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王座礼包激活码: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趋势明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38:19
作者: 来源:《中国城市经济》 添加日期:10年11月11日

       基础设施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衡量综合国力强弱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基础设施自身的垄断性、外部性,尤其是其投资规模巨大、收益周期长的重要特点使得政府成为基础设施的建造者和管理者,或者由政府依法特许某些企业垄断经营。但是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放松规制运动风起云涌,市场化和竞争的主旋律交相辉映。产业化、市场化、私有化……成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的热点词汇。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基础设施要求的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的趋势已经波及中国,并且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转变传统观念,正视、顺应这一趋势显得尤为重要。

       现实压力:严峻的基础设施现状

       1.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从投资总量上看,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同期GDP的比例应达到3%~5%,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应达到9%~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比重,虽然在弥补历史欠账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仍然远远没有达到联合国提出的标准。从总体上看,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长期处于占GDP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较低水平上,由此造成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长期欠账。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我国到“ 十五”才刚刚突破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投入不足,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达3万亿元,而中央财政用于农村“六小工程”建设的资金约为293亿元,尚不足财政收入的1%。随着城镇新增人口的增长,基础设施总体投入不足越来越制约着我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并阻碍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投融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

       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性,使得这一行业的投资,长期以来一直是政府在包揽。“有多少水,和多少面”,是这一行业投资的最大特色。目前基础设施,无论其是否具有竞争性和可经营性,大多数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基础设施运营服务部门政企不分,垄断经营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投融资政策、环境不成熟或者利益刺激不足等原因,民间资本进入困难。2007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中,国有投资占62.3%,外资占4.8%,私营个体占5.8%。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除了政府财政投入以外,小部分来源于一些政府背景的公司上市募集资金和长期企业债券,还有一小部分私营资本和信托资金。

       3. 建设、运营水平低下,资金效率不高

       实践证明,政府投资、垄断经验的基础设施行业普遍存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现象,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世界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份报告就指出研究报告指出“最近的经验披露,国家垄断经验基础设施普遍导致严重的资源配置错误和供不应求”。缺乏科学系统规划的建设施工或由于水、电、路、气等部门各自为政造成的路面反复开挖;前期论证不充分或不科学致使项目建设失败或建成后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垄断经营、缺乏竞争造成项目建设预算过大及存量设施经营维护费用居高不下;缺乏科学严格的工作考核奖惩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造成大量的窝工及浪费等等因素,都导致了稀缺的资金资源使用效率不高。

       商业动力:巨大的投融资空间

       2007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44.94%,城镇化水平比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全国城镇人口达59379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1673万人。按照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的估计,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6.50%左右,2014年可能超过50%;预计2020年的城镇人口比重为57%左右,2023年可能超过60% ,2025年前我国城镇化的年均速度在理论上会达到或略超过1个百分点,2025年以后会逐渐放慢,低于1个百分点。根据有关方面的测算,城镇化水平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1000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新增城镇人口对于基础设施供给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会逐步攀升,基础设施领域资金投入更加巨大。2003年到2007年的5年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182703亿元,是1978年到2002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投资的1.6倍。5年年均增长24.9%,比同期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高9.2个百分点。2007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施工投资项目143971个,比2002年增加45973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71450亿元,比2002年增长1.6倍。

       巨大的需求定会产生巨大的市场。传统的以各级政府财政为主导的公益性投资模式在巨大的资金缺口前显得杯水车薪,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改革,吸引私营资本进入已成必然。基础设施建设风险低、现金流回报稳定的特性已经得到私营资本的青睐,而且凭借资金、技术、管理优势不断发展的私营资本有实力,也有能力在基础设施领域有所作为。这是被国内外实践所证明了的。

       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化的巨大优势

       政府不再生产和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转而利用市场配置资金和服务,并依靠有序的市场竞争决定由谁来投资、谁来生产、如何建设和运营等细节问题。政府改变包揽一切的传统做法,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格局,从而产生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

       1.迅速填补了基础设施与服务不足与公众的日益增长需求缺口。公私合作,使得融资变得可行并且更加迅速地改变了投资总量不足的现状,解决了建设和维护、更新基础设施与服务的资金瓶颈,使更多的居民更易享受到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

       2.节约建设、维护成本,促进新技术的应用。以营利为目的私营企业,必定最大量发挥其蕴含的规模经济和创新技术,以及高度的灵活性与适应性,采用最新的技术和流程,实施更先进的管理方法,从而缩短建设周期,节约维护成本。由高成本带来的高收费问题得以成功避免。

       3.合同约束代替行政管理,易于项目参与各方之间的协调。新的市场化融资模式具备市场经济的素质,其组织机构克服了传统融资模式金字塔式的等级机构的缺点,使参与各方之间建立起平等、自愿、互利的民事关系,用合同明确并约束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易于项目参与各方之间的协调,有利于基础设施与服务的质量保障。

       4.利于风险的有效分担。尽管大多数基础设施与服务有需求稳定、现金流量大、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特点,但是同样存在投资风险。政府与私人企业合作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双方依据分工和回报各自分担风险,将建设项目的一部分风险转移给私人企业,从而减轻政府的投资风险。

       适宜的环境:开放的政策制度环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1. 开放的政策制度环境

       因为市场化建设本身就是是一种以法律制度为保障,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因此健全的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市场化成功运行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国改革的发展和深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市政工程项目采用新的融资模式逐步建立了初步的共识,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不同层次的政策法规,为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推行打造了适宜的发展环境。有代表意义的相关国家政策有: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2004年

       .建设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2004年5月1日执行

       .国家发改委《关于做好当前投资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的通知》,2003年5月

       .建设部《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2002年12月27日

       .国家计委办公厅《关于加快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化有关问题的通知》(计办投资[2002],1451号)

       .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计格[2002]872号)

       .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原国家计委《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2002年9月10日

       .原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2年3月4日发布,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

       .原国家计委《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2001年12月颁布   

       .建设部《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利用外资暂行规定》,2000年5月27日发布施行 

       .国家计委、电力部和交通部《关于试办外商投资特许项目审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1995年发布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以BOT方式吸引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1994年发布

       2. 丰富的实践经验

       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已经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有现实的案例和经验可循。开展最早,采用最普遍的就是BOT形式。最早的是广东沙角B电厂(该项目由香港HOPEWELL公司承担,于1984年签订特许权协议,1987年建成并投入营运,获利颇丰)。它是我国运用BOT方式的首次探索。1995年5月,国家计委批准广西来宾电厂采用BOT方式建设,使之成为我国第一个经国家批准的BOT项目。接下来上海浦东自来水厂项目、泉州大桥项目、北京地铁五号线、鸟巢等都证明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发展前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当然,认清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这一必然趋势,扫除公共部门和公众对于市场化供给的认识误区,看到其带来的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是促进基础设施和其他公用事业采用市场供给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坚定迈出这一步后,政府应当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作业市场,加快基础设施行业改革、改制,鼓励私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领域,制定准入与扶持政策,并完善市场监管和收费补贴制度,促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生产主体多元化的局面出现。届时,基础设施和服务的产业化改革、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法制化管理才会成为现实,广大群众获得更多更好的基础设施与服务才会变得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