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神无双txt:教师专业成长的知识管理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9:32:44
                                                                         教师专业成长的知识管理策略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 蔡培村博士
                                                              http://www.growth.com.tw/mainths/0728-2.doc
壹、前言
    教育良窳繫乎国家兴衰,而教师专业成长与否更是教育成败的关键。近来资讯因為资讯通信科技的迅速发达,大家可以轻而易举的即时取得资讯,知识量的成长累积快速,世界形成一个地球村,因此科技化、全球化、知识化的时代已经来临,社会正默默地进行一种无声无息的革命,產生诡譎的变化,身处於多变的时代裡,教育必须要改革,检讨赋於教师专业权以及教师本身专业智能的适切性,鼓励教师进一步的学习,促进教师本身专业的成长是当前刻不容缓的教育大事,以因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国家良才,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过去教学以教师為中心的典范已转移至学习者為中心,教师的角色多元化,承担更多的义务与责任,对教师的要求也更严谨,面对知识不断的快速累积、成长与更新,教师该如何去进行知识的分析筛选、设计应用、分享传达甚至发现新知传授给学生或进行自我的评估与成果的评鑑,都涉及到知识管理的问题,本文关心的焦点在於当前教师该如何运用知识管理的策略来进行学习,提升教师专业的成长,从变革的社会中发挥教师专业的精神,固守教师专业的伦理,淬练出教师专业的知能、技巧与素养,使教师的专业能与时俱进成长发展。

贰、变革社会与教师专业
社会急遽变迁下,我们从农业、工业、服务业、资讯业到知识產业的演进,產生不同的社会现象,尤其是资讯业更是快速的带动全球化的时代来临,导引许多社会现象与问题的发生并且给予不同的詮释,產生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在资讯快速流通下,累积更多的知识,尤其是后现代的思潮对浑沌又弔诡的社会现象的阐述,更能凸显社会的多样性,对於教师造成很大的冲击,处於此一诡譎多变时代的教师必须进一步思索专业知能的适切性与如何增进赋予教师的专业权,对教师而言是一大考验。

一、后现代性对教育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认為现在是一个断裂的时代,具有浑沌失序的非均衡现象,强调反统一、反精英、否定一切、平浅地实践、讲求自由、重视差异。在啟示上可以衔续来看待断裂时代,重组浑沌失序的现象,以多元取代统一、以平等对抗精英,以相对容许否定,以深度解析平浅地实践,用创造表现自由、探索研究差异。其后现代性与啟示如图一。
回应后现代主义所点出的社会型态,在断裂与衔续的啟示上,教师身处於断裂的时代裡,要儘快自我成长,更新知识,改变过去照本宣科的方式,衔续教育制度改变所造成的冲击;在失序与重组上,对於教育鬆绑后的失序窘境,更需要教师重组思绪,创新教学符应新教育哲学观;在反统一与差异上,由於在教育制度多元化的架构下,师资培育、教材编选、教法设计、评量安排需要以多元的观点来因应,而非是统一的方式进行;在平浅与深度上,平时关怀弱势,重视文化不利者,实践教育机会平等,以平浅的方式贴近他们,讲求教材与教法的深度,提升教育品质;在相对与否定上,强调相对性而非绝对性,容许否定的存在,常存怀疑的态度,培养省思与批判的能力,建构价值新体系;在差异与探究上,重视特殊教育,强调个别差异,探究诊断并接纳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实施个别化的教学,因材施教;在自由与创造上,上追求自由教学空间与时间,提高教学自主性,激发出教师教学的创意,设计出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

 

图一 后现代性与啟示
二、教师专业知能的适切性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出教师传统的本质,以教师為中心,然而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裡,强调终身学习,以学习者為中心,就如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一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於一九九六年提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学习报告书,所指出未来必须要使学生能具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发展」的四大学习能力,作為教育的重要基础,以因应资讯不断的快速成长与更新,以及从紊乱的社会现象、社会认知、社会价值上做最佳的省思与判断,因此,现代的教师本质上必须要能够在专业知能上跨跃时空,统合过去、现在与未来。
过去在师资的培育上,对於教材教法的选择、教案的设计与评量常以教师為中心,在教育政策上也有许多的限制,但自从教育开始鬆绑后,教师对於突如其来的变化一下子无法适应,未能适时瞭解时势之所趋与未来走向,加上资讯科技的快速发展,教师自主权增多,教学型态多元化,深感惶恐不已,不知多元化的社会已有更多样的学习需求,过去的教育政策、教学内容与技巧已不符所需,学习者开始有自己的主张与学习内容的需求,渐渐以学习者為中心,因此教师必须要再学习,对於教案、教材、教法与评量上需有所改变因应,组织的学习对於学校教师相对的重要,虽然「知识就是力量」,但教师再也不能一味以过去所学来教导学生,去适应未来,而必须透过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改善个人教学的认知、技巧与态度,以因应未来。

三、教育改革中教师的专业赋权
社会的快速变迁促使教育的改革,尤其是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冲击,使教师地位权威的式微,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通识教育和学科领域的整合,传统知识份子价值的冲击,专业能力本位导向的重视(杨国赐,民90),因此教师专业化的建立,有助於确保教学品质,提升教师地位权威,发挥专业权的影响力促进教育改革。教师专业权的赋权与学习关係如图二,教师本身必须不断去学习增加专业能力,使知识產生力量,改变教学观念,统整教学课程,引用适当教学方法,增加教师专业的能力,產生增能效果,赋於教师更大专业权。在教育改革中,教师透过学习追求新知,提升专业能力,时时刻刻与社会同步成长,接受新观念,蒐集新资讯,引用新科技与教法,符应知识社会的要求,提升专业的权威,获得社会的认同,正强调说明教师学习的重要性。在强调扩增教师专业权上,教师应该要:


 

图二 赋权与学习的关係

(一)、充实专业知能,改善教学内容:教师任教科目的专门知识、教育的基础知识、教学原理原则与长期的教育训练必须随著时代变迁与科技的发展加以充实改进与落实,培养专业的知识、技术与能力,改善教学内容,从事有效教学。
(二)、增加专业自主,活络教学方式:教师从事教学必须要能自己决定评定学生的工具、标準与技术,独立掌握教学进度,自由选择教材与教法,在教学时免受外在压力与他人的干涉,如此才能享有自由与独立的专业自主权,使教学方式更生动活泼,获得社会的支持与认同。
(三)、注重专业责任,落实教学效果:社会的变迁导致教师角色的多元,教育专业化的要求,知识的暴增,师资养成教育的不足,致使教师有责任必须要有不断在职进修与自我成长的强烈使命感,随时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充实新知与教学技术、策略,落实教学效果,建立社会权威,符合社会对教师的期待与要求。
(四)、提升专业尊荣,塑造专业形象:教师透过专业团体与规范的约束,发挥专业的精神与态度进行服务奉献及自律,信守专业伦理信条,建立一套专业人员的行為标準,而能受到社会的认同,產生尊荣感,愿意以教育為永久志业,塑造专业形象。

参、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性
Camerson(1986)认為专业成长是增进教师与行政人员的生活,扩展其一般教育、情感范畴及对学生的瞭解,產生不断地努力去改善学校,创造专业技术不断进步的环境。近来资讯科技所带来知识急遽的爆炸与快速的流通,对於教师的冲击甚大,教师再也不能以过去所学的知识来教导学生,而是需要体察时情,充实新知,改变教学方法,以学生為主体的学习典范从事教学,尤其是在后现代潮流中,教师更应体认在时代环境变迁的要求下,教师的角色变得更多元化,必须要促使自己在专业上有所成长,成為POWER教师,具有专业的能力、人格与素养。因此,教师专业成长是因应时代的需求,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有其必要性。
一、教学典范的转移
    在知识快速遽增与流通下,教师教学典范移转如图三,可明确看出其差异,过去教师教学,以教师為中心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经过专业的训练,提供教育机会给每个学生进行学习,透过教学方案有计画、有目的来教导学生学习知识,帮助学生转换知识促进知识吸收,由於学习是具有竞争性,因此学生被採取分类教学,教师以讲授者的姿态,在固定的教室、固定的时间,採用权威方式的教导,教学内容是知识的累积并注重课程结束的评鑑与单一考试的结果来断定教学的良窳,综而言之,教师教学的模式是由上而下,以教师為主,对於学生需求的评估、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与评量完全操控在教师身上来进行教学。

 

1. 教师為中心
2. 提供教育机会
3. 教导知识
4. 提供教学方案
5. 转换知识
6. 学生被分类教导
7. 学习是竞争的
8. 知识是累积性
9. 教导係权威的
10. 固定时间、固定教室
11. 教师是讲授者
12. 课程结束评鑑
13. 单一考试结果 1. 学生為中心
2. 促进获得成功的机会
3. 教导学习的方法
4. 创造有力的学习环境
5. 发现与建构知识
6. 发展每人的潜能
7. 学习是合作的、分享的
8. 知识是套垒与互动
9. 学习具挑战、复杂性
10. 任何时间、空间
11. 教师是设计者
12. 预先/过程/结束/评量
13. 多元学习结果

    现在教师教学的重心开始转移到以学生為中心,以学生為主体,增加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促进自信心,引导自我导向学习,在教学中强调学习方法的教导,并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发现与建构知识,由於学习具有挑战性与复杂性,在学习上採取合作与分享,以发展学生潜能為目的,教师以设计者的姿态,透过预先瞭解与评估,经过过程实施与学习结果多元的呈现与评量的设计,使学生能在任何时间、空间从事学习,其学习的内容是知识的互动与套垒而成,综而言之,教学的典范已经转移為学习典范,以学生為主,对於学习需求的评估、学习内容、方式而成,综而言之,教学的典范已经转移為学习典范,以学生為主,注重环境的塑造,对於学习需求的评估、学习内容、方式、资源、方法与评量完全决定鱼学生身上来进行学习。

二、教师角色的多元责任性
    教师面对多元的时代要求,必须承担更多元的责任与义务来善尽角色的扮演,整体而言可从学校教学、训导、辅导与行政的四大任务来看教师的角色,如图四教师的多元角色,说明如下:
(一)、教学上的角色具有:
        1.传授者:教师对於任教的科目需具备有专门的知识,以便於获得知识传达指导学生。
        2.设计者:教师对於学生的瞭解、进度的掌控、活动的设计与适当的评量,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更為紧凑。
        3.研发者:教师对於教材教法上,应该将发现的新知统整研究成為教材,并配合科技的发展改善教学方法。
    (二)、训导上的角色具有:
        1.培养者: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习如何与人一起生活的社会技巧,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2.澄清者:教师对社会的紊乱现象应给予学生价值澄清的机会,针对社会的价值与规范,鼓励省思与批判。
        3.维护者:教师应对於校园中各种危险的產生加以防范,加强校园安全,使学生能免於恐惧安心在学校学习。
    (三)、辅导上的角色具有:
        1.引导者:教师对於学生生涯的发展、生活的调适与人格的发展给予适当的引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2.抚慰者:教师对於心理有挫折的学生,应给予适度的抚慰,抹平伤痛,建立自信心,并且培养适度的挫折容忍力来面对人生。
        3.辨识者:教师对於学生的问题行為能够具有辨识的能力,以便採取适当的措施与学习指导,改正学生问题行為。
     (四)、行政上的角色具有:
        1.促进者:教师对於学生家长与社区的互动有助於学生的瞭解与教学的进行,透过亲师合作促进学习效果。
        2.参与者:教师对於学校的发展应提出见解与看法,形成学校共同的愿景,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帮助校务发展。
        3.公关者: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往往成為学校的形象塑造者,对於学校声誉有重大的影响,正式对外最好的公关者。
    由於这十二种角色交织影响一位教师的角色扮演,更加深了教师的多元责任,要成為一位适任的教师同时要能因应这不同角色的要求,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有其必要性,透过学习使教师在教学的生涯上能够从容不迫的应对教学典范移转的冲击与多元角色的要求,使教师能以「人」為核心,在教与学的角色变换中取得适当的平衡,能善尽职责并保持良好的心情从事教学。

 

图四 教师的多元角色


三、Power教师的实质内涵
    教师面对社会对专业与教育品质的要求,在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上与个人人格修养的昇华上,期望能展现出「POWER」,进而能自我肯定并获得社会的支持、认同,Erffermeyer 与Martray(1990)认為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透过工作表现从事有关个人专业知识和技巧的自我改善活动之能力与意愿。在POWER教师的实质内涵可分成专业、修养、能力、人格四大取向(如图五),来相呼应,说明如下:
(一)、在专业取向上应具有:
1.广博的时代知识:时代变迁快速,知识广大博深且產生的速度、数量不断增加,对於时代进步的现况应及时汲取,与时同步成长。
 2.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经验的累积是成功教学的基础,不断的检讨改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技巧与方式,有助於教学效果。
3.熟练与创意方法:教学方法的熟练与不断的研究创新教学,可以促进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引起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
4.专精的学科知识:教师任教科目知识的专精,可以取得学生的信任,愿意向老师请益学习,而且教师也能应付自如教学愉快,促进新知的不断获得与產生。
(二)、在修养取向上应具有:
1.性别平等的素养:教学过程中受性别的刻板印象影响,对於教学会產生偏差而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在言行举止中能注意性别的平等可获得学生的尊敬。
2.永续学习的动力:新知不断的改变与產生,终身学习成為现代公民所必备,保持永久持续的学习动力,可改变个人的观念与态度。
3.网路世界的掌握:资讯科技的发达,网路造就人类无限的可能,电脑学习与资讯的掌握,可放宽个人的胸襟,瞭解世界的变化,使视野更宽广。
4.民主包容的态度:个人的凸显与多数人的尊重,乃在於共识的取得,民主与包容更能產生社会的规范与秩序,促成师生间、同学间和谐的气氛。

 

图五 Power教师的内涵
(三)在能力取向上应具有:
1.说理表达的能力:教师的口语表达与逻辑说理的能力可以正确传达知识内涵,促进学生理解与学习,增加学习效果。
2.分析辩证的思维:教师对於问题事实的分析与辩证,有助於釐清观念与知识内容,详细明瞭知识意义,促进学生更进一步学习。
3.人文关怀的技巧:物质的享受、学业竞争的压力与分数的器重,忽略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关怀与对人生意义的追求釐清,有了人文的关怀将会受到学生的倚重与信赖,人生生活意义将於焉產生。
4.行动研究的能力:教师教学问题的解决需要透过行动的研究不断的进行来增加教学效能,而且教师是实务者亦是研究者,可以釐清并解决问题,增加研究创新的能力。
(四)、在人格取向上应具有:
1.真挚诚恳的态度:教师有了真挚诚恳的态度,可以使学生更愿意接近你对於知识的追求亦能更真实,做事上更容易取得共识协调。
2.健康开朗的活力:健康的身体与开朗的心情可感染周遭人事,增加活力,使教学顺畅进行,面对困境时可以化险為夷,增加挫折容忍度,不断开发新资源。
3.亲和大方的魅力:亲切和善的态度可以感动学生容易与学生接触,瞭解学生身心,落落大方的魅力可以导引学生的尊崇与追随模仿。
4.积极任事的动力:勇於任事,积极採取应对进退,不怕困难,接受挑战,在实务的运作中将会创造新知,发现新观念。
成為「POWER」教师已是时代的要求,在专业、修养、能力、人格的内涵上透过不断的学习、精进、成长与发展,提升教学品质,使教师在专业上受到社会的肯定,展现专业的权威,获得社会的认同,这更凸显出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

肆、教师专业成长与知识管理
美国生產力与品质中心(American Productivity & Quality Center, APQC)曾明确指出知识管理是一种有意的策略,以促使合适的人适时获得适当的知识,并协助人们分享资讯以及展开行动增进组织效能(APQC, 2001)。Liebowitz (2000: 3)认為知识管理是从组织的无形资產中创造价值的过程。知识管理不是新的概念,它是一种以知识為基础的系统、人工智慧、软体工程、组织发展改良、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為概念之综合体。因此,学校為知识產业,教师是以知识為主要核心,进行教学与学习,瞭解知识管理的过程与要素以及教师学习内涵,可以请出教师学习与知识管理的关係。
一、知识管理的过程与要素
美国生產力与品质中心(American Productivity & Quality Center, APQC)指出知识管理是一复杂的过程,必须有强力的促动要素為基础来加以支援,这些促动要素包括:策略与领导、文化、衡量、技术,同时这些促动要素也须与知识管理的过程相结合,其过程包含蒐集知识、组织知识、分享知识、调适知识、使用知识、创造知识以及确认知识成為循环过程,非直线过程,其动力过程通常从创造、发现与蒐集内部知识与最佳实务开始,其次分享与瞭解组织所能使用的实务,然后将调适与应用这些实务到新情境中,提升组织的绩效(O’Dell & Grayson, 2001)。在领导上特别强调绩效评估制度之合理化;在文化上鼓励分享、信任、开放、与学习的组织文化;在资讯科技上认為资讯系统应发挥知识介面平台,以利分享、学习;在衡量指标上强调兼具财务性与非财务性之绩效指标,作為组织成员适当奖酬标準;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建立一有效的知识转换流程,鼓励组织成员不断创新之机制。


 

图六 知识管理的架构


知识管理的运作过程中有一些促进因素来增加知识管理的运作效能,可归纳出下列几个因素:
(一) 领导者的支持:组织开始对知识视為组织的资產对於整个组织运作观念、策略的改变与措施的设置必须依赖领导者的鼎力支持,才能积极展开组织再造。
(二) 组织文化的塑造:建立开放、信任的组织文化,鼓励进行学习与分享的经验交流,促进知识的流通与创造,成立激励的机制改变员工的作為,共同向组织愿景迈进。
(三) 资讯科技的有效运用:能依照组织的愿景与目标,建立适当资讯应用系统,成為知识平台,使成员能充分、方便、快速而有趣的进行学习与分享。
(四) 绩效指标的建立:指标可成為组织与成员努力的方向,可包括个人与组织之整体的指标,兼顾效率与效能,涵盖财务性与非财务性的指标内容,作為鼓励、酬赏的标準。
(五) 组织成员的主动学习:组织与成员是生命共同体,让成员能体悟组织危机、现况与未来发展的愿景,可使成员愿意学习,提高学习动机,增加学习的主动性,使知识管理运作更顺畅。

二、教师学习的主要取向
    多元时代有多元的知识,加上知识的变动大,身為一位教师需要在专业发展上与自我成长上不断的学习,吸收新知,以便於分析、统整来进行教学,在学习的取向上可分為自我学习、创造成长、享受乐趣、自我管理与求知满足(如图七),其学习的取向说明如下:
    (一)、自我学习取向上:教师為了进行教学,必须先具有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评估自己学习的需求,决定自己学习的内容、方式、资源与目标,因此,必须要能善用资讯科技掌握资讯来源与内容,透过正式的沟通管道与途径,运用适当的沟通技巧取得资源,并且自己做决策,决定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方式与学习目标。
    (二)、创造成长取向上:教师面对著来自於不同环境的学生,常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需要去解决,尤其是在在教室的经营上,更需要有一些技巧来指导学生,对於自己情绪的控制、时间的管理、行為的表现上要能够自重,常常进行自我管理,才能受到学生的爱戴与肯定。
种乐趣。

 

                  图七 教师学习取向

    (三)、享受乐趣取向上:教学是一种艺术,学生学习成功与失败往往是教师成就感的主要来源,对於学生行為举止表现需要用同理心瞭解学生,包容学生所犯的过错,平时应该保持变通、弹性处理学生事情的原则并创造幽默感,缔造生活美学,享受教学过程中酸甜苦辣。
    (四)、自我管理取向上:教师平时需思考并批判整个环境变迁所需的知识更新与变动,并建立个人学习计画进行学习,达成个人学习愿景,对於所获得的知识经过分析与统整后,在不断的教学经验累积下,琢磨淬练出良好的应用技巧,一方面有计画的自我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
    (五)、求知满足取向上:教师面对知识不断的累积与更新,导引出求知的慾望,而知识的需求与验证需要具备学习如何学习的技巧,以便於进行知识蒐集、转化、分享、应用与创新,尤其在知识创新上,常常需要人与人之间非正式的沟通讨论產生顿悟与理解,满足个人的求知慾。
    在教师的学习取向上,由於教师透过批判、思考与愿景计画并善用应用技巧进行自我管理的学习,透过学习如何学习及非正式沟通讨论满足求知,利用决策、掌握资讯与正式沟通表现於自我学习上,经由问题解决、经营技巧、自重与自我管理以创造成长,善用同理心、包容、幽默感、弹性变通来享受教学乐趣,成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主要学习取向,使自己能够因应环境的变迁,符合教育需求,增加个人专业的成长,调适个人的教学生涯,使教学是一种艺术,也是一

三、知识管理与教师学习关係
学校是知识的大熔炉,面对时代快速的变迁下,知识快速的增多、累积与更新,学校如何进行知识的获取、分享、应用与创新,推动知识管理,以利教师教学与学习,是一大难题。
 图八 知识管理与教师学习之关係

学校是一个组织,Nevis,DiBella和Gould(1995)认為可把组织视為学习系统的模式,所有的组织都是学习系统,在组织系统内有不同的学习型态,而且在组织的学习内容与方式上常受其文化与次文化的影响,所以应该要顺应组织的文化进行学习,他们也归纳出引起或支持组织学习的促进因素以促进组织中学习的过程。教师进行学习以因应环境的变化,学校组织的再造与革新,推动知识管理可谓正逢其时,学校应建构与知识管理互相搭配的学习系统,使学校教师能够方便、快速而有趣的进行学习,才能呈现知识管理的效果。在组织中,知识常存在於文件、储存系统、日常工作、过程等当中,而知识是以组织学习為基石(胡瑋珊译,民88)。所以透过学习,经由知识管理的五大核心,把组织视為一个系统,建立符合知识管理的一套学习系统,实行有计画的组织学习方案,将可促进学校教师学习。
知识管理整体内涵主要建构在五大核心即知识库、知识获取、知识分享、知识应用与知识创新,在其中皆有不同的学习活动、途径、型态、内容与方式,因此配合知识管理的五大核心,建构适当的资讯科技学习、自我导向学习、团队合作学习、行动应用学习、创造研发学习五大学习系统来加以促成,其关係如图八知识管理与学习系统之关係,说明出知识管理乃在於建置知识库為核心,分别经由知识的分析与分类来进行知识获取,透过知识的辩证与对话过程来实践知识分享,藉著知识的统整与重构化為知识应用的行动,进行知识的省思与批判达到知识创新,以自我导向学习来获取知识,以团队合作学习来分享知识,以行动应用学习来应用知识,以创造研发学习来创新知识,使学习与管理互相对应,彼此互相循环成為有机的知识管理学习体系。

伍、教师专业成长的知识管理策略
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常以「知识」為核心来学习,寄望能适应教学转移到以学生為主的典范,善尽教师多元的角色责任而能產生专业赋权效果,相对的在知识管理的策略上亦以「知识」為重心,对知识进行蒐集、分析、累积、转化、应用、分享与创新,刚好在教师专业成长上能够透过各种学习系统的建立,帮助教师个人与专业的成长,產生相辅相成之效。以下提出教师在专业成长上的知识管理策略,以供学校与教师参考。

一、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的知识库
知识来自於资讯,资讯来自於资料,学校要利用资讯科技的技术建立良好的电脑或网路系统,结合知识库管理、网站与相关软体系统的建置,并对知识加以整理、归纳、分析、分类、累积与更新,在知识蓄积上可採用资料库、媒体(录影带、幻灯片、录音带)、人员、作业流程文件、书面等形式,以便於教师搜寻取得想要的知识进行学习。对於教师专业成长上所建置的知识库,应该要採取下列措施:
(一)、教师生涯发展的知识需求:教师在不同的生涯发展阶段中,将会有不同程度的知识、能力与教学技术,并有不同的需求、感受和态度,而表现不同的行為与特质,在知识库中应考量教师的生涯发展需求。
(二)、进行知识的蒐集、分类与组织:环境急遽变迁与资讯科技的发达產生更多的知识与流通,学校应多瞭解学校发展与教师学习的需求,多方面蒐集知识并配合图书馆与资讯人员负责分类与组织,便於教师搜寻。
(三)、发展知识系统与学校本位的联结:利用电脑软体建置知识系统,连结相关的网站,以学校本位的观点相互连结取得相关的资讯,帮助教师对於学校发展的认识,建立共同的愿景,发展学校的特色。
(四)、设立多元型态知识运用机制:知识蓄积可採用资料库、媒体(录影带、幻灯片、录音带)、人员、作业流程文件、书面等多元形式,提供教师在获取知识,并配合教师在多元的教学型态与生活的知识应用,可以互相观摩、研讨、实做与座谈,成為知识运用的机制。

二、鼓励教师订定个别化学习计画
教师能主动依照个人的学习需求,评断自己学习的需要,形成学习的目标,寻求学习的人力与物力的资源,採取适当的学习策略,依照自己的学习步调、方式与学习计画,有弹性,不受时间、团体活动、经费的限制进行学习自我导向学习,具有而学校应鼓励教师透过知识分析与分类后所储存的知识库,随著个人的需求订定个别化学习计画,依照个人学习的策略,加上学校的学习活动安排与激励措施的设置,取得人力与物力上的行政支援,使个人愿意从事自我导向学习,达到个人学习的目标,在鼓励教师订定个别化学习计画可以採取下列措施:
(一)、分析应然与实然的差距: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具有专业的知能、技术与态度,然而面对教育政策的规定、学校的制度、校风与多元家庭环境所孕育出来的学生,在实施教学时仍会发现有落差,教师需要去加以分析实然面与应然面差距,採取适当的教学与学习策略,以落实教育理想的实现。
(二)、增进专业知能的学习策略:教师在专业知能的学习上,应该注重学习如何学习的策略,重视自我导向学习、经验学习、相互合作学习等,体验专业知能上所阐述的知识、技巧与观念的澄清,增进专业知能。
(三)、努力践行并弹性调整计划:教师个别化的学习计画需要实际落实实践,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的检视与修正,平时保持弹性调整计画,使个别化学习计画能够实践而不至於太理想化或太肤浅。

三、建构团队学习及知识分享的机制
分享各种不同来源的资讯并获得新的资讯之过程,是决定学校组织学习确实发生与知识范围之广度的重要因素,学校组织中新资讯的发展常因片段的或零散的资讯相互结合,经由学校成员詮释资讯的过程而达到知识分享的目的,当资讯广泛分佈於学校中,资讯的检索工作将更容易,组织中的个人或团队也更有能力学习,学校在知识分享的重点是要能创造集体学习,而非个人层次的学习,学习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与互动过程,其目的在於增加学校成员的能力,具体学习结果在於学校行為的改变。因此在知识的分享上,首重在成员间的信任与知识取得方便上,安排团队合作的学习,在建构团队学习及知识分享的机制应该要採取下列措施:
   (一)、依学校教学与行政建立学习团队:学校成员中主要有教学与行政团队,平时互动频繁,关係密切,对团队成员较瞭解,可以随时取得个人所需的知识,彼此间的信任感也从中而建立,方便进行正式与非正式的知识分享。
(二)、以对话、论辩及统整之学习促进成长:知识分享常透过彼此的对话、辩证与统整,使知识得以转化而能应用与创新,因此应常常安排提供深度会谈的机会,甚至有激烈的辩论,将之视為知识的澄清好策略,有利於个人知识转化。
(三)、培养种子教师引导团队学习:团队的学习主要在於彼此的合作默契培养,刚开始往往需要有种子教师来引导,激发对话、辩证与统整的意愿,促进彼此情谊的建立,避免彼此的误解而破坏信任的气氛。

四、强化行动研究与合作教学
  教师知识的应用倚赖每一个成员都能发生Kolb经验学习循环的步骤,也就是要有具体的经验、反思观察、抽象化概念、主动实验的循环步骤。教师在获得知识,经由对话与辩证过程的知识分享后,开始对於知识进行统整与重构,对於教学资讯加以统整,拟定各种可行的教学方案并加以判断与实施,进行行动研究与合作教学,使知识能够实际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上,鼓励教师进行知识的统整与重构,强调课程统整能融合日常生活,设置奖励措施激发行动研究与合作教学,塑造民主的气氛,达成共识,保持弹性以促进实施的可行性,解决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落实知识应用的效能,在强化行动研究与合作教学应该要採取下列的措施:
(一)、落实行动研究促进知识活化:教师是实际从事教学工作者,也同时是一位研究者,最适合进行行动研究,解决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透过行动研究不断的修正与更新知识,可以促进知识的活化。
(二)、加强合作教学,培养融入知能:实施合作教学,可以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入课程中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跟实际的生活相互搭配验证,符合课程统整的要求,而且可瞭解教师彼此的专长,有利於学习。
(三)、藉由「试验与研发」创新教学型态:设定创新激励的机制,鼓励教师有勇气尝试新的教学实验与研发,在不影响学校整体效益下,保持弹性的行政运作,以利於进行新实验,创新教学型态,產生教学新知。

五、建立学校组织的学习文化
Schein(1992)认為组织文化是团体成员经由学习共享的一种基本假定,使团体成员可以运用来解决适应外在环境与内部整合问题。同时,由於组织文化在团体中因不断发生作用,而具有正当性。因此,团体成员亦会将其传授予团体的新进成员,使新成员遭遇相似困难时,可採取同样认知与思考方式。所以学校应该致力於学习文化的建立,使学校全体上下成员喜爱学习、爱好学习,使学习成為共同的认知与思考方式,以利於进行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成长,在建立学校学习文化上应该採取下列措施:
(一)、建立「学习」係提昇教师专业的共识:教师专业成长是以知识為核心,透过学习增加自己在专业知能、技术的发展与态度的培养,唯有进行学习才能有知识的获得、应用、分享与创新,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须要有的共识。
(二)、培养从学习过程发现乐趣的活力:学习的过程需透过自我导向学习、经验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来进行,其中包含正式与非正式管道与途径的互动与知识的发现与创新,情谊网络的建立与喜悦更来自於学习的过程中,乐趣无穷。
(三)、鼓励双圈学习以维持学习动力:知识的学习如果只是一味的按照往例修正来解决问题,而无原理原则的发现,重新检视认知,将会减损学习的动机,唯有鼓励进行双圈学习发现观点与新知,将可维持更进一步的学习。
(四)、表彰学习或教学成就,以鼓励士气:学习或教学结果的呈现需要有内在与外在的奖励与表彰,激发成就感,產生尊荣感,而愿意进一步去学习,而且可以產生社会模仿效果,促成学校学习文化的塑造。

六、建立知识运用与发展的评鑑机制
个人或组织与外在环境互动之际,会试图从知识库中将获取或分享的知识去创造所需的知识,以便维持组织顺利的运作,其互动的方式即在於应用、适应、结合与融合,将已确认的观念转化為有形或具体的原型,组织成员会主动且即时地将发现传递给其他人,并将所学应用於工作中(Davenport &Prusak, 1999;Nonaka & Takeuchi,1995),当教师愿意实际採取行动去统整、重构知识,将知识在教学中去应用、实验,验证确认知识的实用性,提高知识的价值性时,学校应发展一套评鑑机制,增加应用可行性并激发教师应用知识的意愿,同时使知识应用不致滥用,造成学校整体的伤害。
(一)、发展自我评鑑,增进反省知能:在自我导向学习中教师本身个人的学习计画、执行与评鑑,可以经由自我评鑑,透过省思发现并适时修正知识,提高知识的可行性,达成个人学习目标。
(二)、建立同儕评鑑机制,强化合作学习:在团队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间彼此互动密切,瞭解个人的专长,藉由同儕相互的评鑑回馈机制,增加彼此的对话与辩证,可以创新知识,釐清观念,达成学习效果。
(三)、订立奖励办法,以维持永续学习:教师持续的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是促进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因此鼓励教师参加校内外的进修研习活动,并进行第二专长的培养,订定奖励的办法与措施,促进教师永续学习。
陆、结语
  教师在后现代的冲击下,专业知能的提升与专业的赋权驱使教师必须促使个人专业成长,善尽教师多元的角色转移教学典范,以学生為主并充实POWER教师内涵,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常以知识為主要学习核心,而知识管理亦以知识為重心,重视组织文化的塑造、建立资讯科技、善用策略与领导、强调个人主动学习与评量,运用知识蒐集、组织、分享、调适、使用、创造、确认的过程,因此结合教师专业成长与知识管理的策略提出1.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的知识库。2. 鼓励教师订定个别化学习计画。3.建构团队学习及知识分享的机制。4.强化行动研究与合作教学。5.建立学校组织的学习文化。6. 建立知识运用与发展的评鑑机制。六大知识管理策略来帮助教师在专业上的成长,提升教育的品质,并适当回应后现代对教师的冲击,具有专业的知能,发挥专业权,成為善尽多元责任的POWER教师。

参考书目:
胡瑋珊(译)(民89)。知识管理(Davenport ,T. H. & Prusak , L.: Working Knowledge)。台北县:中国生產力中心。
杨国赐(民90)。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挑战,载於知识经济与教育研讨会研习手册,5-7,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主办。
American Productivity & Quality Center, APQC. (2001). Knowledge Management. http://www.apqc.org.
Camerson, J. S.(1986). Assessing school base factors that facilitate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Ed, D. DAO AC8623269
Erffermeyer, E. S. & Martray, C. R.(1990).A goal-setting process for evaluat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Liebowitz, J. (2000). Building Organizational Intelligence: A Knowledge Management Primer. Boca Raton: CRC Press.
Nevis, E. C., DiBella, A. J., & Gould, J. M. (1996). Organization learning style as a core capability. In Moingeon, B. & Amy, E. (Eds.),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38-55.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O’Dell , C. & Grayson, C. ( 2001). Identifying and Transferrring internal best practices. http://www.apqc.org/free/whitepapers.
Schein, E. H. (1992).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