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弥撒 百度云:百年程氏养生经---百会(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03:25

百年程氏养生经

程莘农院士缘理辨证、据证立法、依法定方、明性配穴、循章施术,立足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和经典古籍的精髓,吸取中医内科精华,融会贯通,创新发展,形成了“程氏针灸”独特的理论体系、诊治经验和手?特点。程红锋主任集三十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了绿色、天然、优效、无毒副作用的梅花针叩刺疗法治疗儿童近视弱视和耳穴多头电极电脉冲疗法治疗失眠和偏头痛。程凯博士把经络比喻成与生俱来的“母亲河”,通畅这条“母亲河”,对有疾病的身体来讲就是治疗,对健康的身体来说就是养生保健。本书的内容,就是程凯博士根据其在北京电视台《养生堂》栏目所做的养生科.

作者简介

程凯,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腧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养生专业委员会委员,程氏疗法第三代传人,出版学术专著和科普著作20余部。

自序

从小看爷爷、爸爸用经络穴位治病救人,觉得是件很平常的事情。长大了,也成为一名针灸医生后,才明白这有多难。没有给予身体任何外源性的物质,只是在体表一些特定?部位上进行刺激,或针或灸,或点或按,居然就可以治好很多疾病。  

二十年来,一直在临床中摸索和实践针灸治病的规律,间或在大学讲授有关经络穴位的课程和自己不断增加的一点点心得体会,当然,还针对一些问题做关于经络穴位的科学研究。  

从学习到使用,从家族的耳濡目染,到医、教、研工作中的慢慢感悟,终于明白了针灸之所以如此神奇,是因为经络。

  经络是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体自我诊疗的医学模型,它在长期大量的医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体表与内脏、体表与体表之间的某种固定或规律性联系,也就是我?在经络课上给学生描述的“经络是沟通内外的桥梁,其功能是网络周身气血”。

也就是说,当身体某个部位出现不适症状时,如果你了解经络,就可以不需药物,而在身体另外一个部位上找到相应穴位,给予正确刺激,缓解症状,恢复健康,寿享天年。用生活中的例子形象比喻的话,经络就像一条条公交线路,而穴位就是一个个车站,想要到达某个地方,只要找对车站就可以了。

  但问题是:搞明白哪种问题该找哪个穴位,给这个穴位什么样的刺激才是最正确的,而且又是效果最快的,可能需要花费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用实践检验“真?”。

  程氏针灸,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有140年的历史。其代表性传承人——我的祖父“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已近90高龄,行医已满七十年。我的父亲程红锋也行医四十余年了。

  百年的历史积淀和百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实用、简便、有效的程氏穴位养生经验,汇集成《百年程氏养生经》,也融入了程氏三代对中医针灸事业的一腔热爱,对渴望健康的朋友们的一片诚心。

  我坚信:经络就是身体内与生俱来的“母亲河”,通畅她,对患有疾病的机体来讲就是最好的治疗,对健康的机体来讲就是养生保健!

  本书完稿之日,也是与本书同步的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养生堂》节目播出之时,感谢北京电视台的各位工作人员,拍摄之前的多次交流,使本书的框架、内容与电视节目同步丰满。

  感谢为本书题词作序的北京中医药大学老校长龙致贤教授和《百家讲坛》主讲人纪连海老师,师长和朋友的鼓励与推荐,才使我有信心和决心,把家族传承的经验更多地普及。

  感谢我的同事郝强收、马赢、呼昊、张彭鹏在本书出版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 和汗水,同时也感谢曹健老师内文照片的拍摄。

                                                  2009.11.24

第一章 百会(1)

第一节 爷爷的故事

  不知多少人问过这个问题:“你从事针灸这个行业,爷爷程院士对你有影响吗?”

生长在这样一个中医世家里,怎么可能没有,不是有句话叫做耳濡目染嘛!虽然没有“一定要学习中医”的愿望,但我走上这条行医之路,特别是现在,越走越带劲儿,越走越坚定,爷爷是看在眼里,美在心里,言语间总是流露出欣慰。毕竟程氏针灸的百年历史、爷爷七十年的行医历程,在我这里有了传承,也有了新的希望。

  提及程氏针灸,其起源可以追溯至140余年前的淮阴。我们程家祖上乃书香世家,世代业儒,从清初到废除科举一共出了27名秀才,1名举人,而曾祖程震(hong)公(字序生)为清末最后一次科举的秀才,平时喜欢读医书,是中医学的业余爱好者。他50岁得子,就是我的爷爷——名希伊,号莘农,曾祖给我的爷爷取此名是希望他像伊尹一样“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并在爷爷10岁时开始亲自教读《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脉诀》、《内经》、《难经》、《本草纲目》、《本经疏证》等中医典籍。爷爷在15岁时拜当地著名中医、温病大家陆慕韩先生为师,随其临证3年半,为程氏针灸奠定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19岁时因其师陆老逝世,即独立挂牌应诊,医术精湛,深受患者欢迎。1948年获得中华民国考试院颁发的医师证书。1955年考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今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期中医本科进修班,成为新中国?一批中医学员和针灸教员,并成为他由“用药”到“用针”的转折点,也由此逐渐成为新中国针灸科研与教学事业的创业者、领导者和新中国针灸国际培训事业的开拓者,成就了一代中医针灸大家。

  爷爷今年已经89岁高龄,但精神矍铄,尤其是记忆力惊人,年轻时的事情可以一件件数上来,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一个不差,以至于前一阵在他获得“国医大师”称号后,我们大学电教中心专门请他讲述北京中医学院成立的历史时,在场者无不被他这种惊人的记忆力所折服,戏称他是一部活的“中医历史书”。
    年近九旬,为什么有这么好的记忆力?

  我不禁想到了一个生活细节:那就是爷爷的头发。我记得爷爷的头发几年以前就已经全白了,满头银发很合中医老专家的身份。中医嘛,越老越值钱,我有一个同事,年过四十,白发初生,很是兴奋,硬是不拔不染,就是为了这个身份吧。可是爷爷似乎并不满意,印象中每天都用手梳头,似乎已经成了一个习惯性动作。也许正是缘于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小动作,他的头发这两年居然奇迹般地由白转灰了!

  难道是梳头的作用?!这不禁让我联想起了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或许我们都对他修的西湖苏堤、因他而有名的东坡肉比较熟悉,却不知道他曾?有一段时间被严重的脱发给缠上了。他每天一起床,就看到枕头上落了一大把头发,那个揪心啊。你想啊,作为当时的一位大才子和一位高官,个人形象是多么重要。古时候的文人雅士十分注重自己的仪表,并且文人多风流,经常出入风月场所,仪表和文采一样很被看重。苏东坡想,头发要是像这样一直掉下去,还不得成一个秃子啊,太影响形象了,虽然自己跟大和尚佛印是好朋友,但这方面却没有向和尚看齐的意思。

  怎么办呢?他遍访名医,终于找到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医生告诉他一个简单的方法,说只要坚持,就能使黑发重新回到他的头上,这就是?天早晚用手指梳头。于是,他每天坚持梳头,不久之后,离他而去的黑发又回到了他的头上,让他在众人的面前不再难堪。

  无独有偶,南宋大诗人陆游也同样有脱发的苦恼。他在《游大智寺》一诗中,对自己脱发的问题备感苦恼:“脱发纷满梳,衰颜不堪照。百年忽已半,去日如过烧。”后来他每天坚持用手指梳头,终于长出了新的头发,这在他的诗中也有体现:“觉来忽见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看来每天坚持用手指梳头,养发护发有益,益智健脑更佳,好处多多啊。
   

第二节 简单梳头有玄机

  不就是梳头吗,有何特殊?

我?始也这样想,请教了爷爷之后,才明白这中间大有玄机。

  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常梳发能促进发根血液循环,使毛母角化细胞和毛母色素细胞得到充分营养,有坚固发根、黑润发色的作用。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用普通的梳头方法(沿头皮向后梳)会带下头发,特别是对那些本来已经有脱发症状的人来说,更是不好的方法。

  爷爷梳头可不是用梳子,是用手指,而且不是普通的梳法,是“拿五经”。

  为什么称为“拿五经”呢?这是因为我们这个手法,是用五指分别点按人头部中间的督脉,两旁的膀胱经、胆经,左右相加,共5条经脉,所以称之为“拿五经”。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是人体的主宰,人体所有阳经均上达于头面,而所有阴经都通过经别上行于头面,并且这些经脉通过头顶的5条经脉而汇于百会穴,这些经脉起着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抗御外邪、沟通表里上下的重要作用。此外头部还有穴位40多个、刺激区10余处,常刺激能疏通经络,增强血液循环,改善颅内营养,起到醒脑提神和养脑安神的作用,既可以让白天精神旺盛,又可以让晚上睡眠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