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胃镜价格黑龙江省:以“对话”理念推进语文教学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20:50

以“对话”理念推进语文教学改革

     韩城市象山中学  曹粉霞

                        

摘要:当前的教育改革,强调参与、探究、交流与合作精神,旧的教育模式迫切需要改变。“对话”理念的建立与实践,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它离不开民主氛围这一重要前提。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与他人对话、与生活对话、与问题对话等多极方式,可愉悦学生的学习情感,实现“做中学”,促进其多种智力发展。

关键词:“对话”理念 ;学习伙伴;多极“对话”;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也就是说,教师以专家的姿态强制灌输知识,学生以“个体户” “单打独斗”的方式接受现成知识,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当今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伙伴关系,教师必须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等影响学生,即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真正提供主体地位的天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基于此,树立“对话”理念并付之于实践,已成为当今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对话理念与民主氛围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韩惊鸣《谈语文的性质》﹚  而这样的目标,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才能实现。语文新课改的实施,对话理念的建立,离不开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和平等化。

     陶行之先生曾提倡对小孩要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双手,解放时间,解放空间。那么,如何解放呢?如何通过解放达到心灵的碰撞与素质的提高呢? 中国旧的教育模式,要求上课如“插秧”, 讲究的是规矩,提倡整齐划一,民主意识极其淡薄。殊不知“民主”才是创造性的温床,专制的课堂只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庸才!

叶圣陶为孩子修改文章的情景,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发:“我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责,争辩。有时侯,让父亲指出可笑的谬误,我们就尽量地笑了起来……”﹙见叶至善《花萼·自序》﹚,其另一个儿子叶至诚也描写过父子们一起改文章的情景:“父亲先不说应该怎么改,让我们一起来说。你也想,我也想,父亲也想,一会儿提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改法。经过掂量比较,选择最好的一种,然后修改定稿……”这虽然只是家庭教育的点滴,但叶圣陶作为教育大师的民主与平等理念,让当今的多少人为之汗颜。民主与平等,会为学生带来自由感与安全感,这是实现对话理念的外在必要条件。

    语文教学着眼于人的灵魂塑造,人格完善。对话理念的实施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以教学风格树立权威,以人格魅力熏染学生。要视学生为学习伙伴,这不只是人与人相处的宽容,不只是师生对立与矛盾的化解手段,而是在塑造健全人格,培养高尚情操及创造性的高度,去实践对话理念的科学选择,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以《太行山上》电影评析课为例。在A班教学,教师作引导,就抗战精神、人物形象、细节设置等作简单分析,然后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感受作文,思想积极向上。学生立论的角度如下《独臂将军》《向朱德告别》《朱德遇险》《百姓与战争》等。在B班,先赞扬他们在观看电影中的良好表现,肯定其在课间的准确议论及爱国情怀。同时指出,教师对电影中个别镜头有疑问,请学生一起思考。这种平等与尊重是一把金钥匙,能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教师强调我口说我心,说真话,允许反向思维。口头交流:感兴趣的情节在哪里?然后作文。结果大不一样,除与A班相似的角度外,还有“国民党正规军对抗日的贡献到底有多大?”“军国主义思想消失了吗?”“战争给日本带来了什么?”等,甚至还产生了争议:日本伤兵剖腹,是爱国还是武士道精神对人性的毁灭?辩论一直持续到下课。青少年的心是稚嫩的,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有时就能扬起他们奋进的风帆!总结时教师指出,世界是复杂的,对事物的评判是需要思考的,争议可以促使我们心智的成长,思考了,表达出来,就是最大的成功。

用多极对话,实现沟通最大化

㈠与他人对话

“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学习方式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如是说。是的,师生对话、学生之间对话、师生与名人对话等诸多的对话方式,不仅能强化学生的语言行为,还能促进学生的思考。以人格影响人格,以魅力感召心灵,从而达到对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一种超越。

1师生对话

传统教学的巨大影响,从深层次上影响到教师的观念,俯视学生的角度很不容易根除。而非平等地位的对话,有点像“城下之盟”,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顶多不过是学生浅层的教学配合罢了。以对话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以坦诚之心换学生真情真言,最大限度地靠近学生的心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层次的对话。

例如高中教材《我的地坛》一课,其中一个细节:“我那时感觉到我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可我不懂得,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双倍的。”按一般说,当然可从作者的心情、其母的心情或语言特色角度分析,但这仍难脱灌输的窠臼。换一个角度,就“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双倍的”进行师生对话,会怎样呢?我将自己的切身体验告知学生:

有一次高考刚结束,母亲打电话说:“你现在总算轻松了,好好休息一下。”见我很奇怪,她解释说:“我看着表呢,你不是说监考挺紧张的嘛!”原来,我前几天闲聊时,无意间说了一句:“国家级考试,不要说学生,就是监考老师,心情也挺紧张的。”被当时在场的母亲听到了。真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自己以为闲话一句,没想到母亲竟如此操心!

学生们惊异于教师的坦诚,也很感动,便纷纷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验。一个学生说:周六放学,我没有回家,兴高采烈地去爬山,腿却骨折了!黄昏,我从医院回到家时,一向坚强的妈竟然痛哭失声,我当时愣了,去医院受罪的是我呀。现在想想,是啊,“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双倍的”。在这里,师生对话达到了较深的层次,由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得到升华,对课文的体悟也就更深刻。

2学生与学生对话

“教学对话赖以进行的前提条件,是师生、生生之间对同一文本同一层面的感受、理解的差异性;教学对话的目的,是让文本中还没有进入学生视野的层面在教师或其他学生的帮助下,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解和鉴赏水平。”②而学生之间的对话,没有心理上的障碍,最易实施。教师要经常性地用“对话”“合作”观念引导学生,让他们学会分工探究。对话的内容,可以是时事辩论,可以是访谈,或者是课文的演绎等等。比如高中语文第四册“戏曲”单元《闺塾》一课,因学生对封建时代妇女受到的压迫缺乏认识,平常又多钟情于流行歌曲,以学生分角色对话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与文本的交流。要求带感情。属半表演性质。扮“春香”者,要快人快语;扮“杜十娘”者,要温顺机敏;扮“陈最良”者,要“一本正经”。也就是说,丫头像丫头,小姐像小姐。这种说话语气的要求对学生是一个新鲜刺激,于是,扮春香者风头出尽,扮“最良”者总遭尴尬。学生以对话为乐,兴奋点被激活,从而实现方式与效果的双赢。

3 师生与名人对话

课改新教材的选择,是高标准的,其中不少作品有相当的高的水准。但也有一定的问题,如理论性稍强的文章,或深度较深的文章,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距离。如高中课文《人生的境界》是一篇哲学论文,学生无哲学基础,内容上有障碍;学生多不喜欢议论文,情感上有距离;学生对生活体验不深,理解上有障碍。怎么办?孟子说“好其人,莫如近其人。”从关注冯友兰精神与生活入手。 与大师对话, 寻求契合点,不更能产生深层意义的精神熏染吗?他有这样的人生足迹:    

将一生锁定在哲学高峰上,九十高龄,无法咀嚼,吃一顿饭需两个小时,仍口授写书,是怎样的艰难!他一生心血浇灌出64部学术著作,临终遗言是:“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 。”

先生的人格,令学生始而奇,继而惊,终至于叹。大师的境界如此不凡,大师的作品会怎样?由此深入,自然而然地由情感距离的拉近,走向理解认知的提高。与众多大师对话,必会“近朱者赤”。

㈡  与生活对话

 语文教学,要突出“生活”这一环节。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悟,观察生活,动手实践。语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书本知识,还要从生活中吸取营养。这对学生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的改变,实践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要适当安排时事讨论课,使学生视野开阔,关注社会,思悟人生。例如,“两会”过后的“温家宝记者招待会”颇受好评,学生就自己所了解的进行交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与总理未雨绸缪的远见;“要讲民主的话,不要只关在屋子里读亚里思德,要多坐地铁和公共汽车”与总理的谦和与博见;“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见兮,只有痛哭 ……”与总理的君子风度等等。当然,网络也可作为对话的对象,以扩大学生视野。

㈢ 与“问题”对话。

与“问题”对话,即学生以自己之心探寻问题的奥秘,寻求解决。当前,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重视。若抛开研究性学习课程不谈,单就这种学习方式来说,其优势在于,把学习者视为“完整的人”,它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人的本性,教学时让学生直面“问题”,与“问题”对话,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与之相应的,就是不必过于维护严格的甚至是苛刻的课堂秩序,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发展 ,真正视学生为主体,从而改变精英价值趋向,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对话”理念对素质教育的促进

(一)以对话体验愉快情感,使学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把学习看作是一个有目的能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所以,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个愉快的过程。在学习中,要尽量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并认识到学习行为是有用的,学习的体验是有价值的。就对话而言,无论是与他人对话,还是与生活对话,或者是与问题对话,学习者都易于产生激情,内在潜能得以发挥,从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高中语文《荷花淀》一文,有“夫妻话别”的精彩场景描写。老舍说:“对话就是人物性格等等的自我介绍。”“人物的语言是指人物的对话和语气。”在教学中可提出问题:对水生的叮嘱,水生嫂连续答应三个“嗯“,有什么样的意味? 水生嫂姓什么?叫什么?为何没有姓名?“水生嫂”的名字是作者忘记了吗?这与“祥林嫂”称谓的内涵是否相同?让学生试读,对读,进行学生对话与交流;其次,与“生活”交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父亲怎样称呼自己的母亲?母亲平常的语气怎样?是直呼其名,还是“娃他妈”,还是用孩子的名字替代?这与水生嫂的“嗯”有无联系? 最后,学生直面“问题”思考,师生共同加以解决。这样,学生通过品味与对话体验,在愉快的体验中,学生丰富了知识,学会了思考,提高了素养。

(二)以“对话”达到“做中学”,培养参与意识

罗杰斯认为,很多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不是从现成能够的知识中学到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学到获得的。学生通过实际参加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创造,从而获得有价值、有意义的经验。

《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其母的对话,是体现人物个性的重要材料。在教学中,可突出对话环节:与身边同学讨论她当时的心理状态与发火理由;分别模仿焦母﹙槌床便大怒﹚与仲卿的动作与神情;回忆生活中与焦母性格相近的人,并列举生活细节;交流自己父母在教育子女上的得失。这样的对话,离不开做,达到在“做中学”;倡导的是身体的参与,更是情感体验的参与。

其实,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也是如此,让学生学中做,在做中学,不断参与创造性学习活动,不断地进行成果展示与对话,学生自会获得成就感,并在鼓励声中再次扬帆。

(三)以“对话”促进多种智力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有人擅长绘画,有人有语言天赋,有人如安南(人际关系智能),有人如乔丹(运动智能)。总而言之,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为语文教学 “对话”实践活动的意义作了一个诠释。如教学《愚公之谷》短文,一方面从“愚”字上做文章,要求学生分析;另方面要学生就短文进行对话演示,这不仅是言语/ 语言智力的锻炼,更是人际沟通智力的锻炼,。

总之,语文教学改革的钟声已敲响,让我们行动起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顺应教学改革的潮流,融入“对话”理念,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应对,那么,就定能提升学生素质,开发学生潜能,使新的课程改革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 、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  2002-3

[2] 陈尚余.  用好文本资源,进行有效对话,语文学习  2005,﹙2﹚

[3] 韩进之 . 教育心理学纲要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5

[4] 周友士. 对话: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逻辑起点    国内外教育文摘 2004,﹙10﹚  22-23

 

 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