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冲突7级法师数据:董氏奇穴绪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26:14
七部位(小腿部位)

概说
七七、八八部位为董氏奇穴之精华部位,“七七部位”即小腿部位,“八八部位”则指大腿而言。临床常用于全身机能之调整及脏腑证候群之整体治疗,效果迅速而显著,除解穴外,概为倒马并用,各组穴道除治疗脏腑病变外,对其有关外表病变亦有疗效,例如驷马穴为治疗肺经病变之要穴,透过肺主皮肤之关系,亦为治皮肤病之特效穴,其它各组有关穴道:如上三黄之治肝病,下三皇、通肾、通胃、通背之治肾脏病,通关、通山、通天之治心脏病等,均依此类推。
其间亦有穴位位置与十四经穴位相符,因用处不同而命名不同者,概于穴位后注明,其它说明要点已于本书诸论中说明,在此从略。

【正筋穴】
部位:在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
解剖:(肌肉)跟健上外踝后动脉,屈拇长肌肌腱之间。(血管)其血液支配为腓骨动脉与后胫骨动脉之联合网路。(神经)胫神经位于其内侧。
(脊椎骨总神经、脑之总神经)
主治:脊椎骨闪痛,腰脊椎痛、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脑骨胀大、脑积水。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针透过筋效力尤佳),体壮可坐姿扎,体弱者应侧卧扎。

【正宗穴】
部位:在正筋穴上二寸处。
解剖:(肌肉)跟腱上外踝后动脉,屈拇长肌肌腱之间。(血管)其血液支配为腓骨动脉与后胫骨动脉之联合网路。(神经)胫神经位于其内侧。
(脊椎骨总神经、脑之总神经)
主治:脊椎骨闪痛,腰脊椎痛、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脑骨胀大、脑积水。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筋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针透过筋效力尤佳),体壮可坐姿扎,体弱者应侧卧扎。
运用:正筋、正宗两穴相配用针。
说明及发挥:※正筋位于昆仑与太溪穴间之大筋上(亦即所谓之阿基里斯腿),正宗位于正筋上二寸(见图7-1)。就经络言,膀胱经行经颈项,又就“以筋治筋”(尝见正筋穴位之大筋割断者,头颈立刻歪垂)而言,可见其问颇有关连,因此以此二穴倒马治疗颈项强硬或疼痛,效果极佳。
※又闪腰岔气较重者,在委中点刺后(一般轻症经点刺后即觉轻松,而不必再针它穴)加针正筋、正宗两穴,尤能助其速愈。
※本穴组治疗脑震荡亦颇有效(余于1977年曾发表“急症针灸疗法”于《大同中医杂志》)。


【正士穴】
部位:在正宗穴上二寸处。
解剖:(肌肉)跟健上外踝后动脉.屈拇长肌肌腱之间。(血管)其血液支配为腓骨动脉与后胫骨动脉之联合网路。(神经)胫神经位于其内侧。
(肺之分支神经、脊椎骨总神经)
主治: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经痛。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宗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说明及发挥:※本穴常与搏球穴倒马并用治背痛极有效。也可与正宗及正筋并用成大倒马,加强治疗颈、腰脊痛有特效。

【搏球穴】
部位:在正士穴上二寸五分。
解剖:(肌肉)在腓肠肌二肌腹交界下端。(血管)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胫后动、静脉。(神经)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则为胫神经通处。
主治:腿转筋、霍乱、腰酸背痛、鼻出血。
取穴:平卧,脚跟用软垫垫高,当下腿后侧在正士穴直上二寸五分,即腓肠肌之下缘是穴。
手术:针一寸至二寸。
运用:与四花中穴配用,主治霍乱转筋及肾亏。
说明及发挥:※搏球位置在膀胱经之承山穴下一寸半,与正士互相倒马治疗背痛(尤其是膏肓穴附近痛)或腰背痛效果极佳。若久病入络,在患侧搏球至正士一带寻青筋点刺出血,立可见效。
※本穴因邻近承山穴,治疗腿抽筋亦极有效。与承山倒马并用,疗效更佳。

【一重穴】
部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
解剖:(肌肉)在腓骨短肌和伸趾长肌分歧部。(血管)有胫前动、静脉分支。(神经)当腓浅神经处。
(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
取穴:当外踝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说明:一重穴位置在悬钟穴向前,即阳明经方向横开一寸处。

【二重穴】
部位;在一重穴上二寸。
解剖:(肌肉)在腓骨短肌和伸趾长肌分歧部。(血管)有胫前动、静脉分支。(神经)当腓浅神经处。
(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挑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
取穴:当一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三重穴】
部位:在二重穴直上二寸。
解剖:(肌肉)在腓骨短肌和伸趾长肌分歧部。(血管)有胫前动、静脉分支。(神经)当腓浅神经处。
(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
取穴:当二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运用:一重、二重、三重穴同下针(即所谓倒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
说明及发挥:※一重穴位于胆经之悬钟穴向前一寸,二重穴在一重穴上二寸,三重穴在二重穴上二寸,三针同下,除治上述各症特效外,尚可治脾发炎、脾肿大、脾硬化(脾家病用针以右边为主),乳发炎、乳痛、乳房小叶增生,甲状腺肿大等症极效。
※本穴有活脑部血液循环及祛风化痰之功效,治中风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及脑性麻痹均有极大功效。
※本穴治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睡中咬牙及肩臂手腕痛亦有殊效,皆与祛风化痰有关。

【四花上穴】
部位: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外帘。
解剖:(肌肉)在胫骨前肌,伸趾长肌之间。(血管)有胫前动、静脉。(神经)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正当腓深神经。
(肺支神经,心支神经)
主治:哮喘、牙痛、心跳、口内生瘤、头晕、心脏病、转筋霍乱。
取穴:当外膝眼之下方三寸,在前胫骨肌与长总趾伸肌起始部之间陷中是穴。
手术:针深二寸至三寸,针深二寸治哮喘,针深三寸治心脏病。
运用:四花上穴配搏球穴治转筋霍乱,此时四花上穴须针深三寸。
说明及发挥:※四花上穴与足三里平行,贴胻骨取穴进针。
※本穴有强心作用,深针治心脏病及哮喘效果极佳,点刺出血治疗上述病变效果更佳。点刺治疗久年胃病、胃溃疡等症亦极效;一般胃痛点刺后可立止疼痛,久年胃病更可加速治愈。

【四花中穴】
部位: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
解剖:(肌肉)在胫骨前肌中,(血管)有胫前动、静脉。(神经)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正当用腓深神经。
(心之分支神经,肺之支神经、六腑之副神经)
主治:哮喘、眼球病、心脏病、心脏血管硬化、心两侧痛、心闷难过、坐卧不安、急性胃痛。消骨头之肿胀。
取穴:当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
手术:三棱针出血治心脏血管硬化、急性胃痛、肠炎、胸部发闷、肋膜炎。用毫针针深二寸至三寸治哮喘、眼球痛。
说明及发挥:※本穴位于胃经条口穴上五分,为应用极广泛之穴道,以三棱针点刺治疗上述各病确有特效。
※此外,以三棱针治疗肺积水、肺结核、肺瘤、肺气肿等病亦有效验。
※用毫针则还能治肩胛痛,肘弯痛、食指痛亦极效,唯治则与它穴不同,以采患侧同侧之穴位为主。


【四花副穴】
部位:四花中穴直下二寸半。
解剖:(肌肉)在胫骨前肌中,(血管)有胫前动、静脉。(神经)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正当腓深神经。
(心之分支神经,肺之支神经、六腑之副神经)
主治:哮喘、眼球病、心脏炎、心脏血管硬、心两侧痛、心闷难过、坐卧不安、急性胃痛。消骨头之肿胀。
取穴:当四花中穴直下二寸半处是穴。
手术:三棱针出血治心脏血管硬化、心脏病、急性胃痛、肠胃炎。
运用:四花副穴与四花中穴配合使用,治以上诸症立即见效,但扎针时应对正血管,以见黑血为准。
说明及发挥:※四花副穴在下巨虚穴下一寸,临床上配合四花中应用,亦为应用广泛之点刺要穴。
※点刺不必拘泥穴位,在四花中穴至四花副穴附近之青筋上点刺,出血即见效果。

【四花下穴】
部位:四花副穴直下二寸半。
解剖:(肌肉)在胫骨前肌与伸趾长肌之间,深层为伸拇长肌。(血管)有胫前动、静脉。(神经)布为腓浅神经分支,深层当腓深神经处。
(六腑神经、肺之副神经、肾之副神经)
主治:肠炎、腹胀、胃痛、浮肿、睡中咬牙。
取穴:当四花副穴直下二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说明及发挥:※四花下穴之位置在胃经上,所治之病多系胃肠病;腑肠穴亦在胃经上,主治亦同,但两针通常配合应用。
※两针并用,亦称削骨针(紧贴胫骨进针)能治骨骼胀大(骨刺)。

【腑肠穴】
部位:四花下穴直上一寸半。
解剖:(肌肉)在胫骨前肌与伸趾长肌之间,深层为伸拇长肌。(血管)有胫前动、静脉。(神经)布有腓浅神经分支,深层当腓深神经处。
(六腑神经、肺之副神经、肾之副神经、心脏之副神经)
主治:肠炎、腹胀、胃痛、浮肿、睡中咬牙。
取穴:当四花下穴直上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通常为四花下穴之配穴,效力迅速,但不单独用针。