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林炮手天赋符文:懂倾听,才能“步步高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28:50
你懂得听吗?请先试着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一、我宁可听具体明确的事,也不想听不切实际的话,二、别人讲话时,我会想若有机会我要说什么?
如果你两题的答案都是「Yes!」,你,现在还不懂得倾听。根据卡内基训练统计,70%的人都是不及格的倾听者,但倾听,却是现在职场上最容易被忽视的竞争力。《哈佛商业评论》指出,「听」是我们未使用的潜能,亟待开发,《财星》五百大企业,70%的企业设有倾听的训练课程。干部懂倾听,就能加官晋爵;主管懂倾听,甚至能让企业成功不坠。然而,究竟要如何倾听,才能听出竞争力呢?
曾经,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在两场演讲中,反覆提到一个课题:「听」。
这两场演讲对象都是青年学子。
第一场的主题为「人生的成功之道」。在对谈会上,张忠谋回忆青年时期的人生领悟,人生成功的秘诀就是「听」,而且「听」往往比「说」重要,要「懂得听,且听得懂」。
第二场是台大校庆时,面对一千名学生,半导体教父谈到,领导人应具备五项特质,其中之一是沟通能力,「尤其要会『听』。」
人一辈子都在听,何以张忠谋如此强调?
这不是张忠谋首次提到这个话题。多年前,他于台交大开了十一堂经营管理课,对着一百名有丰富经验的高阶经理人时,他在第五堂课的专题也谈论沟通。他说,一个人的学问及本领要发挥到最终的效率,就要靠沟通。其中,收讯者的能力与发讯者的能力同样重要。「常常有人问我成功的原因为何,我想我『收讯』的能力已培养了很多年。」
听,到底有什么学问?为什么张忠谋也要培养多年?
听的字义 由耳朵、眼睛、心与脑组成
在英文里,所谓的「听」,其实只是hearing,就生理上来说,声波经空气振动,经由耳壳,传递到大脑听神经,听觉于焉产生。然而,张忠谋所谓的听,其实是listening,也就是「倾听」,不只是听觉。
中国古字更传神,听,这个字就是由耳朵、眼睛、心与脑组成。【聽】
我们天生以为自己有耳朵会听,但用心听、用脑子听,和只用耳朵听,差别很大。
然而,你在听吗?(Are you listening?)
换个场景,李健熙刚成为三星电子集团副董事长的第一天早上,父亲就以毛笔在纸上写下「傾聽」二字相赠,并告诫他,身为企业领导者应该把「倾听」视为金科玉律。
然而,这念起来不到0.1秒的两个字,却知易行难。
根据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与密西根州立大学听力研究发现,人们在谈话后八小时内,就会遗忘高达50%的内容。这个高达五成的误差率,可能造成个人或企业的庞大损失。
专门替多家大企业如AT&T、默克药厂等,训练员工倾听技巧的公司——高得点出个中原因:因为听比思考慢。一分钟内,我们脑袋可以思考一千到三千字,却只能听到一百二十五到四百字。因此我们常常在听的时候,想别的事情。
尤其处于资讯爆炸的时代,多如牛毛的资讯无孔不入,要懂得听、还要听得懂,难上加难。在二十一世纪,每个人紧握着「说」的权力,越来越少人在听,久而久之,只有发讯者,没有收讯者,沟通效率也就日渐低落。
听的内涵 由低到高分为五层,只有三成的人及格
有鉴于此,根据国际倾听协会的统计发现,《财星》(Fortune)五百大企业中,有70%公司开始设立倾听的训练课程。这份调查也指出,70%的经理人都只是「勉强合格」的倾听者。
《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因此下了注解:听,其实是我们「未使用的潜能」,亟待开发。
那么,听的内涵何在?根据卡内基训练的架构中,听的层次,由低到高有五层,分别是「完全漠视」、「假装在听」、「选择性的听」、「积极同理心的听」与「专业谘询的听」五种。
第一种完全漠视的听,是最糟的听,连耳朵都没打开。
第二种,假装在听,则是耳朵开了,却没有打开心、脑的耳朵,所以,别人的谈话就从左耳进、右耳出。以上两种状况以自以为知道、对别人不屑一顾居多。
第三种则是选择性的听,在先入为主的观念,只听自己想听的部分。换言之,这种人对于他人之言有「偏食」的习惯,他认可的对象或话题,他才会打开全身的收讯器。
这类型的听,从一般人到企业家都有可能,而且越高位者,听的层次越有可能侷限于此。因为根据过去成功的经验,他认为自己足以判断何人、何事可听,何者不可听。黑幼龙指出,上述三种层次的听,都不及格,不是倾听,但约有七○%的人是属于这三类型。
至于第四种「积极同理心的听」就是倾听,在对方讲话的时候,眼神能看着对方,专注的听,并且抛开成见,站在对方立场想。这种倾听就是打开身上所有的收讯器,去感受、去观察,让对方「感同身受」。
这种倾听不但可以听到事实,还可以听到对方的心理。而往往,这种心理层面等非语言透露出来的讯息,远比话语更重要。
至于第五种高阶的专业谘询的听,则需受过专业训练。例如美国心理治疗师经过三千个小时的学习才能拿到执照,这个倾听技巧能在对方不愿表达底层意见时,透过技巧询问使对方讲出来,并且解决问题。
要听出竞争力,随着每个人职涯发展,倾听的重点都不同,也会遇到不同的迷思。
新鲜人如何听?要把自己当空瓶子,最忌「满」
对初入社会者,或者基层员工,倾听的秘诀就在虚心,要虚心的听上(主管)、听市场、听客户。资浅者本来就是个空瓶子,收讯器要充分打开,「把握每个听的机会,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方能迅速累积经验。此一阶段的大忌是「满」。
邱次雪,就是因为懂得听,十年卖出五百辆宾士车,蝉联过去十年台湾中华宾士前三名的超级业务员。「每个顾客都像一本书,你要用心听才读得到。」她说。
二十多年前,她是个别脚的业务员,客人一上门,三句话后她就不离「车」,业绩都挂零。直到有一次,一位顾客要她先闭嘴,对她是当头棒喝。「后来,我都要求自己先不要说话,」她说,让客人先说话,才听得到她的需求与考量点,而不是迳行推销。
不久前,一位老板娘下巴抬得高高进来店里看车,同事亲切趋前问候:「您要来看车吗?」老板娘不悦答道:「来这不是看车,是要看什么?」这时,只见邱次雪静静的端上一杯水,不发一语。
老板娘开口:「你们业务员服务态度很差,卖的车又贵。」只见邱次雪虚心请益:「那我们要如何改善呢?」她挽着对方的手往贵宾室里坐下,门一关。三十分钟后,一笔两百万元的订单就到手。
「过程里我都没说什么,只是听她抱怨二十分钟。」原来,这位顾客早就锁定一款车型,但逛了几间车行都没碰到满意的业务员。邱次雪用心的听她的抱怨,一边回应,同时也整理自己的思绪。等客户气消后,她开始与对方聊起家庭生活的经验。不过三十分钟,交易就完成了。
至于积极的往上听,对于升官,是一大助力。美商凤凰科技总经理康迪就是一例。先前在外商公司任职时,三年内从一个经理连跳三级升为市场部资深协理,是同侪中升官速度最快者。
「假如我是老板,我会如何?」是他的倾听技巧。因为有了同理心,他最能摸清老板的脾胃,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提高执行力。
有一次,上司临时交办了十几件事情,要他与同事们限期完成。只见同事们对此有所微辞,但康迪却回想刚才上司说话的语气,哪一件事特别强调、哪一件讲得轻描淡写。
「我就想如果换成我是老板,会想先知道什么?」他开始排出先后顺序,把九成时间花在最重要的事情身上。这个策略果然奏效,赢得老板的信任,为自己铺起升官的阶梯。
邱次雪、康迪,相较于同侪,都是因为虚心学习,才能倾听。其实,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年轻时,也是个虚心的倾听者。他曾经在《旁观者》书中描述他的三位良师。其中一位是银行资深合伙人,杜拉克则担任该行经济分析师。
每周,这位合伙人都会请杜拉克去办公室一趟,畅谈他对世界局势的看法。他请杜拉克当他的听众,他习惯反覆谈同一个主题,直到杜拉克也产生共鸣为止。杜拉克从中学到了大量的倾听技巧,他说:「看到一个人以如此一丝不苟的严格态度,要求自我达到近乎完美的境界,确实是一件令人感到愉悦的事。」
年轻的杜拉克因为懂得积极的听,不仅为自己累积宝贵的经验,也对上司产生附加价值。因为,当时上司需要有一个人肯听、也听得懂他说的话,好帮助他整理思路。
经理人如何听?要开始学习系统性的倾听员工
不过,当一个人从基层员工逐步攀升到高阶经理人,甚至是执行长时,倾听的重点就有所调整。听谁?听多久?怎么听?「听觉闸门」收与放之间,是艺术,更需要练习。?因为,他们都有成功的经验,过去的成功来自听主管、听市场;接下来的挑战在于能否倾听员工?而多数的主管缺乏「耐心」。
许多大老板上过倾听课程后,最常问的问题就是:「我一天时间都不够用,哪有时间耐心听完所有人?」
台达电董事长郑崇华就很怀念三十年前的台达电。当时员工不过十多人,「只要一听对方口气就知道对方的意思,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但随着组织越来越大,像只巨大恐龙,员工超过一万人,如何有效的倾听?
对高阶经理人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他必须为自己画出倾听的范围与频率,建立一套「倾听的系统」,以避免不耐。第一步是控制时间,倾听前先向对方说好谈话时间,让对方有心理准备,说出重点。
第二步是过滤问题,全球最大英语书出版商赛门舒斯特(Simon & Schuster)总经理里昂?辛静(Leon Schimkin),曾是个苦命老板,他曾说:「过去十五年,每天一半时间都在开会。」直到他想到过滤问题的「4Q」。他要求每个要来敲门的员工,都必须先回答四个问题,分别是:
要谈什么先想清楚?
造成这事的原因有哪些?
要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哪?
你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制度公布后,来找他的员工减少四分之三,很多人发现不用来找他就已经解决了;甚至来找他谈的人,时间也缩成三分之一。
第三步,是统一问题脚本。
专门研究领导与协调的哈佛商学院副教授麦可.瓦金斯(Michael Watkins),在其着作《关键领导九十天》中提到,许多经理人喜欢一头栽入,和员工交谈。但这方式缺乏效率与系统,只能获得软性资讯(非知识性),会让少数员工左右你的观点。
因此,要提升倾听效率,经理人可以在会议中,持续用相同的「脚本」问不同员工。譬如:
◆组织正面临什么最重大的挑战?
◆为何组织正面临这些挑战?
◆尚未开发的成长机会有哪些?
◆开发这些机会,需要做什么?
◆你是我,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哪?
透过这五个问题,经理人仔细倾听与深思熟虑的追踪,透过比对、分析,探询出许多洞见。
第四步则是订出频率。对营运正常的公司而言,上位者除了常态性的与下一层干部保持良好沟通外,为了接近组织神经末梢,可以每半年或一年,与第一线员工直接对话,掌握组织的状况与问题。
执行长如何听?倾听的频率、范围要更扩大
而对于新任的执行长,或者转型中的企业,倾听的频率、范围都要扩大。譬如,张孝威担任台湾大总经理时,台湾大经营权刚易主,为了在最短时间掌握所有状况,也为了不让中高阶主管过滤掉资讯,平均半个月,他都会举行「Coffee with Harvey」(与张孝威喝咖啡),而这个对象只限基层员工参加。
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集团亚洲区行政总裁许立庆,则为了掌握辖下六个地区的状况,坚持亲临现场倾听。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深夜,他从北京到台北,隔天早上八点半,立刻开始两天的密集开会。打开PDA,他看着里头密密麻麻的十一个会议,最后一个行程上头写着「PM9:00」。而这不过是他过去三年出差两百次的缩影。他说:「我也可以用视讯开会,但视讯有死角,还是百闻不如一见。」
过去,他也曾在香港总部遥控全亚太,但是一次次会议开下来,发现很多员工嘴巴说OK,其实是不OK,往往影响的是最后决策品质。他说:「这就是为何全世界CEO都要不断出差的原因。」
上任三年,许立庆换了两次护照,一半时间以旅馆为家,常常一醒来都以为自己还在前个国家。他的身边永远有一个黑色旅行箱,里头装满东西,拉鍊一拉就能出国。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从一个脚踏车学徒,到后来成为八十万人的企业,在一次接受哈佛大学教授的访问中,被问及「请用一句话概括经营诀窍?」只见他回答:「首先要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
在构建人生成功的地图里,倾听是一块最容易被忽略的地图,但却是一块可发挥乘数效果的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