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的儿女完整版:考试评价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18:55

《高中数学考试评价模式》中的

“整合考试形式,优化考试结构”的考试评价模式

 岳阳市七中高中数学课题组    潘昶      

“高中数学考试评价模式”,立志于建立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价机制;寻求科学评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培养高中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基本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数学能力与成绩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提高数学教育水平;使数学学科的考试朝着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

“高中数学考试评价模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要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多元评价目标,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的发展包括文化知识、技能、思维、身体、心理、思想道德、观念态度、社会适应和公民素质等多方面。因此,考试不仅采用适当的掌握知识的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终结性测验来检查评估学生在认知领域方面的进步,而且顾及教育目标的广泛性、整体性和丰富性,全面评估学生在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进步。

考试是教学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而非目的,考试的基本任务是测验学生对基本理论掌握的程度,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检查教学效果、检验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考试就学生而言,只是学生全部学习过程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应当是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一个舞台;应当是学生整个学习旅途中的一个加油站。在考试过程的体验中,学生享受的是充满自信的成功的喜悦,获得的是继续学习的经验的积累。

“整合考试形式,优化考试结构”考试,就是把考试当成“中点---学生整个学习旅途中的一个加油站”,而不是“终点”,让学生感到考试是“动力”,而不是“压力”。“ 整合考试形式,优化考试结构”考试旨在培养高中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基本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数学能力与成绩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而不只是甄别和评比;注重过程而不仅是结果;在关注共性的基础上注重个体的差异发展;注重学生在考试中的主体性作用,体现考试过程的开放平等、民主参与等特点。

“整合考试形式,优化考试结构”的考试主要体现如下一些特点:

一、考试命题的基本要求:考试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检查学生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全面的、总结性的检查,是评定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主要依据。考试可以采用笔试、口试、搞设计、做论文、进行实际操作以及开卷、闭卷等多种方式,无论哪种方式,命题是关键。在考试命题环节,注重及时吸收科学、文化新成果,淡化记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关注学生的思维、技能、品质和创新等方面的考察。将“全面考察,突出应用;分散分项,减轻压力;多种形式,注重体验;尊重差异,促进发展”作为考试理念。

1、考试内容应严格限制在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内,不应随意变化,在每个年级每个学期严格执行教什么,考什么,而不是考什么,教什么。

2、笔试是定量评价的重要方式,但要注重考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数学思考的深度、探索与创新的水平以及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3、闭卷考试应特别强调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应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

4、重视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的考查: 通过高中数学教学,学生应当掌握《标准》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具备《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能力要求。在进行学习考查时,要注重考查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对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运用等方面,避免片面强调机械记忆、模仿;要注重考查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避免强调技能技巧;要注重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水平,避免过分强调解决繁难偏旧问题的能力。

5、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考查: 对高中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考查,既要重视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数学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考查要从学生数学认知的发展水平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等多个角度进行。在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活动中,要注重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水平。

6、重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考查:  高中数学学习考查主体、方式、内容和目标都应是多元化的。提倡建立教师、学生自我、同学、家长等共同组成的考查主体,从不同侧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查;提倡采用笔试、口试、报告、小论文、展示作品、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的考查;提倡对不同内容、不同选择的学生采取多种标准的考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在进行多元化考查时,要避免简单的“平均”与“累加”等操作方式,充分显现学生的个性优势,增强学生的自信与发展的动力。

二、丰富的考试方式:丰富的考试方式就是运用灵活的考试时间,采用开卷、闭卷、口试、动手操作或多种方式相互结合来组织考试,从而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上有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逐渐深化的积累、转化、发展的过程。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考试时间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和身心疲惫,单一的、单调的期末或期中考试等形式不能考出学生的最佳水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形式与方法。倡导综合运用多种考试考核方法。不仅考察对学科与书本等基本知识的掌握,也应侧重考察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多次考试的机会,同一考试也可多样化呈现,给予学生充分选择的权利和空间:学生可以选择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接受哪一个难度级别的考试。考试还可分类、分项进行,加强综合评价。只有采取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才能缓解考试的紧张心理,使学生轻松应试,让学生考出真实水平,达到考试的目的。

1.“分段式”考试。一场考试分两段,部分闭卷与部分开卷相结合。闭卷考试偏重于对概念的理解,对理论、方法和知识的综合应用;开卷偏重于能力的考核。试卷内容多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性试题,这种考试方式考察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改理论考试为操作考试方式。一些需要实践的课程考试过去一般采用笔试,现改为操作考试,学生现场抽取题目,现场操作,教师根据学生操作过程及结果评分,这种考试方式考察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3.“半开卷”式考试。所谓“半开卷”即允许学生选择重点、难点内容,誊写知识点和公式等,带入考场。此形式便于分解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或繁琐公式。

4.“教学式”考试。在考试时,允许学生询问公式及作题意解释,但按事先约定条件适当扣除卷面得分

5.申请式考试。一次性考试、终结性考试“一锤定音”,学生没有回旋余地。对此,可采取自愿申请式考试,如果学生对某次考试成绩不满意(认为考试时发挥失常、再复习能有进步等),可与教师商量,申请再考。如果学生对考试难度不满足,也可与教师商量,申请应考难度高一点的试题。

 

6.独立完成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独立完成的试题可闭卷也可开卷。分组讨论的试题只提供一些背景材料或一些综合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思路,解决问题。

7.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口试的特点是更加清楚地考核知识能力,使成绩更为真实。

8.小论文与笔试相结合。单纯的小论文考核容易引发学生敷衍了事。撰写小论文要在调查研究和阅读较多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和研究,并有自己的观点。

9.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成绩的评定除了期末考试之外,可以结合平时考查成绩。目前很多考试已经采用了这样方式,这种考试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平时的学习,防止了学生考试前的临时突击。

10.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根据学科特点、考核内容、时间等不同,采取笔试与实际操作的形式,既有利于学以致用,又加强了考试结果的有效性。

三、多元化考试内容;多元化考试内容就是类型多样、题材丰富、知识综合、一题多答、智情融和等考试题。考试内容的多元化应从考试的范围、考试的形式、考试的题目等方面来实现。将知识考查融于情境之中,将能力与知识考查有机相融

1、将知识考查融于情境之中: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的考试环境。考场环境要力求情感化布置,试卷卷头和卷尾要印有让学生心情放松的提示语,使学科考试的整个过程都赋予人文关怀。试题形式上,注重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参与意识,让其更多地去感悟、总结、体验,学会发散、思辨、创新和实践。改革试题设计。不仅使考试能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而且也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为此,我们要进一步确立学生在学科考试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考试形式、考题题型、评定方式多样化的措施,增强学生在学科考试中的灵活性和选择性,给学生创造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试题设计要求做到三个“不用”:不用刻板固定的标准答案框死学生的思想;不用模棱含混的选择项干扰学生的正常思维;不用粗暴武断的手段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试题的引导语最好不用那种填空、选择、简答、论述式,而充分考虑学生的兴奋点、关注点、活跃点,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实际,譬如“实话实说。、“请你来评析”、“请你来执法”、“请你作律师”、“请你来总结”等题型。

    同时,考试题里面要尽量把一些“生硬”的陈述式语言进行“整容”,换成亲切、充满人情味的邀请式语言,例如“请你……”、“试试看”、“你会吗”、“可别算错了喽”等等。这样就能使学生有一个愉快的考试心态,从而有好的发挥。

 

2、将能力与知识考查有机相融

A.关注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试题内容上,应以基础知识为载体,重在考查学生的素质、能力、觉悟、创新实践,把课外的、与本学科相关的一些内容,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一些实践和感受,时事热点等纳入考查范围。

B.关注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试题将考查的视角延伸到了丰富的现实生活,密切学科知识与生活知识的联系,实践了《课程标准》中强调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多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少考查记忆性的内容。传统的考试多以答案唯一的记忆性、技巧性或速度性的内容为主。新课程则倡导少考一些名词解释、少考一些计算速度、少考一些计算技巧方面的内容,而多考一些与生活实际问题相关联的、能体现综合应用的、需要创新思维的内容,以反映学生真正的理解状况。

C.关注学习个体的差异性。题目的设计应能使每一位学生在解答每道题时都有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融会贯通的过程,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和可能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强调智力开发、避免考试中的偶然性。开放式的考试题目应是自主式、发散式的。要设计一些条件多余、条件缺少、答案多样、解法多样等常见开放题。比如,把常规题增加条件,让学生选择部分条件,编成符合要求的、自己有把握并且感兴趣的题目解答;把常规题缩减条件,让学生补充,编成合“情”,(符合个情)合“理”(符合要求)的题目解答。

四、改革记分方式:试卷评阅上,不能太机械,不能“形而上学”,要体现.人性化,实行“采意评分”,坚持“片面而深刻,全面而肤浅”的原则,即考生能够围绕主题回答比较全面,但深刻不够,与考生回答不是很全面,但就某一方面阐述深刻、有见地、有创意的,都应视为符合较高标准要求的答卷,评分时可同等对待。同时,成绩给予宜粗不宜细,适当淡化分数的作用,淡化考试分数之间的微小差异,增大平时考试成绩的比例,义务教育阶段要用“等级制”,不用“百分制”,更不能小数点后面还保留几位数字。

五、人性化处理考试结果;考试结果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考试应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所以应根据考试的目的,灵活选择考试结果的处理方式,如公开反馈还是匿名反馈,完全反馈还是不完全反馈,群体参照反馈还是个体参照反馈等等。学生有权决定如何公布学习成绩,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权利,关注学生的处境和发展中的需要。

    总之,学生考试评价应尽努力做到11个结合:口试、笔试与操作相结合;教师出题与学生出题相结合;水平考试与等级考试相结合;常规式考试与游艺式考试相结合;一次考试与多次考试相结合;扣分式考试与加分式考试相结合;师评与自评、生评、家长评相结合;课内学习知识考试与课外学习知识考试(例如课外阅读、专题研究)相结合;整体考试与部分考试相结合;考场考试与现场考试相结合;教后考试与教前考试相结合。只有这样,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的学生考试评价才有希望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