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恒泰名仕公馆:《中庸处事智慧》系列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15:46

主动吃亏一定是发现了什么更好吃的东西

  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  

  ——韩婴《韩诗外传》  

  常常听到对有人缘的人评价是:“他很大方,舍得给人吃给人喝。”这句话听上去很世俗,然而从中庸处世的角度看,你为人小气,不愿吃亏,就显得很尖滑。不少好朋友,或者事业上的合作伙伴,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反目成仇了,双方都搞得很不开心。相互你好我好地走到一起,结果是大打出手的分手,前后反差太大,都是由于不得中庸之道,怕吃亏造成的。  

  有个人却不这样,他与朋友合伙做生意,几年后一笔生意让他们所赚的钱又赔了进去,剩下的是一些值不了多少钱的设备,他对朋友说,全归你吧,你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留下这句话后,他就与朋友分手了。显得多有风度啊,没有相互埋怨,这叫“好合好散”。生意没了,人情还在。  

  有人问小巨人李泽楷:“你父亲教了你一些怎样成功赚钱的秘诀吗?”李泽楷说,赚钱的方法他父亲什么也没有教,只教了他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李嘉诚曾经这样跟李泽楷说,他和别人合作,假如他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么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  

  李嘉诚的意思是,他吃亏可以争取更多人愿意与他合作。你想想看,虽然他只拿了六分,但现在多了一百个合作人,他现在能拿多少个六分?假如拿八分的话,一百个人会变成五个人,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李嘉诚一生与很多人进行过或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分手的时候,他总是愿意自己少分一点钱。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就什么也不要了,愿意吃亏。这是种风度,是种气量,也正是这种风度和气量,才有人乐于与他合作,他也就越做越大。所以李嘉诚的成功更得力于他的中庸处世的交友经验。  

  吃亏是福,乃智者的智慧。不管你是做老板也好,还是做生意场上的伙伴也罢,手下的人跟着你有好日子过、有奔头,他才会一心一意与你合作,给你干。因为他知道老板生意好了他才会好。生意场伙伴同你做生意不能赚钱,才会朝三暮四。好分好合,你要让他人觉得你是个值得共事的人,这才是成功的处世。  

  有人与朋友一旦分手,就翻脸不认人,不想吃一点亏,这种人是否聪明不敢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点亏都不想吃的人,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让步、吃亏是一种必要的投资,也是朋友交往的必要前提。为什么呢?在生活中,人们对处处抢先、占小便宜的人一般没有什么好感。占便宜的人首先在做人上就吃了大亏,因为他已经处处抢先,从来不为别人考虑,眼睛总是盯着他看好的利益,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占有它。他周围的人对他很反感,合作几个来回就再也不想与他合作下去了。合作伙伴一个个离他而去,他难以找到愿意与他重新合作的人,他不是吃了大亏吗?   

  分手,情分不能践踏。主动吃亏,山不转路转,也许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又走到一起。如果你与人分手时,狠狠地捞一把,不管是自己的还不是自己的东西,拿上手就是自己的东西,那么就显得忘恩负义,或者不仁不义。  

  从心态发展上来看,你老不愿吃亏,老占别人的便宜,会把自己弄得很猥琐。因为便宜被你占尽的时候,也就会觉得自己总在吃亏,心中就会积存不满和愤怒,这对自己也会是很大的伤害。再有,捞朋友的东西的人绝不会有什么出息,因为,他的眼光都集中到收集和占有眼前的每一点微小的利益上,势必影响自己的境界,缺乏向远处、高处看的意识和能力,这种人除非摸彩票中了奖,否则是很难获得大的成功和利益。  

为对手叫好并不是弱者的表现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善。  

  ——韩愈《原毁》  

  中庸强调是与人和谐相处,可是不少人与人初次见面很客气,与人短时间相处也能做到谦让付出,可是时间长了就相处不好了,不愿为对方付出,甚至斤斤计较起来。成功的处世是与人越相处久越显示自己对人的友好。  

  相处久了,产生一种视对方为工作和生活中的竞争对手的心理,以致处处戒备和设防,对他人的笑容减少了,客气话也少了,而挖苦与讽刺多了。常见到一些同事与朋友,见面就互相嘲笑对方。这种相处,其实是给自己制造麻烦,因为一旦出现生活变故,你讽刺排挤的人,没有给过他帮助的人,最容易成为幸灾乐祸的人,成为在你伤口上撒盐的人。  

  当我们看到自己取得成功的时候总是兴奋不已,希望有人为自己鼓掌。可是当身边人,包括你的“假想敌”,你的对手取得成功的时候,你该怎样去面对呢?是嫉妒还是欣赏?是大声叫好还是不屑一顾?尤其是你平日与他相处得很紧张、很不快乐的人成功了,这时候,你为他鼓掌,会化解对方对你的不满和成见,改变他对你的态度,他会觉得你慷慨地付出自己的真诚,从此,他也会给予你的支持。人都是这样,死结越拧越紧,活结虽复杂,却容易打开。  

  亚力山大和大流士在伊萨斯展开激烈大战,大流士失败后逃走了。一个仆人想办法逃到大流士那里,大流士询问自己的母亲、妻子和孩子们是否活着,仆人回答:“他们都还活着,而且人们对她们的殷勤礼遇跟您在位时一模一样。”  

  大流士听完之后又问他的妻子是否仍忠贞于他,仆人回答仍是肯定的。于是他又问亚力山大是否曾对她强施无礼,仆人先发誓,随后说:“大王陛下,您的王后跟您离开时一样,亚力山大是最高尚的人,最能控制自己的英雄。”  

  大流士听完仆人这句话,双手全十,对着苍天祈祷说:“啊!宙斯大王!您掌握着人世间帝王的兴衰大事。既然您把波斯和米地亚的主权交给了我,我祈求您,如果可能,就保佑这个主权天长地久。但是如果我不能继续在亚洲称王了,我祈祷您千万别把这个主权交给别人,只交给亚力山大,因为他的行为高尚无比,对敌人也不例外。”  

  为朋友叫好与付出容易,为别人叫好与付出困难,为对手叫好与付出更困难。我所说的付出,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的一句鼓励就是给予,当别人成功的时候,你的几声掌声就是礼物。一些人对同行冤家和竞争对手,多采取的是阴险的手段,打击报复,而不知道如何化敌为友。想把对手变成朋友,就要舍得为他“付出”,对方陷入困境的时候,你要保持冷静,不能见机踹他一脚,当你成功的时候,不要在对方面前趾高气扬,克制自己不流露出得意。做到这些就是“付出”,勇敢地“付出”。  

  一位成功人士说:“为竞争对手叫好,并不代表自己就是弱者。为对手叫好,非但不会损伤自尊心,相反还会收获友谊与合作。”为对手叫好是一种美德,你付出了赞美,得到的是感激。为对手叫好是一种智慧,因为你在欣赏他们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为对手叫好是一种修养,为对手赞赏的过程,也是自己矫正自私与妒忌心理,从而培养大家风范的过程。美德、智慧、修养,是我们处世的资本。  

当别人危难时伸手援助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得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孟子》  

  一个一毛不拔的人,是不会有朋友的;而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给别人,自己怎么办?君子要顾本,所以中庸之道是既不太小气,也不太大方。人际关系存在着一个“成本”,使用方法和时机得当,则降低成本,获得人心。比如,捐助、义卖、让利等等公益事业活动,表面上资助非盈利甚至“倒贴”的社会性公益事业,“无私”地奉献出爱心,实际上所起的广告效应,会远远大于同等成本的“硬广告”。并且,“硬广告”,只是让人知道,而“软广告”却在出名的同时获得人们的好感与支持。  

  对别人的帮助或者援助,要做到中庸,也就是恰到好处,关键是及时,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好。  

  一个有钱人对爱因斯坦抱怨:“谁都不喜欢我,他们说我太自私小气。可是我的遗嘱上已经写好,要把我所有的财产捐给一家慈善机构。”  

  爱因斯坦说:“也许有个牛和猪的故事,可以给你一点启示。有一头猪到牛那里,对牛抱怨:‘别人总是说你很友善,这点倒也没错,因为你给他们牛奶。可是他们从我身上带走的东西更多啊,他们得到的香肠、火腿、肉不都是我的吗?连我的猪蹄子都拿去炖了!可是,谁都不喜欢我,对人来说,我就是一只让人讨厌的猪!怎么会这样呢?’牛想了一会儿说:‘可能是因为我活着的时候就给予他们了。’”  

  爱因斯坦说的这个寓言故事的用意很清楚,给予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大家都送的时候,有你没有都显示不出你的帮助重要,而在对方危难时送他,他就会感激你。经常听到人说:“在困难中得到了你的帮助,我将永远不会忘记。”古人说:“一饭之恩必报。”为什么要报?没有这餐饭,饥饿者可能就没命了,一饭之恩就是活命之恩。《水浒传》上宋江为什么得人缘,那么多英雄好汉都尊敬他、服他管,还不是他善于在别人困难的时候帮助人,以致人们称他为“及时雨宋江”?  

  所以为人处世,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要有与他人同甘共苦、心里装着他人冷暖的情感;富有同情心和怜悯心,做扶危解困的“及时雨”。  

  做人的互助原理是:你在关键的时刻帮人一把,别人也会在重要时候助你一臂。初看起来这似乎是等价交换,然而,不管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都不可能孤独一人打拼天下,尤其是要使自己的人生局面推广开来,更离不开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要想别人将来帮助你,你就必须先去关心别人、感动别人,这样才能赢得别人回报。因此,高明的为人技巧就是急人之难,解人于倒悬之中。  

  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波及香港。香港的塑胶原料全部依赖进口,香港的进口商趁机垄断价格,将价格炒到厂家难以接受的高位。不少厂家因此被迫停产,濒临倒闭。在这个关涉许多企业命运的时刻,李嘉诚毫不犹豫地站到了风口浪尖。在他的倡议和牵头下,数百家塑胶厂家入股组建了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原先单个塑胶厂家无法直接由国外进口塑胶原料,是因为购货量太小,现在由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出面,需求量比进口商还大,因此直接交易。所购进的原料,按实价分配给股东厂家。在厂家的联盟面前,进口商的垄断不攻自破。笼罩全港塑胶业两年之久的原料危机一下子结束了。  

  李嘉诚在救业大行动中,还将长江公司的13万磅原料以低于市场一半的价格救援停工待料的会员厂家。直接购入国外出口商的原料后,他又把长江本身的20磅配额以原价转让给需求量较大的厂家。危难之中得到李嘉诚帮助的厂家达几百家之多。李嘉诚因而被称为香港塑胶业的“救世主”。  

帮助时要让对方乐于接受

  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礼记》  

  孔子所谓“中”,是以“礼”的要求为标准的。古代有位大侠郭解。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的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着的棋,有更技巧的处理方法。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个事,听说过去有许多当地有名望的人调解过,但因不能得到双方的共同认可而没能达成协议。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我了结了这件事。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自己担心,我毕竟是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这个外地人来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丢面子。”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绅士、侠客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做他们完成此一美举吧,拜托了。”  

  人都爱面子,你给他面子就是给他一份厚礼。有朝一日你求他办事,他自然要“给回面子”,即使他感到为难或感到不是很愿意。这,便是操作人情账户的全部精义所在。  

  帮助别人离不开技巧,在具体的情景下,当你想帮助某个人时,你要注意具体方法,你对他人的帮助与向朋友付出,对方乐于接受才是最好的帮助和有效的付出。  

  要了解对方是不是真的需要帮助。一个商人在街头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心中顿时生起一股怜悯之情。他把一元钱扔进出售铅笔人的杯中,就走开了。  

  没有走几步,商人好像听到了有人在吼什么,他一回头,只见那个卖铅笔的人红着脸冲自己大声说:“你为什么无缘无故给一个健康的、并且是推销员的人一元钱?”商人赶忙折转身来,从卖铅笔人的摊位上拿起几支笔,他抱歉地解释说:“对不起,我忘了取铅笔了,希望你不要介意。”卖铅笔的人说:“你我都是商人,我卖东西,而且有明码标价。你给我一元钱,为什么就不肯拿铅笔呢?你是不是瞧不起我,认为我是一个需要人同情的小贩?”商人连连说“对不起”,然后离开了。  

  很快过去了几个月,在一个社交场合,一位穿着整齐的卖铅笔的人与商人又见面了,他双手递上名片,并且自我介绍说:“您可能已经忘记我了,我虽然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远忘不了您。是您伤了我的自尊。我一直没有把自己当作乞丐,即使您跑来给了我一元钱,我仍告诫自己:我是一个商人!”  

  商人听了,尴尬地笑了笑。  

  向一个人伸出热情之手给予无私的帮助,的确是重要的,但更为关键的是,我们不能让对方感到伤了自尊。帮助一个人,要体现自己的心意是好的,同时要了解对方是不是真的需要帮助,否则你的帮助是多余的。  

  不能让好意变成“坏心”。有两个女中学生看见一个孤独的盲人邻居很可怜,想为他做点好事。有一天,她们发现盲人一盆已洗好的衣服放在绳子下,还没来得及晾晒。她们想做“无名英雄”,就悄悄地去晾晒。可是当她们刚晾好衣服的时候,看见盲人走过来了,一个女生脱口而出:“瞎子来了。”说罢两个人就要离开,可是盲人已经听到了女生的说话声。他发现自己的衣服不在盆里,第一判断是几个女孩把它藏了起来,他顿感自己受到了她们欺负和羞辱,就破口大骂起来。这件事被其他邻居知道了,也以为两个女生欺负了盲人。两个女生的父母听到这件事,就批评自己的孩子。可是两个女生感到很委屈,她们并没有欺负盲人,而是真心帮助他。  

  这两个女生做好事帮助人,结果反而搞得双方都不痛快。如果她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直接对盲人说:“我来帮您晾衣服吧。”那么就不会出现这样“帮人惹祸”的事。  

与人相处忘掉人我之异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论语》  

  曾子说:“有才能的人向庸才之人求教,知识广的人向知识浅的人求教。有学问的就像无学问,知识充实的就像虚无的,受到冒犯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曾经就是这样做的。”  

  曾子说自己有这么一个朋友:充实的境界,好像是虚无一样;别人侵犯凌辱,也不去与其计较。他所修炼的就是这种境界,他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去掉分心别念,忘掉人我之异,然后达到无为而无不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地步。这个朋友,指的是颜渊,他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而且成功了。所以,曾子便以此来勉励教导学生,使他们对真正的人生境界有所追求和体验,不至于枉生一世。  

  曾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在学习上保持着谦逊态度,“问于不能”,“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其“犯而不校”表现的是一种宽阔的胸怀忍让的精神。   

  曾子夸奖他的朋友,目的是教诲他的弟子,为人要虚怀若谷,广泛学习,如此就能成为人人称颂的君子。  

  凡是有才气的人,容易犯一个错误——自满而不肯向人请教。而中庸处世智慧的人虽然高人一等,却唯恐自己懂得不多,唯恐自己没有看清问题,所以喜欢向人请教。诸葛亮之所以成功与其说他是神,不如说他得益于“集思广益”,他善于集中人家的学问思想,增加自己的知识见解,“以能问于不能”。  

  儒家标榜虞舜“好察迩言”,所以能为圣人。这能给我们深远的启发。  

  对曾子的话还有另一种解释,是说从政的人,多半是通才,什么都懂;而“寡”可以说是专家,他专门研究一点,而这一点并不是学问渊博的人所能够知道的。渊博的人知其大概,不能深入;专家则对某一点有深入研究。所以渊博的人,一定要向专家请教。“有若无”,他学问非常渊博,而在待人处世上表现得很平常,好像什么都不懂似的。“实若虚”,内涵深厚,表面上看起来却很空洞,普普通通。“犯而不校”,不如他的人对不起他——下面的人对上面的人不敬为“犯”——从来不计较、不记恨。无论哪一种解释,对我们都有教益,都有用处……就会不自负,而虚心向学,人人可做老师。  

适时适地地满足对方的欲望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  

  人有欲望,也有善良的本心,引导自己的欲望不使之膨胀,满足别人基本的欲望,而不损害,人做这一步,差不多能得中庸处世之道了。可是人们常常害怕失去小利,与人合作几块钱的利都不愿让,一失小利都慌乱不安,而对对方的付出却漠然不知,结果因此失去了更多的东西。  

  这是人性的弱点!不能中庸处世的人,其缺点暴露无遗。对此,有人发现了一种处世之术,即掌握了对方爱小利的弱点并进行利用,处理问题或求人办事施之以小利就可以被对方认可与接受。  

  有种人无时不在为名而生存,无时不在为利而生存。世间有为名甚于为利的人,有为利甚于为名的人,有既为名又为利的人。有名义上是为名,实际为利的人,有名义上是为利,实际上是为名的人。公关者明白这一点,于是精到细致地观察,使利用对方的技巧恰到好处,不留痕迹。  

  自从汉二年(公元前200年)五月开始,楚、汉在荥阳一带展开拉锯战,谁也没有占到多大优势。于是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其西归汉,其东归楚。   

  汉四年九月,项羽解围东撤,刘邦也要引兵西归。张良充分认识到此时的项羽因刚愎自用,到了众叛亲离、关系紧张的地步。于是,张良、陈平二人都来劝刘邦,希望他趁机灭楚,免得养虎遗患。刘邦采纳建议,亲自统率大军追击项羽,另外派人约韩信、彭越合围楚军。  

  汉五年十月,汉军追到一个叫固陵的地方,却不见韩信、彭越二人前来驰援。项羽回击汉军,结果刘邦又败了。刘邦躲在山洞中,不胜焦躁,询问张良道:“诸侯不来践约,那将怎么办?”张良是一位工于心计的谋略家,他时刻关注着几个影响时局的重要角色的一举一动,探索着他们心灵深处的隐秘,并筹划着应对之策。  

  当时,虽然韩信名义上是淮阴侯,彭越是建成侯,实际上却只是空头衔,没有一点实权。因此,张良回答刘邦道:“楚兵即将败亡,韩信、彭越虽然受封为王,却未有确定疆界,二人不来赴援,原因就在于此。你若能与之共分天下,当可立招二将。若不能,成败之事尚无法预料。我请你将陈地至东海的土地划给韩信,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土地划归彭越,让他们各自为战,楚军将会很容易被攻破。”刘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听从了张良的劝谏,不久,韩信、彭越果然率兵来援。十二月,各路兵马会集垓下。韩信设下十面埋伏,与楚决战。项羽兵败,逃到乌江自刎。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在处理韩信、彭越索要实惠这件事情上,张良做得十分周到,也充分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好名、好利。划归一些封地给他们,就满足了他们的心愿,使他们各自为战,尽力而战。  

  人没有不自私的,与其让他为你办事,不如让他为自己办事。后者比前者的成功率要高得多。  

  周文王在渭水的北岸见到了正在直钩钓鱼的姜太公,太公说,用人办事的道理和钓鱼有相似之处:一是禄等以权,即用厚禄聘人与用诱饵钓鱼一样;二是死等以权,即用重赏收买死士与用香饵钓鱼一样;三是官等以权,即用不同的官职封赏不同的人才,就像用不同的钓饵钓取不同的鱼一样。姜太公接着说:“钓丝细微,饵食可见时,小鱼就会来吃;钓丝适中,饵食味香时,中鱼就会来吃;钓丝粗长,饵食丰富时,大鱼就会来吃,鱼贪吃饵食,就会被钓丝牵住;人食君禄,就会服从君主。所以,用饵钓鱼时,鱼就被捕杀;用爵禄收罗人时,人就会尽力办事。”  

  一个人有特殊的欲望,这个特殊的欲望,就是他特有的弱点,你抓住了他的弱点,并满足了他的欲望,他就乐于效用于你。利用人们心中真正的欲望去制约他,让他为我办事,姜子牙的方法可谓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律己宜严,待人宜宽

  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菜根谭》  

  别人的错误和过失应该多加宽恕,可是自己有过失和错误却不可以宽恕;自己受到屈辱时应该尽量忍受,可是别人受到屈辱就要设法帮他消解。  

  恕以待人,严以律己,知过即改,是儒家的待人之道。  

  王安石和苏轼是北宋时齐名的文章大家,并且他俩都是师从欧阳修。在他们二人间曾有这样一则故事。事情是这样的:苏东坡原来是翰林学士,后被贬为潮州刺史,他一直认为是因为揭了王安石的短而遭此报复。三年刺史任满,回到京城,一日去拜见王安石,在东书房等待。他偶然看见砚台底下压着一首没有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但只写了“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两句。东坡心想,按常理秋天才刮西风,菊花开在秋天,老了也只是枯萎,不会落花瓣的,就挥笔依韵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写完不等见到王安石就走了。   

  王安石看到苏东坡续的诗,笑了笑,接着写起奏章,他建议皇上让苏东坡到黄州当团练副使。皇帝批准了。东坡对此很不满意,到任后心事不在政事,经常游山玩水,饮酒赋诗。一天,正好好友陈季常来看他,苏东坡忽然想起他后园的几株黄菊,于是,便邀友一同去玩赏。前天刮了大风,这时只见满地铺金,而菊枝上一朵花也没有了,苏东坡惊讶不已,半晌说不出话来。  

  到此苏东坡才知道王安石让他到黄州任职的真意,是让他来看菊花的。后来他主动向王安石认了错。  

  再来看一个现代例子。某时装店,一段时间,客人纷纷投书指责售货小姐服务态度不佳。经理的解决方式真是与众不同,而且效果惊人。他没有指责售货小姐反而大加赞扬,他对那些被客人指责的小姐说:“有客人称赞你服务亲切,希望今后继续努力。还有客人说你很有礼貌。”这么一来,她们的待客态度便大为改变,每天上班笑脸迎向任何客人,业务蒸蒸日上。  

  这就是巧妙地责人的方法。一般来讲,女性被人指责说:“你要改掉什么什么缺点”,她们觉得自尊和人格都遭伤害,很容易反抗或哭泣。但如果以宽人的态度,对其稍加称赞,她们便神采飞扬,变得非常积极。所以,如想纠正别人的缺点,不要直接指出缺点而要称赞对方的优点,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此一来,对方更加发挥优点,同时也改掉缺点。不信,你试试看。  

如何掌握说话的要领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论语》  

  在某种意义上,“人活一张嘴”,自古以来,多少人成成于言,败败于言,鬼谷子视人嘴为祸福的开关,所以管好嘴巴,是为人处世的关键。洪应明说:“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无躁,宁拙无巧。”  

  一次,子路盛装来见孔子,孔子说:“仲由,你这样衣冠楚楚,是什么原因呢?过去长江从岷山流出,开始在其发源地水流很小,只能浮起酒杯,流到大水的渡口,若不用两只船并列,不避开大风,就不能渡河,这不就是因为流水大有危险的缘故吗?今天,既然你衣着华丽,脸上显示得意的样子,那么天下有谁愿意规劝你呢?”子路快步退出,改穿朴素的衣服进来,表示顺从。孔子说:“仲由,你记住,把聪明都显示在脸上,现出能干的样子,这是小人。所以,君子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是言谈的要领。能够就说能够,不能就说不能,这是行为的准则。说话有要领,就是智。行为有准则,就是仁。言行既智又仁,哪里还有不足的地方呢?”  

  中庸处世,不可明目张胆讨好人。和珅和其他大臣,为了迎合乾隆的“自视甚高”的心理,就在抄写给乾隆看的书稿中,故意于明显的地方抄错几个字,以便让乾隆校正。这是一个奇妙的方法,这样做能显示出乾隆学问深,这比当面奉承他学问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和珅工于心计,头脑机敏,善于捕捉乾隆的心理,总是选取恰当的方式,博取乾隆的欢心。他还对乾隆的性情喜好,生活习惯,进行细心观察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乾隆的脾气、爱憎等了如指掌。往往是乾隆想要什么,不等乾隆开口,他就想到了,有些乾隆未考虑到的,他也安排得很好,因此,他很受乾隆的宠爱。  

  和珅拍马屁高在两点:一是掌握说话的要领,除非不拍,每拍即中;二是无声无息,不着痕迹,让对方浑然不觉却全身舒坦。   

  话说得得体,是马屁也不像马屁,听者品出的味道不一样但很高兴,例如如果一个人的学识、机智、地位等到了一定水平,恭维话便可大讲特讲,有声有色。只是已不能称为“马屁”了,而应叫作谦和。  

  有一年冬天,有位著名学者访问日本,在早稻田大学文学教授座谈会上即席演讲道:到日本来讲学,是很大胆的举动,就算一个中国学者来讲他的本国学问,他虽然不必通身是胆,也得有斗大的胆。理由很明白简单。日本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卓越研究,是世界公认的;通晓日语的中国学者也满心钦佩和虚心采用你们的成果,深知道要讲一些值得向各位请教的新鲜东西,实在不是轻易的事。我是日语的文盲,面对着贵国汉学或支那学的丰富宝库,就像一个既不懂号码锁又没有开播工具的穷光棍,瞧着大保险箱,只好眼睁睁地发愣。但是,盲目无知往往是勇气的源泉。意大利有一句嘲笑人的惯语,说:“他发明了雨伞。”日本学者听得心里乐开了花,报以掌声。  

  中国学者接着说,据说有那么一个穷乡僻壤的土包子,一天在路上走,忽然下起小雨,他凑巧拿着一根棒和一方布,人急智生,把棒撑了布,遮住头顶,居然到家没有淋得像落汤鸡。他自我欣赏之余,也觉得对人类作出了贡献,应该公诸于世。他听说城里有一个发明品专利局,就兴冲冲拿棍连布,赶进城去。到那局里报告和表演他的新发明。局里的职员听他说明来意,哈哈大笑,拿出一把雨伞来,让他看个仔细。我今天到贵校就仿佛那个上注册局的乡下佬,孤陋寡闻,没见识过雨伞。不过,在找不到屋檐下去借躲雨点的时候,棒撑着布也不失自力应急的一种有效办法……  

  这段演讲,先讲对日本汉学研究让中国人不敢等闲视之。即使是中国专家在日本讲中国学问,也要对听众的水平作最充分的估计。接着讲自己不通晓日语,除了有勇气之外,没什么资本。然而,自嘲正是恭维别人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对方不晕才怪呢。  

向他人学习要发自内心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见到有贤德的人就想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在内心做自我反省。这种人的修养境界是很高的。  

  人是通过学习而达到善良的,向谁学习?向品德才能好的人学习,即“见贤思齐”。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汉代杨雄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这都是要求向品质好的人学习。  

  当然,人类社会不可能都是贤人,必定会有不贤的人。“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当碰到品德和才能不好的人,首先应该反省自己是否也是这样的人。宋朝学者杨万里在《庸言》中写道:“见人之过,得己之过;闻人之过,得己之过”。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就要改正错误,认真学习,变缺点为优点。更何况,作为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既能够“见贤思齐”,又能够“见不贤而内自省”者,向外向内,做到如此,修身必得正果。  

  与“内省”一致的是“自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自戒便是自爱,便不会走入人生的误区。孔子在回答樊迟问如何“辨惑”时,讲的不是分辨是非之道,而是自戒。他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朱熹对“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这样注的:“思齐者,冀己亦有是善;内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恶。”前者是积极的向善,后者是消极的自防。曾子更明确地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朱熹注:“尹氏曰: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是说曾子注重内在修养,事事反求诸己。反省,是人的自我意识成熟的标志。经常反省,有错改之,无错则免。他还教导人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但一般人很少有自责精神,难怪孔子感叹:“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人物,有的人智慧而仁义,有的人愚蠢而邪恶。如果我们见到了贤良的人,那就想法赶上;见到了邪恶的事情,自己回过头来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做这样让自己都讨厌的事情呢?做到这样,自己一定会成为人品不错的人。  

占取别人的利益会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