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鱼捕食狮子:“赞誉”?“奇迹”?——例谈文本关键词教学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05:36

“赞誉”?“奇迹”?——例谈文本关键词教学法

 

要教好一篇课文,前提条件是教师对文本的独立的、深入的解读。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关键在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努力实现学生、教师、编者、作者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上的共鸣。

解读文本要能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教学设计就要努力实现它。定位核心价值是有难度的事情,然而一旦定位准确,再辅之以合适的方法,那样的话,教学就是有效的、有境界的了。

教学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我让学生试着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来,这个词要能概括全文,揭示中心。学生七嘴八舌之后,锁定了“赞誉”一词。然后围绕“赞誉”分析了全文。

第一段开篇介绍写作背景,提出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者将给予“赞誉”,然后介绍了圆明园的辉煌,回顾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最后又一次紧扣手段说“赞誉”。“赞誉”,很明显是用了反语手法,以此表达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以及巴特勒上尉邀请其写文章的态度。

这样的分析,没错,从内容到手法都学到了。可是我总感觉到学生们还只是在文本表面上滑行,还没有能够深入理解雨果。不理解作者,怎么可能真正理解作品呢?我引导学生,能否再找到一个词,这个词用于评价圆明园、英法联军和雨果都是合适的。经过又一番寻找、讨论,这回大家觉得“奇迹”这个词最能表现全文了。

圆明园是“一个世界奇迹,如同巴特农神庙在西方艺术中的地位”,它是“令人惊骇”的“杰作”,可是“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而“消失”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英法“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这难道不是“奇迹”?法兰西帝国“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居然还将吞下的“一半赃物”“拿来展出”,这更是一个“奇迹”了。

理解前两个“奇迹”似乎并不难。要理解雨果也是一个“奇迹”似乎有点困难。我引导学生认识:课文让我们了解圆明园的辉煌、英法联军的侵略史是一个方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我们了解了雨果对战争的态度,而这样的态度也应该是全世界人应有的态度。雨果在那样的情况下,能不畏权贵、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和高度反思、评价这场战争,这才是真正的、最大的“奇迹”。历史已经过去,对待历史的态度决定了我们如何去面对和创造未来,所以,本文的中心在应该明确一种如何对待历史的态度上,而不仅仅是再现历史。这篇文章的核心价值做了这样的定位,我们才可以说,我们对文本的研读可能才是还原了作者的本意。

在文中挖掘出一两个揭示文章中心、表达作者创作目的的关键词,以关键词为抓手,牵起对全篇的解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思维,学会由词带篇理解文本,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感悟能力自然会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