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给水泵选型: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之十五vb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32:37
第十五课 20080304_阴阳应像大论 由春野整理 如岳校对今天晚上咱们接着讲《阴阳应象大论》当中的五段话,我看了一下好像是年前只讲了两段,中央生湿、西方和北方都没有讲,今天系统的讲一下中央生湿,时间充裕的话讲一下西方生燥。再强调一下,咱们讲的是气道中医,有别于正统中医的流派,气道中医是从气机的角度和气态的角度来讲中医的理论和临床,我记得上次年前说过东方、南方、北方、西方所指的并非是狭义的方向,当然还包括气机的方向,气机的方向是无南无北无东无西的,只是整个气团内的位置,所以在这儿借用东南西北比喻气团的位置,气团偏东的,偏南的,偏西的,偏北的气团的性质和势态,就决定了它构成的大的气团的要素,用五来说就是东南西北和中的气团的分布,关于东方和南方回去可以听一下录音,今天主要是讲中央生湿来讲混合之气,它的一些特点和在生理病理自然方面的表现。所谓的中央生湿,这个湿我们学中医都知道风寒暑湿燥火,这都再熟悉不过了,我好像看过教材关于湿的一些解释,忘了是怎么解释的,大家说一下教材怎么解释的,大家打一下吧,我再从气团的角度讲一下湿的概念。热好理解,就是发热嘛,风也好理解,就是吹拂的状态。湿怎么理解呢,湿有生理的湿和病理的湿两种,体内要有湿,如果没有湿那就燥化了,对身体也不好,如果病理的湿就是气机凝滞,也不好,如果大家没人打字,我就从气团的角度来解释一下;所谓湿,它指的就是一团缓和之气,我们知道脾是生湿的,升清降浊嘛,也可以理解成空气中湿润的环境,如果说完全燥的话就没有生机了,所以对于湿,可以理解成缓和流畅湿润的生机之湿,这就是生理的湿或者叫五行之湿或正湿,而不是寒暑燥湿风火之湿,正湿是缓和流畅而又有生机的,这个非常重要。缓和代表湿的第一属性,它不急不烈,没有偏激而是缓缓和和的。咱们知道脾主湿,也就是说的脾的缓和之气,所以说脾病无急症嘛,《伤寒论》上也有嘛,太阴病都不是非常急性的,因为太阴脾脏禀的就是缓和之气,它和肝气是相对应的,肝气是急的,急劲之气,急而强劲,脾始终是缓和之气,所以能徐徐的导清气上蒸,即便是脾虚导致的慢惊风那么也是慢惊风,它也不是急惊风,急惊风一般是肝气劲急之气导致的,这是湿气的第一要义,湿着缓也,这个大家一定要深刻的印在脑子里,不然的话后面的关于脾证没办法进行了。你看我们说一个人的脾气好,不急不燥,稳稳当当,这是脾气好的表现。反之说的脾气急,那么不是脾气急,而是肝气急,是因为脾气虚而肝气急,是脾虚而肝旺的表现,还有凡是脾气缓和的人一般都可以做到心宽体胖,因为急是筋,缓是肉。如果说这人一身懒肉就是这人脾过于缓,没有急气跟着,浑身就是懒肉,我们没有说“懒骨、懒筋”的,所以说大家可以好好理解,脾气是宽厚的、缓和的,代表稳定的。大河缓缓的流动不像小溪一样哗啦啦的,这就是缓和而稳定,这个气缓下来之后啊,他就没有太多的变化,所以说要持之以恒做一件事必须脾气好,这是一个大的前提,脾气不好很多事情没有办法来做,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嘛。凡是做大事都要历经坎坷磨难的,持之以恒,如果没有脾气的缓和稳重之气,那很难想象的,这就是说脾气是湿气的代表,这个湿就是缓和。我们看一下,中医基础上是这样说的:湿性重浊,重着沉重、重着之意,为水类,所以湿邪致病都有沉重重着的感觉,像头身的沉重,周身困重,四肢酸沉,这说的是狭义的湿,病理的湿,不是生理上的湿,或是正湿。我们在读《黄帝内经》和五脏辩证的时候就对湿缺乏正面的了解,所以中医对关于这个湿啊,他这个说法有失妥当,其它的都一样。比如说不能正确的理解湿的概念,那么变化成病理的湿或者是不足或者是亢进,都不好理解,这也就是我们学习气道可以全面把握中医的一个方面。湿的第二要义就是流畅、流动。如果仅仅是缓和那么水滞不行了,则容易生腐,这不符合正湿之气的本意,正湿之气的本意是在缓和稳重的基础上其中必虚流畅,流畅才有生机嘛,这也就是体现五行中央土气的决定的作用,土气不可无,就像脉细无胃气则死一样,在整个的五行当中起到关键的稳定的和运转生机的作用,所以说胃降而脾升,在脾升胃降的过程当中整个的生机流转,生命流畅的进行,所以说这是湿气的第二要义,就是流畅和充满生机。我们见过很多人嘛,他们吃的也不错,家庭条件也好,有缓和的气但是没有流畅的气,这叫湿气中阻,像一滩死水一样不能畅游了,这就是病理的湿气。这个还不仅仅是水湿之气,湿为水类嘛,这样解释只是说了湿的一方面,并没有把另一方面说出来,我们知道《内经》上讲“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如雾,中焦如沤”我们可以串起来讲,水饮之气入胃,游溢精气,由脾气把整个的水气向上蒸腾,升清嘛,就是向上蒸腾精华的营养物质,我不知道精气是什么,没必要再做其它的转义,一个是食气一个是饮气,饮就是喝的汤饮,食就是食物,这些入胃以后经过胃的消化研磨之后,脾气带动整个水饮之气向上蒸腾,通过心脉和肺的敷布灌溉于全身,脾胃升清降浊都是气嘛,中央生湿指的是这个意思,这是湿的两大要义。如果湿不具备缓和流畅那就是病了,就是变异的湿气,那就是邪湿,邪湿以后要讲。中医基础关于湿性重浊只是说了很少的一部分,不能包括湿的全部,这股湿气也可以说是氤氲之气,后天脾土嘛,既非左又非右非上也非下,既不是开的,也不是合的,既不是升的,也不是降的,但是同时这个湿气由于有婉转流畅之性,那么他又有升降沉浮,所以它里面升降沉浮就可以接东西南北四行之气,没有黄婆金和木不能成为婚姻之道,水火也不能成为即济之道,另外黄婆缓和之气充满了生机,才能使四气周转运行,所以说可见湿气之重要,同时这个湿气化成脾胃的重要性也在这里面可见一斑。那么下面讲的“中央生湿,湿生土,”这个土为什么是湿而土,而不是土而湿呢?所谓中央生湿就是中央有这个湿气、缓和流畅之气,这个气在天地当中,尤其在地上化生为土,而不是土化生的湿,这个大家一定要搞清这个关系,先有气后有形,也就是气化而成形,湿气化最大的形是什么呢,就是气化为土,土包万物嘛!土气缓和,没有山那么刚强,也没有水那么柔润,那么土又无处不在,也就是道者基于土也,大道藏于土中嘛,我们无时不刻不是生活在大地的土壤当中的,受土壤的滋润和运化,所以说湿气化成土气,你看当泥土湿润的时候万物就生,草木生长于土,死于土,龙雷之火藏于土而发于土,金藏于土,火烧尽而成为土,所有的东西都归于土,所以说《伤寒》中说“土着,万物之所归,不复传。”因为到土这儿了,婉转流畅的化掉了,就不复传了,如果依然化传的话那么可想你的胃是多么热,所以说在《伤寒》当中也很好的体现了湿土的决定性作用,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大家在以后开方用药的时候一定要护胃气,这也就是李东垣所强调的。胃气是其他气性之所化,包容而生化之嘛,这就是土伟大的地方,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嘛。我们作为君子要学习这个土,要厚德载物,所谓厚德就是说要有醇厚的品德等够承载万物,能够负重,能够行远,可以做好多的有益于大家的事情。大家在开方用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子当中一定要有土气,没有土气的方子是不稳定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谓湿生土,土气的药有很多,凡是缓和的都可以说有土气,比如说阳土的茯苓、白术,阴土的麦冬、黄精、山药,还有甘草、粳米,还有我们所吃的食物都是禀土气的,没有过于偏烈的这种气,所以说土养万物,好的“中央生湿,湿生土”解释到这里。“土生甘”又涉及到一个根本的问题,味道当中我们讲了一个“糖醋拌萝卜条”,后来又开了几个方子,大家互相交流了一下,味道在开方治疗当中的作用上次讲过,甘味是什么味呢?所谓的甘味自然它不辣、不咸、不酸、也不苦,甘味是我们喜欢的一种味道,可以说是五味当中最不让人讨厌又容易让人沉溺的一种味道,甘味入口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感觉,所以说甘味就是禀了土气的缓和畅美之气,万物皆有甘味,如果没有甘味,万物没有办法生长,甘味输送养料,储存能量,我们说过厚德载物,甘味也是可以滋养万物的,所以说土生甘,也就是说甘味代表一种特性,这种特性是从大地当中生发出来的,所以可想甘味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甘味,那么营养不良、生机不现各方面都会受到致命的影响。现在很多的糖尿病患者不让吃糖,这个在中医上是不可理解的,糖尿病本身就是一个水谷精微不能收摄,人的肾精脾精衰微,使水谷精微之气不能收摄,那你如果说再不让吃糖的话,这个糖不是说的直接的糖了,说的是甘味的东西。本身就脾肾衰微了,再不吃甘味的东西那么怎么维持呢?不能因为尿中见糖、血中见糖你就不吃糖,这个就是因噎废食的意思了,非常不可取的,不知道为什么流行这么多年,相当于慢性自杀啊!尿糖血糖控制住了但是整体的情况确急剧的滑坡,再靠打一些药物维持呢,我看没有保证。在这一点上也很无奈,因为得了糖尿病你再让他吃糖现在于情于理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所以说还要因人而化,还要把风气扭转,以后讲理的时候多结合一些方子,一些用方的指导思想告诉大家。所以说可见甘味在方药当中的作用,如果说没有甘味含在你方子里的话,那么你这个方子是不稳定的没有滋养的作用,所以建议大家开方的时候多照顾一下甘味的应用,并不是叫你用的很多,而是一定要有。就像脉要有胃气一样,开方也要有胃气,不然你吃大苦大辛的药物下肚之后首先脾胃受不了,其次这些药在你的经脉中横行恐怕对你的气血消耗也过大,这个大家可以看一下《伤寒》也好《金匮》也好,都是有甘味之品的。比如说很经典的桂枝汤啊,大枣,甘草,你不能因为它常出现你就忽视它,往往是它在保护和滋养着脾胃,大家不能视而不见。比如说白虎汤,这个重的一个方子,也有一个甘草和粳米,资粮嘛,没有资粮的士兵你去打仗,你吃什么喝什么?即便打下了营盘,你怎么来守?大家都要仔细来琢磨,你看这个麻黄汤当中也有炙甘草,几乎没有几个方子,除非就是非常要紧的。下面这个问题土生甘应该是很好理解的了,现在的人们对甘味唯恐避之不及,有时是很多女性身体很瘦的,甜的也不敢吃,她的生机还在吗?生机弱了,一旦上点岁数没有一定的脂肪营养做为基础保障,以后这个气血能充裕吗?稍微有点寒气或是情绪的波动你没有任何储备很难说的,所以一味的追求瘦身是有问题的。还有一种是无限的胖,胖起来之后呢,只有缓和之气了,没有了流畅的生机之气,这个是大问题,所以说湿气的两大要义缺一不可,这是生机之湿。甘这个味可以滋养人身,并且甘味在人身化成脾气,我们讲过五脏都是气机的成象,什么成呈象呢?就是呈现出来的气象。五脏皆是气机精微之所化,六腑亦然,只不过五脏禀精气之精者而成,六腑禀精微之气之浊者而成,所谓浊者,不是清浊的浊,它是与精相对的那个浊,一个在里为体,一个在外为用,所以说里面的是五脏,藏精而不泄;六腑主运化,传化物而不藏,直接通利。一个主静一个主动,正是一对阴阳,也是一对气机。所以说脾气啊,我们讲代表缓和之气、流畅之气,可见脾在我们五脏中的作用,所以大家要注重对脾气的保护。突然大胖、突然大瘦都是脾气出现了不衡的表现,不衡就是不稳定,那么我们说了,脾也是脏,藏精气而不泄嘛,运化出去对应的就是胃,脾胃是一家嘛,一个升清一个降浊,同为后天之本,共同使我们摄取营养,生存并发展。“脾生肉”,这个怎么解释呢?我们说过肝生筋,心生脉,都解释了。关于脾生肉啊,也用气道的理论解释,同理,藏精在里变成脾,发泄为用变为胃,那么光有一个五脏六腑还要有四肢百骸,这种缓和流畅的生机之气啊,继续向外发用就生成了肉,所谓的肉包括肥肉和肌肉,不能单纯认为是肥肉,大家可以摸一摸凡是缓和的地方柔软舒适的都是肉,筋也不是指的我们这个肌肉,它指的是劲急之气嘛,发用四肢百骸变成筋,如果肉不好了就是脾气不衡了。“肉生肺”,我们说过这个气机不能留于一处,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嘛!变来变去的,土气左旋而生金,脾精化肉,肉再化往里归,就归到肺,我们前面说过肝气是升的,生而动,动而缓,缓而敛,敛而收,收而闭,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所以缓气再往下就是精微之气开始收聚,那么这个肉就生了肺了,它不是真生,而是打了一个比喻。肺气跟肝气相对,是一对冤家也是一对夫妻。肝藏魂而肺主魄,中间运化以后产生无限的生机,这个肺先不讲,咱们接着往下走,变化。“脾主口”,什么意思呢,下面从脾主口开始咱们大家一起参与到《内经》这段文章当中,让大家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个气机如何是以一贯之的。大家可以说一下吧,脾胃为什么主口啊?大家畅所欲言吧,中医是个感性的学问,是个体悟的学问,要靠大家不断的感悟而不是计算,中医跟西医很大的区别就是在这儿,当然,境界上不一样了,这不是算来的,算是算不出的,一定要靠感应,感而遂通天下嘛!靠体证,直接的,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就像看的舌像一样,以后给大家发一些舌像的照片大家看看,看到了就呈了那么一个象,象就是这个状态,以后你再见到那个象你就知道。这个脾和口也是相对应的,说句题外话啊,以后大家可以看看《麻衣神相》那本书,很不错的。不要从面相上,你要取其精华,咱可说明白了,可不是教大家看相什么的,只是里面体现了一些气道的思想,大家可以看看,其中有口的论述相当精彩。“一张大嘴吃四方啊,口如涂朱啊,”很多的描述啊。其实脾主口这个很好理解,从直观上也好理解,消化道嘛,进进出出,这方面的层次大家可以理解。其实五脏应五官当中啊,就是脾主口啊,这个是最没有争议的。在整个的气机上怎么就和这个缓和流畅滋润濡养融合在一起的,从位置言,嘴在下,位于中央嘛,主出纳,很像大地,而涵养万物一样。第二这个嘴要能容物,口者能容就像大地能承载万物一样,它是由容纳包容之气所形成的,所以说嘴不能小,这都是随便说的了,但是这个大不是形体上的大,就像吃饭,不能小口往里塞啊,这样这个脾气肯定不好,不是说要狼吞虎咽,起码嘴里能容饭,然后可以细嚼慢咽,而不是说小口抿饭,这都是脾气健旺和婉转运化的表现。二是嘴上面有唇,这也是脾气的象征,嘴唇贵厚而忌薄,这个薄片嘴是脾气不好的表现,薄成什么样脾就薄成什么样,这个大家要记住,外相通内相,外相什么样内相就什么样,这些说的是气机。脾气是浑厚缓畅之气,象征大地,象征山河,所以嘴唇一定要厚,但是不是那种蠢厚,二是感觉有浑厚之气在嘴唇之中蕴含。所以说很多人啊,拿尺子量一量,这个就异常可笑,要是什么都是量出来的,那就没有神韵可言了。就像写字一样,为什么很多字你模仿形象而神不像呢,就是说没有掌握到其中蕴含的味道,味道、神韵,就是说的气机的道理,神气层面的,要不老外他怎么不理解呢,不了解你就没有办法去掌握,当然更谈不上深入的去运用了。那么我们所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厚不是形的厚,但是会有形体的厚,但是主要是神气上的厚,如果说嘴唇只是行上的厚,大家在下面仔细体会这个不是一时半会完全可以体会到的。这个脾主口,主要是连着整个的脾胃嘛,主消化吞纳食物,反推应该就该有和缓厚重之气,要能容,唇要气厚。这个可能要多说两句了,嘴啊,在西方还是欲望的象征嘛,食欲,它整个是后天的运化嘛,你运化能力强,吞吐能力就强,所以说这方面也是代表人天人的欲望的象征。如果这样来讲的话可能讲的就要太多了,关于嘴的一些说法,今天是不可能全部展开了,有机会给大家讲五官吧!这个嘴大啊,不能太大,男的嘴要大,女的嘴要小。因为阴阳双方特性决定的,西方他的气场,西方人是肺型人,咱们是木型人和土型人,所以说他们金型人气场带着脾气都是敞开的,所以西方女子嘴要大一些,但是东方不一样,东方更有土气和木气的结合,又由于女子她主守成,男子主开放,所以说女子嘴不宜过大,嘴过大的话不符合阴气的柔畅之美。还有嘴是发声的嘛,声音的相法就太陌生了,不讲了,讲起来就没完了,休息五分钟,大家有问题可以提。  
咱们接着说,有人问中央指的是什么?这个很重要,大家一定要仔细听。所谓的中央吗,我们一般指的是东西南北中的中间这都好理解。如果指四季呢?那么就是长夏,脾还主四季,就是每一个大的季节的最后一个月。这个什么意思呢?看似简单的问题,露出古人对土气的说明,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得有土气,没有土气就是真脏色见了,所以说每一行中都有土气,所以古人想了一个很巧妙的办法,就是把土藏在四季的最后一个月,古人用意非常含蓄但是深刻,就是告诉你春夏秋冬四季之中都必须有土气,四行之脉象也必含胃气。为什么土为四季之末呢?因为这里面有一个气机的开合转承的因素。每一季变换到另一季里面必有争斗,任何气都是由神气组成的,任何气都是一个气团,气团不是散乱的,而是聚合的,聚合当中有散乱,散乱当中有聚合。一滴水滴在桌在上会形成一个水滴而不是普延开来,道理所在。也就是说人身之气不会跟自然之气完全融合,而是有中间的皮肤卫气护卫,那么这个是气团自私的表现,也是自我生存的能力体现,这样说大家会更深刻的认识气道。所以从春到夏必然发生所谓的战争,就像王朝更迭一样,没有一个王朝是很顺利的过渡到另一个王朝的,中间不产生战争和矛盾是不可能的。也即四季交替的时候是战争和气机进退的过程,也是人们容易致病的时候,交替的时候爱得病,道理就在于此,相争嘛,或胜或负,四季皆是如此,所以说立春前、立夏前、立秋前、立冬前是整个的气机交争的一个过程,这一点从下雨刮风啊就能明显的体会,“一场秋雨一场寒嘛!”二十四节气大家可以仔细的看看,里面有很深刻的道理。为什么土气搁在四季呢,因为土气是杂气之代表,它不仅是缓和,土气中有四行之气,那么把土气放在四季王朝的最后它有深刻用意和现实体现的。春季败亡,夏季长养,就是通过土的转承交割。所以每一季度最后一个月都是多故之月。在十二生肖当中就是辰戌丑未。辰戌丑未又叫四库又叫四余,也可以叫四杂气,这里面就见生和死。春天是寅卯,加上一个辰,然后进入夏天,辰是春气转夏气的过程,同时又是冬天水气灭亡的时候。很多的生机运化都藏在四库当中,土气的作用是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来的,这一点这个朋友问的不错,大家不要简单的认为它是居于中央就可以了,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其它更复杂的问题,今天就不多说了。接着说“在色为黄”大家各抒己见吧,“黄色比较柔和;黄色接近土色;黄色是中原土的颜色;”大家回答的都不错,“土为黄色,人之脾胃如火能烹煮食物;黄色是调出来的颜色;谷色为黄”还有说的吗?我说一下吧,黄色比较柔和是根本的一种说法,咱们前面提到了湿气啊,缓和流畅之气啊,它既不南不北不东不西居中。既不强烈,也不沉郁,既不热烈,也不冷淡,黄色就是我们感官的一个颜色嘛,我们感官到黄色是柔和之色,中心之色,没有红色的热烈,也没有黑色的沉郁,也没有青色的生机的感觉,也不会像白气给我们的肃杀之感,所以说黄色是中间色,调和出来的颜色,不喜也不悲,不亢奋也不沉郁,这就是黄色给我们的体会。在我们中原大地、黄土高原啊,正是禀这个土厚之气而成的,可以说黄土高原是一个宝地,虽然现在贫瘠的很,但是以后大家就会知道对华夏文化有多么深远的影响,不仅是原先,以后也是一样,因为他积的黄土层有几公里厚吧,那是无价之宝啊,这里面蕴含着多少的缓和之气啊!缓和沉厚之气顺着黄河流延下来,黄河就是黄土流转下来的,大家不要单看形体,一定要知道里面气机的流延,这个黄河杨万里说三门峡不能修那个文章,当时他是唯一一个反对的专家,说黄河是益河不是害河,带来的土壤冲积成了华北平原嘛,没有黄土高原就没有黄河,没有黄河就没有中国华夏文明的产生,而且以后随着资源的匮乏和这个真精的耗散,黄土高原的厚重之气会荫蔽华夏子孙嘛!这个是从气道上讲一讲,所以黄土高原和中原都是黄色。北方黑土,也正好应了北方属水黑色,你也不能说完全是自然的巧合。南方真的就是红壤,但是南方土地薄啊,不厚重,这是它的缺点,唯一的优点就是气温高降水多,华英蕃秀嘛,非常秀美。所有的缓和厚重中和之气都化成了黄色,多多少少的,像谷物、小米,古代一直吃小米,后来才有的大米。所以说古代帝王独尊黄色,其它的百姓不能随便穿着,可想黄色是何等的尊贵,黄居中央而临于四方嘛,还有黄豆,黄芪,很好的补脾胃的,所以大家看到天然的黄色,就是厚重的缓和的土气的代表,也是为我们所喜,长养我们万物人类的一种气,它是君临四方,“黄中通理,正为居体”,这个是《易传》里面的一句话,就是说黄着中也,居于中间而临于四方,有中正之气,有尊吉之象,是万物的根基,当然了是后天的根基。所见古人对黄色是多么的推崇备至呢!我们一定要有黄色的美德,既不刚,也不柔,同时刚柔相济,或刚或柔。有一个好的脾气,有一个中正的性格,有黄的稳重和持久,厚德载物嘛!所以说这都是黄的美德。接着往说,“在音为宫”,五音,所谓的“宫商角徵羽”嘛。色有中正的黄色,五音也有中正的声音,那么宫音就代表一种缓和稳重流畅的声音,既不高亢也不沉郁,既不急劲,也不萧条的一种声音,这个就是宫音,有音乐爱好的可以体会一下这种中正缓和稳重的声音,同理其它的音就代表其它五行的特点。“在声为歌”因为很早的时候给大家推荐黄元御的《四圣心原》里面关于这几段的一个解释,当时还问了大家,但是也太快了,很多事可能没有实际的去看,没有思考。今天和大家再交流一下,这里面如能深刻的理解在声为歌,那我想对于我们学习气道中医及运用会有极大地帮助。那么大家现在可以自由的交流一下在声为歌的含义。“脾主思,思而得之,则发声为歌”;“在音为宫和在声为歌的区别”?这个你可以看一下其它四行的这个表述,所谓的音它指的是语音的声调和气态;声指的是发出的声音,看一下对比一下就知道了。“有音律的声音”,“歌是有韵的,主和谐,能把各种因素统一起来。歌者,愉悦欢畅;”还有没有说的?有说是弃衣而走,逾墙高歌,再给大家半分钟的时间,然后我们沟通一下,“脾气发于外的象,多则病”。什么意思呢?咱们说一下吧!基本大家这次比上次要好很多,这次基本的把这个意思表达充分了,因为人只有欢快的时候才会唱歌,而且当时都是民歌的唱法,非常和畅欢快的,一般用宫调缓和畅达的来唱的,不像今天的劲歌热舞这样的唱法,这种唱法简直不是雅乐正声了,唱歌太有问题了,八十年代唱的歌还可以,后来越来越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了,但是咱们不能说人家唱得不好不对。你看,歌者是把各种声音,缓和的、流畅的、稳重的、和谐的,表达出来通过喉咙由脾气把这个缓和畅达之气发越出来,这个就是真正的脾主歌的含义,人只有在欢快的时候才会唱歌,或者唱歌以解忧,就是把这种缓和畅达之气发越而出,所以说人要经常唱一些歌,使自己的这种缓畅之气得以畅达,这样就是缓气啊,这种正中之声它会流通百脉,和畅精神,对人身体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大家说的都很好“脾畅阳而歌为发”把阳气这个生机,其实不只是畅阳,它也畅阴的,阴阳是相偕行的,畅阳的时候就是畅阴,所以不如说是畅达气机。还有肝阳上亢,古人尤其是《黄帝内经》不这样用词,气上,就是肝阳上亢,他不只是阳气,阴气也往上上,气下、气发、气竭、气沉、气散,气蒸、气衰,《黄帝内经》始终是这样来表词达意的,所以说我们气和畅而发之为歌,这就是歌的定义,那么气和畅从哪儿来的呢?它的本源是从脾中发出来的,但是脾土之气又聚足于其它四脏和四肢百骸的任何地方都有脾的和缓畅达之气。那么你通过歌声把这种畅达之气发而为用,在外发而为声,在内畅达气机,产生这个和缓畅达之气的共振,对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用的,所以说大家唱歌就应该像民歌那样来唱,但是也并不是陕西那种,总之是宫音的正声,中正之声的唱法。这个我要提一下了,如果从其他方面来解释的话,是间接的解释,而只有从“畅达和悦阳气为发”这个角度来解释才是直接的解释。大家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然后咱们沟通一下。关于“弃衣而走逾墙高歌”,那个歌是因为气顶在脑门子上往外冲的歌,已经是亢奋之歌了,可能就是呼喊乱叫都夹在里面,不仅仅是高音的唱法了,那是整个的阳盛了,热的不得了,脱衣到处跑嘛,翻墙头,到处喊叫,跟咱们说的歌不一样,那是胃家实,阳病则狂,阴病则癫。说一点,很多城市人坐办公室的,因为气脉久滞,你看他唱歌唱不出来,这就是脾气中气不足的一个表现,唱不出那种缓和畅达非常舒服的歌,声音蚊子似地哼哼,唱点流行歌曲,声音憋在胸腔那儿,气机很不畅达,说话也是肺中无气,所以说观其声音而知气机所在,唱歌唱什么样的歌?他能唱出什么样的歌直接决定了他的神和他的气,这个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多观察一下,气缓和,发出的声音很浑厚那么他中焦的气足,反之这个气断断续续的,时有时无,说完一句话没力气了,这就是中气不足,所以说不仅是脉象可相,声音可相,任何只要跟这个人有关系的或者跟这个事物有关系的他的任何的气机所化的都可以拿来推测这个整体的气机的状况,那么这就是我们的相法,如果有时间可以跟大家来讨论相法的种类和核心和本质的技法,今天不多谈。“在变动为哕”大家说一下为什么变动为哕?大家各抒己见吧,前面咱们讲了肝变动为握,这里面变动为哕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叫做哕啊,哕和吐的区别在那儿?还有说一下变动为哕的意义,什么叫做变动?哕有浅哕和深哕嘛,实哕和虚哕。你看有说的“哕是有声无物,哕为阴,呕为阳”“哕是气上冲,是动则病”“哕是干呕”大家解释的都对,为什么变动为哕,前面讲过肝变动为握,大家可以同理相参,还讲过心变动为忧,大家主要从气机的角度来考虑啊,不要从别的方面来考虑,一定不要从形态上形体上考虑,有人说了“脾胃相表里,脾有变动,先从胃反映出来,所以向上做哕”。现在跟大家说一下啊,这样解释的不在少数,而且非常有迷惑性,关于对与不对一回儿跟大家说一下。“脾以精化气......”这是怎么解释的?脾主升,胃主降,有物出是胃中出的,无物出是从脾中出的,是因为脾气生发太过了向上做哕,还有说生机升降失常,清浊不分那清浊不分怎么会哕了呢?气机升降失常,又怎么能体现脾主哕独特性呢?这个大家再想想,大家没有说到根本上,这样解释似是而非的,这样形成定论以后再改就难了,前面我们讲过了,什么叫做脾,什么叫做湿,什么叫做土,什么叫做黄,这里面他变动了,为什么就哕了呢?大家说了,哕是无物的,有声无物,也不能说有声无物,有的也没有声音。“脾不缓和不顺畅了”“土薄难以声音”“脾病则火不生肺金,脾肺升降失调则哕”这个解释太复杂了,不是这样的。大家不要把五行搞得乌烟瘴气的,说法不一,这样解释不对,这就走了很复杂的路了,我跟大家说一下,凡是解释的言简意赅的绝对没有说辗转相因的解释的,你们这样解释它不符合古人意简的道理,还有没有解释的?“浊气不降而逆”这个也不对。那吐呢?呕吐呢?都不是说到点子上的。如果没有回答的我来说吧,跟大家说一下,这里面如果说是脾不缓和顺畅了,这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其它的都不是,我感觉大家很多都还是局限在现在的阴阳五行脏腑这方面来解释的,你看这个“脾主升胃主降,有物出是胃,无物出是脾,脾升发太过”那很多是脾绝的人可不是生发太过才作的哕啊,很多的嗝逆重症你当成哕的话,那些都是脾气升发太过吗?就说不过去了,这是有漏洞的,所以不这样解释。生机不畅通,咱们说了,你看既然咱们是一个玄语,或者说一个不可检验不可测度的,你要把理给说圆了,也就是这个理以一贯之嘛,自始至终就这样解释,不能用似是而非的道理去解释,大家可以尝试那样去解释,但是你要考虑放之四海而皆准啊,如果你不把脾的特异性和哕连在一起你就没有办法自圆其说,这也是中医让人诟病的一大特点,你不能自圆其说啊,就是国家给一个很好的政策,你中医立不起来没有真正的理论体系这个很要命啊,还不如打击中医呢,你要是说现在宣传中医提倡中医我估计这个也是捧杀的政策,真正站出来把中医理论解释清楚的人不是很多呀!我跟大家说一下吧,我记得前面,又有人说了“肝乘脾则哕”肝乘脾应该是肝乘脾胃,“脾不顺畅了一阵一阵的上冲”这个不对,这不仅仅是一个上冲的问题。“湿化太过了”...这样吧,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吧,然后大家有什么再问一下。中央生湿大家能够很好的理解,大家跟我想的不一样,互相交流嘛!从气道这个角度来讲,这个脾啊是缓和畅达,哕你可以分是实哕和虚哕,总之不会是胃哕脾哕,前面说是胃是有物,脾是无物,是气机的上逆,这个有人说上冲,这个不对,冲是实?不一定是实。这个是气机往上翻,这个翻不是很强烈的翻,就像一个大气泡从水里面一下子翻上来那感觉,尤其很多嗝逆重症都会有这个感觉,从地下往上翻气,一下子就上来,这个不是吐,吐是一下子吐出来的,哕相对来说比吐层次要深,他往外哕的是什么?你可以说哕的?脾主容物,脾胃主容物,不仅是胃,胃容的是时物,有形的东西容在胃中,无形的东西容在脾中,然后通过脾的强大的这个升发和扩散,是这个食饮之气畅达到四肢,并且脾畅达以后又可以收摄很多的气机,他有容的作用,承载万物,容纳万物,脾气这种容纳的性质一变动,这种容纳的性质就失常了,如果被邪气所干,容不下就吐出来了,就向上吐,还会向下泄,大家一定要跟着我的思路来走,这种吐不仅是食物,而是气,向上变动就变成了哕,向下就变成了利,这个就是咱们《伤寒论》的少阴篇就是一个吐一个利,往后到了肝经和肾经都有利的情况,就是从脾开始的,所以说呕哕的是气,脾气失常,可能是虚也可能是实,有实哕和虚哕,不一定都是脾虚败极的虚证之哕,在这儿你去理解什么叫做哕,这个就是脾的特异性,脾主容,容失常则上哕而下泄,很多脾虚就是大便溏泄嘛,这个是哕的真实含义,大家回去以后很好的看一下。这是我们气道中医要掌握的基本功,也就是说直接就击中要害,脾主容,容失常故哕而利。下面要是再对这句话做解释的话,不基于气道就会五花八门,不是有声无物为哕,向上逆,脾不容,气机上翻这叫哕。好多脾气败绝的人要死了哕了一口,脾气没了,脾精散绝了,整个容从哪儿来啊,就是从缓和流畅的生机而来,缓和了这个气才能够散开,散开了中间才有地方,流动了才有东西进来,有生机了进来的东西才不会腐败,这都是连带的作用嘛!大家一定要从气道的角度来理解我们这个黄黄圣言,不然的话踏破铁鞋找不到他的立脚点和真实的解释,有人皓首穷经,读了一辈子,对经典也做了解释,但是没有到位,因为没有解释出来,越解释书越多,大家又根据他的解释就再去解释,这样反反复复就失去了经的本意了,看看大地,你再体会一下人的含义,大地不是死气沉沉的是充满生机的,大地所有的土壤是缓和的,所有的山川都流动的,而在这个流动缓和中孕育了整个的生物圈,生机盎然,这不就是容嘛,哪一天大地地震了,它不行了就吐出去了。所以说中医啊是一门品物之学,只有认真的体会才会真正的了解中医的精髓,这个别人学不到,你要是说译成英文或是怎么地也是不行的,都要靠自己去体会的,我说了大家听了方方面面的要举一反三,一定要触类旁通,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你能引申才能够活学活用。这样吧,今天这个湿也没有讲完,大家想一想,每一句话都是经典啊,中央生湿,什么是中央,然后讲了什么是湿,湿为什么生土,土的涵义和特点有哪些,土有多么重要,土为什么生甘,什么是甘味,甘味有什么重要的涵义,其中还讲到了糖尿病,从甘生脾讲到了脾的特性,脾对人身有什么重要特性,脾生肉,什么叫做肉,肉的定义是什么,跟我们现在理解的肉是不是一样,脾是怎么生出肉来的,同理你也知道肝是怎样生出筋来的,那么肉又是如何流转而生肺的,这个流转是真实的流转还是只是一个概念的流转,脾主口,口的重要的一些特点,和口的形态各方面的,如何鉴别一个口,我们讲了还有黄色,为什么黄色居中属湿啊,属土啊,然后又讲了宫,又讲了歌,又讲了哕,这样一来大家就能把这一条线串起来了。如果大家跟不上的回去以后多听几遍录音,还有南方生火,东方生风,可以对照来理解,就可以理解所有的思绪都是一条线,都是一致的,不会出现随文解经的地方,也就是说知其要着一言以蔽之,不知其要则流散无穷,也就是大道至简,它就是讲的气机的掌握上,气机无非皆是气化,无非皆是神韵,气化而成形,我们的形体是气之末也,一个东西啊形是最末的东西,大家不要局限在形体上去琢磨去深思,要反推它的气的状态,那么这样我们才能学好立于气机上的医学。那么我们并不是说气道中医是中医的真传,但是我们要说中医是在认识了气的基础上才成就的中医的理论和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也即是我一再强调的,这个气啊是气聚,是和我们这个物质世界并立而共充的,形中都是含气的,但是这个气不一定是所有的气都会化成形,也就是气远远大于形,而所有的形都是依附于气而存在的,气变则形变,气散则形亡,气聚则有形,在天成像,在地成形,所以说大家一定要多仔细考虑,换一种思考方式来思考来认识自然,认识身体,认识周围的环境,气旺则形旺,气衰则形衰,无处不有气,无物不是气之所化,这就是咱们气道中医的一个精髓。那么脾是什么呢,是缓气、能容、和畅也、有生机,你看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定义,我们所有的话就都蕴含其中了,以后我们讲病也好,讲方也好,都是围绕这个来做,方药皆是气,都是一团气,配方就是配一团气,比如说你这个寒淫于内,治以热药,那我们光用热药啊?要甘以温之,辛以散之,苦以燥之等等,都是在配一个气团,去治这个寒淫于内。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形和相的区别,这个很简单,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清气上升成象,你看日月星辰都是象,大地山川都是成的形。这个象太高了你都看不到的,我们只能说用象来表示了,有问题可以沟通一下,我们讲完这几段之后我们想给大家讲一下开方的原则,好,下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