有时候遇到节假日,大家又不喜欢泡吧喝酒或是到夜店跳舞,老外又没有KTV和茶楼,于是仅有的选择就是赌场。不过大家都有节制,一般最多只花20元,赢了是赚,输光了就走。所以一般在轮盘区久久下一次注,骗几杯饮料,可以呆上1个多小时,而到电子轮盘机或是跑马机上,因为每次下注可以最低五角,所以20元钱,甚至5元钱都可以玩上几个小时。如此算来,比起酒吧的啤酒和夜店的饮料加入场费,还要便宜许多,而到了诸如新年倒数的时候,赌场更是挤满了人一齐大喊,算是这里唯一有新年气氛的场所。而众多的老人基本就是保持着消磨时光的心态,除了在MALL里从下午坐到晚上,喝着无止境的咖啡,赌场似乎是大批老年人唯一的去处。有经济能力的人会上牌桌一搏,老外大多喜爱21点和德州扑克,而华人则钟情于百家乐和轮盘。大多数老人会守在老虎机跟前,2分、5分的拍着,拉着,消磨时间。
  流连于赌场的还有大批低收入的洋人和原住民,奇怪的是越是穷人越爱赌,然后越赌就越穷。俗话说久赌无胜家,相声里讲赌赢了要下馆,反正钱不是自己的嘛,赌输了想有钱输没钱吃饭?下馆,于是怎么也不够败的。记得某朋友曾无限惆怅的感叹说,唉,前两天还天天叫外卖吃呢,如今已吃了近一周的方便面了,细一打听原来最近手气背。当然输的原因和手气无关,如果你能赢那赌场靠什么赚钱呢?除了电影里可以数牌的21点(当然只有用脑子算才合法,借助工具算牌会被赶出去),以轮盘而论,获胜概率是5.26%,这还算高的,除去了发牌员的因素。据说在赌场唯一可能赢的是老虎机,当然,概率和买彩票差不多。而导致大批抱着一夜暴富之梦的人蜂拥而至再输得底掉的还是人的贪欲作祟,不懂得什么叫适可而止。无数次看到某人明明已经从几百块赢到了几千块,还是继续搏杀,于是都吐回去不算还倒贴不少。有时在某些讲求一些技巧的地方开始因为精神状态好还能有所斩获,但是紧接着就开始精神涣散加上兴头越来越大,下注也越来越急,越来越狠,于是输得就越来越多。轮盘是最好验证的地方,有时候一桌子几千块的筹码铺得满满的,可是偏偏球就落在无人区,于是就万里江山一扫平了。有次新年,看到某个年轻洋人开始一直在赢,于是开始点啤酒,等着敲钟,在几瓶黄汤下肚之后,筹码越来越少,到了敲钟时已是一文不名了。而一些一次赢了几百块甚至成千上万的人因为相信自己的好运,也许这次收了手,但是不久又会重新杀回来力求更大突破,于是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当然,赌场里有时也能看到若干衣着十分邋遢的亚洲人但是出手十分大,几百上千的玩却不去大户室,因为加拿大没有意外所得税(最近好像要立法添加),所以十分怀疑这些人是洗钱来的,把非法所得在赌场转一圈就无法追查来源了,要知道国外也不乏黑社会的。
  老外最大的成功是把赌场设计的很像娱乐场所,而不是尽情搏命的地方。老虎机不在是拉一下,转一下,没有777就接着拉这么简单,更多的是做成电子界面,加入从埃及到罗马,从未来到古代中国等不同主题,下注也从2分到2元可以自行选择,而小胜之后还会进入小游戏来积累奖金,虽然不太可能赢大钱,但是仍有许多乐趣。而21点之类牌桌的发牌人和送饮料的服务员不像拉斯维加斯或是澳门会有三点式女郎,但却是亲和很多,你赢了他会祝贺你,和你一起高兴,有时出现意外少见的组合也会和你一起惊呼。当然如果你一直赢,老板就会派更有经验的发牌手出场,一般这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赶快走。要知道发牌和轮盘扔球的训练课不光是洗牌数筹码,有一次某个轮盘桌的新手一直赔了几把,旁边监督的经理立刻凑过来在他旁边小声说,集中精神,看好盘子,别忘了训练时是怎么做的,于是之后果然胜率大增。多数人在钱换成筹码时就会失去那是钱的真实感,这对于电子货币或是说刷卡也是同感,不一张张的数钞票仿佛就没有钱的真实感,这也是赌场用筹码的重要原因之一。

58.649和Super 7
  
   649和Super 7是加拿大两大彩票的名称,也就是台湾说的乐透,香港说的六合彩,总之是可以一夜暴富的梦。加上加拿大目前没有意外所得税,所以不像其他地方只要一次领走就要交掉20%以上的税,加拿大可以全额拿走,也许这样又增加了一些买气。649的写法实际是6/49也就是49个数字里选6个,Super 7是47个数字选7个,基本上Super 7出个小奖的概率要比649来的大,因为最少的5块钱都是3个数,但是大奖649就来的高了。两个奖的保底都是250万,如果没开出来就累计,这个累计是根据销售和出奖计算的,所以有时快有时慢,Super 7目前最大的Jackpot是3750万,649则到达过近5000万。而另一条规定就是如果累计奖金只有一人获得则会继续累积,故此一般的特大奖都是两到三人获得。两种彩票都是跨省博彩公司营运,这个公司算是各省自己的博彩公司组成的联合体或是垄断组织,负责全国的彩票销售,各个经销商可以从中奖中拿到提成,而各省公司都是政府企业,所以加拿大的博彩事业实际上除了某些个别赌场外,大部分包括彩票都是国有的。当然,虽然是国有,但是运营方面完全是企业化运营,所以虽然是国有但不是国营,效率还能保持。
  每张彩票或是说每个数字是2元钱,可以自己拿一张像是答题卡一样的纸片涂自己的号,然后放在机器里扫。负责零售的很少专卖店,多数是24小时商店、加油站,或是MALL里放个柜台,不然就是超市里的一块地方,一般也不只卖这些,还有很多种的即开型彩票可以选择。最近又有了扫码兑奖机,只要把条形码扫一下就可以显示中了多少钱,对于一下买了一堆的人来说可比一个个对号码要方便多了。如果买5注以上还有一个号码的随机奖励,这个6位数号码各省不同,中了就是固定10万元,算是额外惊喜。
  (现在Super7没有了,改为称作Max的彩票~)

 

59.宅男和ACG专卖店
  
  宅男来自于台湾对日文OTAKU的翻译,OTAKU本意是御宅族,也就是沉迷于ACG(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而与社会和主流人群隔绝的人的总称。这个词在日本带有一定的贬义,不过流传到华人世界就变得也还好,可能是文化有差异吧,慢慢的所有不喜欢户外活动的人都被称为宅了。于是衍生了宅男、宅女、宅在家等等词汇,意义也变成了中性,只是形容一种爱好或趋势。有句话说科技变得越方便人类就变得越懒惰,这也可以解释宅文化的兴起。尤其是新生代,几乎是从电视儿童转为电脑儿童,ACG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不光是亚洲文化圈,全世界都一样。老外的宅男宅女不但不比亚洲少,而且也不乏专业化趋势。
  首先是动画和漫画,日本大规模的文化侵略,或者更公平的说是完全成熟的动漫产业已经席卷全球,在加拿大的ACG专门店里到处都可以看见他们的身影。从原版包装的DVD BOX到各种流行的漫画,甚至带有收藏包装,而且还有英文版的Newtype之类杂志,要知道这些杂志可是连中文版都没有呢。电视里也经常播放日本动画,象经久不衰的龙珠和宠物小精灵、游戏王等等都是风靡一时,周边产品也是持续热卖,看来全天下的孩子都一样。
  这些ACG专门店的规模虽然有大有小,产品数量也有多有少,但是大的种类基本都一样。首先的原则是不插电,这类地方很少会贩售电脑游戏或是家用主机的游戏,基本以不插电为主,电子类的有诸如EB Games这样的专门店和Futureshop、Bestbuy这样的电子连锁店销售。那么老外OTAKU们钟情的专卖店都有什么呢?首先是桌上游戏和集换式卡牌游戏(CCG)。这两种都算是细水长流的商品,可以拉住稳定的客户群。桌上游戏(Board Game)在西方已经发展多年,从国人熟悉的大富翁(国内早期翻译强手棋,即Monopoly),到近年逐渐为人所知的杀人游戏和卡坦岛之类。而在西方,桌上游戏被分为很多种类,题材涵盖历史、文化、军事、经济、金融、政治、搞笑、家族聚会、朋友休闲等等多个方面和主题,难度从幼儿到爆脑的策略都有。多数桌游配件精美,讲求和人面对面的互动,在欧洲,尤其是德式桌游的发祥地德国,几乎所有家庭都拥有一定数量的桌游,一是可以将孩子从电脑上拉开,二是互动性有利于亲子间和家庭间的交流,三是广泛的题材和丰富的策略性也能更好的动脑,四是充分的娱乐性可以满足休闲时间对于不同等级娱乐放松的要求。总之琳琅满目的桌游是不可少的,而只有骨灰级玩家喜爱的战争类桌游也只有这些专卖店才能买到。而卡牌游戏从热销全球十几年,集换式卡牌游戏的始祖~万智牌(大陆译名,台湾翻译魔法风云会,Magic:the Gathering),到近年流行过的皮卡丘和游戏王,也是专门店必售的东西之一。万智牌由美国一位数学教授在1993年发明创作,此后成为最成功的此类产品,全球有专门的比赛机制,各种大赛总奖金高达百万,而其母公司被全球最大游戏玩具厂商孩之宝收购后也成为了主要盈利项目。这类游戏每年会推出系列产品,玩家扮演魔法师利用这些卡牌进行战斗,虽然也有网络版,但他更强调的是脑力活动和玩家间的互动,这一点与桌游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西方很多时候这两个人群是重叠的。而万智牌由于最出名,所以老外都会将其简称Magic,如果你说玩Magic,很少人会认为你说会变魔术,而多数会知道你是玩这个卡牌游戏。另外流行的还有集换式模型游戏,以战锤40000最为出名。这种游戏是桌游和CCG的合体,继承了桌游带有模型的直观性和版图的丰富性,而吸收了CCG的持续性和多变性。以战锤来说,每位玩家操纵一只魔法大军在战场上厮杀,从军队到战场都是模型,所以你如果在这种店看到有人提着两个巨大的塑料盒子走进来别以为是送货的,他多半是战锤40000的爱好者。另外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就是D&D即龙与地下城系列,作为RPG(角色扮演游戏)的鼻祖,所有喜爱电子游戏的人应该都听过他的大名。这个游戏是由地下城主也就是GM(Game Master)设定一个幻想的世界,并且操纵剧情发展和怪兽战斗,其他人组成一支冒险队,在这个虚构的世界里探险。由于具有巨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欧美风行数十年,就算如今电脑游戏横行也保有这大批忠实的粉丝。
  另外一项大头就是动画和漫画。欧美有自己的漫画体系,以超人、蝙蝠侠等等形成的美国英雄系列(DC漫画公司出品)和X-Men、蜘蛛人为首的马维尔系列(Marvel Comics又称惊奇漫画公司)分庭抗礼。这两个系列之庞大,没在这边的专卖店转过可能很难想像。不过看过之后你就不会惊讶为什么超人和蝙蝠侠系列历久不衰,而近年的蜘蛛人系列,X战警系列,绿巨人浩克,钢铁人等等每一部漫画改编的作品都大卖。这些确实都是欧美漫画畅销数十年的人物,有些可能是从上辈甚至上上辈就一直陪伴人们成长的漫画。不像日本漫画是先在杂志连载再出单行本,并且多以黑白为主。欧美漫画是每期会出一个夹杂着大量广告,正文大概只有十几、二十页的全彩本漫画,而一年或数年积累到一定数量才会出收藏本或简装合订本。除了这些,还有大量如史努比、加菲猫之类的休闲漫画和反映世态人情或是绘本小说之类的图册。而另一个大项就是日本漫画和动画。如上所述,日本动画的风潮早已席卷欧美,而近年来大批的翻译漫画也陆续出版。一般的大型书店如Chapter现在也都有日本漫画的专柜,一些相对小众的漫画动画也都翻译出版,可见文化的力量之大。
  最后就是可动人形、模型和衣服海报。可动人形以麦克法兰公司为首,最出名的要算Spawn系列(再生侠)。这类产品细节丰富,造型具有很强原创性,是介于模型和玩具之间的产物。多数是买回家当作装饰品。而诸如日本田宫公司生产的军事模型和万代公司生产的高达模型也在这类商店占有一席之地。除此之外的动漫角色或是游戏LOGO的模型和海报也是必有的项目。
  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直接交流日益减少,户外活动也越来越缺乏。例如一般都认为国外孩子比较爱运动,但现在这一想法要得到纠正,因为国外没有体育课,所以越来越多的孩子也在变成电脑儿童而缺乏户外运动,我曾经在一个专门探讨这类问题的课程上发现老外正在思考是否应该增设强制性的体育课,可见问题的严重性。OTAKU在西方也已成为一个趋势向上的潮流。

60.没有网络就活不下去的留学生活
  
  网络对于留学生有多重要?可以说没有它基本就会产生焦虑的状况。特别依赖网络的人是玩网游,泡论坛的人。这一部分已经有上瘾症状,不玩不回帖就会心里不舒服。当然大多数人不到这个程度,但是如今资讯和科技的发达也让网络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比如和家里聊天通话,虽然如今电话卡和固话的国际长途服务都很便宜,但是网络聊天可是免费的,只要MSN或是QQ就可以简单通话,加上摄像头还能看见人,所以很多学生和家里联系是靠网络。当然和国内同学、女友联络也多数是靠网络,没有网络单靠电话,算上时差会很不方便。另外在国外,上课分组做报告、项目,大家讨论,互相交流资料,这些也让网络必不可少。而且因为电话在国外算是比较私人的东西,多数开始都是交换EMAIL地址,没有EMAIL很多联络根本无法进行。还有写论文时找资料很多时候也要靠网络,虽然有图书馆,但是也已经电脑化管理,加上很多论文尤其是新闻报道和政府报告都是电子文档,需要上网搜寻和下载,一般图书馆不会有纸质存档。而孤身在外的留学生想要了解国内新闻也只有上网一途,甚至多数时候看国外新闻也是上网。
  以上都是正途,说到休闲网络就更重要了。电影、音乐、电视剧、综艺节目、动画等等都要靠下载来实现,虽然还是有人对于这些没有什么需求,多数会到朋友某“大盘商”电脑上直接拷贝下来,但是诸如上上自己喜欢的论坛,下载一些歌曲,基本网络服务还是必不可少的。这边的网络都是包月,多是ADSL上网。我所在的地方,计费方式就不同。一家公司是按流量计算,它提供的基础服务网速就很快,但是每月下载不能超过70G,也就是说下下音乐查查邮箱,逛逛论坛的基础服务还可以,想要下载电影电视剧就会爆掉流量。一旦流量爆掉超过限度,第一次公司会警告,接下来就会自动限速,网络变得奇慢无比。另一家公司是按网速也就是带宽收费,最基础服务的带宽很窄,速度比较慢,但是不限流量。所以可以慢慢的下载电影、游戏。而升级后也能达到相对高的速度,只是要多花钱。一般网络的基础服务都是30元左右,升级后会到45元,这也是一般学生会用到的最贵服务了。而我所在的省近几年建立了全省的无线网络,走到哪里都可以上网,只是速度比较慢。而在学校图书馆和某些咖啡店之类的地方还会提供无线或是WI-FI的高速网络,于是有些想省钱的学生就会把电脑搬到学校去下载电影等大部头的东西。

 

61.老外的休闲:去酒吧
  
  国人的休闲活动主要是电影和KTV,还有国粹麻将,那么老外没有KTV和麻将这两大支柱,平时生活如何打发呢?答案是,喝酒。老外和亚洲人不太一样,我们是把酒和饭放在一起,多喝酒少吃菜,以饭佐酒,很多时候喝酒比吃饭重要。老外虽然吃饭时也会喝酒,但多数是为了配合菜品喝一点红酒或干白,而具体的喝酒则是要到专门的地方找专门的时间喝。如果你在国外生活,老外最常约的下班后的休闲活动就是去喝一杯,日本人也有些感染这种习惯。
  老外所谓喝一杯主要是两种地方,酒吧或夜店。酒吧是纯粹的喝酒,多数时候会配合吃点小吃,例如炸鸡翅,炸洋葱之类的,也能填下肚子。这类大众酒吧多数会有台球桌或是电视转播球赛,所以每逢比赛日生意特别好。到这里来的人什么年龄段都有,多数是朋友聚会,饮料以啤酒为主。一般的家庭餐馆有时也会有吧台,并且提供类似酒吧的服务,吃过饭后就可以专心喝酒了。而夜店则是年轻人去找刺激的地方,男生为了看MM,女生为了疯,总之这类场所一般都有DJ播放现场音乐,灯光昏暗,音乐震耳欲聋,有专门舞池给人跳舞。这类地方一般喝调酒,或是掺冰烈酒,由于主要业务不是喝酒而是享受气氛,而且在震耳的音乐中也听不清楚对方说什么,所以并不是聊天的好去处,而是追求年轻刺激的场所。有的夜店气氛比较缓和,就会变成拼酒和大声喧哗,胡闹开玩笑的地方。
  总之,洋人对于这种场所的喜爱已经到了与国人唱KTV或打麻将相当的程度,每次有人提议去干什么,得出的结论一定是喝一杯,而有人说换个地方多数也只是换一家店而已。基本上纵欲是国外年轻人生活的重要部分,酒吧既能麻痹神经又能找到刺激,消费也比赌场来的便宜,有机会还能有艳遇,于是就成了休闲活动的第一选择。

62.大学里各个年龄段的学生
  
  不像中国人一般都会按部就班的上学,18岁进大学,22岁毕业,重读一年的话也不过23岁,再念两年研究生或是硕博连读,总之,一切的人生走向都是有时间表的,如果违反了时间表,自己就会觉得被他人赶超,在社会竞争中落后。洋人完全不同。进到大学你就会发现,国外大学里什么年龄段的学生都有。不止一次我把同学误认为老师,因为对方穿戴齐整,满头白发。这与老外的社会意识有关。国外并不把学习当作第一要务,最习惯的思维是学习是为了找好工作,如果能有了好工作就不需要学习。基于这种考虑,技术学院、职业专科学校等等培养技术工人或是专业技能的学校受到很高欢迎,有些学校的录取条件比大学还高。这些学校的好处是不用支付高昂的大学四年学费,而一般只上1-2年的项目就可以拿到认证证书,虽然不是学位,但是可以为你更容易的找到工作。大学更多的是培养自身素质和思维而不是技能,不止一个老师说,如果单单为了工作,那还不如去念技术学院,出来后的起始工资甚至会高出本科毕业很多。比如汽车维修或是农业机械,甚至电脑绘图专业也不比计算机学士待遇差。还有很多家境不好的老外,尤其是原住民家庭孩子很多,需要尽早独立,更是一毕业就迫不及待的摆脱学校束缚去工作。加拿大一般职业收入水平差距没有非常悬殊,一个公共汽车司机和一个合同教师的工资也相差不大,所以一般这些穷人家的孩子也就认命的去找一份简单工作了。
  主要造成大学年龄分化的有两个原因,第一是钱。除了一些家境优渥的人之外,很多老外都没有学费来源。对于一些中产家庭,不是家长不给,而是2-3个孩子不可能都负担的了,老外又不喜欢存钱,除了有理财观念的家庭设了教育基金,一般家庭就只好望学兴叹。一边缴着房子、汽车贷款一边享受自己的生活,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没钱付孩子学费了。而学费很多时候也超出一般家庭的能力范围,比如某长辈的孩子考上了美国常青藤系列学校之一,这个长辈是绝对的中产阶级,家庭在我们的标准来看可以算是富裕了,但是他只能对孩子说,这学费家里实在负担不起。他说作为华人家长我是砸锅卖铁也想让你上这个好学校,但是问题是砸锅卖铁也不够啊。一年学费当时要5万美金,彼时加元还不强劲,大概核算是7万加币,确实很难负担。而加拿大大学相对便宜很多,洋人的学费又只有国际学生的一半甚至1/3,但仍然对于没有收入的学生来说很难负担。所以国内总是愿意把老外自己付学费当作自立的表现,其实殊不知是因为没钱,不光他们没有,他们家里也没有,要是有钱他也不愿意这样。解决的办法有几种,第一是借,找家里或者找银行。有的时候家里有钱,但是是父母的养老金或是应急基金,所以很多孩子会借这些钱上学,等工作了再还,好处是没有利息,而且偿还年限规定的也不那么死,只是有些家长不信任孩子或是有点自私,不见得会愿意借。另外就是找银行借,也就是助学贷款,这是银行最喜欢的投资项目之一,风险低回报高,有些大学在入学登记处旁边就是银行的代理人帮助做助学贷款。但是这些贷款一般利息很高,大多数人不愿意好不容易走向社会却要背负着巨大的债务,起码5、6年都要为银行拼死拼活的工作,所以很多人宁愿先找工作,在高强度或是消耗性的职业中突击挣上几年钱然后再安心回来上大学。或者是半工半读,挣上学费就上学,没钱了就打工,这样拖拖拉拉好几年,甚至有人这样十几年,才能拿到学位。
  第二种情况是个人考虑。有些人本来就没打算上大学,工作找的也还不错,但是过了几年发现自己那点东西不够用了,于是抱着深造的心态回大学读书。还有一些人是找工作有需要,比如一些金融课程或是管理课程,需要回到大学上几门课或者拿一个认证证书。另外,有些人是提职,但是学历不够,远在国内有党校负责解决这一问题,而国外就只有回大学念书。而研究生就更少人会直接念,比如我读的公共管理研究生,年轻一些的只有我和几个中国人,其他老外几乎都是3、40甚至5、60岁的,来自各个不同的政府机构或是民间团体。还有人是律师、医生,总之目的都各有不同,经历也不一样。由此种种导致大学中什么年龄段的人都有,在课堂讨论时,年轻同学不敢忤逆老师,年长的同学却会针锋相对,也很有意思。

 

63.贵得要死的教科书
  
  国外大学无论学费多少钱都是不包括教科书的,学费就是上课的费用,教科书要另买。由于教科书是由本堂课的教授自己决定用什么书,所以不光不同课之间所费差别巨大,就连同样的课不同老师之间也有差别。由于每个老师每节课用的教材都不同,故此形成了一个极大的市场,由于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加引号是为了说明另一个目的很有可能是为了维持学术界或是学校的经济利益),这些书都由学校的附属书店销售而且定价贵的要死。
  究竟有多贵呢?比如精算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的教材,虽然是硬皮包装但不过160页的16开,无论如何只能称作小册子,但定价却高达170元加币,大约人民币1100元。这不是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书本身就是个黄金屋了,上此专业的同学都说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一字值千金。当然,这还是好的,因为虽然书很贵但是不经常再版,所以旧书还可以转卖给别人。而理科中的教科书经常再版造成了大量的钱花费在教科书上回不来。比如说数学书,虽然教授们喜欢的大概就是那两三本,不过这些热销的教材每两年是一定会再版,而数学、统计这些课主要要求例题和练习,再版会把这些都改掉,所以每本100多加币的教材就只好束之高阁了。当然,很多时候老师会体谅这种情况,贴心的写下新版和上一版的不同题目和页数,但也只有刚换教材的那一学期,过后就只有买新版教材了。
  理科是这种情况,你以为文科没有再版的问题会好一点?其实文科教材也会再版,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政治的定义也须臾不会改变,地球更不会因为再版就多出一块大陆来,所以再版对于文科影响不大。但这并不代表着安全,老师的不同个性和喜好造成文科教材甚至比理科花费还大。有的基础课如历史、地理,教材就是全彩的一大厚本,虽然看着很华丽,但是价格一般也很华丽,要100多块。而语言类教材大概只有80、90元,但是还要单买一本练习册,又要70元。这些都是基础课程,二年级以上的课程就不需要这些介绍性的教材而有了专攻方向,此时老师的因素就开始体现了。有的课虽然每本教材都不贵,大概20、30元,但是一门课要用4、5本书,比如上政治思想课时,就买了柏拉图《理想国》、洛克《政府论》、尼采《超越善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托克维尔《美国的民主》、托马斯阿奎那《论法律、道德和政治》、米尔《自由论》和亚里士多德《政治论》一堆书,其中《美国民主》是双卷本,马恩选集也很厚,其他虽然都还好,而且因为都是经典著作所以标价也不贵,但是这么多本加起来也超过了200元。当然不是每门课都这么疯狂,但是一般来说文科教材都要不止一本,所以虽然单价便宜但是总数却没变。上英语100也就是英语文学的基础课时需要买的教材有短篇小说集、诗集还有英文写作教材,而这些教材是只有我这个教授用,其他的教授有的喜欢莎士比亚,有的选用非洲文学,有的专情于19世纪诗歌,有的是女权运动支持者,所以选的都是女性文学作品,甚至一些高号的大三、大四课程,有的老师选爱丽丝梦游仙境之类的儿童作品,可见在文科里主观因素和老师的随意性是很大的。很多老师自己有出书或是同事出书,很多时候也拿来当教材,而且多数表明很重要,不买还不行。比如一个印度老师写的联合国概论,无名出版社出的很像是国内自费出版的专门学术书籍,但还是拿来当我们国际政治课的教材,结果整个一学期也没有用到。而另一个医疗系统与政治的课,老师则选了他和另外一位老师合编的三卷本套书,不过这次还好,课程的演讲就要求选用书中的文章,所以还不算浪费。这种时候就不免会怀疑老师是为了增加版税而选的教材了。
  如果四年大学要求的教科书全部购买,堆满屋子不说,这笔开销也是很巨大的,所以一般在上过1、2个学期之后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教材也就会变成选择性的购买。比如理科的教材,一般来说老师会在图书馆放上一本以备不时之需,于是可以到图书馆借出来,虽然限定两小时归还,但也足够把例题和作业复印下来了。而文科的一些经典教材比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或是政治思想类的书籍都可以找到中文版,不怕麻烦的话还是可以省下很多钱。而最主要的是,很快地你就会发现这些教材有的根本没用,有的老师只是为了应景而列。而这些教材更像选读书籍,老师上课完全不按着教材讲,基本是自由发挥。有一些课的笔记很全,或者老师会用完整的Powerpoint展示讲课内容,这些时候教材也没什么用。更多的时候是一堆教材一学期3个月根本不可能看完,因为一门课就有好几本,而这一学期会上4、5门课,所以只要有选择性的买会用到的就行了。另外一大法宝就是复印,很多人一进大学就为了省钱全本的复印教材,这个严格来说是违法的,但是多半大家也就睁一眼闭一眼,拿去复印店或是服务中心让人印就不可能了,所以要自己动手一页一页的印,一般要干一下午才能印完,而复印费大概也要一少半的价钱,不过还是有很多人乐此不疲。再有就是买旧书。这里面也有门道,一般大学的书店会收旧书,但收购价格便宜得要死,你花100元买的教材如果下学期还有老师用,那么还能卖个40元,如果本校没有,对不起只能给你不到30元了,要是哪里都没用则书店就不会回购了。而一本十几元的书就算有人用也顶多给你个3、5块钱。可是这些旧书回到了书店就会重新贴上个标签,然后以八折出售。最后还是书店赚最多。另一个去处就是学生会组织的旧书市场,每学期开学时会开放一周,你把自己的旧书标上想卖的价钱拿去登记,卖掉了交给学生会10%的佣金,卖不掉你再拿回来,这时候去挑书就会发现同一本教材有人卖40元有人卖60元,各不相同。而最后也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自己写一张广告把你要卖的或是想买的书列出来,贴到学校广告栏去看有没有人回覆你,这是最简单而且很多时候也最有效的办法。

64.ESL的生活
  
   ESL 是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简称,是专门学习英语的语言学校。不像雅思、托福的培训班是专为应付语言考试而设,ESL更多的是培养语言能力。所以不同的目的会有不同的ESL,有的社区也有ESL帮助非英语移民,而温哥华之类的地方也遍地是ESL学校,类似于英语补习班,而大学的ESL 是最正规也是最有用的。我们大学的ESL就规定,只要通过了050也就是最高的ESL等级就可以直接进大学。ESL依照程度一般分为010~050五个等级,与雅思相似,学习考试包括全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而与应付考试最后就搏那一张试卷不同,ESL是一个类似大学课程的教学过程,有期中、期末和平时成绩,并且有主课、选修课在一起。一般来说,主课,就是听说读写全都学,占75%的成绩,选修A课一般是强调练习口语或写作,不用进大学的可以选口语,需要进大学的则必须选写作,占25%的成绩,而选修B课和C课则是根据兴趣选择,有演讲、词汇等项目,不占成绩,但是不能逃课,只要都去了就能过。由此可见,主课的老师基本掌握着生杀大权。
  一般来说,考试分为听说读写四项,随着等级不同,难度也会有所增加。听力开始可能是一段对话听几遍,然后回答问题,到了050就是看一段电视节目,就看一遍,然后发下来题目做,这一项一般来说是最难的。说是ESL最优秀的训练部分,由于在大学里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演讲的机会,ESL提供了非常完善的训练,从最开始可能随意的2分钟演讲,到最后15分钟演讲不能看稿,背稿也不提倡,更多的是训练真正“讲”的能力。如果认真的学习这一技巧,不光在以后的演讲中大有裨益,对于与人沟通等方面也是大有好处。而读就是国人喜欢的部分了,类似于托福考试,都是一篇主题不定的专业文章,读后要回答问题,只是题量会从最开始的2篇增加到最后的5篇,而时间是一样的。写就是写一段短文,最开始是写一个段落就可以,类似高考英语,而最后是要写几个段落加上一篇大的文章。学校的习惯是一开始的期中考试搞得很难,由于60分及格,所以会有很多学生期中不及格,但这也多是下马威,只要在50分以上基本还是很有希望的,因为期末倒会比期中容易一些。如果只有30分,老师就会找你谈话了,无外乎是要你努力云云,但是过不去的人就是过不去。很多人把过不去归结为老师的因素,确实有很多老师是出了名的杀手,比如我曾经上过的一名主课老师,一个15人的班他曾经当(就是Fail,失败,没过)了13人。从而打破了另一位老师创造的14人班当10人的记录。但这也不一定,比如那位创造记录的老师教了我最难也是最容易当的050,一般来说3、5个人不过都很正常,但我们那个班最后全数通过,可见老师因素有时候只是借口而已。
  因为直接上课、通过了就可以进大学,有些人会以为ESL比一般雅思、托福容易,这是完全的误解。有些人从040就开始不断的当,040读了4期也就是一年的大有人在,就更不说再高的050了。而有的人020都通过不了,某君重读了020四遍才升到030。而更有甚者,上来的摸底考试不知怎么考的,被分到只有完全不会英语,基本只认得26个字母才会去的010,结果居然还当了。可是下学期因为除了他没有人在010,所以这个级取消,他幸运的升到了020,见到此君时居然看他还很得意。一般基础较差的都会分到020,基础较好的到030,国内四六级考得好平时又去去英语角的也许有机会到040,基本上来了就能沟通什么都听的懂说的出来的才可能到050,而直接通过进大学只有英语是母语但不是第一语言的才能办到。一期ESL一般是10周,一年4期,从020开始读,中间不当的话一年正好进大学。这10周时间每周5天都有课,加上考试会很繁忙,而且040开始作业、演讲都会增加。比如040、050都有的读报时间,就是要求你读一篇报纸的文章,查生词、找语法、提问题,最后带着小组组员做,这个作业对于学语言的学生算是十分耗时耗力,而再加上演讲、写作、语法、单词的练习,还有不断的随堂考试,可说绝不是混时间的地方。
   而ESL 的效果并不是你今天就会突然觉得比昨天强,而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一天你回头看,会深深感叹自己的进步,这不是你今天比昨天多背了50个单词之类的事,而是今天你说出这个单词时已经忘了之前你是不会说的。ESL的020和030可以归为一类,这段时间是熟悉语言的过程,教学中有很强的互动和各种游戏,同学们也被允许在课余时间以自己的母语沟通,因为这个阶段大家语言太烂,说英语谁也不懂谁。而040是一个分界线,040和050是专业的部分了,一般移民也就是生活只要求040水平,而050是专为大学也就是学术水平设计。030与040之间有巨大差距,你会感觉突然从轻松欢乐的生活气氛中到了紧张、严峻的学习气氛里。从这一阶段就没有了游戏,而开始接触报纸、电视等原版文章,强化训练语言,课余时间也不允许再说母语,而要求全部说英文。这一突如其来的改变也是很多人卡在040的原因。当然这也是因为大学附设的ESL是进入大学的许可,所以很负责任,不够水平的不能通过,而温哥华等地交了钱就拿结业证,考试稀松,同学无时无刻不在说中文,最后毕业也还是进不了大学的ESL不在此列。
   ESL的另一个好处是学生来自世界各地,而不会像一般的语言班局限于中国人。这个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提前熟悉各国人说英语的口音,因为大学里的教授有些人口音极重,不熟悉的会完全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一般中国人可以很快习惯日本、韩国口音,日本口音的问题就是他们的片假名外来语总是与真正的英语混合,所以很多单词说成了和式英语,还有很多音发不出来。韩国人发音甚至更严重,很少见到没有重口音的韩国人。而西班牙语国家就是南美之类地方的人说英语也和西班牙语一样快,听着很容易恍惚她到底在说哪种语言。而法语口音则会带上法语习惯,吃掉辅音,只是很快的发出原音,绝对的让人不明所以。

 

65.Luther College和Campaign College
  
  说说老外的信仰。加拿大信教人口很多,虽然宣称是多元文化,但其实大部分还是信基督教。这里说的基督教并不是国人一般所称之基督教,国人一般将新教称为基督教,但其实基督教是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基督教支派的总称。无论如何,只要看看马路上林立的各种教堂和名目繁多的各个教派就不难理解教会的势力实际仍然很大。以至于宪法中要特别规定政教分离,教会不能干预政治,人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当然这是1982年的新宪法才加上去的,1867年的老宪法里并没有这个条目。那就是说当时是政教合一?当然不是,但是彼时宗教影响确实更大。试举一例。很多人奇怪老外为什么星期日反倒商场休息,按说放假正是购物的大好时机,可是商店最多开上小半天,一般中午开门,下午五点就打烊,虽然各类店有所不同,但洋人的商店多是如此。其实这是有来由的,并且和宗教联系很大。星期天又叫礼拜天,顾名思义是做礼拜的日子,也就是上教堂的日子。为了确保大家都好好的上教堂就不能让大家有别的事干,比如出外购物,实在对上帝不敬。于是在1906年加拿大联邦议会通过了一部名为主日法案(the Lord’s Day Act),强制人民在周日要休息或是去教堂,并且限制一切商业活动,这类法律在美国也大量存在,称为蓝色法案(Blue Law)。总之,在主日法案之下,周日任何商店都不可以销售商品,也就是大家都要关门。在20世纪初,也就是加拿大独立40年的时候,这个法案一点不奇怪,也没什么人有异议,反而会觉得天经地义,早就看着镇子上财迷的酒铺老板不顺眼,周日居然不仅不上教堂还卖酒毒害人们,谢天谢地总算有法律治他了。但是过了50年,社会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世纪的后半段里,宗教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重心,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思想和意识形态,于是这一法案开始与主流意识背道而驰。但由于是正式法律,虽然有过几次反抗的尝试,但都以失败作结,直到1982年。1982年的权利与自由法案(Charter of Rights and Freedoms)也就是新宪法,规定了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于是就在宪法通过的1982年,卡尔加里一家药店在周日悍然开门卖货,公开挑战法律。很快这家药店被起诉,随之成为一件宪法案,上诉到最高法院,事关主日法案违宪。经过将近3年的审理,这件代号R. v. Big M Drug Mart Ltd., [1985] 1 S.C.R. 295的案件最终判定主日法案违宪,应该取消。当然真正的判决要复杂得多,记得上课时读到判决书的节略都长达40页。总之这是第一个关于新宪法的宪法案也是正式让周日商店可以营业的判决。但是,实际各省执行起来还是要顾虑到宗教的势力,于是多数都规定周日只有下午营业半天,而上午留给教堂做礼拜。
  这里说一点基督教各教派的不同。东正教又叫正教,是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的遗物,信徒遍布斯拉夫世界,大牧首地位与天主教教皇相当,受伊斯兰文化影响颇深,与天主教分庭抗礼达几个世纪,但是由于共产政权在俄国和东欧的崛起,于20世纪后半段有些式微,如今又开始恢复。总之,这是斯拉夫民族和希腊等东地中海国家的支派,多是这部分移民才信奉,所以一般的正教势力都集中在俄罗斯、乌克兰、希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之类的移民社团内,不算加拿大基督教的主流势力。而两大分支天主教和新教是洋人基督徒的主流。天主教以奢华、繁复出名,每个城市都起码有一座华丽的天主教堂,多为哥特式尖顶建筑,里面布置精美,赶上重要庆典还能看见衣着华丽的主教或神父带着大批跟班主持仪式,天主教以这些令人仰慕的华丽和繁文缛节来吸引教徒。而新教,又称抗罗宗,也就是抵抗罗马即天主教教廷所在(虽然现在分出来叫梵蒂冈了)。这是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产物,其后发展出各种教派,但凡是不归入天主教与东正教的统称新教,所以英国国教圣公会虽然是亨利八世为了离婚而搞出的东西,和天主教实在大同小异但也归为新教。新教崇尚简单、质朴,认为只有这样才叫信仰,天主教太世俗了。而最大的支派即为马丁路德建立的路德派,一般教堂不大,而且装修简单,没有耶稣受难的十字架和雕像,因为路德派提倡不崇拜偶像,直接拜上帝,所以只有一个十字架做装饰,牧师也不像神父一样发圣餐,而是大家一起吃自己带的东西。这不光是大街小巷的教堂的主要差异,就连培养未来教徒加教职人员的神学院也有此差异。
   我们大学里面就有两座神学院,Luther College和Campaign College,Luther College就是路德学院,也就是新教的神学院,礼拜堂内只有一个钢琴和偶尔穿上黑衣的牧师,而Campaign College则是天主教神学院,进门就到处有装饰和标语,礼拜堂装修的也比较豪华,神父也没有牧师那么寒酸,一般都穿着漂亮的长袍,赶上弥撒或是大活动还有典礼专用服装。这两所神学院在同一个建筑物里并且相连,中间是通着的,我们有时也会去这里上课,因为他们很多时候的课程是和大学共设的,所以对于学生其实更像是两座教学楼而已,不过由于教派不同,哪怕是这两个内部的结构和装修都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也可以算是加拿大宗教既严肃又轻松的一面吧,起码加拿大的普遍社会意识并不如美国那么保守,宗教也不再那么强大了。
66.摩门教的传教者
  
  摩门教的大名对于宗教或是国外社会有所了解的人都应该有所耳闻,这个教众无比亲切但对于一般人来说更多认为是邪教的教派,是近几十年在北美发展最快的宗教之一。说他是邪教,首先是因为虽然摩门教的圣典中包括圣经,但还有一本声称是他的创始人约瑟夫•史密斯收到神谕,拿到了写在金叶子上的经书,也就是后来的摩门经或者叫金叶子书,当然这本书并不存在,因为是约瑟夫口述记录的他自己声称的梦境,故此比之我国古代传说从鱼肚子里挖出来的石头还不如。而圣经的教义也经过和他自己的经书与目的进行附和、曲解,最终形成了自己稀奇古怪的教义而于19世纪初在美国建立。天主教会和其他的基督教会当然不会承认这种东西,但仅凭这一点也还不会成为大家反感的对象,因为新教也是直到约翰•保罗二世才被承认为基督教的,所以这样太主观。摩门教的问题在于他早期的教义和活动,以及近期几乎和非法传销一样拉人入教的行为,以及教义和组织上对人身以及精神上的控制和洗脑。
  最早知道摩门教是来自《福尔摩斯探案集》,《恐怖谷》中的犹他之花讲述的就是由摩门教第二代教主杨百瀚带领教徒移民到犹他州首府盐湖城的事件,而从那时小说里就已经在透露摩门教的人身控制以及精神枷锁了。在以家庭为观念的幌子下,摩门教鼓吹一夫多妻制,首任教主约瑟夫有34个老婆,而接任的杨百瀚更露脸,不完全统计有55位妻子。而打着救济贫穷消除贪欲的旗号,摩门教要求信徒大规模的捐款,根据美国早期对于摩门教的审判记录,这笔钱多数都入了教主大人的腰包。而本着信我得救,不信就等着瞧的教义,强行拉人入教,而入教之后就会开始洗脑,万一你清醒过来想脱离教会,困难重重不说,其他服从的教众也会把你当敌人恨之入骨。因为这样,美国很早就宣布摩门教为非法并予以取缔,创始人约瑟夫则死于枪战。但摩门教终究是活了下来,主要还是由于战争和西部拓荒的结果所致,盐湖城逐渐成为摩门教的大本营,如今盐湖城有超过半数的居民是摩门教教众,而在取得合法资格后,摩门教也渗入政界,如今美国国会有十几位议员就是摩门教众。当然,如今的摩门教已经不能实行一夫多妻了,但是在其大本营盐湖城,研究学者认为一夫多妻仍然盛行,只是法律文件上没有漏洞,而且由于盐湖城几乎是摩门的天下,连记者采访和拍摄纪录片都举步维艰,更何况是调查取证。而靠着教徒的捐款或者缴纳的捐款,摩门教建起的雄伟的圣堂,他不管自己的圣堂叫教堂(Church)而是叫庙(Temple),或者翻译圣堂。这些圣堂都是规模宏伟,尤以盐湖城的本堂为最,自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再也没有如此之大的宗教建筑,可见摩门教聚敛财富之多。
  而他最恐怖的还是拉人入教的手法。走在北美,经常能看到无论天气如何炎热也是西服革履一丝不苟的人,一般是两人一组,多是男性,穿着一模一样,不经意的人会以为是公司发的西服,脸上永远带着亲切又虚假的笑容。但是见多了你就能认出这其实是摩门教的传教者,双胞胎一样行动的两个人,一样的衣服,夏天西装,冬天长风衣,如同制服一样,脸上永远显得很亲切,或者说没有感情。如果你与他们别说交谈,只是对上眼,他们就会立刻走来与你说话,而你只要客气的回答一下一般的问候语,你就很难再脱身了。朋友X君一次在路上,规避二人传教组未果,开始说话,当然这些人也知道摩门的名声不是太好,于是多会自称是基督教或者更常见的使用它官方名称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的简称耶稣基督来代替,但只要拿到宣传品就会发现上面写的就是摩门。这位朋友在聊了10分钟后发现对方只是不厌其烦的要让他去教会坐坐,参加活动,可是他对宗教没什么兴趣,于是想客气的婉拒,谁知对方不依不饶,最后朋友只得说赶不上公车,约会要迟到了,谁知就是这样,那两个人竟然拉住他的手臂不让他走,这下X君可领教厉害了,于是甩开胳膊落荒而逃。另一位友人W君,虽然来加多年但是对此完全没有概念,终于有一天被他遇上了传教小组,于是喜欢交流的他就饶有兴致的去了讲座,还很兴奋的给我展示他拿到的摩门经,于是我很悲痛的告诉他,你上了贼船了。他开始还半信半疑,但是一周之内就完全相信了。摩门教的教士开始不断给他打电话,让他参加活动,一次他说下午有小组要讨论期末演讲的内容,结果那个教士告诉他,你干脆去告诉小组的人讨论取消,然后把他们都拉来教会听布道,W君深感匪夷所思,怎么会有人提出这么不切实际又疯狂的想法?但是在宗教的狂热分子看来这似乎是天经地义。最后W君屏蔽掉对方的电话才逃过一劫。而我另外的朋友甚至还有因为不小心透露了自家地址最后无奈搬家以躲避追踪骚扰的例子。这些传教者,都是狂热分子,很多都是美国总堂直接派遣出来的骨干,专门在各地传教。而我由于深知这点,遇上他们一概避开,就算他们主动搭话,也以不会说英语而躲闪。但是最近一次,他居然问我会不会说中文,让我冒出一身冷汗,赶紧不回答逃开。而不仅是专业传教者,某次在超市遇到的信徒也很恐怖。一次在超市中国食物区和几个朋友买东西,一个40多岁的老外妇女问我们米饼是不是米做的,朋友好心回答是,不想这个老外就拉住我们不让我们走了。她开始问我们从哪里来,来干什么,接着就开始问我们听没听过耶稣基督,我一看不好就赶快说没有,而朋友不明就里的还鄙视我一下,仿佛炫耀似的说他当然知道,于是我是有苦说不出。果不其然,这下老外更来精神了,干脆让我们围成一圈手拉手,而她就在超市的食品区开始祈祷了起来,内容从她买东西开始讲一直到遇到我们,我们是谁,半道还停下来问我们每个人的名字,总共大约持续了40分钟,又絮絮叨叨半天我们才终于脱身。后来在我讲解了关于摩门教的一般知识后,自作聪明的友人才懂得如何识别和回避该类分子了。

67.耶和华见证人的传教者和《守望台》杂志
  
  除了摩门教之外,还有另一个著名邪教不得不提,那就是耶和华见证人。之所以说摩门是近年来北美发展最快的宗教之一,是因为之二就是耶和华见证人。摩门教以辉煌的圣堂而闻名,耶和华见证人则是以庞大的出版印刷系统闻名于世。如果到已经移民,自己有房子的中国人家里去转转,经常会发现一本叫《守望台》的杂志,而老外家里有时也会看到其英文版《The Watchtower》,而最近就是在等公车时,也不断有学生打扮的人拿着貌似杂志的东西上来搭话,开口问要不要一本杂志在等车无聊时看看,只一撇便发现所谓杂志是《Awake!》也就是中文的《警醒!》,即耶和华见证人的另一份拳头产品,前者是纯宗教式杂志,后者更有欺骗性,是打着一般杂志的外表为幌子,最后都会把主题引回到宗教上去,这两份杂志在全世界以近百种语言发行,都超过了3500万份,耶和华见证人的出版实力可见一斑。而这些杂志最恐怖的是全部免费,《守望台》甚至是半月刊,如果再加上另一项大头就是圣经,这就是一笔庞大的印刷品数量了。他自己印制的圣经叫做《圣经新世纪版》,当然内容根据他自己的教义做了一些细微的改动,对于信仰者来说这是大不敬之事,对于我们倒也还好。而如今正统基督教传教的人,如果你没有去教堂上课而只是路过他们的摊位或是有点兴趣,大概只能拿到薄薄的一本福音小册子,可是耶和华见证人却会十分大方的送你一部印刷精美的圣经,而且是自选语言,甚至还有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可选,你要是想学英语,再拿一本英文版都可以,所以刚来的学生家里如果有圣经,那么十有八九是遇到了耶和华见证人的传教者。如同摩门的传教方式一样,最有邪教气味的也是耶和华见证人的传教方式。两者的共同点是都属于强拉硬拽的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传销式传教,不同之处是摩门教上街拉人,而耶和华见证人是直接敲你家门,也就是说在国外住在家里外边都不“安全”,随时会有宗教狂热分子找到你。
  耶和华见证人的传教者也是很友善,但不会穿统一的服装,多数会跟你说他有一些经验想和你分享。如果你是独栋的房子,那肯定是要被按门铃的,而像我住公寓,外面有大门按说他进不来,但是他会在周围徘徊,等到有人出来,他就会进去,然后挨家挨户敲门。我一般对于这些懒得搭理的人都装作不会说英文而让他们无计可施,可是恐怖的耶和华见证人除了问你会不会说中文之后又问会不会说日语,我心说,居然比摩门教还狠。而某长辈的朋友遇到的更离谱,第一位传教者来时,这位朋友告诉他自己信佛教不信基督教,而这位传教的开始解说他们与基督教的不同和为什么不要信佛教,可是赶上这位朋友也很有头脑,经过1个多小时的辩论,传教者无法说服就走了。结果第二天,这位传教的拿来了整套的传教录音带和便携式录音机,就在门口开始引经据典起来,只是还是未奏效。第三次,这位传教的把他自己的师傅请了出来,师徒一起夹攻,最后这位朋友只得收下了他们的杂志了事。

68.牧师和传销一样的定额及拉人入教
  
  一般的天主教主要是靠家庭传统和社区活动吸引教徒,而新教则会更积极的发展下线,虽然不会如摩门和耶和华见证人那么离谱,但是方式有时也有些相似。比如,劝说了某长辈加入教会并且受洗的路德派华人教堂的H牧师就是如此。初来乍到的华人新移民未免都有对环境的不熟悉和很强的孤独感,于是教会就有了发挥空间。靠着介绍和举办餐会等活动让这些新移民进入教堂,然后就会以帮你找工作为名拴住你,而这些教会手里都会有那么10来份工作的机会,当然都是劳动性工作,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已是可遇不可求的了,等到你干了6个月,教会也加入了,就会把你解雇再拿这个工作去吊其他人,我们这里当然没那么阴险,但是以归属感和互助为诱饵还是有很多人因此入教。加拿大的神职人员可以免除个人所得税,所以这位H牧师的主要工作就是炒股,而且大发其财。当然,每年上级教会会给她若干指标,也就是发展的下线人数,不会很多,一般有两个人能受洗就算完成任务了。于是其另外的工作就是给可能的“客户”打电话,约时间去讲经,主持周日的教会活动,策动下线再去发展新人。总之这套网络和传销也并无二致,激励办法甚至也相似,加上免税的诱惑和没那么严格的清规戒律,有时候真的有些怀疑学神学的动机是否纯正。

69.加拿大的庙
  
  有亚洲人就有佛教徒,有佛教徒就有庙。最早在加拿大看到庙是在温哥华。温哥华不愧是华人扎堆的地方,某日因为坐公车下错了一站而在陌生的地区游荡时,忽然发现一座建筑物的门口放了一尊大肚弥勒,仔细一看,这座并不出奇的建筑牌子上写着“天恩弥勒佛院”,算是中西结合的标题吧。如果不是门前的这尊塑像,还真看不出这里与一般的商业建筑有任何不同。而往前走了没多远就看见另一座庙,有了前面的经验,这次留意了一下,不然也是极容易错过。这个庙的名字记不住了,不过可以看到是有院子的,可能上一处比较重修行,这一处比较重参拜,所以气氛上仿佛有些庙宇的感觉,但仍是平常的很的建筑,如果不多加留意是完全看不出来的。
  我所在的城市也有庙,这还是某朋友告诉我的。我虽然不信宗教,但每次还是与他们愿意拜佛的人去看看,我是只看不拜,而多数友人是只拜不看。大概是对于宗教研究的比较多,我看佛学不拜佛教也许就是此理,对于其他宗教也基本是这个态度。以我的眼光看,这个小庙建的很不错。外表仍是没什么出奇,在一个不太喧闹的街边,一座不大不小的房子,不过正门并不对着大路,而是对着一条侧面小道,所以不绕一下是看不到庙的正面的。而这个庙只有正面才比较有气氛,中国飞檐式的装饰,陪着有些寺庙气氛的大门,由于这座庙是越南人开办,所以匾额上除了中文还有越南的拼音文字。而大门一般是不开的,进去都走后门。这座寺庙只有周日对一般信徒开放,中午还会提供免费的素斋,但大多数人就是来烧香磕头。每隔一段时间还会有讲经,当然是用越南话讲,怎么听都觉得像是粤语和闽南话的合体,遇到这种时候就要无聊的等着,因为朋友基本是不上香不罢休的。地下室是饭厅,也就是吃斋饭的地方,二楼是佛堂,一进门的楼梯就有红地毯,故此进门就脱鞋。二楼上去先是一个小房间,供着达摩像和一些信徒的照片,还有香炉是取香、点香的地方。旁边有几柜子的经书,但是没有中文的。小房间与大佛堂旁边有一个小空间,放着一个桌子和签筒,可以在这里求签,好像这算是汉传佛教特有的传统,应该是受了道教影响。而大佛堂足有60平米,讲经时坐个四五十人不成问题。正中央供着释迦摩尼佛,旁边是观音和地藏菩萨,从造像风格看是典型的南传佛教。佛教大致可分为北传佛教也就是汉传佛教,进入中原后与本土的道教多有融合,并经高丽传入日本。另外一支是藏传佛教,与当地苯教结合,成为密宗佛教。而由尼泊尔印度本土向南的一支就是南传佛教,如今的东南亚和海南岛都是这一支,其佛学理论和宗教结构与造像都与中原的北传佛教有很大区别。不过我的来拜佛的朋友们既不懂这些也没什么兴趣,中国人讲临时抱佛脚,其实就是讨个心安而已。俗话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不过这些拜佛的人多数仍是觉得酒肉比佛祖来的实在,大概只有磕头的片刻佛祖是在心中的吧。既然烧了香、磕了头,多数还会捐点功德。某君都已经没钱吃饭了,却还是咬着牙捐上5块钱,不知祈祷何事。有些人是要回国时来拜一下,祈祷旅途平安,有些是考试后来拜,但愿成绩及格,有些人每周都去,帮助香火,但几乎所有人都为宗教而去,鲜有思考佛理者,故此应该说仍是国人方便主义世俗化的延伸吧。

70.国外同居很普遍
  
  国内说起同居仍仿佛是天大的事,虽然近年在年轻人中风气渐开,不过长者闻之仍是谈虎色变。不过出了国这却变成了不仅是习以为常,而且是法律认定之事。在加拿大正式的同居关系几乎等同于结婚,多数的表格上除了结婚都有同居的选项,因为分手不用分财产,少了许多法律纠纷,故此有的老外就把同居当作结婚在干,十几年、20年的都有。而国人出国后自然也就入境随俗,某某交了女朋友或男朋友,两人搬到一起住不光不是新闻,几乎可算是外界认定他们在一起的标准。若是男女朋友没有住到一起反而会被认为关系没到或是感情不坚。当然同居的两人如果分手也就意味着搬家,有些人怕麻烦也还是宁愿跑来跑去,不过因为总会给另外的室友添麻烦,所以最后在周围人的怂恿下也还是会住到一起。可以说两人在一起就要同居,但是同居有可能只是室友而不证明一定里面的人是在一起的。所以不光男女朋友同居普遍,男女生合租一所公寓也很普遍,个中微妙就这只能亲身体会了。

71.宠物和宠物的粪便
  
  不记得以前看综艺节目还是旅游散文时,有人说虽然巴黎街头充满时尚,但是走在香榭丽舍大道上还是会踩到狗屎。把自家出来散步的狗的排泄物清理干净丢掉而不给其他人添麻烦的习惯,其实仅限于日本,实在不是什么西方社会的道德规范和高素质体现。就像所谓随地吐痰一般也被认为是因为老外素质高所以不做,不过以我的观察,多数是因为国外空气比较好,没那么多痰可以吐,而亲眼所见很多老外有痰的时候也是随地吐的。至于乱丢垃圾也实在是国内的垃圾箱没有国外那么频繁出现。就近没有垃圾箱,你就很难要求人家拿着垃圾走上一公里去扔吧。所以说到宠物的粪便,国外可是一点不少,而且由于大型犬众多,并且爱狗人群也很庞大,故此隐藏在草丛里的陷阱就多不胜数了。
  老外基本上是把狗当作家里的一分子,并且由于某种复杂的原因,基本上狗和孩子的地位是同等的,归结起来大概是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而更能博得同情吧。据说如果你在屋子里打你老婆,邻居不会报警,但如果你打你的狗,邻居是一定报警抓你虐待动物的。就如同大城市里遇到抢劫喊救命是绝不会有人救你,但是喊失火就有人来一样。总之,除了小型的观赏狗之外,大型犬如拉布拉多、黄金猎犬、青背、牧羊犬等等都是随处可见。不光是遛狗,时不时还接个飞盘丢个骨头什么的。如果你怕狗就千万不要接近这些地方,因为在做这些活动时,那些站起来快一人高、长着森白牙齿的家伙可是没系链子的。
  这些动物不光体型巨大,食量和排泄物也巨大。正式的狗要上狗牌、打针、定期检查、主人要和保护动物协会签订协议承诺不虐待动物等等。所以国人有时会私下养狗,这样就不太好光明正大把狗带出去,而如果养在不让养宠物的公寓里就更要多加小心了。曾经去某朋友L君的公寓,开门就有一股怪味道,定睛一看,客厅地板上到处都是黑色的块状物体,而接着两只大型犬就从里屋晃悠了出来,而朋友旁边还趴着一只中型犬,一问原来都是私养的宠物,溜起来太麻烦也怕人发现,于是就在屋子里大小便了。老外的正牌宠物当然没有这种顾忌,堂而皇之的随地大小便。故此走在人行道上尤其是穿越草丛时要格外注意,不小心就会踩到“黄金”。而冬天时大雪会把地面全部盖住,于是到了开春也是新老“黄金”碰面之时,中奖几率会大增。

72.加拿大的警察
  
  加拿大虽然是联邦制的国家,不过现在除了安大略和魁北克之外的其他地方,都是由统一的皇家骑警(RCMP)负责警务工作,这算是联邦制国家中的特例了。我所在的城市就是皇家骑警的发源地,最早的总部和训练场所都在这里,只是后来发展壮大成为了全国性组织,总部就迁往了渥太华,而此地就空余一座纪念馆了。最早的皇家骑警可没有名字来的风光,只是为了处理西部农村事务而成立的临时警察组织,比较像是护乡团或是接收大队,主要是为了维持当时西部大开发的秩序和接受印第安人的土地。而后者是主要任务,就和加拿大医务工作的起源一样,皇家骑警最初的任务就是让白人拓荒者和印第安人得到“公正”对待,这当然是如今改过的历史教材里委婉的说法,其实就是把印第安人赶走,因为拓荒者自身的力量在和印第安人争斗时不太够,所以就成立了这支“警察”部队维护“秩序”,而最早的专业医护人员也是骑警,更像是如今的军医。后来这支部队逐步扩编,名字也由最早的西北骑警改为皇家骑警,而发展到今天已经是加拿大除了安大略和魁北克两省之外的集联邦警察、省警察、市警察于一身的唯一警察机构了。
  现在在某些城市偶尔还能看到原汁原味的骑警,穿着紧身红色短上衣,骑着马巡街。当然更多时候这样的服装只会出现在典礼场合或是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胜地、乡下场合,多数的骑警也是改穿现代制服,开着警车,只是肩章上仍然写着RCMP的标志。由于是统一的警察机构,管辖范围也是从全国到地方,从违规驾车到连续杀人,省却了美国需要再成立联邦调查局处理跨州作案以及各种机构间协调的麻烦,虽然与联邦制精神有些不符,但对于人口稀少的加拿大也是一个好办法。
73.自己做饭
  
  在外但凡住个一年以上的人基本都会自己做饭了,除了经济上的考量外就是口味的问题。住在Homestay或是学校宿舍的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忍受成天的生冷三明治或是无穷无尽的土豆和起司,所以一有机会就要自己做一些能称之为饭的食物。
  做饭首先是要有电饭锅,这个很便宜,最小号的一般就够用了,大概20元左右就能买到。而炒菜锅一般的商店都是平底的,因为洋人不炒菜的最多煎一些东西,荷包蛋啦,牛排啦,其他食物多数会用煮的或是烤箱。所以前几年经常从国内带锅子,不过最近3、5年加拿大也开始能随处买到的中国式炒菜锅了。虽然一般不大,也没有很深,但是足够使用,而且质量要比国产的锅子好很多,这里说的主要是防粘涂层,国产的哪怕是著名品牌一年用下来也开始有底部金属露出来了,而我15元在加买的炒锅已经用了三年,涂料依然很厚实。而像高压锅这类东西,加拿大就很不好买,但是有他自己特色的,比如烤面包机、电烤箱之类的就很好买到。
  加拿大的肉很便宜,当然是相对于菜来说。海鲜除了他的特产三文鱼和帝王蟹之外也有非洲鲫鱼之类的大型海鱼,洋人吃鱼是当作肉来做的,一大厚片煎一煎,撒上调料吃。而虾也分为带壳、不带壳、生的、熟的还有专为沙拉预备的小虾仁,都是真空包装,价格也不贵。另外也能找到为了华人进口的整条黄鱼或是干贝、虾干。但是并不常见,一般洋人的超市就没有卖。而肉类可以体现出老外的口味,最贵的是牛肉,从一块块包装起来的牛排,到大块用来腌制的五花肉,还有切好了可以直接拿来炖煮的肉块,另外牛舌、牛尾、牛肝大概是洋人唯一会吃的几样内脏。不过这里的牛排可不要指望有高级牛排店的那么鲜嫩多汁,就算是不便宜的一块,自己做出来也还是有些筋头巴脑的。不过老外既然生的都能吃,也许牙口和胃确实比较强健也说不定。肉馅也有猪肉和牛肉两种,但是猪肉多是工厂的统一冷冻品,而牛肉馅则是新鲜制作的,可见牛肉的地位仍是略高一筹,这据说是与英国农业革命后畜牧业的发展带动的牛排风行有关。而猪肉也有包装好的里脊肉和精瘦肉,但奇怪的是并没有我们所常见的五花肉,也许老外认为吃肥肉很不健康,所以很少人买就不做了。一般的腰子和偶尔能见到的猪脚就如鸡爪子一样,是老外绝不会吃的东西,早年的时候这些都扔掉,或是由华人大盘商以极低的价格统一扫货,不过这些年可能是华人越来越多,所以老外的超市偶尔也能见到这些东西了。鸡肉也基本就是分为鸡胸肉、鸡腿肉和鸡翅,鸡腿是带骨的,很便宜,但是鸡翅有去骨的也不贵,倒是胸肉价格不低,也许是老外偏好白肉的原因。而整鸡也有的卖,当然是去头和清过内脏的,老外有时会烤来吃,国人会拿他炖汤。最大的不同是羊肉很少见,有的也都是新西兰进口羊肉,价格极高,和鱼类的海鲜差不多,中国人所讲究的这个鲜字正好是最贵的两种肉品。
  蔬菜老外常用的种类极少。番茄、青椒、胡萝卜、洋葱、西兰花和生菜就是全部了。基本上吃任何老外的菜也好,饭也好,配菜不外乎这几样,有时还有玉米粒和青豆。而主食则以土豆为主。不知是不是土豆炖牛肉很风行,土豆、胡萝卜和洋葱都有极大的包装,5公斤或10公斤一袋,可见这三样是最普遍的配菜,对于我们来说,这三样用来做咖喱是极其合适。而番茄多数是果肉型,老外把它当作水果吃,所以多数是果肉厚实但是汁液少,习惯用他们来做菜的国人未免有些伤脑筋。青椒价格很贵,生菜最便宜,这也是为什么多数沙拉里有大把生菜的原因。而黄瓜是欧式品种,光滑无刺,皮厚无水份,吃起来颇像菜瓜,而且缺少清香味且价格很贵,一根大概就要快2元加币。另外的茄子也有长茄子和圆茄子之分,但多数皮都很厚,由于老外几乎不吃,所以在品种上可能也没有下什么功夫选择。专为国人的菜品主要是需要碰运气的白萝卜,有时皮厚的煮完只能扔掉,还有一种名为上海白菜的介于小白菜与油菜之间的蔬菜,不知是不是日本人所谓的清江菜,不过味道极差,既硬且苦,含着一股青菜特有的臭味,又没有油菜富含油脂的感觉,总之是难吃两个字。估计也是这边进来之后的品种改变。另一个例子就是洋白菜,也是硬的要死,大概符合要求的只有剥到最后的菜心,但是味道仍然不敢恭维,只有吃到干柴一般的感觉。不过老外的玉米粒和青豆却十分好吃,稍微煮一下就是又嫩又甜,十分适合当配菜或是煮方便面时加些营养。
  葱姜蒜里面唯独葱不合格,这里只有小葱,也就是一般拿来拌菜的青葱,而一般炒菜尤其是北方人爱用的大葱则是没有。豆腐的种类倒很齐全,从硬豆腐到凉拌的嫩豆腐按照硬度一字排开。像腊肠、炒面这类中国特色食品也可以买到。调料以李锦记的最多,从海鲜酱到蚝油、酱油、豆瓣酱等等,而老干妈的辣子则是湖南同学的最爱。另外,其他亚洲国家例如日本酱油、烤肉酱、东南亚鱼露、印度咖喱等等也都可以买到。总的来说,如果是喜爱青菜的人士估计就要郁闷了,多数都是入境随俗的开始吃沙拉胡萝卜和西兰花生菜,而对于我们这群食肉族,做饭也并没有很不方便,除了经常垂涎海鲜、羊肉而不可得之外,就是酱油用不顺手,但是像不像三分样,尝试诸家调料之后也多数能找到自己的美食之路。
  刚刚搬出来住的时候完全不会做菜,由于原来的Homestay不可以自己动火,所以唯一的实践就是打肉馅煮丸子。第一任室友声称会做饭,但是仅限于鸡肉炒青椒和西红柿鸡蛋两个菜,度过了一阵只能吃方便面加上各种玉米、青豆、香肠的日子。后来的室友要求大家轮流做菜,于是摸索着学会了炒饭,至今还记得油烧得太热以至于粘到菜里的水发生井喷而我端着菜锅吓得团团转的样子。俗话说熟能生巧,慢慢的我的炒饭技术也上了档次,不过也有过撒胡椒结果盖子掉了,整整一罐子胡椒掉到锅里,虽经多方抢救但最后拿锅饭仍是浪费了,胡椒太多是会有苦味的,这是血的教训。再之后就开始向炒菜迈进,慢慢回忆着在国内看家里人炒菜的画面,以及从室友处偷艺所得,到了再换室友时已经能做出诸如改良式麻婆豆腐或是简单的炒肉之类的菜了。而如今,基本可以说冰箱有什么就可以做成菜,也许第一次的尝试不怎么样,但是第二次就不难吃了,而且有时还会尝试一些日式或是西式的菜色。在外做菜是不用学的,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多数回忆一下家里人做菜的步骤就不至于把锅烧糊。另外的最大动力就是自己的舌头,有室友的话就在加上他/她的舌头,总之,自己做的最大结果就是让自己吃着舒服,在最锐意进取的那段时间有时候上课无聊也真的会考虑晚餐菜色,毕竟肚子是自己的嘛。
  
  附:麻婆豆腐 (改良版)
  将半硬的豆腐切成3厘米见方小块,准备肉末以猪肉最好,切一大把葱备用。
  先将一点葱拿来呛锅(当然这很多时候就流于形式,因为加拿大的小葱没有什么香味)。然后把肉末都放下去翻炒,炒散为止(有时候很难,因为场子出来的冷冻肉末都冻得很死,化开来也是一坨)。接下来放料酒去腥,烧一阵等料酒挥发(因为加拿大的料酒多数质量一般,残余太多会有酒臭)。然后放豆瓣酱(或者老干妈辣酱或者直接碎的干红辣椒)和蚝油(量可以大一些),炒到有油亮的颜色为止。此时加入豆腐(这时豆腐应该已经排掉一些水分了),然后火转小一些在豆腐上再淋少许蚝油炖煮入味3分钟。最后转大火收干加入葱末搅拌快炒出锅。
  
74.找室友和与女生合住
  
  加拿大的公寓租金不低,所以多数人都会两人合租一套双卧室的公寓套间,而由于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经常会面临找室友的问题。而室友脾气合适不合适,住不住得到一起,基本就要看运气了。有的人适合当朋友但是不能当室友,有的人当室友很好但成不了朋友。基本上遇到一个对脾气能住的长久的室友比选课撞到好老师或是考试有如神助拿高分还难。一般来说找室友都从身边朋友找起,知道谁和谁分家了,或是谁还住宿舍想出来之类的,经过沟通和再组合有时还有挖角。我的第三任室友就是本来和两个朋友合住,但是其中一人交了女朋友之后经常往家里招,把整个气氛搞得很僵。于是我与他一拍即合开始策反,最后他和另外那个朋友一起“叛逃”成功,搬家是要提前一个月通知的,没有通知要老老实实给人家一个月的房租,让人有机会再找室友或是退房,故此最后一月房租我与他们两个分摊,损失小小找来好室友是很值得的。而另外一途就是贴广告,可以自己写一份贴到学校的布告栏,也可以自己留心此类广告,一般有空房的人都会写一份贴出来。而学校也专门有供房和找房信息的留言广告版,我有一次退了房回国过暑假,再回来时就是网上联系到的房东。
  而室友相处可以走得很近也可以走的很远,无论怎样都有过的长久或是很快就散的可能。而室友性别并不重要,反正就是合住,吃饭一起或分开都是在商量,关上门就是自己的天地,所以有时候男女也会合租房子。当然还是会有一些些的不方便,所以除了别有用心者之外,这也算不上首选。我曾经两次和女生合住,前后加在一起也有一年的时间,感觉性别实在不是主要因素,个人习惯和性格才是能否合住的主因。第一次是两姐妹,住大屋,搬进来的第二天就给自己的房门加了锁(自己加装,因为房东公司是不允许卧室加锁的),当然我是可以理解她们警惕我这个陌生男子(明明是她们找到我的广告搬进来的)的心情,不过还是有少许郁闷,因为自己的房间没有锁,有次换衣服时还被闯入。姐姐做得一手好菜不过很忙,所以当时一起做菜基本就是我和妹妹在摸索前进,这于我日后厨艺大有裨益。这两姐妹都是安静的学习派,所以除了有时候两人轮流使用卫生间会占据比较长的时间外基本上相安无事。而另一任女生室友是朋友的朋友,回国度暑假回来没地方住,于是就安排进了我家公寓,住到小屋,而我住大屋,客厅是另一男性朋友。格局从一男两女变为一女两男。不过此女就没那么省心了。最开始是弄堵马桶,把不知是卫生巾还是一大堆纸头一起塞下马桶,当然是堵得不亦乐乎。第一次因为告诉的我太晚,没办法找房东来通,于是我就找了跟筷子搞定。不过警告她要把大块的纸扔到旁边的垃圾桶里,不要再堵。不想第二天就又堵了,原因一样,于是我让她自己去房东那报告找人来通。而大概一周后,我正在学校看书,此女走过来说,马桶又堵了,不过又急忙说她已经找房东来通了,于是一阵无力感后告诉她,以后再堵就自己找房东,只要在我回家前通了就好。从此之后除了我又发现的一次外,究竟房东勤劳的派来过几次人我也不知道了。另外就是这位同学十分喜欢跑到朋友家去玩,而过了半夜回来却要洗澡,要知道客厅里还睡着一个人,而且睡觉很轻,于是被淋浴的声音经常吵醒不胜其扰。而某日此女又突发奇想搞来了一个药壶开始熬中药,而自己还不管火,导致药汁溢出弄得炉子地板到处都是难清洗的药汤,自己又不打扫,还把客厅弄得一股中药味。最后客厅住的那位终于忍无可忍,在还有一个多月就要退房,大家回国时告诉我“有她没我有我没她,留她留我三爷您看着办吧”,由于房子是以我的名义租的,所以算是个二房东,经苦口婆心的劝说再加严词威胁后,总算把这位奶奶请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