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80级快速升100:从《西游记》文本形成,可发现其与佛道文化的紧密联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33:18
《西游记》这样一部具有广泛读者群的传奇之作,其主题是什么,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简略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一认为它是一部幽默滑稽的神话小说;二认为它宣扬的是佛、道、儒的宗教思想;三认为它表达了民众的反抗精神;四认为它阐述中医养生之道等等。客观地讲,有的学者已经意识到《西游记》与佛道及长生的关系,但却没有深刻、系统地揭示其与长生之道的本质联系,也没有揭示出其长生之道的通俗化过程,让人雾里看花,越看越模糊。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话小说,恐怕没有什么异议。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唐僧(陈玄奘),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唐代著名的高僧,生于公元600(或602)年,卒于664年。西域取经也确有其事,在唐太宗贞观3年(629),唐僧从长安出发,赴印度取经,贞观19年(645)返回,前后17年,历经110个国家,带回梵本佛经657部,并将其中的75部1335卷翻译成中文,还著有《大唐西域记》。然而《西游记》中所描述的唐僧西天取经故事与历史事实并不一致,唐僧在贞观13年从大唐出发,开始西天取经之行,贞观27年返回,前后14年,历经10国,带回佛经35部5048卷,一路与妖魔鬼怪、佛道神仙打交道。由此,我们不必过于从历史中来寻找它的事实踪迹。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无论是历史事实,还是神话小说,唐僧作为一个佛教徒,到西域(西天)取经的精神意义却是一致的,这无疑显示了小说与历史人物唐僧及其与佛教的内在联系。这里,历史人物的身份和历史事实的真实本身已不再重要,作者已将读者的视线从唐僧西域取经的历史转移到追求佛教真经的精神中,通过神话的抽象,避开历史的具体,反映宗教(道教、佛教)的本质。我们这里所讲的宗教,不是人们所理解的宗教迷信。通常,人们只知道求经拜佛,并不知道为什么,由此容易走向迷途,形成迷信的色彩,这也许是宗教成为迷信的重要原因之一。说宗教是迷信的人,其实也不懂宗教本质。关于宗教与宗教迷信,我们不打算在这里说得更多。
历史中唐僧西域取经和故事中唐僧西天取经,目的都是为了获得佛经。那么,佛经是什么?从表面来看,就是佛教经典,或佛传教的语言……其实这些只是经义的载体。真正的佛经本义是告诉我们成佛的途径和方法,《西游记》故事中告诉我们无字真经,即非文本自身。佛是什么?如何理解它,这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客观地讲,佛是属于我们自己精神意识领域中处于深层次的那个东西,而不是存在于我们自心之外的任何其他别的什么东西(如佛像、抽象的上帝)。正是这个处在心内深层次的东西,具有调整我们生命状态的“神秘”作用,我们说它神秘是因为我们对它还不太了解,它可以表现为我们的思维与智慧能力,也可以表现为我们的意志与行为能力,这些都只是它的显然表现,它的潜在表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如直觉,恐怕大多数人多少都有所体验,也许只是觉得莫名其妙或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不好理解而被忽视或否定。道教称它为元神、真性,佛教称它为佛。它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说来简单,讲来复杂,当我们真正明白或掌握了它,也就掌握了我们的生命和长生之道。道教也好,佛教也好,长生之道也好,其实都是一个认识、掌握和运用它的过程。此话不多说,还是让我们先回到小说层面。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话小说,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也许最初的蓝本就是唐僧西域取经的历史事实,经过口头传说、文字记载、神话加工,逐步演变为现今的神话小说。目前所知的涉及与《西游记》有关的最早成书是南宋时期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宋元南戏有《陈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有《唐三藏》,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元明之际有《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和杨景贤杂剧《西游记》。元末明初有了《西游记平话》,1407年编成的《永乐大典》中《梦斩泾河龙》一回与现存百回本第九回情节已很相似。明代已经出现了好几种《西游记》的不同版本,我们现在所见较早百回本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华阳洞天主人校世德堂本。此外,明代还出现《续西游记》和《西游补》等后续小说。《西游记》成书历经唐宋元明4个朝代,若从唐僧西域取经回国的645年算起,到我们所见最早百回本的1592年止,前后九百多年,即便其内容由历史事实演变成神话故事,但它始终围绕着唐僧西天取经这个核心主题没有改变。
从成书的演变上我们还可发现一个重大变化,即百回本《西游记》中前七回关于孙悟空的故事是早期成书中所没有的。孙悟空的故事显然有别于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为什么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融合在一部完整的小说中?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与主题有关的问题。因涉及小说结构,在后另述。
此外,我们是否还可从作者及其有关人物身上,寻找一些可能与主题有关的线索。关于作者是谁,这也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因其成书演变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作者与版本和时代的联系自然紧密。当今出版的《西游记》基本上都署名吴承恩,但这已是1923年以后的事情,此前的成书或版本并没有作者署名。现今所知较早的刻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金陵世德堂20卷100回本,署名“华阳洞天主人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
华阳洞天主人是什么人?“洞天和福地”是道教对名山胜境的称谓,号称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华阳洞天”,又称金坛华阳洞天,还被称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即位于江苏省西南部的茅山,原为句曲山,在句容和金坛两地之间,是道教名山之一。相传西汉景帝时,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道成仙,三国时期葛玄,东晋葛洪、杨羲、许谧,南朝宋陆修静、梁陶弘景,唐吴筠,北宋刘混康等均曾在此修道。陶宏景之后形成道教茅山派,发展到唐代成为当时道教的主流派;元代成为以正一派为主的道场,后又传习全真道。据《茅山志》卷三十三《上清传真图序》讲“华阳洞天,…盖地上之天宫,人间之仙境。故昔人谓:道门华阳,犹儒门洙泗”,可见华阳在道教之地位。明清之际,华阳洞天更是显赫,康熙皇帝御书“华阳洞天”。由此可见,“华阳洞天”为道门名山,地位十分显赫,只可惜抗日战争时期被毁,仅存九霄宫、元符宫的部分建筑。“主人”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掌门,“华阳洞天主人”即当时处茅山的道教宗师或精通道教的掌门。由这样一位道教名士负责堪校工作,说明《西游记》内容或主题与道教宗旨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宋代有人主张三教合流和三教归一、儒佛一致;元初有人主张“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以金丹之道调和三教;东晋葛洪提出儒道双修;金代王重阳创建全真教,主张三教平等,三教合一等等。《西游记》故事写佛教徒唐僧西天取经,但由道教徒华阳洞天主人堪校,内容又涉及儒、道、佛;同时与《东游记》、《南游记》和《北游记》等道教小说汇集成《四游记》;明亡为僧的佛教徒董说续写《西游补》等等,这种现象无疑显示其与佛、道文化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