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电影简介:一碗面引发的企业管理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16:54

一碗面引发的企业管理思考

2011-06-09 08:56:25
 企业管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般人认为企业管理,那都是些大公司研究的事,对创业型的小公司而言,生搬硬套反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其实,在创业型或小公司来说,好的企业管理一样是不能少,下面是一个给大家讲一个牛肉面老板与拉面的大师傅之间发生的故事。我跟朋友在路边一个不起眼的小店里吃面,由于客人不多,我们就顺便和小老板聊了会儿。谈及如今的生意,老板感慨颇多,他曾经辉煌过,于兰州拉面最红的时候在闹市口开了家拉面馆,有一段时间是日进斗金啊!后来却不得不关门了。朋友心存疑虑地问他为什么。 “现在的人贼呢!”老板说,“我当时雇了个会做拉面的师傅,但在工资上总也谈不拢”。  “开始的时候为了调动他的积极性我们是按销售量分成的,一碗面给他5毛的提成,经过一段时间,他发现客人越多他的收入也越多,这样一来他就在每碗里放超量的牛肉来吸引回头客”,“一碗面才四块,本来就靠个薄利多销,他每碗多放几片牛肉我还赚哪门子啊!”  “后来看看这样不行,钱全被他赚去了!就换了种分配方式,给他每月发固定工资,工资给高点也无所谓,这样他不至于多加牛肉了吧?因为客多客少和他的收入没关系。”  “但你猜怎么着?”老板有点激动了,“他在每碗里都少放许多牛肉,把客人都赶走了!”“这是为什么?”现在开始轮到我们激动了。“牛肉的分量少,顾客就不满意,回头客就少,生意肯定就清淡,他(大师傅)才不管你赚不赚钱呢,他拿固定的工钱巴不得你天天没客人才清闲呢!”  结果一个很好的项目因为管理不善而黯然退出市场,尽管被管理者只有一个。  当我们把这个案例告诉给其他的朋友并讨论的时候,他们先是拍案叫绝,继而沉思,时而悲愤,时而慷慨陈辞。  下面是一个博士,一个研究生,和一个MBA对这个问题的激辩,请大家先谈自己的想法,这可是第一手的实战啊!  1.首先我们考虑将小老板所用两种方案进行折中,即:底薪加提成的方法,提成根据每碗的利润分配。这样既可以防止他少放牛肉,又能防止他疯狂地多放牛肉。  2.后来又想到这一条是有条件的。问题是每碗的利润界定后怎么个分配法?一碗面能挣多少是瞒不过大师傅的,如果不能让双方的利益在某个点达到平衡,一切又会回复原样。而要达到所说的那种平衡涉及到一个复杂的相关函数问题,说不定还要用到博弈论。  3.把面馆承包给大师傅,老板拿了提成后回家养花弄鸟去。当然,提出这个方案后大家都有过短暂的脸红,再否定!  4.然后我们谈到了企业文化、正义、道德、人性,并一致认为:管理学博大精深,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非得经过百般磨练方能修得正果,再先进的管理理论也有不适用的时候。  是啊,就这个小小牛肉面的故事,却反映出了一个小企业管理中的种种问题。  首先就是一个关于大师傅激励的问题。可以设计一个激励机制,就是在定额约束下的销量或利润累积奖励。首先根据每碗面的顾客可接受效用制订一个材料定额,大师傅的工资还是按照销售量提成,但是前题是月度的材料消耗不得偏离定额太多,例如允许波动幅度为20%,否则只有基本工资。或者说每碗面规定需要添加的牛肉克数,一批牛肉的总量是固定的,拉面的卖出量是可以计算的,多少碗面放多少斤牛肉限定住了,哪个加牛肉的要敢给我多加或者少加,工资就对不起了。还是底薪加提成工资,老板自己心里得算清楚一碗面的成本是多少?利润是多少?如果牛肉放多了,客户多了,以牛肉最大量为定量,以面条量为变量,控制一下放面条的多少使自己还有利润可赚,这个就得有一个取值的过程了!虽然现在都讲公司效益与员工利益进行挂钩,股权分配是个好法子,但对于一个小店,搞什么股权激励,有点不切实际了。  其次,我想饭店也是制造,必须有工作程序、定额消耗以及制度规范,可以没有书面东西,但老板必须心中有数才行。对这个小老板的拉面店来说,其实就是师傅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和老板利润分配,大家都双赢。两个人合伙做,费用两个人摊,进行规划化管理。在工作程序上:比如制订sop,包括面条的量,水的量,肉的量等bom明确规定,制造方法、工艺也请大师傅标准化;在定额消耗上,也与上述的激励密切相联;薪水报酬上:参考社会上的平均工资和本店的盈利水平,结合师傅的劳动量、劳动结果(营业额的增加降低、顾客的反馈等)进行综合评定。  此外,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老板娘放牛肉不就得了?关键的资源一定要掌握在关键的人手里!关键资源才是最重要的。老板掌握了店面的所有权,才可能有大师傅为他打工;老板娘掌握了牛肉的分发权,才有可能防止材料的浪费和滥用。不过,老板还应该再掌握大师傅这一核心的人力资源,怎么掌握还是一个难题……唉,人力资源……而且,作为小规模店铺,老板要熟悉每一个环节,才能做好管理。如果牛肉拉面老板很熟悉牛肉面的制作,师傅也不敢乱来。有效的经营监督就是这样。  另外,任何工作除了要有监督、控制,其余的事情都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我们认为本例中没有一种好的办法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分配问题,在这种作坊式的小企业里,老板与员工每天有大量时间接触,关系是否和谐非常重要。惟有靠小老板良好的个人魅力并善待下属,才会让大师傅内心产生归属感及满足感,积极工作努力为老板创造利润,到那时候牛肉的多少就不成麻烦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认为牛肉面店老板应该这样管理的:  1.底薪加提成,提高积极性;  2.不能把全线流程的权利都下放给大师傅,比如加牛肉;  3.建立有效的制度,包括奖赏和惩罚,制度根据顾客的满意程度和利润来 建立;  4.大师傅的工资提成不能只和销量挂钩,应该和老板的利润挂钩,比如一碗面中老板利润的30%是大师傅的利润;  5. 有效的沟通、激励,平时给大师傅精神的奖励,让大师傅认为自己也是面馆的主人。蔬菜批发,相对目前热门的创业项目如互联网、各种加盟店等,选择这一行业进行创业的人应该不多,但是,就是这种传统的行业,做得好,还是有很多机会的。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辽宁省大连市有十年蔬菜批发经历的于春海和蔬菜批发生意经。  在大连市蔬菜批发行业里,只有十年批发经验的于春海算不上资历最深的,但却可以说得上是最有心得的。在08年,全国大葱货源紧缺,他一度是大连大葱唯一的批发商,独家生意令他赚了不少钱。但他蔬菜都是用挂车运输或集装箱从外来运来的,并且从来不经营本地产的。于春海说,想想大连很多市民饭桌的菜都是自己从遥远的地方南来北往的采购回来的,也挺有成就感。  土豆一年就卖了200万公斤  去年,单是土豆,于春海就卖了200万公斤,这在全市蔬菜批发商里找不到第二个了。“我儿子正在宁夏、兰州等地收购土豆,再过一两天,新土豆就运到了。”于春海说。  土豆仅仅是于春海经营的十几个蔬菜品种中的一个,而与此相同的是,他经营的所有蔬菜,都是大规模采购,他经手的蔬菜都是用集装箱或挂车运输。也正因如此,他从来不做本地蔬菜,“本地种植规模太小,精力耗费太多,我就放弃了。”做蔬菜批发的10年间,于春海去过全国各地的上百个蔬菜产地,现在,这些产地都有他的人脉,同一时间哪个地区的哪种蔬菜价格较低,他第一时间就可以获得信息。“一些我不常操作的蔬菜,我只做几笔。”于春海说,大家都在卖同一种蔬菜的时候,利润肯定就没有了。通过海上运输降低成本  现在,于春海开始大规模经营南方生产的蔬菜,同时,大规模的海上运输让于春海看到了利润所在。以前,于春海从福建运输蔬菜是依靠汽车运输,25吨货用挂车运到大连,运费在1.4万元之间。后来于春海发现,北方很多粮食产品都是通过海运运往南方,但这些货船往往都是空驶返回,于春海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如果用这些货船来运自己的蔬菜,配货回来的成本就可以降低了。因此,他决定与货船合作,对方也很乐意,结果25吨货通过集装箱运抵大连的费用只需要8000元左右,节省了差不多一半的成本。于春海说,市场价格是大家定的,个人说了不算,但成本是可以自己控制的,掌握了这个,就会赢得市场。从批发商到代理商  今年年初,福建德立信的蔬菜生产商找到于春海,要求他做德立信在东北三省的代理商。原来这家福建企业的所有蔬菜本来都是出口的,但是于春海把这些贴着商标用来出口的蔬菜卖到东三省,而且每次都是用集装箱发货,一点点地打开了内销市场,这让德立信公司看到了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同时他们也希望于春海能为他们打开更多的国内市场。  “选产品很重要。”于春海说,尽管蔬菜市场上一分钱的贵贱就能决定一单生意的盈亏,但这几年他越来越发现,价格不是唯一的标准了。 “市场开始需求无公害、绿色的安全蔬菜。”于春海说,做品牌蔬菜可以满足市场的这一需求。(参考自新商报,略有修改)开店选址:跟着肯德基、麦当劳  2010-03-21 16:55        很多想开店的朋友们都会遇到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店面的选址问题,可以说,店面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开店的成功与失败,关于开店选址的文章也很多,今天,我们来看看祝永庆的选址经:跟着麦当劳这样的大公司来选址。故事如下:企业要倒闭了,两个人琢磨开个小饭店来创业。这两个人没别的爱好,就是好吃。吃也是一种经验,两人一合计,当了这么多年的消费者、品尝者,也算攒了点味蕾上的经验,干脆按照自己喜欢的口味开个小饭店吧。两人一拍即合,拉弓上线开始着手准备开张,筹钱、咨询执照、找货源、谋划营销团队、四处挖角“物美价廉”的厨师……忙了一六十三招,却卡在了最前面的一步上——选址。开饭店,首要因素就是要选个好的地段,没有可靠的客流量,啥都是白扯。“啥叫选址,那就是眼光!”两人自认为最有优势的就是眼光,这些年跑销售,走街串巷也积攒了不少好地段。于是,两人开始逐一考察。两天后的一个中午,两人头晕目眩,饥肠辘辘地呆坐在一个饭馆里。菜上齐了,却无心下咽。原来,看似那么多的好地段,真要自己去投钱,都经不起推敲——有的地段很好,但价钱比想象中的贵很多;有的地段,不仅便宜而且还有特殊的消费群体,但真要自己干又不敢冒风险了,这么好的条件,为啥就让我们看见了,难道别人是白痴吗?饭店老板看到这两个老主顾点了一桌子菜,没怎么碰,这酒杯倒满了酒,却“养起了金鱼”,便走过来寒暄,问问是怎么回事。两人抱怨了一番。饭店老板听完之后,说:“走吧,今天你不适合吃我们店里的菜!”两人错愕,以为让老板误解了是菜不好吃,便赶紧解释。没想到老板根本不听解释,便把两个人拉出了饭店。两人正在奇怪,便已被老板拽上了自己的吉普车。两分钟以后,停在了一家肯德基门前,老板说:“今天我们的菜不合二位口味,但这里肯定有打开你胃口的东西。”二人也不好拒绝,便一头雾水地和老板点餐,然后在窗边的一个角落里坐了下来。二人问:“大哥,您今天怎么这么奇怪,三个男人跑这里吃薯条?”老板说:“刚才看你俩很郁闷,于是我就特意为你们准备了一道菜,只不过需要在这里或者麦当劳吃。我第一次开店的时候也遇到了选址的问题,后来,就在这找到了答案。你看,这家肯德基是众家连锁中地段比较偏僻的了,店面也不大,但人还是很多……”二人恍然大悟。一个月后,他们就在另外一家地段偏僻、店面很小的麦当劳附近,租到了可心的店面。在创业初期,学会借鉴成功者的经验,跟着他们走,也许会找到创业的商机。饭店老板对二人说,包括肯德基、麦当劳在内,很多成功的餐饮选址是很下功夫的,所以,你刚开始跟着他们走,便分享了他们的选址成果,这样的便宜干嘛不占? (参考自:时代商报)总结:其实不管是开饭店,还是开服装店或小饰品店都一样,位置一定要选好,宁愿贵一点,也要选择人流大的地方,所谓独行不成市,没市怎么做?在小区里面开连锁外贸店 朋友做好了  标签: 小区  外贸  阿英  越南  商铺  2010-01-23 16:22          阿英两天前刚刚从越南回来,做了7年鞋子批发零售生意,对从哪里能够进到她想要的内地没有的品牌鞋子,她了如指掌。她觉得做事情就是靠朋友,拿货靠和供货商做朋友,卖货靠和顾客做朋友,朋友做好了,生意就好做。□背景做过多年鞋厂主管1994年,阿英从江西老家来到中山,在三乡一家大型鞋厂工作。一段时间后,她升为业务主管,一干就是七八年。2002年,她辞职出来,做服装和鞋子的批发零售生意,主要销往东北。“我没有做之前我打工那间鞋厂的品牌,因为那些品牌太大众化了,我就是想做那些出口转内销却又不常见的品牌。货源都是从朋友那里得来,珠三角范围内都有。现在又会去越南拿货,因为很多鞋类服装工厂都转向越南了,大概因为那里的劳动力价格低吧。”阿英说自己两天前刚刚从越南回来,现在做外贸服装类生意的人,大体上都知道进货应该去什么地方。销售出口转内销的货品,阿英说有几个好处,一是价格便宜,另外就是质量好,“当然,还有一个现代人很注重的好处就是少见,绝对不会通街人都穿和你一样的衣服或者鞋子。”□策略在小区内开店最初图成本低做了两年批发零售生意后,也是一次巧合,阿英去凯茵豪园朋友家串门时,发现小区里面有一间商铺空着。“朋友说那间店之前是窗帘店,再之前还开过别的店,但是都没有做下去,已经关门很久了,小区正在招租。”她问了下铺租,发现一个月只需要1000多元,马上就心动了,“我最初就是图成本低,觉得风险小,当然这个小区本身的消费能力不错,我也想过了,不过不是主要原因。”2004年,她的“外贸名牌鞋专卖”店便开张了。并不像很多店刚开张前几个月会亏本,阿英的店一开始经营情况就不错,并不需要亏本投入。“不是我自夸,我卖的东西质量确实很好,顾客觉得好,买了一次就会来第二次。”再两年后,也就是2006年,阿英又在不远处的凯茵新城开了第二间店,“因为要有仓库,只有一间店的话,空间太小。新店共有110平方米,只有40平方米摆放货品,剩下的做仓库。”之所以会开第二间店,除了做仓库的需求,阿英当然也考虑了凯茵新城的消费能力和第一间店的良好运作情况,“我想应该不会开第三间店了,这两个小区容纳不下了。”一半的顾客来自小区之外阿英开第一间店的时候,在凯茵豪园租了一套房子住,开第二间店的时候已经在凯茵新城买了一套房了,自住的同时也方便做生意。她觉得在小区里面开店,首先已经限定了客源不可能像在外面做生意那样广阔,不会有川流不息的路人 。“所以在小区里面开店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熟人网络,这和在外面做生意截然不同 。”她尽量和每一个来买东西或者没买东西的人做朋友,尽量和周围的邻居做朋友,“和朋友做生意当然是诚信当先了,不然根本没法做下去。我的顾客买的东西,如果有什么问题,他们都不用担心的,我一定会处理好,反正补救不成就立即退钱。”而慢慢的,阿英发现顾客并不全来自小区居民,外面的顾客越来越多,多是小区里的人介绍的,现在已经达到顾客里一半的比例。“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位从番禺过来的台湾客人,一次买了四五千元的东西,他也是听小区里面的朋友介绍,过来中山之后就顺便来买了。现在,他和我已经很熟络了,来过好几次了。”企业领导者们经常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该怎样做绩效考核,该怎么搞企业文化,如何招到高素质人才,如何做流程优化等等。其实,这属于一类问题,就是“该怎么做”的问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成功的企业家首先要问,该做什么,然后再思考该怎么做。用英文表示,其实一个是what的问题,一个是how的问题。仔细想来,不难明白,这是两个问题:前者是先确定企业处在不同阶段,该做什么事情,是方向问题;后者是关于这事情该怎么做,是落实。我们中小企业老板不太思考第一个问题,结果导致,在错误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有一个成立五年来年营业额不超过100万的企业老板,整天研究如何做销售流程和客服流程,当他找专家做咨询的时候,专家只送给他两个字:销售!一个成立五年的贸易公司的老板,由于年营业额不超过500万元,自己销售能力又差,于是决定找一个高素质的销售人员,结果业绩是上去了,可是不久,这个所谓高素质的人就带着公司仅有的几个单跳槽到另外一家公司了。这问题又出在哪呢?其实聘用高素质的人才,没什么不对,但是在中小企业创业初期,用人的一个大忌就是聘用高素质人才,这时建议老板亲历亲为。如果老板个人技能确实存在严重短板的话,又发现存在着互补的高素质人才的话,适合以合作的方式,而非雇佣的方式,找到契合点。否则,创业初期的老板就会面临“水浅养不住大鱼”的局面,到头来只有两种结局:自立门户或者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企业倒闭的浙商的一个典型例子:南望集团,其老板张健犯的几个错误都是在错误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比如,该打造品牌做大营销网络的时候,却盲目多元化了;该建立人力资源部,打造核心团队的时候,却只单方面地追加技术投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核心团队没有打造,结果重大问题个人决策,导致企业一步步地陷入危机。在众多中小企业中,这类例子举不胜举。于是,作为企业经营者首先应该考虑“该做什么”,然后再确定“该怎么做”,这才是正确的决策。 综合合作---无意间听到一则与商务谈判密切相关的小故事。有一个妈妈把一个橙子给了邻居的两兄弟。这两个孩子便讨论起来如何分这个橙子。两个人吵来吵去,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切开,一人一半。他们各自取得了一半橙子,高高兴兴地拿回家去了。第一个孩子把半个橙子拿到家,把皮剥掉扔进了垃圾桶,把果肉放到果汁机上打果汁喝。另一个孩子回到家把果肉挖掉扔进了垃圾桶,把橙子皮留下来磨碎了,混在面粉里烤蛋糕吃。从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两个孩子各自拿到了看似公平的一半,然而,他们各自得到的东西却未物尽其用。这说明,他们在事先并未做好沟通,也就是两个孩子并没有申明各自的利益所在。没有事先申明价值导致了双方盲目追求形式上和立场上的公平,结果,双方各自的利益并未在谈判中达到最大化。如果我们试想,两个孩子充分交流各自所需,或许会有多个方案和情况出现。可能的一种情况,就是遵循上述情形,两个孩子想办法将皮和果肉分开,一个拿到果肉去喝汁,另一个拿果皮去做烤蛋糕。然而,也可能经过沟通后是另外的情况,恰恰有一个孩子既想要皮做蛋糕,又想喝橙子汁。这时,如何能创造价值就非常重要了。结果,想要整个橙子的孩子提议可以将其他的问题拿出来一块谈。他说:如果把这个橙子全给我,你上次欠我的棒棒糖就不用还了。其实,他的牙齿被蛀得一塌糊涂,父母上星期就不让他吃糖了。另一个孩子想了一想,很快就答应了。他刚刚从父母那儿要了五块钱,准备买糖还债。这次他可以用这五块钱去打游戏,才不在乎这酸溜溜的橙子汁呢。两个孩子的谈判思考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沟通,创造价值的过程。双方都在寻求对自己最大利益的方案的同时,也满足对方的最大利益的需要。事实上,商务谈判的过程也是一样。优秀的谈判者并不是一味固守立场,追求寸步不让,而是要与对方充分交流,从双方的最大利益出发,创造各种解决方案,用相对较小的让步来换得最大的利益,而对方也是遵循相同的原则来取得交换条件。在满足双方最大利益的基础上,如果还存在达成协议的障碍,那么就不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替对方着想,帮助扫清达成协议的一切障碍。这样,最终的协议是不难达成的。 (参考自:时代商报)理解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我们的生意当中,对很多问题就可以比较自如的处理了,比如说,一个人刚开了一家店,生意非常好,其中一个人看见了,也马上跟着开了一家,这时第一个开店的人一看急了,这不是抢我的生意嘛,直接来个降价促销,后开店的人为了生存,也得跟着应对,大家都进行降价,结果做到最后,双方都没有赚头。这就是恶性竞争的结果,如果这两家店不是进行降价竞争,而是双方形成默契合作,打差异牌,把原有的市场做得更大,岂不是皆大欢喜?一手打造享誉全球自行车品牌——捷安特的台湾巨大集团总裁刘金标,素有“自行车教父”之称。他两年前不但创下最高龄骑自行车环台纪录,今年5月又以七十五岁的高龄,花二十天骑自行车从北京到上海,全程一千六百八十八公里。有人问他,如何能把传统的脚踏车厂,发展成全世界最大自行车王国,他说了一句深富哲理的话:“麻烦就是商机”。刘金标的事业不只是自行车研发制造,还推销到世界各国,目前则是打造自行车文化,扭转早年骑脚踏车是“苦命人”的形象,让骑自行车摇身一变,成了喜悦、健康、有气质,成了社交的时尚,骑自行车从头到脚都有特殊装扮,还有各种地形、气候的配备,让骑自行车不因风雨或山路而苦不堪言,反而是一种享受与炫耀。甚至为消费者量身打造自行车旅游行程,让骑自行车成了一种时尚和文化。有人认为刘金标年纪一大把,该享清福,何必拼老命。刘金标说,自己“下海”才知问题在那里,顾客的麻烦不便是什么,这些麻烦就是商机,像他们规划的自行车旅游,不只供应茶水、三餐,连补充体力的食物和水果都准备,沿途还会为顾客修自行车和提供零件,连零件掉了都有专人去收拾,这都是顾客遭遇的麻烦,成了他们的商机。高手们是怎样借钱的。在中国航运史上,有2位“船王”都是靠“借钱买船”发家的。一个是香港船王包玉刚。他开始创业的时候,就是向朋友借的钱。他借钱先买了一条破船,然后,用这条船去银行抵押贷款,贷来了款,再买第二条船。然后,再用第二条船作抵押,去买第三条船。他就是采取这种“抵押贷款”的办法,滚动发展起来的。有一次,他竟两手空空,让著名的汇丰银行为他买来了一艘崭新的轮船。他是怎样操作的呢?我们来听听他的说法。他跑到银行,找到信贷部主任说:“主任,我在日本订购了一艘新船,价格是100万,同时,我又在日本的一家货运公司签订了一份租船协议,每年租金是75万,我想请贵行支持一下,能不能给我贷款?”信贷部主任说:“你这个点子不错,但你要有担保。”他说:“可以,我用信用状担保。”什么是信用状?就是“货运公司”从他银行开出的信用证明。很快,包玉刚到日本拿来了信用状,银行就同意了给他贷款。你看,船都没有造,钱就给他了。你会问:为什么银行会给他贷款?我们来分析一下:如银行给他100万造这条船,每年就有75万的租金,不需2年,他就可以还清100万的贷款;银行肯定担心,怕他有钱不还,或有情况还不了钱。这没关系,因为银行这里有货运公司的“信用状”担保,这家公司很守信用,如他不给钱,银行可以找这家货运公司,安全不成问题。所以,银行就敢贷给他。这就是他的说法,这里就有他的信用。如果你借了,又还了,今后别人才敢跟你打交道。还有,包玉刚赚到一笔钱,不是像有些小财主那样,存起来,这样发展太慢,而是拿他继续扩大规模。有规模才有效益,这样才能做大做强。他就是用这种“滚动式”的“抵押贷款”经营法,在大洋里越滚越大,成为世界航运之首。这套方法很管用。我套用这种方法,曾以“国有民营”的方式,承包过一家饭店,这家饭店的年租金是60万元。当时,我刚从机关下海,通过关系,找了3家国营企事业单位,给他们签订了“定点消费协议”。协议规定:他单位在我饭店,每年必须消费多少钱以上,我每年给他10%的返还。我记得,3家单位每年会议、吃住消费等加起来,大概是100万元。然后,我拿着3家的合同和一家较大的、信用较好单位的担保书,到工行贷款。再加上:“我是下海干部,你们和政府部门要支持”的说法,贷款很快就搞定了。这里的问题是:你能不能找到这样的客户,他们会不会为你担保,这就要看你平时的为人做人了。香港还有一个船王叫虞洽卿,也是靠借银行贷款起家的。他的诀窍是买旧船进行“包装”,再向银行抵押,得到贷款后,又买旧船“包装”再抵押。这样循环往复,资本就越滚越大。据说,他买一条旧船一般价格是5-10万元,修理配件、油漆一新后,到银行可贷款15-20万。就这样,他也用这种办法,滚成了一个“百万富翁”。他这种贷款办法,比前面的办法又进了一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和上面不同的是:一个进行了“包装”,一个没有“包装”。东西就是这样,一“包装”身价就上升,包不包装价值大不一样。现在什么都讲究“包装”。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一个脸上不发光的人,永远成为不了一颗星。包不包装,给别人的感觉效果完全不一样。二者相同的是“滚动”发展,只有滚动才能大发展。我也用这种“包装滚动”的方法,做过2年地产。方法是这样的:先买便宜的、有升值潜力的旧房子,进行“包装”或改变用途,再打广告找买主脱手。一次,我看中了一栋房子,这栋房子破破烂烂的,房主卖了几年都没卖出去。我一看大有做头。首先,我了解到菜市场马上就要搬过来,这里必然热闹,一热闹房子就要升值。第二,这栋房子紧靠菜市场,临街面有20米长,现在虽是个大门,但可改成4个店面,这样不就升值了吗?而这些房东不知道,看不懂,蒙在鼓里,没有这个眼光、创意,也没有这个信息。这一切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后来,我以较低的价格买了下来。马上把临街面的大门围墙改成店面,安装上卷闸门。房主一看我这样搞就后悔了,就有人要出钱买下,并让我赚2万块钱,但我没有同意。然后,我按照我的设想,改造装饰了一下,在外墙上涂上涂料,院子里栽上花草树木,房里布置上家具,贴上画,遮盖一些缺陷,经过这样一番布置,一下子使房子大变样,变成了崭新的,非常漂亮的房子,可以说是人见人爱,自己都有点有舍不得了。这样房子迅速升值,卖起来也好办多了。就这样,我一年做了几栋这样的房子,买完这栋卖那栋,如此循环,滚动发展,越做越有经验,越做越大。后来,有些人看到我这样做,就“跟风”。我一看,做的人多了,就不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