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科夫的教学思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6:31:28

        赞科夫(1901——1977)是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教育理论家和心理学家、苏联教育科学院院长、教育科学博士、教授、功勋科研人员。1918年他以乡村小学教师职务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从1929年起,开始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担任过俄罗斯教育科学院缺陷儿童研究所所长。从1957年到1977年这20年间,他和“教育与发展”室的同事们一道,以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为课题,进行实验知研究,其成果主要反映在《教学与发展》、《和教师的谈话》等150多篇教育著作之中。
  改革传统”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被国际上誉为“课程现代化”的三大典型代表之一,与美国布鲁纳和德国根舍因相齐名。他所创立的实验教学体系(也称新教学论体系),反映着世界教学论发展的一大趋势,本世纪70年代以来,对苏联乃至世界的教学改革发生着重大的影响。可是它的产生,却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
  这要追溯到本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在世界范围内已呈现出科技迅猛发展、知识陈旧加速的趋势。这在客观上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即教学既要在内容上不断更新,又要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作为当时已赫赫有名、教育研究成果丰硕的赞科夫深知,要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自然要对凯洛夫任主编、自己曾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的《教育学》提出挑战。是死抱书本,固执己见;还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研究客观现实中提出的新课题,赞科夫一时竟感到茫然。于是他深入地观察了教育现状,发现学生在校学习的相对稳定的知识与社会生产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之间,拉开了越来越大的差距。这时,崇高的使命感,使他抛开了一切杂念,坚定地投身到了新课题的研究之中。
  他进一步深入到学校教学中去考察,听到的仍然是片面强调教学要“完全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的观点。这种观点粗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可是仔细分析,它不是教学“带动”学生发展,而是教学“跟着”发展走。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学校不合理地把教材编得太容易,理论知识贫乏、肤浅,把许多新知识都排斥在教学内容之外,并且把教学进度放得很慢。赞科夫想,这种现象怎能促进学生的迅速发展,这样的教学怎能与时代发展的步伐相合拍1他给一些中学应届毕业生发了一张调查表,询问他们对中小学的学习生活有什么感想。学生普遍回答说:“学校没有教给我们创造性、首创精神和独立性,甚至使我们缺乏大胆想象的勇气;”我们没有勇气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往往是依赖家长和教师”;“我们在学校里很少思考,而更多的是背书。”从这时起,赞科夫已对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在他看来,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体系中,最大的缺陷就是“心中无儿童”,以教师为神圣,说什么“教师的每句话对学生来说都具有法律的性质”,这就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特别是关于小学教学的有关论述,只是对前人教育思想的总结、归纳,并无科学的实验根据,远远落后于生活的需要,低估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只重视“双基”教学,而不强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已无法对当前小学教学起积极指导作用了,变成了一种修修补补、而不去触动小学教学积弊的理论和方法。从这时起,他产生了一个建立新的教学体系的设想,主张对小学教学进行一次根本性的改革。
  从实验做起
  赞科夫根据以往的经验,他认为要形成一种新体系,只凭从理论到理论,就方法论方法,进行空泛的议论,那是没有生命力的,必须从教育实验做起,才能取得科学的研究成果。于是,从1957年起,他在莫斯科第172学校设计了一个实验室,作为他“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这一课题的实验研究场地。
  他的这个实验室有两个房间:一个是实验班学生学习的教室,另一个是研究人员进行工作和放置科研仪器的工作室。两个房间只有一道墙隔开,墙上开凿了一个专门的窗口,从这里研究人员由工作室可直接观察到班级的整个活动情况。整个实验室内,有各种供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使用的直观教具,配备了研究儿童的观察活动、思维活动和实际操作所需要的设备和材料。
  赞科夫选择了该校刚入学的一个一年级班作为实验班,又为该班选了一个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女教师,作为任课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师生受到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开始实验时,赞科夫只有一个总的设想,就是能不能既让学生学到系统而巩固的知识技能,又使他们在智力、情感、意志品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得到理想的发展?要实现这个设想,他认为必须从改革教学入手。他和实验人员、任课教师一起,一边分析批判旧的教学原则、教材和教法,一边结合教学来设计和编写自己的新教材和新教法。他们去掉了原来普通班使用的教材中多次单调重复的环节,增强了教学中的理论色彩。在赞科夫看来,引导儿童尽早掌握理论性知识对儿童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儿童每掌握一个初级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及其逻辑联系,心智中就好象“点亮一盏灯”,由此促进儿童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的发展;使知识的掌握真正成为基本技能、技巧训练的基础,并在头脑中形成合乎逻辑的结构。在方法上,他反对教师“牵着儿童走”的传统教学方式,主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里,他鼓励教师按照特定课题的教学要求,同孩子们进行自由的、无拘无束的谈话,容许孩子们把自己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的个人体会、印象、想法带进课堂中来。同时,对儿童的课外活动采取俱乐部的形式:有技术、绘画和雕塑、文学等课外活动小组。总之,使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充满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积极活跃的气氛,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赞科夫对教育实验活动中得到的课内外音响、图片资料以及实验人员的观察记录,一一进行分析研究,并与心理学上的一些实验方法同步进行。经过连续四年的“跟踪”研究,(当时苏联小学为四年制),收到了鼓舞人心的效果。四年内,实验班完成了小学规定的全部教学任务,并学习了五年级大部分教学内容,与普通班相比,学生创造思维都达到了优秀的水千。对此,他们得出小学完全可由四年制改为三年制的结论,并对实验进行了理论总结,形成了小学教学的新体系,其核心思想就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产生了体现这一核心思想并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即:①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②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③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④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⑤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由点到面
  莫斯科第172学校四年级单班实验所取得的可喜成果,并没有使赞科夫终止进一步的教学实验。这时他已开始转向在不同情况下的实验,先后在加里宁市和图拉市分别增开了9个和12个实验班。这些实验班的招生办法、程序、编班与原来该地区普通班的情况完全相同,只是多了一个规定,就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小学毕业,学生不能申请调往普通班,不能转学(除去家长改变了居住地点)。实验班的教师都是经过自愿报名确定下来的,赞科夫拒绝了国民教育机关指派教师的做法。在他看来,学生稳定,才能准确地比较出实验班与普通班通过教学,学生的发展情况;实验班的教师,要走上新的教学结构的道路,必须放弃原有的观点,抛弃多年来形成的教学习惯和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掌握新的教育思想,因此,只能让教师根据自愿的原则参加实验。
  在教育实验中,赞科夫有自己的时间安排,使指导实验与研究总结同步进行。1963年,他出版了《论小学教学》一书;1964年,他又发表了《小学教学新体系的实验》一文,这标志着他的“新教学体系”已向全社会公布。1964年9月,赞科夫向苏联教育科学院(当时的院长是凯洛夫)提出建议,希望立即在俄罗斯联邦范围内推广他建成的三年制小学教学新体系,遭到了拒绝。由此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讨论,讨论是在《初等学校》杂志上开设专栏进行的。讨论中,自然形成了两大派别,传统派人物坚决反对这种“野心勃勃”的所谓改革,对新体系提出许多非难,而支持赞科夫观点的人愈来愈多,因此讨论持续了将近一年半时间。讨论的结果,权威人士对新体系作出了否定性的结论。赞科夫在这种逆境下,不但坚持继续进行实验,而且逐年扩大实验规模,用愈来愈多的实验材料来证明新体系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的突出成效。
  到1966——1967学年,实验班已达到1281个,分布在俄罗斯联邦的51个地区以及另外8个加盟共和国的学校。自愿担任实验班的教师达1500余人,这就是被人们称道的“千人实验”。当然,赞科夫领导这样一个广泛而又分散的实验班分布网,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由于新教学体系与传统教学体系不尽相同,有许多新的内容,组织实验、培训实验班教师的工作异常繁重,因此,现有实验室人员联显得太少。在这种情况下,赞科夫只得邀请支持他们工作的有关专家来共同参加,又与各地的教师进修学院联系,得到了学院师生的协助,承担了不少实验组织、评估分析的任务。同时,赞科夫与其他实验室人员分头巡回到各地去作报告,给教师进行辅导,深入班级听课、观摩,加以指导,还常常通过信件来往,解答实验教师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不定期组织实验课教师到所在地区的教师进修学校交流实验情况或进行问题研讨,这样,逐渐弥补了实验室人员少所带来的困难。在这“千人实验”中,赞科夫同样能直接得到教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发展情况的材料。
  大规模实验的结果,使赞科夫从中看到了不同地区、不同教师、不同实验条件下,教学结构与学生一般发展进程及掌握知识、技巧之间的共同规律,影响学生发展和知识技能掌握的条件。他对新教学体系充满了信心,先后发表了50篇论文和22本著作。大规模的实验,还促使广大教师了解了新体系,去思考教学问题,看到了不同于传统教学法所取得的成果。这显然是一种无形的宣传与教改问题的探讨。正由于这样,赞科夫的研究成果,虽为少数权威所否定,却逐渐被大多数人所理解、重视和运用。随着苏联社会对教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传统教学向发展性教学发展的趋势也日渐明朗,赞科夫在研究教学与发展问题上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公认。他的理论对于苏联1969年进行大规模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对于小学由4年制缩短为3年制的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自70年代以来,原苏联教育部颁发的《教育学》教科书以及各种教学论专著,几乎没有一本不提到赞科夫的实验研究对苏联教改产生的巨大作用。
  开发智力
  赞科夫主张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训练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是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什么搞不清。曾有一位教师就这一问题向赞科夫请教,赞科夫说道:“还是听听你的课再说吧!”
  一次,在这位小学教师的数学课上,教师出了一道题:7+7+7+4+7+7+7=?当然教师知道解这道题的最“笨”的方法,就是一步一步地连加出来,可是学生已学过了四则混合运算,因此,教师启发学生用简便的方法来解答。于是,学生提出了用6*7+4的方法解此题,认为最为简便。这时候,一个叫伊戈尔的学生提出了“新方案”,他建议用7*7-3的方法去解最为方便,这时赞科夫点头微笑了。
  课后,赞科夫对这位教师说:“伊戈尔的思维有创造性,你应当在教学中注意这种思维的培养。”这位教师不解地问道:“他不是和其他学生提出的6*7+4的方法一样吗?”赞科夫耐心地解释说:“虽然看起来有类似之处,可是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并不和其他同学一样,他从直观形象去思考,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7:他是假设在4的位置上是一个7,这样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7*7。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7-3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4。”哦!”赞科夫又说:“伊戈尔的解题方法不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而是他取得了一种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新材料,并把它在思想中加以改造的能力,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思维能力。”这位教师明白了。可是象这样的情况,在自己的课堂上不知有多少,但却无声无息地溜走了。
  这件事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并提示给所有学生,让他们发扬光大,这无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良好方法

赞科夫“发展性”教学体系

  赞科夫是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教育科学院院士、普通教育学研究所教授与发展问题实验室领导人。他早期的教学论思想属于传统范畴。本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新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他设想创立一个“新的、包括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论体系”,为此,他进行了20年“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实验研究。

  作为凯洛夫的长期合作者,赞科夫是从传统教育思想体系中冲决出来的。他深刻了解传统教学论的弊端。他的理论不像凯洛夫的诞生于本世纪30年代末的《教育学》那样,只是描述和概括传统教学经验,他主张教学应从知识转向智能,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主张讲授基础知识必须同时进行基本智力技能训练和个性优良品质的培养;书本知识教学必须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教师的教必须向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转化。总之,要达到“教学促发展”和“发展促教学”。他把“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赞科夫的教学论中,“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是相对应的。“特殊发展”指各专门学科——如语文、数理、音乐等特殊才能的发展;“一般发展”指促进儿童智力、道德、情感、性格等整个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其中智力的发展是核心的一环,包括观察、想象、思维、记忆及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而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是“发展”的三个主要方面。他主张尽可能创造条件,选用“能使儿童真正开动脑筋”的教材与教法,尽早地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越学越聪明、越学越主动、越学越会学、越学越爱学。

赞科夫(1901-1977)是苏联的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他从1957年后,在小学进行了“教学与发展”的试验,“致力于探求新的途径”,“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所指的学生的一般发展,不等同于智力的发展,它包括了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而心理的发展,他认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力、思维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三个方面来实现。

  在教学理论方面,他主张教学应推动发展前进,“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赞科夫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个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学生已经达到的,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个是最近发展区,即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它介于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和现有发展水平之间。他认为教学应为学生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它的现有发展水平。他认为“教学结构是学生一般发展的一定过程发生的原因”“教学的结构是因,学生的发展是果。这种因果联系很重要,因为它能决定学生的发展进程”。

为此,赞科夫经过长期的教学实验和理论总结,提出五条教学原则:

1.高难度教学的原则

  这是和传统教学量力性原则对立的原则。量力性原则为教学规定一个界限,教学只是跟在学生发展后面跑。赞科夫指出:“传统教育学的弱点在于教学过程过于容易。”“应该遵循一个相反的原则:把教学建立在高水平的难度上,同时注意掌握难度的分寸。”

  高难度含义之一是教学内容必须更新,用现代科技的初步知识取代“原始”教材,充分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和利用他们的认识可能性。“儿童的智力也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以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教学要为儿童的精神成长提供足够的“食粮”,不要使它“营养不良”;高难度另一含义是要学生通过努力克服障碍,把精神力量发动起来,促进一般发展。赞科夫根据维果茨基把儿童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的理论;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现在就能独立完成提出的智力任务;第二个水平是最近发展区,这时儿童的思维过程正在形成,还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在启发帮助下经过一番努力就能完成任务。教学应该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儿童努力思考,在智力的阶梯上提高一级。

2.高速度教学的原则

  赞科夫说:“传统教育学为追求所谓知识的‘牢固掌握’,就让学生反复地、千篇一律地咀嚼他们已知的东西,这种做法导致了学生不动脑筋、精神消沉。这就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他主张要“以知识的广度来达到知识的巩固性”。据此提出这条原则,要求“不断地前进,不断地以丰富多采的内容丰富儿童的智慧,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所获得的知识,把这些知识纳入一个广泛的体系”。

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传统教学论把直观性原则提到首要的地位,并据此提出教学要“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则。针对传统教学低估儿童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贫乏的缺点提出的这条原则,实质在于强调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的认识作用。赞科夫认为感性知识固然是人类认识的出发点,由此经过复杂的道路而到达抽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也经历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认识的全过程,这是一条缓慢的、不经济的道路。实际上,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与理性知识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经验与理论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之中。根据实验观察,赞科夫指出“一年级学生就能掌握许多抽象的概念,理解某些事物的内在联系”。至于“由近及远”是指儿童先认识身旁的事物,可是他们偏偏最爱听异国异地的趣事,最爱看身边看不到的事物。而“由简单到复杂”的要求,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的感官延伸到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可以把过去认为极其复杂的现象变成容易理解的东西”。旧教学体系仍要求把儿童的认识限制在用手摸、用肉眼看的水平上,显然是落后了。因此他不反对直接观察的重大意义,但反对旧教学论的片面性和“原始”性,强调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这个原则与传统教学论的自觉性原则有些相似,但两者的着眼点有实质的区别。自觉性原则强调使学生理解教材,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它要求学生注意的对象是知识、技能和技巧,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外部”因素。而赞可夫提出的这条原则要求学生注意的对象是学习过程本身,着服于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5.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后进生”问题在前苏联没有得到解决,有的学校按照“高难度”“高速度”原则教学,结果只培养了几个拔尖生,而把一批学生拉下来。赞科夫从1963~1967年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从实验班和普通班选了一批后进生做比较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对他们各方面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使他坚信,对“后进生”更需要在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并提出一系列的教学方法。他指出学生的上、中、下三等不是固定不变的,关键在于是否采取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方法。这是对传统教学论的“积极性原则”的重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