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晨哥哥: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之三十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05:42

第三十六课 20080805_生气通天论

由心情、大漠冰心整理
 
那么咱们接着来讲五味,这五味的重要性要说清楚一些,因为现在我们医药分家之后,学中医不知道中药,学中药的不知道中医,那么直接导致这医药的分家,这个对中医的整体的发展非常不利,所以说希望双方能够互补一些,能够对药物的基本味道有一个认识,这个认识不仅局限在书本上的寒热温凉,酸甜苦辣咸,你还要实际的确实地去了解,就像我们知道白菜什么味,土豆什么味,西红柿什么味一样,这药物的味道最好也要知道,因为这个是指导我们开方用药的一个依据。关于具体的以后可以给大家讲一下,今天我们主要是再次从这个经典来强调下这五味对身体的影响。

关于这个敲胆经一会再说一下吧,现在先不说,先把这一段讲完,因为《生气通天论》就没有多少了嘛,所以上次我们讲过,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过酸会怎么样,过甜会怎么样,过咸会怎么样,也就是我们所吃的五谷杂粮、瓜果蔬菜,它的味道直接会反应他整个的气,整个的食物的气机,那么这个气机又对我们整个身体的气机产生影响,那么从味道当中我们可以稍微的体察一下气机的情况,同时作用在我们身体上会产生什么反应,比如我们吃辣的吃多了会怎么样?吃酸的、吃咸的、吃甜的我们都讲了,所以我再简单地重申一下,吃酸的过多,酸者收也,他把整个的气机收住,不能外发外放,直接导致身体的整个活力受到阻滞。那么过咸会使整个气机的凝滞,盐不能多吃,早晨你要是多吃一点盐,喉头发紧,嗓子发紧,嗓子附近的整个气机阻滞了,导致你感觉有点紧张的感觉。那味过甘,吃东西吃甜的太多了,甜味在《黄帝内经》说“甘者其气小弱”,不能到上焦,停在中焦不化,淤滞在那,像淤泥淤积在那一样使人喘满,所以甜的不能多吃,吃多了不仅肥胖而且加重身体的负担。

那么好下面我们来讲味过于苦和味过于辛,那个也是在很多医书上不断引用的,“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这个简直成了一个经典了嘛,历来医家也有争议,我们还是用上次互相交流的这个方式,把后两段味为苦和味为辛的道理是什么,《内经》的原文为什么这么来写?咱们要搞清楚。“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这个什么意思,大家有想法的都可以打出来,咱们就这样开始,尤其是胃气乃厚,这个厚字做何解释确实存在争议,大家开动脑筋。

因为是这样的,咱们讲的是气道中医,气道中医上接神界,下接形界,所以说他处在一个枢纽的阶段,如果我们能很好的了解气机气道是有莫大的帮助的。我不止一次的强调中医的最大的特点是认识到了气机的规律,并且应用于理论和临床,所以说我们讲了这么长的气道中医,不管是讲《黄帝内经》,讲养生,还是原先讲过的《难经》,都是本着从气机的角度给大家分析中医的道理和如何应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医疗临床上,所以大家要从这方面想,开动脑筋,第一要抛弃五行,这个什么意思呢?因为大家对五行如果不从气机上了解五行,对五行的了解只是概念性的,不是否定五行,而是不要让五行局限住,不要讲木克土,土克水,互生互克,什么是木什么是土没搞清楚是很浮皮潦草的,所以说我们直接从一团气着手来解释,能够更直接了当,让我们更容易感受。

大家都来说一下,这个给大家引导一下。我们说过苦者发也,苦者破也,人嘴巴尝到了苦味会什么感受?如果长时间尝这种苦味又会什么感受?那么这个苦味下肚也会有相应的感受,为什么我一再给大家强调要如实地去感受药物和事物呢?道理就在于此,这个五官眼耳鼻舌心意,你的外在的感官会对一个事物有感受,会最直接的互相渗透与感染,这什么意思呢?牵一发动全身,你味觉的感受其实就是整个气机的感受,只不过表现在味觉,那么我们通过味觉就可以去推测这个药物或者这个外在的事物对整个人身的气机感受,触觉一样视觉也是一样,所以说我们这个气机是全息的嘛,牵一发动全身的嘛,触一点而波及整个的人身,只不过程度有所不同,所以说我们学这气道中医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这个气球一个皮球啊,一个皮球是充满了气的,不论在任何一点放气,那么他都会影响这个皮球的整体,而不是只对放气的那一点产生影响,这么这个就是我们气道中医放眼于整体的这个一个思维方式。

人体的上中下三焦每一焦动则诸焦动,剩下两焦都会动,这就是我跟大家说过的,怒则伤肝,怒则肝举目张,人一怒,肝先怒,这个咱们可以这样说,但其实人要发怒的时候,人的毛窍五脏,任何一个细胞都处在那种发怒的状态。那上次我们说这个酸,怎么伤到了脾,这个有人这样来说了,酸伤到了肝,肝受到了抑制来克脾,这是不对的。其实酸气下去了之后,他直接作用于五脏六腑,这个还没来得及通过传导,五脏已经直接感受到了,直接就伤到了脾,并非是克了肝,肝再来克脾,有时候古人这么来说,他只是表明五脏或者说整个气机存在联系这样一个事实,所以说我们学中医,你学五行学阴阳也好,要活泼的来看,变动的来看,这个看上面的时候要看下面,看左边的时候要看右边,所有的你要照顾周全,这样你才是一个真正的中医爱好者或者一个中医学者,你不能看一点,看一点就坏了,就像这个很多经脉一样,循经取穴,治某病循某经,其实这个容易陷到机械的经脉论这个层次,所有经脉互相络属,互相沟通,就像一个河网密布的地区一样,一处开口这一处水出现问题会波及到整个水系,这一经动则诸经动,而且现在很多慢性病,他并不是单单的某经之病,往往是多经并病,有的重有的轻,调理的时候,也是整体调理,不能说是一经调理,取某穴调理,但是从某穴下手倒是可以,所以说我们一定认识到一经动则诸经动,我们就把他想象成一个气团,就像一块石头砸到水塘里面一样,他产生的波纹会迅速的影响到整个水塘,而不是某一部分,那不是像拼砖似的,一块砖碎了不影响其它块砖,大家就想象是一个水塘就可以,一个石子投下水塘之后产生的波纹会迅速的波及到整个水塘。再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水塘他还有个传导的过程,你就像暗室开了一盏灯一样,这个灯光会在零点零几秒的情况下照遍整个的房间,所以我们学中医你可以管它叫整体的中医,但是他整体观建立在气机观的基础上,不是建立在形迹观的基础上。

好那看一看大家对上面的解答:苦为火之味,苦味发散,都是散的状态,胃气乃厚。这个有一个问题了,如果说都是散的状态,气散开了,他气怎么还厚呢?人都散场子了,人应该少啊,散则气少,你怎么去理解胃气乃厚啊。大家想一想啊,《内经》上的任何话,用词都是非常讲究的,如果说是阻滞的话,胃气受其影响而不能顺降而阻滞,他应该胃气乃滞,不应该胃气乃厚。厚他想表示一个什么意思呢?那大家再想一想,这个很有意思。就是抛开理论解释,古人他不会抛弃阻和滞两个词而用厚。涨也不对,胃气乃厚这个厚字很有意思,那么要是涨,脾气不足胃气做涨,胃气乃涨这样说更好一些,他这个厚字,大家想一想,这个存在争议嘛?感觉不灵敏,中满既涨满。这样吧,咱们先解释这个脾气不濡,什么叫做濡呢?如当濡润讲。

如果想学好气道中医,我建议要大家看一本书,就是《黄庭内景经》,前几章一定要看,通过神机和气道两个层次来表现内景的状态,对我们建立整体的气机神道观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这个想很好的理解脾气不濡和胃气乃厚,尤其这个前面的脾气不濡,那么要对脾气有一个常识性的了解。

脾气的特点缓和之气,就像咱们喝这个白米粥一样,他的气是白米粥一样的特点,稍微有点稠,又不是很稠。这米粒气比较甘淡,这是脾气啊,只有这样的气,才能润达五脏,升清,斡旋。你看家里熬那个白米粥,细细熬的白米粥,你感觉一下,这个就是脾气,所以说脾气不足的时候,脾气出现问题的时候,要以粥来滋养,那勤喝粥吧,胃弱受到伤害的时候你要通过粥来养脾气、和胃气,他慢慢就调过来了,味贵乎淡,也就是说很多去脾湿的药都是淡药、甘淡,不会对胃造成过多的伤害,又使脾气濡润开达,这个大家要听好了,所以说脾气不能滞,脾气一凝滞了,就会中焦气机不化,这人就要得病,吃饭不香,四肢无力,大便不畅。

这我说一下脾气不濡啊,咱们都知道,大苦伤阴,苦败胃,这苦味是人们所不喜欢,苦有发破力没有建设里,就像这个苦能破气,苦能散热,苦能散结,所以说治一些淤血的病一定要用苦药,凡是调养的药尽量不要用苦药,苦药伤身啊,耗气伤身动血脉,比如说有一些慢性胃炎的啊,这个尽量不要投以苦药,苦药直接对胃有刺激嘛,黄连黄芩龙胆大黄这些都是苦药。

这里说一下关于龙胆泻肝汤啊,龙胆泻肝汤是被今世误用,而且龙胆泻肝汤这个药本身不好,伐正气的一个方子,龙胆泻肝汤,知道肝中有淤滞,有湿热用龙胆泻肝这个不是王道的治法,是霸道的治法,所以说只可偶用不可常服,所以说会有出现常服龙胆泻肝的导致肾衰的一些病证,本身就不对,这样治就不对。凡是常服的药必须有生养的药,其中少佐一些开经脉的药。大家可以看一下《伤寒论》里的一些方剂,如果可能的话,建议大家把《千金方》通读一遍,即便不能读《千金翼方》也要把《千金要方》通读一遍,大家对开方对方子就有一个基本的一个认识。

龙胆泻肝汤里面苦药居多,生养的药不足,伐肝阴伤肾体败胃气,所以不建议大家应用龙胆,这种苦味不是生机之味,而是破坏之味,苦者破也,小苦可以通经脉,大苦可以破气血,所以脾气是生机之气,如果说脾气绝这个人就活不了,脾气是湿润之气,是生机畅达之气,那么受到苦味的冲击,不断受到苦味的冲击,这个脾气的生机之气受到抑制、削弱、磨损,就是使脾气不再柔润,不再有生机之气,这个就是脾气不濡的真实原因。

你看我们五味当中唯独不喜欢苦味,没有说谁特别喜欢苦味,除非喜欢吃苦瓜的。辣味有人喜欢,酸味有人喜欢,咸味有人喜欢,甘味人们最喜欢,唯独苦味人们不喜欢,这个是有深刻道理的。也即苦味不是生机之味,所以说凡是苦药不可常用。

有一点跟大家说一下,历来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句话看怎么来说了,现在很多人不爱喝中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药太苦太难喝,现在开的中药不仅是苦而且是邪,这个病人喝了这种汤药,能够常服已经难能可贵了,因为太难喝了,再加一些非君子之药,乱麻腥臊的什么都往里放,蜈蚣全蝎,这个腥臊烂臭的都放进去,导致这个药汤子非常难喝,这个在老百姓心目中形成了中药非常难喝的这个观念,在这里我说一下,真正好的中药熬出来是不难喝的,苦味也是微苦,一般里面都有甘甜的味道。

《本经》三百六十味药当中,这个上品一百二十味,中品一百二十味,下品一百二十味。上品养命,中品疗疾,下品去毒。现在这个中药学的书,把这个上中下品打乱了,不按这个走了,直接按疗效来,这个就导致了这个药物的正邪不分。哪些是正药,哪些是邪药,哪些是可以养生的,哪些是可以败命的,这个不分了,直接按药物功效治病的这个目的来分了,这种分类法是有缺陷的。可以这样跟大家说,真正好的汤药是不难喝的,这个《伤寒论》上的汤药,有机会大家都可以煎服一下看,基本不难喝,有的还很好喝。所以说我们不管是作为一个中医爱好者,还是作为一个中医大夫,开方用药的时候,一定要像对待做菜的态度一样,一定要自己实际的了解,你开的汤药喝了嘴里是什么感受,最好对胃没有伤害,常喝他会不会损害人整个身体的健康。现在整个饮食文化出现了很大巨大的变化,基本抛离传统的做菜的方式,也导致了很多问题,中药这一块更是积弊严重,有机会再跟大家好好讲一下,关于如何开方用药的问题,今天就先不提这个。

现在说一下胃气乃厚,因为这个历来争议较大,我直接就抛出一种观念,这个大家想一想,这个苦味不断的进步,会对胃造成一种什么伤害,如果非常苦直接导致胃气濡泻,直接就拉稀了,很多现在病人服用汤药,汤药稍微苦一点,马上跑去拉稀。这有中药本身的问题,也有自身脾胃不足的问题,这跟大家说一下。

如果说路走长了,脚会怎么的?那跟大家说说一下,如果原先没怎么走路突然走了十里二十里的路脚会怎么样?除了疼还会咋么样呢?对,会起泡,走二十里之后会起泡。那起完泡之后肯定更疼了,那休息两天再走二十里会咋么样?然后接下去长达一个月的训练,每天走二十里,脚会怎么样?会起茧子,那么脚还会起泡么?那道理何在呢?其实就是一个道理,用进废退嘛,你天天不断的在那里走,神气就归之于脚,直接给你传达一个信号,这个人脚上要长厚,不然应付不了每天二十里的行程,神气归之嘛,你要不走,那么慢慢的茧子又退回来了,因为没用了嘛,这个神气告诉脚,再长茧子没用,因为这人不走了,所以说这个就揭示了神机的大道,叫用进废退。这个大家可以仔细体会一下,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生命体她对自然都有一个适应能力。

所以说我们回来讲这个,如果经常食苦导致胃气乃厚,是什么原因,我觉得大家都应该会回答出来,其实这个胃气乃厚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存在很多争议,其中一个原因,大家没有从气机角度来理解,甚至没有从神机的角度来理解,所以导致胃气乃厚这个解释五花八门。这和脚底板厚了这个大家想一想有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所以说古人把这个厚字用在胃气乃厚这个厚字上是有他的深刻考虑的。同理就是一个人啊,如果一生或者是半生顺风顺水,尤其年轻的时候没有经过挫折磨难,那么他整个的精神意志会不会坚厚呢?所以孟子才抛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那一段经典的文字,所以说我们学中医,不仅是学个生理病理一个简单的问题,还是在学一个人生的哲学,其实就是学一个人生观,世界观嘛,要知道我们为人要做什么,咋么做,格物至致嘛。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这个大家理解一下吧,同理用上面的整个的气机的观念、角度来解释。这个应该好理解,味过于辛,辛者,散也,辛味是散气的药。“精神乃央”,这个央字当什么来解释?关于这个“筋脉沮弛”,是当沮讲还是当阻讲,这个要分辨清楚,刚才看有人打出来是阻止讲,这个有待商榷,有人说的这个沮对,应该当低落、颓废、没有弹性,这样理解是对的。它的本意应该是跟水有关系,因为这个直接涉及到气机的方向和性质,要当阻止的阻那这个方向完全反了。弛是松弛,沮丧和松弛是整个气机涣散的表现。大家一定要深究每一个字,它是如何描述气机的,所以说我们学气道对于文字的考证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想当一名很好的古文学家,那么气机的基本观念要有,这样非常有利于你对古文的研究,如果不知道,很多会陷入古文的怪圈当中,关于这个“央”当涣散讲更好一些,也可以当有灾难讲,都可以,但肯定不是褒义。

大家基本上把这个意思说出来了,沮丧松弛,气机涣散。那么就是由于辛,辛者,散也,多食辛味的东西,会不断的耗散你的真气,最典型的就是喝酒,酒者,辛辣之物,荡涤五脏,耗散百脉,长期喝酒,导致这个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精气神都跑了,都涣散掉了。

你看,我们把五味对身体的影响从气道的基础上做了解释,味过于苦导致濡润生津的脾气不能很好的工作了,胃气由于受到苦味不断销蚀,它自己呢慢慢的自救来增厚,大苦不行,这个指的是小苦。过食辛辣的东西,天天饮酒作乐,导致你原先收聚的筋脉都沮弛涣散了,你在下面的精气和上面的神气,由于这种辛气的涣散,导致它不断的离解、涣散,没有了精气神,都散掉了,所以大饮者,基本没有长寿的,经常的涤荡五脏六腑颠倒心神的,你想想还哪有什么气血调和、精神安泰的状态呢。

所以说我们知道了五味对身体的影响,首先就知道在饮食上、在开方上要注意什么。其次,五味可以推及五种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由这五种状态组成的,比如过食辛,我们可以理解是过于放荡,过于贪图享乐,过于辛就是使它的精气神马上散掉。过于苦呢,就是过于过艰苦的生活,导致身体不能发胖,脾气没了吗!肠胃不好,胃气虽厚,但是得不到充养、滋润,瘦的皮包骨头,受的苦太多了。如果过于酸,这个人整天有妒忌心啊,气整个的收聚,紧张啊,导致肝经脾经都不好,肝硬化啊,返流性胃炎啊,这样的病都会得。过于甘,生活条件特别好,太好了,撑着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天天的吃喝玩乐,虽然不是放荡不羁吧,但是起码养尊处优,任何有点风吹草动他都受不了,沉溺在一种美好的状态。过食咸,你可以理解成,咸主遏制生机,你可以说他受的突然的灾难很多,不断的打击他的生机,生机受到了明显的抑制,经常遭些横祸,你可以比喻他多食咸。那么这个就是五味,这五种状态表现在五种命运上。那么同理,又可以推及其他各个方面,都可以用这五种状态来表示。这个就是《黄帝内经》理论的基础核心,也是明确指导我们开方用药的基础。

问:为何用辛苦两味表示生活艰难呢?

刚才我们说了苦令人艰难,那么辛为什么也使人艰难呢?刚才虽然我们说了这个辛表示人很挥霍,但是同时辛还有一种表示,和苦放在一起的时候,这个辛还代表什么大家可以想一下。古人对事物的命名都是很讲究的,比如这个“东西”,咱不说“南北”,说成“东西”;人受苦叫“辛苦”,不叫“酸甜”,有人说的很好:付出的太多,辛者,散也。苦:品尝的太苦,所以叫做辛苦,这个人说的对,辛表示发散就是消耗的能量比较多吗!

再问大家一下:为什么管东西叫“东西”,不叫“南北”?还有一个,为什么把人的性情叫“脾气”,不叫“肝气”?

这个大家说的都很好:“太阳东升西降,东西为有形之物,南北是水火,不能提拿,东西是实体,金木。”大家说的都对,大家记住一点:东西是阴阳各半的时候,南北是阴阳各极的时候,我们产生东西必须阴阳协和,东西为和吗!差不多才产生东西,不能差的太多。水火是阴阳的征兆,它是两边的大极,所以不能成型,不是阴阳和合。

还有一个,动物的交配季节一般在春和秋,就是阴阳各半的时候才是生命延续的时候,也就是说四大文明古国啊,基本都是在南北回归线一带,不会在太北也不会太南,所以古人把任何事物,就是阴阳和合的叫做“东”和“西”。

咱们接下去往下讲,关于脾气这个我直接就说了吧,因为原先就说过人的性情,因为脾气居中,代表了整个四气的融合,而气机的状态又是你性情的表现,所以用脾气来代表了你气机的状态,叫性情。

关于什么时候讲“五运六气”啊,讲这个运气,这个可以讲,但是我们说过,五运六气不能拿过来作为事件预测的手段,古人讲五运六气只是告诉你一个大概的方法,因为这么多年过去了,天时地理都发生了变化,你还是生搬硬套五运六气,不能见到气机的所在,你不会望气,你拿那些东西去算去,这个终究是隔靴搔痒,不能落在实处,即便算出来对你整个的心法也是无所得的。所以让大家学五运六气是让大家明理,而不是运用,运用有另一套办法,而不是通过《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来运用的,而且《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七篇大论和《黄帝内经》的本身的原文,这个行文风格、写作手法有明显区别,所以说我认为不是一个时代的,可能是后人加进去的。有机会可以专门讲“五运六气”,它直接是五行学,《黄帝内经》中没有明显的大段的运用五行学,而是运用气机学来讲解生理病理,而五运六气把这个五行、气运放在很形式的角度来讲,不利于我们对气机的理解。你能够读懂《周易》,你就会发现五运六气是一个浅层次的模型。

好的,我们接着往下来讲,“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这个应该不用再多讲,它无非是告诉我们,让我们知道五味的重要性。“是故谨和五味”,要谨慎郑重的正视五味对我们身体的影响,才可能做到骨正:骨气正立于中,经脉调柔于外,气血按常经流动,腠理密实,不被邪风吹拂,那么你的骨气能够精明能干,谨道如法,它的意思就不必多讲了,如果能如理遵行,那么长有天命。

下面接着上课,再跟大家啰嗦两句,真正想学中医的,中医是内明之学,什么是内明之学,就是自己心中了了,去感受外在的学问,不是外明之学,西医和很多技巧上的东西是外明之学,通过计算,通过思维,通过工具的使用,可以达到目的的这种学问叫外明之学。传统上的中国文化讲究内明,就是内心明了,以应外物。所以说我们气道中医也是内明之学,它直接通过你人身和气机的感悟相通相容,最终达到内心明了,外以应物的目的,也就是说气道中医如果学好了,万事万物无不是一团气,与心内之气相沟通,那么就能达到以己度人,不假外求的这种形式,达到对生理病理的直接明悟。前面说了不赞同大家执着于五运六气的原因也在于此,五运六气终究是推算之法,不算正道。

问: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以咸泻之。

这个食苦以坚之,大家应该能够理解了,和前面的胃气乃厚同解,不断的吃苦、受骗会使人保持警觉,是食苦以坚之的本意。用苦补之,这可能有问题,从气道的角度来理解,苦药不可能补肾,咸泻之,这个好理解,咸通肾,咸者气凝泻,可以凝泻掉很坚硬的东西。比如长了个瘤,或者淤血凝聚在里面,要加些咸点的药,比如说鳖甲啊,龟板啊,像这样的药都要加一些,牡蛎了,咸以软坚吗!它本身气是坚涩的,它就能磨掉、软掉很坚涩的阻碍。你自己坚强,才能磨掉坚强,你自己很柔弱,推都推不动,这是用药的基本思路。苦补之,这个可能有问题,我气道中医解释不了,咸泄之和苦坚之可以解释。

问:为什么不吃咸的会让人无力?

这个应该好理解,不只人愿意吃咸的,很多动物也是愿意找一些盐卤来吃,大猩猩啊,鹿啊,都会去找盐巴来吃,咸者气凝吗,它能使人的气更加凝聚在一起不至于扩散。猩猩、猴子、狒狒什么的它会吃盐的,还有些盐分是从植物中摄取的。

昨天治了一个老人,85岁,特别爱吃咸,得了什么病呢,肾衰竭,尿毒症,他很明显的症状是尿乳白色的尿液,这是典型的肾气败了,肾气败了之后他闭藏的能力受到了抑制,衰退了吗,所以说特别奢咸,想通过盐来补充这种凝涩的气机。奢咸有两种原因,一个是习惯性,另一种就是有问题了,收藏的功能衰败了。还有人奢酸,这都是同样的道理来解释,关于奢辣,就是你整个的气机阻滞,不通,需要通过辛辣的东西去刺激,使你的经脉通畅。现在天南地北人们都喜欢吃麻辣,这就是人们工作、生活压力过大,又不注意运动,情绪不好,各方面都不顺,使你的气机瘀滞,需要通过辛辣的来调节、疏散,所以说都喜欢吃辛辣的,这是你本身的不足,再用一种补偿的东西来补足。

问:寒湿体质居然一年四季奢好辛辣,不食反而浑身乏力,怎么理解?

刚才咱们讲了吗,不足要补之,不能算过,很瘦的人天天吃糖、喝蜜,那你能说他过吗?等他补成一个大胖子,浑身发福了,这个时侯再吃甜的就过了,不足补之,你不能说补的这个过了。

问:黄柏,知母和安桂是滋肾丸,怎么理解两阴加一阳?

这个和大家说一下,在这里不是想批驳谁,而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很简单,我要给大家提个醒,咱们从滋肾丸说起吧,黄柏、知母加安桂,是肉桂吧?怎么是安桂呢?安桂是肉桂的一种吗?滋肾丸,郑钦安是这样说的,“乃补水之方,纳气归肾之方,夫知母、黄柏二味,气味苦寒,苦能坚肾,寒能养阴”,这个有问题啊,跟大家说,大家不能似是而非的听这一段,“其至妙者,在于安桂一味,桂本辛温,配黄柏、知母二物,合成坎卦”,这是第二个需要解释的问题。“一阳含于二阴之中,取天一生水之义,取阳为阴根之义,水中有阳,而水自归其宅,故曰滋肾。” 这里提出两个问题,大家一起来考虑,这个很有意思,如果不能细致的来讨论很容易陷入误区,其实郑钦安的意思就是两阴加一阳吗形成坎卦,坎能补水,正好跟肾相对,所以说叫做滋肾丸。

但是问题在这啊,大家看一下,苦能坚肾,寒能养阴,大家看看有什么问题,这是第一要看的;第二:“桂本辛温,配黄柏、知母二物,合成坎卦”,能不能合成坎卦?希望一些有中医常识的,阴阳五行常识的,或者《周易》常识的人,可以站出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这直接涉及到原则的问题,不能违背啊,把这个滋肾丸讲清楚了,封髓丹也就迎刃而解了,大家说一下,怎么说都可以。因为越来越多的人看这本《医理真传》,没有系统学过《周易》,或者说没有传承的,这一块基本都会被蒙骗过去,可以这样跟大家说,郑钦安在这里犯了严重的错误,他是从刘元那传下来的,刘元写过一本书, 关于《周易》的,这本书写的很不错,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但刘元是不是得道之人不好说,但郑钦安写的《医理真传》有问题。

两阴一阳,它们的关系如何?能不能成为坎卦?我给大家说一下,关于黄柏、知母,尤其黄柏这味药,苦寒败肾,前面说了凡是苦药都不是生机之药,胃都受不了,何况五脏呢,所以说苦药破气耗气,不能滋肾,也不能补肾,而且黄柏的寒是死阴之寒,它本伤肾,什么寒能生肾呢,微寒能生肾,大热也不能补肾阳,大阴也不能补肾阴,这是原则性的问题,不能改变。没见过发洪水使庄家旺盛,没见过火灾让人生活的更好,大苦大寒大热都不是生机之药,这个大家要清楚,人们生活的生物圈,往上几百里,往下几百里没有生命,只有这一层有生命,这一层的性一定是温和凉的,不可能是热、寒的,这个是关键中的关键,对我们开方用药有决定的指导意义,所以郑钦安上来说苦能坚肾,寒能养阴,就从这两句话,他不明阴阳之理。大家看看平时吃的五谷杂粮,哪个不是性温,性凉的,哪有性寒、性大热的,花椒能拿来天天吃吗,不能,这是其一。其二,再告诉大家一个窍,有机会大家可以悟,没机会大家慢慢来,“桂本辛温,配黄柏、知母二物,合成坎卦”,直接告诉大家,合不成坎卦,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人是碳水化合物组成的,比如说人是由五脏六腑组成的,那么你就拼凑一个五脏六腑,能不能有生命,为什么形成不了生命?因为没有神气,没有天地之合气,这两个必须都要有,无阴阳之气,两阴一阳没有媒婆形不成坎卦,学过丹道的肯定知道三要素:金公、木母、媒婆,媒婆就是和气。

黄柏是苦寒的,要用甘温的,补中益气在上边,下不去,熟地是甘温的,滋肾,没有说苦寒药能滋肾,大家一定要记住,凡是补药都是温药,或者是微温药,微凉药,没有大热大寒药,滋肾丸也能治病,但是不能起这个名字,解释不对,封髓单同一个道理。苦寒药不能滋肾,大热的药也不能壮阳,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微温之火是少火,中正平和的方子能够调与四方的只有温药,壮火有他的用处,但绝不是壮阳,基本的阴阳道理大家要懂,补东西要用“东西”,不能用“南北”,用春天之气和秋天之气来调御四方之气,不要用夏天和冬天之气,制方如此,治病也如此。大热大寒只能偶尔用之,治疗急症,只有温气凉气可以常服,治疗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