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城发集团纪检书记:佛法略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3:47:00

佛法略解

  

《佛学入门》

 

  整个佛陀教法,若要论其大意,则亦可以三句括尽,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却是说佛法的作用。

 

  所谓"诸恶莫作",是说凡妨害众生,事无大小,皆不可去干;而"众善奉行",则是说凡利益众生,事无大小,皆当为之。这两句合起来,也就是戒学中禁止和勒令的旨意。至于"自净其意"一句,则是要使意业清净无染(修清净心);而禅定正是清净意业的功夫,智慧却是清净意业的效果。所以佛法的本体和作用,恰可互相配合。涅槃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可见这是一切诸佛通行的教化。

 

传记中有载:唐白香山居士曾经往参鸟窠禅师,请问佛法大意,师即答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香山笑谓:若此二句,三岁孩童也能道得。师遂喝云:三岁孩童虽能道得,八十老翁却未必行得。这段公案,对于学佛之人,实在可堪玩味! 

 

附:

 

普贤(菩萨)十愿:敬礼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菩萨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十善,十善戒法,或称十善业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 中的 "南无" " na/ "" mo/ " 归命、敬礼、归依、救我、度我等意思,是众生向佛、菩萨至心皈依信顺的话。

 

 

《修行百颂》

 

 

……心的本质--空性,即是“法身”。心的自然显现--明晰,即是“报身”。从心所散发出来的遍在慈悲,即是“化身”。这三身的合一,即是“自性身”这佛之四身或四个面向一直存在於你的心中。……

 

      修行百颂 全文 頂果欽哲法王

 

佛教徒都愿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吗

 

【注:解脱生死即不再六道轮回,而往生佛净土生活,如阿弥陀佛的名叫极乐的净土;六道包含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和三恶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正信的佛教》

 

  圣严法师著述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不会希望以生天为最终的目的,这是很明确的,因为除了五净居天及弥勒的兜率内院,生天尚在轮回生死的凡界。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都愿解脱生死,这也是很明确的,因为唯有脱离了生死的轮回,才会得到永恒的安乐。

 

  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佛国净土但在十方法界之内,有著十方的诸佛净土,西方的极乐世界,只是无量佛国净土中的一个。所以,佛教徒之中也有不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愿往生其他世界的,比如东晋时代的道安大师,唐代的玄奘大师及窥基大师,以及近代的太虚大师,都愿往生本界(大千世界)兜率内院的弥勒净土。

 

  如果是悲愿宏深而信心坚强的佛教徒们,也有不愿往生他方的佛土,而愿生生世世在人间度化的。

 

  至于南传上座部佛教区域的佛教徒,根本不知道有极乐世界的存在,那里的出家人,最高的期望是即生修证阿罗汉果而解脱生死,如果一生不成,期待转生继续修证,他们不知极乐世界,也不相信极乐世界,如果大乘佛教告诉他们有个极乐世界,他们或可相信,但相信是在天上。(见海潮音四五卷四月号二一页)

 

  不过,极乐世界的存在,对于真常唯心一系的大乘佛教而言,乃是深信不疑的。由于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极乐净土的莲池之中,莲华分为九品,即使造了五逆十恶的人,若能于临命终时,至心称念阿弥陀佛,令声不绝而具足十念者,便可带业往生极乐世界下品下生的莲华之中,过了十二大劫之后,莲华开放,得见观音势至二大菩萨为之说法,开示诸法实相即缘生性空的道理(观无量寿经)。一旦悟透了诸法实相,实证了诸法实相──诸法缘生,体性本空,便可破除一切的善恶观念,一切的善业恶业也就一时抖落。那就叫做业障消除,那就不再受到业力的牵制,不再糊涂地沉沦生死,唯有乘著各自的悲愿,再来人间,自主生死,行菩萨道,称为'不违安养入娑婆’。所以弥陀净土的安立,确是最最安全最最方便也最最可靠的一种信仰,这也正是许多没有自主把握者的最佳安慰与最大恩德。

 

  可是,弥陀经说,不可能以微少的善根之因及微少的福德之缘,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弥陀的愿力虽大,仍要依靠各自在平日的修善积福。否则,到了临命终时,恐怕连念佛的能力都没有了,那时候,阿弥陀佛虽愿伸手救济,也是爱莫能助了。

 

谈及中阴和佛极乐净土

      

 

星云法师:人死亡之后的生命怎么样

 

部分重点:

 

    因此我只能抱持中道的立场,告诉大家:“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

    

    无论是用哪里一种业力受生,大部份的人死后都要通过一条漫长而黑暗的隧道,然后自有人前来接引。有的人是靠一条船引渡,带他渡过生死海到达彼岸;有的是牛头、马面鬼卒来拘拿,前往地狱受苦而念佛的人,会有阿弥陀佛、仙佛、菩萨等圣众来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所以真正的佛教徒,如果平日能慑心正念,行善去恶,就不怕审判,也不怕死亡 ……

 

   全文

 

 

圣严法师 观点:

      

    至于上善与极恶之人其所以没有中阴身的原因,是在于他们没有等待因缘的必要。就好像有人在大学还没毕业时,已经办好出国留学的手续,或已被公司、行号、机关预聘,毕业之后,不需要等待工作机会,或到处找工作,这也许是他们的家庭背景或学业成绩优于一般学生所致。相反的,如果出生便为猪、牛、羊等的家畜,表示出生以后,已经决定了他们被人宰杀,做为食物的命运。因此,如果积极修行、努力为善、信心深厚、愿力坚固,就没有堕落三途的恐惧。只要以信愿和修行的力量自利利人,上求下化,便会依信心往生净土,依愿心修菩萨道,不论生于佛国,或生于娑婆,都是直来直往,毫无彷徨、等待的现象,所以,对信愿具足的佛教徒而言,并没有中阴身的过程,也不必要他人以中阴身救度法来超度。……

 

 佛教导航  全文

    

印光法师开示-谈中阴身

      

重点:(白话翻译版)要知道众生的业力是不可思议的:譬如净土之业已经修成的人,色身尚未亡故,而神识就已经出现在净土;而恶业深重的人,身体虽卧病在床,神识则已经在地府中受到罪罚了;有人的寿命虽然尚未尽,而神识确已经投生了,因此当他将要出生时,全部的心神才会附到胎体中。这种情形也并非完全没有,不过代为受胎的情形是比较多的。三界的诸法,都是心所变现出来的,众生虽然在昏迷之中,然而众生业力不可思议之处,正是心力不可思议之处,也是诸佛神通道力不可思议之处。……

 

    

 

极乐净土三辈九品的修持方法

 

(注:本文论述的就是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的三辈九品众生 详见《观无量寿经》)

 

佛教请问往生极乐世界,得生三辈九品,须具备修持何法?

(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三辈即是上辈、中辈、下辈。每一辈再分为上中下三品,三辈共分九品。现在依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三辈九品,欲往生极乐国土,若按照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的修持法门,精进勤修,必得往生无碍,往生需要有往生的条件,为让诸方善信大德得此法门,特别一一引录如下:

 

  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者,必生彼国。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梵语parinama)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意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是名上品下生者。

 

  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梵语panca silani),持八戒斋,修持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梵语tri-vidya)六通(梵语sad adhijnah),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梵语upasampanna),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人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名中品下生者。

 

  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重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是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彿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 遍满其室,见己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是名下品上生者。

 

  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是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是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梵语naraka),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是名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是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彿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梵语Sukhavati),是名下品下生者。

 

  净土行者,若欲往生极乐净土,依如是经典所言,发勇猛精进之心而勤修,必得往生三辈九品莲台。

 

 极乐净土三辈九品的修持方法 依《观无量寿经》

中国佛教在线 大藏经 含《观无量寿经》

 

十、三皈依

 

  三皈依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的""字是反黑为白,转染成净,把心地住于正念清净境界;""字是依靠的意思。普通皈依二字简释为依靠、救度、恭敬等义。如把三皈依浅白地说:皈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示,皈依法是我依靠教义求得真理,皈依僧是我依靠僧伽引导,正信佛教。换句话说,皈依了三宝可得救度,好像大海中的航船,需要有指南针,迷路的小孩重归慈母怀抱,便可获得天伦的温暖与慰藉。

 

  皈依三宝是进入佛教的初步仪式,表示正式做一个佛弟子。要知道一个忠实的佛弟子,是要实行佛陀的教理。佛陀在世时告诉门下弟子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话是佛教精要的教义,只要依教奉行,恶事不作,善事多做,心地一定会快乐。

 

  大家记著:佛陀是正觉的示范,为我们的大导师;教理是指示人生正道,消灭烦恼与痛苦清凉药剂;僧伽是绍隆佛法,代表佛陀转法轮,引导众生入佛智的比丘。大家要时念三宝的功德,即念念不忘至尊导师(佛陀),生活指南的佛法,代表至尊的僧伽,使自己的思想纯正,心地不染,行为善良;同时更要努力利他的工作,表现佛法救世益人的精神,完成美满快乐的佛化生活。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正信的佛教》 圣严法师著述

 

  不。佛教的宗旨虽在解脱生死,出家虽是解脱生死的最佳途径,但是,出了家的如不实修或修不得法,未必能够解脱生死,不出家的,如能修持,也未必不能解脱生死。小乘佛教是以解脱道为依归的,在家人也可修成小乘的第三果,三果虽未出三界,但也不再受生死,死后上生色界净居天,再证四果阿罗汉,就入解脱之境了。所以在家人证到三果,也就相近于解脱了。

 

  若照大乘佛教的观点来说,为了化度众生,菩萨随类应现,到处化身,经常是化现在家人的身分,所以在有名的大菩萨中,除了地藏弥勒之外,多数是现的在家相。印度的维摩居士及胜蔓夫人,都能代佛说法,但他们是在家人。所以,真正行菩萨道的佛教信徒,那是不一定要出家的。出家人在佛教中的地位崇高,乃是由于住持佛教教团而使佛教存在及弘扬的理由,也是由于教内伦理制度的理由。说得明白些:出家的佛徒是佛教的骨架,在家的佛徒是佛教的皮肉。在本体上说,出家的重要;从作用上说,在家的重要。因此,信了佛的,可以出家,但却不是必须出家。

 

 

信仰佛教必须吃素吗

 

 

《正信的佛教》

 

圣严法师著述

 

  不。素食虽是佛教鼓励的事,但却并不要求所有的教徒非得一律吃素不可。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为慈悲一切有情众生的原故,所以在南传地区的佛教国家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坚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但他们不亲自杀生。

 

  因为,五戒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信佛之后,如能实行素食,那是最好的事,若因家庭及社交上的困难,不吃素也不要紧,但是不可再去亲自屠杀,也不可指挥他人屠杀了。买了屠死的鱼肉回家,那是无妨的。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金刚经》

 

悲智双运

 

悲智双运/空悲双运/福慧双修

 

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开示

               

世上有许多不同的宗教,也各有其法道,但为了深入精神修行,我们对于什么是“正道”,必须要有正确的观念。

 

佛法的正道可由二方面来说,一是代表慈悲菩提心的善巧方法,另一是代表了悟空性的智慧,而二者之合一始是正法道。

 

事实上,任何修行不管小乘、大乘、金刚乘,也许方法有异,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因此,只要是正法道,便须符合上述悲智合一之要求。例如,大乘菩萨行的六波罗密(六度圆满),其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都是方便法,最后一个才是智慧,而两者合一始能真正深入修行,否则,以布施而论,行了很多布施,却缺少智慧,功德便大打折扣。波罗密多不是以数目、大小、或某种材质可以衡量的东西,波罗密多的本质就是空性的智慧。例如,修布施,最主要是去除我们对人、事,尤其物质的执着,如果我们仍执于“布施”或“功德”这种事,就不称为圆满。把智慧加上去之后,这种布施称三轮体空”,也才是圆满的布施,也就是无施者之我,无所施之对象、也无布施之事其他依此类推,因此任何修行者必须是方法与智慧的合一,才能圆满,也就是“悲智双运”。

 

另外我们举个例子来说,任何金刚乘的本尊修法,首先均由观想坛城开始,接着对观或自观本尊等等,此乃由于我们自身与情器世界的不净,经由观想转化为清净,这些都是方法,但若执着于观想则反造成障碍,因此次第观想完毕后,还须再观想化光溶入,这部份最主要的是空性智慧的转化。因此修法做任何观想时,都要把一切观成透明、似彩虹般、无实质存在的,这是圆满次第的部份,二者合一,即是任何修法的重点关键所在。初机者在刚进入修法时,可能较困难,因此,先由生起次第做起,再进入圆满次第,如此一步一步学习,一旦习惯,自然而然便很容易进入状态,可以很如法适当地修习密宗的法门。

 

另外以“止”、“观”为例,“止”是技巧方法,“观”是智慧,两者合一,同等重要。所有的修法都必须这样,才能克服执“有”或“空”之边见。不执“有”或“空”即是“中观”,也是空性与明性之结合。

 

一般来说,显教较重空性与慈悲,而密宗则重空性与慈悲之结合。由于空性,慈悲之化现,是自然无限的,但就实际上而论,只有方法(慈悲),而无智慧,则无有实质帮助;或只有智慧,而无善巧方法,也是很危险的事,易落入错误的见解。龙树菩萨说:“执“常 或“有”,就如畜生一样愚昧,因宇宙万物本是因缘假合,生生灭灭;但执“空”或“无”,否定一切,则更愚痴。“空”“有”其实是互为相辅的。因此为了圆满一切,一定要在善巧慈悲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智慧,这是金刚乘法门的基础,也是究竟真理的基础。

 

 

简单的早晚课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

 

(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

 

(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功夫忙闲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四)南无观世音菩萨。(一称一拜)

 

(五)南无大势至菩萨。(一称一拜。观音势至,为弥陀左右胁士,统称西方三圣。念完了佛,理当要拜的。)

 

(六)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一称一拜。极乐世界有很多的菩萨,将来皆是我的师友,也应当要拜的。)

 

(七)回向偈。(也就是说明我念佛的愿力,愿是必要发的。)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所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愿我临终无障碍 弥陀圣众远相迎

速离五浊生净土 还入娑婆度有情

 

 

(八)礼拜而退。

 

附注:以上功课,每天早晚两次行之。洗手漱口,在佛像前焚香顶礼,照法念诵。如无佛像,或所住之处,不甚方便,不焚香顶礼亦可。但面向西方,心存恭敬,功德也是一样。

 

 

 

 

 

下一页是著名的净空法师写的《净宗同学修行守则》

 

 

净宗同学修行守则

  

知恩报恩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一、教依

  总依净宗五经一论

  专依无量寿经夏会集本 佛说阿弥陀经蕅益要解 普贤行愿品清凉疏钞

  净宗祖师语录 印光大师文钞

  

  二、理依

  信依要解六信,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十界一真,世出世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观法如化,三昧常寂,通诸法性,达众生相。

  住真实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惠以真实之利,于诸众生,视若自己,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觉海。

  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之心,以看破、放下、自在、随缘之行,破除一切妄想执着。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决定一生往生不退成佛。

  

  三、行依

  观经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三无漏学:起心动念,远离三毒恶恼,必与清净(戒)、平等(定)、正觉(慧)相应。

  菩萨六度: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普贤十愿: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悔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法轮,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皆回向。学习菩萨,修此大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四、果求

  实践四好,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成就自身,庄严众行,规范具足。

  效法华严五三善友,誓作世间众生、家庭、工作、社团之好模范。

  和睦各各族群、宗教、文化,存异求同,共存共荣。

  安定社会,崇德兴仁,互助合作,人皆均富乐利幸福美满,劝谕策进世界永久和平。

  深信因果,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共诸上善,同会弥陀一乘愿海。

  

  以上四纲要谨贡献给

  

  首届净宗联谊会诸上善人参考指教

  

释净空敬献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译文)

 

观自在菩萨修习般若功夫,功行已达深久而纯熟的地步,其大智如同明镜,无一物不尽显其中;其智光犹如太阳,无一物不能尽照。所谓五蕴,亦即作为物质的色境、随境的感受、因感受而起的想念、内心的意志取向以及针对世间所有万物的认知活动和观念,在般若智慧的观照之下,无不显现本有的空相。由于相空,从而除去了一切妄念;由于除去了妄念,从而不生烦恼,不起业惑,因而得以度脱一切灾难与苦厄。

 

舍利子啊!那作为物质界的色本来就与空没有什么区别,那作为世间一切存在的本来之相,那作为存在之底蕴的空也与任何物质形式没有什么不同。其实,从现象反映本质的角度看,色就是空;从本质依托现象的角度看,空则就是色。进而可以说,五蕴的其他四者,即色之外的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识,同那作为一切事物的本相之空也是这种关系。因而也可以说,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舍利子!这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皆称为诸法。这一切法的本相便是空。这空相既没有生起,也没有消灭;既没有垢染,也没有清净;既不能有所增长,也不能有所减损。空是从无始以来便无动作、无变异、无生灭的。空是原本寂然,是在时间序列上无从加以分辨区别的。所以我说,从根本上看,这个空之中并没有物质之色,并没有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识;也没有作为认知活动依据的六种官能,即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所代表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知觉;也不存在那作为六种认识官能的对象的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形象、声音、气味、滋味、软硬、冷暖等以及可以成为思想对象的一切事物;也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官能的根器;没有六种作为认知对象的尘境;也没有作为认知所得的六种意识。

 

这便是从眼界开始数下去,直到意识界才结束的十八界。不仅空中没有十八界,也没有十二因缘;即没有从无明开始,直到老死而再生的生命系列,也没有超越生死的老死尽这一最终环节;不仅没有十二因缘,也没有认识人生本质,超越生命局限性的四谛道理,也即没有知苦、断集、修道、证灭的圣教实践过程;没有根本的般若智慧,也没有凭籍此智慧要把握的任何东西。

 

由于并不存在智慧要把握的对象真理,所以菩萨修行就要实证这一无所得的境地,这也就是依止般若波罗蜜多修行法门的本意。因为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无所不了,所以心中任运自在,不再有牵挂滞碍;因为没有牵挂滞碍,所以不再有恐怖畏惧,远远地离弃了关于一切事物的颠倒想,离弃了关于众生所处境地的妄幻想,达到了究竟的涅槃境地。

十方三世的所有佛世尊,也都是如此,因为依止了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法门,才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据此我才说,般若波罗蜜多是神妙而不可思议的诸佛之母,是破除生死无明障碍的光明之师,是无以伦比的至尊至上的总持法门,它能解除世间一切众生的苦难,它与作为一切诸法的真实而不虚妄的空相是不二而没有分别的。所以,在这里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度脱生死的总持法门,也就是宣说如下的咒语: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诃。

 

咒的译文:既然如此,便号召众生:去吧,去吧!彼岸是归宿,为修我佛,赶快用行动去成就无上正觉吧。

 

  

 

回向偈解释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 同回向。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于众生或庄严佛净土,叫做“回向”。回向约可分为三类,即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   

  

  【菩提心】 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三途】 血途、刀途、火途。血途是畜生道,因畜生常在被杀,或互相吞食之处;刀途是饿鬼道,因饿鬼常在饥饿,或刀剑杖逼迫之处;火途是地狱道,因地狱常在寒冰,或猛火烧煎之处。此三途就是三恶道的别名。

  

  【四恩】 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宗教)。

      

  【三宝】 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之佛,即佛宝;佛所说之法,即法宝;奉行佛所说之法的人,即僧宝。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

    

  【三身】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证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http://www.fodian.net/zxcd/default.asp   佛教在线词典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介绍 节选

 

一、本论的结构

 

  本论是根据《菩提道炬论》所说的"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次第而组织的。

 

  "下士道",指脱离三恶趣,生人天善趣的法门;"中士道",指解脱三有轮回,断烦恼证涅槃的法门;"上士道",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大菩提果的法门。

 

  说明下士道有四大段:一、思惟人身无常,二、思惟三恶趣苦,三、皈依三宝,四、深信业果。

 

  说明"中士道"有四大段:一、思惟苦谛(三有生死过患),二、思惟集谛(烦恼及业流转次第),三、思惟十二有支(流转还灭道理),四、思惟解脱生死正道(戒定慧三学)。

  

    说明"上士道"有二大段: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修行又分四段:总说六度四摄和别说修止观法。

 

  在三士道之前,作为三士道基础的,又有二大段:一、亲近善知识,二、思惟人身难得。

 

  在上士道之后,又说明发大菩提心者如对密咒信仰爱好,亦可进修密乘。

 

  ……

二、本论的主要内容

 

  本论以三个要点为它的骨干,称为三种要道。三士道次第,如整个房屋的结构,三种要道,就是房屋的栋梁。三种要道就是:一、出离心,二、菩提心,三、清净见。

 

  一、出离心,就是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脱心"。学佛的人,若没有真正的出离心;所作的一切功德,只能成为感人天善趣的因,不能成为解脱生死的正因。若以出离心为发起(动机),或为出离心所摄持(掌握),所作不论大小何种功德,就是布施畜生一握粗糠,或经一日一夜受持一戒,都成为解脱生死的资粮。修学的次第,须先思维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息灭贪求现世五欲的心;再思惟业果不虚,生死众苦,和三有流转道理。若能看整个三界如同火宅,深可怖畏,毫无顾恋,决意出离,一心趣求涅槃妙乐,便是发起了真出离心。由此进修戒定慧三学,才能证得解脱涅槃。没有出离心,就不能发起菩提心,所以出离心是菩提道次第的第一要点。

 

  二、菩提心,就是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证得无上菩提。学佛的人,若未发起大菩提心,所修一切功德,或堕生死,或堕小乘,都不能作成佛的正因;这个人也不能算是大乘人。若发起了大菩提心,虽然没有其他功德,也可称为菩萨;所作任何善事,都能成为成佛的资粮。所以在上士道中,修菩提心最重要。

  修菩提心的次第,本论说有两种:一、是金洲大师傅的七重因果的教授,一是静天论师的自他相与的教授。这两派教授,都是以出离心为基础,进一步思惟一切有情,都被我执烦恼所缚,善恶有漏业所漂,长期沉溺生死大海,为众苦所逼恼,深发大慈悲心。为救拔有情出离生死苦海,能牺牲自己的一切安乐,而急于利他,求大菩提,就是发起了大菩提心,由此进修六度四摄,经三阿僧祗劫,圆满福智资粮,才能证得三身四智无量功德庄严的大菩提果。

 

  三、清净见,也称为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一切法唯依仗因缘而生起或安立,本来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性(就是涅槃,也是依断障来安立的)。众生由无始传来的妄执习气,于无实性法,执为有实性,就是"增益执"也叫做"有见""常见"等。一切法虽无实性,但依一定的因缘,决定当生、当立,并非全无。譬如镜中人影,本无实体,但由明镜、空间、光线、人体等因缘会合,自然便有人影现出,且能发生应有的作用。若说"诸法既无实性,就该完全什么都没有,所见所闻,都是错乱",这就是"损减执",也叫做"无见""断见"等。反之,则为"增益执"。这""""二见,都不合于真理,偏于一边,所以又叫做"边见""中道正见",既不执诸法实有自性,也不拨无(否认它的存在)所生所立的诸法,如实了知"诸法仗因缘而有,故无(独立的)自性"而不堕"常边",也了知"诸法既仗因缘而有,就有(不乱的)因果"而不堕"断边"。由此正见,不堕二边,故名"中道"。无始传来的无明实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也是生死的根本,要由此清净见才能断除。若未得此见,仅有出离心、菩提心。任凭如何修学,终不能断任何烦恼。所以清净见是大小乘一切道的命根,最为重要。

 

  修此见法,先以四理或七相,观察众生无始时来所执的"",通达"我空";再以四理或破四生等理,观察众生无始时来所执的"实法",通达"法空"。四理就是:一、认识所破的我;二、决定我与五蕴的或"""",二者必居其一;三、认识我与五蕴是一的不合理;四、认识我与五蕴是异的不合理。七相就是:一(""与五蕴是一)、异(我与五蕴是异)、能依(我依五蕴)、所依(五蕴依我)具有(我有五蕴)、支聚(五蕴合聚为我)、形状(五蕴组合的形式为我)。从这七方面,认识执我的不合理,四生就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破四生的道理,本论引中观诸论广说)。以"四理"来破所执实法,先认识所执实法与构成它的支分,再以我和五蕴为例,照上述以四理破我的道理来破。既通达无始妄执的"""实法"空,再详细推察缘起道理,得知诸法虽无性而有"缘起因果"。如果还觉得缘起因果与自性空各是一回事,就是还没有真正通达中道深义。若是由见诸法因果缘起,就能破除内心实执,了达诸法实无自性,才是得了"中道正见"。这样的正见,不只是由见空来破常执,而且由见有(缘起的有)的力量来破常边;不只是由见有来除断执,而且由见空(无实性空)的力量来破断边。这尤其是中道正见的特殊作用。

 

  本论中士道以前一切法门,都是引生出离心的方法,上士道中广说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毗舍那"一章,详细抉择清净正见。全部菩提道次论,此三种要道,为主要内容。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介绍 (原载《现代佛学》1957年第十二期)

 

 

推荐西藏伟大上师顶果钦哲法王的书

 

http://wujin96.p4web.biz    佛学资料下载主页  整理中(底下只是个别、部分)

 

http://www.fjdh.com/Article/HTML/Article_20060224230800.html    悲智双运 (文章)三世蒋贡康楚仁波切

 

http://books.fjnet.com/daza/06.htm  中国佛教在线,大藏经库 含无量寿经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068332/       修行百颂 全文 頂果欽哲法王

http://www.ptsfjw.com/index/article/show.asp?id=7281

 

http://www.jxcl.org/book/zwzdxybaozang/index.htm     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全文 巴楚仁波切 原颂  顶果钦哲法王 开示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465128/        覺醒的勇氣 全文 頂果欽哲法王

 

http://www.guanglun.com/download/zkbputi.txt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介绍

 

http://www.lkjs.net/fxrm.asp  《佛学入门》 佛陀教育基金会    《正信的佛教》《学佛群疑》 圣严法师  电子书

 

http://dl.it.21cn.com/list.php?id=40914    佛陀教育基金会 《佛学入门》 精致版

 

http://wujin96.p4web.biz/xinjing.html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和白话) 

 

http://www.amtb-mtl.org/pages/benhui/shouzhe.html    净宗同学修行守则  净空法师

 

http://www.jingtu.org/pureclass/ffjd.htm   简单的早晚课

 

http://www.5m8.cn/thread-441.html   南无阿弥陀佛 圣号:印光大师版,六字四音。海涛法师唱诵,有音乐伴奏。

 

http://www.fodian.net/zxcd/default.asp   佛教在线词典

 

http://www.dizang.org/rm/zxdfj/index.htm   正信的佛教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无量寿经  原文与白话文对照 

http://jiekong2.51.net/xuefowenzhai/wlsj1-24.htm

http://jiekong2.51.net/xuefowenzhai/wlsj25-48.htm

 

http://www.dizang.org/wd/nf/089.htm   极乐净土三辈九品的修持方法 依《观无量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