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电子产品大全:板桥《道情十首》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7:28:17
板桥《道情十首》
开场白:',1)">
“枫叶芦花并客舟,烟波江上使人愁;劝君更尽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头。
自家板桥道人是也。我先世元和公公,流落人间,教歌度曲。我如今也谱得《道情十首》,无非是唤醒痴聋,销除烦恼。每到山青水绿之处,聊以自遣自歌。若遇争名夺利之场,正好觉人觉世。这也是风流事业,措大生涯。不免将来请教诸公,以当一笑。”
之一: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
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清波远,
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
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之二:
老樵夫,自砍柴,捆青松,夹绿槐,
茫茫野草秋山外;丰碑是处成荒冢,
华表千寻卧壁苔,坟前石马磨刀坏;
倒不如闲钱沽酒,醉醺醺山径归来。
之三:
老头陀,古庙中,自烧香,自打钟,
兔葵燕麦闲斋供。山门破落无关锁,
斜日苍黄有乱松,秋星闪烁颓垣缝。
黑漆漆蒲团打坐,夜烧茶炉火通红。
之四:
水田衣,老道人,背葫芦,戴袱巾,
棕鞋布袜相厮称。修琴卖药般般会,
捉鬼拿妖件件能,白云红叶归山径。
闻说道悬岩结屋,却教人何处相寻。
之五:
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
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
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
倒不如穷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之六:
尽风流,小乞儿,数莲花,唱竹枝,
千门打鼓沿街市。桥边日出犹酣睡,
山外斜阳已早归,残杯冷炙饶滋味。
醉倒在回廊古庙,一凭他雨打风吹。
之七:
掩柴扉,怕出头,剪西风,菊径秋,
看看又是重阳后。几行衰草迷山郭,
一片残阳下酒楼,栖鸦点上萧萧柳。
撮几句盲辞瞎话,交还他铁板歌喉。
之八:
邈唐虞,远夏殷。卷宗周,入暴秦。
争雄七国相兼并。文章两汉空陈迹,
金粉南朝总废尘,李唐赵宋慌忙尽。
最可叹龙蟠虎踞,尽销磨燕子春灯。
之九:
吊龙逢,哭比干。羡庄周,拜老聃,
未央宫里王孙惨。南来薏苡徒兴谤,
七尺珊瑚只自残。孔明枉作英雄汉,
早知道茅庐高卧,省多少六出祁山。
之十:
拨琵琶,续续弹,唤庸愚,警懦顽,
四条弦上多哀怨。黄沙白草无人迹,
古戍寒云乱鸟还,虞罗惯打孤飞雁。
收拾起渔樵事业,任从他风雪关山。
尾白:
风流家世元和老,旧曲翻新调;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俺唱这道情儿归山去了。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扬州府兴化县。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不仅是书法家、画家,而且还是文学家。他的书画堪称是艺术珍品,他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佳作。《郑板桥集》分为《家书》、《诗钞》、《词钞》、《小唱》、《题画》五辑,《道情十首》就是编在《小唱》一辑中的,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道情十首》不仅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一直影响至今。鲁迅先生曾几次提到郑板桥的《道情》,并加以称赞, 他在《三闲集﹒怎么写(夜记之一)》中写道:我宁看《红楼梦》,却不愿看新出的《林黛玉日记》,它一页能够使我不舒服小半天。《板桥家书》我也不喜欢看,不如读他的《道情》。他在《花边文学﹒一思而行》中说:人间世事,恨和尚往往就恨袈裟。幽默和小品的开初,人们何尝有贰话。然而轰的一声,天下无不幽默和小品,幽默那有这许多,于是幽默就是滑稽,滑稽就是说笑话,说笑话就是讽刺,讽刺就是漫骂。油腔滑调,幽默也﹔“天朗气清”,小品也﹔看郑板桥《道情》一遍,谈幽默十天,买袁中郎尺牍半本,做小品一卷。 有些人既有以此起家之势,势必有想反此以名世之人。于是轰然一声,天下又无不骂幽默和小品。其实,则趁队起哄之士,今年也和去年一样,数在不少的。鲁迅在这里讥刺了文坛上的“起哄”现象,指出当时有些浅薄文人借郑板桥《道情》而侈谈什么幽默。江泽民同志曾引用过郑板桥《道情》中的一首:“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道情十首》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郑板桥的《道情十首》可分为三部分。前七首为第一部分,也是道情十首的精华所在,他写了生活底层的渔翁、樵夫、和尚、道士、贫士、乞丐、隐者的日常生活,描写了他们自由自在的天地,表现了他们无羁无绊的性格。这七种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虽然过着清贫的生活,但他们自得其乐,我行我素,活得很洒脱。特别是这些道出了作者的心声:蔑视功名,淡薄名利,与其挣扎于名利场中,还不如过这七种人的生活。
这些虽然是郑板桥不得志时的牢骚,看起来有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其实不然。郑板桥做潍县县令时,时逢自然灾害,面对如此局面,郑板桥采取了多项措施领导县民度过了灾难。其间,山东巡抚、知府知道皇上想天下安定,都想讨好皇上,认为报了灾会引起皇上不安,殃及自己的升迁,就瞒灾不报。而郑板桥不顾触犯上司,如实上报灾情,所以得罪了很多大官。潍县灾后,大官们大会众官,席间上司要官仅七品的郑板桥吟诗,郑板桥看到这些发难财的贪官,心中如沸,愤然吟道:“原原本本岂徒然,静里观澜感逝川。流到海边浑是卤,更谁人辨识清泉。”由此可以看出郑板桥不愿和贪官们同流合污,蔑视那些饵名钓禄,作威作福的权贵,体现了郑板桥的民本思想。在他任官期间很爱民,他提出了“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他的创作题材多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能体现民间痛痒和安慰劳人的题材。道情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尽管道情中表现了许多消极的观念,但是十余年惨淡经营,力求通俗平淡,目的是让生活中的渔翁、樵夫、和尚、道士、贫士、乞丐、隐者能够读懂,能够传唱,以慰天下之劳人。
由于“板桥非闭户读书者,长游于古松、荒寺、平沙、运水、峭壁、墟墓之间。”正因为他有了这些经历,所以才会写得如此得心应手。这七首道情通过沙鸥点点、荻港萧萧、茫茫野草、荒冢碧薹、古庙白屋、柴扉菊径、衰草栖鸦等自然景物构成了凄婉萧瑟的氛围,多了几分远离尘嚣的安宁寂静,少了几分人世的烦恼和名利的羁绊,这与晋陶渊明的《饮酒》有相似之处。如陶氏《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道情》第八首和第九首是第二部分,咏叹历史,感慨沧桑。
郑板桥以道家虚无的态度回顾了历史,上自唐虞,下至明朝。感叹了历朝历代的兴亡交替,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咏叹历史英贤名流操劳忙碌,鞠躬尽瘁,最后还是徒劳。他崇拜庄子与老子的清静无为,逍遥自得。一部五千年的历史,到头来只是万事皆空,还计较什么谁得谁失,争什么谁高谁下。这些所表达的思想和《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们都知道神仙生活的美好,却依然贪恋世间的功名利禄,即使明明知道到头来只是一场空幻,却总是忘不了内心对世俗的牵挂。这首《好了歌》可算是一种劝世歌,具有很浓的警世意味,这首歌表面上是说世人眷恋世俗的一切,其实是劝人及早忘却世俗的牵挂,以免徒增无谓的困扰和痛苦。但是,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看破红尘、淡泊人生,彻底断绝功名、利禄和家庭的杂念呢?曹雪芹的悲观心态影射到贾宝玉身上,到最后贾宝玉领悟到“繁华过后一场空”的心境,而遁入空门了。
甄士隐悟道后,曾作《好了歌》解注:
“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 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篇解注比《好了歌》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冷峭无情。它同《好了歌》一样,同属愤世嫉俗的产物。由于它处处作鲜明、形象的对比,忽阴忽晴,骤热骤冷,时笑时骂,有歌有哭,加上通俗流畅,迭宕有致,就使它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对于当今社会名利场中的人物,无异于一盆透顶醒心的冷水。
《道情》第十首是最后一部分,点明了整个道情的主旨中心,其中点明了道情的目的是为了“唤庸愚,警懦顽”,这正好与开场白中的“无非唤醒痴聋,销除烦恼” “觉人觉世”相呼应。 在道教诗歌天地中, “道情”不拘一格,或七言,或四言,或杂言,重在以通俗语言点破玄机,启人了悟。如张三丰之《道情歌》所云:“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21]其用语明白如话,却有一种感召的力量。宣扬了道教关于“清净”、“寡欲”、“不争”等教义思想。而郑板桥的道情也是同样,以劝人劝世为宗旨,以超脱散淡的情怀,讽古咏今,超脱于世俗名利之上,达到无牵无绊,自由自在的境界,表现为对功利主义,仕途经济的淡漠与蔑视,所以板桥道情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经过一代一代的传唱,仍然万古常青,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平民百姓都对它很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