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苏湛腐书网中:水桶水缸水龙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1:50:21
水桶水缸水龙头http://www.enorth.com.cn  2011-06-19 16:41

    邱崇禄

    随着气温不断升高,北京迎来夏季供水高峰期。据预测,北京市区今夏最高日供水量将接近三百万立方米,不仅达到了城市供水能力极限,也刷新了北京百年供水史上的最高纪录。

    目前,北京已经着手实行每日水量及供水趋势会商等多种措施,最大限度满足市民的用水需求。面对百年一遇的用水高峰,除了政府的努力,市民更应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了解北京的水环境,回味过去用水的艰辛,就是为了让大家珍惜北京的水资源,节约用水。

    留住一桶水

    2009年3月19日,北京,知春里中学开展了“留住一桶水”活动,走进社区调研水资源的使用现状,优化社区水资源,倡导保护水环境,节约用水。

    TAKEFOTO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京城里已看不到水井,卖水的“井窝子”也就荡然无存,更没见过老辈儿人所说的推着水车满街送水售卖的“水三儿”,多见的却是大街小巷里被百姓们称为“水管子”的公用水龙头。

    

    这种水管子挺粗,龙头上的阀门很大,一拧龙头出水快水量大。那个年月,胡同居住的百姓吃水用水全凭街巷里这种公用的水管子,而扁担、水桶、水缸也是每家每户生活的必备之物,须臾不能缺少。

    公用水管子地点的设置,大部分选择在街头巷尾、胡同深处。为了汲水方便,一个公用水管子,负责附近直径半公里范围内的居民生活用水。京城里百姓们靠胡同里公用水管子吃水的情形,一直延续到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中期才逐渐结束。随着水管子进宅入院,胡同的公用水管子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公用水管子设在街头巷尾的日子里,在它的周围无疑形成了一道亮丽的街边风景。夏日里的清晨或傍晚,胡同里的水管子前就排起了长龙,扁担撞击水桶声儿、铁钩碰铁链哗啦的响声儿、水管子里的水流入水桶溅起的水花声儿、妇女们洗衣洗菜张家长李家短的窃窃私语声儿、孩子们跑来跑去嬉笑打闹声儿、人们相互问好打招呼声儿,汇成了一首胡同交响曲。

    冬日,寒风凛冽、夜深人静之时,忙碌了一天的公用水管子也要歇息入睡了。此时,负责看护水管子的老人,小心翼翼地踏着地上的冰凌,在荧荧的手电光下,打开水管子旁边的水表井盖,将水管子内的余水放尽,以免水管被冻坏、冻裂,影响居民第二天的使用,这个过程叫做“回水”。

    那时,为了避免水的浪费,各个居委会都在自己所辖的公用水管子龙头阀门处,焊制个长方形的铁箱子,箱子的顶部对着阀门的位置开个长约五厘米、宽约一厘米的长孔,然后给每家配把钥匙。

    

    打水时,将铁钥匙伸进铁箱的长孔,利用铁钥匙的两齿旋转,扭动阀门,水管中就流出了清冽甘甜的自来水,没有铁钥匙无论如何也是打不开水龙头的。

    水缸也是当时每个家庭生活必备的大件器物。水缸的形状是口大底小,里外挂有酱黑色泛着乌亮光泽的釉面层。戳在屋角儿,像个裸露着厚重肚皮敦敦实实的将军。当时每家每户的水缸也大小不一,视人口数量所需用水的多少来决定它的高矮胖瘦。

    当时我家的门后,就有一个巨大的水缸,缸内能盛数十桶水。缸沿上盖着巨大的木盖一分为二,月牙形的小盖只为平时舀水方便,而大盖只有往缸里蓄水时才全部打开,平时总是盖着,防止灰尘的侵入。一段时间过后,大人们会叫我们这些孩子们把缸底的余水及污垢淘净,再用清水冲刷一新,这个过程叫“清缸”。因为缸体太大,两个孩子总要互相帮衬着才能完成。那时家里 “清缸”的活儿,常是我和小妹来完成,每当此时小妹总是撅着小嘴,从表情上就能看出她的心里极不情愿。

    水缸还能起到天气预报的作用。每遇乌云密布的阴天,水缸外壁就会冒出许多“汗珠”,这是下雨的前兆。“汗珠”越多越密,预示着一场特大暴风雨即将来临,胡同中的人们就会做好防风防雨的准备。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老百姓的偏方儿,有它的道理。

    扁担和水桶也是胡同中每个家庭的重要生活工具,它们像一对孪生的姐妹,谁也离不开谁。扁担多是木制的,但也有的家庭使用的是竹制的。水桶有黑、白两种铁皮制作的,高五十厘米、直径三十厘米左右。当然,还有各家自制的,大小、形状就多种多样了。

    到公用水管子挑水,成为当时每个家庭大一点儿孩子们每天必练的“功课”。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挑水。最初挑水时,人矮桶高,大人们把扁担钩子与铁链反向缠绕两圈,使扁担钩子变短,以免水桶碰到地面。

    

    

    扁担上肩时,常常是中心和劲头掌握不好,不是打了“天秤”,就是扁担在肩膀上左右打晃,使两只水桶左右乱摆,挑着水行走时,脚下无跟,像踩云驾雾,颤颤巍巍,不堪重负,弄不好就是水洒桶翻,不留意还会磕了脚后跟儿。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不少孩子就能熟练地用扁担两头的铁钩挂好两个水桶,半蹲躬身将扁担上肩,左右两手分别紧握挂桶的铁钩,挺直腰板大步流星。尤其是一些女孩子,富有弹性的扁担平衡在她们的肩上,上下忽忽悠悠,一闪一闪的像跳起韵律节奏明快的舞蹈。两只水桶把她们的扁担压成弧形,溢出的水顺着桶壁流下,点点滴在回家的路上。胡同中的孩子们经过不长时间的锻炼,很快就行走如飞了。那种生活的历练,也是少有像今天小胖墩多的原因之一吧!

    虽然用个水挺费劲,但小伙伴们在一起,也自得其乐。那时,我家因居住的院落有水管子,从没有到街上的公用水管子挑过水,可我却羡慕那些院子里没有水管子的小伙伴们,他们可以挑着水桶挤在公用水管子的边上,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嬉笑声伴着水流从粗大的水管子里哗哗流进桶里。看着常到公用水管子挑水的伙伴们,由不熟识到熟识,由陌生到亲热。为了那份亲近,为了那份热闹,为了那点快乐,我常心甘情愿地去帮小伙伴们挑水。

    如今,人们到街头公用水管子挑水的景象再也见不到了,水管子早已进宅入户,扁担、水桶不见了踪影,水缸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可那一幕幕在公用水管子前担水回家的胡同风景,仍留在记忆里——现在,便捷的用水环境得之不易,更应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