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遇刺是悬案:教学的文本与解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2:30:18
教学的文本与解释

 作者:非洛  Time:2004-9-2 18:37  来源:原创  阅读:2055  打印 〖内容提要〗

从解释学的角度看, 教学工作就是解释工作;从一般意义来看,教学工作与解释学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教学离不开语言,离不开文本,而语言与文本是构成解释的基本要素。

〖文章正文〗


 


从解释学的角度看, 教学工作就是解释工作;从一般意义来看,教学工作与解释学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教学离不开语言,离不开文本,而语言与文本是构成解释的基本要素。语言与文本的结合,必然产生解释问题。重视教学中的解释或解释在教学中的作用,对于积极发挥教学功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文本是话语的载体,解释就是解释文本及其话语,讲解和阐释话语的意义。由此观之,教学活动就是从文本到解释的反复进行的活动。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或环节,每一环节都包含文本与解释的要素。即书本(教科书)——解释(教师备课);教案(讲课提纲)—解释(教师讲课);课堂话语(学习笔记)—解释(课后复习)。我理解的教学活动,其起点是教师接触和解释书本文本,其终点是学生复习课堂纪录的文本。这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不能认为教学活动就是那50分钟的讲课活动。此外,文本也不限于书本,它还包括教师的教案和课堂话语。解释不限于教师的讲解,它还包括备课活动和师生的共同理解。第一个环节中的文本即教科书,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书本或课本,是一级文本;教师经过解释(备课)形成的讲稿是二级文本;课堂话语(学习笔记)是三级文本。解释的情形比较复杂一些,前两次的解释主要是教师完成的,最后一次解释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每一个阶段或环节中的文本与解释,既有连续性也有变化,它们不会是绝对的照搬照抄。把书本搬到教案,再把教案搬到课堂的教学,决不是成功的教学,这样做的教师也绝不会是出色的教师。变化是必然的,也是教学的需要。这是教学创造性的表现。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文本,作为事件(话语描绘的东西)的话语和意义构成了文本的基本内容。我们所用的文本的作者毫无例外的都强调语言的意义方面,即语言的本体论问题,无论是文科文本还是理科文本都是如此。教师面对的文本是一级文本,它是学生要学习的科学知识话语的载体。对一级文本的解释构成了教师备课的基本活动。他的备课过程就是解释过程,就是揭示和释放话语意义的过程。解释应该是十分认真的,解释的范围极为广泛,涉及概念,基本原理,思想内容,文本结构,解析公式,试验准备,等诸多方面。解释就是解释话语的意义,教师总是认真备课,深挖文本的意义所在,在理解而且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讲课文本即教案或讲稿(讲课提纲)。这一步非常重要,此时的解释不是简单的抄袭和照搬,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就像演员对于脚本的再创造一样。他要对一级文本的内容,反复理解,反复消化,反复吸收,把一级文本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没有这种功夫和过程,就根本不会形成自己的教案,即二级文本。解释要遵循客观性原则,要有科学的态度,就是说,要尊重书本文本的精神实质,不能带有主观随意性。也不能感情用事,任意附加一些其他与文本无关的东西。有时为了理解的需要,有必要补充一些参考资料,那也要坚持客观性原则。
解释文本是一个解析文本的过程,不能抽象的表面的解释,大概说一说,敷衍了事,而是要从文本的最基本的成分——话语的句子或命题入手。因此,对于解释一级文本很重要的问题是,要把握好作为“事件”的句子和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此,要从事件(话语描绘的知识)与意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话语。文本上的话语是一些语言事件。它不像普通话语那样具有时间性,具有现实性品格,而是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结构。文本中有句子,句子中有意义。离开文本就无所谓句子(事件),而离开句子(事件)也就无所谓意义。解释学家利科认为,解释就是揭示句子的意义,揭示句子的主谓关系。主语和谓语之间具有对立统一关系,它们分别处于对立的两极。话语亦有它自己的结构,但不是结构主义分析意义上的结构,而是综合意义上的结构,即识别功能和表达功能在一个或同一个句子中的交织和相互作用。这种结构关系直接表现为句子中事件与意义的辩证关系:如果所有的话语实际上作为一个事件,那么一句话就该被理解为意义,意义这里指命题的内容,它是识别和表述两种作用的综合。在利科看来,阐释意义就是分析命题,这也就是解释。无论哪一个学科,都有一个解析话语事件的问题,话语事件是解释的真正对象。
教师讲课所直接依据的文本,是他的教案即二级文本。他的讲课就是对这种文本的解释,解释当然不能是照本宣科,他要离开讲稿,灵活的讲授文本的内容。此时,教师的解释活动与学生的解释活动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是师生的交往活动。他们都处在解释和理解的状态,当下的任务是共同分析话语事件的内涵。教师解释自己的文本,学生也跟随教师参与这种解释活动。这一活动带来的又一成果是,形成了新的文本形式,即学生的课堂笔记,它是三级文本。
话语事件即知识具有普遍性,它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理性的东西。因此,利科强调话语事件的语义学分析,而非心理分析。私人心里经验不具有普遍性,我的经验不能直接成为你的经验,人与人相互理解是通过“意义”。对话是说话人“事件”与听话人“事件”的相互结合,两者之间的可供理解的因素唯有意义。总之,“话语是事件加意义”。就是说,解释活动要始终围绕事件和意义来进行。在此项活动中,一方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师生共建新的文本。
最后再来看三级文本和随之而来的解释。三级文本是在二级文本及其解释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特点是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密切了读者与文本的关系。以前似曾相识的话语事件,现在变得比较熟悉了。有些学生不太习惯于作课堂笔记,那实在是一种损失,因为他们缺少一种文本。学生对三级文本的解释活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前两个环节的继续和总结,也是检验整个解释活动成果的关键一环。此时,对他们来说,解释的条件和基础已经具备,教师的话语言犹在耳,课堂笔记历历在目,再与书本文本有机的结合起来,他们就能充分的理解文本的意义。此时的解释还将伴随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思维表现出智慧的亮点。
总之,教学活动是一个解释活动,它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本(话语)与解释是最基本的要素。我们看到,它们总是相伴而行,并且相互依赖,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