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供水设备: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58:15
首页申报表教学队伍课程建设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展示课堂录像考核要求参考试题库 首页 → 教案 背景: 阅读新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

[日期:2009-04-03]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一、教学目的

分析大学生活的特点,让学生充分认识并珍惜大学美好时光;帮助大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并确立新的人生目标;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知荣辱、求发展;还要让大学生知道政法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导他们走好大学之旅的第一步。

二、教学内容

1.适应人生新阶段。

2.肩负历史新使命。

3.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新生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依据时代大背景和社会大舞台,确立自己新的成长与发展目标,把个人立业成才的追求与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尽快进入新的人生阶段。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理论品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鼓励并启发学生谈自己对大学生活的认识,并根据学生认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大学的特点以及著名大学的校长对大学的认识,重点指导学生珍惜大学美好生活,开拓人生新的境界。同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释疑解惑,讲解本章的重点和要点。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学习与思考

1、你心目中的大学是什么?    

2、你感受到的大学是什么?

4、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   

5、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是什么?

6、谈谈你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内涵的理解。

7、结合实际谈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一)《大学》 中的“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二)中国古代的“大学”

书院----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与宋,废止于清,前后千余年的历史。

书院有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模式,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其类型有:①中央官府设立,用于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②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从宋朝开始,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③也有叫书屋的,如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

北宋时,以讲学为主的书院日渐增多。南宋时随理学的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学派活动的场所。宋代最著名的有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书院大多是自筹经费,建造校舍。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自学为主。它的特点就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

明代书院发展到一千两百多所,但其中有些是官办书院。一些私立书院自由讲学,抨击时弊,成为思想舆论和政治活动场所。最著名的有江苏无锡东林书院。明朝统制阶级曾先后4次毁禁书院,然而书院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多次毁而不绝,在严酷的政治压迫下,书院师生宁死不屈。东林书院的对联写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初统治者抑制书院发展,使之官学化。清代书院达2000余所,但官学化也达到了极点,大部分书院与官学无异。顺治九年明令禁止私创书院。雍正十一年各省城设置书院,后各府、州、县相继创建书院。乾隆年间,官立书院剧增。绝大多数书院成为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至光绪二十七年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至此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教育家心目中的“大学”

1、梅贻琦:“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实行通才教育,主张健全人格,由教授治校,有学术自由探讨的风气。

2、蔡元培:“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也。”

3、竺可桢,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曾任浙江大学校长。——”诸君皆系大学生,然所谓大学者,非校舍之大之谓,非学生年龄之大之谓,亦非教员薪水之大之谓,系道德高尚,学问渊深之谓也。”

4、马相伯,1903年创办震旦学院。1905年创办复旦公学,并两度担任该校校长(监督)。——夫大学校之目的,既在研究高深之学问,大学校之学课,又复网罗人类一切之系统智识,则大学校不仅为一国高等教育之总机关,实一国学问生命之所在,而可视之为一学问之国家者也。

5、胡适,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一个大学的历史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在书面的记载里,在建筑的实物上,当然是的。但是,它同样也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相对而言,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时间是有限的,但它毕竟是存在,而且这个存在更具体,更生动,更动人心魄。

6、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文化重建,价值理想、信仰的重建,本应该是大学的任务。因此,大学生的问题,正是大学教育的问题的折射;用廉价的赞颂来掩盖大学生的问题,其实质就是要掩盖中国大学教育的问题。

7、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西方思想的伟大创始人之一,西方高等教育机构的开创者。——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即以人为本。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8、约翰 ·纽曼,19世纪中叶任爱尔兰都柏林新天主教大学校长,1873年出版《大学的理念》成为西方教育学最为经典的文献。——大学不仅是传统的教育机构,而且是科学研究的中心。它总是把科学当作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难题来看待,它因此也总是处于研究探索之中。

9、洪堡,德国现代大学之父,1809年受命改革普鲁士的教育体制。——大学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它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四)《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大学”

大学(University) “通常包括一所文理学院、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并有权授予各个学科领域的学位。”可见,这里的大学既不同于西方传统的专门高等学校(college),也不同于我国古代的书院。 college构成了大学发展的基础,但没有形成大学的现代内涵;后者一直产生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并且在小农经济的土壤下发展、衰落,没有也不可能成为现代大学的母体。

(五)“大学”的其他称呼

1、象牙塔

2、伊甸园

小结:

(一)大学是知识的海洋——大学问、博学,明白本末始终的道理

学:包括学习、研究、探讨、切磋。这就需要走到一起来,互相学习、互相讨论、共同研究。

(二)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大师;

大师:①大师范、大导师之意。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三界之大师」。在中国,起初称有高德之出家人为大师。如《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百喻经·治秃喻》:“时彼秃人往至其所,语其医言:‘唯愿大师为我治之。’” 清·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二百馀年来,讲堂茂草、弦诵阒如。词章俭陋之夫,挟科举速化之术,俨然坐皋比、称大师矣。” ②在某一领域有突出成就、大家公认并且德高望重的人。③学者、专家的尊称。如《史记·儒林列传》:“学者由是颇能言”。

(三)大学有浓厚的学习研究和成才氛围——大环境、大精神、大气度

大环境: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Science上每年发表的论文约2/3以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每年被SCI收录的论文作者中近80%来自大学。在过去的100年里,世界一流大学囊括了差不多3/4的诺贝尔奖,而排名前10位的大学就占了获奖总数的30%。我国每年被SCI收录的论文70%以上出自高校,而20所研究型大学就占了其中的50%以上。高校拥有的研发人员占全国总数约17%,高校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约占全国的17%,整个科技活动人员约占全国的12%左右。到2005年,我国共培养134万名硕士、16万名博士。全国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高校分别占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总数的60%和70%以上。1978年至2002年,中国共有58万人出国留学,已有15万人学成回国。留学人员在教育、科学等领域都占有很大比例。中科院院士中占81%,在全国高校校级领导干部中占51%。--引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7月21日,大学校长谈大学之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唯实是创新的基本原则。

大精神,一是表现出来的活力,二是宗旨、要义。大学精神作为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有着不同的称谓,诸如高校精神、大学本性、大学理想等等。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它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既是大学前进的动力,也是大学发展所积淀的精髓和灵魂。大学精神,既随时代的变化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因其博大精深的内涵而具有的意义:既有鲜明的文明本士化特征,又有着普遍的国际化意义。从普遍的意义看,大学精神体现为:自由、民主、科学、创新。大学精神需要一个较长的办学历史才能养成,它属于传统的一部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政治制度的更替或者毁灭性灾难的降临(如"文革")都只能改变它的形态和部分内涵,而不能把它从根本上摧毁。大学精神是传统中最宝贵的部分,是大学抗打击和求发展的生命力的底蕴所在,对于稳定大学的风格和水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聪明的校长都懂得;对于这种已经形成的精神应该珍视、哺育并且使它变得更加适应时代的新的需要。在清华学校时期,梁启超先生曾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激励清华学生。后来,这八个字就做为清华的校训,对师生都有深刻影响。也可以说,这八个字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清华师生的精神风貌。

(四)与中学相比——大变化:

  1、学习要求的变化;

由一般的简单记忆和反复训练,转变为专业性的系统学习和独立研究。

  2、个人所处位次的变化;

由领先或中上水平的先进人物,转变为平淡无奇的一般状态。

  3、生活环境的变化;

由以家庭为依托,变为独立参与学校集体生活。

  4、社会活动的变化。

由熟人社会的交往转变为生人社会的交往。

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一)确立独立生活意识

1、思想;2、生活;3、人格。

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大学毕业生应该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标志,这个标志就是“一个多少受过训练的脑筋,一个多少有规律的思想方式”。即要有一种看待事物的与众不同的眼光和态度,有独立思维的能力,有见识和鉴别力,不随波逐流。

(二)虚心求教,细心观察

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同学们随时都可能遇到过去所没有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同学们必须在各个方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向周围的老师、同学学习。

(三)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任何能力都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都有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人们常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磨砺,才能逐渐提高独立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进入大学,学习的内容、形式和要求都发生了变化。同学们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学会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不仅要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而且要在综合素质上不断提高。

(一)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大学阶段的学习特点不同于小学和中学阶段,学生要以自主学习为主。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大学期间,大学生要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二)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

(三)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

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

创新是指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建立新理论、想出新办法、做出新成绩。知识经济的实质是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绝动力源泉。
创新意识是主动抛弃旧的观念和思想,不断创造出新的观念和思想,是一种对未知领域充满兴趣、主动发现问题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内部动力。其构成因素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直觉和灵感等主要因素以及观察力、记忆力等一般智力方面的辅助因素。

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要求大学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使命感和博大的胸襟抱负等素质。创新性人格包括以下几种元素: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品质;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严谨勤奋的学风和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善于与他人团结合作的协作精神。

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能够主动地把大学阶段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之中,以求创造性地认识和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问题的意识。

(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的更新空前快速。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树立终身求知、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本领,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四、培养优良学风

养成优良学风,应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上下功夫:

勤奋。就是要发奋努力、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永不懈怠。唐代思想家韩愈有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大学学习内容的专业性、系统性的特点,在广度和深度上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这就要求同学们更加刻苦、更加勤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长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严谨。就是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做到严肃、严格、严密。严肃是指认真的学习态度和扎实的学习作风,反对学习上浮躁、马虎应付的态度;严格是指对知识的掌握要弄懂弄通,对技术的掌握要严守规范,反对粗制滥造和不求甚解,反对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严密是指对学习、对生活、对工作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包括在学习的安排上要周全有序,有条不紊地妥善处理学习中的各种关系。

求实。就是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轻信,不弄虚作假,不贪图虚名,“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创新。就是要不拘陈规,敢为人先,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人才,作为今后几十年社会各条战线的骨干,更需要自觉培养勇于创新的品质和才干。

第二节  肩负历史新使命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所谓使命,古指使者奉命出行,后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人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要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人生任务。其中,人们担负的重大的历史任务和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是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对国家而言,就是要服务社会、建设祖国;具体到个人,首先要成才,成才再具体到这四年大学生活,就是要学好知识,全面发展自己,做好准备工作。而要真正不虚度时光,又要先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认清国家形势,从而督促自己,奋发成才。

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1)面临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

(2)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3)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一)目标的内容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德在青年人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智是大学生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领,是能否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的重要基础。

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条件,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二)确立目标的原则及要求

 1、原则:

  取乎上,得乎中;取乎中,得乎下;取乎下,其将如之何。

 2、要求:

  托尔斯泰主张,一个人不仅要有“一辈子的目标”,而且要有“一段时期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这也是我们制定长短目标的基本顺序。制定目标,最关键是要能切实付诸实施,牢记朱光潜先生所说的“此身、此时、此地”的“三此主义”。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良好的形象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理想远大、热爱祖国。

追求真理、善于创新。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视野开阔、胸怀宽广。

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第三节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时代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既需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又需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已成为社会选人、用人、评价人的基本尺度。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 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 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

    1、性质;2、作用;3、特点;4、态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

    1、地位;2、内容;3、特点;4、意义。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     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

    1、地位;2、内容;3、作用。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1、地位;2、内容;3、意义。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

(二)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关系。

(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

(四)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思想道德修养与  法律基础课”的主线。

 

    第四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这门课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律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的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二)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三)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1.注重学习科学理论。

2.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

3.注重联系实际。

4.注重知行统一。

 

本章小结:       

本章分析了大学生活的特点、大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明确了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说明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意义和方法;进而要求大学生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 65
  • 顶一下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