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魂 大蛇:“穷县露富,富县装穷”症结何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12:41
2011年10月14日 08:23:21 来源: 半月谈网

舆情要览:有关部门应当把重心放在培育扶贫的市场机制和扶持民间力量上。给贫困县一座“金山”,不如引导和扶持在当地办一家企业。只有剥离附着在贫困县帽子上的种种可见利益,一些官员才不会将眼光死死地盯在有限的扶贫资金上,而那些已经不贫困的地区,也有可能自觉摘下贫困县这顶并不光彩的帽子。
新闻背景:
近日,“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在各大媒体公布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国中部百强县(市)”、“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等榜单,其中竟出现17个国家级贫困县且多个环节涉及收费。经调查,“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是北京一家注册资本仅10万元的公司。(“新华视点”10月10日)
从1986年至今,我国扶贫开发政策已走过25年,并经历三次较大调整。当时确立的贫困县政策的确成效显著,但行至今日,贫困县只增不减,也暴露出已“脱贫县不愿摘帽”、“争当贫困县”等问题。受访专家建议,贫困县政策思路应做大调整,取消划定贫困县,未来工作着力推进脱贫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网9月30日)
网言网语:
网友:喊穷的不一定贫困,露富的不一定有钱。
网友:面子大于天!
网友:好大喜功是通病,交钱就评好!
网友:永城市的百强县也是这么评出来的,悲哀啊!
网友:脱贫的或者富裕了的县因为有国家扶贫办资金支持不会主动摘帽的。
媒体论道:
贫困县很强,“百强县”很弱?
国家确定贫困县并予以扶持,最终也是为了让它们脱贫致富,理应定期调整贫困县名单,制订切实可行的退出机制。有退出的和新晋的,才符合公共财政服务于全民、共享现代化成果的宗旨
一些经济实力较强、产业发展迅速的县(市),希望在更广阔的竞技平台上参与竞争、获得发展,这是一个正当诉求,现行评价机制有责任满足这种诉求
近日,“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在各大媒体公布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国中部百强县(市)”、“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等榜单,其中竟出现17个国家级贫困县且多个环节涉及收费。经调查,“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是北京一家注册资本仅10万元的公司。(“新华视点”10月10日)
上榜的国家级贫困县一边享受着国家财政扶持及各种社会扶持,一边却高调标榜“百强”,以之作为地方的实力佐证、官员的政绩勋章,这当然让人哭笑不得。其中有评比过于随意、缺乏公信力等因素,不过也折射出时下扶贫体制的缺陷,以及权威评价机制的缺失。
到底该如何看待国家级贫困县入围“百强”?以煤田著称的西部县(市)府谷2010年的财政收入为63.59亿元,即便与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县(市)比,也毫不逊色,其入围“百强”,倒并不让人意外。报道提及的重庆开县、河南固始的情形比府谷差一些,但2010年开县的财政收入达到了8亿元,固始则是4亿元,这样的“成绩单”应该说都不算太坏。在讨论这些县该不该入围“百强”之前,有必要先讨论其贫困县资格。
本世纪初,国家在制定与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时,这些眼下入围“百强”的县(市)确实称得上“贫困”,国家财政对其进行整体性扶贫开发,也是为了切实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缩短其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然而,十多年过去,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依赖矿产资源的贫困县的各项经济指标突飞猛进。如今完全有必要重新认定贫困县,既可确保国家财政“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也是公平公正之需。
国家确定贫困县并予以扶持,最终也是为了让它们脱贫致富,理应定期调整贫困县名单,制订切实可行的退出机制。有退出的和新晋的,才符合公共财政服务于全民、共享现代化成果的宗旨。对此,有关部门不妨参照保障房的管理办法,实行动态管理。
此外,在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重要驱动力的今天,是否还需要类似“百强”评选?最早从1991年开始,国家统计局主持发布“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指数前100名评比”,简称“全国百强县评比”,它于2007年中止。“中郡所”的评比则继续进行,而且越来越受地方追捧,甚至还出现“并列排名”,一些专家也乐于捧场。这正说明当下县域经济中确实存在着对某种参照系的需求,对此应以更权威更公正的评价取而代之。
我们有必要让县域经济亮起来,而不是只局限于所属地级市。一些经济实力较强、产业发展迅速的县(市),希望在更广阔的竞技平台上参与竞争、获得发展,这是一个正当诉求,现行评价机制有责任满足这种诉求。一方面,要杜绝民间评比中拿钱买名次等种种乱象;另一方面,也应拓宽县域经济扩大影响的渠道。
“贫困县”与“百强县”的重叠固然尴尬,但更应看到表象背后的坚硬现实。无论贫困县,还是百强县,都应致力于提高当地民众的福祉,让民众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一块牌匾可能很简单,但它背后的影子却意味深长。(胡印斌 中国青年报)
贫困县“帽子戏法”可休矣    有关部门应当把重心放在培育扶贫的市场机制和扶持民间力量上。给贫困县一座“金山”,不如引导和扶持在当地办一家企业。只有剥离附着在贫困县帽子上的种种可见利益,一些官员才不会将眼光死死地盯在有限的扶贫资金上,而那些已经不贫困的地区,也有可能自觉摘下贫困县这顶并不光彩的帽子。
经济学家许小年提到,有次他去一个贫困县讲课,一进门看到3大桌子酒席,还有中华烟、茅台酒“伺候”,他当场“就晕了”——这还不算最离谱的,近些年来,有的贫困县用公款追星,还有的地方赫然名列“百强县”却不摘贫困县帽子。近日,类似“富县戴穷帽”、“争当贫困县”的怪现状,再度引起了舆论关注。有专家建议,干脆取消划定贫困县的做法。
贫县露富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地方真穷,但这并不妨碍官员大把花钱;二是富县装穷,目的在于保住贫困县所能享受的各种资金扶持和政策照顾。
无论贫困县真穷还是装穷,都暴露扶贫开发政策存在的弊端——这不仅是因为贫困县名单10年未更新,已不符合形势发展要求,更在于这种通过公权力之手配置扶贫资源的方式,本身就已为乱局埋下了隐患。
正如诸多报道所披露的那样,部分贫困县之所以脱贫不脱帽,甚至把保住贫困县帽子当作官员政绩,就在于担心摘帽后各项扶贫优惠措施将随之消失,这等于断了地方政府的一条财路。
在这背景下,地方政府当然热衷于玩“帽子戏法”,以连续保“级”成功为荣。但是,由于扶贫措施和资源配置经由公权力之手,各种相关利益已然成为地方政府的竞逐目标,老百姓则根本得不到多少好处。这就好比,张三要给李四100元,但他却把钱给了王五,让王五转交给李四。这时候,如果李四不知道张三给了多少钱,张三也没有查问钱有没有给李四,则难保王五不会从中揩油,或者不会把钱拿去乱花。可见,各方信息不对称,再加上缺乏必要监督,极易导致政策失灵。通过划定贫困县推进扶贫开发的办法之所以效率不高,乃至于产生各种贪腐现象,道理也在于此。
取消贫困县固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之一,但通过转移支付扶持落后地区,提高当地百姓生活水平,是政府难卸的职责。所以,贫困县是否要取消并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关键在于如何转变扶贫开发机制,更有效地扶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这一问题上,可供选择的路径有多条:一是扶贫资金绕开中间环节,直接补贴到户;二是有关部门加强监督,以期扶贫政策资金落实到位;三是广开渠道,建立多元扶贫济困机制。直接补贴见效虽快,却可能造成“懒人效应”;而在当前,所谓加强监督云云,也很容易沦为空谈,结果往往是“江山依旧,本性难移”;相形之下,逐步建立和形成多元化的扶贫济困机制,方是长久之策。
因此,有关部门应当把重心放在培育扶贫的市场机制和扶持民间力量上。给贫困县一座“金山”,不如引导和扶持在当地办一家企业。只有剥离附着在贫困县帽子上的种种可见利益,一些官员才不会将眼光死死地盯在有限的扶贫资金上,而那些已经不贫困的地区,也有可能自觉摘下贫困县这顶并不光彩的帽子。
当贫困县不再成为公权力竞逐的利益对象,“帽子戏法”不再受地方政府追捧,眼下贫县露富、富县装穷的现象,想必也将失去存在的理由。(南方农村报 魏英杰)
“又贫又富”的贫困县反映现实纠结
“在我眼里,中国存在着许多难以捉摸的矛盾混合体”。一些观察中国社会的外国人有此感悟。把老外的观感,放在一些国家级贫困县身上,也不无道理。往近处看,日前几个国家级贫困县跻身2011年“全国百强县”名单备受质疑;往远处看,一直以来,总有一些贫困县一边喊穷叫苦,一边却大摆豪门宴、大建豪华楼、大上面子工程,老百姓对这些“穷折腾”深恶痛绝。
其实,在这种看起来“又贫又富”的矛盾表象背后,还潜藏着更为深层的矛盾。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贫困地区作为“殿后者”乃至“落跑者”,如何获得奔跑的力量,怎样找到赶超的路径,尤其是摸索出一条与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地理交通、人力资源等自身条件相适应的发展之路?相对经济发达地区而言,贫困地区的起点较低,付出的努力也更多,要走的路也更为艰难。
从大面上看,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力量,有两大来源:一是贫困地区激发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国家扶贫政策提供助力。从趋势上看,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助力”的作用更为关键重要,发展到今天,走出“等靠要”,以自我发展为主、国家扶持为辅,正成为贫困县的普遍选择。
回顾各种关于贫困县的报道,其中浮现出各种脱贫发展的各色路子:湖南新化县投资5000万元建设寺庙景区、陕西宁陕县搞免费教育、海南陵水大建高尔夫球场、内蒙古清水河县斥资60亿造新城、一些地方靠采矿“掘地生财”……穷则思变,然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中,常常面临着相似而复杂的现实纠结。
其一,是追求短期冒富,还是谋求长远发展?一些贫困县靠卖煤采矿、引资办厂,两三年就甩掉了穷帽子,但其通过卖资源、毁环境、损权益等方式实现的发展,代价很大,基础不牢,不可持续,一直受到质疑和批评。
其二,是一味壮大政府财力,还是注重造富于民?一些靠资源致富、项目脱贫的地方,表面上光鲜亮丽,政府财大气粗,动辄就是上亿元的大项目,但深入社会现实就会发现,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不大,日子还比较艰难,繁荣的表象之下,还有大面积的贫困。这种反差,暴露了一些贫困县存在重经济、轻民生误区,只关心自己的“财政盘子”大了没有,不关心百姓的“钱袋子”鼓了没有,这种“暴富”虚火大、底子薄,缺乏竞争力,而且面临因决策失误、权力滥用等造成的公共财政风险。
近年来,脱贫成效比较显著的地方,基本靠两大法宝,一是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地优势和潜力;二是造富于民,让广大百姓找到发财致富的可靠门路。宁夏中宁县发展枸杞种植及加工、甘肃定西市发展土豆种植、福建安溪县推进茶产业开发、重庆石柱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都是立足地方实际、受益面广、促进百姓增收的范例。《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也强调: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是贫困地区增加收入、脱贫致富最有效、最可靠的途径。
高歌猛进也好,稳扎稳打也罢,贫困县的发展已经总体上打破了过去那种“一潭死水”的局面,与经济发达地区一样,同样经历着社会巨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扶贫政策、扶贫方式也应与时俱进,作出调整。最近公众热议的贫困县与“百强县”一身二任现象,其实反映了贫困县认定标准固化、退出机制缺乏、审核机制滞后等政策层面的不足,与贫困县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增强的现实相比,在适应性和灵活性方面还有不小差距。这就需要因应形势,完善制度,填补漏洞,通过政策的引导、帮扶和规范等作用,更加鲜明地树立科学发展导向,从根本上破解各类发展矛盾,让贫困县的致富步伐迈得又好又快。 (人民网 李力言)
“百强县”是面子“贫困县”是实惠
要不是网友细心比照,人们很难想象一个县竟可兼得百强县和贫困县两种身份。据悉,国家级贫困县是十年前确定的。既然一些县市已发展壮大成百强县,显然早该将其从贫困县名单中去除,总不至于说这个名单可以一成不变吧?
一个县仅仅10年时间就从贫困县一跃成为百强县,只能说这是一个“奇迹”。但“奇迹”太多了,让人不得不怀疑背后藏着猫腻:要么贫困县的评选有问题,要么百强县的评选有问题。“中国式评选”的猫腻我们见识过很多,或在规则上动点手脚,或在申报材料上动点脑筋;或作点假、掺点水,或公个关、说个情。如此一来,再冠冕堂皇的评选也会变味走形。
一个县身兼贫困县和百强县固然荒谬,但在道德底线失守时,出现这种事情并不让人特别惊讶:对一些地方的当政者来说,百强县是面子,是荣誉,是政绩,是夸耀的资本,也是升迁的筹码。百强县这顶闪闪发光的帽子,有条件要争,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争,没有实力弄虚作假还要争。而贫困县这顶帽子,虽然并不光彩,但它意味着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更意味着可以更加方便地征地、卖地,甚至意味着可以克扣民众福利、拖欠教师工资。总之,贫困县这顶并不好看的帽子下隐藏着巨大实惠,焉能不要?
百强县的面子和政绩有了,贫困县的实惠也捞到了,两方面的好处兼得、便宜均占,这还不让这些县忙得不亦乐乎。弄虚作假者“通吃”,老实本分者吃亏,这在眼下的社会并不少见,甚至是较为普遍的现实。百强县身兼贫困县,不过是为这种现实再次提供了一个注脚。如此,我们似乎能够“理解”,为什么有的贫困县动辄花费巨资大搞形象工程,为什么有的贫困县会出现大贪官,为什么有的百强县的老百姓却那么穷……秘密原来就在这里。(华西都市报 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