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气艳压群芳:强化生态意识 转变发展思路 发展循环型畜牧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54:39

强化生态意识 转变发展思路 发展循环型畜牧业

——对当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畜牧业的大发展一方面为我们提供大量的畜产品,另一方面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食粮畜禽争夺有限粮食资源;食草牲畜对温室效应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畜禽的粪尿污染和浪费令人头疼也令人心疼等等。本文着重介绍了畜牧业循环发展的现状以及通过怎样的发展模式和思路来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畜牧业,怎样转变方式和调整结构使畜牧业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上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循环发展路子。

关键词:畜牧业,循环,发展

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日益突出耕地资源紧缺、水资源紧缺和粮食生产压力加大的矛盾显露出来,为此必须建立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转变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动物性食品要适度生产和适度消费,将我国畜牧业发展置于资源和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另一方面,畜牧业发展在保证提供安全、健康的产品前提下,怎样做到对环境从有污染到不污染再到能够有利改善生态环境这种模式转变以及在保证粮食安全、温室效应、发展良性循环型畜牧业等方面做到应有的贡献大有文章可做,也迫在眉睫!

一、畜牧业循环型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畜牧产品的需求呈递增态势。要加快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步伐,必须按照新形势下的要求,调整优化畜牧养殖结构,提高畜牧产品质量,选准养殖项目,扩大养殖规模,实行良种良法配套,种草养殖结合,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利用技术。走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可持续的循环发展道路。
(一)资源与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畜牧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容纳能力密切相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畜牧业增长首先受到客观资源环境条件的制约。(1)饲料资源缺乏。目前,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不足400公斤,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来,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虽都有所增加,但除了少部分主产省份外,大多数地区现有的玉米供应能力仍满足不了饲料生产的需求。蛋白质饲料原料更是严重匮乏,主要蛋白质饲料原料大部分依靠进口。目前我国饲用鱼粉约70%需要进口、大豆约70%需要进口、合成氨基酸50%以上需要进口。(2)畜牧业调整用地趋于紧张。随着畜禽养殖规模化的迅速发展,畜牧业调整用地的需求逐年增加。而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新增养殖用地的报批在部分地区非常困难。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土地资源紧缺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已显得十分突出。(3)养殖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在一些养殖集中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郊区,盲目无序高密度发展养殖,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产生了比较严重的畜禽排泄物污染问题。草原牧区生产方式落后,管理粗放,超载过牧现象严重,造成草原生态严重退化,对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二)养殖方式粗放制约着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畜牧业养殖方式仍然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l)小规模分散饲养占主体,养殖方式落后。目前,我国生猪和肉牛的养殖农户小规模分散饲养仍占2/3,肉羊占60%,奶牛和蛋鸡占40%。人畜混居,畜禽混养,小规模、开放式的养殖方式,既给重大疫病防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带来巨大隐患,也严重影响着畜禽良种、动物营养等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制约着畜牧业整体生产能力的提高。(2)良种主要依赖进口,饲养管理不规范。我国畜牧业生产中使用的主要畜禽良种一直依赖国外进口,品种改良的不彻底和饲养管理的不规范是造成我国畜禽单产水平低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商品猪和肉牛的平均胴体重分别为77.6公斤和134公斤,比发达国家约低12公斤和194公斤;奶牛平均年产奶量3500公斤,比发达国家平均约低5000公斤,单产水平低直接限制着畜牧业生产率的提升。

     (三)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是制约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养殖户仍然是分散经营,获得生产、销售、技术和信息的能力差、渠道少,不仅造成畜牧业生产水平低,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而且容易造成区域性、阶段性的盲目发展和供需失调,极易导致畜牧业的大起大落,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l)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2)缺乏职能完善的行业协会。

     (四)科技创新体系难以支撑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科技进步是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要素。当前我国畜牧业科技进步水平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畜牧业科技投入与产值比重不适应。2005年,我国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35%,而国家对畜牧业科技的投入仅为畜牧业产值的0.047%,远低于农业的0.12%和种植业的0.14%。畜牧科技投入的渠道窄、资金少,直接制约了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推动。(2)科技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突出表现为提高产量的外延型技术多,改善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内涵型技术少;外来引进技术(品种)多,自主创新技术少;一般性科技成果多,重大突破性成果少,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比较低。(3)科技推广服务跟不上畜牧业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处于改革和动荡之中,旧的推广体系已被打破,新的具有创新性的推广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整个体系处于极不稳定状态。特别是在基层,一些乡镇站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造成许多公益性的科技成果很难推广。代表着新型畜牧业技术推广主体的畜牧业专业技术协会、技术中介组织和科技企业等非政府或经营性的推广服务组织还不能满足市场多元化服务的需求。

     (五)管理体制不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增长方式的转变

    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使资源在较大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需要不同行业、部门和地区之间联合与协调。但是,我国目前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过渡时期,还存在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和各自为政现象,各种利益关系尚未理顺,阻碍着畜牧产业化经营的推进。

    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全国统一、开放的畜产品市场体系难以建立,跨区域的畜禽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区、生产带很难形成,无法发挥区位优势,实现畜牧业发展的区域互动、协调发展。同时,行业主管部门的行政职能还没有完成从抓生产为主向抓社会监管和公共服务为主的转变。管理体制的制约增加了增长方式有效转变的难度。

 

一、转方式、调结构,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畜牧业

随着畜禽规模养殖的迅速发展和产业化的不断推进,能源紧张和畜禽排泄物污染环境等问题也日益显现,不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业自身的发展,而且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不相适应。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配置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是实现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立足本地实际,不断开拓创新,调整优化畜牧产业结构,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力争实现畜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探索比较成功的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大力调整畜禽结构,发展草食家畜。

过去,除少部分玉米秸秆被利用于牲畜饲草外,大部分被群众就地焚烧,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造成了环境污染。如何解决秸秆废弃和焚烧问题,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最终把秸秆养畜作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首选途径,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技术服务,培植典型和龙头企业,通过示范带动,大力发展以奶牛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推动农牧业生产良性循环,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草食畜禽具有少与人类争粮食,将人类不可食植物产品秸秆、牧草等转化成人类可食动物性产品,既满足人们膳食的需要又能减轻粮食生产压力。每生产1t粮食将会有1t秸秆产生,为科学配置资源,以畜产品单位计算应当保持耗粮型猪禽产品与草食畜禽产品的比重为1:1。

(二)、利用畜禽粪便开发新能源

    近几年来,上级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扶持引导规模养殖场建设沼气池,开展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开发利用。沼液、沼渣追施农田,沼气用来做饭、照明、发电。通过在规模养殖场户大力实施“沼气工程”或通过畜禽粪便的生化处理制成有机肥料,使大量畜禽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既生成了新的能源,又减少了面源污染,净化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又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了肥源,减少化肥施用量,带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三)、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养猪

    生态环保养猪是根据微生态理论和生物发酵理论,在猪舍内铺设一定厚度的谷壳、锯末和生物制剂等混合有机物垫料,猪饲养在上面,其所排出的粪尿在猪舍内经微生物完全发酵,迅速降解、消化,无臭味、氨气含量显著降低,养殖环节消纳污染物,实现零排放,从根本上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可节省劳力30%-50%,节省用水75%-90%,节省饲料10%-15%,减少用药,死亡率降低4%,育肥猪可提前10天-15天出栏,每头新增效益100元以上,达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

  (四)  提高畜禽出栏率,加快改良品种速度

    我国猪的肉料比3:1,说明我国单位畜产品耗能还很高,应引进外国品种进行改良,提高饲料转化率。中国黄牛、绵羊出栏率低、出栏体重小、生产周期长、单位生产效率不高,应引进国外优良品种进行改良,降低用于维持的能量、蛋白消耗,探索经济实用的杂交模式提高生长速度,推动种畜禽和商品畜禽的分级管理、分场饲养,提高饲料资源的合理利用。

(五) 加快饲料工业发展,推进秸秆利用工业化进程

    科学的饲料配方是提高畜禽饲料转化率的关键,所以应加快饲料工业发展,提高配合饲料、全价饲料的使用范围。我国秸秆资源尚处于初级开发加工阶段,秸秆处理尚未实现工业化,靠一家一户对秸秆青贮、氨化和微化,处理过程浪费多,处理效果不显著,亟待推进秸秆处理工业化进程,提高秸秆利用率和转化率。

(六) 提高兽医卫生水平,减少畜禽死亡

    兽医卫生工作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具有重要的作用,以猪为例九五期间死亡率是8%,按全国出栏5.92亿头汁算,死亡约4796万头,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死就是多养,所以要提高兽医卫生水平,加强防疫工作,确保无重大疫情发生,减少畜禽死亡,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的重要措施之一。

(七)  农产饲养方式有助于建立循环型畜牧业模式

    在我国除规模饲养外,农产小规模饲养有利于就地取材,构不成工业饲料原料的薯藤、草叶、酒糟等非常饲料的使用能大大节约饲料粮。据我县山区调查表明,大量青粗饲料算不上全所,但能满足畜禽生长育肥85%的蛋白、60%的能量、维生素矿物质的大部和全部,仅用规模养猪一半左右的饲料粮,其肉食安全性较高,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能够实现“畜—肥—粮”循环型畜牧业模式,资源充分利用,种草养畜、果园养鸡、粮田养鹅等模式可以推广。但要解决标准化、卫生质量的问题。

(八)加强粪污无害化处理,促进农牧结合和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的发展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成为可能,但粪污已成为新的重要的污染源,我县年产各类畜禽类约200万t,相当于5万t复合肥。由于使用配合饲料,各种重金属对土体造成严重污染,污水造成水富营养化,往往难以恢复,其患无穷。因此,做好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处理,用于还田,减少化肥投入,改变我国耕地有机质不足1%的局面,提高粮食单产,实现农牧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生态型畜牧业的发展模式及实现思路 

近年来,各地畜牧业发展势头迅猛,已从传统的家庭副业转变为农业经济中产业化、市场化特征最突出和充满活力的产业。但是,在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凸现出一些急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如部分畜禽排泄物没有得到应有的治理,造成农村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小规模、分散饲养的技术普遍落后,导致畜牧业效益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规划、设计、布局缺乏科学的论证,致使一些养殖场大量浪费土地、水、电资源等等,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直接影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这是建设现代畜牧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   树立节约型畜牧业发展理念  

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比较,循环型畜牧业依靠减少投入以及节约消耗,并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再利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畜禽排泄物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中的宝贵资源。但是,自从化肥出现后,畜禽排泄物作为农家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已基本丧失。畜禽粪便大量流失或随意倾倒,不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也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推动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不仅可以解决农畜禽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而且对农业种植业生产也大有好处。

    实现高效低耗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方向,无论是产前的养殖场地规划,还是产中的节约用水、改善饲料结构、提高饲料利用率和转化率,甚至是产后的物流成本控制,都应该以最经济的消耗换取最高效的回报。因此,节能、节水、节料、节地都是建设节约型畜牧业的重要内容。

    科技进步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畜牧业的关键。要通过加强基础应用和高新技术研究,围绕节约型畜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关键环、关键技术,组织科技人员,加大攻关力度,着力开发一批资源节约的关键技术,满足节约型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二)  探索节约型畜牧业经营模式

    传统畜牧业的经营模式更多地侧重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保护考虑较少。建设节约型畜牧业,就要打破这种思维定式,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畜牧业工作。

    1.物耗节约型。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减少能源、淡水、饲料和其他生产资料的消耗,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如在奶牛场和猪场应用自动饮水器,在家禽养殖场应用乳头饮水器可以节约大量的水资源。在饲养环节上,应用先进技术合理搭配营养,改良饲料配方,可以减少饲料的消耗。

    2.资源循环型。是指在大农业生产中,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养殖排泄物综合处理,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如畜禽排泄物是一种有机肥料,通过发酵处理,把畜禽排泄物制成有机肥,可以用于牧草和其他秸秆作物生产。而牧草和作物秸秆通过加工,又可以成为畜禽养殖业的饲料。这样,就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形成了一个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3.空间拓展型。是指在畜禽养殖业发展上,把平面发展和立体发展结合起来,改变原有仅在平面发展的思维方式,充分利用林地、果园、茶园和桑园,拓展发展空间。如猪、鸡--色结合,按照鱼塘所能承受的比例,把猪、鸡舍建在鱼塘上面,使猪、鸡的排泄物成为鱼饲料。一方面节省了猪、鸡场的建设用地,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养鱼的饲料成本。

    4.环保生态型。是指在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治理上,把治理污染与能源开发结合起来,利用沼气治污工程制造沼气,用来发电和供热。既解决了养殖污染、实现清洁生产,又为养殖业提供发电保温的环保能源。

 (三)   节约型畜牧业的实现途径

    1.确立草食型畜牧业主导地位。从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看,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是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特别是草食型畜牧业所占的比重。如法国以牧草为主的饲料作物占耕地面积60%以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60%的土地种植牧草。草食型畜牧业的特点是饲料和饲养成本低、产品销路好、市场稳定,深加工产业链长。

    2.推进畜牧业良种工程。在畜牧业现代化中,品种良种化是重要环节之一。优良的畜禽品种,通常都具有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增强抗病虫害能力、节约劳动成本等多方面作用。建设节约型畜牧业必须提高良种的选育、繁育和推广能力,必须提高良种的覆盖率。只有这样,才能以最低的消耗实现最好的效益。

    3.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快畜牧业从传统散养方式向现代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式转变,应尽快实施生产方式转变战略。坚持"发展和创新"并重的原则,在大力加强专业化养殖小区建设的同时,积极鼓励小区经营管理制度创新,鼓励支持畜禽养殖小区进行股份制和合作制改造。

4.依靠科技进步挖掘畜牧业资源利用价值。要提高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能力,加大畜牧业和畜产品开发科技攻关力度,强化畜牧业高精尖技术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坚持"引进和创新"并重的原则,推动畜牧业科技进步

三、发展循环型畜牧业的重大意义和几点建议

当今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良性循环畜牧业对农村经济增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及畜禽产品市场稳定供应都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大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的同时,加强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采取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挖掘饲料资源,降低饲料消耗,发展低耗粮和草食型畜牧业,构筑循环型大农业发展框架,强化科学管理、转变发展思路,努力寻求能够较快发展的循环型畜牧业新方式。
    植物、动物、微生物在农业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充分利用动物、微生物的不同特性和功能,对农物秸秆、粪污等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生产我们所需要的产品,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排放,是发展循环型畜牧业的主要技术路线。由此可见,在农业中发展循环型畜牧业,畜牧业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实现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的核心。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1节约饲料用粮,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牛羊等反刍家畜是复胃动物,其瘤胃中的微生物可消化秸秆中的纤维素,秸秆作为能量饲料可节约大量的粮食。同时,利用反刍动物的消化特点,在秸秆饲料中也可添加一定量的尿素,通过瘤胃中的微生物将无机氮转化为蛋白质,可降低生产成本。在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矛盾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草食畜牧业,既可节约粮食,又可增加食物的供应,对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食物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禽粪便在通过厌氧发酵提供生物物质能以后,其中的N、P、K等营养物质仍存留在沼渣、沼液中,以其作肥料使用,其中的营养成分更易于被农作物吸收,既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又能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如果我市通过青贮氨化等措施利用的作物秸秆资源,则每年可节约饲料粮50万吨。
2节约能源,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厌氧细菌在无氧环境下,可将粪便或其他有机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子分解成烷烃,这就是所谓的沼气。沼气的热值较高,每立方米5000千卡,相当于1公斤原煤或0.7公斤标准煤(7000千卡/公斤)。沼气属于清洁能源,对环境几乎没有什么污染。我国能源紧张,尤其是石油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我们以牲畜粪便为主要原料发展沼气,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对缓解我国能源紧张也有很积极的作用。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都是可再生资源,以生物质能替代数量越来越少的化石能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形成新的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对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可以带动畜禽养殖业、农村新能源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促进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的作用。
    4改善畜产品结构,增加市场供应。我国肉类构成中,牛羊肉的比重较低。2005年占4.41%,人均牛羊肉只有3.8公斤,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将农作物秸秆经青贮、氨化、微生物发酵等科学处理,再添加一些必要的营养物质饲喂牛羊等草食性牲畜,可增加牛羊肉、牛奶的市场供应,改善畜产品结构。
     5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的副产物,过去农民怕麻烦,要么弃之荒野,要么付之一炬,对环境的污染是显而易见的。畜禽粪便有所不同,主要是作肥料利用,但由于随意堆放,往往会随雨水进入河流、湖泊,是农业面临污染的来源之一。另外粪便在沤制过程中也会产生沼气。科学研究表明,沼气中的主要成分甲烷,与二氧化碳一样属于温室气体,也有加剧地球温暖化的作用。通过对农业废弃物的合理利用,在农业内部形成种植业、畜牧业、农村新能源产业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对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二)、发展循环型畜牧业的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发展循环型畜牧业。充分利用农业的可再生资源,变废为宝,合理利用,大力发展循环型畜牧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对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充分认识发展循环型畜牧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感,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发展循环型畜牧业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2、开展前期研究,制定总体规划。循环型畜牧业,既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该加强前期研究,进一步摸清资源底数,研究制定出发展循环型畜牧业的技术路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循环型畜牧业发展规划,制定可行的发展目标、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加强对发展循环型畜牧业的引导,保障循环型畜牧业健康发展。
3争取资金支持,实施重点示范工程。秸秆养畜技术、沼气技术已比较成熟,目前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资金问题。近年规模化畜禽养殖等行业的迅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针对此种现状,国家已将防治畜禽养殖污染作为重大工程纳入“十二五”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并斥巨资扶持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以改善农村环境。依托畜牧发展循环型畜牧业重点要抓好两个方面。一是抓好秸秆养畜示范工程。目前发展秸杆养畜势头良好,并涌现了一批专业大户和专业协会,借机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投入,大力开展试验示范和宣传引导,使之迅速形成产业规模。二是重点畜禽场配套改造工程。国家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省政府今年新增1000万元用于发展畜牧生产,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我们应抓住契机,进一步加快养殖小区标准化建设,以现有的规模养殖小区为重点,抓住扶持对象,主要是已建成的种畜禽场和大中型养殖场,建设重点是畜禽粪污能源利用工程和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