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闪电侠是谁:《史学理论研究》总目(1992-2008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54:24

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1期  1 发刊词 5-7
2 唯物史观生命长青 林甘尔 8-9
3 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首先是要学好马克思主义 苏双碧 10-12
4 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的一点认识 李侃 12-14
5 史学理论研究必须面向实际 张椿年 14-15
6 世纪之交的双重任务 瞿林东 15-16
7 世纪之交的三点希望——关于中国史学 张岂之 16-18
8 读史与爱国主义教育 王锺翰 18-19
9 关于史学方法论的一些浅见 胡纯武 19-21
10 中国古史研究要多做切实工作 李学勤 21-22
11 为发展中国近代史研究而努力 王庆成 22-23
12 中国考古学展望 徐茅芳 23-25
13 展望我国的世界古代史研究 刘家和 25-26
14 二十年来边疆史地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吕一燃 27-28
15 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与古代希腊的历史 廖学盛 29-37
16 李大钊与西方历史哲学 邹兆辰 38-49
17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评析 徐崇温 50-58
18 苏联学者关于印欧语系诸族发源地的一些意见 廖学盛 58
19 时代发展与史学变革——上海市首届史学理论讨论会学术观点综述 朱政惠,陈麒辉 59-63
20 一部体现唯物史观的世界史编年摘录——马克思《历史学笔记》简介 耿睿勤 64-65
21 唯物史观与《史学概论》教学 庞卓恒 66-68
22 汉民族“群体本位”文化的内涵与作用 王和 69-77
23 历史数据库:昨天、今天、明天 应寿礽 78-85
24 把定量统计分析方法引入《孙子兵法》的研究 杨少俊,王立国,李小彤,唐武文,乐绍延 86-100
25 向欧洲中心论挑战 舒嘉 100
26 《孙子兵法》与计算机——介绍《孙子兵法微机检索专家系统》 周达 101-103
27 关于“历史阐释”的历史阐释——现代西方历史哲学生成背景批判 张志刚 104- 116
28 重评梅茵的公式:“从身份到契约” 何兆武 117-127
29 塔尔列史学研究刍议 曹特金 128-137
30 史学中的跨学科方法研究概述 蒋大椿,李洪岩 138-155+63
31 当代西方史学转向文化史的最新趋势 刘为 156-160+103

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2期
1 世纪之交的历史学:回顾和展望 何兆武 5-6
2 立足本国,放眼世界,洋为中用 陈启能 6-8
3 深入开展中国古代史的研究 陈高华 8-9
4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繁荣中国近代史研究 王汝丰 9-11
5 中国近代史研究随想 龚书铎 11-12
6 从历史的实际出发,开展近代中外关系史的全面研究 张振鹍 13-14
7 对发展中世纪史学的一点期望 马愚昆 14-15
8 史学研究方法的范例——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中所运用的方法 王志乐 16-24
9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发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马雪萍 25-35
10 四十年来世界现代史研究的理论反思 张宏毅 36-46
11 “《诗》亡然后《春秋》作”论 朱本源 47-56
12 孙子与西方军事思想 雷蒙多?鲁拉奇,黄加林 57-61
13 对“批判继承传统史学遗产”的再评价 黄敏兰 62-68
14 施坚雅宏观区域学说述论——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理论探索 王旭,赵毅 69-80
15 “眼在远处,手在近处”——关于西方史学史教学的几个问题 张广智 81-89
16 我国计量史学研究的新收获 舒嘉 89
17 E.P.汤普森的史学思想研究 姜芃 90-102
18 法国年鉴学派范式的演变 杨豫 103-115
19 历史研究与计量化初探 王小宽 116-124
20 当代美国史学新趋势 罗凤礼 125-135
21 美国经济史研究的新动向 章铮 136-137
22 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西方新心智史学研究动向 田晓文 138-142+115
23 评爱德华?汤普森的新作《民众的习惯》 沈汉 143-146
24 如何理解“东方专制主义”——“评《东方专制主义》课题组”专题讨论会观点综述 王正 147-149
25 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方法问题 冯辉 150-151+56
26 柯林武德历史哲学思想分析与评价综述 王正 152-154
27 苏联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 郝镇华 155-161
28 《历史哲学导论》出版 朽木 146
29 “历史研究综合方法”全苏会议在莫斯科召开 应 149

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3期
1 研究世界历史的新任务 王觉悲 5-7
2 从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谈起 丁守和 7-11
3 反思过去,向21世纪奋勇前进 刘祚昌 11-13
4 加强与早期阶级社会有关的理论研究 廖学盛 13-15
5 世纪之交的中东地区史、国别史研究管窥 彭树智 15-18
6 愿史学在改革大潮中加快前进步伐 黄德楠 18-19
7 变革时代历史学家的责任 寿卫 19-20
8 中西古典民主政治 林志纯 21-28
9 《新中国史学的理论思考》一书即将出版 桑文 28
10 史学的科学认识功能和理论思维 于沛 29-39
11 新编《史学理论与方法》问世 庆 39
12 史学理论的建树与追求——为纪念郭沫若诞辰百周年而作 叶桂生 40-49+107
13 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赵世瑜 50-54
14 “《诗》亡然后《春秋》作”论(续) 朱本源 55-61+151
15 论历史主义问题 李振宏 62-74+97
16 雷海宗早期史学思想研究 侯云灏 75-87
17 《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丛书》问世 桑文 87
18 历史学的科学性问题 仲伟民 88-97
19 论自然科学史学科体系结构 邢润川,叶磊,孔宪毅 98-107
20 有立必有破——访英国著名史学家E.P.汤普森 刘为 108-111
21 弗朗西斯?培根的历史主义 M.A.巴尔格,康春林,李巍岷 112-126+54
22 于尔根?科卡:德国的批判史学与社会史研究 孙立新 127-137
23 法国心态史学述评 吕一民 138-148
24 《来自过去的力量,对历史危机与希望的反思》 陈杰 148
25 历史哲学:史学与哲学间的桥梁——读《西方历史哲学导论》 石玉 149-151
26 科瓦利钦科院士谈十月革命的必然性 东月 152-28
27 苏联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续一) 郝镇华 153-160

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4期
1 努力开创史学理论研究的新局面 5-8
2 史学理论应该有一个大发展 何兆武 9-10
3 一点看法 刘家和 10-11
4 加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研究 邹兆辰 11-12
5 走向深层 走向世界 张志刚 12-13
6 注重历史研究中中观及微观的理论取向 赵世瑜 13-14
7 史学理论研究要密切结合史学实践 黄敏兰 14-15
8 牢固地建立史学理论这门学科 张芝联 16-17
9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而努力 田昌玉 17-20
10 坚持、吸收、拓宽——世纪之交对中国史学的几点浅议 陈崇武 20-22
11 开创史学理论研究的新局面 蒋大椿 22-23
12 关于史学评论及其他 罗凤礼 23-25
13 中西史学源起比较论 胡逢祥 26-37
14 吕振羽的史学致用实践及其思想 朱政惠 38-45
15 从强调“一般”到侧重特殊——40年代后期中国历史学的动向之一 王学典 46- 55
16 腓尼基王权的一些特点 廖学盛 55
17 把考试改革作为历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王志乐 56-59
18 历史学家是有用的——访英国著名史学家E.J.霍布斯鲍姆 刘为 60-64
19 论中国封建社会的非典型性 毕道村 65-75
20 论陈介石的史学思想 李洪岩 76-85
21 研究日本史学史的新译著出版 舒 85
22 苏联学者对年鉴派看法的变化 陈启能 86-102
23 维柯历史哲学述评 田晓文 103-109
24 论韦伯的历史哲学 林璧属 110-123
25 中世纪阿拉伯历史研究方法 赵军利 124-136
26 微机与史学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姜锡东 137-143
27 关于加强“世界历史与近代中国”问题研究的建议 俞旦初 144-147
28 关于史学评论的几点思考 徐松巍 147-148
29 苏联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续二) 郝镇华 149-154
30 辛勤的探索 丰厚的奉献——《唯物史观与史学》评介 周溯源 155-157
31 《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1—4期(总第1—4期)总目录 158-160+154

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
1 商品大潮与史学发展六人谈 郑剑英 5-10
2 思考与建设 刘家和 11-13
3 相互的观点:非为比较而比较 赵世瑜 13-15
4 新的高度和新的内容 于沛 15-18
5 关键在于知识更新 王和 18-20
6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意义及其方法 沈定平 20-22
7 当前历史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孙晓 23-25
8 对中西文化比较的三点反思 卜宪群 25-27
9 中西文化比较要有历史层次感 侯建新 27-30
10 一个值得注意的论点 廖学盛 30-60
11 历史与现实 王觉非 31-41
12 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 黄宗智 42-60
13 释共和 共伯[和]可以休矣 日知 61-74
14 中国近代史研究需要理论的突破 郭世佑 75-83
15 郭沫若史学的时代精神 陈其泰 84-96
16 中国农民史论纲 孙达人,王家范,孙如琦,刘九生 97-104
17 中国史传的编修理论与实践——兼论中西史学精神的差异 王东 105-117
18 杂议史学的尴尬 延艺云 118-120
19 论“历史的碎化” 赵建群 121-127
20 历史的活动与迷离的心灵——谈谈我对中国历史上精神异常的研究 彭卫 128- 131
21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纵横谈——访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库珀教授 章士嵘 132- 137+131
22 异性的双向排挤与需求——婚姻形态嬗变过程新探 韩东育 138-146
23 卡尔?波普尔的批判历史哲学及其意义 王晴佳 147-153
24 克罗齐历史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王正 154-156
25 苏联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续三) 郝镇华 157-160+153

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2期
1 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 马克垚 5-18
2 魏特夫与印度史——评《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有关印度历史的论述 刘欣如 19- 25+53
3 科学革命和历史思维 于沛 26-40
4 思维的“化石”——论初民的生产实践与思维的物化 张浩 41-53
5 理论的简单性与史学研究 朱建军 54-65
6 客观衡量自我 历史学无须惊慌 强盛 66-67
7 历史学科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张艳国 67-69
8 变革传统模式、繁荣史学研究 侯云灏 69-70
9 安贫乐道与开放搞活 尘凤 70-72
10 中国史学会举行会长办公会议 东月 72
11 历史理性的重建——奥特迦?伽赛特历史体系观散论 何兆武 73-85+18
12 日耳曼人没有经过奴隶社会吗?——从塔西佗著作及有关资料看日耳曼社会 胡庆钧 86-92
13 理论火花 92
14 略谈中国经验与现代发展理论的范型创新 李怀印 93-95
15 “商业化带来发展”的命题适用于英国吗?——评黄宗智教授《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 崔之元 95-97
16 对话、交流与借鉴 刘昶 98-99
17 突破规范认识 杜克雷 100-102
18 悼念旦公 陈启能 103-107+161
19 陈寅恪的史学思想和他的历史感受 胡成 108-114
20 孔子不修《春秋》辨 王和 115-119
21 《欧洲政治思想史——从十五世纪至二十世纪》 萨尔沃?马斯泰罗内,黄华光 119
22 文化景观学与史学研究的突破 赵世瑜 120-123
23 梦魇与恩惠——关于历史价值的断想 严建强 124-127
24 把历史研究和现实政治实践严格区别开来 江连山 128-129
25 史学系统方法研究概述 蒋大椿,刘俐娜 130-146
26 “社会思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Л?H?普什卡列夫,张瑞璇 147-153
27 可喜的成果,值得称赞的理论勇气——《英国封建社会研究》读后 廖学盛 154- 155
28 苏联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续四) 郝镇华 156-160

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3期
1 读书立志,攀登高峰——与青年朋友谈心 蔡美彪 5-7
2 历史学的沉思:挑战和机遇 舒嘉 7-10
3 唯有源头活水来 郭世佑 10-13
4 勇于探索走出困境——浅谈史学危机 雷天恩 13-16
5 走向现实的历史学 陈仲丹 16-17
6 “治水专制主义”的模式对古埃及历史的扭曲 刘文鹏 18-35
7 理论火花 35
8 “东方专制主义”概念的历史考察 施治生,郭方 36-55
9 西方新史学与“五四”史学思潮 刘俐娜 56-62
10 中西古代史学发展途径的异同 马雪萍 63-72+62
11 《四库全书总目》研究方法论 周积明 73-79
12 古希腊罗马城邦与先秦城市比较研究——从东西方古代商品经济关系透视城市本质特点 张鸿雁 80-96+79
13 国家,一个富于魅力的研究题目——《西方国家形态史》写作的一些断想 沈汉 97-101
14 意大利民主制的参照模式(1949—1989年) 萨尔沃?马斯泰罗内,黄华光 102- 105+55
15 文明史怪杰博克尔的史观其及影响 鲍绍霖 106-116+147
16 历史理性的重建——奥特迦?伽赛特历史体系观散论(续) 何兆武 117-126
17 论弗洛伊德的历史观 罗凤礼 127-138
18 论波利比乌的“命运”说 易宁 139-147
19 关于中国国家起源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梁颖 148-150
20 商品化、资本主义化及其他——与黄宗智先生商榷 俞金尧 151-155
21 传统与开拓:历史意识和理性思维的升华——评瞿林东著《中国史学散论》 刘修明 156-160

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4期
1 毛泽东的历史主义观试说 董丛林 5-16+62
2 中国古代的治水与水利农业文明——评魏特夫的“治水专制主义”论 张弓 17- 31+92
3 从古代中国看《东方专制主义》的谬误 周自强 32-43+49
4 世纪转换的挑战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新——第八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纪要 郑礼文 44-49
5 为马克思辩——古代世界的奴隶经济取决于商业资本的发展是一个科学的结论 朱晞 50-62
6 中西古代史学发展途径的异同(续) 马雪萍 63-69
7 论王韬的史观与史学 王也扬 70-79
8 有关“历史事实”及其相关问题——兼与陈启能先生商榷 张耕华 80-86
9 面临改革大潮 历史学怎么办?几点看法 刘家和,陈启能 87-92
10 及时调适自我 闯出一条新路 李帆 93-94
11 商品化、过密化与农业发展——部分经济史学者讨论黄宗智《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规范认识危机》 叶茂 95-105+132
12 略论当前中西哲学关系和中国哲学发展方向问题 李幼蒸 106-108
13 世纪之交中国史学改革的目标与突破口 陈国灿 109-110
14 细说“Charisma”与“Chauvinism” 周健 111-112
15 论弗洛伊德的历史观(续) 罗凤礼 113-118
16 论雅斯贝尔斯的历史哲学 梦海 119-132
17 从世界历史看所有制问题 冯泉 133-144
18 毕竟是书生——周一良自传 145-155
19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中的一部“掘井”之作——《吕振羽和他的历史学研究》读后 王学典 156-159
20 《政事论》描述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国家 廖学盛 160

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1期
1 破除中国历史东方类型说 振兴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田昌五 5-13
2 关于毛泽东评价历史人物标准的思考 邓鸿光 14-19
3 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演进学说和魏特夫对它的曲解与歪曲 苏凤捷 20-29+19
4 “三形态说”“五形态说”辨析 张雅琴 30-35
5 无私奉献 开拓进取——深切怀念吴于廑老师 李植枬 36-42+35
6 中国社会史的发展与英国新社会史:若干比较与思考 姜芃 43-55+63
7 论中国历史上的流氓文化 李乔 56-63
8 一个严谨的史学理论体系——常乃德史学理论述评 黄敏兰 64-74+13
9 论黄遵宪的史观与史学 王也扬 75-84
10 历史学与史学史 王晴佳 85-91+157
11 西班牙、葡萄牙美洲殖民地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一种研究方法的提议与试用 郝名玮 92-98+84
12 法国历史研究的最新发展 乔治?杜比,马胜利 99-105
13 布罗代尔与年鉴派 顾良 106-116
14 为了理性——纪念E.P.汤普森 刘为 117-120+116
15 199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福格尔教授与诺斯教授情况简介 齐文颖,赖荣源,吴政同 121-123+134
16 历史反思与理论构建——黄宗智学术研究座谈会综述 李向军 124-134
17 毕竟是书生——周一良自传(续一) 135-147+157
18 “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毛泽东史学价值观刍议 张文生 148-150
19 专题学术史研究的新成果——读蒋大椿著《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研究》 李振宏 151-155
20 第十八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讨论的主题和专题 山雨 156
21 公元前4世纪雅典民众法庭的政治权力 廖学盛 156-157
22 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1-4期(总第5-8期)总目录 158-160

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2期
1 马克思对“历史之谜”的科学解答——学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札记 张浩 5-18
2 关于“劳动创造人”的命题 龚缨晏 19-26
3 未来的文明与文明的未来——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赵世瑜 27-36+18
4 李大钊的史学理论研究论析——本世纪2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研究之一 张艳国 37-46
5 略论钱穆的历史思想与史学思想 陈勇 47-62
6 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及其在中国的回响 张广智 63-72+26
7 评柏克的《法国革命论》——两百年后的再思考 何兆武 73-81
8 我和爱德华?汤普森 多萝西?汤普森,唐松根 82-85
9 关于“过密化理论”和规范认识危机的讨论 史翼 86-91
10 新的研究路线的开拓 庞卓恒 91-96
11 资本主义萌芽?过密化?商品化 侯且岸 96-101
12 过密型增长的极限与中国经济变迁的趋向 高寿仙 101-106
13 “范式危机”还是前范式危机? 秦晖 106-108
14 中国解放前的农村经济——黄宗智对西方史学界的挑战 爱仁民 108-110
15 英国和法国工业革命比较 王章辉 111-124
16 向内转:市场经济背景下历史学的应有选择 王学典 125-127
17 墨西哥史学理论探寻 冯秀文 128-132+146
18 “战国土地买卖”辩 张玉勤 147
19 制度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读《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俞金尧 148-153+ 110
20 社会史和自然史交融一体的新探索——读《现代科学的大历史观——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 陆仰渊 154-146
21 构建社会理论体系的重要尝试——评介朗西曼的《论社会理论》第一卷和第二卷 沈汉 155-157+81
22 “中外史学信息交流会”在京举行 东月 158-124
23 希腊古朴时代和罗马早期历史发展的共同点 廖学盛 159
24 斯巴达公民集体内部结构的变化 廖学盛 159-160
25 毕竟是书生——周一良自传(续二) 133-146

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3期
1 孔子史学观念的现代诠释 朱本源 5-14
2 中国古代咏史诗歌初论 彭卫 15-24
3 《三国志演义》:二元化的历史观 杨林 25-36
4 略论郭沫若的历史人物评价标准 何汝泉 37-43
5 文化形态史观与中国文化两周说述论——雷海宗早期文化思想研究 侯云灏 44- 57
6 杨鸿烈的史学思想 李洪岩 58-68+24
7 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序列 高王凌 69-80+57
8 爱德华?卡尔历史思想述论 于沛 81-96
9 “年鉴派的建树不可逆转”——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胡瓦?拉杜里访谈录 许明龙 97-101
10 一个值得重视的学科:科学史学史 张晓丹 102-111+96
11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雷颐 112-114+121
12 理论符号学导论台版序言 李幼蒸 115-121
13 历史与假设 周建漳 122-125+156
14 “时代分期法”要论 王占阳 126-129+101
15 近十年来台湾地区西洋史研究概况 周健 130-134
16 理论与历史——发展主义与拉丁美洲 金计初 135-145
17 就中外封建社会的长短问题与何兆武先生商榷 张箭 146-148
18 中国历史上几个朝代的疆域面积估算 宋岩 149-150
19 形态学的研究,写活了的历史——评沈汉、王建娥《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研究》 许洁明 151-153
20 社会科学研究的新突破——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研讨会综述 尹保云 154-156
21 “评《东方专制主义》研讨会”在沪举行 申汇 157
22 1993年史学理论研究论文目录 158-160+153

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4期
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 张艳国 5-16
2 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和历史研究的辩证方法 毕道村 17-28
3 孔子史学观念的现代诠释(续) 朱本源 29-39
4 古史研究的材料、理论和方法——以巴蜀古史研究为例 段渝 40-49
5 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序列(续) 高王凌 50-62
6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早期形态 汪连兴 63-73
7 当代中国史学的成就与困惑 张芝联 74-83
8 历史学的生命力 任奇正 84-89
9 关于史学的若干问题 雅克?勒高夫,刘文立 90-96
10 我对文明冲突的初步理解——兼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观 张顺洪 97-106
11 民族形象与文化交流史研究 鲍绍霖 107-116
12 康德历史发展观述论 王连喜 117-126+39
13 谈谈计量方法的利与弊 李安山 127-134
14 《左传》和《春秋》是什么关系?——评沈玉成著《春秋左传学史稿》第十二章 赵光贤 135-137+49
15 丹纳《艺术哲学》中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生活 李学智 138-139+62
16 翦伯赞在北大——回忆翦老 田珏 140-146+96
17 毕竟是书生——周一良自传(续三) 147-155
18 史学概论教材与史学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兼评李清凌著《史学理论与方法》 赵吉惠 156-158+155
19 亚里士多德的“天然奴隶”说出现的历史背景 廖学盛 159-160

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1期
1 怎样看待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 林甘泉 5-17+157
2 评魏特夫的“治水社会” 李祖德 18-25+157
3 对梁启超《意大利建国三杰传》唯心史观的剖析与批判 陈利今 26-35
4 中国彝族古代史学概述 东人达 36-42
5 论历史学家的直觉 赵世瑜 43-49
6 百科思想及百科方法的思考 钟少华 50-57+157-158
7 现代历史地理学给历史学的新启示 蓝勇 58-64
8 《史学理论大辞典》前言 蒋大椿,陈启能 65-67
9 西方人本主义散论 韩瑞常 68-74
10 俄国社会史研究的传统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刘爽 75-83+158
11 二十世纪的法国史学 莫里斯?阿居隆,许明龙 84-91
12 论“问题史学” 赵建群 92-100+158
13 新经济史学方法论述评 郑备军 101-104
14 回顾历史?继承传统?着眼未来——访法国著名史学家乔治?杜比 端木美 105- 109
15 记杰出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拉尔夫?密里本德 沈汉 110-114
16 记白寿彝教授史学思想讨论会 张越 115-124
17 也说历史研究中的伪问题:一个反批评及其它 石玉 125-128
18 帝国政体与基层社会的转型——读《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 王铭铭 129-132
19 翦伯赞在北大——回忆翦老(续一) 田珏 133-138
20 二十世纪的历史科学——国际背景评述 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何兆武,王燕生 139-148
21 传统市场与市场经济学术研究会纪要 蓝鸥 149-150
22 弗罗洛夫论古代雅典民主的特点 廖学盛 151
23 一部来之不易,发人深思的史书——介绍《南方的水兵》及其作者 黄加林 152- 153
24 本刊1994年1—4期(总9—12期)总目录 154-156

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2期
1 中国古代社会的真象与亚细亚形态的神话 田昌五 5-13+161
2 对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实质的曲解——评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 王敦书,谢霖 14-26+77-161
3 唯物史观史学方法论——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论战释疑 李杰 27-34
4 对《关于“劳动创造人”的命题》的质疑 苏志宏,郝丹立 35-41+13
5 论埃及文明的起源——纪念恩格斯逝世100周年 刘文鹏 42-57+161
6 论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 刘家和 58-66+57-161
7 当代西方史学的演变与中国史学 陈启能 67-77+161-160
8 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刍论——兼论地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乔志强,行龙 78-85+160
9 从唐长孺教授问学记 张弓 86-93
10 新形势下应重视高校公共历史课教学 李秀虹 94-97
11 与人民共写历史——西方口述史的发展特点及对我们的启发 沈固朝 98-107
12 费正清与美国现代中国学 侯且岸 108-119
13 西方研究洛克《政府论》的史学 梅雪芹 120-126
14 中国现代化中的文化标准问题 钟少华 127-129
15 评《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 丁守和 130-135+97
16 评《外国史学名著评介》 徐浩 136-137+107
17 翦伯赞在北大——回忆翦老(续二) 田珏 138-146
18 二十世纪的历史科学——国际背景评述(续一) 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王燕生 147-153+146
19 1994年报刊史学理论论著要目 王凌 154-160

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3期
1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再探究 张雅琴 5-13+160
2 1978年以来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研究的若干思考 朱政惠 14-21+160
3 历史学?发展学?人学 庞卓恒 22-29+160
4 史学理论研究现状及其深入点 蒋大椿 30-34+13
5 从符号学看中国传统文化 李幼蒸,慎之 35-44+124-161
6 中西古代史学:历史编纂理论与方法的比较 马雪萍 45-57+92
7 对中外历史计量研究发展史的比较 华薇娜 58-69+135
8 英国18世纪人口和发展的学术史回顾 俞金尧 70-83+21
9 现代化理论与拉美的现实 金计初 84-92+161
10 口述史学在史学研究中的功用 宋瑞芝 93-98+124
11 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建构 叶险明 99-104
12 唯心史观与群众史观 王建民 105-108+135
13 新时期以来唯物史观理论研究述评 仲伟民,孙竞昊 109-118
14 史情?史魂?史法——读张艳国主编《我的史学观》 何晓明 119-124
15 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的开创之作——读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王加丰 125-135
16 翦伯赞在北大——回忆翦老(续三) 田珏 136-143
17 二三十年代在北京大学——《九十年的回顾》之一 傅振伦 144-153
18 二十世纪的历史科学——国际背景评述(续二) 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王燕生 154-159+153

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4期
1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韩震 5-13+158
2 历史认识真理的界定及其相关问题 张耕华 14-26+158
3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段忠桥 27-37+158
4 史学认识漫议 罗凤礼 38-44+158-159+26
5 中国饮食文化的象征符号——饮食象征文化的表层结构研究 瞿明安 45-52+13
6 评农战史专题中的严重失实现象 黄敏兰 53-63+159
7 论墨子政治思想的特征及意义 黄勃 64-73+146-159
8 资治通鉴:中国传统史学功能分析 陈剩勇 74-80+146
9 章学诚史学批评的目的与方法 陈鹏鸣 81-88
10 学衡派的文化保守主义及其影响 张文建 89-102
11 钱钟书史学思想三题 林校生 103-110+159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将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座界碑 王觉非 111-114
13 法国和欧洲的史学研究近况 埃马纽埃尔?勒鲁瓦拉杜里,许明龙 115-130
14 史义与传统史学的经世功能发微 战继发 131-136
15 中年以来的坎坷遭遇——九十年代的回顾之二 傅振伦 137-142+148
16 疏凿源流 扶隐钩沉——读张广智《西方史学散论》 姜芃 143-146
17 一部妇女史代表之作《西方妇女史》 任毅军 147-148
18 二十世纪的历史科学——国际背景评述(续三) 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王燕生 149-154+148
19 本刊1995年1—4期(总13—16期)总目录 155-157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1期
1 以崭新姿态 迎接新世纪 5-8
2 第九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在昆明举行 东月 8
3 悠悠长水——谭其骧传(选载之一) 葛剑雄 9-19+159
4 谭其骧日记选(之一) 葛剑雄 20-28
5 孔子历史哲学发微 朱本源 29-37+159
6 刘勰、《文心》与兵略、智术 林中明 38-56+159
7 钱穆先生文化生命史观的意义——兼论史学的困境与出路 王晓毅 57-61+28- 160
8 让我们脚踏实地地迈向新世纪——直立行走及我们的学术 龚缨晏 62-70+160
9 试论人身依附关系和等级制的社会根源 赵明 71-79
10 理论火花 79
11 新编地方志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刘辰 80-91
12 二十世纪前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 张广智 92-105+160
13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关于西方古典史学的评述——兼与张广智先生商榷 李长林 106-109
14 西方城市史学初探 姜芃 110-120+160
15 古典西方史学中的客观主义原则与史家个人的实践 郭小凌 121-129
16 历史学功能的动态结构——兼论历史学的科学性及其与艺术的关系 刘爽 130- 138
17 农民之国的学坛盛事:《农民学丛书》首批六种出版 卞悟 139
18 历史学与现代化 毕道村 140-145
19 二十世纪的历史科学——国际背景评述(续四) 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王燕生 146-158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
1 论东方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及其研究——第九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 朱政惠 5-10+159
2 云南企业家积极赞助史学理论会议 东月 10
3 关于建国后农战史研究的评价问题——与黄敏兰同志商榷 余焕卿 11-17+35- 159
4 孔子历史哲学发微(续) 朱本源 18-27
5 重读《通典》史论 瞿林东 28-35
6 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 何兆武 36-43+159
7 历史能给我们什么? 耿云志 44-48
8 二十世纪后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 张广智 49-62+72-159
9 胡适与何炳松比较研究 王晴佳 63-72
10 一个历史学家和一个文学家的选择——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中的周作人与顾颉刚 赵世瑜 73-79+160
11 韦伯东方理论批判 刘为 80-86
12 福柯史学思想简论 刘北成 87-94+160
13 反“反相对主义” 克里夫德?吉尔兹,李幼蒸 95-105
14 法国当代史专家贝达里达谈当代史 端木美 106-108+125
15 启蒙的两难:柏克篇 刘皓明 109-112
16 悠悠长水——谭其骧传(连载之二) 葛剑雄 113-125
17 谭其骧日记选之二 葛剑雄 126-134
18 关于“专制君主制”的译名 北成 135-136
19 科研工作的方方面面和工作体会——九十年的回忆之三 傅振伦 137-140
20 二十世纪的历史科学——国际背景评述(续五) 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王燕生 141-158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3期
1 研究二十世纪世界史的若干思考 李植栴 5-15+159
2 鉴戒史学的反思 任奇正 16-24
3 历史的审美与诗化——司马迁历史美学观初探 马强 25-33
4 侯外庐的“早熟”理论对中国古史研究之意义 赵小雷 34-43+159
5 我国文明时代初期社会发展道路及夏代社会性质研究 晁福林 44-53+160
6 反“反相对主义(续) 克里夫德?吉尔兹,李幼蒸 54-57
7 马志尼的政治思想 马斯泰洛内,黄华光 58-63
8 澳门史研究述评 吴志良 64-74+160
9 我与先生——纪念赵俪生先生八十诞辰 庄春波 75-80
10 1985年:中国西方史学史的一页——忆与谭英华教授的三次会见 张广智 81-86
11 理论火花 86
12 悼念罗荣渠教授 沈汉 87-91
13 写作《苏联文化体制沿革史(1917—1982)》的前前后后 马龙闪 92-96
14 法国移民问题浅析 王家宝 97-106+160
15 目前社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郭春生 107-110
16 悠悠长水——谭其骧传(选载之三) 葛剑雄 111-118
17 谭其骧日记选之三——(1966年5月6日至1968年6月27日)(续) 葛剑雄 119- 132
18 纳粹青年追随者的心理历史渊源 彼得?洛温伯格,张同济 133-145
19 探赜索隐,着眼未来——1995年史学理论研究述要 朱政惠 146-151
20 1995年报刊史学理论论文要目 152-158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4期
1 近世转型时期的城市化——中国城市史学基本问题初探 王瑞成 5-19+159
2 中国首都研究的近代观 钟少华 20-23
3 新科学与中国文化的辩证思维方式 窦宗仪 24-35+159
4 《资治通鉴》与传释学 李玉梅 36-43+159
5 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析论 蒋大椿 44-50+159-160
6 自述——三反及思想改造学习总结 吕思勉 51-60
7 黎澍之路 张生力 61-71
8 资本主义与现代世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透视 赵自勇 72-81+160
9 阿拉伯——伊斯兰舆地学与历史学 许序雅 82-88+160
10 《苏联史学理论》前言、后记 陈启能 89-95
11 科学史研究中的计量方法 刘兵 96-103
12 理论联系实际——论基瓦与扶桑的关系 金计初 104-111+160
13 关于《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一文的通信 侯旭东,何兆武 112-113
14 史学研究与档案 李财富 114-116
15 回应现实——《史之心旅》编后感 陈丽菲 117-119
16 现代西方史学研究的新收获——读张广智、张广勇的《现代西方史学》 张耕华 120-124
17 悠悠长水——谭其骧传(连载之四) 葛剑雄 125-132
18 谭其骧日记选之四——(1969年1月3日至1969年10月9日) 葛剑雄 133-143
19 纳粹青年追随者的心理历史渊源(续) 彼得?洛温伯格,张同济 144-156
20 1996年《史学理论研究》总目录 157-158

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1期
1 试论历史的“重演”与历史学的“预言” 张耕华 4-13+159
2 新科学与中国文化的儒道阴阳辩证一元观(续) 窦宗仪 14-22
3 中国传统史学三论 张克兰,王晓清 23-30+159
4 晚清史学的文化视野 张佩国 31-37
5 加拿大史学史初探 杨令侠 38-51+159-160
6 加拿大史学的奠基人乔治?朗 王建华 51-60+160
7 加拿大城市史研究概述 李巍 60-68+160
8 《早年留日者谈日本》 柯树 68
9 西方历史思想的十大特点 彼得?伯克,王晴佳译 69-77
10 试论波丹的史学思想 徐善伟 78-89
11 尼?米?卡拉姆津——俄国著名的贵族历史学家 戴桂菊 90-98
12 治史须重考据 科学人文并重——南加利福尼亚州何炳棣教授访问记 忻平 99- 103
13 黎澍之路(续一) 张生力 104-123
14 中国抽象字词的意素结构 李幼蒸 124-127
15 悠悠长水——谭其骧传(选载之五) 葛剑雄 128-136
16 谭其骧日记选之五(1969年10月11日至1970年12月31日) 葛剑雄 137-146
17 在凝重的思考中求索——读刘家和先生的《古代中国与世界》 吴怀祺 147-153
18 第二届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会议综述 潘振平 154-158

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2期
1 重视和加强史学理论研究——中国史学如何走向21世纪的思考 5-7
2 论历史理性主义 韩震 8-13+159
3 中国历史大循环的动力——重谈农民战争问题 田昌五 14-20+25+159
4 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庭结构及其对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 李汉武 21-25
5 论司马迁写当代史成一家之言 易平 26-35
6 梁启超在构建近代史学理论体系上的贡献 陈其泰 36-46
7 西学传入与近代中国历史观念的创新 赵晓阳 47-55
8 不连续的连续性:关于20世纪中国“通史”新综合的一些初步想法 吴艳红 56- 65
9 论原始民主 刘欣如 66-76+96+159-160
10 加德纳的历史因果解释观 乔春霞 77-85
11 政治史复兴的启示——当前美国政治史学发展述评 刘军 86-96+160
12 《圣经》与西欧史学 徐波 97-103+160
13 后现代西洋史学发展的反省 邓元忠 104-112+120
14 试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看工业革命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王章辉 113-120
15 激浊扬清标新立异——评当代史学的生产力标准倾向 江渝 121-125
16 五百年来的地理大发现史研究 王加丰 126-136+152
17 谭其骧日记选之六(1970年10月11日至1970年12月31日) 葛剑雄 137-143
18 评“法显航渡美洲”说的理论和方法 张箭 144-147
19 艰苦的开拓和理论的价值——评《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 罗炳良 148-152
20 一部慧眼独具的当代史学思想史——《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编辑手记 王桂琴 153-155
21 了解国际史学的新发展,然后是……——《当代西方史学流派》读后 赵世瑜 156-158

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3期
1 历史终结了吗?——评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陈启能 1-13+147
2 关于民族主义的若干历史思考 徐蓝 14-22+147
3 史学批评学论纲 雷戈 23-32
4 历史学是不是科学——与何兆武先生商榷 庞卓恒 33-49+148
5 论王韬的史著及其史学理论 忻平 50-58
6 从三十年代的两部中国农民战争史论著看早期中国农战史研究 侯云 59-66
7 翦伯赞、黎澍对史学与现实关系的反思 孙延杰 67-73+148
8 在探索中创新——罗荣渠先生的学者气象 杨玉圣 74-80
9 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真理性 林璧属 81-91
10 读《费米传》书后——原子、历史、伦理 何兆武 92-96+148
11 后现代西洋史学发展的反省(续) 邓元忠 97-108
12 纪念碑——作为历史研究的史料 里斯?洛万,孙虹,孙立新 109-115
13 中国饮食象征文化的深层结构 瞿明安 116-124
14 浅谈中国会计的起源和发展 陈文华,尚丽霞 125-128
15 “衰落”,还是“湮没”?——评斯塔夫里阿诺斯关于“西方历史独特性”的说明 谢丰斋 129-131+146
16 我的大学生生活 何兹全 132-137
17 塞纳河畔的一位中国通——法国学者巴斯蒂夫人印象记 朱政惠 138-143
18 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读《中西体用之间》 陆炎 144-146

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4期
1 唯物史观与世纪之交的中国历史科学 4-14+24
2 东方国家现代化发展中的理论问题——第10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 朱政惠 15-24+155
3 中华爱国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张艳国 25-32
4 史学与公众的统一 任奇正 33-35+37-38+59+36
5 论封建国家、地主、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 栾成显 39-46+155
6 中国古代行政中枢的沿革与中央集权制的关系研究 李琪 47-52+156
7 中国史前考古学发展的若干问题 陈星灿 53-59
8 汉匈战争对两汉社会心态的影响 宋超 60-70
9 严复、康有为与近代两大进化史观的离合——近代中国进化史观述论 郭灿 71- 77+119
10 城市史研究中的都市—地区理论 78-90+156
11 美国城市史学的产生与发展 黄柯可 91-99+146+156
12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第一版序言、结论 布罗代尔,唐家龙 100-110
13 一代史学家的楷模——纪念乔治?杜比逝世周年 端木美 111-119
14 古代自然政治观研究 常士门 120-125+136
15 中世纪欧洲民主与共和制度的发展演变 郭方 126-136
16 拉美史研究的理论探索 金计初 137-143
17 黑劳士是奴隶抑或农奴 廖学盛 144-146
18 世界历史的进程及其给我们的启示——评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古代、近代史编) 叶明勇 147-148+151
19 百科全书史的有益探索——评钟少华先生《人类知识新工具:中日近代百科全书研究》 柳树滋 149-151
20 中国史学会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积极支持史学发展 152-153
21 中国史学会启动第二届优秀论文奖评选活动 154

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1期
1 历史学两重性片论 何兆武 4-15+159
2 史学批评还是历史批评——与雷戈先生商榷 陈新 16-20+61
3 经义求真与古史考信——崔述经史考辨之诠释学分析 邵东方 21-37
4 “汉化”刍议 陈友冰 38-45
5 治学 修身 改革社会——略论“吕思勉的文化遗产” 张耕华 46-53+160
6 被误解的思想——兰克是怎样成为“科学历史学之父”的 梅义征 54-61+159
7 重建统一的历史观念——雅斯贝尔斯的历史哲学 邓辉 62-69+94+160
8 历史主义的由来及其含义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 70-87+112
9 西塞罗的共和国政治理论 施治生 88-94
10 试论罗马共和国早期的经济属性 杨共乐 95-100
11 古希腊作家的民主价值观 郭小凌 101-112
12 论美国妇女史研究中的政治倾向 刘军 113-121+142+160
13 30年代英国左翼读书俱乐部运动述评 程映虹 122-130+142
14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 段忠桥 131-135
15 关于评价历史人物功绩问题刍议 江连山 136-139+152
16 纪念英国左翼史学家拉菲尔?萨缪尔 沈汉 140-142
17 关于福山和他的《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与陈启能先生商榷 张铭 143- 144
18 关于福山生平及其他——答张铭先生 陈启能 144-145
19 关于西方古典史学入华史的学术通信 146-148+158
20 从民族国家到世界秩序——简评《西方的巨变1800—1980》 徐蓝 149+151-152 +150
21 朱孝远《神法、公社和政府:德国农民战争的政治目标》读后 赵文洪 153-154 +158
22 中国史学理性精神的发掘——评吴怀祺的《中国史学思想史》 曹文益 155-158

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2期
1 马克思“资本原始形成”理论研究——重读《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 何顺果 4-11+158
2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刘大年 姜涛 12-18+158
3 论军事哲学思想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19-35+159
4 提高质量意识 侃伦 35
5 中国历史话语的结构和历史真实性问题 李幼蒸 36-46+159
6 关于中国古代史学意识内涵的界定与思考——中国古代史学意识研究 徐松巍 47-56
7 简论当代中国史学的自律与自觉 张晓校 57-64
8 古代中国政治组织的产生及其模式 沈长云 65-73
9 经义求真与古史考信——崔述经史考辨之诠释学分析(续) 邵东方 74-82
10 现代西方神学与历史哲学 张志刚 83-98
11 论尼采的历史哲学——从“反时代史观”到“永恒回归史观” 梦海 99-108
12 印度种姓制的渊源 刘欣如 109-123
13 资本主义起源及现代经济发展初期的政治前提问题——兼谈中西前工业社会的性质 王加丰 124-136
14 社会史研究刍议 孟彦弘 137-143
15 历史地理学科性质评议 尹国蔚 144-150
16 李幼蒸的英文近著在海外出版 东月 150
17 资料详尽、分析平实——读《顾颉刚年谱》、《顾颉刚评传》 刘健明 151-153
18 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发生学阐释——译著《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纂》略评 周国栋 154-157

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3期
1 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与近代中西方关系 王立新 5-15+160
2 关于新编《中国大通史》的几点理论思考 曹大为 16-29
3 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反思 周积明 30-35
4 从新人口论、“均衡陷阱”到“过密化增长说” 侯建新 36-40
5 记往事真迹 积思想硕果——《往事与沉思》传记丛书研讨座谈会侧记 41-44
6 历史学家、历史学和历史 何兆武 44-46
7 史家之传 邵燕祥 46-47
8 世纪回眸的新视角 陈其泰 47-49
9 学术的永恒 吴怀祺 50-51
10 论多样性统一的历史观 黄安年 52-61
11 后现代观念与历史学 张永华 62-71
12 心理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 罗凤礼 72-79
13 试析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现状和历史命运 姜怠 80-89+161
14 从奥古斯丁到汤因比——略论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 张文杰 90-101
15 自由与历史——对克罗齐历史哲学一个侧面的考察 彭刚 102-110+160
16 帝术纵横:析论康有为“彼得大帝心法”之义 鲍绍霖 111-123+161
17 18世纪中英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徐浩 124-136
18 香港的史学研究 郭少棠,邹重华,董群 137-143
19 鲁道夫?维考利与美国移民史的研究 戴超武 144-153
20 历史研究的民间取向值得倡导——《两汉乡村社会史》简评 王学典 154-157
21 一部研究澳门史的力作——读《生存之道:论澳门政治制度与政治发展》 于沛 157-159

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4期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外国史学理论研究——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二十周年 于沛 5-14+149
2 努力追求历史的真实——真理标准讨论与历史研究 钱乘旦,张亚东 15-19
3 史学理论研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 侃伦 20-24
4 闪光的思想 无尽的怀念——回忆黎澍先生 蒋大椿 25-39
5 悼念杨堃教授 40-42
6 杨堃自叙 杨堃 43-51+149
7 苏联解体前的“历史热” 陈启能 52-67+74+150
8 西方家庭史学的新发展——与家庭史学家奥茨曼教授访谈 俞金尧 68-74+150
9 佩里?安德森的史学思想评介 国恩松 75-85+99
10 解释在历史研究中的性质及其方式——西方分析历史哲学流派观点述评 何平 86-99
11 20世纪的古代希腊经济史研究 晏绍祥 100-113
12 希腊神话与历史——近现代各派学术观点述评 王以欣,王敦书 114-122+133
13 国内外学者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与研究 张顺洪,孟庆龙,毕健康 123-133
14 沃勒斯坦和他的“世界体系论”——读《现代世界体系》第一、二卷 庞卓恒 134 -138+143
15 文章不写一字空——评顾诚《南明史》的治史方法与治史精神 郭小凌 139-143
16 “中国经济史学理论与方法”研讨会纪要 魏明孔 144-147
17 把握思想特质 突出振兴中华——《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研究》评介 陆炎 147 -148

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1期
1 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考辨 何顺果 5-10+159
2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诸问题 乔志强,陈亚平 11-25+159
3 当代中国史学对心理史学的回应 邹兆辰 26-37
4 《春秋》、《史记》比较论——兼谈中国传统史学发展前期的两种形态 陈国灿 38- 46
5 钱大昕与20世纪历史考证学 陈其泰 47-59+102
6 商代社会性质研究 晁福林 60-72
7 从怀疑论、配景论说到历史学Ⅱ的普遍性问题 张耕华 73-87+160
8 青史有待垦天荒——试论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崛起 刘志琴 88-102
9 21世纪的历史哲学展望 张铭 103-107
10 《蒙塔尤》四人谈 108-160
11 《蒙塔尤》小议 陈启能 108-111
12 《蒙塔尤》的写作方法 姜芃 111-116
13 微观史研究:以小见大 俞金尧 116-119
14 译者的一点感想 许明龙 119-122
15 《年鉴》运动及西方史学的回归 雅克?勒高夫,刘文立 123-129
16 伯纳德?贝林的史学初论 李剑鸣 130-138
17 试论恺撒《内战记》的创作思想与方法 杨共乐 139-141
18 觅得百科祭青松——我在日本的学术追寻 钟少华 142-145
19 中国现代化研究的又一扛鼎之作——罗荣渠教授《现代化新论续篇》述论 严立贤 146-154
20 孙中山与日本关系新解——读俞辛焞著《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研究》 安成日 155- 158

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2期
1 “资本主义萌芽”与本土化研究的思考 胡成 4-12+159
2 从古代变易史观向近代进化史观的转变——关于19世纪历史观念的考察 徐松巍 13-26
3 20世纪前期中国史学流派略论 侯云灏 27-36
4 我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史学评述 周文玖 37-48
5 顾颉刚“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的现代意义 赵吉惠,毛曦 49-57
6 孔飞力和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陈君静 58-67
7 中国和西方思想中的“文化”概念 何平 68-79+159
8 中世纪中西财产继承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王跃生 80-91+160
9 论20世纪西方历史叙述研究的两个阶段 陈新 92-104
10 社会转型时期的理论思索——德意志浪漫主义思潮研究 李宏图 105-111
11 “妇女领域”研究述评 刘军 112-120+160
12 关于黑劳士的阶级属性与农奴制的历史始源问题 周怡天 121-136
13 关于古罗马早期文献传统的史料价值的争论 胡玉娟 137-145
14 关于近代来华犹太人史的史料及研究简况 房建昌 146-151
15 历史人物评价两难题 林璧属 152-155
16 琼?瑟尔斯克和她对英国农业史的研究 沈汉 156-158
17 两部史学理论新作出版 舒嘉 136

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3期
1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研究方法略论 郭莹 5-9
2 “直笔”探微——中国古代史学求真观念的发展与特征 江湄 10-19
3 元代关于历史盛衰之“理”的思考——论理学思潮对元代历史观的影响 周少川 20-28
4 18世纪中国史家的史学批评方法论 罗炳良 29-40+160
5 “创典制通史 汇治国良谟”——史家笔下的史家和政治家 史文 41-44
6 范文澜与胡适 王晓清,张克兰 45-51+160
7 翦伯赞40年代在香港的学术活动所透视的史学观念 李玉梅 52-66
8 圣?奥古斯丁神学历史观探略 贺璋瑢 67-73
9 克罗齐与历史主义 彭刚 74-86+160
10 法国大革命时代的阶级、团体、自由主义及其他——帕特里斯?伊格内教授访谈录 高毅 87-93+51
11 孚雷法国革命史学述评 顾杭 94-103+161
12 历史、阅读与批评理论 宋耕,多米尼克?拉卡普拉 104-113
13 现代的家庭研究简史(上) 史蒂文?奥茨曼,俞金尧 114-125
14 试论当代法国人的生活 冯泉 126-132
15 20世纪研究:世纪末的理论视野——“20世纪的世界:回顾与思辩”学术讨论会综述 余伟民 133-137
16 美国妇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周兵 138-146+161
17 资本主义兴起的法律阐释 高寿仙 147-150
18 让思想的光芒照亮历史——读《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 何晓明 151-154
19 特色鲜明的百余年思潮总汇——读《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 刘新民 155-156
20 《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简介 刘军 157-159

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4期
1 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整体观 张一平,胡素萍 5-13+160
2 改革开放以来史学领域理论研究 蒋大椿 14-23
3 从《左传》的史学思想看其作者 孙开泰 24-31+49-161
4 李大钊与中国古史研究 武军 32-39
5 陈寅恪的文化史观 彭华 40-49
6 论中国古代正统观的演变与中华民族融合之关系 胡克森 50-59
7 从佛教景教传播中国的成与败看外来宗教本土化的若干理论问题 张晓华 60-70
8 《马克思主义史学新探》出版 闫白 70
9 近代西方“世界历史观念”的形成与哲学和历史学关系的演变 叶险明 71-80
10 拉美史学真伪论 金计初 81-88+150
11 南亚种姓制中的社会流动性 刘欣如 89-100+161
12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与开发时期的西部城市化 傅成双 101-109
13 理论还是魔术——评海登?怀特的《玄史学》 邵立新 110-123+161
14 《俄国和欧洲》及“文化?历史类型”——比较文明论的先驱尼古拉?达尼莱夫斯基述评 冯玮 124-135
15 现代的家庭研究简史(下) 史蒂文?奥茨曼,俞金尧  136-147
16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一种新后的理论架构——略评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 陈铁军 148-150
17 俄罗斯学者谈新欧亚主义 曹特金 151-152
18 1998年史学理论方法论论文要目索引 153-159

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1期
1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张芝联 5-6
2 把批判封建主义的任务带进21世纪 苏双碧 6-9
3 21世纪史学理论研究断想 蒋大椿 10-12
4 考据是必要的 何顺果 13-14
5 总结遗产 创造新篇 马宝珠 14-16
6 史学研究呼唤理论 王和 16-18
7 史学体系的重大创新——白寿彝先生主编《中国通史》成就略论 陈其泰 19-30
8 历史学、历史观与20世纪社会变动 吴怀祺 31-40+160
9 历史研究与实地历史考察 吴仁安 41-45+55
10 梁启超新史学从政治向学术的过渡 黄敏兰 46-55
1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史学的基本走向 侯云灏 56-66+91
12 20世纪80年代中国史学发展若干趋势 何平 67-79
13 新时期中国社会史发展趋势研究 邓京力 80-91
14 论古埃及文明的特性 刘文鹏,令狐若明 92-104
15 社区在西方:历史、理论与现状 姜芃 105-118+160
16 20世纪20至70年代初加拿大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运动概述 刘军 119-129
17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研究 王晴佳 130-142+161-160
18 新文化史学的兴起——与剑桥大学彼得伯克教授座谈侧记 杨豫,李霞,舒小昀 143-150+161
19 中国学者对拜占廷史研究综述 郑玮 151-157
20 本刊1999年1—4期(总29—32期)总目录 158-159

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2期
1 历史学的理论研究任重道远 瞿林东 5-6
2 “素心”与“史德” 李珍 7-14
3 史学评论的内容 邓鸿光 15-21
4 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史家的“世界意识” 徐松巍 22-36
5 土地所有制与中国奴隶社会 尚友萍 37-50
6 从性比例失调看北魏时期拓跋鲜卑与汉族的民族融合 高凯 51-61
7 论历史叙述中的理解与解释 陈新 62-72+161
8 符号文化中的历史——卡西尔的史学观 赵立坤 73-83
9 解读丹尼尔?J?布尔斯廷的文化思想 张涛 84-94+161
10 评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 郭方 95-102+161
11 试论历史功能——关于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思考 傅允生 103-109
12 《年鉴》杂志的更名和史学研究的新趋向 陈启能 110-117+161
13 《史学万象丛书》即将出版 东月 117
14 《20世纪的历史学》中译本序言 格?伊格尔斯,何兆武 118-119
15 史学研究中的后现代取向——从几部论著看后现代理论在史学研究中的利弊 吴莉苇 120-132
16 古希腊人的“神话—古史”观和神话与历史的相互融合 王敦书,王以欣 133-139
17 美国与加拿大史学界对两国关系的研究 杨令侠 140-147
18 “相看两不厌”——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及欧洲经验的局限》评介 李伯重 148-158
19 西方史学和史学理论研讨班招生启事 159-160

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3期
1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20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于沛 5- 20+159
2 历史认识性质辨析 林璧属 21-26
3 社会及社会结构的理论问题——兼论历史学分支学科社会史学能否成立 张乃和 27-36
4 试论口述史学的功用和困难 杨祥银 37-46
5 由旧经学向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转变——吴承仕学术成就初探 庄华峰 47-53
6 吴于廑先生治学追忆 陈勇 54-60
7 近30年美国史学的新变化——埃里克?方纳教授访谈录 王希 61-75+159
8 法国史学的新发展 沈坚 76-89
9 “牧畜王国”兴起与美国现代化 周钢 90-100+160
10 试论俄罗斯文明的特性 马龙闪 101-109+160
11 中英封建晚期乡村组织比较 侯建新 110-120
12 “日常生活”与历史研究 雷颐 121-127
13 “老照片”引出的史学话题——关于历史学理论的断想 王也扬 128-131
14 一部“经院式”的西方史学史——读张广智:《西方史学史》有感 张耕华 132-144
15 史学的变通——评《穷变通久——文化史学的理论与实践》 田沐臣 145-148
16 《史学万象丛书》即将出版 148
17 “古代国家政治发展道路”学术研讨会综述 胡玉娟 149-154
18 法国罗伯特?弗兰克教授在京讲学 何力 155-158

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1 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历史哲学? 庞卓恒,吴英 5-14+160
2 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述的回顾与评说 赵世瑜 15-30+160
3 李大钊历史思想述论 侯且岸 31-40
4 钱穆的历史本体“心性论”初探——钱穆民族文化生命史观疏论 徐国利 41-40+ 42-51
5 挖掘原始档案文献,重现澳门史原貌 吴志良,金国平 52-58
6 21世纪中国的西方史学理论研究刍议 张广智 59-62+161
7 贡德?弗兰克谈《白银资本》 琼岛 63-66
8 重构世界历史的挑战 刘北成 67-69
9 环境史:历史、理论和方法 包茂宏 70-82+160
10 论艾德蒙?伯克的帝国思想 郭家宏 83-89
11 部落联盟模式、酋邦模式与对外战争问题 易建平 90-105+161
12 论拉丁美洲的封建主义 韩琦 106-118
13 走向深入的史学理论研究——第11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综述 易木 119-123
14 中国近代化问题研究述评 孙占元 124-134
15 法国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及其科研走向——法国、瑞典中国学研究机构学术访问记 朱政惠 135-142
16 方纳谈当代美国史学 凤鸣 143-144
17 整体的视域 独到的把握——读彭刚《精神、自由与历史——克罗齐历史哲学研究》 陈新 145-147
18 《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简介 兴文 148
19 本刊2000年1—4期(总33-36期)总目录 149-151
20 1999年史学理论方法论论文要目索引 王凌 152-159

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
1 论人类的文明交往 彭树智 5-18+159
2 孙中山与史学 洪认清 19-28
3 嵇文甫论历史评价问题 张利 29-38
4 破除长期封建社会说建立中华帝国史发展体系 田昌五 39-46+159
5 关于史学普及与提高的几个问题 马宝珠 47-56
6 世界史研究的规范化问题——兼谈论著中注释的作用 李安山 57-60
7 论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和前苏联人权实践对美国人权政策的影响 李世安 61-67
8 降落民间——21世纪中国历史学走向管窥 何晓明 68-71
9 关于中国高校史学理论教学的思考 周巩固 72-74
10 20世纪下半叶西方史学认识论的发展 何平 75-85+160
11 贝克尔《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评序 何兆武 86-87
12 狄尔泰的体验概念 李红宇 88-99
13 论思辨的历史哲学 安希孟 100-111+160
14 农业的全球化:大米贸易的警示 彼得?考克莱尼斯,陈意新 112-120+160
15 真实与虚幻:全球视野中的近代早期世界经济图景 高寿仙 121-127
16 罗马称霸意大利原因论析 宫秀华 128-132
17 “犹太人在中国”——国际学术研究和公众关注的热点 潘光 133-142
18 第19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学术见闻 张顺洪 143-149
19 古代文明之树绽开现代奇葩——《二十五史多媒体全文检索阅读系统》评介 李少兵 150-151
20 文化视野下的历史学研究——读陈其泰新著《史学与民族精神》 姜广辉 152- 155
21 读李世安著《世界当代史(1945—1998年)》 萨本仁 156
22 凝重与朴实:《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一书读后 刘军 157-158

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2期
1 “合之则两美,离之则两伤”——试论当代人写当代史与后代人写前代史 齐世荣 5-10
2 以“史”为学与以“历史”为学 李纪祥 11-19+160
3 论传统史学的“尚简” 章益国 20-23
4 论历史叙述中的主观性与历史评价 陈新 24-35
5 人地关系理论与历史地理研究 鲁西奇 36-46
6 历史上阶级合作的特征及作用 任奇正 47-56
7 岁时——传统中国人的时间体验 萧放 57-66
8 论西周孝尊祖敬宗抑制父权——兼论古史研究中经史方法的运用 查昌国 67-77
9 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 庞天佑 78-85
10 古代的史料和世界古代史 郭小凌 86-93
11 庞培?特罗古斯的《腓利史》和查士丁的《〈腓利史〉概要》 徐晓旭,王敦书 94-104
12 美国城市史学中的人文生态学理论 姜芃 105-117+160
13 现代化理论与德国近现代史研究——联邦德国史学界研讨情况 景德祥 118- 128+160
14 肯定的原理——论尼采的“命运之爱” 梦海 129-133+160
15 建国以来文艺复兴史研究述评 赵立行 134-143
16 90年代我国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综述 徐蓝 144-151
17 评介《西方国家的民族文化与现代化》丛书 楼均信 152-153
18 评佩里?安德森的《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 郭方 154-157
19 世界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步履 易木 158-159

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3期
1 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 庞卓恒 5-9
2 战国秦汉时代的交换经济和自然经济,自由民小农和依附性佃农 何兹全 10-21 +161
3 李根蟠给何兹全先生的回信 李根蟠 22-24
4 尧舜禹时代再认识——关于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几点思考 王和 25-37
5 转型与契合——解读秦汉风俗 彭卫,杨振红 38-49+161
6 《食货》新探 陈峰 50-61
7 论钱玄同的疑古思想 刘贵福 62-70
8 历史主义与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史学 王东 71-78
9 美国西裔史学研究 钱皓 79-88
10 加达默尔超越历史认识客观性主张质疑 袁吉富 89-99
11 论伊本?卡尔敦的历史哲学 徐善伟 100-112+161
12 历史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 舒晓昀 113-119
13 超时代的真知灼见——吕西安?费弗尔的《莱茵河》一书的价值 郭华榕 120-125
14 安东尼?吉登斯的民族-国家理论——读《民族国家与暴力》 胡秋红 126-133
15 近十年来的俄罗斯史学 戴桂菊 134-144
16 形象研究的意义——评鲍绍霖著《文明的憧憬》 王利红 145-147
17 裴宜理教授的中国学研究——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访谈记 朱政惠 148-157
18 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三大趋势——“21世纪中国史学学术研讨会”侧记 周祥森 158-160

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4期
1 论中国踏上马克思主义之路——世纪之交,侧重于思想史的回顾 王也扬 5-19+ 159
2 20世纪初近代科学的提倡与新历史考证学思潮的兴起 侯云灏 20-30+159
3 从“荣经陋史”到“六经皆史”——宋明经史关系说的演化及意义之探讨 向燕南 31-41
4 斥“君史” 倡“民史”——关于19世纪末期史学观变革的若干思考 史文 42-52
5 散乱的历史——福柯后现代主义历史观 余章宝 53-67
6 马克斯?韦伯与古代史研究 樊兆鸣 68-78
7 中世纪西欧城市社会等级及其相互关系 赵文洪 79-93+160
8 西欧与中国社会转型比较初论 侯建新 94-104
9 战争与文化演进:卡内罗的限制理论 易建平 105-113+160
10 对马克思“资本主义”概念的再认识 张卫良,周东华 114-124
11 德国社会史研究的今昔——德国社会史学家科卡访谈 景德祥 125-130
12 中国史学界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梁民愫 131-142
13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国际史学家盛会——记“20世纪的历史学”国际研讨会 东月 143-148
14 首届“环境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港举行 柳小冰 149-150
15 2000年史学理论研究要目索引 151-158

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1期
1 20世纪下半叶国际历史科学的新潮流 于尔根?科卡,景德祥 5-10+160
2 赋予时间意义——以历史意识为概念基础的普遍分类学 宙恩?吕森,张永华,景德祥 11-20+160
3 略论微观史学 陈启能 21-29+161
4 浅论史学活动中的价值判断 姜桂石 30-35
5 现代化视野中的全球化 姚大学 36-42
6 澳门历史研究述评——兼谈中国与西方的观点和方法之沟通 吴志良 43-54
7 明代茶市研究 吕美泉 55-65
8 埃及学与中国 刘文鹏 66-76+161
9 早期希腊史研究的新趋向——评奥斯邦新著《希腊文明的形成》 晏绍祥 77-90
10 法国大革命修正史学对革命起源的研究 洪庆明 91-98
11 法国大革命与历史研究——访牛津大学卢卡斯教授 何平 99-103
12 布罗代尔在拉丁美洲和美国的不同影响 卡洛斯?安东尼奥?阿吉雷?罗哈斯,郭健 104-120
13 非洲史研究的新视野——环境史 包茂宏 121-135
14 审视世界文明 探寻发展规律——《世界文明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评介 韦莉莉 136-142
15 塑造克丽奥的复杂形象——评《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 李勇 143-148
16 文化视域中的妇女史研究——评刘文明著《文化变迁中的罗马女性》 傅新球 149-153
17 沉痛的总结——《越南战争百科全书:一部政治、社会和军事的历史》评介 刘东明 154-157
18 本刊2001年1—4期(总37—40期)总目录 158-159

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
1 “逆城市化”论质疑 王旭 5-15+161
2 休闲的理想和现实的反思 张文建,阚延磊 16-25
3 社会变动中的群体与个人——新微观史学述评 王挺之 26-30
4 当代西方精神史研究探析 孙有中 31-37
5 《经济学手稿》的误读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 尚友萍 38-44
6 全球主义时代中国面临的挑战 伊凡?黑德,张永华 45-56
7 “社会改造”思潮的兴起与2O世纪的中国历史学 侯云灏 57-67+161
8 辛亥革命与思想话语的变迁 胡波 68-80
9 郑樵史学思想探析 王旭东 81-87
10 20世纪中国史学界对历史学性质的理论思考 黄敏兰 88-97
11 历史哲学谈薮 钟少华 98-106
12 从“长途贸易”论到“内部根源”论——西方学者对英国中世纪市场的研究 谢丰斋 107-118
13 原工业化理论及其相关争论 陈钦庄 119-129
14 传统与近代的交融——梁启超古籍辨伪成就述论 李廷勇 130-137+161
15 加拿大新社会史学的崛起和成长(20世纪60年代中至80年代) 杨令侠 138-148
16 史学理论研究的世纪盘点——读《史学理论大辞典》 钱念孙 149-151
17 深沉的历史责任感——读瞿林东著《中国史学史纲》 白云 152-156
18 匠心独运地再现学人风范与薪火传承 《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评介 邱实 157- 160

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
1 我们为什么要叙述历史 陈新 5-18+160
2 “历史学”何以可能——海德格尔的追问 陈立新 19-29
3 历史考据法探源 王宏斌 30-42
4 “浙东史学”再认识 蔡克骄 43-54
5 五四时期史学:走出经学的羁绊 张越 55-61
6 内藤湖南和陈寅恪的“六朝隋唐论”试析 牟发松 62-74
7 中国现代性视野中的文化哲学——论中国20世纪30—40年代对斯宾格勒的接受与转换 胡继华 75-85+160
8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城市理论 姜芃 86-92
9 对主权理论的历史性再思考 于春苓 93-99+161
10 “符号学与人文学科跨学科方法论研讨会”将于杭州举行 东月 99
11 略论“全球历史观” 王林聪 100-109
12 希腊化时代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陈恒 110-121
13 原工业化:一个被否定但又被长谈不衰的理论 王加丰 122-133
14 试论佛教史学 严耀中 134-139
15 小议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之本意 许明龙 140-142
16 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视角看中国近代化问题——读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有感 陆炎 143-145+161
17 美国学术界对和平队的研究概况 刘国柱 146-155
18 解构希腊的神话与宗教——读让?韦尔南的《神话与政治之间》 魏凤莲 156-159

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
1
文化比较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澳门与其他东、西文化交汇点:比较与探究”国际研讨会述评 琼岛 5-14+160
2 “了解之同情”与人地关系研究 张建民,鲁西奇 15-25+160
3 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及相关诸问题研究的反思 孟彦弘 26-36+161
4 西汉前期工商业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再认识——兼论史学研究的价值取向 傅允生 37-44
5 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曹大为 45-58+161
6 中国古代地名学理论的初步探讨 华林甫 59-72
7 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与古史分期讨论——李根蟠先生访谈录 李根蟠,张剑平 73- 80
8 权力与身体的双重拷问——福柯《性史》解读 秦静 81-87
9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和经济全球化进程 孔令栋 88-93
10 从李鸿章外交行为的功过认定看历史人物评价的普遍性法则 林璧属 94-97
11 精神分析学说与后现代主义 彼得?洛温伯格,罗凤礼 98-104
12 论启蒙时代的历史观 赵立坤 105-115
13 沃勒斯坦的“霸权”理论 舒建中 116-122
14 米罗诺夫的《社会史》及其引起的争论 张广翔 123-130
15 首个将Karl Marx译为“马克思”的人——蔡尔康史志译撰述略 马军 131-135
16 军事变革与社会转型——西方学者对军事革命问题的研究 许二斌 136-145
17 口述史学:理论与方法——介绍几本英文口述史学读本 杨祥银 146-154
18 世界古代灿烂文化的生动勾画——读《缪斯神宫巡礼——世界古代的文化》 盛志光 155-157
19 本刊2002年1—4期(总41—44期)总目录 158-159

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1 坚持唯物史观指导 繁荣中国历史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座谈会侧记 4-5
2 在历史研究中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 沈长云 6-11+157
3 论唯物史观及其历史命运 郭小凌 12-21
4 如何在文化交流中进行文化比较 约恩?吕森,郭健 22-30+157
5 后殖民理论与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研究 王立新 31-37+157
6 试析罗马早期平民的身份地位 胡玉娟 38-47+158
7 “不知宋学,则无以评汉宋之是非”——钱穆与清代学术史研究 陈勇 48-58+158
8 春秋战国时期史官职责与史学传统 林晓平~~ 59-69+158
9 20世纪20年代中国史学界对历史的认识 刘俐娜 70-78
10 “新妇女史”在中国大陆的兴起 刘文明 79-87+158-159
11 西方文艺复兴史三大研究热点述评 周春生 88-100+159
12 当代国内外学者对欧洲中世纪婚姻问题的研究 石德才 101-108
13 罗杰?库特的医学社会史研究 施义慧 109-115+159
14 对现代性的否定与自我否定——读贡德?弗兰克的《白银资本》 安然 116-123 +159
15 走出“历史不能假设”的藩篱 姜继为 124-126+160
16 从环境史角度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梅雪芹 127-132+160
17 对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系统审视——读《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历程》 顾杭 133-135
18 多彩的自由之旅——读《美国自由的故事》 刘军 136-139
19 国内杜威研究的一大突破——读《美国精神的象征——杜威社会思想研究》 张澜 140-145
20 战后英国工会史研究的新成果——读《英国工会与工业政治》评介 陈文彬,吴冠文 146-148
21 “符号学与人文学科跨学科方法研讨会”纪要 李宏图 149-151
22 “历史符号学”概念简析 李幼蒸 152-155

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
1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上) 徐浩,彭卫,王和,姜芃,俞金尧,刘军 4-17
2 论历史理性在古代中国的发生 刘家和 18-31+158
3 我所经历的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 何兹全 32-40
4 20世纪30年代吴晗史学述论 陈峰 41-52+158
5 论古代民主与专制的定义问题 易建平 53-65+158
6 弗里德曼模式与中国宗族社会史研究 林济 66-74+159
7 南朝的谱学与政治 李传印 75-85+159
8 历史学与民俗学关系析论 张文生 86-90
9 论北非文明交往与利比亚城市的历史变迁 王泰 91-98+159
10 从现代到后现代:当代西方历史学的新进展——帕特里克?乔伊斯教授访谈录 李宏图,周保巍 99-109+160
11 是继承还是偏离:布罗代尔新论 刘子奎 110-119+160
12 柯林武德进步思想研究 贾鹤鹏 120-129+160
13 近十年来关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综述 蔡云辉 130-137+160
14 卓尔独立,贵在求真——读《赵俪生文集》兼论其他 张克非 138-144
15 古埃及文献《能言善辩的农民》的多视角研究 王海利,刘文鹏 145-156

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3期
1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下) 重视中西史学比较中的社会学视野问题 于沛 4-7
2 多种“范式”并存有益于史学的繁荣 董正华 8-11
3 加强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研究与总结 马宝珠 11-13
4 史学理论要引导史学研究揭示社会发展规律 周溯源 13-15
5 唯物史观与思想文化史研究 孟广林 16-28+158
6 论历史学的用途及其滥用和误用——读尼采《历史的用途与滥用》有感 张耕华 29-37+158
7 以现代化为主线略论中国近代史研究 王旭东,黎俊祥 38-46
8 郑和下西洋葡萄牙史料之分析 金国平,吴志良 47-60+158
9 论先秦儒家与道家的自然观及历史观 张文彦 61-65+159
10 贾谊史论对司马迁史学的影响 宋馥香 66-73+159
11 关于中国通史的三点史学思考 代继华 74-84
12 百年来中国通史写作的阶段性发展及其特点概说 陈立柱 85-93
13 拉美军人与政治:理论与范式的演进 董经胜 94-106+159
14 西方城市史的理论研究 G.斯蒂尔特,冷毅,王昺 107-112+160
15 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现代史学建设路向的一点思索 胡逢祥 113-122+160
16 试谈历史认识论的一个问题——兼论所谓舜的“腐败” 晁福林 123-129
17 也谈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理论问题——以李鸿章的外交活动为例 欧阳跃峰 130-140+160
18 方豪与中西交通史研究 修彩波 141-148
19 周期理论与长时段——也谈《白银资本》 何维保 149-152
20 审视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读《反叛的一代》 于民 153-156

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
1 自然灾难史:思考与启示 余新忠,夏明方,梅雪芹,郭方,高国荣 4-19
2 民族精神、先进文化和历史研究 于沛 20-27+158
3 中国现代史学三流派及形成的社会原因 盛邦和,何爱国 28-34+158
4 在西方道路与东方道路之间——关于“德意志独特道路”的新思考 景德祥 35- 44+158-159
5 科瓦里钦科与俄国的农业史研究 张广翔 45-54+159
6 试论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朱和双 55-65+159
7 刘知几“实录”论 施丁 66-76
8 论陈寿的历史哲学思想 庞天佑 77-86
9 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 李华瑞 87-95+159
10 唐纳德?沃斯特和美国的环境史研究 包茂宏 96-106+159
11 民间记忆方式与社群关系的成长——以一个江南乡村庙会为例案的跨学科考察 朱小田 107-115+160
12 乔治?奥威尔和卡尔?魏特夫 陈启能 116-121+160
13 自然破碎处 万物不复存——汤因比论世界与中国命运 毛峰 122-130+160
14 “他者”的映像——读《19世纪德国新教传教士的中国观》 蒋锐 131-136
15 析薪破理 史信文新——《中国现代化历程》评介 周新国,朱季康 137-142
16 历史人类学研究的经典之作——读《都铎和斯图亚特时期英国的巫术》 熊芳芳 143-146
17 现代性、大屠杀与道德——读《现代性与大屠杀》有感 陈献光 147-151
18 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史学理论研讨会 152-153
19 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1—4期(总45—48期)总目录 王凌 154-156

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
1 权利视野下的史学研究 王加丰,陈颖,侯建新,赵文洪,吕一民,刘军 4-21
2 世界历史上的大清帝国 何芳川 22-34+159
3 日常生活史与西欧中世纪日常生活 刘新成 35-47+159
4 集体写史的方法论 杜维运 48-53+159
5 拉美古代文明史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韩琦 54-64+160
6 鲁滨逊“新史学”的学术渊源 李勇 65-72+160
7 鲁滨逊“新史学”的起源 肖华锋 73-77+160
8 商人研究新视角:亲属关系和家族企业——格拉斯比转型期英国商人亲属关系和家族企业研究评述 刘景华,沈琦 78-86+160
9 近五年来国内史学理论研究热点问题述评 李振宏 87-97+161
10 “中西历史比较研究学术论坛”在京举行 蒙岭 97
11 西方学术界对富兰克林?罗斯福战时外交研究述评 赵志辉 98-110+161
12 关于联邦德国第一代史学家的争论 景德祥 111-116
13 遵循康德:跨文化视野下欧洲人的世界史观 约恩?吕森,张辂,王昺 117-122+ 161
14 文明研究涉及所有社会科学 费尔南德?布罗代尔,王明毅 123-130
15 应当注意的历史认识盲点 水镜君 131-133+161
16 福柯《词与物》中不可知的历史 王兴斌 134-142
17 历史人类学:读《走进历史田野》 黄志繁 143-147
18 “20世纪中国史学与中外史学交流”国际研讨会综述 罗炳良 148-157

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2期
1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 刘北成,张耕华,彭刚,赵立行,郭艳君 4-17
2 论俄罗斯社会转型的特殊性 余伟民 18-27+159
3 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的现实关怀和意识形态立场分析 梁民愫 28-40+159
4 中世纪盛期西方理性主义的盛行及其意义 徐善伟 41-50+159
5 历史和历史哲学 安希孟 51-61+159-160
6 解释学的发展与精神分析学说的演变 李炳全 62-68+160
7 美国教育史学中的“修正派” 张宏 69-78+160
8 论古代西亚和北非文明中的几种回忆模式 金寿福 79-86+160
9 美国史学对19、20世纪之交美国海外扩张的思考与认识 王玮 87-101+160-161
10 西方学术界关于欧洲绝对主义研究述要 王云龙,陈界 102-107+161
11 解读当前儒学研究新动向 宋洪兵 108-119+161
12 历史与故事 周建漳 120-130
13 汤普森的“道德经济学”概念评述 李培锋 131-136
14 从《译余偶拾》看中国和拜占廷帝国的关系 王敦书 137-146
15 伊格尔斯在《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中对后现代史学理论的认知 张仲民 147-151
16 《地理大发现研究》自评与杂说 张箭 152-157

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
1 妇女史与社会性别的启示 杜芳琴,裔昭印,刘文明,李银河,郑永福,吕美颐 4-19
2 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双重内涵及其文化学意义 隽鸿飞 20-28+158
3 从中西比较的角度看儒家文化中的人权思想 李世安 29-34+158
4 哈斯金斯与“12世纪文艺复兴” 夏继果 35-43
5 试析美国城市郊区化的起源 孙群郎 44-54+158-159
6 西方古典修辞学与史学——以修昔底德为例 周兵 55-65+159
7 对历史与历史研究的思考——约恩?吕森教授访谈录 陈新,徐菁 66-79
8 当今日本史坛值得关注的理论动向——阐析重构日本现代史观的三种理论 冯玮 80-90
9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章永俊 91-96+159
10 发展与困惑——新时期中国大陆的妇女史研究 高世瑜 97-107+159-160
11 试析非殖民化理论 潘兴明 108-114+160
12 “女性主义”、“第三世界女性”与“后殖民主义” 雷颐 115-120+160
13 跨学科研究的学术规范——从《信誉: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意义》一文谈起 孔陈焱 121-129+160
14 评《新编剑桥中世纪史》 刘景华 130-141
15 李大钊史学理论蕴含的几个观念——纪念《史学要论》问世80周年 李小树 142 -148
16 读瞿林东著《史学志》 尤学工 149-151
17 “东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进程”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实 琼岛 152-156

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
1 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中译本出版笔谈 张绪山,马克垚,侯建新,孙立田,孟广林,顾銮斋,黄春高 4-25
2 反“文化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文化多样性的思考 于沛 26-37+159
3 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山西明清社会史研究 行龙 38-49+159
4 14世纪的步兵革命与西欧封建制的瓦解 许二斌 50-59+159-160
5 浅析中世纪西欧不平等与奴役的观念 赵文洪 60-67+160
6 “主体权利”文本解读及其对西欧史研究的意义——阿贝拉尔与爱洛伊丝情感悲剧的个案探析 李江 68-76+160
7 试论柯林武德对“末世论”的批评 余伟 77-84
8 试论滕固现代绘画史学中的“德国模式” 沈玉 85-91+160-161
9 论古代埃及人的创世说 郭丹彤 92-99
10 试论民国时期“整理国故运动”的缺失 卢毅 100-108
11 从《困学纪闻》看王应麟的历史思想 吴漫 109-118+161
12 20世纪的世界史学史 杰里?H.本特利,许平,胡修雷 119-136+161
13 比较史学的理论方法和实践 何平 137-143
14 从排斥政治到兼容政治——评《中国政治通史》 王学典 144-148
15 从文明交往关注世界历史——《文明交往论》读后 张倩红 149-154
16 《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1—4期(总49—52期)总目录 王凌 155-157

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
1 全球化与全球史观 李世安 4-8
2 全球化与新的思维向度和观察角度 俞可平 8-10
3 全球化:已知的与未知的 杨雪冬 11-14
4 "全球历史观"的困局与机遇 刘德斌 14-16
5 全球化与全球化史观:一种长时段的观点 刘军 17-20
6 史学理论结构的非平衡发展——西方和古代中国的比较 徐浩 21-30+158
7 汉文化的必然抉择——再论世界历史上的大清帝国 何芳川 31-39+158
8 礼俗文化的再研究——回应文化研究的新思潮 刘志琴 40-50+158
9 宏大叙事的缺失与复归——当代美国史学的曲折反映 程群 51-60+158-159
10 史学与政治——美国"共识"史学初探 陈茂华 61-70+159
11 米罗诺夫与当代俄罗斯社会史研究 刘爽 71-78
12 抗战时期延安干部的历史教育 洪认清 79-86+159
13 苏联历史档案的解密、编纂与出版 黄立茀 87-96
14 史学期刊与中国史学的现代转型——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例 李春雷 97- 109+159
15 历史学和微观社会的互动——史家自述中的学术与人生 李扬眉 110-117+160
16 当代中国的口述史学理论研究 徐国利,王志龙 118-125+160
17 人文关怀与史学研究主体意识 武吉庆 126-131+160
18 汉斯-维尔纳?格茨教授在津讲学 李秉忠,贺慧霞 132-138
19 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第四届史学理论研讨会 139-140
20 杰里?H.本特利教授学术报告纪要 张旭鹏 141-142
21 十年磨一剑 意欲启山林——评《史学学研究》 赵吉惠 143-146
22 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新收获——读《美国中国学史研究》 陈勇,彭媛媛 147-151
23 人类早期精神文明史的美妙画卷——评《精神文明的源头和早期》 刘文鹏 152- 156

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
1 《经济—社会史评论》首发座谈会 侯建新,马克垚,刘新成,齐世荣,丛日云,于沛,李文海,龚书铎 4-12
2 试论历史正统观的起源与内涵 董恩林 13-22+159
3 饶宗颐对史学正统论研究的学术贡献——《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发微 谢贵安 23-33+159
4 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多质性——以铁路外债观为考察点 马陵合 34-43+159 -160
5 傅斯年与“科学史学”派 焦润明 44-53+160
6 西方中心主义的初步反省 陈立柱 54-67+160
7 历史?比喻?想象——海登?怀特历史哲学述评 陈新 68-79+160
8 文明传播的偏向与当代文明的危机——伊尼斯传播哲学中的历史智慧 毛峰 80- 86+160-161
9 全球化视野下的亚洲现代化 姜桂石 87-95+161
10 自然启示录:1755年里斯本地震海啸对葡萄牙社会的冲击和影响 孟庆龙,王旭东 96-106+161
11 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论一场自然灾害的历史影响力 克里斯提安娜?埃费尔特,景德祥 107-117
12 “部落联盟模式”的由来——易建平《部落联盟还是民族》一文引发的思考 王三义 118-125+161
13 平等、强国的追求与苏联的历史发展 徐天新 126-131
14 科学思维方式与历史研究的“假设”方法 张绪山,赵淑玉 132-135
15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 方光华 136-139
16 历史语境中的环境与文明——读《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 张卓群 140-144
17 谈当前史学研究中学术理路的转换——《西欧中世纪骑士的生活》读后 孟广林 145-149
18 一门正在崛起的新学科——《海洋文化与社会》读后 孙立新 150-153
19 中国古代农村消防史的佳作——评《徽州古民居探幽》 方春生 154-157

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
1 战争与和平历史运动的转折——一个中国学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思考 李巨廉 18-27+158
2 中国古代的灾荒理念 卜风贤 28-39+158
3 评钱穆的中国社会演变论 卢钟锋 40-45+158
4 略论希腊化史学 陈恒 46-53+158-159
5 500年前葡萄牙史书对郑和下西洋的记载 金国平,吴志良 54-60+159
6 中国传统文化与汤因比的历史哲学 张文杰 61-71+159
7 章太炎社会思想述略 史革新 72-80+159
8 想像他者:西方文化视野中的非西方 张旭鹏 81-92+160
9 论李维的历史方法 蔡丽娟 93-102+160
10 道德的合理性与国家权力的合法性——西方马基雅维里思想批评史寻迹 周春生 103-111+160
11 联邦德国社会史学派与文化史学派的争议——20世纪末联邦德国史学流派争议 景德祥 112-120
12 近十年国内关于伊斯兰教与中东现代化问题研究综述 刘云 121-126
13 年鉴学派与环境史学 高国荣 127-136+160
14 众说纷纭《大分流》 何爱国 137-147
15 《毛罗地图》与郑和船队——评孟席斯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 张施娟,龚缨晏 148-151
16 中国远古社会史研究的力作——马新、齐涛著《中国远古社会史论》读后 王震中 152-153
17 《黄嘉略与早期法国汉学》评介 董海樱 154-156
18 世界史和世界史体系 何芳川,钱乘旦,余伟民,王玮,徐蓝 4-17

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
1 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精神文化变革的影响 刘建国,马龙闪 6-8
2 德国纪念爱因斯坦年学术动态 朱锦 8-11
3 爱因斯坦的社会主义理想 董光璧 11-13
4 爱因斯坦的自由观 李醒民 13-16
5 科学革命与历史变革 胡新和 16-17
6 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纪实 姜芃,陈启能,徐蓝,陶文钊,李世安,高毅 18-33
7 从比较中探寻中国中古社会赋税基本理论 顾銮斋 34-44
8 史观取向与理论属性——霍布斯鲍姆整体社会史思想探论 梁民愫 45-52+160
9 论战争、王权和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 李安山 53-64+160
10 近代科学为什么不能在中国产生?——评近年来中西学者的若干解释理论 何平 65-77+160
1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历史进程的实践 吴英 78-88+161
12 古代国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一般关系——以中国历史为中心的探讨 卜宪群 89 -98+161
13 民族主义与国际认同之间——以刘师培的中国人种、文明西来说为例 李帆 99- 104+161
14 试论历史叙事中的想象问题 张耕华 105-111+162
15 历史学的课题:可能之事 吕和应 112-123+162
16 近年来我国心理史学发展趋势 邹兆辰 124-127
17 近五十年来有关洪秀全的心态史学研究综述 魏万磊 128-132
18 让-弗朗索瓦?西里奈利的法国知识分子史研究 朱晓罕 133-141+162
19 简讯 64+141
20 访谈英国史学家E.A.里格利 俞金尧 142-145
21 国家形成理论的新探索——评《中国北疆古代民族政权形成研究》 赵永春 146- 148
22 一部疾病医疗社会史的力作——评《疾病改变历史》 马金生 149-151
23 史学科学化:中国史学走向近代的新历程 朱发建 152-153
24 “现代化与历史学”研讨会纪要 耿兆锐 154-156
25 本刊2005年1—4期(总53—56期)总目录 157-158
26 征稿简约 163

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
1 时代精神与历史真理 庞卓恒 4-8
2 在创造历史中研究历史 王学典 8-11
3 历史学家与时代和社会的联系 赵文洪 11-14
4 史学的时代性与永远的历史性 侯建新 14-16
5 绕不开的“时代精神” 马勇 16-18
6 对历史学的反思——读朱本源《历史理论与方法论发凡》 何兆武 19-24
7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与欧洲的比较研究 何平 25-35+159
8 从“大一统”到“正统”论——论唐宋文化转型中的历史观嬗变 江湄 36-45+159
9 宋代孟子升格运动中的四种关键力量 周淑萍 46-52+159
10 社会史视野中的“俗例”——以江南“抢亲”为例 朱小田 53-62+160
11 西方新中间阶级的兴起及其社会政治影响 吴英 63-73+160
12 美国学界的“非西方中心”史观 陈君静 74-81+160
13 “庶民研究”与后殖民史学 张旭鹏 82-92+160-161
14 魏玛宪法二元制与希特勒的上台 景德祥 93-103
15 中世纪英国城市化水平研究 徐浩 104-114+161
16 城区史研究的路径与方法——以上海城区研究为例 苏智良 115-117
17 从存在根基看唯物史观与史学的内在会通 陈立新 118-125+161
18 高山仰止——写在王养冲先生100岁诞辰 许平 126-130
19 中世纪英国宪政史研究的回顾——访问M.普里斯维奇教授 孟广林 131-135+ 161
20 历史研究信息化应用模式刍议 王旭东 136-147
21 亚洲史研究的未了情——悼念何芳川教授 彭树智 148-149
22 新途径之新——读吕森《历史思考的新途径》 陈启能 150-152
23 知识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学科组织结构变革——读沃勒斯坦《知识的不确定性》 韩震 吴玉军 153-154
24 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总第57—60期)总目录 155-157

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
1 当代俄国的劳工史研究 曹特金 4-9
2 发达国家的工人运动与生态运动 康瑞华 9-12
3 20世纪拉美国家劳工立法的发展 袁东振 13-15
4 值得重视的产业关系史研究 刘军 15-19
5 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的三大学术理路及其探索 王泰 20-29+158
6 中国古代史的主线与体系 林文勋 30-38
7 施坚雅模式与国际汉学界的中国研究 任放 39-49+158
8 白璧德的文化史研究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郑先兴 50-61+158
9 “世界体系理论”与古代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研究 刘健 62-70+159
10 城市史学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 毛曦 71-81+159
11 E.P.汤普森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 张文涛 82-89+159
12 巴勒克拉夫对欧洲历史的解读 董欣洁 90-103+159
13 英国地方史研究中的莱斯特学派 孙昊 104-108+160
14 古希腊哲学嬗变的社会历史动因 张晓校 109-117+160
15 近年来国内德国史研究 黄正柏 118-129
16 “历史”释义 李开元 130-138+160
17 法国现代化经验的启示——评《法国现代化》 方建中 楼均信 139-143
18 从《乙丙日记》看汪士铎歧视妇女的思想 张仲民 144-151
19 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海外视角——评《革命与历史: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 陈峰 152-154
20 一部研究美国西部史的力作——评《牧畜王国的兴衰:美国西部开放牧区发展研究》 程西筠 155-156

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3期
1 关于马克思对东方社会性质及发展道路研究的再思考 于沛 4-8
2 唯物史观史学方法论的中国化问题 李杰 8-11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史学意蕴 隽鸿飞 11-14
4 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注重理论渊源和文化研究传统的双重考察 梁民愫 14-16
5 霍布斯鲍姆和佩里?安德森对唯物史观的理解 姜芃 16-19
6 论历史学的起源和早期历史记载的方式 李永采 李岸冰 20-30+158
7 梁启超对历史统计学的倡导与实践 宋学勤 31-41+158
8 “和合”文化与“文明冲突”——东亚国际关系中的文化 李世安 42-50+158
9 人口变动与农奴制兴衰关系的再探讨——中古西欧农奴制兴衰的政治经济学 文礼朋 51-58+159
10 解读霍夫施塔特的地位革命史观 陈茂华 59-69+159
11 晚清知识层的差异及士人的边缘化 孙燕京 70-80+159
12 论北宋的唐史编纂和政治诉求 宋馥香 81-90
13 再论“部落联盟”还是“民族” 易建平 91-101
14 马克思恩格斯农奴制理论的再认识 张世满 102-112+159-160
15 工业革命定义之争 舒小昀 113-123+160
16 从怀特透视全球史 刘新成 124-129+160
17 20世纪西方史学中两次性质不同的变革 王邵励 130-131
18 《全球文明史》的独特视角 赵轶峰 132-139
19 读《朱本源史学文集》 王成军 140-146
20 关于《春秋》性质的再思考 晁天义 147-153
21 “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历史与史学理论”研讨会综述 潘娜娜 154-156

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
1 时代精神与历史真理 庞卓恒 4-8
2 在创造历史中研究历史 王学典 8-11
3 历史学家与时代和社会的联系 赵文洪 11-14
4 史学的时代性与永远的历史性 侯建新 14-16
5 绕不开的“时代精神” 马勇 16-18
6 对历史学的反思——读朱本源《历史理论与方法论发凡》 何兆武 19-24
7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与欧洲的比较研究 何平 25-35+159
8 从“大一统”到“正统”论——论唐宋文化转型中的历史观嬗变 江湄 36-45+159
9 宋代孟子升格运动中的四种关键力量 周淑萍 46-52+159
10 社会史视野中的“俗例”——以江南“抢亲”为例 朱小田 53-62+160
11 西方新中间阶级的兴起及其社会政治影响 吴英 63-73+160
12 美国学界的“非西方中心”史观 陈君静 74-81+160
13 “庶民研究”与后殖民史学 张旭鹏 82-92+160-161
14 魏玛宪法二元制与希特勒的上台 景德祥 93-103
15 中世纪英国城市化水平研究 徐浩 104-114+161
16 城区史研究的路径与方法——以上海城区研究为例 苏智良 115-117
17 从存在根基看唯物史观与史学的内在会通 陈立新 118-125+161
18 高山仰止——写在王养冲先生100岁诞辰 许平 126-130
19 中世纪英国宪政史研究的回顾——访问M.普里斯维奇教授 孟广林 131-135+ 161
20 历史研究信息化应用模式刍议 王旭东 136-147
21 亚洲史研究的未了情——悼念何芳川教授 彭树智 148-149
22 新途径之新——读吕森《历史思考的新途径》 陈启能 150-152
23 知识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学科组织结构变革——读沃勒斯坦《知识的不确定性》 韩震 吴玉军 153-154
24 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总第57—60期)总目录 155-157

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
1 高扬唯物史观理论旗帜的20年 于沛 4-7
2 立足中国 放眼世界 陈启能 7-9
3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弘扬历史学的科学理性 庞卓恒 9-12
4 史学理论要与史学实践相结合 何兆武 12-13
5 新的开始,新的期盼 张广智 13-14
6 略谈古代中国的民本主义 苏双碧 14-16
7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朱政惠 16-18
8 这本杂志是一所学校 姜芃 18-19
9 与杂志一同成长 刘军 20-21
10 伊斯兰传统文明的基本特征与中东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轨迹 哈全安 22-31+158
11 前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传播与发展 顾銮斋 32-41+158
12 法国大革命与结社自由的遗产 乐启良 42-49+158
13 近代英国农业的结构和性质问题——兼论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问题 沈汉 50-57+159
14 全球化时代的社会史研究 于尔根?科卡 景德祥 58-65
15 论古代埃及神话对基督神话的影响——关于奥西里斯和基督的比较研究 郭丹彤 66-74+159
16 严复社会史观的建构与近代史学转向 王天根 75-86+159
17 20世纪清代学术史研究范式的历史考察 陈居渊 87-97+159-160
18 义理与考据之辩——晚清时期宗宋学者对汉学的批判与反思 张昭军 98-107+ 160
19 威尔逊:一位几乎被人遗忘的历史学家 张澜 108-115
20 二战后美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其特点 王立端 116-125+160
21 西方学者对1500-1800年英国家庭财产继承研究的综述 金彩云 126-130+160
22 美国史学的兼容并包与社会影响 代继华 131-135
23 史学比较研究如何可能?——刘家和先生《史学、经学与思想》初读记 刘超 陈立柱 136-143
24 心理-日常生活史研究的杰作——评《与巫为邻:欧洲巫术的社会和文化语境》 孙义飞 144-147
25 第13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综述 吴铮强 148-152
26 第14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将于2007年10月在厦门举行 152
27 “走向世界的中国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周一平 153-156
28 征稿简约 161

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2期
1 20世纪美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几个问题 王加丰 4-7
2 法国新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评《法国当代史:身份与变化》 沈坚 7-11
3 原民主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孙立新 11-13
4 霍布斯鲍姆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创新 梁民愫 13-15
5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史学片述 陈新 15-18
6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 张经纬 18-23
7 “封建”名实析义——评冯天瑜《“封建”考论》 李根蟠 24-42+160
8 历史的“硬性”与解释的“弹性”——兼论安克斯密特与扎戈林的争论 张耕华 43-51+160
9 世界历史观念下的“普世史”与《史记》的史学观 王成军 52-63+160
10 亚历山大史料的五种传统 陈恒 64-75+161
11 王船山的史学思想 萧平汉 76-83+161
12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斯宾格勒“文化形态史观”在中国的传播 李长林 84-88
13 论唯物史观研究的微观维度及其当代意义 郭艳君 89-93+161
14 2006年外国史学理论学科发展报告 94-103
15 中国近代史分期与基本线索论战述评 梁景和 104-115+161
16 一致性和多样性——拉美现代化模式研究中的两种视角 韩琦 116-123
17 朱本源先生史学思想初探 秦华 124-126
18 为了寻求真谛——读本源先生《历史学理论?方法论发凡》 张广智 127-130
19 英国马克思主义古史学家德?圣?克鲁瓦访谈追记 王敦书 131-139
20 简说世界当代史 彭树智 140-145
21 “讲故事”的文化史研究——读《档案中的虚构》 张仲民 146-154
22 罗马帝国社会文化史新作——评《最后的古典:阿米安和他笔下的晚期罗马帝国》 冯定雄 155-157
23 透视历史,贴近社会——经济—社会史专题研讨会综述 刘景华 158
24 征稿简约 162

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1 战争、国际关系体系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徐蓝 4-8
2 拜占庭文化与巴尔干火药桶——“伯利斯迷惑”研究 陈志强 18-21
3 门巴族色目村“魔女”文化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吕昭义 红梅 22-32+159
4 近代福建鼠疫的传播与社会影响 杨齐福 杨明新 33-41+159
5 儒家生态意识特征论略 陈业新 42-51+159-160
6 移民史研究中的跨国主义理论 潮龙起 52-63+160
7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对全球史理论与方法的探索 董欣洁 64-74+160
8 试论近代欧洲民族主义及其史学的浪漫主义渊源——以德国为讨论中心 王利红 75-82+160
9 美国“新左派”史学衰落原因及其遗产探析 徐良 83-91
10 试析中世纪晚期欧洲的伯格音运动 李建军 92-99+161
11 人的依赖、独立与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观解读 何爱国 100-106
12 二战后德国史学的发展脉络与特点 景德祥 107-119
13 法国的乡村史研究 熊芳芳 120-130+161
14 西欧生产奴隶的消亡 毕道村 131-140+161
15 全球化时代的文明交往——读《松榆斋百记:人类文明交往散论》 张倩红 141- 148
16 医治俄国社会弊病的良方何在?——读赵士国《历史的选择,选择的历史:近代晚期俄国革命与改革研究》 孙成木 149-150
17 文化史学与台湾世界史学科体系——读台湾的三本世界史教科书 王宇博 151 -154
18 拜占庭文明的特征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卡尔波夫教授吉林大学讲学综述 张广翔 刘玉宝 155-157
19 征稿简约 162
20 文明交流的限度 王燕平 8-11
21 关于东亚近世“华夷观”的非对称畸变 韩东育 11-15
22 传统文化与中俄的现代化 徐天新 15-18

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
1 十月革命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陈之骅 4-10
2 谈谈十月革命的前提和列宁的贡献 沈永兴 11-14
3 十月革命是俄国特定历史条件下惟一正确的选择 赵士国 14-18
4 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栾景河 18-21
5 文明的观念和教化:中国与欧洲 何平 22-33+158
6 男权重构与欧洲猎巫运动期间女性所遭受的迫害 徐善伟 34-41+158
7 神话、传说与历史 何顺果 陈继静 42-51+158-159
8 中产阶级与近代英国城市郊区扩展 陆伟芳 52-60+159
9 文化、权力与世界历史——兼评埃里克?沃尔夫《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 张旭鹏 61-72
10 汉代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形式 刘太祥 73-84
11 论袁宏的历史辩证法 庞天佑 85-92
12 试论史景迁的著史风格 马金生 93-102+159
13 恩格斯的历史认识论——兼论唯物史观是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知识论的统一 李杰 103-115+159
14 对唯物史观几个基本概念的再认识 吴英 116-126+160
15 20世纪中国历史气候研究述论 周书灿 127-136+160
16 对近年来国外雅典民主制研究的思考 魏凤莲 郭小凌 137-146+160
17 全球城市史视域中的中国城市史研究——读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引发的思考 毛曦 147-150
18 “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纪要 郑坤芳 151-153
19 《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1—4期(总第61—64期)总目录 154-156
20 征稿简约 161

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1期
1 历史科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于沛 20-29
2 论晚清时人对古代王朝观的反思与批判 史文 30-39+158
3 谈刘家和先生的历史比较研究思想 王大庆 40-48
4 试论中国少数民族史学 东人达 49-55+158
5 罗杰?夏蒂埃的新文化史研究 周兵 56-67+158-159
6 加拿大的第一次城市改革及其评价 李巍 68-77+159
7 试论伊丽莎白一世的婚姻外交 朱青海 78-88+159
8 历史学与国情教育 肖宏发 89-93+159
9 2007年外国史学理论学科发展报告 94-108
10 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西欧资本主义生产起源的道路?——马克思将其“‘历史必然性’限于西欧各国”的是什么? 李学智 109-115+159-160
11 答李学智的“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生产起源的道路?” 庞卓恒 116-122 +160
12 加州学派的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 瞿商 123-127+160
13 “全球视野下的史学:区域性与国际性”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党为 128-135
14 情感、体验与全球化的历史学是否可能?——记“今日历史学:个人的思考”国际学术研讨会 何力 136-139
15 冷战后世界历史写作的新趋势——格奥尔格?伊格尔斯在南京大学讲学 贺五一 140-143
16 繁华都市里的百年孤独——评G.R.G.霍奇斯的《出租车:纽约市出租车司机社会史》 王旭 144-147
17 一部彰显学术个性的历史学著作——读李振宏的《历史与思想》 黄敏兰 148- 156
18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2007年卷)出版 史新 156
19 征稿简约 161
20 新历史使命呼唤历史科学大发展 张宏毅 4-9
21 大力推进史学理论研究的创新 张广智 9-12
22 以史学理论建设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李红岩 12-16
23 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促进历史学的繁荣与发展 张文涛 16-19

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2期
1 史学理论与改革开放 陈启能 4-7
2 30年后的新起点 刘德斌 7-10
3 史学理论研究30年 吴英 10-15
4 论良史工文 田居俭 16-29+158
5 我国首部《欧洲历史大辞典》出版 29
6 历史是文化——历史研究的人类学转向 徐浩 30-39+158
7 论康德的普遍史理念 金寿铁 40-51+158-159
8 农业转型概念的双重化 王立新 52-57+159
9 从暴徒到英雄——构建激进参政者的公共记忆 王赳 58-68+159
10 澳大利亚民族认同的演进 王宇博 69-76+159
11 马克思历史哲学中的时间问题 隽鸿飞 77-82
12 加拿大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布赖恩?帕尔默 王立端 83-88+160
13 进步主义、移民殖民主义与杰斐逊派对美国资本主义的批判 丹尼尔?盖多 张旭鹏 89-99
14 日美及港澳台地区近五十年对中国慈善事业史的研究 曾桂林 王卫平 100- 109+160
15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陈新立 110-120+160
16 谈构建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 陈晓律 于文杰 121-128
17 骑士制与观察历史的角度 倪世光 129-133+160
18 英雄人物传记写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刘克辉 134-139
19 中国古代灾害与对策史研究的新起点——读《中国古代灾害史研究》 靳欣 140 -143
20 《新全球史》与杰里?本特利的全球史观 魏凤莲 144-147
21 “‘封建’社会名实问题与马列主义封建观”研讨会综述 朱昌荣 148-151
22 第14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综述 韩宇 李莉 152-156
23 征稿简约 161

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
1 中国史家对海外同行的关注和研究 朱政惠 4-7
2 理论历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范式和研究方向 徐兆仁 7-11
3 西方话语与中国史学理论 张旭鹏 11-15
4 史学理论研究的类型 姜芃 15-20
5 《西方史学的理论和流派》出版 20
6 移民社群整合与华人社团建构的制度化——新加坡福德祠绿野亭(1824—1927)研究 曾玲 21-32+158
7 人类学方法在地域社会史研究中的应用——倾向于江南的案例 朱小田 33-43
8 论传统文献学的内涵、范围和体系诸问题 董恩林 44-52
9 《史记》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 汪高鑫 53-60+158
10 伊朗现代化进程中的世俗政治与宗教政治 哈全安 61-70+159
11 如何在历史研究中超越“东方主义”——从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谈起 裔昭印 石建国 71-78
12 从伪满《历史教科书》看日本殖民当局对历史的篡改 焦润明 79-89+159
13 20世纪下半叶“信息化”概念及用词历史源流考释 王旭东 90-99+159
14 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董欣洁 100-108
15 漆侠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的运用 毛曦 王善军 109-117+160
16 台湾科学史学的建制与发展 詹志华 118-124+160
17 欧洲公地共同体管理中的法治因素 赵文洪 125-136+160
18 中西封建君主制中的“法治”与“人治” 孟广林 137-146
19 “窥一斑而知全豹”——读《史华慈学谱》 陈勇 吴勇 147-151
20 当代西方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史学——读《世鉴:中国传统史学》 孙卫国 152- 156
21 征稿简约 161

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4期
1 进一步加强史学理论学科的建设 徐浩 4-8
2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西方史学理论研究 王立端 8-11
3 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多样性和个性化——30年史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理路 张晓校 11-13
4 20世纪中国历史思考的现代性情结 谢进东 14-23+158
5 试论赫尔德浪漫主义历史哲学思想 王利红 24-34+158
6 浅析赫勒敦史学研究中的唯物论思想因素——兼及伊斯兰文化对西欧文化的影响 许晓光 35-43+158
7 文化认同理论下的伊斯兰文化与全球化——阿拉伯学者的学术视野与理论路径 韩志斌 44-52+159
8 从摩尔根到塞维斯:酋邦理论的创立 易建平 53-63+159
9 王权与专制主义——以古埃及公共权力的演变为例 郭子林 64-74+159
10 论西方“历史人类学”及其学术环境 刘海涛 75-81+159-160
11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论文史关系 徐国利 陈永霞 82-91+160
12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30年回顾 胡德坤 赵文亮 92-104
13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美国新西部史学 高芳英 105-115+160
14 近代香港医疗、疾病与卫生史研究 杨祥银 116-123
15 16世纪西欧“价格革命”新探 朱明 124-130+160
16 张芝联先生与中外史学交流 王晴佳 131-139
17 透视国家与社会的张力——评罗桑瓦龙《法兰西政治模式》 乐启良 140-145
18 对杰斐逊自由思想与实践的重新解读——《自由之友》评介 王旭 146-151
19 生态—社会史研究圆桌会议述评 王利华 152-156
20 征稿简约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