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女神称号排名:李荣玉讲述大成拳系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2:12:08
(注)全文发表在《武魂》杂志
走进王芗斋先生
               ----解析岳武穆王《九要论》
解析《九要论》的必要性
岳飞,人称武穆王,是南宋一代名将,并精通中华武术。在他的教授下,岳家军的士兵各个练武术,在抵抗金兵的战争中屡战屡胜,威振疆场,在当时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说。岳武穆王文武双全,在战争频繁的年代做为一名军事指挥的高级将领,居然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武术纪录---《九要论》,实为中华文化之大幸。这部纪录是启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武术纪录,它填补了古代武术纪录的空白。
在中华大地上自从有了人类就有武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南北朝时达摩老祖在河南嵩山少林寺传授“洗髓经”和“易筋经”,后来被中国武术家所借鉴,使中国武术得到完善,达到完美的境界。中国武术成熟在唐代,经过传承昌盛在明代,毁子清代。由于清朝政府拒绝武术,使武术只能在民间传承,由于财力,人力的缺乏,在清朝统治200多年,中国武术急速滑坡,造成武术家越来越少。
即使在中国武术发展、成熟、昌盛的唐、宋、元、明四个朝代,历经近千年居然就没留下一份纪录(当然《九要论》除外),全靠口传心授来传承,当时可见传承之顺利。在武术传承不顺利的今天,我们才感觉到武术大家们的纪录是何等的重要,尤其是岳武穆王的纪录他生在武术的兴盛时期,代表着宋代武术的水平,对于我们现在的人继承中华古代武术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
《九要论》不愧是一部经典著作,它不论是文才、武技、结构逻辑都无可挑剔,显示出无比深厚的功力,确是文武双全之人所为,可信度极高。遗憾的是它记录的只是结果,没有过程,没有具体操作方法,与《九要论》相适应的具体操作方法是老前辈们通过口传心授传下来的。
王芗斋先生一生不懈的追求中国古代武术的精髓,他从形意拳世匠郭云琛继承了武术精髓的具体操作方法,用他自已的话说就是“切志倡拳学,欲复古原始”。用王老先生传导的训练方法来解读《九要论》,可以验证王老所传导的训练方法与《九要论》是相适应的,必将为我们继承中国古代武术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要 论 一

    从来散之必有其统也,分之必有其合也,以故天壤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事有必然者。且武事之论,亦甚繁矣。而要之,千变万变,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夫所谓一者,从上至足底,内而有脏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骸相联而为一贯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节攻之,中节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贯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这也。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当时而动,如雷如塌,出乎尔而疾如闪电。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左右前后,并无抽扯游移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而莫之能御,若火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至,是岂无所自而云然乎。盖气以日积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始成。观圣门一贯之传,必俟多闻强识之后,豁然之境,不废格物致知之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尽,不可躐等,不可争遽,按步就步,循次而进,夫而后官骸肢节,自有通贯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而已。

解 析 要 论一(气)

岳飞记录的“要论一”,主要是讲“气”,为什么要讲气?讲气就是用中华的文化讲人的生理,不明生理就无法有一个合理的练习方法,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结果,所以说讲武事必然要把人的生理搞清楚。
现代西方体育为什么突飞猛进发展迅速,就是因为西方的科学,医学特别发达,科学、医学介入体育,使得西方体育迅速发展。
我们中国的老祖宗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把人的生理研究得很透,因此才总结出一套好的练习方法,从而使中华武术达到辉煌。
研究中华武术必得知“气”,王芗斋生前经常讲:“气生于骨而连于筋,血是气之海,肉是气之囊”。这句话在“要论四”也有论述,岳飞在“要论五”中提到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生气之事,名为心、肝、脾、肺、肾是也。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气是通过人体五脏协调工作而产生的,它生于骨,连于筋,进入血液,储藏在人体肌肉中。它是物质的,这种物质是人维持性命的必需品,也是人维持健康的必需品。西方体育医学研究出支持人运动时所需的体能,力量所需的物质,于中华武术老祖宗的所说的“气”惊人的相似,同时也提供了西方科学对中华武术的理论支持。
武穆王通篇记录的是结果,关于练习方法没有记录,练习方法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王芗斋先生的练习方法是站桩功,双手双脚心要扣,本心要扣,胸背宜圆,胸窝处微收,“顶扣”即项、背上顶,下鄂微收。再加上正确的间架与一些比较宜放松的意念活动。(大成拳、意拳各位名师都有详细记录,兹不赘述)。此种练气的方法如能正确掌握完全可以达到气血充盈,精力旺盛,感觉浑身是劲。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岳武穆王的记录和王芗斋先生所传授的练习方法是合理的,他们可以互相验证。
养气说是中华拳学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能继续研讨拳学深层问题。要 论 二

   尝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气主于一,可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为阴,呼则为阳,主乎静者为阴,主乎动者为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行即为阳,此阴阳之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者为阳,浊者为阴,而要之阳以滋阴,浑而言之统为气,分而言之为阴阳。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此即对待循环不易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实在于一。有志于斯途者,慎勿以是为拘拘焉。

解 析 要 论二(阴阳)

“要论二”:提出阴阳论,论捶者即指论拳者,讲拳要讲气,人不能不呼吸,人不能无动静,人的存在有两种形态,一是动,二是不动即静,人的口不可能没出入,所以提出阴阳论。气分为二,即阴阳,而实为一,人的呼吸是二(一呼一吸),但怎能合“一”?“一”即是力,呼气时有力,吸气时有力,不论吸气时或呼气时都要有力,用力时不能影响呼吸,即为“一”,阴阳合一。
人必有动、有静为二,合一即是力,力能使动、静都有力,动时有力,静时也有力,此种力为“一”。口不能无出入是二,即阴阳,出入功能产生气,气为一,经过五脏的协同工作,气生于骨连于筋,“要论一”已论述兹不赘述。
王芗斋先生大力提倡的桩功可以通过松紧的练习,使全身的关节部位之间产生挣力,通过二点之挣把筋拉长,筋长了可产生自乘力,自挣力,这种力不论怎样使用,都不会影响人的呼吸,用力是在呼吸正常情况下进行的,此种力符合岳武穆王要论中的阴阳说,一分为二,合二为一。
动、静为阴阳,是二,力可使之成为一,此种力就是自乘力、自挣力,通过王芗斋先生教授的桩功,可求出此种力。自挣力在人体不动的情况下可以使人体产生力量,这种力量在外形上看是不动的,可是在身体里边动荡非常厉害。横力、竖力变化无穷,好似翻江倒海,王芗斋先生称此法为“静中求动”,有了静中能动的功夫,再求“动中求静”,就是在做动作的情况下使每个动作可分成无数个不动的点,每个不动的点都有力连起来就是一个动作,就是“动中求静”。在不动中求出有力是“中力”,王芗斋先生经常讲“持环得中,以应无穷”,“起是横、落是顺”,也是在具备中力的条件下才能做到的。“守中、用中、夺中”,“虚实、实虚得中平”,讲的都是得的中力,此种力是中国古代武术,和其它一切运动的区别,只有用中国古代武术的训练方法才能求得此种力,而别的运动是无法获得这种力的,这种力是中国古代武术独自占有的。
王芗斋先生的训练方法可以使人在动时有力,在静时亦有力,在动时用的也是静时的力,即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互为根。
王芗斋先生的训练方法完全可以验证岳武穆王关于动静的学说。岳飞“要论二”的“阴阳论”(呼、吸、动、静、出、入)是中国武术的理论指导,有了理论指导再有一套与之相配套的训练方法,才是一个完整的学说。自古以来中国武术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方法代代相传,直到明末清初才由姬际可老前辈得到岳武穆王拳谱,从此在理论方面有了文字的记录,训练方法还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法传下来。因此只有用训练方法得出的结果与武穆王记录的结果一致,才能说明训练方法的正确性,同时训练方法又是解析“要论”的有效的方法


要 论 三

   夫气本诸身,而身之节无定处,三节者,上中下也。以身言之: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而下节。以上节言之:天庭为上节,鼻为中节,海底为下节。以中节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下节言之: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以肱言之: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以手言之:指为梢节,掌中节,掌根为根节。观于是,而足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要之,若无三节之分,即无著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自家吃跌,顾可忽乎哉。至于气之发动,要皆梢节动,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然此犹是节节而分言之者也,若夫合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解 析 要 论三(三节)

简单的说三节就是全身各关节,各部位(关节与关节之间称部位)。明了三节不是指知道哪儿是中节,哪是梢节,哪是根节,而是通过训练使三节都有力,这种力是具体的并非是抽象的,三节都有力了身体才能整,才为三节合一。
王芗斋先生所传桩法,可以通过“伸筋”使全身各关节,各部位互相产生争力,内外相争,有内争力,外争力,这老先生称为内、外牵挂。有了内外的争力,三节自然就有力了,三节有了力量,人体自然也就整了。王老先生生前特别强调整体训练,得整劲实际讲的就是三节。人体关节很多,部位也很多,力是一个关节、一个关节练出来的,是一个部位一个部位练出来的,久练才能使全身关节与部位得力,关节与部位全得着力了才能叫明了三节,全身各关节各部位全得着力了,也就自然三节合一了,通常人们说的“整了”。
“气生于骨而连于筋”,关节与关节之间的连接在于筋,王芗斋先生生前特别注重筋的锻炼,只有把筋练好了才能力通三节。练筋也叫伸筋,“筋伸骨自缩”,锻练筋骨是中国古代武术独有的训练方法,是我们千千万万个老前辈用几千年实践经验摸索出来的锻炼方法,它是中国古代武术与其它运动本质的区别。
王老先生经常讲“拳打三节不见形,若见形影不为能”。什么叫“拳打三节”?拳打三节就是练拳时一动一静能做到三节都有力,拳打三节不是指的外形,而是指全身每个关节,每个部位都有内力。既然三节都是内力,自然就不见形了,所以叫“拳打三节不见形,若见行影不为能”。
世界上任何运动都不可能练出三节来,尽管欧美国家的经济与科学非常发达,这更能充分说明我们中国的老祖宗们的聪明才智是何等的惊人,他们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程度是多么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