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花束: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51:38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宿豫区王官集初中   张跃

 

内容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之计,养成为先。良好习惯的养成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认知学习才能明理,才能激发良好的道德情操,通过不断实践训练和意志努力的保证,最终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我们终身受益。

关键词:素质教育   学校德育   养成教育  行为习惯  

(正文)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注重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贵在从小培养,他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外国有句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之养成,莫不由“渐”而来。做人是挺难的,一定要从小就加以训练,养成种种优良的习惯和态度,在小孩子时代已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时候,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

由此可见,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管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培养一代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保证他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青少年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帮助广大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更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一、       现状分析

就目前普遍的学生状况来说,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目前中学教育阶段,在德育工作中青少年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不足造成的。如:我们德育工作调子很高,但脱离学生的实际;有的教育活动只重形式,不求实效;不能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有的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等。

就我校的情况来看,学生普遍来自农村,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差异性较大,家长普遍重视度不高,教育方法简单,况且有许多学生属于留守学生,有的长期得不到家庭教育,再加上小学阶段对于习惯养成教育的不完善,导致我校的学生普遍行为习惯差,有的非但没有什么“良好习惯”,而且已经养成了不少“恶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冰解冻”“重头再来”岂是易事?因此给我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抓养成教育,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校提出了“以德立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狠抓学生三大习惯的养成教育”的办学理念,开展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正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从而对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校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建立和完善了校长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骨干作用,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制定了比较切合实际的德育工作制度,有一支充满活力的德育工作队伍。学校分管德育工作的唐战章副校长从事学校德育工作管理多年,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我们还拥有一支思想素质高,有爱心、有恒心、有丰富班务工作经验的班主任队伍。同时,近几年来我们还培养了一支敢管善管的学生干部队伍。因此,这些给我校的德育工作,特别是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目标设想

 所谓习惯,《辞海》是这样解释的:“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指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地、长期地培养和训练而逐步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心理学也告诉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明确养成教育的目标和重要意义,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提供无穷的动力,通过意志保证,最终成为自觉的行动。所以,我们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以教育为先导,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从小事抓起,注意积累,逐步提高,最终实现习惯的内化与养成。具体如下:

(1)通过“文明习惯”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

(2)通过“生活习惯”教育,使学生养成讲秩序、讲效率、讲公德、有理智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3)通过“学习习惯”教育,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学,实现“知”与“情”的统一。通过宣传习惯养成的内涵,以及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愿意去改正“坏习惯”,培养“好习惯”。通过学《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八荣八耻”观、校纪班规,学校行为习惯要求等,明确行为规范的内容,知道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做,怎样做。

第二阶段:做,实现行动上的强化。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指导学生行为,通过各种活动,强化训练。通过自查互纠,共同进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第三阶段:管,实现意志保证。坚持长期恪守正确的行为习惯,掌握方法,自理自律,自主管理,自我管理,使好习惯得以养成。

第四阶段;行,即在明确目标的指引,通过长期的养成训练,通过自律、他律的保证,最终形成良好习惯的自觉行动。

三、具体措施

(一)、宣传“规范”,明确目标,进行“知”的教育。

古代著名大学者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并抓住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可以将新学期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充分利用班会、晨会、宣传手册等手段向学生们宣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王官集初中住校生管理条例》,ㄍ王官集初中文明班级评比办法》等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学校的特点,增补制定有针对性的《决定命运的50个好习惯》(拟备)。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让学生明确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让学生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如用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别人帮助了你要说声谢谢、见到老师要问好……在学习的同时要求每个学生写出学习心得,详细阐述中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同时我们学校的习惯养成教育要有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比如一周要求学生做什么,下周要求学生再做什么等,并说明达到目标的具体条件要求,将要求明确到学生日常行为的每个细节,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按这一要求去做,使他们做有标准,学有样子,有章可循,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引导,不断强化,落实“行”的要求。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年过八旬仍能准确地背诵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100位数字。有人问他是怎么记住的。他回答说:“说起来也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百说不如一练”,“习惯”要“习”才能“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

强化训练是必须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意识的严格的反复训练。比如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如:出操训练,礼貌待人的训练,整理个人用品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为了加强训练效果,有时还采用展演的方式,讨论会的方式,比赛的方式。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

对有些目标的达成,想让学生一下子养成不容易,所以把这个目标化为几个具体的目标,呈阶梯式上升,这就是阶梯式训练。它让学生在训练中踏着这一个个阶梯,不断进步,最后达成质的飞跃。如在进行“认真完成作业”这个目标的训练中,组织学生进行了阶梯式的分解,第一阶段为认真完成作业,第二阶段为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第三阶为认真及时正确完成作业。这样,不仅给了学生训练的阶梯,更给了学生前进的阶梯。

互补式训练,是根据学生成绩、个性特点、个人意愿相结合,合理安排学生的座位,使同桌在某些方面产生互补。比如爱讲话的同学与安静的同学同桌,作业速度慢的与作业认真的同学同桌。平时,同桌可以有意识地自己选择时机进行某方面的互补训练,有利于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要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良好习惯的行为要求,反复进行行为训练。训练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活动的载体,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理解和规范自己的言行,达到行为被动到主动的过渡,从而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训练,学生就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多数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

(三)检查督促,赏识激励,强化“意”的训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久而习之才能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所以我们必须制订各项制度保证学生习惯的养成,实施检查评比,建立健全监督网,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坚定的道德意志。

在班内,班主任实行同学之间“互比互查,互纠互评”,班干“监督考评”,任课教师“实践考评”,政教处可以设计《王官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表》,就文明纪律、好习惯养成等方面给予考核,由学生本人、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分别填写,做到一周一自评、一月一互评、一学期一总评。本学期从初一开始可以试行,一月考评不合格的同学,进入学校“强化培训学习班”进行学习培训,一学期考评不合格,将给予处分,并进行“专人帮扶教育”。在班与班之间,由年级组、学生会督查考评。在校内,由值班领导、老师抽查点评,我们每一周对班级文明习惯遵守情况进行评比,将一周中遵守纪律好和有良好行为习惯的班级评为“行为规范流动红旗班级”,进行表彰并纳入班主任工作考评。对规范遵守“模范守规”的同学事迹,突出的提出表扬并且进行奖励,没达到要求的班级和学生指明存在什么问题,并要求改正,在这种监督考核之下,大多数同学都能够进入“良好习惯”的轨道。

(四)、家校联手,构建“社教“,突出“情”的培养。

好习惯,并不是说在学校一个样,走出校门,回到家却是另一个样。为了让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必须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防止他们坏习惯的滋生,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有些家长往往不理解孩子们“脱成人束缚,独立、自立地学习生活……”,的这种心理变化、需求,只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什么也不让他们做,子女“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团结互助”等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受到限制,到了学校也是不做卫生,对班级事物不闻不问,桌上乱七八糟,行为懒散……。对此,我们可以采取通过“家长学校”,给家长上课,找家长谈心、电话交流等方式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特别是一些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使家长明白“要成才先成人”的道理,家校配合,让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能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警校合作,帮扶监督”“法制进校园”“讲座进校园“等社会助学方式,齐助共管,形成合力,通过正面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使学生自觉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得到培养和强化,让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没有滋生的土壤。并制定“自评-师评-家长评-社会评”的评价制度,这样,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就能达成一个共识,目标一致,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必须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礼貌地说声:“老师早”“同学好”做起。常言说得好:“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只要我们具有明确的目标,认真的学习,刻苦的强化,合理的监督、激励,不懈的坚持努力,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自然会养成,文明的春风就会吹绿校园内外。

 

 

参考文献:

1.王星凡主编《中学生要养成的50个习惯》   蓝天出版社   2006年4月版

2.杜静斐主编《好习惯好人生》 海潮出版社  2007年4月版

3.孙云晓《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内容和方法以及二十个忠告》(论文)

4.任环彬《初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