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明新上海滩土豆网:佛教八识详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32:36

佛教八识

八识详解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2、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3、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阿赖耶识的存在。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嗔(chen)、痴、疑、慢和爱恋与憎恶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8、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在六识之外,肯定有潜在的阿赖耶识存在,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其他解释

  初发菩提心菩萨须修行『六波罗蜜』,方能成就佛道。何谓『六波罗蜜』?即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此六波罗蜜可使学佛修道者,从生死苦恼此岸,度到涅盘安乐彼岸。而所谓『般若波罗蜜』,乃指因众生无明烦恼,痴迷无知,故应靠智慧光明之般若来度脱,菩萨若修行般若波罗蜜,即能『转识(八识)成智』,以了脱生死、超出三界,达到涅盘之彼岸。        至於何谓『八识』?依《大乘义章》云:『八识』之义,出《楞伽经》,所言识者,乃是神知之别名也,随义分别;识乃无量,今据一门且论八种。八名是何?即所谓:   (一) 【眼识】。谓眼根对色尘,而生见的了别作用,故称眼识。   (二) 【耳识】。谓耳根对声尘,而生闻的了别作用,故称耳识。   (三) 【鼻识】。谓鼻根对香尘,而生嗅的了别作用,故称鼻识。   (四) 【舌识】。谓舌根对味尘,而生味的了别作用,故称舌识。   (五) 【身识】。谓身根对触尘,而生觉的了别作用,故称身识。   (六) 【意识】。谓意根对法尘,而生思的了别作用,故称意识。   (七) 【阿陀那识(又名『末那识』)】。此方正翻名为无解,体是无明痴暗心故。随义傍翻,差别有八:(1)无明识,体是根本无明地故;(2)业识,依无明心不觉妄念忽然动故;(3)转识,依前业识,心相渐麤,转起外相分别取故;(4)现识,所起妄境,应现自心,如明镜中现色相故;(5)智识,於前现识所现境中,分别染净违顺法故,此乃昏妄分别名智,非是明解脱为智也;(6)相续识,妄境牵心,心随境界,攀缘不断,复能住持善恶业果,不断绝故;(7)妄识,总前六种非真实故;(8)执识,执取我故,又执一切虚妄相故。   (八) 【阿梨耶识(又名『阿赖耶识』)】。此方正翻名为无没,虽在生死,不失没故。随义傍翻,名别有八:(1)藏识,如来之藏为此识故,是以经言,如来之藏名为藏识,以此识中涵含法界恒沙佛法,故名为藏,又为空义所覆藏故,亦名为藏;(2)圣识,出生大圣之所用故;(3)第一义识,以殊胜故,故《楞伽经》说之以为第一义心;(4)净识,亦名无垢识,体不染故,故经说为自性净心;(5)真识,体非妄故;(6)真如识,论自释言,心之体性无所破故,名之为真,无所立故说以为如;(7)家识,亦名宅识,是虚妄法所依处故;(8)本识,与虚妄心为根本故,名别如是。   由此观之,八中前六,有所了别可名为『识』;后之二种,云何名识?释有两义:(1)后二虽非了别之因,而是了体,故名为识;(2)八识并有了别之义,故通名识。云何了别?了别有三:(1)事相了别,谓前六识;(2)妄相了别,谓第七识;(3)真实自体了别,谓第八识。了别既通,是故八种俱名为『识』,名义如是。八中前六,随根受名;后之二种,就体立称。根谓眼耳鼻舌身意,从斯别识,故有六种;体含真伪,故复分二。就前六中,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依此生心,能有了别故,名眼识乃至意识。   总而言之,吾等学佛修道者若能『如法(三藏十二部经典)』修学,将能获得『般若波罗蜜』而登涅盘之彼岸。何以故?盖『般若』能度愚痴,般若意译为净智妙慧,简称胜慧,又名智慧。是从实相般若本体,生起观照般若妙智。因有智慧,故对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能把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把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把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把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而至究竟涅盘。   佛家认为,人之所以能够成佛,在于人拥有“八识”。   佛家所说八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眼识——眼睛——色(形象);2、耳识——耳朵——声(音声);3、鼻识——鼻于——香(香奥之气);4、舌识——嘴巴——味(各种味道);5、身识——皮肤——触(感受冷热痛痒);6、意识;7、末那识,又叫污染识;8、阿赖耶识。          在此八识中,有一个共同的心识,决定着前五个心识的取舍与认识作用,那就是意识。例如:一幅图画,某甲看这画是眼识在作用,然而能使他兴起赞叹、留恋、回想等心理活动者,却是第六识——意识在取决;如果某乙同样看这幅画,同样的眼识作用后,其第六识——意识却发出厌恶、排拒等心理活动,这便证明了:人的意识不同,故反应不同。由此可知,基本上人的五识是差不多的,而每个人的反应行为却不尽相同,其关键便在每个人的意识不同!平常我们说:“ 我想……”或“我喜欢……”、“我不要……”等等,其实都是第六识——意识的活动作用。意识的活动非常广而又影响深刻,比如事过境迁的回味,陈年往事仍记忆犹新等等,以至于睡觉时的做梦,非睡觉时的幻想都是。可是意识的作用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例如:某人时常称赞你,你便对此有浓厚的好感,心里也有很深的印象。例如:有些人总是最关心自己的利益;总认为自己强过别人,自己是最好的等等,这正是“我执”的作用,即佛经上所说的第七识末那识,也叫污染识。为什么叫“污染识”?意思是它是总结前六识所摄取的外境与感受,长久记忆并保存的地方,诸如恩怨、忧喜、爱恨、善恶、好坏等,所以也油然使人有贪、嗔、痴、邪见等心意的永久执著,有人便称这些执著为“心魔”。   由前七识所产生的思想行为和意念,大体上就有善恶之别,这便是“业”或“业因”,当人 走完一生时;这些业因便如种子一般,全部收藏在第八识一阿赖耶识,随着转生他界。阿赖耶识是梵文,意思是含藏,也就是收藏包含前七识所造作出来的善恶诸业业因。由于业因全部储藏在第八识,跟着人转世轮回后,再一一随着其他因缘的成熟,一幕幕重演出来,因此常人所称的“ 灵魂”,往往就是指第八识了。   但就佛教的观点而言,人是没有所谓的灵魂,因为万事万物俱是生灭无常的,物质界或精神均是,绝无一成不变的,时刻都在变化、生灭!第八识正如一座大仓库,时刻不停在搬进种子——业因,也时刻在搬出果实——业果。或行为感受,同样是瞬息万变的,在刹那的念念生灭和念念变动间,第八识不可能离业种而独立存在,正如水的潮流之所以为潮流,正是在其相续不断,一旦离了连续不断的水性,便不是潮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