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uc op:面试练习及详解(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52:21
面试练习及详解(八)时间:2011-03-18 09:00来源:未知 作者:admin点击:2521次 1、有人说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是高校扩招惹的祸,你怎么认为? [解析]:这个观点不正确。 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因而有人就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是高校扩招惹的祸,仔细分析,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前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有
1、有人说“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是高校扩招惹的祸”,你怎么认为?
  [解析]:这个观点不正确。
  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因而有人就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是高校扩招惹的祸,仔细分析,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前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快的发展,这是在长期坚持内涵发展基础上实现的,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对国家、对民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各国都在努力培养和挖掘人才,以便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人才资源是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本钱。但是,中国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是35%,日本是23%。同时,接受高等教育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企盼,他们知道,知识就是力量,教育改变命运。不上大学也是要就业的,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如果没有经过高等教育阶段的文化、技能培养,在今后,他们的就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困难。2、你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原因何在?
  [解析]:第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加,是受社会的整体就业环境影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这几年,恰好是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的几年,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表明:虽然2006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创纪录地突破1000万人,但依然还有1400万人待业。2007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也只有约1200万个,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400万人。这样一来,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也必然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第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原因还在于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二元结构而导致的结构性矛盾。它表现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事儿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岗位少”等等现象。一方面,由于区域和城乡之间的鸿沟,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众多的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国家人事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05年仅北京、广州、上海、深圳4个城市就接收了15个省市10.9%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普遍缺乏人才,急需智力投入和支持,但由于分配制度、用人制度、户籍政策、保障制度、编制数量、经费困难等方面的影响,毕业生即使想到这些地方去就业也往往难以落实。这就在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空间狭小、渠道不畅,也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第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也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有一定关系。有的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相应地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一些地方高校在扩招后投入跟不上,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一些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等等。
  第四,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观念更新滞后。许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很多家长认为,大学毕业生干具体工作就不算体面就业等。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较高,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许多大学毕业生宁肯“漂”在大城市,也不愿到地方、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就业。就高不就低的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3、如何帮助大学毕业生跨过就业这道“坎”?发表你的高见?
  [解析]:当前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还面临着很多新的困难和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牵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跨过就业这道“坎”,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积极促进、大力配合,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第一,从政府来讲,要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这只“手”,为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制度性、政策性环境,出台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大力深化户籍、人事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切实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和配套性;要通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开发和创造适合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杠杆”,使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蓄水池”;要通过创业教育、政策扶持和项目指导,激活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才智;要通过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提供更加热情、周到、高效的就业服务和帮助。
  第二,从高校来说,要把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摆到学校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明确不同层次高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加大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年度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逐步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就业需求导向型的转化。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全面落实就业的“一把手”工程,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在机构、人员、经费上的“三到位”,健全就业工作体系;要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
  第三,从用人单位和社会各方面来看,也有责任为大学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目前,人才市场上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明确表示不考虑应届毕业生或者不要女生。用人单位存在的这种错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因此,用人单位应该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此外,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也要正确看待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帮助大学毕业生合理确定就业期望。新闻媒体也要通过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为大学毕业生就业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不要盲目炒作,制造“就业恐慌”,以免加重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负担。
  第四,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择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随着家庭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资日渐增大,对子女就业的期望值也相应提高。但是很多大学生对人才市场用人标准和自身条件都不是很清楚,在择业观念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只是一味地追求“我想干什么”,而不考虑“我能干什么”,导致在求职时四处碰壁。因此,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也要求大学毕业生自身树立正确的择业观。4、你认为?当代大学生应树立什么样的择业观?
  [解析]:一要把正确的职业理想与务实的就业定位结合起来。每个大学毕业生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希望找一个满意的职业,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平台。对此,我们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但这种职业理想应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如果像有些毕业生坚持“非高薪不干,非大企业不进,非省会城市不去”的择业观念,那恐怕在现实中往往会碰壁。无数的事例说明,只有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就业选择同现实的条件结合起来,职业发展才有现实的基点,理想的实现才有可靠的平台。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毕业生不能有盲目的优越感,一定要有务实的就业定位,切忌自设“藩篱”,只盯着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不放,要积极到祖国最需要的基层、西部去,在这片孕育着无限生机和希望的沃土上,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实现理想、成就事业。
  二要有科学的职业规划。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将来能否顺利就业非常重要。对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惘”,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规划,这往往也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次调查显示,62.2%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2.8%的不明确,只有4.9%的有明确的设计。俗话说,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大学生将来要找到理想职业,首先要未雨绸缪,及早明确职业目标,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同时,要通过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正确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努力使自己的“长板”更长,把“短板”补长。此外,“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地沿着目标前进,就必然会获得成功。
  三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就业本身就是一种竞争。由于大学毕业生年轻,往往有急于求成的心理。一旦在就业中遇到挫折,很容易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因此,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对于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也很重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要充满自信,勇敢地去面对竞争,既不能妄自菲薄,缩手缩脚,不敢“推销”自己;也不能狂妄自大,对单位挑三拣四,最终“高不成,低不就”。要清楚地认识到,求职遇到的困难、挫折、委屈是暂时的、在所难免的,一味的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关键是对待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摆正位置,调整心态,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作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四要有创业的精神和准备。目前,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在20%至30%,而我国仅为1%至2%。勇于创业,既是就业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式,也是实现大学毕业生人生理想的一条捷径。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努力给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有句话说得好:“理想的翅膀应插在现实的身上,离开了现实的躯体,理想只是一堆零乱的羽毛。”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识到,“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只要我们大学毕业生能够转换思维,改变观念,就业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我们的理想也一定会飞得更加高远!5、请你分析“打官司难”的原因?
  [解析]:“司法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打官司作为人民群众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最终途径,按理说应该让人们感到能够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但是什么原因使打官司变得难了起来呢?
  看待“打官司难”,我们不能忽视社会大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的经济活动要靠法律来规范与约束,涉及群众经济利益的民商事案件越来越多。与这种需求相比,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比如,在许多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基层法院,案多人少,法官几乎成了“办案机器”;而在中、西部地区法院,法官待遇低,人才流失严重。据报道,上海法院近10年来受理的案件数量翻了一番,但法官人数并没有增加,“案多人少”严重影响了审判质量的提高。因此,从宏观上看,人民群众诉讼需求的不断增长与目前司法服务能力的不足形成了较大的矛盾,这是“打官司难”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打官司难”,群众反映突出的是司法不公。司法不公,既涉及法院的内部问题,又涉及法院的外部问题。法院的内部问题主要是法院工作人员存在的问题,指部分司法工作人员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力,在履行职务过程中知法犯法、执法犯法、弄权渎职,催生司法腐败。尽管我国各级人民法院都在进行廉政建设,努力加大预防和惩治腐败问题的力度,然而必须承认,仍然有些法官在私利的驱动下办关系案、人情案,曲解法律、枉法裁判。更为恶劣的是,还有些法官经不起金钱的诱惑,贪赃枉法,收受当事人的贿赂,完全丧失了不偏不倚的公正立场。令人震惊的是,本来应该以正义和法律的化身出现的法院和法官,现在有的却变成了违法犯罪的典型。据报道,2006年,全国法院加大力度查处利用审判权和执行权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行为,共查处违法违纪人员292人,其中,对109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006年11月,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裴洪泉等5名法官因涉嫌受贿犯罪被逮捕。这些案件数量不多,但其恶劣程度和涉案人员的数量之多却使社会公众非常震惊。这种行为不仅危害司法机关的形象,而且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
  法院的外部问题涉及法院和其他国家机关以及社会团体等的关系,主要是指由于现行体制的某些因素,有时候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中会受到来自行政机关等方面的非法干预。一些领导干部特权思想浓厚,无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存在以权压法、以权代法,甚至直接插手法院审判的情况。有的出于狭隘的地方利益的需要,搞地方保护,不能正确适用法律,偏袒本地当事人。有的在一些行政诉讼,也就是“民告官”案件中,作为被告人在“怕当被告”、“怕出庭”、“怕败诉”的心理下,公然阻碍当事人正当地行使权利。这些现象有着极坏的影响,它影响着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使群众对司法公正失去信心。
  此外,诉讼当事人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对诉讼风险认识不充分,也是产生“打官司难”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想打官司光有理不行,还得对诉讼程序、举证责任等有一定的了解,注意收集、保存好各种证据,并且配合好律师的工作,这些相对专业和麻烦的工作都使群众对打官司产生了畏难情绪。同时,由于对诉讼风险认识不充分,不少人以为只要打赢官司就必然能挽回所有损失,而放弃了协商、调解、仲裁等其他手段,一旦判决或者执行结果没有符合心理预期,也容易产生“打官司难”的情绪。6、如何解决“打官司难”,发表你的高见?
  [解析]:一要继续大力普及法律知识,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可以采取专家说法、案例讲解、模拟审判等各种方式,利用报纸、电视和网络等媒体,进行广泛的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让群众明确法定权利与义务,了解法律条文及程序,更好地使用法律武器。在各级司法工作人员中,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贯彻落实《2006―2010年全国法院教育培训规划》,积极宣传法院系统中的劳动模范和杰出群体,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更好地维护法律的权威和诉讼当事人的利益。二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司法体制机制是司法公正的保障,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制度保障之一。要按照公正司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加快执行工作信息化步伐,推进建立国家执行威慑机制。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保障法院能够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改革司法机关的机制和人财物管理体制,健全法官职业保障和福利待遇,逐步实现法官的专业化、职业化以及司法审判同司法行政事务相分离。三要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惩治司法领域中的腐败。完善现有监督制约机制,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进一步强化对法官的有效监督,保障司法公正。同时,法院加强内部监督和廉政建设,按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不断完善符合法官职业特点的惩戒制度;切实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从最容易发生侵犯当事人诉讼权利、实体权利的环节和最容易发生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的岗位入手,加强对执行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跟踪问责。四要充分发挥调解的积极作用。调解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适合我国国情,通过把讲理与讲法相结合,在解决群众纠纷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分流群众的诉讼需求,减轻各级法院的审判压力,节约司法资源。在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纠纷、促进和谐社会构建方面,调解具有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目前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在解决群众纠纷中的作用,争取使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要在诉讼过程中进一步拓宽司法调解的适用范围,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调解在纠纷解决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将会有力地缓解“打官司难”的问题。7、请你谈谈股票市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解析]:一是筹集资金的“吸铁石”。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把分散在社会上的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的、可供长期使用的资本,用于支持社会化大生产和大规模经营。股票市场的筹资规模和速度是企业依靠自身积累和银行贷款所无法比拟的;二是企业转换机制的“推动器”。发展股票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利于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产权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也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三是优化资本配置的“调节器”。通过市场可以发现公司投资价值,投资者通常选择成长性好、盈利潜力大的股票进行投资,抛弃业绩滑坡、收益差的股票,这就使资金逐渐流向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从而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四是维护金融安全的“缓冲阀”。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十分健全,直接融资滞后于间接融资的发展,过分依赖银行的现象还很严重。一旦银行出现问题,往往导致很大的系统性风险。大力发展股票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有利于降低间接融资在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使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更富有弹性和活力,有效防范和分散金融风险;五是观察经济状况的“晴雨表”。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情况,可以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可以透视出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
  可见,发展股票市场,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对于促进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竞争力,对于深化金融改革、维护金融安全,对于个人合理理财、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都具有重要意义。8、为什么说股市有风险? [解析]:首先,风险来自你购买股票的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变化。由于普通股民往往并非专业人士,再加上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所以有时很难了解一个公司的真实经营情况,就算买了绩优公司的股票,也不意味着从此万事大吉。业绩的好坏只能代表公司的过去,在瞬息万变的商海中,看好的公司随时要迎接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激烈的行业竞争,变化的市场环境,不同的经营策略……都会给公司的未来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一旦业绩下滑,则股价也会随之跌落,股民就要蒙受损失;如果公司倒闭,则股民的资金就会全部化为乌有。
  其次,整个股票市场的潮涨潮落也蕴涵着风险。一般来说,判断市场状况有一个指标——市盈率。市盈率是反映市场中个股价值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一般认为,市盈率大约在10至20倍的区间内波动是比较正常的,此时市场风险较小。市盈率越大,则意味着股市出现泡沫的可能性增大,市场风险随之加大。数据显示,目前美国、英国、中国香港等股市的市盈率大约在10至20倍的区间内波动,日本和印度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则在23至25倍的区间内。我国目前沪深股市平均市盈率已超过40倍,风险可想而知。而2007年前几个月遭到爆炒的某些个股,其市盈率甚至达到了上千倍!
  再次,“追涨杀跌”的不理智行为带来的风险也不小。有不少新入市的股民,对股市行情缺乏掌握,对于股票及上市公司的情况也不了解,有时只听从亲戚朋友的所谓“经验”,或者打听各种“小道消息”,据此来购买股票,结果极易造成损失;有时又随大流盲目地“追涨杀跌”,结果往往在股价最高点接手被套,或者匆忙“割肉”赔钱。这些不理智的行为可以说是自制风险、自讨苦吃。
  此外,市场外的不可预测因素也会造成股市动荡,引发风险。比如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金融和产业政策调整、天灾人祸等等,就极有可能导致股市的突然震荡。
  所以说,股市决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毫无风险,能够只赚不赔、轻松收益。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这就是“财富神话”外表下股市真实的本质,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9、怎样看待理财与发财的关系?
  [解析]: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老百姓的腰包也越来越鼓。“手里有了闲钱,该怎么办?怎样能让这些钱保值增值?”这是许多富了的老百姓经常要考虑的问题。人们常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即使是对普通百姓来说,理财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有1万元钱,如果放在家里,1年后还是1万块钱,但随着物价上涨,它的实际购买力降低了。但如果正确理财的话,不仅能够让钱保值,而且还能增值。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过去人们理财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依靠银行储蓄来理财。截至2007年3月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达17.5万亿元,人均储蓄存款超过1.3万元。
  要看到,居民储蓄存款的高速增长,一方面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来源,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国家来看,银行储蓄存款的高增长,将会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加大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在当前物价上涨快、银行利率低的情况下,把钱存到银行,利息收益很小,是一种不划算的理财方式。
  国内外经验表明,投资股市也是理财的一个重要渠道。股市理财的特点是,风险比较高,收益也比较高。但只要树立正常的理财心态,选取业绩好的上市公司的股票长期持有,分散投资,“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把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收益。近年来,随着我国股市的持续上涨,不少股民尝到了通过股市理财的甜头。从2007年上半年来看,不到5个月的时间中,沪深总市值从8万亿元增长到16万亿元,增长了一倍。最近,沪深股市总市值突破20万亿元,许多股民手中持有的股票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应该说,老百姓投资股市应予以鼓励。但值得注意的是,前一段时期,一些股民不是抱着正常的心态投资股市,而是抱着“捞一把”、“赚一笔”的心态,把股市当成赌场,试图在股市上实现“一夜暴富”。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们往往倾其所有,有的甚至押上房产、举债贷款进入股市。一旦遭遇投资失利,将给这些股民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国外几百年股市发展历史,以及我国十几年的股市发展历史,都充分证明,从长期来看,人人都想通过股市投资“一夜暴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不可否认,在现实中,的确有极少数人在股市上短时间内获得了较高收益,但是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都想在股市上赚得金玉满钵、一夜之内“发财致富”是不大可能的。比如,2007年上半年,一些投资者正是抱着这种不正常的心态,疯狂炒作垃圾股,把一些没有任何业绩支撑、市盈率高达上百倍的垃圾股炒得翻了好几倍,等炒作狂潮退却之后,这些股票连续下跌,许多人被深度套牢,损失惨重。
  从现实来看,如果抱着这种非正常的心态购买股票,风险很高,容易造成心理扭曲,行为失去理智,把投资变成投机,最终往往不是发财了,而是赔得血本无归。股市就像一个放大镜,容易把人性的贪婪放大,从而做出不理性的投资行为。早在17世纪,著名的科学家牛顿投资证券失败以后,他颇有感慨地说:“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牛顿的这番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只有树立正常的投资心态,把股市作为长期的理财方式才是正确的选择。10、你认为:如何做一个理性的股民?
  [解析]:一要理性判断自己是否具备投资股票的基本条件。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炒股,家庭不富裕的情况下,抗风险能力低,适合将“闲钱”存于银行或购买债券。入市前做好投资规划,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用于股市投资的钱最好不要超过经常收入的30%,至于那些把养老金、抚养子女等的支出用来炒股,用抵押房产、举债借钱和下岗职工买断工龄的钱炒股的行为就更不应该了。
  二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这是人人熟知的一句话,但是未必人人都能时刻绷紧这根弦。2007年5月,中国证监会专门就加强投资者教育连续发布通知,要求相关单位警示投资者理性管理个人财富,买者自负,安全第一。然而,很多股民并不在意,结果在随后的震荡行情中损失严重。因此,一定要把风险意识贯穿到投资理财的每一个环节,在决定入市或投资某种股票时,一定要客观估价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对投资回报有合理的预期,对可能造成的损失也要有思想准备。同时,还要通过理性分析与操作,尽可能降低风险。
  三要有长期投资的意识。风物长宜放眼量。历史经验表明,长期投资可以规避风险,还能全额获得增值收益。比如,在美国,大部分股票投资者20世纪80年代牛市以来的平均持有周期是3至4年,并且通常不会随短期市场波动而频繁进出,即使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面对更为激烈的市场波动,他们依然表现镇定。与这些投资者理性的理财观相比,我们的股民近4年来的平均持有周期是1至2年,基本上是短线投资。频繁地买进卖出,看似不放过每一个机会,但实际上,股市风险远大于机遇,操作越频繁,风险也就越成倍增长,往往是盈亏相抵,到头来落得个白辛苦。
  四要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投资股市是专业性很强的行为。要想在变幻莫测的股市中少跌跤,就不能打无准备之仗。要学习和掌握如证券、财务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时了解有关信息,通过科学分析作出正确的决策,不盲目投资,不随大流。有的人看到别人买股票赚了钱就跟风投资,或者过分注重股票交易的投机性,连上市公司业绩、股票收益、行情分析等最基本的东西都不懂或者不去关注,只凭道听途说或者自己感觉去选择股票,这无异于把股市当作赌桌,能否盈利全凭运气,尤不足取。
  五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古人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该看到,股市始终处于波动之中,这是股市的风险所在,也是股市的魅力所在,对此应该有平和的心态。不能把投资股市当成生活的全部内容,因股市的波动而茶不思、饭不想,亦不能因股市暴涨而欣喜若狂,因暴跌而垂头丧气。否则,投资股市就会变成沉重的精神负担。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可以想见,经过一次次股市震荡的洗礼,千千万万的股民必将不断在实践中成熟起来,我国的股市也一定会以更加健康的态势继续发展,股市的未来必将充满希望。  (责任编辑:admin) 本篇文章来源于:时事政治学习网(www.sszzxx.com) 原文链接:http://www.sszzxx.com/html/ms/2011/0318/2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