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转载]说说李成梁、戚继光的差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7:54:32
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明朝两员名将李成梁守辽东,戚继光戍蓟北,都是朝廷第一等的重臣。唯一不同的,是李成梁的官要比戚继光高的多,封赏也多得多。据史料来看,李成梁和戚继光都很能打仗。但他们不同风格的战争理念导致了其开始和结局完全不同。

戚继光,由于祖上的功勋,是世袭将军。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从小受到的教育使得他是一名充满理想主义的军人。当他还是一名少年的时候就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其后的行为也充分表现了其能力和报国理想。对待部下,他爱兵如子,同时令行禁止。靠精良的制度带兵。对敌人,他奉行彻底消灭。 无论到哪里,无论谁是敌人,没有谈和,只有作战和直接消灭。在南方,用鸳鸯阵一举歼灭为患海疆四十年的倭寇,到北方,用长城、火器、再加上毁灭性的攻击力去压服蒙古人。只要其镇守之地,很长时间内是不再会有战事。

李成梁则不然。 他是朝鲜战乱时候随家进入中国的朝鲜人。 因此对他来说明朝的死活对他并不在乎。自己得封赏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其镇守辽西的时候。他对付女真族的策略是:一方面以夷制夷,拉一个打一个;一方面给敌人留下后路,以便自己随时有仗可打,有功可立。-- 这种方法可以确保战事连绵不绝,而且全是胜仗。结果,三十多年关外烽火不断。他自己也一路升官发财。

他们两人的风格不同,结果也不一样,戚继光靠着内阁首相张居正的赏识,镇守蓟北,十多年基本无战事,对于一个帝国来讲,这是好事。但对于个人来讲,却绝对不是好事。因为长久没有战争,戚继光无战功可立,从而无法封侯晋爵;同时因为长久没有烽烟,戚继光的重要性也不复存在,慢慢被人忽视、遗忘。等张居正一死,马上被人排挤、打击、诬陷、夺职,最后郁郁而终,到死家境也只有薄地几亩,存书万卷以留后人。

而李成梁呢?前后统治辽东三十多年,打的大小胜仗不计其数,,他的捷报一封封传到北京,弄得皇帝动辄就要去祭告郊庙,受群臣贺,皇帝赐给李成梁蟒袍金冠、财宝岁币无数。明史上说:“(李成梁)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最后他自己官当到太傅,全家封爵,连奴仆都成了显贵。李家的财富也多的不计其数,整个辽东的军资赋税,全由李家一手把控,号称“全辽商民之利,尽笼入己”。

个人的结果不同,给国家带来的结果也不同。戚继光去南方打倭寇,从此中国沿海再也没有倭寇了,去北方戍边,直到明朝灭亡,蒙古人再也没敢侵犯长城。而李成梁呢?打了几十年仗,弄得东北民生凋敝,各少数民族都痛恨朝廷,最后还扶植起来了一个儿女亲家--努尔哈赤--去当少数民族的头领,后来那个人成了大清太祖高皇帝。可以说,李成梁的做法直接导致了明的灭亡。

但是不得不说,从历史来看,李成梁这种人比较容易在中国成功,而戚继光除非有人罩着,否则会比较难生存。

对于李成梁来说,凭他的实力灭努尔哈赤和其他女真部族是小意思。但是灭了以后呢?明朝政府不会收拾他么?兔死狗烹的道理他是懂得的。(由来明末左良玉放走张献忠也是因为如此)。因此李成梁一直是战功卓著,就是因为他始终有仗可以打。对他的上司来说,李成梁也是让其安心甚至喜欢的人。毕竟,对于很多上司来说,手里的实际利益,比国家整体的利益要大的多。李成梁既可以带来分红的战利品,又可以带来识人之名的封赏与夸赞,提拔何尝不可。

而传统的理想主义者军人则没有那么好运。 无论是孙立人, 薛岳,戚继光还是岳飞。这类人遇到好上司,绝对安心。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在价值观上深受忠君爱国教育影响的军人,对政治斯毫不关心。就是要一心报国。国家的利益就是他们追求目标。而自己应得的不过是俸禄,军饷而已。(戚继光灰色收入,全部用于了打点关系。目标还是为国效力。)这种人没政治野心但是军事能力往往很强,人品也是极其坚定高洁的。但是由于其超人的军事能力,在军队里崇高的个人威望和无欲则刚的个人修养,一般的领导未必敢信任他们。毕竟黄袍加身的例子已经有过两次。至于对这样的人不够信任,始终不能放手去用,甚至不惜制造冤案拿下,只能说其上司没有识人之明。日后的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明亡还是蒋被拿下,都和其不识人,不能用人有直接关系。(这里小说一句,蒋光头就算用李成梁类型的,好歹用用俞济时或者王耀武吧?结果陈诚,汤恩伯,胡宗南。。。把中国丢了)

当然,个人的荣华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长期的历史往往可以判明真正的英雄,戚继光到今天为止还是民族英雄,而李成梁则没有几个人记得,这就是历史给不同军人最后的盖棺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