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智齿 未删节:[重庆] “唱读讲传”让百姓精神富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5:49:51

 

     “这几年的幸福感,是我半辈子的总和!”

    去年12月26日晚,长沙市湖南大剧院,土生土长的重庆人米钰林一脸灿烂地说。

   10分钟后,作为一名普通市民,56岁的他走上舞台,为自己的家乡———重庆,颁发“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大奖。

   在4个直辖市中,重庆市是惟一当选的城市。老米一上台,就和代表重庆领奖的市委副秘书长周传航来了个热烈的拥抱,两人合力把奖牌举过了头顶。

   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王长远认为,在整台晚会中,重庆的颁奖方式最特别,“看得出来,重庆百姓真的很幸福。”

  组委会的颁奖词,有两句老米感受最深:嘹亮红歌暖热千万心;热辣之都,民生之城!

  老米说,人最怕的就是精神寂寞、文化贫瘠。这几年,重庆开展的“唱读讲传”,唱出了重庆人的精气神!“精神文化生活富足了,人就幸福。”

 

  “麻将骨干”变成“红歌骨干”

 

  什么是现代人的幸福感?

  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回答是:幸福是一种持续的、精神的追索,“如果心灵空虚,即使是住豪宅、吃燕窝,也不会感到幸福。”

  对此,在江北一家IT公司就职的女白领黎晓云深有感触。

  三年前,30出头的她已年薪12万元,丈夫做建材生意,收入不菲,家里有车有房。但是她常跟朋友诉苦,说自己每天下了班就不知道做什么,有点像李白“拔剑四顾心茫然”,“很不幸福”。

  众所周知,直辖以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然而,在衣食无忧的状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却觉得精神空虚。

  几年前,家住江北大石坝街道石油社区的王永坚退休了。由于对突然闲下来的日子很不适应,她迷上了麻将。“生活太无聊了,只有天天打麻将。后来视力也出现了问题,视网膜脱落,我的心头更难受了。”她说。

  如何用先进的、红色的、健康的东西来抵制落后与低俗?

  2008年初夏,市委书记薄熙来考察巴蜀小学时,发出了要在中小学校大力普及红色经典歌曲的号召,并要求在全社会形成热潮。随后,“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广泛开展。

  很快,沙坪坝公园等数十个红歌传唱基地天天歌声嘹亮,施光南广场月月举行社区红歌赛,“黄葛树广场故事会”经久不衰,“五个重庆”建设故事催人奋进,手机“红段子”成时尚流行语……

  王永坚也被卷进了这股“追红”的热潮。她所在的社区组织了老年合唱团,当过音乐老师,弹得一首好钢琴、又有一副好嗓子的她,成为了骨干。

  “我现在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身体好多了,朋友也多了。别人都说,我从‘麻将骨干’变成‘红歌骨干’了!”王永坚神采奕奕地说。

  随着“唱读讲传”的深入开展,重庆还积极探索“唱读讲传”的有机结合,产生出叠加效应,比如在红歌会上穿插经典诵读,在故事会上演绎红歌历史,形式多样的“唱读讲传”,让人们自觉地接受着红色文化的洗礼。市“唱读讲传”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显示,这一活动的群众参与面达93.4%,满意度达94%,已成为全体市民的文化风尚。

  2010年岁末,中国社科院、光明日报社18位专家来渝调研“唱读讲传”活动。在渝北安康路社区,看到市民自发组织唱红歌的热闹场景,光明日报社理论部副主任孙明泉不无感慨地表示,老百姓对“唱读讲传”很有认同感,“重庆人的“幸福气场”很足啊!”

 

  “能唱歌,有朋友,这才叫爽!”

 

  “要排红歌?我要上!”

  1月7日,听说单位上要举行迎春红歌会,在解放碑一家旅游公司上班的郑莎,别提多开心了。

  然而三年前刚上班那会,郑莎在单位上过得并不开心。

  在旅游学校上学时,郑莎一直是文艺骨干,不仅歌唱得好,还弹得一手漂亮的电子琴,身边总聚集着一帮同学。毕业后,郑莎应聘到这家旅游公司。公司里年轻人虽多,但大家都各忙各的,平时“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衣食无忧,但精神‘饥饿’。”郑莎如此形容。

  2009年4月开始,情况发生了改变。单位要组织红歌队,参加区里的红歌大赛。郑莎被推选为领唱不说,平时还负责组织排练。这不仅让她和同事们的关系热络起来,而且感觉很充实:“能唱歌,有朋友,这才叫爽!”

  “除了唱红歌,公司还组织讲故事、读经典、传箴言,效果都出人意料的好。”郑莎说,文化活动让大伙变得亲近起来,一人有事大家帮,工作起来特别带劲。

  一个社会一定要有物质利益之外的东西把大家团结在一起,这就是精神力量!事实证明,两年多来,“唱红歌”唱出了精气神,“读经典”读出了高素质,“讲故事”树起了好榜样,“传箴言”传出了凝聚力,对于树立全市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重要作用。

  精气神的提振,随之而来的是市民素质的提高,干事创业积极性的增强。如今,“5+2”、“白+黑”的工作习惯在重庆已蔚然成风,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2009年,金融危机肆虐全球,重庆经济却逆势上扬,全年增长14.9%,增速名列全国前茅;2010年,重庆GDP达7800亿元,增长17%,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大关,全年利用外资超过63亿美元。

  北京大学领导力研究中心首席管理学家张建华教授认为,“唱读讲传”能成为重庆增强地区竞争力的强力手段,这已经为事实所证明。

 

  “作为重庆人,我们幸福着呢”

 

  去年底,家住鹅岭的丁一和家人连续几个晚上都“泡”在重庆大剧院,这里正在举行中国西部交响乐周的演出。

  “感觉很享受,票价又便宜,而且从大剧院出来,还可以欣赏到漂亮的夜景!”丁一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就在此前的上一个周末,丁一还带着儿子去参观了三峡博物馆,“带着儿子一起来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我觉得很有意义。”

  “去年一年,我少说也看了20场演出!”丁一说,过去老有人说重庆是一座缺少文化氛围的城市,“这几年的变化真是大:大剧院建起来了,博物馆免费了,图书馆搬新家了,马戏城在修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随之丰富起来。作为重庆人,我们幸福着呢!”

  不久前,著名作家贾平凹来渝时表示,重庆是一个让人特别想待的大都市。

  网友随即就贾平凹的言论展开讨论。许多网友表示,重庆早已从过去的“码头文化”向“文化码头”转变,而这,也是许多人有幸福感的原因之一。  

感到幸福的,不仅仅是城里人。

  日前,万州区甘宁镇永胜村农家书屋到了一批新书。大学生“村官”刘红兰还没有把新书码好,村民刘学庆就走了进来。

 

  “上次我要的那本怎么种花椒的书到了吗?”

 

  “到了,到了,我马上帮你拿。”

 

  “农家书屋自建成以来,很受大家欢迎。”刘红兰边说边把书递给了刘学庆。

 

  “对头,上次我就是在书上学习到养鱼技术,鱼塘都丰收了。现在,茶余饭后,左邻右舍都不去茶馆打牌,纷纷到这里‘淘金’来了。”说这话时,刘学庆喜滋滋的。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914个,实现全覆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完成704个乡镇、32个街道、244个社区基层服务点的建设任务,1972个村级基层服务点已全部建成。已完成涉及23个区县(自治县)21142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465126套直播卫星接收设施的发放安装。全市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全面上档提速,使文化发展繁荣的成果惠及城乡群众。

 

  除了硬件设施的完善外,近几年来,以送戏、送电影下乡为主要内容的“双送”活动,坚持把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送到了群众身边,也把时代新风送到了农村基层群众中。

 

  “过去,很多村民是‘一瓶老酒一壶茶,打牌赌博敬菩萨’,‘双送’活动来到我们村,文化生活更丰富,邻里之间也变得和睦了。”开县三汇乡小江村五组76岁的周绍玉爷爷乐呵呵地说。

 

  幸福,成了周绍玉们时常挂在嘴边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