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磊的两个女儿:和谐社会的理论地位、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01:17
作者:周玉平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 1041    更新时间:2009-2-3      热      【字体:小大】
http://www.wyzxsx.com
和谐社会的理论地位、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
周玉平
2005年10月
内容摘要:和谐社会论是发展的目标论,是重大理论创新。不和谐表现为差距拉大、社会事业滞后、社会保障覆盖率低、矛盾凸显,危及经济增长、人民生活、国家安全,主要原因是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社会公平、公共管理水平低、利益集团影响。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处理好和谐与建设新农村、发展、改革、开放、公平的关系。
关键词:和谐社会  收入差距  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
一、和谐社会论是发展的目标论
和谐社会论的提出与发展。2004年9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概念。把和谐社会定义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全面阐述了和谐社会的定义和建设方针。明确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提出要突出地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并作出了决定。明确了指导思想: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规划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主要任务,提出了必须遵循的工作原则。中共中央的一系列决议和中央领导人讲话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可以称之为“和谐社会论”,便于与描述社会状态的“和谐社会”一词相区别。
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重点是发展的方法论,和谐社会论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论。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在“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针对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破坏资源环境、社会事业欠帐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过大提出的,它解决了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问题。和谐社会论,强调社会各阶层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公平正义、安定有序。针对的是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矛盾突出、发展偏离社会主义目的的问题。和谐社会论在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公平正义,提出了发展的全面目标。可以说,和谐社会论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论,是重大的的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强调的是“发展是硬道理”、共同富裕,主要研究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收入。“三个代表”思想继续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小康社会、民族复兴,主要研究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执政地位,没有过多关注如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科学发展观在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核心,强调了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使“发展”从目的回归到了“方法”。和谐社会论则突破了单纯的收入标准,从收入、社保、生活水平与安全、公平正义和社会群体之间利益协调等各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发展的根本目标和实现和谐的方法途径,成为凝聚全国人民力量的思想指南。
二、现阶段社会不和谐的表现、危害与原因
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首先正视现实存在的不和谐现象、认清不和谐的危害、分析造成不和谐的原因,才能树立信念、理清思路。
(一)、社会不和谐的主要表现
对照和谐社会的标准,现阶段仍然存在很多不和谐的现象。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目前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如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社会成员包括领导干部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笔者将现阶段社会不和谐的主要表现概括为:
1、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过大,很大一部分群体没有共享到经济发展的利益。各方面测算的我国收入基尼系数,都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最新估计为0.447,还有学者修正统计数据后的研究结论为0.53。人均拥有财产的基尼系数也从1995年的0.40上升到2002年的0.55。最穷的10%的人口只拥有社会总财产的0.7%,最富的10%的人口拥有社会总财产的41.4%,后者为前者的59倍(李实等,2005)。
2、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严重二元分割。1984年后农民收入和财富并没有随经济同步高速增长,特别是1997年-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实际增长只有3.9%。城乡实际人均收入比从1984年的1.8:1发展2004年的3.21:1,绝对差距从1978年的209.80元扩大到2004年的6486.00元(200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如果考虑农民收入指标中的实物部分,以及城镇居民的医疗补贴、教育补贴,实际收入比可能达到5:1-6:1。城乡人均拥有财产比,也从1995年的1.17:1发展到2002年的3.57:1,其中2002年城乡人均拥有金融资产分别为11958元和1593元。
中国农村的生产方式水平和生活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有人形象地比喻为“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2004年末农村贫困人口数量,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国内绝对贫困标准为2610万人,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924元的国内低收入标准为7587万人。如果按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日均生活费低于1美元的极度贫困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可能超过3.7亿人(即农村人口7.57亿人的一半,汇率按2004年人民币对美元8.2折算;如果汇率按购买力平价折算则近似于低收入人数)。农村约1.5亿的富余劳动力中约有9000万人进城务工,以增加收入。但农民工吃住条件恶劣、薪水被拖欠、缺乏劳动保障、被城市人歧视与欺压、精神文化生活奇缺、缺乏基本的夫妻生活或婚恋条件、遭遇政府歧视性管理,根本没有办法融入城市社会。
3、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政府对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各项改革设计欠周全、执行受既得利益集团左右,导致普通群众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医疗保健、生活环境、教育水平发展缓慢,甚至绝对下降。2005年中国的新生儿死亡率甚至比越南还高(《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人民群众有病时,47%选择不上医院(卫生部长高强讲话)。1个农民4年的收入,不吃不喝也不够1个大学生1年的费用。看病难、求学难十分突出。
4、社会保障覆盖率低,就业难度大。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低。覆盖率最高的基本养老保险,2004年末人数为16342万人(包括退休人员4100万人),只占全国15岁以上人口102041万人的16%,绝大部分人没有养老保障。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有学者估计失业率可能超过10%;如果考虑农村隐性失业,失业率不知将是什么数字。2004年城镇新增的就业人数不过980万人。与每年毕业研究生15.1万人、毕业普通高校生239.1万人、适龄城镇就业人口481万人(中等教育毕业后未升入大学450.6万人,初中毕业后未升学的700.8万人,按城镇人口比例41.8%推算)、退伍军人、需要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新增就业需求相比,缺口在1000万人以上,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城市低收入者群体扩大,2004年末全国共有2201万城镇居民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5、社会矛盾凸显。集中表现在信访数量逐年剧增;群体性事件急剧上升,从1993年的1万起、73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6万起、307万人(中国社科院研究报告)。因重点工程、征地拆迁、国企改革下岗等引发的信访占较大比例。刑事犯罪和腐败仍处于高发平台,群众的安全感、信任感不高。仇富、仇官的心态,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严重对立。这是社会矛盾长期积累和被压制的结果。
(二)、社会不和谐的危害
1、经济增长受到消费规模制约。收入分配不平等、财富过于集中可能会限制市场规模从而妨碍经济增长(Murphy、Shleifer和Vishny,1989)。农民增收难、城镇就业困难、缺乏未来保障,形成无钱消费、不敢消费的局面,导致经济增长缺乏内需拉动,严重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和净出口。
2、社会矛盾加剧,发展没有稳定的环境。收入不平等可能引发社会冲突,导致产权保护薄弱,从而妨碍经济增长(Alesina和Perotti,1996)。社会各阶层对立和冲突、社会治安环境差,经济也难以正常发展。
3、大部分人生活不能有效改善,背离社会发展目标
如果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继续拉大,将会是少数发达地区、少数人群占有大部分收入、拥有大部分财富,过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媲美的现代生活;而占总人口绝大多数人群收入低、财产少,其物质生活、卫生保健、文化教育水平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这样的社会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符,不是我们社会主义要实现的“共同富裕”。
纳尔逊.曼德拉2005年指出:“大规模的贫困和令人憎恨的不平等是我们整个时代——一个世界在科学、技术和工业以及财富积累上取得激动人心的进步的时代——的可怕的苦难,它们同奴隶制和种族隔离一样是社会的毒瘤”。这些差别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和政治上的不稳定。把未来建立在富足之中的大规模贫困的基础上,这在经济上是不会有效率的,在政治上是不能持久的,在道德上是说不通的。缩小使人类社会陷于分裂的在财富和机遇上的沟壑,并不是一场使有的人满赢而其他人满输的零和游戏。为穷人创造让他们过长寿的健康的生活,让他们的孩子受到合适的教育,让他们有摆脱贫困的机会,并不会减少富人的福利。相反,它将会有助于建立共同的繁荣,并巩固我们的集体安全(本段均引自《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
4、社会动荡,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大部分群众如果长期不能从改革中受益、不能公平地分享发展的成果,将可能丧失对改革和政权的支持。国外长期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势力,就可能利用国内矛盾培植代理力量,配合军事包围、经济控制发动“颜色革命”之类的行动,达到其目的。
(三)、造成现阶段社会不和谐现象的主要原因
1、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特别是GDP增长;忽视了人民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我国的GDP高速增长,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换来的,资源、环境难以为继。2004年的13.7万亿元GDP,固定资产投资就达7.0万亿元,占GDP的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万亿元,只占GDP的39%。也就是说主要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老百姓的消费连一半都不到。所以大部分人果感觉不到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
2、忽视了分配公平,认为发展会自然解决一切问题。结果是导致贫富分化、社会各阶层对立,社会矛盾加剧。总是强调效率优先、把蛋糕做大,老百姓必须承受改革的代价和阵痛,放任甚至鼓励扩大收入差距。殊不知一切发展和效率都必须以公正为基础,才可能有稳定高效的经济、法律和社会秩序,才有良好的软环境。
3、公共管理水平低下,社会事业发展缓慢。长期以来,行政管理和财政资金投入的重心都是经济建设,政府的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管理经验欠缺。90年代以来的教育、医疗等改革,试图甩掉财政包袱,依靠市场提供社会事业服务。没想到市场天生就是追逐利益、“嫌贫爱富”,根本不能向全体人民提供基本的医疗、教育服务。造结果是财政支出包袱没有甩掉,医疗保健、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新出现的环境、交通、社会保障等问题日益积累。
4、特殊利益集团影响了政策公平。一些利益群体通过价格双轨制、房地产、国企改制以及权钱交易积累了力量,影响改革和其他政策朝有利于自身利益方向发展。开初是钻政策不完善的空子或权钱交易捞取好处。之后是收买学者、媒体制造舆论,控制话语权,既要使既得利益正当化,洗脱“原罪”;又要使有利政策长期化,继续获取利益。现在还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各既得利益集团在政界、学界培养自身力量、寻找代言人,影响和控制新政策的制定。
三、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原则是落实“五个统筹”,坚持“六个必须”。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六条原则: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民主法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笔者认为,在强调和谐结果的同时,必须妥善处理以下几个关系,不然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就可能难以实现:
(一)、和谐社会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
建设和谐社会,首先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农民生活不改善、城乡差距不缩小,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同时制定了建设新农村的措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消除城乡差距的根本出路在于城市化、减少农村人口。只在农村依靠农业来缩小和消除城乡差距,是不太可能的。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农业研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无疑是最必须、最有效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的措施。但是农业在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出有限,在农村发展现代工业和服务业成本太高,只有城市化才能根本解决三农问题。为此必须鼓励农民进城务工,让有稳定收入的农民逐步在城镇定居转变为市民,废除一切歧视农民工的政策,分步并最终取消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其他城市优先的政策,让农村、农民真正享有国民待遇,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人民自由迁徙。
(二)、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靠经济发展创造可供分享的财富、提供税收作为加大投入的资金来源,所以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只不过与以前不同的是,要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走节约型经济发展道路,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同时注意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分配公平。
(三)、和谐社会与改革的关系
建设和谐社会,就要革除多年的积弊、建立公平高效的社会管理机制,所以必须深化体制改革。不能因为过去改革有失误就全盘否定改革。但是出台新的改革措施时,应更多地考虑多数群众的利益,使大多数群众从改革中受益。改革决策的过程应该民主化,使决策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而不是少数人的闭门决策、少数专家说了算。要公平地分摊改革成本,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
(四)、和谐社会与开放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是大趋势,中国不可能再搞闭关锁国的政策,关起门来搞建设。但是20多年来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的教训必须吸取。“市场换技术”,被外资垄断或控制了很多行业的市场,却没有换来吸收、发展技术的能力。引进外资的各种优惠政策,让外资享受了土地、税收等方面的超国民待遇,抑制了内资的正常发展,巨大的国民储蓄转化不成投资,还导致了资金外流、假外资现象的出现。进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下,是出口收益率低下、资源和环境代价高昂、财政负担沉重(出口退税)、石油等关键资源严重依赖进口、进出口贸易条件恶化(出口遭遇反倾销,进口遭遇高价格)。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贸易自由化与保护主义的并存是资本主义垄断资本和国家的本质要求;我国的贸易摩擦问题有时是政治问题或被政治化了,是部分国家的政治势力限制、骚扰中国的手段。今后的对外开放,必须贯彻中央提出的“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
(五)、和谐社会与公平的关系
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也是一切社会有序、良性发展的基础。但公平不是绝对平均,我们不是要回到平均主义的时代。片面强调收入分配结果的平均,是对付出更多劳动和努力的人的不公平。群众对贫富差距意见大,不是“不患贫,只患不均”,而是“不患贫,只患不公”,是对腐败致富、非法致富和政策严重不公不满。群众要求的首先是机会的平等,比如教育、医疗、补贴、就业、养老等,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其次是对弱势群体的适当扶助,如残疾、老弱、女童、偏远地区等因自然条件的弱势,又如下岗、失地、农村等因经济、社会地位导致发展条件差的实际弱势群体。所以建设和谐社会,应该在在机会公平、适当扶持弱势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2003:《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中共中央,2004:《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3、中共中央,2005:《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4、中共中央,2006:《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5、胡锦涛,2004:《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版。
6、温家宝,2005:《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7、国家统计局,《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2月28日。
8、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5:《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
9、陈铭、陈钊,2004:《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10、林伯强,2005:《中国的政府支出与减贫政策》,《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11、尹恒等,2005:《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回到库兹涅假说》,《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12、李实等,2005:《中国居民财产分布不均等及其原因的经验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13、裴长洪,2005:《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挑战、机遇与对策》,《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14、温涛等,2005:《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15、《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农民工调查》,新华网2005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