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域蓝城写字楼是几期:中庸智慧:君子之交淡如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08:01
 

      中庸智慧:君子之交淡如水

                                                 

  •  

    图文/网络

    《中庸》的仁爱,还体现在了与朋友的友爱上。

    不过,一说到朋友,就会有一个问题:按照《中庸》的观念,我们跟朋友应该怎样交往呢?

    我们不妨先去看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

    孔子岁数已经很大了,有一天,他突然对曾子感叹说:“我死之后,子夏每天都会进步,而子贡则会一天不如一天。”

    曾子很好奇地问:“老师,您为什么这样说呢?”

    孔子答道:

    “子夏很喜欢和比他贤明的人相处,而子贡则喜欢不如自己的人。

    我曾经听说,假如不了解儿子,可以观察他的父亲;不了解一个人,可以看他结交什么朋友;不了解领导,可以看他的手下;不了解土地,则可以看土地上长着什么样的草木。

    所以,我们可以说跟君子住在一块,就像来到了栽满灵芝兰草的房间,时间久了都不觉得香了,因为自己也变得同样香;而跟坏人待在一块,就像到了鱼铺,时间久了也不会觉得臭,因为自己也变得同样臭了。

    你发现没有,装着红颜料的盒子久了会变红,而装着黑漆的盒子久了则会变黑。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君子对于选择朋友,是十分谨慎的。”

    从孔子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在儒家文化里面,对一个人与什么样的朋友交往是十分看重的。

    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个人倘若交友不慎,就如同进入了一个垃圾场,很快就会被污染了。

    在孔子眼中,有益身心健康的快乐,总共有三种,它们分别是“节礼乐,道人之善,多贤友”,也就是用礼乐调节生活,宣扬他人的优点和广交良友。

    一个人交到了良友,就如同得到了左膀右臂,自然诸事皆宜了。

    这就是孔子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的原因所在。


              

    既然结交良友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与好的朋友相处呢?

    首先,既然是结交良友,那就需要把朋友感情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之上。

    换句话说,我们经常说的“志同道合”的道,不能是个人的私利,也不能是歪门邪道,而应是道义,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

    其次,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中庸》看来,良友之间的交往,应该淡如水。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出自《庄子》:“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这段话的意思是指,君子之间的交往,就如同水一样清清淡淡,而小人之间的交往才甜得发腻。不过,正是由于清清淡淡,所以君子之交才真正亲近,也正是由于甜得发腻,所以小人之交才很快就会断绝。

    关于这一点,北宋宰相司马光推荐刘元城当官的典故,就是最好的说明。

    司马光当上北宋宰相之后,曾推荐一位有才干的读书人刘元城,到集贤院任职。

    有一天,司马光邀请刘元城到家里做客。席间,他问刘元城:“你知道我为什么推荐你吗?”

    刘元城稍微思考了一下,答道:“应该是因为我和先生交往了很久的缘故吧!”

    刘元城这样回答,有他的道理。

    原来,刘元城在去集贤院任职之前,已经中了进士。

    不过,由于各种原因,中进士之后他并没有马上进入仕途,而是来到司马光的官府,学习了一段时间。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刘元城跟司马光交往很多,彼此以好友相称。

    在刘元城看来,自己与司马光的私交深厚,是司马光推荐自己当官的原因。

    可是,司马光却反驳道:

    “不是这样的。我之所以推荐你,是因为我没有当宰相那段时间,一到每年的时令节日,你就会来信慰问,或者亲自来看我,从来没有间断过。

    最让我看重的,是我当宰相以后,你却再没有一封书信来问候我。这才是我推荐你的缘故。”

    司马光的意思是说,在他自己因为政治斗争下野之后,刘元城并不避讳,依旧把他当做好友,给予慰问。而当司马光再次出任宰相后,刘元城并没有趋炎附势。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让司马光觉得刘元城是一个值得交往的真君子,所以才推荐他做官。

    司马光和刘元城之间的交往,就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



                    

    既然我们应该与良友在道义的基础上淡如水地交往,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选择朋友呢?

    换句话说,什么样的朋友才算得上是良友呢?

    关于这个问题,孔子有一个经典的回答,这就是所谓的“益者三友”。

    在孔子看来,良友或者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分别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友直”,意思是说朋友应该性格正直和直爽

    为什么要结交这样的朋友呢?

    原因在于,正直和直爽的朋友,才会直率地指出你的缺点,帮助你改进。

    他们对你,从来都是坦坦荡荡的,不会耍虚伪和遮遮掩掩,有着开阔的胸怀。

    结交正直的朋友,即便偶尔会与你发生分歧,也依旧会坚持他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所谓的“诤友”。

    在春秋时期的楚国,伍子胥和申包胥是一对好朋友。

    伍子胥的父亲被楚王杀死了。无奈,伍子胥只好逃往吴国。

    在临别之际,伍子胥对申包胥发誓道:“我一定会回来灭掉楚国,为父报仇!”

    作为好朋友,申包胥从感情上自然很同情伍子胥,可是,从道义上,申包胥又不赞同伍子胥灭亡楚国以报家仇的打算。

    于是,他只好对伍子胥说:“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既然你想要这样做,那么我们都一起努力吧。你既然能灭掉楚国,那么我就能复兴它!

    伍子胥来到吴国后,说服了吴王,发兵讨伐楚国。吴国军队实力强大,一举就攻破了楚国的国都郢。

    楚国灭亡了,伍子胥实现了当年的誓言。然而,申包胥却并没有灰心。他来到秦国,请求秦哀公发兵救楚。

    最开始,秦国不愿意趟这锅浑水,秦哀公不答应申包胥的请求。

    伤心的申包胥,便在秦国的朝廷上七天七夜不吃饭,而且哀嚎大哭,最终感动了秦哀公,发兵收复了郢都,楚国才得以复兴。

    后来,楚王要奖赏申包胥,可申包胥却不能忘记好友伍子胥的父亲是被楚王害死的往事,说自己复兴楚国只是为了百姓,并不是为了楚王。

    他拒绝了楚王的所有赏赐,跑到深山,隐居了起来。

    申包胥,就是“友直”的一个典型例子。

    “友谅”,意思是说,真正的良友必须是一个懂得和理解自己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交友要交真正的知己。

    “友谅”的最好例子,就是伯牙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他琴技高超,当时没有几个人能懂得欣赏。

    有一天,俞伯牙正在山中弹琴,悠扬的琴声恰好被一个砍柴的樵夫钟子期听见了。

    有趣的是,这个樵夫却能听懂俞伯牙的琴声。

    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的是高山,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

    而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的是流水,子期便说:“洋洋兮若江河!”

    见子期如此懂得欣赏自己的音乐,伯牙十分感动。于是,他便约子期来年的这一天,再在此处聚会。

    到了第二年,伯牙如期前来赴约。他等了很久,都没有见到子期的踪影。

    伯牙觉得很奇怪,于是就四处打听。后来他才知道,原来就在去年,子期已经去世了。

    知己的离世,让伯牙十分痛心。

    从此,他也不再弹琴,因为没有了知音,纵使弹出天籁之音,也无人懂得欣赏,还不如不弹呢。

    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历史典故,它说明了交友一定要交理解和懂得自己的知己。不过,这确实很难,往往可遇而不可求。


                        

    “友多闻”,意思是说要结交有知识、有才学的朋友,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从中受到教益。

    我们知道,无论是什么时代,通过朋友来了解和掌握更多有用的信息,都是为人处世之中很重要的事情。

    而在这些朋友之中,更值得交往的,便是那些见闻广博的人。因为从他们身上,我们才能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掌握更多有效的信息。

    要做到这一点,对于我们自身的要求,就比较高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在于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知识大爆炸的社会,很多知识、信息往往是对我们无用的垃圾,像什么八卦新闻、鸡毛蒜皮的小事等。

    这时候,假如有那么一两个真正见识广博的朋友,就会告诫我们这些信息毫无用处,只会耽误时间,应该把我们有限的时间、精力放在正事儿上去。

    如此一来,我们便能省去很多无用功,全副身心投入学习、工作与生活,才会更加充实和幸福。

    正是由于上面这些原因,我们才应该结交正直和见闻广博的知己。在与这些知己交往时,我们应该与之保持淡如水的君子之交。这就是《中庸》所提倡的交友之道。

    与“益者三友”相对比,孔子还提出了“损者三友”的说法,即“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所谓的“友便辟”,指的是那种只知道对你说好话的朋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朋友”。他们在面对我们时,永远都是顺着你的意思说话,从不向我们提出建议,更加不会反对我们。那样子,就好像我们说什么、做什么,都绝对是正确的,他们只需要点头称赞就行了。

    这样的“朋友”,最常用的口头禅就是“不错、很好”。

    不可否认,最初跟这类人交往时,会觉得他们很和气,很好相处。可是,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对我们的肯定、赞扬乃至吹捧,根本就不是出在真心的,甚至有时根本就是反话和讽刺。

    要知道,只要是一个人,又怎会没有缺点和错误呢?

    这样的“朋友”,一味地顺着我们的想法说话,哪样好听说哪样,并不是真心的,他们只是希望通过逢迎来赢取我们的好感。

    至于真正的朋友之间应该有的批评、帮助和劝告,他们是绝对不会做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关心我们的进步和改善。

    更有甚者,明明知道我们正在犯错误,却依旧对我们点头称是,看起来十分热乎,实际上他们正等着看我们失败后的笑话呢!

    这类人,就是典型的当面说好话、背后看笑话的小人。对于他们,我们又何必当做朋友呢?


                 

    “友善柔”,指的是把我们当做他实现利益的一颗棋子的所谓“朋友”。

    这样的人,当着我们的面亲兄热弟,似乎交情很深。

    实际上,他们在对我们嬉笑之时,正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对我们耍阴谋诡计呢!

    “友善柔”的典型,就是“口蜜腹剑”的唐朝宰相李林甫。

    据史料记载,这个李林甫在结交人时,总是一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模样。

    他最擅长的,就是对别人说好听的话,嘴巴像抹了蜜一样的甜,这就是所谓的“口蜜”。可是,实际上,李林甫是一个无比阴险狡诈的人。他在对一个人甜言蜜语之时,就准备着要害这个人了。

    一次,李林甫对大臣李适之说:“我听说华山盛产黄金,你要是能把它们开采出来,那就发了。只是可惜啊,皇上还不知道这个事情。”

    李林甫的言下之意,似乎是让李适之去向唐玄宗报告这件事。

    李适之并没有明白李林甫的真正用意,就赶紧跑到唐玄宗那里去,劝他早点开采。

    听到这个消息,唐玄宗自然十分高兴。于是,他就找来李林甫,商量具体的开采计划。可是,见到玄宗之后,李林甫却说:“其实这件事情我早知道了,却一直没向陛下报告。”

    唐玄宗觉得好奇,就问:“为什么不早点报告啊?”

    李林甫答道:“因为我知道华山是大唐帝王的‘风水’所在之地,怎么能够随便开采呢?我不知道是谁劝陛下开采那里的黄金,但我敢肯定这个人一定别有用心!”

    唐玄宗听到这个回答,顿时勃然大怒。

    从此以后,倒霉的李适之就失宠了,而李林甫则得到了赏识和重用。



                       

    最后一个“友便佞”,则指的是那些嘴上口若悬河,干起事情来却毛病百出的“朋友”。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也不少见。他们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做起事情来却一事无成。

    实际上,这类人就是爱耍耍嘴皮子,真要做点啥,他们就缩一边去了。

    这样的人,在跟我们交往的时候,会表现得十分关心我们,对我们许下很多美好的诺言,似乎天底下就他对我们最好。

    可是,一旦到了我们真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就不见了踪影,要不就是找出很多借口来推脱。

    这样的人,久而久之,自然没有谁愿意跟他们做朋友的。

    因此,在《中庸》看来,结交朋友就应该亲近“益友”、远离“损友”。这样的话,我们才能真正地获得知交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