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另一种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3:44:34

协作:另一种教师专业成长路径(转)

   博主按:团队精神、协作精神,有效激发了个体的创新能力,使之形成合力,使得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是现代企业管理信奉的理念。学校教育管理,在人事奖惩制度上,至今也还是以竞争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整体功能的发挥。现代教育管理是否也应该重视引入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呢?

    在九十年代中期,能够进入大学的人都被称为天之骄子,我们是那时的幸运儿,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未来想象得特别的完美。曾经在班上组织过一次活动,讨论人才的标准是什么?有同学说,人才应该是专才,必须在特定领域有过人的本事;有同学说,人才应该是通才,能够在不同领域都有建树;最后的结论是,人应该是“T”字型人才,也就是说,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必须既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能够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或许,正是在这种美丽的人才观的引导下,那个年代的学生特别爱学习。可是,过了这么多年,昔日的骄子们也开始在不同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地耕耘着,至到现在为止,似乎还没有出现当时讨论的那种“T”字型人才。正是通过这么多年的工作,反到认为出现这种人才的概率实在太低,但同事间的合作,尤其是在特定领域有过人本事的同事间的合作,却可以组合成真正的“T”字型人才,这就是称作团队精神的协作。现在,协作精神不但成了培养人的理念,更是使用人的基本原则。
    作为教师,我们还有知识或者能力上的不足吗?这是肯定的,人不但在身体的构造上有着诸多的缺陷,比如我们就无法亲眼看到自己的长相,而且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这是诸多大师们论证的结果。那我们用什么方法去弥补诸多不足呢?我们容易想到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勤学苦练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可我们往往忽略另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与别人的协作,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发挥各自的长处;事实上,后者不但有利于自己缺陷的弥补,还有利于和谐教育生活的建构。
    教育是一个复杂体,让个体去面对复杂的教育,要么因为宽泛而肤浅,要么因为精深而挂一漏万。姑且不论学校管理系统的复杂,也暂且不论学科教学间的磨合,让我们将视线移向学科教师间的协作。以初中数学教师为例,随着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增长,人们对数学教师的要求日益增长,并称之为教师专业成长。要让数学教师的专业得到成长,可以通过数学专业知识的进修,也可以通过教学专业知识的培训;当然,如果这位数学老师可以再学习班级管理或者学校行政管理的理论,那就更为完美了。可是,对于每天要上三到四节课的教师来说,对于一个人要从初一数学教材教到初三教材的教师来说,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同时应对学习与工作吗,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同时在数学知识与教学知识上得到提高吗?即使让教师把全部精力都投向数学教学,教师也不一定能够在学科教学上有所建树,因为教学内容过于宽泛,自然导致教师教学的肤浅。
    于是,要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品质,的确需要关注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但如果把教育的发展寄希望于教师成为“T”字型人才,那么教育成功的概率就太低了。更为快捷的打造“T”字型教学人才的方式,是让学科教师协作起来,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学科教学优势,并通过教学管理工作的协调,组成一个真正的“T”字型教学人才团队。但是,这个教学人才团队的建设远不像理论阐述上那么容易。
    在上海城区有一所较有名望的小学,全校有71位教师,共29个班级。从2001年下学期开始,学校推行协作备课制。协作备课的形式,是每个年级相同学科的教师分担教材的备课任务,然后通过大家对备课内容的共享,达到协作的目的。比如,假设初一年级有6位语文教师,初一年级教材教学需要90节语文课,那么每位语文教师在寒、暑假时分别承担15节备课任务,另外的75节课的备课任务由其他5位教师分担;等到开学时,将每位教师的备课内容用规定格式的协作备课纸复印分发。通过这种协作备课方式,可以让每位教师在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15节备课内容的同时,可以获得其他教师共75节备课内容。尽管教师们并不能直接使用其他教师的备课内容,但其他教师的备课内容既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素材,也为自己提供了另外一种备课思维。学校自采用这种协作备课开始一直沿用到现在,在协作备课的过程中,偶尔也会发现跨年级之间的协作,即教这一级的教师向上一级教过的教师借用教案复印,当然也有会抄袭的现象,但整体上增强了学校教师的备课能力,降低了教师在备课上的工作强度。
    协作备课制度成为建设“T”字型人才团队的标准格式。但是,教育实践中这种协作备课制度仍然备受非议。当笔者将这个案例让学校管理者与教师评论时,大家对这个案例的接受度与认可度都是容不得乐观的。对这个案例的批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备课应该是教师个人的事,通过这种合作备课的方式,会让教师学会偷懒,从而降低教学质量;其二,备课既需要备教材,还需要备学生,像现在这种协作备课制度,让教师在备教材上协作起来的同时,会忽略对学生的关注;其三,这种协作备课制度,为部分备课作弊的教师提供了条件,正如案例中所言,他们可以通过借用上一级教师的备课本来交差,这容易打击其他备课教师的积极性。为此,他们普遍建议如下:第一,组织年级备课组教师在备课前集体讨论教材教学;第二,每位教师对教材所有内容进行备课;第三,教师课后对自己的备课内容进行反思与优化;第四,对教师课后整理过的备课内容进行评选,并将优秀的备课内容汇编成册,供以后的学科教师学习与采纳。
    在理论上,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们对这种协作备课方案的批判是有道理的,他们提出的备课方案也是更为完善的;但是,当我们对他们的批判与建议进行批判性反思时,不难发现重竞争轻协作、重产出轻成本的思想,在学校管理者与教师的心目中是那么的根深蒂固。正是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成为阻碍教师走向协作的因素,逼着教师个人去走“T”字型人才的不归路。
    该小学选择的协作备课方案,目的并不在于评价哪位教师的备课水平高,而在于为其他教师提供更多的备课素材以及他人的备课思维;但在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们提出的备课方案中,目的是通过对教师们备课内容的评比与竞争,评选出最为优秀的备课内容。很明显,前者以协作为目的,以动态的教学工作为本;后者以竞争为目的,以静态的教学内容为本。虽然后者可以产生优秀的备课内容,为后来的教师提供具有学习意义的备课范本,但它却带来两个难以解决的困难。其一,这种以竞争为导向的备课体制,很容易在备课组内部产生矛盾,在理论上的确可以选择出一份最好的备课内容,可在实践中,在同一备课组的三、四位教师中,如果非得选择一份最好的备课内容,就得以激发他们间的冲突或者矛盾为代价;其二,也是我们下面会仔细分析的,就是后者比前者需要付出成倍的成本,只是这些成本并不外显为物质或者资金成本,而是教师自己的时间、精力与智慧。
    在协作备课方案中,只要备课组有几位教师,教师们就可以分享几倍于自己备课内容的备课内容;但在竞争型备课方案中,教师们要付出数倍于协作备课方案中的备课时间与精力。虽然在教学最后,可以为下一届的教师留下一份优秀的备课内容,但这一届教师是无法享受团队协作优势的。而且,在教师们的案例述评中,大家不但没有为协作备课方案可以节约教师的备课时间高兴,反而为这种协作备课方案减少教师工作时间而担忧,似乎只有教师的工作时间是与教学业绩成正比的。如果任何减少教师工作时间的方案都令人担忧,那不但所有协作的方案不可行,就连更为简捷与高效的教学方案,也会让大家觉得不放心了。其实,真正好的制度,不仅关心教学产出的提高,还关心教学投入的降低;靠教师增加劳动时间来赢得更好的教学业绩,这只是事倍功半的策略;靠给教师“减负”来赢得教学业绩,这是事半功倍的策略,后者才是好的制度,才蕴含着真正的教育智慧。

( 按:读到这儿,不由想起某校的一种做法——数年前,学校刚刚配置数量有限的电脑的时候,许多教师因为缺乏电子备课的技能和兴趣,一般不主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包括最起码的使用计算机编写教案,因为这会促使教师投入比传统备课方式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此学校出台了相应措施:学校检查教案,必须是经电脑打印的,手写的一律不合格。然而,数年后的今天,由于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提高,以及电子教案复制、修改与编写便捷的特点,使得教师在编写教案上的时间缩短、效率提高了(其实,质量也提高了,虽然不排除个别教师投机取巧的行为)。学校又出台措施:学校检查教案,必须是手写的,打印的教案一律不合格。我不知道,校方这样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亦或是不愿意看到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教师减轻哪怕是一点儿无谓的压力?难道手写就能避免抄袭、提高备课质量吗?要知道,一个自觉的教师,会把自由时间更多地用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其他方面,例如业务学习等等)
    毫无疑问,通过协作不但可以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还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而且这种工作效率是成倍的增长,比教师个人通过提高自己能力得来的缓慢增长有效得多。但是,这种协作的功效也不是没有代价的,它要以提高学校管理能力为前提。当我们实施协作备课制时,不可避免地出现复制上一届备课本,或者从网上下载教案来充数的情况,这为学校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但我们不能用这些新问题去否定这种新型的协作模式,从而让备课机制又回归到个体争胜的年代里。
    对于协作备课制,还只是在学科教师间建立协作体制;如果我们对学校做更为长远的审视,还有更多需要建立协作体制的地方等着我们去开发。比如,上一届年级组与下一届年级组之间的合作问题,同一班级不同学科教师间的合作问题,教研组与年级组之间的合作问题,教导处与德育处之间的合作问题。如果我们用竞争来定位这些组织,组织间就成了相互的敌人,尽管可以激发不同组织的工作斗志,但却丧失了整体工作的效率;如果我们用协作来定位这些组织机构,组织间就成了相互弥补由于专业分工带来的缺陷,尽管不同组织之间少了“直面鲜血的勇气”,但却在赢得和谐教育生活的同时,却提高了学校整体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