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敬个人资料:行政中心东移是连云港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2:43:41

行政中心东移是连云港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转载)

东夷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东夷 当前在线
UID
好友
28 
记录
日志
相册
分享
主题
421 
帖子
10375 
精华
25 
威望
184 点 
积分
27470 
经验
39533 点 
淮米
60251 粒 
淮币
0 个 
访问推广
0 次 
注册推广
0 人 
注册时间
2005-7-30 
最后登录
2011-1-6 
在线时间
2491小时 
阅读权限
90 

荣誉会员

  .pcb{margin-right:0} 一、行政中心的重要作用
1、行政中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首要城市。行政中心也就是政府驻地,在国家叫首都,在一省叫省会(首府),在一市叫市中心,在一县叫县城,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目前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首要城市是首都(首府),而首都没有成为首要城市的,大多是有原因的。一是自身发展问题,如我国首都北京,不仅落后于上海,而且将要被广州超越。二是新建的首都,发展刚起步,如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那。三是政策控制,如美国首都华盛顿,由于政府限制发展工业,不如纽约等其他城市,等等。
  2、行政中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大的优质资源。行政中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最大的优质资源。失去和获得行政中心意义非常重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它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命运。南京是近代中华民国的首都,与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经济中心上海形成呼应之势,使上海也成为近代远东第一大都市。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成为首都,不仅南京地位一落千丈,而且上海也被东京、香港、新加坡等城市超越。石家庄从铁路线上的小村庄一跃成为河北第一大城市,就是因为是省会,郑州、长春等城市也是如此。东台与盐城原来同为盐城的两个县城,但盐城成了市政府驻地后,已经把东台远远地抛在了身后。从连云港市看,新浦取代海州后,海州逐步衰落,近年来发展更是乏力,而新浦却大步前进,海州几乎所有的资源都被新浦夺走了,但是新浦却带不动海州的快速发展。连云区政府从连云镇迁到墟沟后,连云镇一片萧 3、国家(地区)迁都(府)的目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有迁首都和首府的行为,有的是为了加强国防,如明朝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为的是加强对北方地区的统治。哈萨克斯坦首都原在阿拉木图,由于太偏了,不利于国家的国防,于是迁到了阿斯塔那。巴西也是这样,首都从沿海地带迁到了内陆高原上的巴西利亚城,带动了内陆地区发展。有的是为了平息争端,搞了折中方案,如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就是在多伦多与蒙特利尔的争执中定下来的。有的是为了减少人口的压力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如韩国要将首都从汉城(现称首尔)迁到中部地区,但是遭到汉城人的极力反对,以后怎样还难说。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那就是迁移首都等,几乎都遭到了首都人们的反对,但是大多数都迁移成功了,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出现所谓的迁都会阻碍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人们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从本国或本地区的实际考虑的。
二、沿海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竞争带给连云港市的启示和压力
1、我国沿海城市的发展战略带给连云港市的启示。从总体上看,我国沿海港口城市的中心区或城市的行政中心大多设置在港口城区或海滨地带,只有天津、连云港、上海、宁波、湛江等少数几个港口城市例外,但是它们也有自身的原因。上海、天津、宁波、广州、南通、连云港等都是在河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河港城市,走的港城一体化的道路。但是随着船舶的大型化发展,这些城市都在大力建设海港,城市与海港就开始分离,上海、天津、宁波、广州等实力强大的城市,中心城区的辐射力可以到达海港城区,即使中心城区不迁移到海港城区也能支撑海港的发展,同时,这些实力强大的城市还集中力量建海港城区,上海在洋山港后方建设了海港新城;天津滨海新区建设起步早,实力强,现在又被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宁波将高校和文化设施向东部转移,随着杭州湾大桥的建成通车,宁波的沿海城市带建设将进一步加快;广州的南沙海港城市虽然起步晚,但是在广州超强的经济实力的打造下,必将崛起于珠江口;南通的洋口海港城市正在起步,江海联动,融入上海,是其特色和优势;湛江港城距离较近,中间是开发区,已经连为一体,湛江发展缓慢,与其海港城市特色不鲜明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深圳发展的早期,皇岗等三大陆上通道是联接内地与香港的桥梁,但是港澳珠大桥的建成,让深圳人深感其优势将被珠海取代,于是大力建设海港,走“以港兴市”的道路,由于海港分布在两端,深圳市中心只有居中建设,但是为了支撑福田CBD,它两次迁移市政府。青岛将市政府向东部海湾迁移了10多公里,加快东部海湾的开发。至于日照和台州等实力较弱的城市,干脆直接将市政府迁移到海边,发展迅猛是人所皆知的。港口城市的特色告诉连云港市,“港为城用,城以港兴”是正确的发展道路。这说明,一个城市的政府驻地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目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总的战术原则是把行政中心这个城市的最大资源和城市的各种资源优势进行强强联合,这对一些实力较弱的城市尤为重要。日照政务信息网上曾经发布一条《日照与连云港发展优劣势比较》的政务信息,在分析连云港的劣势时指出,除了港口资源条件较差,接受特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条件较差等以外,强调指出,连云港市城市发展的滨海空间受到限制,城市建设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城市发展重心长期偏离海滨和港口,海滨城市和港口城市特色不够突出,城市布局比较分散,由此而导致了港口与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的联系不够紧密。在分析日照比连云港市具有的发展优势时指出,除了建港条件得天独厚,生态环境优势突出,区位条件优越等以外,日照城市建设水平较高,城市发展空间较大。日照市在城市发展布局上,坚持港城一体的方针,做到城市规划与港口规划有机衔接,城市建设与港口发展相互促进,城市围绕港口和海滨进行布局,港口城市和海滨城市的特色比较突出。在城市建设上,立足“蓝天、碧海、金沙滩”的独特优势,突出“大绿量、花园式、开放型、生态化”的海滨城市特色,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先后建成了世帆赛基地、万平口生态广场、灯塔广场、迎宾路、山海路等一批精品工程、亮点工程,树立起了良好的城市形象,城市环境不断优化。
全国沿海港口城市只有少数几个中心区没有建在港口,天津是一个,宁波也是一个,一是它们是在河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有实力支撑港口城区。如果连云港市也是这样,新浦有实力支撑港口,那连云港市为何要迁移市政府?那连云港市等它发展到能支撑不行吗?不行,连云港市没有时间,也没有资本等它发展起来,而是改变策略,要让东部城区来带动它发展,谁主谁副,不是很清楚了吗?再者,天津和宁波的做法也不一定就对,天津从北方最大的工业城市到今天已被许多后来者超越,宁波前两年还在青岛等城市前面,现在,已经被青岛甩在了身后,烟台、台州等也发展迅猛,宁波前景不容乐观!什么原因?大家知道,目前,我国正在掀起一股建设海滨城市的热潮,大家可以看有关报道,几乎所有的海滨城市都是城市中心区的所在地,为什么呢?集中力量建设城市,而不是连云港市这样,昨日全力建设新浦,今日全力建设海滨城市,后天再回到新浦去,这是必然的,因为它是中心区,或是主城区,是老大!大家看,连云港市这样折腾,还有戏吗?如果这次不是李书记下了死命令(中途换了市委书记陈震宁),大家看,连云港市何日要建设东部城区?连云港市敢提出建设国际化海滨城区的口号吗?当然了,能不能建成还难说,提法大不大,也不要考虑,仅从志气和胆量上就可以让连云港市自豪!连云港市不一定现在建设,但连云港市总有一天能够建成!如果连云港市建不成,连云港市边上的那个小日照就能建成!到那时候,留给连云港市的还有什么?关于这一点,请大家看我的另一个帖子,它是谈一个落后与别人的城市,成了“边缘城市边缘化”,只能吃别人的残羹冷炙。
2、城市竞争带给连云港市的压力和启示。区域竞争是残酷的,有时候会是有我无你的“生死”大战。北京作为首都,大力发展工业,把天津这个当年北方最大的工业城市超越了。京津两市经济同构现象严重,且竞争大于合作。北京同唐山共同建设京唐港,货物不从天津港出海,首钢也迁到了唐山的曹妃甸,投资巨大,远不如建在天津滨海新区。上海为了同宁波竞争,也为了港口的生存,运用行政权力从浙江人手中夺走了洋山岛,建起了洋山港,不仅使宁波港口能力过剩,也使国家巨资建设的长江口航道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为了回击,浙江把宁波和舟山港联合起来组成了宁波舟山港。上海当年由于对工业的失误,从而成就了昆山和整个苏州,于是上海被迫制定了“173计划”,就是不许工业出上海市的范围,明知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能补救多少就多少!为了抑制苏州,上海将虹桥机场迁到了浦东,较远的距离使得苏州IT业遭到打击,成本上升了50%。珠三角也是争得一塌糊涂!深圳要升格为直辖市,中央不同意,因为那样将制约香港的发展,不利于一国两制的实施。但深圳人并没有住手,他们大力建设港口,已经成了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港,而香港却大受其影响,虽然还是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但难以阻挡新加坡港的追赶。广州、珠海也大力建设港口,小小的珠三角将会有四个集装箱枢纽港,让专家们大惊失色!最让人们佩服的是香港人的忧患意识,面对上海的崛起,香港人已经提前提出了“香港将被边缘化”的警告,弄得温总理赶紧出面压惊。南通为了建设洋口港,极力宣传它是长江以北最好最大的深水港,却不顾连云港早以是深水海港的事实,洋口港的建设不仅分流了江苏省对连云港的投资,也把许多大项目吸引去了。山东人当年为了建设日照港,用两个大学的专家到中央片面宣扬连云港港口的劣势,现在不仅港口超越了连云港,而且同样从连云港手中拿走了许多项目。日照人连自己的老大哥青岛也要、也敢竞争,日照的港口就有赶超青岛的目标,结果山东省出台措施,联合起来竞争连云港,连铁老大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当京津唐人忙着建设环渤海城市圈时,山东人却不感兴趣,他们自己提出了要建设“山东半岛城市圈”,并表示要“走出环渤海”。面对激烈的竞争,山东人加强团结,过去济南曾和青岛长期争做省内老大地位,张高丽做了省委书记后,立即确定了青岛的龙头地位,加快建设 “半岛城市圈”,山东在超过江苏后,又扬言,“经济总量超过广东只是时间问题”,对此,江苏无言,广东流汗!由北海、钦州、防城港等港口城市组成的北部湾经济区已经沉寂多年,广西各界曾纷纷呼吁加大以北海为中心的沿海城市带建设,要求将钦州和防城港划归北海管辖,但北海人不争气,错失良机。广西现在已经定下了以钦州港为龙头的北部湾港口群的建设。这个教训难道就是北海人要记住的吗? 重庆过去一直是四川省最大的纳税城市,而成都却借省会之便,将政治和经济资源向自己集中。重庆直辖后不到两年的时间GDP总量就超过了成都。当专家们提出了“西三角”(重庆、成都和宜昌)经济区的概念后,成渝便争当“西三角”的龙头,因此国家把成渝经济区纳入“十一五”规划中,要努力改变这一局面。连云港市的东西部之争也是十分激烈的,过去以开发区和港口为中心的连云港市的东部城区是连云港市最大的纳税城区,而新浦却借城市中心区之便,将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向自己集中,全市的金融机构和商业企业几乎全都集中在了新浦,但是没有一点资源禀赋的新浦带不动全市的快速发展。就在连云港市叫苦没有大城市可依靠时,青岛人则认为必须自己做老大,离大城市远就有了建设自己的大城市的优势,而要离得近了资源就会被大城市吸引走了或剥夺走了,反而会成为人家的附庸,这就是所谓“大树底下无小树”的道理。早先青岛周围没有一个大城市可以依靠,就是自己做成了老大。山东人与环渤海城市圈背道而驰,就是要自己做龙头。多年来江苏一直以上海为出海口,但这是双刃剑,苏南是得到了上海的辐射,但是正如李源潮书记所说,我省国际空港、海港落后,严重制约我省经济的发展,梁保华省长更是说得直截了当:“钱不能都让别人挣了!”上海把虹桥机场迁移了不就是给江苏一个打击吗?面对上海人与浙江人的合作要远大于同江苏的合作的局面,连云港市更应感到不安,因为在我国生产力布局中,沿陇海线经济带、沿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成Π型交汇,连云港市连云港是陇海线的桥头堡,但是由于实力小带不动全线发展,于是国内就有人提出要以上海取代连云港作为桥头堡,把Π型格局变成k型布局,所以连云港市必须快速发展,保住桥头堡的位置。在李书记和梁省长主政期间,江苏采取了建设太仓港和连云港两大港口的大动作,这对连云港港口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连云港人也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在过去相当一段时期中到底给了港口什么支持?不错,港口设施是由国家和省里拿钱的,可是你港口城区的路也要国家和省里出钱吗?你为什么不能超前思考经济发展趋势,在临港地区建设道路?哪怕暂时没有太大的用处,只要时机一到,立马就能为客商提供七通、甚至九通一平的建设用地,现在有那么多客商在等着。再说服务业吧,它是为生产服务的,也是为居民服务的,既然港口是连云港市的命根子,那就要好好为它服务,但是长期来港口城区没有好的学校、医院、商场、文化设施和公共设施,怎么支撑港口发展啊?修一条路也要港口集团出钱。现在建设已经迟了,机会不可能倒流,机会是升级的,一个溜了,另一个也就接不住了,你总不能平地起高楼吧?《经济日报》在《让连云港不再沉寂》系列报道中说到连云港市为何没有抬起龙头的原因时,王建华书记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在客观上,一是连云港市处于四不靠的被边缘化的位置,二是受城市发展空间的限制。在主观上连云港也没能抓住对外开放和发展民营经济的两个发展机遇,其原因是观念问题,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发展海洋贸易、现代工业的开拓精神。但是,主观原因讲少了,从更深层次上看,一是连云港市有些领导私心杂念太重,把经营自己的安乐窝当成主要工作,任何与自己利益相违背的东西都可以舍弃掉。二是缺乏对宏观经济形势发展的正确把握,也就是说,许多领导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还不够强,有的甚至很差。
3、我国沿海地区正在掀起建设海滨城市的浪潮。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许多城市正在掀起一股建设海滨城市的浪潮---(在找资料)
三、连云港市城市地域结构的特征。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告诉我们,城市的基本形态有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两类。集中紧凑式城市的中心是居住区和商业区,工业区在外围布局,有的还有多个工业卫星城。分散疏松式是因为城市所处的特殊的地域结构,如河流和山体分隔了城区,迫使城市在河流两岸和山体两端建设,从而形成多个城区。无论是集中紧凑式,还是分散疏松式的城市形态,无论是同心圆式,还是扇形和多核心式的城市地狱结构模式,它们都是一个城市的总体布局,而连云港市的城市形态却是断续的带状城市,实际上是双城的特点,即东西两个相距30公里的城区就是两个中小城市,与无锡和常州两市的距离相当,与长三角铁路线上每30公里一座城市的特点相同。这种城市结构和布局,导致连云港市长期按照“一市双城”的规划来建设城市,在实际工作中,新海城区是城市的中心城区,是经济建设和城市工作的重点,而东部城区是次中心,长期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功能薄弱,表面上看起来与其他城市一样是按照城市建设的客观规律来进行的,然而连云港市的特殊市情是,东部城区是连云港市优势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这里集中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级新医药产业基地、全国首家专业棉花保税库和国家主枢纽港的港口,以及省级连云开发区。此外,港口和开发区附近地区有可用于发展工业的75平方公里的低产盐田和大片滩涂。东部城区连云港山海相拥,岛港环抱,连岛连岛度假区是国家4A级景区。这些优质资源是连云港市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连云港市真正的中心区。然而由于主次城区的颠倒,直接制约了东部城区的快速发展,从而进一步影响了连云港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城市的特征上看,集中式的城市结构被国内外绝大多数城市所采用。一般而言,那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就是因为采用集中式的城市形态而迅速发育壮大的,它们后来转向建设卫星城也没有改变其集中式城市形态。对中小城市而言,只要有条件,大多采用集中紧凑式的城市形态。人们之所以普遍采用集中式紧凑式的城市形态,是因为它能使城市中的各项主要用地比较集中地加以布置,可以设置比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的生活,也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并节省城市建设投资,这恰恰是分散疏松式城市形态的一个致命的弱点。从城市化的建设发展过程来看,它有利于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促进城镇的适度集中紧凑,有利于培育城镇发展的轴线,有利于协调城镇间的边缘空间和引导城乡居民点的合理集聚,进而推动城镇向网络壮发展。连云港市的城市化还处于初期阶段,将大量的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的任务还没有基本实现,因此,连云港市必须极力构建集中紧凑式的城市,以适应工业社会时代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要求。另一方面,集中紧凑式的城市有利于构建现代城市的地域结构,这是因为,在集中紧凑式的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因竞争而形成同类活动之间的高度集聚。占据城市中心的商务中心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段,成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域经济发展的物资集聚中心和服务中心,是组织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国内与国外商品流通的枢纽。对连云港市而言,商务中心区(连云港国际商务中心)对工业区位和其他经济社会资源的集聚力丝毫不逊于港口,尽管它本身也是被港口所集聚的。以商务中心区为核心,轻工业和批发业会连片在其周边布局,其他工业则往往在市区边缘布局,而高、中、低各类住宅区则分别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布置,将极大地推动城市的发展。
在刚刚制定的连云港市东部城区的规划中,规划了“一心三极”的大连云港城市结构,这种城市结构符合连云港市滨海地区的内陆地区的特点,新海城区、连云城区和赣榆县城呈三足鼎立之势,有条件构建组团式的城市结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三极所构成的地区,每足之间的距离均在20公里以上,整个区域达600多平方公里,尽管这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工业区,其人口数量至少达400万人,而连云港市2004年的城市人口为66多万,城市建城区只有70平方公里,只是一个初具规模的大城市。根据有关方面的规划,到2010年,连云港市的城市人口也只有100万,城市建区面积也只有100多平方公里,而由于对经济发展规模和城市人口增长率的不准确把握,至今,连云港市也没有制定到2010年“三大城市”发展目标实现后的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建区面积的具体数据。从连云港市的实际看,2010年后,城市人口为200多万人,城市建区面积为300多平方公里。对于这样的发展进程,不应该将“一心三极”的大连云港城市结构作为现在,或2010年前的发展目标,而应集中力量,建设集中紧凑式的城市结构。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以一个中心城区为龙头,带动城市的发展,那么,那个城区具备这样的带动能力呢?自然是东部国际化的海滨城市。从理论上讲,组团式城市形态并无定论,从行政管理范畴中的组团式城市来看,其先决条件是各城区之间必须似的相距比较近的,过远的话就成了上海、北京等超特大城市的卫星城了,而卫星城和母城之间是不能称之为组团式城市的。非管理范畴的组团式城市形态表现为城市的外部联系,一般称之为城市群、城市带等,如南京与镇江、扬州等城市组成的“一小时都市圈”,至于长三角城市带那是大家都知道的。可见,把城市的外部联系为主的城市功能形态用于规划建设连云港市这样的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内部结构,在理论上不严谨,在实践中是极其有害的。
建设部负责人指出:“中小城市盲目追求多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导致城市集聚效应大大降低、能耗大增、土地利用效益下降、基础设施成本成倍增加”。建设部还强调,120--150万的城市才适合用多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连云港市的“一市双城”,简直是荒唐!
连云港市特殊的城市结构,“一市双城”,现在难以同步发展,过去建设新浦而忘了东部,现在,建设东部也许一样会影响新浦,中心多了就没有了中心,连云港市的实力也只能求其同步兼顾,但总有主次之分,不然,干吗要转移战略重点呢?今后,东西之间也很难接通,20多公里,算上连云镇和海州,不下30公里,战略重点从新浦转移到东部城区和沿海地区就是问题的解释。省委和市领导也一再强调,东部是连云港市最有优势的地区。

四、东部城区作为行政中心是连云港市现实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
(一)经济的发展要求连云港市必须完善城市的地域结构和城市布局。连云港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将行政中心迁到东部城区来。不迁移行政中心也能发展,但是那只能是常规发展,被人家甩得越来越远!连云港市为什么要迁移行政中心呢?
1、连云港市行政中心的转移是城市特质及其发展规律决定的。城市是由村落发展起来的,城市的本质是集聚,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地。人们活动的本质东西就是经济成本,距离远近,成本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城市中心的地价比城市周边的地价高出许多的原因。同时,聚合一起也便于城市的管理。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集聚度高的集中式的城市结构可以节约建设资金,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公用。连云港市的双城就是要建设两个相距30公里的城市,各自都要有自己的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分散资金,造成极大的浪费和负担。在城市的生活中,30公里的距离大大增加了城市生活的成本,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这就是人们普遍采用集中式城市形态来建设城市的原因。从另一个方面看,当城市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后,就会产生辐射作用,这个辐射力因为时间的增加和距离的加长而逐步减弱。一个城市能否被纳入“半小时都市圈”、“1小时都市圈”等,时间是关键的因素,如果超过4小时,你就什么都市圈都进不去。比如上海的辐射在苏州最强,无锡次之,到了南京就几乎为零,于是南京迫使搞了“苏皖一小时经济圈”。过去连云港市与长三角的距离过远了,难以融入进去,随着连盐高速公路通车后,连云港市就可以进入上海“3小时都市圈”,而且由于是长三角组合港和丰富的海洋资源,连云港市已经被纳入长三角经济区。
  2、行政中心东移是完善连云港市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布局的重要手段。在现代城市发展中,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的核心,城市的其他功能分区都会自觉地围绕在它的周围,尤其是行政文化区,它是支撑商务中心的重要功能区域,上海、北京、南京等地都是如此,深圳为了给福田商务中心以强有力的支持,已将行政文化区向其靠拢。落户东部的我省三大国际商务中心之一的连云港国际商务中心同样要按照现代城市地域结构的要求来做,需要商业区、行政文化区的支撑。其强大的城市功能引得众多的城市要建设它,但是不是什么城市都能建的,我省也就三个,其他城市也只能望其兴叹!目前,连云港市的商务中心正在加快建设。不远的将来,其他城市功能分区也会自觉地向其靠拢,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城市发展本质。但是,新浦却要建设“全国一流、东亚闻名”的8平方公里的中央商务区,不要说难以实现,就是实现了,也是与东部城区的恶性竞争!因此,必须将行政中心东移。
  3、行政中心东移可以加强行政管理。行政区划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是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拥有法律所赋予的行政管理权力。由于各个管理者的不同,区域之间就是相邻的行政区之间也会出现不同的发展水平,比如连云港市从领先日照到落后于日照,就是行政管理中出现了问题。在行政区之间,还有一个残酷的竞争问题,所有这些都说明,行政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面前我国市场机制不健全,行政管理仍然占主导地位。美国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西方国家,不仅行政机构精简、高效,而且还有行政区的驻地是个中小城市,而本地区中却出现几个大或特大城市这样的情况,这在我国简直不可想象。随着连云港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东部城区将快速发展,根据连云港市的发展规划来看,连云港市在2010年要建设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建成区面积要达到140多平方公里,新海城区是30多平方公里,以后至多达40平方公里,而东部城区至少达100多平方公里(包括开发区)。特大城市的人口也绝大多数是在东部国际化海滨城市中,东部城区现有人口20万,将要增加40万人口,达到60万人口。经过行政区划的调整,在宁海乡划归新浦区后,连云港市市区面积增加到920多平方公里,如果加上海滨新城填海区40平方公里的面积,那就有近1000平方公里,这样的市区面积在省内也居前列,要管理好这样大的行政区,必须要有相应的管理机构。连云港市“一市双城”的城市结构对于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长期存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得更是充分,因此必须引起江苏省和连云港市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的措施去克服,那就是必须想办法拉近连云港市东西两大城区的距离,如新浦区向花果山和猴嘴一带推进,东部城区向朝阳到海边一线推进,实现两大城区的对接。从连云港市将要成为100万人口特大城市的目标上看,从市区达近千平方公里的区域上看,只有新浦、海州、连云三个行政区是不够的,至少还要再增加一、两个行政区。根据连云港市的实际,在新浦区北上猴嘴后,海州区可以接着东进新浦。75公里的临港工业区和40平方公里的海滨新城,共有11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也必须要增加新的行政区。连云区面积高达503平方公里,这虽然有利于集中统一开发临港地区,发展临港大工业和建设沿海经济带,但是如此之大的区域给管理带来了问题。比如由板桥镇和徐圩镇合并成立的新的板桥街道办事处,面积高达230多平方公里,随着板桥工业园和埒子口工业区的建设,增设区级行政区是必然要求。为了加强对灌河经济区的领导和开发,也有必要把灌河经济区作为连云港市的又一个行政区。临港工业区和海滨新城、板桥和徐圩、灌河等三个地区至少有两个有增设行政区的必要和可能。根据以上分析,变化后的连云港市行政区划是:西为海州区(新坝到东盐河--凌州路到蔷薇河滨),中有新浦区(东盐河到猴嘴东方大道)、北有海滨新城区(东方大道到海边,临洪河到242省道)、东有连云区(242省道到埒子口)、南有灌河区(埒子口到灌河到五图河农场)等五个行政区,市政府驻地是新的新浦区,具体位置可以是花果山到港城大道之间地带,也可以在猴嘴一带,但有人主张先用市级行政中心来带动东部国际化海滨城市建设,然后再回到新浦带动西部城区发展这样的主张也有一定道理。随着连云港市经济的发展和大的生产力格局的形成,新浦越来越局限在花果山和蔷薇河之间的狭小的地域内,既无法发展工业,也远离沿海经济带和港口,发展乏力不是那个人要承担责任的,是受到发展条件的制约的。
4、沿海港口城市的特色和发展道路要求连云港市必须走港城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我国大多数的港口城市都是这样,也有一些例外,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也是对的。就说天津吧,这个当年北方最大的工业城市发展乏力,已经被众多后来者超越,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它不重视滨海地区的发展是个这些重要原因,看到这一点后,天津人拼命争得了滨海新区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地位,经过多年的建设,新区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将成为天津加快发展的龙头,它的新区在天津强大的实力依托下,建设得非常漂亮,将来天津人有何动作,还是未知数。宁波实力强大,也大力发展东部城区,将高校和文化设施向东部转移。至于日照和台州等实力较弱的城市,干脆直接迁移市政府,发展迅猛是人所皆知的。港口城市的特色告诉连云港市,“港为城用,城以港兴”是正确的发展道路。同样,工业是城市的重要功能分区,是城市化的重要拉动力,城市是工业发展的依托和载体,两者最终也要结合到一起。开发区建设全国一流开发区的目标已经确定,其巨大的带动力是连云港市腾飞的希望所在。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连云港市必须整合城市的优质资源。
1、行政中心东移是加强资源整合的需要。东部城区集中了港口、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临港产业区、全省三大国际商务中区和海滨旅游区等优质资源,将来还要建设保税物流园区,众多的优质资源是东部城区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力。在市场机制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的趋势在不断增强,而政府支配资源的权力在逐步减弱,连云港市经济工作和城市建设的重心东移,就是顺适市场经济要求的战略举措,是不可阻挡的经济潮流。与新浦缺乏快速发展的资源秉赋相比,东部城区则集中了港口、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临港产业区、全省三大国际商务中心之一的大陆桥商务中心区和海滨旅游区等优质资源,将来还要建设保税物流园区,众多的优质资源是东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现在,就缺乏最大的城市资源----行政中心,如果实行强强联合,并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那么,东部城区就成为带动连云港市跨越式发展的龙头。那么,以后连云港市再将行政中心西移至新浦,通过国际化海滨城市来带动新海城区发展。
2、行政中心东移可以进一步增强东部城区的经济辐射力。未来的国际化海滨城市具有强大的辐射力,这种辐射力是多种优势的发挥,开发区是连云港市工业的母机,将吸引众多企业与之对接,上下游企业更是与之有着紧密的联系;港口是对外贸易的口岸,是临港大工业的依托,也是现代物流业的龙头,是连云港市最核心的战略资源;商务中心区强大的功能是企业的依靠;现代化的海滨城市为经济提供了服务平台;海滨旅游更是吸引人流的载体,总之,东部城区将是连云港市乃至陇海沿线的重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散地,是连云港市真正的城市核心。在国际化海滨城市的规划招标和方案中,已经明确地写上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一点没有对外界公布。
  
(三)海洋经济时代要求连云港市必须确立东部城区的龙头地位。
1、连云港市战略重点的东移是东部城区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战略重点的东移是将城市建设和经济工作的中心转移到东部沿海地区,建设沿海经济带。战略的思路是优先发展东部地区,并带动全市的发展,让东部优先发展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先行一步的东部地区在发展成熟后,仍会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东西城区增长率和经济总量的差异就决定了彼此之间发展速度的差异,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保持这样的格局。
    2、海洋经济时代奠定了东部城区的龙头地位。以开发区为核心的东部城区,是全省也是连云港市沿东陇海产业带和沿海经济带的结合部,以港口为龙头,以临港大工业为主体,以海洋养殖、海洋旅游、海洋医药、海洋化工、海洋服务业以及海洋空间利用的海洋经济在东部沿海地区在蓬勃发展,是连云港市走向海洋时代的龙头。连云港市不可能永远将其忽视,因为连云港市已经尝到忽视它的苦头,要想快速崛起,唯有抓住这个龙头,连云港市才有希望,这是全市数百万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谁也阻挡不了。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就要阻挡它的步伐,谁有这样的胆量和力量?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在连云港市的沿海地区将要崛起“沿海城市带”,柘汪、海头、青口、开发区、连云港、板桥、埒子口、燕尾港、堆沟港等城市(镇)在发展临海产业中必将崛起,而东部城区就是这条沿海城市带的龙头。
  3、江苏加快苏北发展的战略加强了连云港市东部城区的龙头地位。加快苏北的发展是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我省实现全面小康的要求。历史上我省忽视苏北的发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发展苏南是想在长三角地区赢得一个先机,苏南成熟和苏中崛起后,历史就将苏北推向舞台,而连云港市就是苏北发展的龙头,同样,东部城区就成了龙头的龙嘴。当一个地区在省内的地位被确定后,就意味着众多的机遇和有力的支持,这是大家都已看到的。就说东部的规划吧,在连云港市原先的规划中,东部城区几乎被冷落,是省委支持连云港市重新做东部的规划,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仍然握有配置资源的权力,但这是按照权力大小来进行的游戏,连云港市可以利用行政权力来配置资源,而且这种忽视东部城区的行政行为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权力更大的省委、省政府也就有运用行政干预的手段来纠正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被干预者想要扭转这种局面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前一段时间就有人发话了,说是等李源潮书记调走后再看。省委重视连云港市东部城区不是现在才开始的,早在多年以前就是如此,加快苏北的发展,是任何一位省委领导都要做的工作,而这个工作的龙头就是连云港市的东部城区,所以这种妄想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让比省委权力更大的权力者来干预,不错,朱熔基确实干预过,但他并不是什么都对,他的教育产业化的主张,就被终止,况且,当时正值中央控制集团购买力和楼堂馆所的时机。
4、行政中心东移可以进一步增强东部城区的经济辐射力。未来的国际化海滨城市具有强大的辐射力,这种辐射力是多种优势的发挥,开发区是连云港市工业的母机,将吸引众多企业与之对接,上下游企业更是与之有着紧密的联系;港口是对外贸易的口岸,是临港大工业的依托,也是现代物流业的龙头,是连云港市最核心的战略资源;商务中心区强大的功能是企业的依靠;现代化的海滨城市为经济提供了服务平台;海滨旅游更是吸引人流的载体,总之,东部城区将是连云港市乃至陇海沿线的重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散地,是连云港市真正的城市核心。在国际化海滨城市的规划招标和方案中,已经明确地写上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一点没有对外界公布。
5、东部城区将成为连云港市的交通中心,进一步巩固了其全市经济中心的地位。沿海铁路从东北经连云港到上海和南方的我国沿海铁路的走向已经确定,在连云港市从赣榆罗阳与宋庄之间接朝阳编组站南下盐城,而不是原来从东海浦南、张湾一带绕一个大湾。这样,东部城区就将成陇海和沿海两大铁路的交汇处,新的中云车站将成为大陆桥的第一站,铁道部长要求连云港市的中云车站要高标准、高档次规划和建设,建成苏北一流的车站,是真正的“连云港站”。铁路方面之所以这样做,是从利益最大化上考虑的,因为连云港市沿海经济带有大量的货物要运输,是为成本而着想。另外,有专家当初就指出,原来的走向离沿海太远,对连云港市意义不大。连云港市沿海公路的建设即将掀起高潮,242省道纵贯沿海,两翼的海堤公路和滨海大道等即将建设,形成了沿海大通道和沿东陇海大通道,东部城区将成为这两大通道的交汇点,东部城区与四县的紧密联系即将形成,赣榆到东部城区的距离比到新浦还近,两灌地区的经济布局也将想沿海地带推进,紧密的经济联系将从沿海地带形成,加之港口的连云港市的口岸,一个陆海兼备的交通中心就在东部形成。一个地区的交通中心,必须建立在经济发达的区域,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交通中心是经济中心的支撑,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散地,许多城市过去就是依靠交通中心而发育起来的。从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的流向上看,港口和开发区的集散作用很大,在人流方面,东部流向西部的主要是行政因素大,开会等行政活动要多些,而商务活动将在以后发生重大变化,旅游人流由于东部海滨旅游的因素,东部肯定大于西部。如果把未来东部海滨城市因素考虑在内,那将吸引全市的人流和物流流向东部,这对东部城区的发展将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而新浦做行政中心,则势必形成恶性竞争,在这样的竞争中,让东部城区撤出是不可能,那就等于死路一条,也就是说连云港市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而让新浦退出竞争,至多是加长了东部带动其发展的时间罢了,与大局无碍。轻重缓急,不是一目了然了吗?东部这些年来眼吧吧地指望新浦来带动其快速发展,结果,新浦自己都是个“苏北小县城”,怎么带动东部乃至全市快速发展呢?现在必须让东部城区作为龙头带动全市的跨越式发展。
6、东部国际化海滨城市是集聚人才的高地。郗同福常委在连云区干部大会上有过这样的讲话,大意是要把东部建设为连云港市的“特区”公务员的收入分步赶超西部,并最终把西部率在身后。经济是吸引人才的最大磁铁,当那些社会精英们看到这一点,涌入东部是不可阻挡的。目前,由于住房和子女上学等原因,这些人暂时还没有这样的打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东部的崛起,肯定会出现回流现象和“孔雀东飞”现象。现在,就有人在打自己的小算盘了。更重要的是,东部产业发达,是创业者的天堂,现在不下海的人难保以后不会下海。产业需要各类人才,有产业的支撑,人才必然流向东部。现在不来,以后再来,恐怕一受人才的竞争影响,二怕政策的控制,这些还都是未知数,但不管怎样,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四)新海城区发展乏力使得东部城区龙头地位凸现。
1、新浦消费城市的特性阻碍其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东部城区的竞争力。农业经济时代中发展起来的新浦,在工业化时代中发展乏力,农业经济支撑不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同样,新浦也带不动周边乡镇的快速发展。在失去农业经济的支撑后,新浦依靠其中心区的优势走上了发展商业的道路,成为一个消费城市。计划经济中发展起来的工业大破产和倒闭了,生存下来的又被迁出了,成了一坐产业空壳城市,全国也有这样的现象,但与那些特大城市不同的是,你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走出产业空壳的怪圈。其实,新浦也是有条件发展工业的,计划经济时代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一些基础,周边也有一些城郊和乡镇土地可以发展工业,但由于城市定位错误,将工厂迁出后大力发展商住区,造成大量的下岗工人,而他们购买力又不足,制约了新浦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北京不顾首都的地位,大力发展工业,以至于将北方最大的工业城市天津超越了。国家利用权力干预北京的发展模式,最终将首钢等一些有污染的企业搬出,但北京仍然有大量的工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仍然是北京快速发展的带动力。你新浦有北京重要吗?北京人真的不情愿工业的迁出,新浦同胞们,你们以为如何?在新一轮规划的制定中,专家们一眼看出,新浦是服务业的定位(这本身没有错,但产业结构单一),与省委发展沿东陇海产业带的要求相去甚远,这一切都是因为城市定位错误造成的,一些人看不到这一点,还在那里摇旗呐喊,真正难以理解。现在发展工业也来得及,在浦东、宁海、南城等地发展都市工业,是新浦快速发展的唯一途径。
  2、新浦商业中心地位危机四伏,更突出了东部城区的龙头地位。在连云港市战略重点东移中,沿海城市带即将崛起,组团式城市格局,形成多个商业城镇,为沿海大工业配套的工业区大多有自己的配套服务区,一般的商业用品就近供给,是现代工业园区的特点,这对新浦的冲击是很大的,对东部城区也有影响,但与新浦不同,东部城区的商务中心区仍然保持着强大的辐射力,商业除了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外,主要是给中心商务区提供强有力支撑。相比之下,新浦单一的商业经济结构就无法面对这样的竞争。当东部城区大力发展商务和商业的时候,新浦的危机已经实实在在地让人感受到了,没有了东部城区的客源,新浦商业萧条局面难以避免。新浦与沿海产业带上的城市的分离,是其致命的弱点,市场经济讲求经济成本,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商业配套服务后,有谁愿意跑到新浦去购物?大家知道,从连云镇到海州有30公里远,一般人没有大事,怕是一辈子也不会相互往来,这种城市结构的弊端是要命的。
五、连云港市行政中心数次东迁受挫及其危害
1、新浦和连云港的发展历程。
清末,古朐港(海州)由于海岸线的变迁而消亡,大浦港应运而生,作为其腹地和支撑的新浦开始起步,但海州仍然是(东)海、赣(榆)、沭(阳)、灌(云)地区的中心,但它却步履蹒跚,前面的路程注定坎坷。
  抗日战争年代,日军飞机轰炸海州,海州居民逃向新浦,加剧了海州的衰亡,也加快了新浦的繁荣。然而,由于海岸线的变迁,大浦港也逐步淤塞,而此时,老窑(连云港)港横空出世!新浦本应跟着走向海洋,但它故土难离,依然守望故乡。
  国民政府时期,为了支撑港口,国民政府计划建设连云市(在今开发区一带),但因战乱而痛失良机。新浦得此机遇终于取代海州地位,它环顾四野,笑傲江湖。
  计划经济时代,不讲市场法则,资源无法优化配置,可怜的港口虽然居于全国八大港口之列,但却无权决定自己的命运,一直到港口下放到地方政府。新浦在这样的条件下集中了全市的力量一路走来,终于建设成了苏北的小县城。而这个时候,开放的中国把连云港也开放了,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开发区放在那里呢?胜出的是连云港,但失败者至今仍耿耿于怀。既然决定在东部落户,那就应该团结一心,按照现代工业园区的要求加快东部城区建设,用城市支撑产业园区,用产业园区来拉动城市化的进程,何况港口更需要城市的支撑呢?结果,人在开发区工作,却在新浦生活,交通车费用是个沉重的负担,也无法为投资商在生产后惬意地生活。
    农业经济时代,新浦领着一帮农业小兄弟(它周边的南城、花果山、锦屏等)艰难跋涉,农业经济支撑不了新浦的快速发展,新浦也同样没能带着小兄弟实现富裕。但是它毕竟是老大,从为小兄弟服务中占据了先机,加之有中心区的优势,计划经济下的工业也可以与周边地区媲美,确实也繁荣过一段时期,这是它最可以向世人炫耀的东西。
  然而,进入历史的转折时期,新浦内涵不足、区位偏离、心态不正等历史的积淀便显露出来,连云港的崛起更使它力不从心。计划经济中发展起来的工业大多破产和倒闭了,此时全国先进地区开始搞乡镇企业,有它的依托,南城、花果山、锦屏等小兄弟居然没有把乡镇企业搞起来,有谁去探寻过这其中的奥秘?不去揭历史的疮疤或许是新浦人和连云港人的优良传统吧。紧接着是私营经济时代,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新浦也和其他地区一样无法给私营经济以支撑和引领,又有谁去搜寻过这其中的秘诀?不善经商或许也是新浦人和连云港人的人格秉性吧。连云港市还没有把那些吃拿卡要致使私营企业负担加重,贪污腐败导致国有企业破产倒闭等问题包括在内。这样的人文社会环境能使新浦乃至连云港走向成功吗?新浦,你终究走不出小农意识的怪圈,你也同样走不出产业空壳的怪圈。
  到那里去探索连云港市的出路呢?沿海城市都在走向海洋,真正走向海洋的都成功了。连云港市的尴尬在于,离海“很近”,却又那么遥远,连云港人的血液中似乎就没有海洋的因子。山海相拥,虽不及青岛的秀美,三亚的清新,但却是江苏的唯一,既雄浑又秀丽,本地人瞧之不起,但外埠人却趋之若骛。当今中国,谁要是沦落为别人的后花园,谁就在发展的档次上落下了一大截,而连云港市却引以为荣!“旅游兴市”有几个能成?“工业破坏了山水”饱尝了苦头!最后,还是从别人的崛起中悟出了工业强市的道理,可惜已经晚了一步,若非有特殊的绝招,在人之后是确定无疑的了。这当中,新浦固守故土,虽有初步繁华迹象,但是内在的痛楚时不时地发作,毕竟是一座产业空壳城市,徒有中心区的虚名。这到底是咋回事呢?城市的本质告诉我们:一是双城的制约,分散了财力,增加了内耗;二是时空距离增加了经济的成本,以一个中小城市之力助推大城市格局(东西相距30公里),力不从心。历史最大的缺憾,不在于难认历史的面目,而在于历史的认同感,大多数人认为东部沿海和其龙头的东部城区是连云港市的最大优势,但总有一些人对此嗤之以鼻,我是中心区,我是老大!你远离海岸带,又没有海洋特有的资源,在海洋时代你拥有多少海洋因子?你远离海洋经济带,辐射力难以抵达沿海地区。当你勇敢地向北跨出一步,就能奠定你的地位,但新浦却执意南下,能说是历史的无情吗?到不如说是自己的叛离。历史认同了连云港,国字号众多的连云港,在省里和国家都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虽然起步晚,但前景灿烂。但在新浦人的眼中,东部城区却是另外一种景象:地域狭小,有名无实,不宜居住,污染严重,等等,连云港,你终究走不一个阴影。
  从上述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连云港市城市的发展与海岸线的迁移有密切关系,从古朐港(海州)到大浦港,再到连云港,港口的迁移到那里,城市就跟着到那里,所谓“城以港兴、港以城起”,可是到了新浦就因为种种原因而停止了,战乱是一个原因,计划经济又是一个原因,其中还有人为的阻挡等因素,老窑港(连云港)建设后,急需城市的支撑,于是当时的政府就有了建设连云市的计划,就在现在的开发区,但是战乱和解放后的计划经济使这个计划无法实现,进入改革年代,连云港市数次东迁市政府,省政府也多次同意搬迁,但是被人为阻挡了,当然这与省委对苏北支持不力也有一定关系。中央要求我省要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在苏南已经成熟的情况下,只有加快苏北的发展,江苏才能走在全国的前列,于是加快苏北的发展就成了新一届省委的重要任务,省委把连云港市作为苏北发展的龙头,今天长三角经济区又把连云港市纳入其中,有专家称,“连云港和盐城有希望在苏北率先崛起”,因为连云港市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组合港之一,连云港市有大量的盐田和滩涂资源,是承接上海等土地缺乏等地区的重要地带,有能力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在这样的情况下,省委、市委果断决策,建设国际化海滨城市,加快苏北的发展。那么这国际化的海滨城市建设在那里呢?新浦是有一定的基础,是国际化海滨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建设沿东陇海产业带的重要城市,以发展都市型经济为主,但由于它远离港口,又相对缺乏发展的组合要素,比之有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级主枢纽港等优势的东部城区有一定的劣势,加之东部城区山海相依、山岛相望,海域辽阔,沙滩优美,尤其是两边有宝贵的盐田和滩涂资源,在这样的地区建设国际化的海滨城市可以为港口和开发区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真正实现港城一体、城工一体,城游一体,工商一体等优势,是建设国际化的海滨城市的最佳地带,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决策。至于港口和城市的协调发展,是连云港市没有办法的办法,全省就连云港市这点基岩海岸,让一点给城市,体现连云港市海滨城市的特色,是连云港市的一个巨大的优势。天津滨海新区无山,他们就把天津碱厂的渣场改造成一座小山,以弥补无山之缺憾,连云港市不就更应该利用基岩海岸吗!省委和市委决定发展两翼的组合港,一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连云港市沿海地区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高地。二是从连云港市的发展出发,将来连前三岛都要建设港口,在两翼建设港口,是利用港口后面的土地发展临港工业,老港区之所以发展慢,就是因为没有后备土地发展临港工业,发展东部城区和两翼的临港工业,是连云港市快速崛起的唯一途径,退一步说,如果发展新浦能使连云港市快速崛起的话,就不会有现在的战略重点的东移。新浦作为城市中心区,周边是一些乡镇,土地严格限制,海州的发展受到土地的制约,新浦发展工业更是没有优越的条件,连云港市工业化落后的局面何时能改变?盐田是国家要淘汰的落后生产方式,连云港市利用盐田,不需要国家严格审批,只要改变生产方式就行了,这样的好事也就是连云港市沿海少数几个城市有。当然了,发展沿海和东部,在一定程度上会让新浦放慢一些步伐,但是在东部的带动下,他也会快速发展的,连云港市现在是让谁先快速发展的问题,但是要同步快速发展是做不到的,我国不也是先让东部沿海地区先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发展的道路吗?想当年,当新浦利用中心城区的优势快速发展的时候,东部城区是何等的落后,海州又是怎样的带不起来,事实证明,新浦这样的消费城市是带不动全市快速发展的,只有发展工业才是连云港市唯一的正确道路。
2、关于连云港市行政中心东迁的争论。历史上连云港市行政中心五次东迁未果,其中伴随着必然的激烈的斗争,国内外概莫如此。
  1905年大浦港正式对外开放,促进了新浦的发展,然而,由于临洪河的淤积,港口被迫向30公里外的老窑(今连云港)发展,1934年老窑港开港,为了支撑港口的发展,1935年民国江苏省政府第718次会议决定设立连云市,并决定调赖琏任连云市筹备组的组长,全权负责连云建市的各项筹备事务,赖琏也是拟议中的连云市第一任市长。经过艰苦的工作,一个东方大都市规划逐渐形成:“临洪河口以南,烧香河口以北,东沿东西连岛,西沿临洪河新浦,板浦以东”都列入了规划范围,规划以老窑一带为港务区,墟沟为住宅风景区,大浦为工业区,黄九堰一带为市政中心和商业区。这是连云港市最早的,具有现代理念的城市规划。当时的社会名流汪寿康也认为宜采用英国伦敦模式进行建筑:以平山为中心辐射五条线,一线达孙家山与码头相接;一线穿五洋湖至大小板桥;一线通朱曹;一线经新县达猴嘴;一线至西墅海滨。将行政中心设于平山一带,学校区设于马山、龙山和新线一带。这些想法至今对连云港市仍有借鉴意义。连云市是民国政府最早推出的全国18个城市之一,目标是要建设成为上海和青岛之间的百万人口的国际化的大都市,在江苏比苏州无锡等省辖市都要早。可是好景不长,抗战爆发后,政府已无暇顾及新都市的建设。抗战胜利后,中国又进入了内战,海滨大都市的建设中途夭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我国对外贸易受到极大的制约,连云港同样在半封闭的状态下对外开放,东部城区便一直是连云港市的次中心区。
1958年大跃进时在墟沟北崮山建设了望海楼,1961年新海连市改称连云港市,1984年连云港市被国家列入首批沿海开放城市,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199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在连云港市召开徐连经济带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会议,都相应地提出了连云港市市政府东迁到东部港口城区的问题,但是五次都因为人为的阻挠和干扰而未能实现。1992年省政府批复了连云港市市政府东迁到港口城区的报告,当时的市委书记秦兆臻为此事积极筹备,而市长王稳卿却在新海城区一些既得利益者的挑动下带头反对,东迁未果,书记市长双双调离。其后,那些既得利益者们便抢抓机遇,制定了在新浦东区建设新的行政中心的规划。就这此时,1997年省委、省政府领导在连云港市召开徐连经济带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连云港市市政府东迁到东部港口城区的指示,当时的市长夏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地提出执行省委、省政府指示,将市政府东迁到港口城区的决定,但同样遭到以市委书记郁家树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结果市长夏耕被排挤调离,郁家树开始了比较长的没有市长的一言堂的时代,就是在这个时期,连云港发展缓慢,逐步落后。
文革后的市委书记在港务局礼堂发表演讲,表示要加快港口发展,然而由于他的调离,一切照旧。改革开放后,连云港市被国家确定为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国家和省里对连云港都十分重视,投入大量的资金建国家级开发区。但在开发区选址问题上产生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应该建在新浦宋跳一带,同时利用这些资金对老城区进行改造;一种认为应该建在港口城区,以港口为依托。后来通过筛选折中选择了在黄九堰一带,同时,邀请了江苏地理研究所做了一个市政府东迁港口城区的规划。当时的理由是新浦离港口太远,墟沟和连云港地方狭窄没有发展空间,而黄九堰地势平坦,腹地广阔,不但可以使开发区依托港口,而且可以把连云与朝阳连成一片,发展成一个新城区。实践已经证明,开发区选址是非常正确具有前瞻性的。但当时反对者们一直喋喋不休,指手画脚,乃至十多年后还指责不应该把开发区建在东部,说什么如果建在宋跳,开发区也会建得更好,老城区也改造得更好,等等。进入1990年代,江苏省政府两次批复了连云港市政府东迁的报告,要求连云港市要“以港口为中心规划建设现代化的海滨城市”。1990年代初,秦兆臻书记认为港口城区发展不起来,加快连云港市经济发展是不可能的,他听取了许多专家的建议,力主市政府东迁,并为东迁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如在东部建设了东方中学和东方医院等,可是就在他把远洋大楼宾馆定为市委市府临时办公地址时,一纸调令使得市政府东迁迁成为故事。省政府研究中心针对连云港市拒不执行省政府的决定非常愤懑,公开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文章,强调指出“连云港市的城市中心区在港口城区,新浦是次中心,因此城市建设和经济工作的中心必须转移到东部城区。”1990年代末,夏耕市长代表市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明确提出要将连云港市行政中心和城市建设重点东迁港口城区,但同样遭到新海城区人们和既得利益者的极力反对,在夏耕市长被调离后,除了那条夏耕市长主张修建的海棠路外,东部地区一片沉寂。2002年连云港市进行旧城改造,这又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可以将行政中心东移,也有人主张将行政中心放在台北盐场,也被否决。2003年李源潮书记为连云港市提出了“以工兴港,以港兴市,以市带农”的战略方针,连云港市开始了建设临港工业区和加快东部城区建设的步伐,然而,由于指导思想上不到位,城市建设和经济重心仍然未能真正向东部城区转移。2005年,省委调整了连云港市的主要领导班子,王建华书记上任后,坚决贯彻省委的指示,制定了建设“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国际化的海滨城市和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的发展战略,掀起了大发展、大建设的局面,得到了省委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肯定,李书记肯定了我市制定的建设“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国际性的海滨城市和和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同时对这个战略目标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即核心是把我市建设成为江苏省最有竞争力的海滨港口城市。为此,他强调“临港滨海建设是连云港发展的主要取向,强化港口城市功能是连云港建设的战略重点,要根据这个总定位,继续推进中心东移,以东部城区为核心,加快建设融国际商务中心区、临港产业区、高档居住区和旅游度假区为一体的国际性海滨生态旅游城市。”
不管反对者能提出多少反对理由,也不管他们的理由多么冠冕堂皇,但是一个最根本的、却永远说不出口的理由,就是谁也不愿意离开自己已经营造好了的安乐窝,放弃既得利益。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为的因素,连云港市特别是东部地区错失多次发展良机,因此城市功能在各方面比新海城区落后不止一个档次,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事实上,早在上世纪30年代,随着老窑港的开港,新浦就进入了城市发展的衰微期,古海州的经济中心已经明显地向东部沿海地带和海港转移从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经济形态的封闭性的县城向以海洋经济为主要形态的开放性的海滨城市的转变。长期以来,连云港市的沿海----内陆式(东西方向)组团发展的模式降低了沿海地区在全市发展中的地位,既分散了城市建设投入,也影响城市特色的培育。近年来的“南扩东进”战略也同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适应。因此,必须“东移西进”,集中资金和项目建设东部滨海城市,同时,东部城区实行西进,在开发区和临港产业区一带建设40平方公里的海滨城市。所以,连云港市的发展应将组团发展模式由“东西”调整为“南北”,以东部城区为中心,形成以青口、燕尾港为卫星城的沿海城市带。并在t型产业走廊上建设300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几十年来连云港市固守着这座并不能凸现真正海滨城市特色的城市,没有把握一次次建设东部海滨城市的机遇,城市像摊大饼一样向外扩张,美起名为“一市双城”,东迁并不一定马上将行政中心东迁,只要连云港市转换思想,建设海滨新城,资金就会接连不断。迁一次行政中心,造就一个现代化的海滨城市,又有什么不好呢?建设国际化海滨城市使连云港市迎来了第四次发展机遇,事有所必至,理有所固然,东迁早晚是要来的。北大和新加坡的专家看了连云港市原来的规划后说,连云港市的规划做反了,主张将港口城区作为中心区,在遭到连云港市拒绝后,在日照市严厉告诫说,不能向连云港市那样,港城建设分离,于是日照人立刻将中心区迁到了港口城区。
3、关于东西城区谁更有优势的争论。近年来,江苏省委和连云港市委领导一再强调,连云港市的东部城区是连云港市最为集中的地区,市委根据省委的指示,制定了建设国际化海滨城市的规划,然而就在此时,《苍梧晚报》别有用心地发表了采访一个所谓专家的文章,强调新浦才是连云港市优势最大的地区,此后,《连云港史潭》又发表了署名张莉的文章,把这个专家的话又重新说了一遍,如果说这些个人的言论还可以原谅的话,那么,《苍梧晚报》和《连云港史潭》的错误的舆论导向则是不可原谅的。作为市委机关报《连云港日报》办的报纸,《苍梧晚报》在大的原则上应该与市委保持一致。以往每当连云港市出台重大的战略举措时,市报都要编发系列评论员文章,广为宣传,可是就在连云港市东部沿海地区战略规划制定后,市报却三缄其口,有“第二市报”之称的《苍梧晚报》却公然发表与市委发展战略相违背的文章,这说明了什么?
  《连云港史潭》发表的张莉的文章,标题大的惊人,是关于连云港市城市发展的战略研究,可里边并没有什么理论,更没有什么战略研究可言,就是借此机会把他的私心杂念搀杂在文章中,就算他企图蒙混过关,但是编辑干什么了?唯一的结论就是他们也赞同。作为市民,对连云港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战略有意见,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向上反映,也可以进行心平气和的讨论,但绝不应该在报刊上公然与省委和市委唱反调!他们的攻击正反映出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一市双城”成了“一市两心”,连云港市还怎么加快发展?
4、关于双核城市的争论。长期以来,连云港市的城市规划是“一市双城”的双核格局,即新浦是主中心,连云港是次中心。陆玉麒教授在《构建江苏区域发展的新思路》中讲到:“江苏的扩张型空间结构对区域发展可以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从负面影响看,这是一种离心力较大的空间结构类型。如果所在区域经济实力较弱,这样的空间结构容易导致整个区域分崩离析。”这就是说,像连云港市这样的欠发达地区,不宜采用分散疏松式的空间结构,而应采用集中紧凑式的地域结构。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连云港市的东部城区和新海城区平均使用力量建设,其结果必定是谁也搞不好,所以必须快速突破东部。有一个被大家公认并被实际所证明了的观点,即一个城市只有一个核心,其余要么是次中心,要么是卫星城,而连云港市不顾自身经济实力还薄弱的情况,刻意要规划和建设“一市双城”的双核城市结构,这在实践中必然是行不通的,是连云港市城市建设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在90年代末在省报上发表文章指出:“连云港港口城区是中心区,而新浦是次中心区”。省政府研究室为何要省报上公开发表文章呢?这是对连云港市拒不执行经省政府批准的连云港市政府迁到港口城区做法的一种愤怒!这已经不是要不要争论的问题了。谁是连云港市的核心城区,应由市场经济来决定。没有多少资源禀赋的新浦一直占据中心区的位置,在农业经济时代还能支撑下去,而到了市场经济时代,离港口30公里,连海州都带不动,海州不得不向新浦靠拢,海州区政府已经决定向朐山一带搬迁。5公里的距离就使得新浦的辐射力减弱,那么,30公里的距离怎么辐射东部城区?辐射不到,主城区的优势就是一种浪费,这是连云港市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市场经济讲求“时空经济”法则,上海浦东新区首任主任赵启正在回答“天津滨海新区的缺点”时指出:滨海新区离天津市区太远(45公里)。天津新区人说,打算建设城市轻轨克服这个缺点。强大的天津现在就有这个实力,连云港市如果现在也能建设城市轻轨,那么,连云港市就能抓住建设沿海经济带的机会,把新浦中心区的辐射力最大化辐射地到东部城区,可惜,现在连云港市做不到,以后20年能做到了,也无法满足现在加快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要求,所以,建设东部城区是连云港市唯一的选择。大多数的专家认为,一个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如果自己不够强大,是无法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这就是上海能辐射长三角,而苏州、杭州等却无法辐射上海一个道理。
  再说区域之间的双核城市结构吧,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唐都市带的双核城市,从理论上看是标准的好的城市结构,可是结果怎么样?相互之间竞争大于合作,这样的结构本身就是祸端,在目前的中国尤其严重。北京利用首都的优势把天津这个北方最大的工业城市超过了,更严重是北京为了与天津竞争,硬是与唐山合作建设唐山港(京唐港),也不愿就近利用天津港。专家们或主张京津一体化,或主张合并,甚至还有只保留一个直辖市的主张,而且还告诫人们,在过近的区域不能设立过多的直辖市,这样,就把深圳、南京等城市升直辖市的美梦打碎了。理论界把上海与武汉、连云港与徐州这样的港口城市与内陆城市组成的双核城市称之为“双核”城市。这就说明,有的理论不一定符合实际,而不符合实际的理论也就暂时起不了作用,反而起阻碍作用。有一句在实际中,在理论界很流行的话是对的,核心多了就没有核心!连云港市也一样,要么是建设新浦中心区,东部是次中心区;要么是建设东部核心区,新浦是次中心区,其他的是卫星城,别无他路可走。新浦城区、东部城区那个能成为中心区,应由市场经济说了算。最后再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有关地图上,连云港市的城区图就是新浦,那么一点点,东部城区图上没有办法放,东西城区30多公里,你说这地图上怎么放啊?外地人能从新浦看出连云港市是沿海港口城市吗?以后,就是东部城区发展起来了,照样还是新浦城区的图,东部还是上不去。这样能起到宣传的作用吗?
5、城市功能和发展项目上的竞争。连云港和新浦之争也是十分激烈的。过去,连云港是连云港市最大的纳税城区,而新浦却借城市中心区之便,将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向自己集中,全市的金融机构和商业企业几乎全都集中在了新浦,如果它能带领连云港市快速发展的话,这也无可非议,但它没有一点资源禀赋,带不动全市的发展。这种“连云港挣钱,新浦花钱”的局面必须改变,把市政府迁到东部城区已是历史的必然。高教产业园区至今没有启动了,原因很多,但是新浦人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东西两个园区呈u型在猴嘴山头一带建设,远离新浦啊!没有大学就不成为城市,新浦人深知这一点,这就同体育中心在猴嘴以西一带建设一样,市委要通过公共设施的建设,将东西两个城区连成一体,实现城市东进大海的目标,同时,以此来支撑开发区和临港产业区,在猴嘴一带建设一个强有力的城区,来支撑开发区等,在总体布局上,以猴嘴这个居连云港、新海、赣榆中心的区位实现组团发展。也就是说,新浦北上是大事所趋,但是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拼命反对,主张在新浦建设体育中心和高教产业园区。在私利面前,那些专家都说起了违心话。普通市民在网上摇旗呐喊,那些大人物利用手的权力,先是反对的理由,后是在反对不成的情况下就拖。制约连云港市发展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人心不齐,是“一市两心”,其罪魁祸首就是“一市双城”的结构。如果没有东部城区,连云港市就能集中全力建设新海城区,带动全市的发展,可偏偏有了一个以港口、开发区为核心的东部城区,不发展它们吧,连云港市的特色就没有办法体现,就不能实现快速发展,毕竟它们是连云港市最有优势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