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衣岩2016新款:王大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确立跨越式发展的办学理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42:44
王大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确立跨越式发展的办学理念
新闻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9-11-4 22:48:59 浏览次数:载入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在有限的综合国力下,既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又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无疑是双重难题和双重目标。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成为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1995年国家决定实施 “211工程”,1999年开始实施“985工程”,这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举措。“在国家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清华大学主动适应国家需求,不断推动自身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迈进。”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前任校长王大中这样总结清华大学改革开放30年来走过的道路。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高等学府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清华的办学理念如何定位?如何确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如何加强学科建设?围绕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前校长王大中院士。  艰辛起步: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  “文革”十年,清华是受到冲击最大的几所高校之一。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时,清华已是满目疮痍。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学校在最短时间内基本完成了校内的拨乱反正。到上世纪80年代初,清华已经基本恢复到“文革”前的状况。  接下来的路该如何走?1982年7月,清华大学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10年学校的发展目标是 “把清华大学建成世界先进学校”。  1985年5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年,在清华大学第七次党代会上,学校初步确立了今后的发展方针:“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并提出“从现在起的10年,是把清华大学逐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发展阶段”。这是“世界一流大学”这一表述第一次在清华大学的正式文件中出现。  奠定基础:树立“一流大学”目标  1993年2月,国家颁布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集中各方面力量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与专业。  1993年7月召开的暑期干部会上,学校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到2011年清华建校100年之际,争取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  正是这一年的5月,王大中从核研院调到学校主持工作。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如何才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摆在学校面前的关键问题。学校派出考察团到世界著名学府“取经”,邀请国内外专家到校“诊脉”。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95年,学校提出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模式与思路。  “‘综合性’是对学校类型的定位,”王大中说,“清华大学在建校之初就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建设综合性的现代大学是对清华传统的一种继承与发展。从时代的要求看,综合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与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从国家需求看,交叉学科发展、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都是未来的大趋势。清华原来被称为 ‘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成功地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骨干人才。在新时期,我们要继承这一传统,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骨干人才。”  当时,高教系统内正掀起“并校”热潮。如何建设综合性大学,这是摆在清华面前的另一个要抉择的问题。  “当时有不少高校表示了与清华合并的意愿,但学校研究后,还是决定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来实现‘综合性’。当时,清华只与中央工艺美院实现了并校,因为后者是一所高水平、有特色、规模小的高校。”王大中说,“走内涵为主的发展模式对学校来讲会比较艰难。但后发也有后发的优势,我们可以少而精,吸引高层次人才,轻装前行。”  随着综合性学科布局调整,接着带来的问题是,本科生规模是否要扩张?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普通高等学校掀起扩招大潮,清华同样面临着扩招的压力。王大中回忆:“记得有一年,学生家长围着工字厅、校长的家,要求扩招。学校经过慎重研究,认为本科生规模不能太大,清华办学思想是要‘长高’而不是‘长胖’。因此,清华十几年来本科生规模一直稳定在3000人左右。”  “研究型”是对大学水平的定位。世界上的一流大学都是由一些先进学科组成的研究型大学。要建设研究型大学,就要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使清华有一些学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学校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情不同决定了清华不能忘记在国家建设中承担的责任。“我们要承担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这是我们的特色。如果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做出有影响的贡献就不能称为一流大学。清华要创建符合中国实际、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型大学。”谈到此,王大中的语调非常坚定。  “开放式”是大学办学模式的定位。一所研究型大学应该是开放式的。办学,要面向社会、面向经济、面向世界。中国不断加速的改革开放步伐也为清华建设“开放式”的大学提供了机遇。清华加强与国际上众多一流大学建立广泛合作;向社会、地区开放,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关键重点地区设立了研究院;向企业开放,建立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有160家国内外著名企业参加。同时,促进产学研结合,发展高科技产业,建设科技园区。多年来,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不仅开阔了我校师生的眼界,增强了服务社会的意识,还使我校的社会声誉和国际知名度有了显著提高。  “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成为1993年以后清华向着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带有指导性的办学思路。“在确定办学目标和办学模式后,建设一流大学还要抓住三个要素,这就是大师、大楼和大学精神。要强调的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任务更是要培养 ‘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骨干人才。”王大中说。  在王大中看来,“大师”是建设一流大学的第一要素。在国家的支持和指引下,清华将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放在重要位置。根据学校实际,清华采取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形式,改革教师培养、管理体制,请来了杨振宁、林家翘、姚期智等一批“大师”;设立了教学科研、教学、科研三个职称评定序列,只有师德高尚、学术精湛并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才能进入教学科研系列,以避免研究型大学只重科研、不重教学的问题。  “对于‘大楼’,我们要辨证地看。”王大中说。当时,王大中等校领导认真分析了国内外的学术环境,认为学校的发展与西南联大时期不同,没有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就不可能吸引高水平的研究学者,也不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优越的条件。“大楼是办学的另一个重要的要素。清华建设校园,重的是校园特色和风格,希望能在有形的建筑中体现清华的文化和传统。”王大中说。  “大师”与“大楼”之外,一直鼓舞清华人的清华精神也在学校90年校庆时得到了高度概括和凝练。校风、校训、学风在同学中传播开来,让更多的清华师生受益无穷。  跨越发展:“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001年4月29日,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同志来清华视察指导工作,并参加庆祝建校90周年大会。庆祝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为清华大学亲笔题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为清华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王大中回忆,当时学校对创建“一流大学”的认识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要注重突出中国特色。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同时存在的,世界一流大学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达到世界上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与标准要求,但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还必须强调突出中国特色,不能完全照搬外国大学的模式,而是要把体现时代内涵、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放在首位,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卓越贡献。  第二,创建世界一流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处理好阶段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关系。国际一流大学是一个群体概念,其中既包括哈佛、MIT等顶尖级一流大学,也包括一些刚刚跻身一流行列的后起之秀。因此,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需要分阶段规划实施,由“奠定基础”、“跻身一流”到“总体建成”,再到“先进水平”。  第三,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应走跨越发展的道路。不少国外一流大学发展的历程中都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有些大学的建校历史还不足50年。“我国改革开放30年,创造了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我国大学应该抓住机遇,利用组织优势和后发优势,努力实现跨越发展。”王大中说。  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对一所大学的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清华提出了“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94~2002年的第一个九年,主要是调整结构,奠定基础,使学校初步实现了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过渡;接下来两个九年,将要努力实现“跻身一流”与“整体建设”的发展目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到2020年后学校还要继续提高水平,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争取使我校达到或接近世界著名的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学科建设:大学发展的核心  大学是以学科建设为其基本特征的。学科是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基础与平台。学科的发展对大学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影响,因此,清华一直把学科建设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工作。  王大中回忆说,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通过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清华进入了学科建设快速发展阶段。从1995年到2002年,学校学科建设的思路是调整学科布局和重点突破阶段,学科建设的目标是:发展工科优势;加速理科和管理学科发展;完善人文、社科、艺术等学科布局;争取在生命学科方面有所突破。通过实践,取得了以下4个方面的进展:  一是以内涵发展为主,完善学科布局。早在上世纪80年代,学校即着手对学科结构进行调整,1984年成立了经管学院,1985年恢复了理学院。1993年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以来,学校加大了综合性学科布局的调整力度,先后成立了人文学院、法学院、公管学院以及新闻传播学科,1999年通过合并建立了美术学院,2001年又成立了医学院。学科范围涵盖理、工、文、法、经济、管理、艺术及医学等领域,初步完成了从多科性工业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学科布局的调整。  二是以科研项目驱动、促进优势学科发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载体,也是新兴学科发展的源泉。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学校重点推动了四个方面的重点科研项目建设,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其中包括:以战略高技术及重大攻关为目标的科技创新研究,以原始创新为目标的重大基础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宏观战略及重大软课题研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三是从队伍建设入手,加速理科发展。没有一流的理科,就不可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学校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速了物理、数学、化学及生命学科发展。  四是以多种形式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当前国际上科技与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过去几年,学校通过组建学科群、建立跨系研究院、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建立交叉学科研究基金等多种措施,有效地推动了交叉学科的发展。  王大中认为,未来清华学科发展的重点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与水平,特别是从学校角度重点支持若干优势学科,使其尽快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这是清华实现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关键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