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附魔':文人书法博览馆小王山——(走遍苏州之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50:51








    听说小王山有摩崖石刻,就欣然慕名而去。山并不高,在穹窿山之东,从善人桥乘上667路经过穹窿山大门、上泾村、接驾桥社区、绕过金鸡岭公墓就来到了小王山。进门就是李根源纪念堂,雕像、书法壁,烘托出这是一个纪念性场馆。山上小路纵横,松树成林,虽然有路标,但还是找不到北。幸亏我有一位当地的朋友带领游览,指点石刻,解说故事,还告诉了我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使得我对这座山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
    小王山虽然是以摩崖石刻闻名于世,其实是因民国名人李根源买山葬母而出名。生于1879年的李根源原籍云南腾冲,字印泉。他早年投身革命,是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历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总办、云南督导处参议。辛亥革命时,在昆明和蔡锷等人举兵起义,领导云南光复。民国政府建立,他前后担任过很多重要职务。从1925之后他因为反对曹锟贿选而离开政坛,隐居苏州一直到1937年。李根源之后与苏州有不可分割的历史,定居于苏州十全街,还为保护苏州文物古迹,任过吴中保墓会会长。
    1927年,李根源母亲阙老太夫人病逝于苏州。李根源看中了穹窿山脉小王山,于1928年买山葬母。他苦心经营小王山,植树造林,引道开山,疏泉凿石,辟景成胜,连年植松十万株。他还独具匠心辟建了松海十景———万松亭、听松亭、听泉石、吹绿峰、小隆中、卧狮窝、孝经台、湖山堂、梨云涧、灵池,闻名京沪。李根源葬母后守坟在小王山,纷至沓来的社会名流不计其数。如吴昌硕、谭延、章太炎、陈石遗、于右任、陈去病、李烈钧、沈钧儒、张大千等人,前来小王山会葬、展拜、赏景的,善书者皆留大笔,善诗者必惠吟颂。游览小王山后留下题字,后刻成蔚为壮观的小王山摩崖石刻群。
      李根源的事迹尚多,想必大家都有所闻毋容多叙。听我那位朋友的介绍, 1937年抗战爆发李根源离开苏州,离开前命令他的妻弟又是卫士的马树声定居于此山,照管山林,保护坟茔。马树声从那时开始一直到文革期间故世,兢兢业业依山为家,与当地村民融为一体,村民亲热的称呼他为:舅姥爷!马树声舅姥爷几十年照料着小王山,经历过日寇的侵略,直到文革中,又被批斗,李根源故居建筑被拆,坟茔被挖。马树声年岁已高,受此浩劫,郁郁而亡。临死之前,还关照自己的女儿说,一定要继续看管好此山,不要辜负李根源的嘱托。倘若李根源有灵,他一定为有这样的忠义之士而感动。马树声死了之后留下了三位女儿,今年已经79岁的老大马彩云,与丈夫王根生还是生活在山脚下。我的朋友指给我看他们的房子。老两口依然守着坟茔,看管着山林,直到最近景区建成,纪念馆开放。
      小王山有着独特的文化。小小一座50米高的小山,布满了500多块各个近代名人的各种字体石刻,称得上是中国文人书法博览馆。如此珍贵的文物从1949年之后后就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和保护。特别是文革十年中,几乎被毁坏了大半,更加上后来的开山采石破坏更为惨烈。到了近几年政府再去保护,只能算是亡羊补牢了。好在当地的有识之士和村民也主动帮助,至今已经寻找和恢复修整了100多块石刻。虽说仅为原本的五分之一,但也可告慰于前人,告慰于历史。这些被修整的石刻,被除去野草,铺上石道,立上指示牌,并修整了树木,使得山头焕然一新,引来各地参观者络绎不绝。此功此德应该归于这些保护者。
      我所认识的那位朋友,是当地的一位石雕大师。他曾经参与了小王山的石刻寻找和修复工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且还必须说明,他是马树声老先生的外孙女婿,也就是与李根源有那么一段亲戚和姻缘关系。所以他十分了解这座山的历史,了解保护文物的不易,并对保护石刻充满着感情。
      山林静静,天长地久。她虽然不会说话,但她会保存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当社会差不多要健忘我们民族历史的时候,我们在山里找回了民族的记忆,找到了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当我们一步步登上山顶的时候,逐条细看小王山的摩崖石刻的时候,我们等于在观看100多年来中国文人书法博览馆,等于在重温我们100多年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