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有约苏有朋:大国崛起的地理因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21:39
有意思的是,几乎在所有文明发源地,早期的人们都相信世界是平的,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往外的延伸是无限的,即使最睿智的哲人也无法想象世界的边缘。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让人们知道人类居地不过是一个球体的表面,原来是有限的。地理大发现促进了大国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地理因素也不断成为大国崛起过程中的压力、动力、阻力或者助力。抢占最有利的位置,争夺更广阔的空间,成为人类最基本的传统思维和行为方式之一。

大国的努力

     在人类过去的历史中,大国的这种追求往往都是独占和排他的,是以限制和压缩其他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代价的。回溯过去的一个世纪,我们可以挑出三个最近的标本——日本、俄罗斯、美国,看看它们在崛起过程中曾面临的地理困境。
     日本是西太平洋上靠近东亚大陆的一长溜儿岛屿,长期处在东亚文明的边缘。生活在日本这样一个岛国,要比大陆上艰辛太多,岛上多山,物产贫瘠,加上台风、地震甚是海啸不时侵扰,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地方能够成为文明的中心。但日本却一直有这样的追求,艰困的环境造就了日本人的刻苦和偏执,因为文化的吸引和利益的驱使,扩张到大陆,成为一个大陆国家,一直是日本的努力的方向。日本曾长期占据朝鲜半岛并控制中国东北地区,在这块远比日本本岛广阔的土地上,日本人攫取了无数的粮食、矿藏和财富,累积了惊人的战争潜力。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去夺取更多的土地,建立更大的疆域,但日本最终没能得逞。
     日本是一个海洋国家,日本也崛起于一个海洋文明兴盛的时代,但日本还是梦想成为一个大陆国家。海洋对日本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很多日本人并没有考虑清楚的问题。在日本疯狂扩张的年代,也一直存在着海军和陆军之争的问题,日本最终选择了以一种中世纪的方式去征服大陆。日本本可以依托他们强大的海上力量,去引领并主导东亚的贸易,进而带动整个东亚的兴起,这样的崛起方式,也许要坚实和持久很多。就像当年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后来的荷兰,再后来的英国。尤其是英国,这个位置和处境与日本极为相似的国家,应当是日本最好的学习对象。英国人谨慎、英明,拿捏得当,深谋远虑,两国日后的命运对比也是有趣的,日本的努力成了一片幻影,并留下了无尽的恶果。
     在苏联建立之前,俄罗斯人就已经占据了广袤少人的整个欧亚大陆北端,他们的版图从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太平洋。他们轻松地取得了出海口,西边的圣彼得堡,东边的海参崴,之后又修建了横贯东西的大铁路。一个疆域偌大的国家力量是无穷的,这种优势体现在几次面对强敌的进攻时。二战胜利后,因为苏联人的努力,因为对新世界的向往,苏联的旗帜和追求一度成为半个世界的共同意志。这样一个国家,还会有什么地理上的困境吗?西方一直敌视苏联,二战后更是形成以美苏为首壁垒分明的铁幕世界,围困和被围困,冷战史就是两个巨人殊死绞杀的历史。苏联虽然倒下了,新生的俄罗斯依然是一个大国,未来的俄罗斯还将是一个强国。在地缘上,俄罗斯只有一个隐忧,那就是因为巨大而撕裂,这种隐忧其实是一直存在的。
     美国的崛起也许是最值得研究的。美国是一个由移民建立的新国家,早期大多数居民都停留在东海岸附近,19世纪开始大规模的西部开发,美国人才真正深入这片大陆。1901年,经过明争暗斗和艰苦的努力,美国取得了开凿、经营和管理巴拿马运河的特权,这使得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程缩短了数千公里,东海岸和西海岸从此连接在一起。隔着浩瀚的大西洋和太平洋,美国分别与欧洲大陆和亚洲大陆相望,得两洋之利,两次世界大战的炮火都未曾落到过美国本土上,美国却尽享胜利的果实。
     一战后,美国逐渐接收了英国遍及全球的基地体系,这是英国霸权的基础,美国也就顺理成章地继承了英国的霸权。二战后,美国收获了最丰厚的战略利益。在亚洲,美国前出到第一岛链,控制北起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朝鲜战争后,美军更是直接部署到朝鲜半岛南部,剑锋直抵对手咽喉。此后的几十年里,美国不断调整和改善在亚太地区三条线的基地体系,封锁围困对手至今,获得了难以想象的地缘优势。

地缘战略家的远见

     地理和战略的结合造就了一门新的学科——地缘战略学。地缘战略学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战略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并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战略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行为。讨论大国崛起的地理因素,就不能不了解地缘战略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观点。
     马汉的海权论是名声最响的,它真实地指导了美国的崛起,并影响美国至今。当年的马汉通过对英国霸权的研究,认为制海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谁控制了海洋,就能掌握世界的财富,从而统治全世界。他在1890年指出:英国霸权依靠皇家海军控制欧亚力量的平衡。美国获得安全和强大的最佳机会,在于用主力舰队和靠前部署海军基地支援英国,控制太平洋。同时马汉也宣扬要从古巴穿过巴拿马到夏威夷建立一系列基地网。马汉还认为俄罗斯由于占据了欧亚大陆的中心位置,倾向于向东西两翼海洋方向扩张,因此海洋国家如美、英、日等要联合起来从东西两翼进行围堵,控制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同时防止俄罗斯南下印度洋实行中间突破。尽管马汉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从未亲自实践过自己的理论,但在日后却被一次又一次的海战所验证,成了美国海军发展和海上扩张的理论基础。
     有海权论,当然就有陆权论,其中最著名的是麦金德的“心脏地带”说。这位曾任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副主席的著名地理学家认为,世界历史是海上霸权与陆上霸权不断对抗的历史,但陆权比海权重要,随着陆地交通的发展,陆权将越来越占有优势。麦金德将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其中东欧到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被称为“历史枢纽”或“心脏地带”。1914年麦金德进一步提出:“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那么是谁占据了“心脏地带”?这在当时是很清楚的。麦金德的用意在于警告英国的政治家们,德国和俄国的联合将对英国海上帝国构成威胁,他的预见没能成为现实。不过后来苏联的扩张也的确部分实践了麦金德的理论。
     空军力量兴起后,也出现了空权论。1921年,意大利空军军官杜黑出版了《制空权》一书,认为夺取制空权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上世纪50年代,定居美国的俄裔航空专家塞维尔斯基提出北极地区对美国争夺制空权十分重要的理论,被称为空权论。在美苏争霸的冷战年代,也接连出现“多米诺”理论和“全球链条”“危机弧”等概念,来描述当时两个阵营相互竞争和围堵的混乱局面。1973年美国地理学家科恩提出了地缘战略学模型,将世界分为海洋贸易区和欧亚大陆区两个地缘战略区,在当时有相当影响力。

理论的局限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全球的政治格局又一次迅速复杂化,各种新的地缘战略学观点纷纷出笼。然而如美国学者摩根索所言:“地缘战略学是一种伪科学,它把地理因素提高到绝对地位,认为地理决定国家的权力,因而也决定着国家的命运。”所有的地缘战略学观点都是片面的,都在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和世界局势的变化而不断修正,有些观点相当有远见,有些则有很大的局限,并非都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
     从历史来看,西方传统的地缘战略理论大多是在渲染陆上力量和海上力量的斗争,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即有大陆国家之间的战争和结盟,也有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的结盟。之前没有一个地缘政治学家预见到,二战中英国和美国的海上力量同俄国的陆上力量联合起来的情形。真实的战争远比地理学家们的想象要复杂,地缘战略因素往往只是发动战争的借口。人类历史上对和平的期待远多于对战争渴求,地缘战略理论一定要导向大国的争斗?在这个日益紧密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为何不发展一种营造共赢的新的地缘战略理论呢?
     世界是由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组成的,如果能化“海陆争斗”为“海陆和合”,历史将会呈现一种怎样的局面?

地理困境还是心理困境

     毫无疑问,中国正在崛起,因为中国的支撑。整个亚太地区的前景都被普遍看好。然而在一片光明之中,却有一个最大的不确定因素,那是日本。
     之所以认为日本是一个不确定因素,是因为到现在日本还不是一个正常国家。二战日本彻底战败,从此被牢牢地绑在美国的战争链条上。这当然不是骄傲的日本人所乐见的。日本对大国的领导角色一直有期待,却一直找不到松绑的钥匙。2005年,日本一位教授川胜平太提出了一个“海洋联邦”的战略构想,认为日本在近代太过关注东西两面的横向发展,纠缠在和中美两国的关系上。如果把注意力转向南面,开拓纵向空间,发展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海洋国家关系,就能进而建立一个由日本主导的“海洋联邦”。这个想法一方面挣脱美国的控制,另一方面压缩中国的空间。看似不错,一时间受到热烈追捧。不久前,日本和澳大利亚签署日澳安全协议,也被认为是“海洋联邦”战略的一次成功实践。日本觉得纠缠在中美之间麻烦、痛苦,可又怎么回避得掉?日本是怎样处理和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的呢,历史上,日本不是与中国交恶,就是与美国交恶,或者同时与中美交恶!岛屿国家不能得海洋之利,这是地理的困境还是心理的困境?
     当今美国,掌握着世界上大部分产油区,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咽喉水道,利剑架在所有对手的脖子上,家里也是铜墙铁壁,这个辉煌的局面代表什么?巅峰就是衰落的起点,眼前不由得出现西楚霸王的形象,拔剑四顾,茫然自叹,这是美国的境况吗?看看全球霸主这几年过的日子,在国外,美军挥剑所至,无不披靡,阿富汗、伊拉克,仗是打完了。可秩序并没有出现,世界更乱了,美国人有成就感吗?在国内,为了防范极端分子的恐怖攻击,安防措施滴水不漏,可即便你能够拦下一根铁钉,可你又怎能预料一架装满燃油的飞机也能成为一颗炸弹?美国人有安全感吗?
     在蓬勃的亚洲,美国几十年前就布下了“太平洋锁链”,这条锁链以西太平洋上的第一岛链为基础,东起阿留申群岛,日本列岛、韩国是这条锁链的重心,而台湾和关岛则是中轴,一直延伸至东南亚。从争斗的角度而言,这说明了美国人的远见,可这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心态?防守,保守!当年美国崛起时那种积极进取的心态哪里去了?防不胜防。从来没有一个崛起的大国因为地理被困住过!和垮掉的苏联一样,美国人的最大困境在他们心里——他们要独霸世界。
     中国要崛起,当然要严肃面对各种困境,但不管外界环境如何,首要还在自己,善其身,才能济天下。强海军,造航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如果连自己的海上生命线都不能保护,何谈崛起?这也是中国必然承担的责任,西太平洋如此浩瀚的海域,要靠谁来解决纷争、维护利益当然要靠我们自己。所谓中国造航母会威胁东海和南海其他国家的权益,完全是浅见!共赢是东方人的智慧,中国早有明确的宣示,共同开发。相关国家固然有疑虑,但是诚意总是会被接受的。中国的强大只会带来更多的安全和机遇,这是在东亚近十年的发展中得到验证的。
     很多中国人对脖子上的枷锁耿耿于怀,苦思如何突破岛链。夜不能寐,其实大可不必。大国的竞争从来就是不平等的。优势都是相对的,围困和被围困也只是一体两面。拿台湾地区而言,曾经是整个岛链的轴心,最近岛内的政治领导人马英九先生有个谈话有些意思,他要面向大陆。推动直航,以台湾为中心。建立东北亚和东南亚的两个方向的“黄金航圈”,这说明什么问题?背对大陆,围堵大陆,台湾自己何尝不是在被围困,被边缘化?对日本而言是同样问题,敌视中国,自己也在被边缘化,这符合日本利益吗?被动能够化为主动,阻力也能够成为助力,所谓困境还真只是个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