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晟达服饰:学校教育科研的十个发展趋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31:15
郑金洲
摘自:《天津教研网》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的推进,也随着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学校教育科研的自身发展,中小学教育科研正在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趋向,这些趋向表明中小学教育科研正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一、研究问题校本化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向之一,就是日益注重从学校实际出发探索并确定研究问题。研究问题的确定,是教育科研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学校教育科研中,本来所有研究问题都应该是校本的,这是学校教育科研的题中应有之意,但今天这一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却成了问题,颇值得我们关注。
在今天的学校改革与发展中,其实我们恰恰不缺少问题,甚至是问题成堆、成灾的。无论从决策的角度,还是从理论的角度,留给学校的空间不是太小了,而是太大了。偌大的空间,隐含着无数的问题,蕴藏着无限的科研契机。从管理层面上,要落实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实践,教育计划转化为行动,教育目标转化为学校的具体任务,每一环节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从教学层面上.要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理念,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将教学行为转化为教学品质,将教学品质转化为教学智慧,每一步骤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矛盾;从教育层面上,要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体验学生的生存方式,把握学生的文化特征,吸纳学生的生活经验,每一方面都会提出与以往师生交往方式不同的新情况;所有这一切都可以经由一系列思维加工过程,形成为教育科研问题。
来自于身边的问题,与自己切身的体验相关,和自己已有的经验相联,是经由自己的眼睛发现的,是揉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这些问题自产生起,就与教师个人的生活体验、职业成长经历联系在一起,在研究中.教师也就多了一份主动性、积极性。
研究问题的确定,倒是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信奉英语中的一句谚语: smallisbeautiful,“小的就是美的”。这种“小即美”的选题思路,在当下学校教育科研中有着积极意义,我们习惯于大,习惯于宽,习陨于泛,这样的研究虽然也解决了一定的问题,但研究不深入,简单重复的现象较为突出。转变大就是美的思维定势,扭转宽泛才能成为课题的研究路向,在今天的学校教育科研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动力内在化
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向之二,就是研究对教师来说,越来越不再是外在于自己的行为,而是发自内心的向往和由内在精神激发的行为。这种变化的趋向正在变得日益明显。从外在到内发,既反映了学校教育科研自身的一种发展轨迹,也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运行路径。
20世纪80年代之初,当对教师提出教育科研的要求时,许多教师还是持拒斥态度的,因为教师长期以来就是“教书匠”的代名词,只要会教书,也就完成了教师的基本职责,研究并没有真正与教师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当时,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还是少数。20世纪90年代,教师在外力的推动下逐渐走上了科研的道路,但这种行走的步伐是缓慢的,不少教师仍然受固有的教师生长模式制约,受制于自己的经验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再加上当时有一些国外教师不从事科研的说法,使得教师在科研与否上持怀疑态度。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的推进,广大教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生存方式,梳理身边存在的无法数计的问题.逐渐认识到科研是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在这种情况下,科研正在呈现出新的动力内在化的趋向。
从事一项研究,当研究者有兴趣去做,并且能在做中进一步体会到研究的成就的时候,这项研究就很有可能会得以持续,也很有可能会有新的突破。这样的变化趋向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也至关重要。对学校教育科研人员 (包括教研员)来说,我们既是学校教育科研的实施人员,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科研的引导者和咨询者。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探寻学校教育科研由外在转向内发的运作机制,可以在与教师的合作中,发现那些将科研加以内化的先进教师个体或群体,注意把他们的转化过程加以提炼,加工成为大家共享的经验。理论工作者在与实践工作者的合作探究中,也应注意甄别不同教师的不同研究状态,发掘教师科研动力内化后所产生的变化,将其放在理论的层面上加以抽象,在创造教育科研内在动力生成机制的同时,创造教师教育教学智慧产生的运作机制。一句话,把教师研究动力内化的过程进行外化,在外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在优化的基础上进行固化,从而使教师研究动力内化成为可借鉴、可分享的经验。
三、研究对象专题化
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向之三,就是研究对象越来越趋向于专题化。这里所说的专题化是指在相对一个较长的研究时期内,研究者专注于该研究课题,逐渐将该研究课题所包含的内容一一展示出来,所蕴含的问题一一得到破解或说明,从根本上转变一段时间一个课题,一段时间一个研究对象,对诸研究对象浅尝辄止的现象。
在以往的教育科研实践中,我们常会关注到这样一种现象:学校或教师围绕某一课题组成起来,在某一时间共同研究这一课题,而一旦课题 “完成”,通过了课题鉴定验收,该课题组就改弦更张,回到自己先前的教育教学运行轨道上去;或者学校领导换届了,该校的研究课题也随之进行调整,原有的课题到此为止,重新确立新的课题为研究对象,因为在新一任校长看来,即使原来的课题做得再成功,也是前任校长的功劳;或者教师个体或群体根据研究兴趣从事相关研究,但仅限于某一时段或片断的教育教学反思,教学叙事缺乏固定主题,教后感随意撰写,教学案例偶尔为之。凡此种种,反映的均是未将研究对象专题化,围绕该专题深入持久地进行探讨与分析。
当今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没有哪一个是可以经过一次反思或研究就可以彻底解决的,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总是隐含着另外一些不易被察觉的问题,如果我们满足于 “一次性”解决问题,就是把复杂的教育教学问题简单化了,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带来或衍生更大更突出的问题。教育教学问题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两难性,也就是进也难退也难,左右为难,恰恰是这样的问题最能考验教师的智慧,考量教师直面复杂教育教学场景的勇气。比如,新课程强调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而在结果与过程、体验与共享、探究与综合之间,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距,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不是哪一个人哪一次研究活动就能完成的,只有在持续不断的探索之中,才能稍有所悟,在前人思考的水平上推进一步。
在研究对象专题化的状态下,教师会将自己的研究兴趣与视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固着于某一对象,他或他们会借助于不同的方式探索这一问题,用不同的文体表达形式呈现自己在这一研究对象上的研究成果。他或他们持续不断地研究,会使他或他们成为该研究对象的行家里手,成为该领域的 “专家型教师”。而各教师个体或群体对不同研究对象的思考与探究成果,又会相互贯通,形成为新时期新的教育教学智慧。
四、研究方法综合化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向之四,就是研究方法越来越呈现综合运用的态势,教师不再单一地钟情于某一种方法或某一些方法,而是在更为充分地认识到方法是为目的与内容服务的前提下,切实从研究目的和内容出发,将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综合加以运用,从而更有效地解决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或疑难。
进入 21世纪以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法论基础引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复杂科学。复杂、复杂科学、复杂思维等哲学中的新方法论开始成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导。随着理论研究的深人,及对教育科研现象认识的深入,复杂科学逐渐摆脱了其单一概念化的状态,正成为教师观察教育科研现象的方法论工具。从复杂科学或复杂思维的角度看,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不是孤立的,是有着多方面联系的,线性的因果关系很难说明教育实践中的困境与疑难,正是错综复杂的因素才导致教育教学问题的出现。类似的分析与思考,使得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时,越来越多地借助于不同的研究工具与手段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研究方法的综合,是在不同层面上进行的。一是思维工具的综合运用,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时,要依据各种思维工具,如分析、综合、推理等,这些思维工具是任何研究的基础,教师开始从面对的问题出发,有意识地、自觉地将这些思维工具整合起来,运用于当下问题的研究,运用于自身实践的反思与探索之中;二是研究范式的综合运用,主要体现为定性与定量两种研究范式的综合运用,教师不再单一地将自己的研究视野集中到定性或定量上去,不再无限夸大叙事研究或实验研究的作用,而是主动打破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藩篱,从问题解决的实际出发,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于研究问题的探讨;三是研究样式的综合运用,这里说的研究样式指的是实验、调查、观察等,它们不是具体的操作方式,一定程度上是不同研究方式的综合,教师在研究中越来越多地将这些样式整合起来,使其在研究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形态;四是研究方式的综合运用,这些方式是研究具体操作的工具,以具体化、操作化为特点,访谈、问卷、测量等均属此类,这些方式是研究方法综合化的最基本的方面,是上述一系列综合化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方法只有综合,才有效力。单一的方法难以解释说明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单一的方法在突出自身优势的同时,也总是凸显其蕴涵的缺陷。教育教学问题的复杂需要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单一研究方法存在的缺陷也呼唤不同研究方法的结合与灵活运用。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正步入定性与定量整合的时代 !
五、研究手段信息化
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向之五,就是研究手段越来越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不仅是研究数据的分析整理越来越倚重信息技术,而且研究成果的展示以及研究活动的实施也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
这种变化的产生是与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普及运用联系在一起的。当今中小学,信息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教师备课以及其他教学活动,也逐渐以信息技术为基本工具与手段,备课时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比分析,上课后的反思探究、经验积累,说课时的评析梳理、对话交流等,日益与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在一起。这一切也自然影响到学校教育科研的实施,使学校教育科研的手段呈现出信息化的状态。
学校教育科研信息化的发展,产生的一个直接后果是网络教研的兴起。在三年之前,还很少出现的网络教研,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形式。以前仅仅作为研究手段的信息技术,当今已经转变了以往的形态,从手段的位置一跃而升为研究自身表现形式,手段与目的乃至事物本身越来越结为一体了。此种形态下的网络,已不再是研究的一种工具或手段,而成为研究的新载体和新形式。的确,网络教研产生后,给学校教育科研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成为一件可能的事。不论教师身处何方,都可以借助于网络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并且将自己的思考与远在他方的同行或专家分享,随时得到所需要的帮助与指导。可以预期,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教师对网络熟悉水平的不断增强,网络教研必将在更大范围和幅度上推广,成为教育科研的新范型。对这点,正如同有人所指出的, 19世纪是作家的时代,20世纪是记者的时代,2l世纪是博客的时代,以博客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网络教研在这种背景下的普及也就是一件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在研究中,教师还应注意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对各种研究素材进行整理,注意运用一系列软件工具对研究中取得的材料进行统计分析,注意将研究活动及时反映在网络载体中,要充分享受并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在将信息技术作为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的同时,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科研的结合也作为研究对象,不断提升两者结合的程度与水平。
六、研究过程规范化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向之六,就是研究过程越来越规范,课题从方案设计、立项、开题、实施、评估等各方面呈现出符合研究规范的特点,即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情景中即时性研究问题,也越来越关注研究应遵循的基本规范,使自己的研究符合一般研究的基本要求。
应该承认,科研有其基本规律,科学研究活动有其特定的要求,如果我们把中小学教育科研置于科研活动的范畴的话,就应该遵循研究的共同性规范。这样的规范经历了科学研究活动数百年的检验,有其合理性。从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的基本情况来看,这种研究的规范意识还不太强,我们在注重行动研究,强调将行动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研究有其特殊性,不能简单等同于实践活动本身。不仅是研究问题的确定有其基本规范,关键词语的界定有其基本要求,方案的制定有其基本的要件,就是方案的实施乃至研究结果的评定都有其基本的标准。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我们欣喜地看到,这样的规范性意识正逐渐在教师中形成。
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存在着许多未予立项的课题研究,甚至这类随机性问题的研究,数量要比立项课题研究大得多,对教师专业发展来说也至关重要。这类研究是不是就没有了规范性要求。在我看来,这类研究同样需要有一定的规范限定,只不过与立项课题研究相比,其具体要求会有不同。比如,这类研究,需要教师切实对研究问题进行合理限定,需要在实践中切实对研究问题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需要教师在研究中切实将研究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甄别,需要教师在研究结果的呈现上符合文体的基本规范,如此等等。
研究规范有内在与外在之分,也有一般与特殊之分。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既要关注外在规范要求,使自己的研究能与其他行业或领域的研究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又要关注自身内在规范要求,将教育科研切实作为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教育教学智慧提升的重要手段;既要关注一般性的规范,也就是任何科学研究都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要注重把握教育科研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独特性规范特征与要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内在规范与特殊规范,更能体现学校教育科研的独到价值与意义。
讲规范,并不是漠视个性。个性与规范性在学校教育科研中构成的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规范提升了教育科科研成果的共享价值,个性彰显了教育科研的真正魅力。在研究中,两者的共存与共生,不断推进着教育科研的发展。
七、研究资源整合化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向之七,就是研究资源呈现出整合的态势。充分挖掘、利用学校中已有的研究资源,将潜在资源提升到显性的层面上,把各种资源作为学校教育科研的基础,围绕当下的研究问题或课题加以整合,从而使得教育科研的质量与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教育科研的资源林林总总,不同分类都可以看到不同资源的呈现。比如,从研究课题上,可分为两类资源:一是他人已有研究课题资源,教师常常会关注到在这个课题上,有了哪些研究,研究推进到什么样的地步,还有哪些问题悬而未决,这样的研究给自己带来哪些启示,假如自己从事该课题或问题领域的研究话,从哪里人手等等;一是自己已有研究资源,教师常常会分析自己的研究基础如何,以往的探讨与思考为今天的问题研究提供了怎样的基础,自己在哪方面已经具备了相关研究的条件,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从外部获取支持等等。
从资源载体上,可分为三类资源:一是文字资源,所发表的相关的研究成果有哪些,自己撰写或他人撰写的论著为自己提供了哪些理论支撑、方法指导等;二是影像资源,相关的影像资料提供了怎样的信息,这些资料能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哪些帮助,影像中的研究信息如何利用等;三是网络资源,教师大多开始高度重视网络提供的研究素材或结论,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与其他同仁进行沟通交流。
从资源拥有主体上,也至少可分为三类资源:一是身边的同行,他们所开展的研究或所作的思考会给自己带来感同身受的体会和启示;二是所在区域的教研员或科研人员,他们对所在区域的教育科研总体情况常有着较为全面的掌握,可以为教师从事研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三是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专业研究者,他们的理论智慧和对教育发展趋向的总体把握,会给教师提供选题方向、实施策略以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路径上的引导。
学校教育科研中,对上述资源类别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并且越来越多的学校在从事研究过程中,会系统分析这些资源,从自己所确定的研究问题的角度考虑如何整合这些资源,使资源盘活,将研究资源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研究资本,又进而形成为自己的研究资本。事实也证明,缺乏研究资源整合眼光的研究,质量不高,水平欠佳,有可能选题失当,有可能研究实施不利,也有可能重复他人既定的结论。学校教育科研的资源整合,力度还应当进一步加大 !
八、研究话语个性化
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向之八,就是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中越来越倾向于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不再一味地用专业化的术语表述自己的研究体会或收获,不再一味地用理论化的语词作为研究的唯一话语方式,不再 “用自己的嘴巴说别人的语言”,甚至不再追求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一定要上升为抽象的理论,从而可以供其他教师学习借鉴。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与专业研究者的研究是不同的。前者的研究主要在现场,是在教育教学场景中发现问题,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经由持续不断的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实践活动;后者的研究主要在书斋,一定程度上疏离实际情景,是通过对相关文字资料等的收集整理和思维加工,得出对教育教学中某一问题或某些问题的新认识和新见解。如果说前者属于实践研究的话,后者更多地归属于理论研究。前者研究的成效主要体现为问题的解决与实践行为的变革,后者研究的成效主要反映为以论著等的出版或发表。两者的取向不同,研究实施的场景不同,研究的方式方法不同,研究过程也是大相径庭,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不同的研究话语,呈现不同的研究成果形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研究话语的变化,背后隐含的是中小学教师对自身科研性质把握的不断深化,以及中小学教师对原有研究话语的不断突破和超越。当老师们认识到自己的研究与大学或其它专业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的研究存在着本质性差异时,就会逐渐抛却以往将自己的思考与分析用既定的理论话语来框定的做法;当老师们认识到现有的话语无法准确地形容或描述自己的感受与其他心理状态时,就会逐渐探寻其它可以恰当表情达意的表述方式;同样,当这样的话语形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为与专家话语相并行的成果表达形态,当然也有可能与专家话语分庭抗礼,促使专家话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这种研究话语乃至其他方面的 “反哺”现象的出现,预计已经不会太遥远了。
研究话语个性化会否导致研究成果无法共享,获得的经验无法传递给他人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想不必过于担心。话语个性化是与每个教师面对的实际问题及具体场景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每个教师都用自己的话语表述自己的心境与思考,虽然产生的是五彩缤纷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所凝聚的智慧是有其共同性和共通性的,形式上不同,凝聚的智慧品质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是在一定程度上相同的。处此情形,各种话语形态的交汇,恰恰从多个不同侧面反映了对问题的不同思考与认知,推进的是对问题的认识水平,提升的是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研究管理制度化
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趋向之九,就是研究管理越来越呈现制度化的态势,表现为无论是区域性的教育科研,还是各学校的教育科研开始有意识地对教育科研活动进行制度安排、制度设计,开始注重用制度规范科研,用制度引导科研,用制度管好科研。
与学校教育中的其他实践活动不同,学校教育科研是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相互结合推进的一种学校行为。它不像有的学校改革行为完全是由外力推动,走的是由上向下推进的路径,也不像有的学校实践行为完全是学校自发生成的,走的是由下向上实施的历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两者的结合体,是上有所呼下有所应,同时也是下有所动上有所行的。这种特殊性为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便利,因为它不是完全外在于学校肌体的,是学校肌体内部有其自身需求的。
20多年的学校教育科研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有了一系列成功的做法。这些经验和做法是将学校教育科研的理念和要求外化出来了,使学校教育科研不再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切实有了具体的表现形态。理念外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进一步优化,也就是把某些外化的经验做法借助于一定的思维加工或其他形式将其选优加以倡导,并且在不断优化的基础上,将那些反复出现的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东西固化下来。固化的重要形式就是制度。从今天来看,学校教育科研的种种行为正在从外化走向优化,并越来越向固化也就是制度化的方向迈进。
学校教育科研的制度化色彩日趋浓郁,还表现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越来越关注制度的制定以及制度之间的关联,在制定学校各项科研管理制度的同时,注意这些制度与教学制度、教师考核制度等的联系,使各制度构成一个相关完整的体系。而且,制度设计与实施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制定者和实施者明确注意到制度规范的对象与行为,制度功能的落实与完善。正因如此,学校教育科研的各项制度才不只限于对教师研究行为的约束,而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十、研究成果显性化
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向之十,就是研究成果呈现出外显的态势,一方面教师的各项研究不再是自己内在的心理特征的变化,越来越注重用物化的形式变现自己研究的进展,另一方面学校以及教师越来越关注将研究结果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通过研究成果的转化引发课堂教学的变革、师生交往方式的变化、教师角色的重新调整等。
以往不少教师认为研究是专业研究者的事情,和自己没有太多的关联,自己只要把书教好也就可以了,即使偶尔做点科研的话,也不见得一定要用教学日志、教学反思、教学叙事、教学案例、教学课例、教学论文等形式表现出来。认为只要自己反思相关教育教学行为,有一定收获就达到预期目的了。近几年来,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教师在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科研的同时,也积极地将自己的思考与研究成果用不同文体形式表达出来,从而使得学校教育科研的成果积累变得丰富起来,相互之间的成果分享成为可能,促进了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
除了用一定的成果表达形式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效之外,研究成果还有了两个变化的趋势:
一是教师高度关注研究成果向教育教学实践的转化。研究与实践相联,行动与反思相伴,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一大特色。近来的研究,与学校实践的关联程度越来越密切。我们看到的学校改革与发展经验,常是以学校科研为后盾的,体现的是教师从事相关研究以后在学校实践层面上引发的变化,这恰恰说明,教师的教育研究已不再是外部功利刺激的短暂行为,而是经由持续不断努力切实引发学校变革的。
二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成果向教师培训转化。研修、研训一体化这些概念的提出,其实更多地意味着在学校实践中,研究与培训正趋向合一,两者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起来。研究是培训的重要手段,因为教师在研究中改进着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升着自己的教育智慧,积累着相关的教学经验,这些研究的成果与教师培训的旨趣是高度统一的。培训的内容等更多地来于研究成果的积累,研究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一旦以物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时候,很多成果经过适当加工就可以成为教师培训的很好素材,被培训教师在研读这些成果时,感到离自己的距离不是遥远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这样的成果自己完全可以掌握而且在实践中创造出更优异的成果。这种成果的转化形式,有时效果更为明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